长寿花栽培技术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长寿花栽培技术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长寿花栽培技术方法

长寿花栽培技术方法范文1

长寿花的繁殖方法一般分为播种繁殖与无性繁殖,种子每1…g约有35…000~88…000粒,播种的基质要求疏松透气,一般在每年的3月份进行播种,来年的12月即可作为盆花销售。目前,市场上一般生产者使用插条进行繁殖,插条选择无病虫害的母株侧芽,侧芽要求5~7…cm长,2~3对成熟的叶片。插条插入疏松透气的基质中并保持一定的湿度,可进行喷雾以提高空气湿度,温度需控制在17℃左右为宜。7…d左右插条愈伤组织即可形成,2~3周后即可进行移栽。从扦插开始到植株开花,最长需要17周,一般至少需要14周[6]。长寿花的茎顶、叶、茎、花芽和花等都可以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经4~6周就能长出小植株。

2栽培技术

2.1基质

长寿花对基质要求不严,要求疏松透气即可。生产上常常以泥炭土或者草炭土与珍珠岩按7∶3的比例进行种植,生产者也可以根据季节、品种进行调整,适当加入蛭石、砂子等增加基质的排水透气性。pH值控制在5.5~6即可。

2.2温、湿度

长寿花盆栽后,在稍湿润环境下生长较旺盛,节间不断生出淡红色气生根。过于干旱或温度偏低,生长减慢,叶片发红,花期推迟。盛夏要控制浇水,注意通风,若高温多湿,叶片易腐烂、脱落。冬季需注意防寒,室温不能低于12℃,以白天15~18℃、夜间10℃以上为好。如温度过低,则叶片发红,开花期推迟或不开花,影响盆栽品质。

2.3光照

长寿花喜阳光充足,具向光性。因此生长期间应注意调换花盆的方向,调整光照,使植株受光均匀,促使… 枝条向四周匀称生长,以散射光即可。光照过于荫蔽会徒长。前期一般控制在40…000…lx,中期控制在60…000~…80…000…lx,当超过80…000…lx的时候必须进行遮阳,冬季可全阳。但夏季中午前后宜适当遮阳,可移放至室内,否则光照太强,易使叶色发黄。但若光照不足,不仅枝条瘦弱细长,叶面薄而株形不美,而且开花数量减少,花色不鲜艳,并会引起叶片大量脱落,失去观赏价值。

2.4水分

长寿花耐干旱,故不需大量浇水,只要每隔3~4…d浇透水1次,以“见干见湿”的原则保持盆土略湿润即可。冬季低温时和雨季要控制浇水,以免烂根。夏季可干湿交替进行。虽蒸腾量大,但在气温高于32℃条件下。植株进入半休眠状态,需控制浇水。

2.5施肥

长寿花的施肥标准遵循薄肥勤施的原则,肥料浓度过高容易烧伤根系,导致植株死亡。生长期每周可施稀薄复合液肥1次,浓度以1…500~2…000倍液为宜,促其植株生长、促进开花。夏季高温期,超过30℃,可以暂停施肥。在秋季形成花芽过程中,可增施l~2次磷钾肥,促进其开花,并且延长花期。

2.6病虫害防治

长寿花栽培技术方法范文2

关键词:菜用甘薯;研究现状;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1.9;S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0-2028-03

Research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weetpotato for Vegetable

WANG Yu-hong1,YANG Xin-sun2,YAO Guo-xin3,ZHU Hai-ying4,LEI Jian2,SU Wen-jin2

(1. Collage of Life Sciences,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2.Insititute of Food Crops,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 China; 3.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ogan University,Xiaogan 432000, Hubei, China;

4.Jiangxia Bureau of Agriculture, Wuhan 430200, China)

Abstract:The features of sweetpotato for vegetable [Ipomoea batatas(L.)Lam.] were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breeding

was compared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ultivation techniques was proposed.

Key words: sweetpotato for vegetable[Ipomoea batatas(L.)Lam.]; research status; cultivation techniques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旋花科(Convolvulaceae)甘薯属(Ipomoea L.)一年生作物,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的特点,不仅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而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饲料作物[1]。随着甘薯应用的日益广泛,在甘薯育种中已选育出了一种新的品种类型――菜用甘薯。菜用甘薯是一种营养丰富、均衡、保健作用强、口感风味好的绿色保健型蔬菜。

1菜用甘薯的特点

1.1菜用甘薯与普通甘薯的区别

菜用甘薯是指植株地上部分枝多、茎叶生长快、再生能力强、茎端茸毛少、无苦涩味、口感嫩滑、营养成分丰富的甘薯品种;甘薯菜用即把甘薯的叶、嫩茎、叶柄等部位作为蔬菜食用,实际上一般是将甘薯蔓茎生长点以下长12 cm左右的鲜嫩茎叶作为蔬菜食用[2]。

菜用甘薯品种与普通甘薯品种在主要经济器官的可利用价值上存在着根本的不同,普通甘薯品种主要利用块根,而菜用甘薯品种主要利用茎尖。普通甘薯品种的茎尖虽然也可以食用,但与菜用甘薯品种的茎尖有着显著的差别,两者之间的主要不同点表现为:①菜用甘薯品种的茎尖食味清香,普通甘薯品种的茎尖食味苦涩;②菜用甘薯品种的茎尖质地鲜嫩,普通甘薯品种的茎尖质地比较老化;③菜用甘薯品种的茎尖全身无茸毛或只有极少量的茸毛,普通甘薯品种的茎尖往往有大量茸毛;④菜用甘薯品种的茎细叶小,普通甘薯品种的茎粗叶大。另外,普通甘薯品种的薯块产量一般比较高,菜用甘薯品种的薯块产量一般很低。

1.2菜用甘薯的营养价值

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检测[3],菜用甘薯叶与菠菜、芹菜、大白菜、小白菜、韭菜、花椰菜、黄瓜、南瓜、冬瓜、莴苣、甘蓝、茄子、西红柿、红萝卜等14种常见蔬菜相比,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热量、膳食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13项营养成分的含量或储量方面,菜用甘薯叶均居榜首。亚洲蔬菜研究中心把甘薯叶列为营养价值高的夏季蔬菜,并誉其为“蔬菜皇后”。

1.3甘薯茎叶的食疗同源性

甘薯叶含有类似雌性激素类的物质,长期食用能保持人体皮肤细腻、延缓衰老;所含粘蛋白是胶原和粘多糖物质的复合物,能增进健康、防止疲劳、保持精力充沛;还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和果胶类物质,能促进胃肠蠕动、刺激消化,从而可治疗便秘等肠道疾病。甘薯叶还具有促进胆固醇的排泄、阻止心血管内脂肪的沉积、维持动脉血管的弹性、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防止肝脏和肾脏中结缔组织的萎缩、保护消化道与呼吸道的黏膜、保持关节腔的等作用,对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都有一定的功效[4]。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甘薯叶由于病虫害少,农药污染轻,医学界已将其列入抗癌蔬菜之列,营养学家誉其为“长寿食品”。

1.4菜用甘薯的农艺特性

甘薯适应性广,栽培容易,再生能力强,可以从封垄时采摘到收获薯块前半个月,这些是其他蔬菜无法比拟的。既能在炎热的夏季补充城乡叶菜的市场供应空挡,又能增加蔬菜种类,丰富群众的菜篮子。茎尖菜用甘薯喜温暖气候,耐高温,耐旱,耐碱,不耐霜,生长期要求充足的光照。湖北省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局部山区为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常年平均气温较高,无霜期长,年降雨量充沛,非常适合茎尖菜用甘薯生长。菜用甘薯对土壤的要求比普通甘薯更为宽松,各种类型的土壤均可种植,当然土壤肥沃更好。菜用甘薯既能产薯又能将茎尖做蔬菜食用,薯块产量低的土壤则甘薯茎尖产量可能要高一些[5]。

1.5菜用甘薯综合利用价值

菜用甘薯一般采摘茎尖嫩叶食用,单位种植面积增加的纯收入相当可观[6];若以甘薯茎尖嫩叶为原料,通过深加工制成各种系列营养保健食品,则经济效益将大大提升。目前在日本、东南亚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地的蔬菜市场上,甘薯茎尖嫩叶属畅销的营养保健蔬菜,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国内外菜用甘薯研究现状

2.1国外菜用甘薯栽培与育种

国外菜用甘薯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开展比较早,其栽培方式也较成熟。以韩国为例,一般于每年的2月开始在温室里扦插,株行距5 cm见方,2个月后开始采收,每隔10 d采摘1次。基肥用量是氮肥120 kg/hm2,磷肥70 kg/hm2,钾肥90 kg/hm2。每次采收后追施氮肥30 kg/hm2。国外菜用甘薯育种的研究工作起步也比较早,已经育成了不少的新品种,如日本推出的茎尖菜用甘薯品种关东109、翠王等;叶柄菜用甘薯品种有农林48号,虽然叶柄必须撕皮后才能烹调食用,但口感香甜,很受欢迎;还有兼用型的甘薯品种有川山紫,其地上部的茎尖呈紫红色,极似香椿菜,具有优良的菜用品质。韩国也育成了绿色茎尖、紫色茎尖的菜用甘薯品种。

2.2国内菜用甘薯的育种与产量构成分析

我国台湾地区很早就进行了菜用甘薯的品种选育,较早选育的有台农2号;近年也培育出了优良的菜用品种台农71、台农68和台湾NC1367等。台农71现已在大陆许多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7]。大陆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对一些已育成的品种进行菜用筛选;从90年代开始,重视菜用甘薯品种的选育研究,通过品种间杂交、计划杂交和系统选择等方法,也选育出了一批菜用甘薯新品种或品系,如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福薯76,现已成为国家区试的对照;还有福薯18、湘菜薯1号、鄂菜薯1号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傅玉凡等[8]研究表明,菜用甘薯蔓尖单次采收产量可达3.12 t/hm2以上,总产量可达19.50 t/hm2以上,蔓尖产量在不同的品种和采收期存在着显著差异。在蔓尖产量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叶片产量占其50%以上,而叶柄和茎产量各占蔓尖产量的25%,其中叶片占蔓尖产量的比例在采收期间的变化大于品种间的变化,而叶柄、茎占蔓尖产量的比例在品种间的变化大于采收期间的变化。王庆南等[3]通过研究台农71的分枝发生规律后发现,顶部腋芽(分枝)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分枝采收后,生长优势依次向下转移;植株生长4~5级分枝后,同一植株近地分枝具有近地优势。由于叶片营养成分高于叶柄和茎,因此叶片在蔓尖的产量和品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菜用甘薯品种的育种、栽培、食用和加工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蔓尖的叶片部位,不断培育、生产和加工出产量与品质均优异的新品种,使菜用甘薯产业效益最大化。

在菜用甘薯栽培密度和分枝发生规律等方面,郑旋[9]通过栽培密度试验,发现福薯7-6、莆薯53和台农71在栽培密度为27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吕长文等[10]通过甘薯模式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后,建立了以栽培密度、施钾量、搭架和去主茎茎节等4因素的甘薯栽培数学模型,探索出了一套最优的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新模式,同时研究了不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在栽培管理方面,多位学者从选地、育苗、种植模式、始采摘期、修剪规律、施肥复壮、排控水、除草、病虫害防治、越冬保苗、采收等方面报道了菜用甘薯较可行的栽培技术[2],以及温室栽培技术和优质菜用甘薯品种相关配套栽培技术。

3发展菜用甘薯的对策与建议

3.1栽培发展方向

应加强菜用甘薯的无公害、优质、高产、低耗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尽可能改善甘薯生产条件,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制定出一套标准化栽培、适时采收以保证成品口感和外观的技术;采用薯苗脱毒技术及快速繁殖技术,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在菜用甘薯主产区,建立菜用甘薯生产的示范培训基地,加速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与采收方式及设施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具体要达到①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协调利用物理防治,科学合理地利用化学防治,从而达到综合防治的目的;②制定出育苗、施肥、栽培密度和采收间隔时间等细则规范;③设施周年生产栽培成套技术,如夏季高温遮阴促成栽培、冬季多层覆盖保护地栽培等;④产品的采收要实现半机械化直至机械化操作。

3.2育种发展方向

我国菜用甘薯育种研究相对国外较为滞后,今后应加强相关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加强与国外有关单位的合作,加大原始材料的引进。在育种技术方面,针对目前大多数资源材料开花习性差或不开花的现状,加强诱导开花方面的研究,同时开展体细胞杂交方面的探讨;在遗传目标方面,对高含量保健成分的材料进行定向培育,将其培育成无蜡质层、无茸毛、头部直立(外观品质),以及熟后翠绿色、有香味、无苦涩味(食用品质)的新品种;同时强化培育高产高抗品种。以培育口感好、熟后颜色好、商品性好,分枝能力强、高抗虫害和病害、耐湿耐阴能力强的品种为当前的重点育种目标。

3.3推广利用方向

菜用甘薯针对茎叶不耐贮运、贮藏期短等难题,应依靠科研单位和加工企业,拓宽与深化以甘薯茎叶为原料的产品研究与开发,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开展菜用甘薯新用途研究和生产高附加值的甘薯制品,如采用速冻技术,既保持了新鲜甘薯茎尖原有的色泽、风味和营养,又可长期贮藏。

要以市场为引导,以科技为依托,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为纽带,建立完善的甘薯研发、生产、加工和营销体系,探索出发展甘薯产业化的多种经营模式,如龙头企业带动型(加工企业+农户)、基地带动型(基地+农户)、专业大户带动型(种植、加工、运输专业大户+农户)等模式,形成具有湖北省特色的甘薯产业。同时,搞好产品的包装设计和企业的形象策划,提升产品档次,以品牌优势促进产品销售,从而促进甘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O’CONNELL O F, RYAN L, O’BRIEN N M. Xanthophyll carotenoidsare more bioaccessible from fruits than dark green vegetables [J]. Nutrition Research,2007,27:258-264.

[2] 朱天文. 菜用甘薯的特性、配套栽培和加工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6):l176,1178.

[3] 王庆南,戎新祥,赵荷娟,等. 菜用甘薯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前景[J]. 南京农专学报,2003(3):20-23.

[4] 台建祥,华希新,王家万,等. 特白一号薯叶制品功能性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J]. 作物学报,1998,24(2):161-167.

[5] 周虹,张超凡,黄艳岚. 茎尖菜用甘薯品种的开发与利用[J]. 作物研究,2009,23(3):220-224.

[6] 王大箴,郗光辉,王建军,等. 山东省甘薯推广品种茎尖菜用价值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1997(2):13-16.

[7] 吴东根. 叶用甘薯栽培技术[J]. 中国蔬菜,2007(4):44-45.

[8] 傅玉凡,王卫强,伍加勇. 叶菜型甘薯蔓尖产量构成分析[J]. 农业科学与技术,2009,10(3):88-91.

[9] 郑旋. 菜用甘薯品种的筛选及其栽培技术的研究[J]. 福建农业学报,2004,19(1):41-44.

[10] 吕长文,唐道彬,王季春,等.甘薯模式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 作物杂志,2008(12):23-26.

长寿花栽培技术方法范文3

关键词:火龙果;澜沧;种植表现;栽培技术

火龙果又被称之为神龙果或者红龙果,最早在巴西以及墨西哥等地进行栽种,因此属于一种热带植物类型,在引入我国后,主要在台湾、海南以及云南等地进行栽种。栽种火龙果对于环境、温度以及土壤类型等都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本文重点火龙果的栽种技术以及种植表现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希望可以为火龙果今后的栽种提供一定的借鉴,保质保量的完成种植任务,促进该地区农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 种植表现

云南澜沧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主要的火龙果种植区域位于元江、怒江、金沙江以及澜沧江流域,该地区的年降雨量在700mm至800mm之间,光照条件充足,日照可以达到8000LX以上,所以是火龙果种植最为理想的地区。一般火龙果的种植都采用坡地立柱或者篱笆式栽培的方式,通常一亩立水泥柱可以栽种火龙果110柱,种植大约330至440棵植株,在平地栽种则主要运用棚架的方式进行栽培,可以栽种的数量为800至1000株,其优点在于可以将土地的利用率得到最大化的提高,保证较高的产量。云南大部分地区都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栽种。

现有的国内市场,火龙果种植还存在一大片空白,需要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进口,而我国市场在这方面刚刚兴起,并且能够栽种火龙果的省份并不多,云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栽种火龙果的重要省份,在栽种品种上以红心火龙果居多,并且选用了优良的品种进行引进,有母本大鼠可以参观,确保了高品质火龙果的输出。从现有的火龙果栽种情况上分析,如果单一栽种一个自花授粉品种的效果并不理想,大果率偏低,所以建议采用3个以上的品种进行间作栽种,这样大果率的产出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保证在70%以上,如果采用人工杂交授粉,那么大果率可以达到85%以上。通常来说,火龙果的产果期为每年的5至11月,在一年中可以进行多次的开花结果,多次收获,至少可以收获4至5次,属于一种高产的植物。

2 栽培技术管理

2.1 环境要求

火龙果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高,因为其原产地为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所以对于阳光的需求量极大。多生长在潮湿温暖的地区,所以能够耐贫瘠。一般情况下,它的生长温度需要保持在25℃以上,但是不能超过35℃,在某一地区,如果温度高于5℃,那么就可以进行露天种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其种植在容易发生霜冻的地区,因为火龙果不耐霜冻。在土壤方面,火龙果种植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只是需要满足排水性良好的标准。所以在平地、山坡等地均可以进行栽种。对于土壤的要求是呈微酸性的砂红壤,这种土壤类型的透气性好,有助于根系的生长,能够令根系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2.2 繁殖育苗

首先需要进行扦插苗,扦插苗是指在植物母体上先切取包括茎、根、叶的一部分,将其放置在合适的环境中进行培育的一种方法。这种新植株的育苗方法多在春季采用,因为春季的气候适中,能够保证植株的稳定成长。先选取一块生长充实的茎节,在确保伤口风干的情况下再将其插入到沙床中,一般情况下生根的时间为15至30日,待根系生长到3cm左右时,就可以将苗床进行移植了。

紧接着进行定植。定植的作用是为植株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生长空间,这样有助于植物接受到阳光的滋养,保证光合作用的顺利进行。在具体定植的过程中,主要是将植株从育苗盆中向大盆中进行转移。在具体定植的过程中可以将每株之间的行距控制在1.5m×2m的范围内,经过大量的计算证明,上述空间距离可以保证植物的顺利生长,不会出现拥挤的情况。按照每柱附近栽种4株苗进行计算,那么667m2的面积可以栽种植株的数量的为750株。火龙果不分季节,一年四季均可进行栽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深种,通常保证植株的深度为3cm即可。

2.3 栽培管理

在进行栽培管理的过程中,从火龙果自身的特性考虑,以为其属于热带类的植物,所以可以忍耐干旱,并不需要过多的水分,只要充足的光照条件就能生长,对于土壤的要求是肥沃,只要将茎与岩石相贴合,那么就可以顺利的生长。植株的抗风能力较强,为了避免出现大风天气将植株吹倒,需要埋设一根水泥柱,起到支架的作用。水泥柱的尺寸大小为20cm,高度为2m,在每4株植株中间就埋设一根水泥柱,达到了固定的作用。一般情况下,面积为667m2可以栽种的植株数量在400株至800株之间。

对于土壤而言,火龙果并没有过多的要求,但是需要土壤中含有较多的腐殖质,如果土壤能够保水保肥那就更加理想了。一般中性土壤以及弱酸性土壤的效果更加理想,可以保证其较快的生长,富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日常管理中,需要注意对火龙果定期施肥,人畜禽肥料因为具有消毒杀菌发酵的作用,所以是最为理想的一种肥料。在育苗期间,则是以富含钙镁磷成分的肥料为主,定期也要施加复合肥,保证养分的充足,具体施肥的用量则是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视植株的大小决定。

在温暖的阳光下,有助于火龙果的成长,因此光线充足的环境可以令火龙果的根系始终保持在旺盛的生长状态。尤其是在春夏季节时,有些火龙果采取露地栽培的方式,此时一定要勤浇水,但是水分过于旺盛也是不合适的,例如在阴雨天气中,会对根系造成严重的破坏,所以需要及时将水分排出,不要让其堆积在植株周围,否则会造成茎肉出现腐烂的情况。火龙果能够承受的最低温度为0℃,能够承受的最高温度为40℃,所以在种植时尽量将温度控制在这一范围中。火龙果的外表具有一层蜡质层,并且较厚,这就节省了套袋的麻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在虫害方面,一般不会受到虫害的侵袭,但是需要在根部加强对线虫以及茎叶红蜘蛛的密切关注,对其予以有效的防治。

结束语

综上所述,火龙果属于一种长寿植物,少则成活几十年,多则可以达到上百年,因此在栽种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其牢固性以及耐久性,这样才能保证正常的生长。根据笔者多年的种植经验,加强对火龙果栽植技术的管理,可以满足高产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范万新,陈丹,黄颖,梁萍.广西种植火龙果的气候条件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

长寿花栽培技术方法范文4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基因组学; 品种选育; 种苗繁育; 栽培模式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significant difficulties of propagation, planting and simple product in Dendrobium catenatum(D. officinale)industry development, a series of research were carried out. Genome study showed that D. catenatum is a specie of diploid with 38 chromosomes and 28 910 protein-coding genes. It was identified that specific genes accumulated in different organs at the transcriptome level. We got an insight into the gen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the loss of the endospermous seed, the wide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and the synthesis of polysaccharides, which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genetic engineering breeding 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 The rapid propagati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for applying to industrialized production by overcoming breeding problems on seed setting and sprouting,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D. catenatum. And in order to give a clear explanation of genetic variation of important economic traits, we built up the breeding system. Since special varieties of D. catenatum were bred, it helped solve the problem of trait segregation of seedling progeny and support the improvement of D. catenatum industry. The regulation of dynamic variation of target compounds, together with the mechanism of nutrient uptake, was revealed. The breakthrough of key technologies including culture substrates, light regulation and precisely collection was carried out. Several cultivation modes like facility cultivation, original ecological cultivation, cliff epiphytic cultivation, stereoscopic cultivation and potting cultivation were set up. Above all,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D. catenatum as well as producing good D. catenatum will be achieved.

[Key words] Dendrobium catenatum (D. officinale); genome; variety improvement; breeding; cultivation modes

F皮石斛Dendrobium catenatum(D. officinale)[1],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增强免疫力、抗肿瘤等独特功效 [2]。因繁殖与种植等重大难题,长期以来主要利用野生资源,导致资源枯竭而列为国家保护中药材,并制约产业发展[3]。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一解决了铁皮石斛产业化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形成系列原创性成果,使铁皮石斛产业从无到有,并形成百亿级产业。为了促进成果转化,本文以作者研究为基础就该领域相关研究进行总结。

1 铁皮石斛基因组学取得突破 为铁皮石斛深入的分子和功能研究提供了基础

铁皮石斛全基因组测序研究结果表明[4],铁皮石斛为二倍体,有38条染色体,及28 910个蛋白编码基因。研究发现,铁皮石斛与蝴蝶兰一起分享了在K/T线附近发生的兰科植物全基因复制事件而躲过了大灭绝。铁皮石斛与蝴蝶兰拥有几乎相同基因数量,但是铁皮石斛由于TPS,R和HSP等基因家族大量扩张,使铁皮石斛具有极强应对逆境的能力和防止病原物侵害的免疫能力,可在高温、寒冷、高湿或干旱的环境中生长,形成了能在树上和岩石上附生的特性而分布于温带、亚热带甚至热带的广大地区,从而揭示了其广泛的生态适应性的基因调控机制;发现涉及铁皮石斛多糖代谢通路及其多糖合成环节中关键基因的扩增现象,揭示了铁皮石斛产生大量多糖和茎干变得肥大的分子机制,为人工合成药用多糖提供分子基础;发现铁皮石斛MADS-box基因家族中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基因家族ANR1,StMADS11,MIKC* 3个分支出现扩张,从而揭示石斛属植物形态具有高度多样性的分子调控机制,而MADS-box Ⅰ类基因家族成员发生了丢失,致使铁皮石斛具有许多种子而种子没有胚乳是铁皮石斛自然繁殖困难的主要原因。研究团队还开展了铁皮石斛遗传多样性及抗寒基因、多糖合成酶基因的筛选[5-12]。

Meng Yijun等[13]结合RNA,sRNA和降解组测序进行了铁皮石斛转录组水平上的器官基因表达特异性研究,从铁皮石斛的花、根、叶和茎4个器官的RNA测序结果中得到536 558个转录本组装序列,其中有2 645,256,42,54个转录本分别在花、根、叶和茎4个器官中高表达。基于sRNA测序,发现有2 038,2,21,24个sRNA分别在花、根、叶和茎特异性富集。同时,在sRNA测序过程中还检测到1 047个成熟的候选miRNA。基于对二级结构的预测和测序,从测序转录本中鉴定到数十个潜在miRNA前体。有趣的是,有2条sRNA前体中的长茎结构发现与不同阶段的降解组处理结果相关联。对1 047个候选miRNA开展靶基因识别,结果发现1 257个配对组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些包括激素信号转导、发育、次生代谢和Argonaute1蛋白调控相关的生物学子网络,研究结果为铁皮石斛进行深入的分子和功能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

针对铁皮石斛主要活性成分多糖,Zhang等[14]通过转录组测序与分析,构建了铁皮石斛幼年和成年植株的了2个cDNA文库Dendrobium-1和Dendrobium-2,确定了铁皮石斛中果糖和甘露糖的代谢途径及参与其中的135个基因,筛选鉴定了430个糖基转移酶、89个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和627个参与铁皮石斛次生代谢的转录因子,其中37个差异表达的纤维素合成酶基因在铁皮石斛的甘露聚糖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成果丰富了铁皮石斛转录组信息,并为分离鉴定参与多糖生物合成的候选基因及阐明多糖生物合成机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攻克铁皮石斛种苗繁育难题 实现种苗低碳生产

研究发现了铁皮石斛自交不育、花粉黏性低与高活力期短、花结构特殊等自然结果率低的主要原因;在开花后第25天人工控制授粉,结实率达到82.6%,10月下旬至11月初果实成熟,每个蒴果有效种子达5 000粒以上[15]。

通过基本培养基(MS,KC,N6,B5,SH)、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天然附加物(马铃薯、香蕉、苹果)、微量元素、pH等关键因素综合调控,筛选出1/2MS培养基为种子萌发、原球茎分化和试管苗生根的基础培养基,MS与改良MS培养基为原球茎增殖和壮苗培养的基础培养基;6-BA 0.5~1.0 mg・L-1+NAA 1.0 mg・L-1+KT 1.0 mg・L-1等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组合有效原球茎增殖倍数为11.7;6-BA 2.0~3.0 mg・L-1+NAA 0.5~1.0 mg・L-1+KT 1.0 mg・L-1组合原球茎芽分化率达90%以上。种子、茎段、叶片、根尖等外植体均建立了组培快繁体系,并实现产业化生产[16-18]。

通过光强、光周期、光质的研究,发现14 h光照(光照度10~30 μmol・m-2・s-1)、10 h暗培养交替是种子萌发的理想条件,16 h光照(光照强度30~50 μmol・m-2・s-1)、8 h暗培养交替是原球茎分化与生根壮苗培养条件;白光有利于丛芽萌发,红蓝混光有利于幼苗生长。综合利用优化的培养基与日光灯、自然光结合的组培专用光源系统,有效地解决了铁皮石斛发芽难、幼苗生长慢、能耗大等问题,铁皮石斛从种子到生根成苗仅需150~180 d,种苗培育期缩短30~60 d,能耗降低70%,空间利用率提高30%[17-20]。

3 建立铁皮石斛育种体系 实现栽培品种化

因历代本草都强调产地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记载“药有……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孙思邈《千金翼方》中强调“药出州土”,直至20世纪90年,我国药用植物育种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上,药用植物育种起步也很晚,1996年在德国召开了第一次药用和芳香植物育种研究国际会议。通过全面分析铁皮石斛种质、入药部位、生长年限、采收季节、外观形态与标志性成分的关系,揭示其有效成分的时空变异规律,明确传统产区的药材质量差异并非完全由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作用于植物当代,而是这种环境因素已使药材群体产生遗传分化,形成了有遗传差异的地理种源,种质(品种)类型决定了药材的质量。基于铁皮石斛分布广、遗传多样性丰富,药材安全性要求高的特点,提出了“全分布区种质资源搜集―农艺性状、功效成分、功能基因系统评价―种内杂交与分子辅助育种结合―选育专用化品种(无性系、家系)”的铁皮石斛品种选育新方法[21]。

收集了全国主产区铁皮石斛种质资源305份,完成遗传多样性分析,子代多糖、甘露糖等主要活性成分定量测定,植株高度、粗度、萌蘖能力、抗寒性、抗病虫害能力等农艺性状的差异性检测与评价,分子标记遗传多态性达到95.3%[22],多糖量变幅22.6%~57.0%,浸出物量3.5%~26.2%,耐低温-14.8~0 ℃;在育种亲本差异检测与筛选的基础上,选择互补性强的亲本进行种内杂交,创制出新种质360份,建立了多样的铁皮石斛种质资源库。

品种专用化包括用途(功效)的专用化,用法的专用化,栽培条件的专用化。如用于加工提高免疫功能的冲剂的铁皮石斛要求提高免疫功能强、高产,对外观的要求没有必要;用于加工枫斗的不仅要求优质、高产,还要求茎的粗细适中;用于鲜食的除了质量、产量因素外,还要求化渣性好、口感好;用于原生态栽培的,必须具有很好的适应环境能力,如抗低温与高温能力、干旱与水湿能力、病害与虫害能力、高光效与高肥效特点。根据铁皮石斛生物特性,基于绿色生产、品种专用化、种内杂交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结合的品种选育新方法和有性制种无性扩繁的策略,解决了实生后代表型与功效成分含量性状分离严重问题[21],经子代测定[23-25]选育出质量、产量、抗逆能力、农艺性状等方面特异性明显、遗传稳定、一致性好的“森山1号”、“晶品1号”2个品种和“晶品966”、“晶品6A2B”、“晶品天目山”等优良品系,其中“森山1号”系国内首批符合《中国药典》质量要求的铁皮石斛品种,多糖量达32.11%;“晶品1号”系国内首个通过种内杂交选育的铁皮石斛良种,多糖、浸出物量分别达到46.1%,11.3%,超过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84.4%,73.8%,增产61.3%,适合野外生态栽培,2015年特大寒潮中,浙江义乌以南海拔300 m以下区域-9 ℃均能正常越冬;“晶品天目山”品系经历了2015年寒潮(-14.8 ℃),生长仍然正常,为近野生栽培提供了保障。

4 突破铁皮石斛栽培关键技术 建立系列栽培模式

通过基质、光照、水分、通气、温度等关键因素与铁皮石斛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筛选出铁皮石斛栽培最佳基质――松树皮,从种植难成活提高到成活率98.0%,实现种出铁皮石斛[17-18];揭示了铁皮石斛多糖、浸出物等功效成分的时空变异规律,其中多糖含量及其组成与开花密切相P,开花显著消耗铁皮石斛药材中的多糖及其甘露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的量,而开花过程可能有利于木糖、阿拉伯糖的积累;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与新芽形成、萌动密切相关,新芽萌动醇溶性浸出物迅速下降。根据铁皮石斛多糖与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产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提出精准采收技术:改种植后4年全草采收为萌条二年生3月底至开花前采收,生命周期产量提高1倍,多糖含量提高30%[26-30]。对铁皮石斛氨基酸,总生物碱,以及钾、钙、镁、锰、锌、铬、铜、砷、汞、铅、镉等金属元素分析表明,均与种质与采收时机密切相关[31-34]。从铁皮石斛分离鉴定出2 816个菌株,归属3门7纲22目43科57属,初步研究表明,内生真菌与铁皮石斛生长与品质形成密切相关,其中DO14菌株与铁皮石斛种苗共培养,提高生长量5.6%,总多糖量113.7%,甘露糖42.2%,并从其代谢产物中分离到具有抗肿瘤和抗真菌活性的2个新化合物[35-36]。

通过铁皮石斛营养特性、种植季节、光照与水分调控等关键技术研究,在栽培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了设施栽培模式[37],遮阳率70%、松树皮为基质、3―5月或9―10月种植、3~5株丛栽、2.5万丛/亩(1亩≈667 m2),生长季节每天喷水1~2 h;活树附生栽培模式[37-38],以自然生长的树木作为载体,50%左右郁闭度、3―5月栽培、露根捆绑1~1.5年生种苗、每天喷水1 h、软体动物防治,栽培过程不施肥料、不用农药;岩壁栽培模式[39-40],以垂直崖壁为载体,栽培过程不施肥料、不用农药,并使铁皮石斛回归自然,种植成本更低、药材质量更优,其中一年生悬崖栽培铁皮石斛多糖与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分别高于设施基质栽培9.2%,2.6%,二年生分别高6.7%,5.3%;立体种植模式[41],以人工立柱或立木为载体的土地利用率提高2~3倍,基质利用率提高30%,单位面积产量提高50%以上;集成铁皮石斛栽培关键技术,制定了国家行业标准《铁皮石斛栽培技术规程》。

5 产业升级研发重点

5.1 利用铁皮石斛基因组学开展铁皮石斛遗传工程育种和活性药用成分的开发利用 我国铁皮石斛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年产值高达130多亿元,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种源混杂、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产品功效机制不清等制约铁皮石斛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充分利用铁皮石斛全基因组图谱,挖掘铁皮石斛重要功能基因,开展铁皮石斛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利用铁皮石斛多糖与小分子化合物的基因调控机制,开发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抗忧郁症、抗衰老、提高记忆力和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等新药;利用物种适应性机制,研究如何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机理,开发保健产品;利用铁皮石斛特异基因,开展物种保护和品质鉴定,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价值。

5.2 从剂型多样化向功效多样化转变 铁皮石斛产品已经实现冲剂、胶囊、片剂、浸膏、口服液、饮料等等多种剂型,但开发的功效主要是“增强免疫力”“抗疲劳”,而且机制不清,其他有助于降低血脂、降低血糖、改善睡眠、抗氧化、缓解体力疲劳、清咽、降低酒精性肝损伤危害等功效远未得到开发。研究团队初步发现,铁皮石斛内含有的多糖成分在治疗糖尿病方面,能起到维持胰岛素平衡,对糖尿病、肝纤维化等具有明显效果;其含有的小分子化合物对于老年痴呆症具有显著治疗效果,拥有延长寿命的功能,开发潜力巨大。

5.3 铁皮石斛栽培技术转型升级 目前90%以上的药材来源于设施基质栽培,存在土地资源制约,投入大,药材功效不如野生等问题;以软体动物为主的铁皮石斛病虫害,每年成灾面积占栽培面积的50%以上,绝收10%以上,年损失数亿元;占铁皮石斛生物量50%以上的叶、花,有较好的功效,但既不能当食品、也不能当药材,存在严重浪费。因此,研究铁皮石斛近野生栽培技术,包括森林生态对近野生栽培铁皮石斛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规律,明确栽培环境、内生真菌、养分来源与吸收机制;研究铁皮石斛软体动物综合防控技术,调查铁皮石斛主要有害生物,揭示其发生规律,提出综合防控技术;研究铁皮石斛资源综合利用,包括开展铁皮石斛叶和花功效与安全性评价,开发以铁皮石斛叶或花为原料的新资源食品,提高铁皮石斛综合利用率,对铁皮石斛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⒖嘉南]

[1] 斯金平,张媛,罗毅波,等.石斛与铁皮石斛关系的本草考证[J].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0):2001.

[2] 中国药典.一部[S].2015:282.

[3] 吴韵琴,斯金平. 铁皮石斛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5):2033.

[4] Zhang G Q, Xu Q, Bian C, et al. The Dendrobium catenatum Lindl. genome sequenc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polysaccharide synthase, floral development and adaptive evolution[J]. Sci Rep,2016,6(19029):1.

[5] 苑鹤,林二培,朱波,等.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 中草药,2011,42(3):566.

[6] 赵瑞强,高燕会,章晓玲,等. 铁皮石斛SCoT-PCR反应体系构建及优化[J]. 核农学报,2012,26(4):648.

[7] 李东宾,高燕会,斯金平. 冷胁迫下铁皮石斛抗寒相关基因的SCoT差异表达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4):511.

[8] 李东宾,高燕会,斯金平,等. 铁皮石斛HSP70基因的克隆及冷胁迫表达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0):3446.

[9] 李聪,斯金平,高燕会,等. 铁皮石斛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反转录酶(RT)序列的克隆与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209.

[10] 李聪,斯金平,高燕会,等. 脱落酸对铁皮石斛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转录活性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0):1788.

[11] 蒋园,朱玉球,高燕会,等. 铁皮石斛WRKY5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 中草药,2016,47(2):301.

[12] 盛况,高燕会,斯金平,等. 铁皮石斛DoCDPK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 园艺学报,2016,43(12):2412.

[13] Meng Y, Yu D, Xue J, et al. A transcriptome-wide, organ-specific regulatory map of Dendrobium officinale, an important traditional Chinese orchid herb[J]. Sci Rep,2016,6:18864.

[14] Zhang J, He C, Wu K, et al.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Dendrobium officinal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associated with polysaccharide synthesis[J]. Front in Plant Sci,2016,7:5.

[15] 朱波,苑鹤,俞巧仙,等. 铁皮石解花粉活力与种质创制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6):755.

[16] 章晓玲,张玲菊,朱玉球,等. 铁皮石斛无性系繁育培养基专用性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4):494.

[17] 斯金平,俞巧仙,叶智根.仙草之首――铁皮石斛养生治病[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18] 斯金平,俞巧仙,宋仙水,等.铁皮石斛优质高效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19] 高亭亭,斯金平,朱玉球,等. 光质与种质对铁皮石斛种苗生长和有效成分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198.

[20] 张玲菊,高亭亭,章晓玲,等. 5个种源铁皮石斛的光合特性[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30(3):359.

[21] 斯金平,何伯伟,俞巧仙. 铁皮石斛良种选育进展与对策[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4):475.

[22] 苑鹤,林二培,朱波,等.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 中草药,2011,42(3):566.

[23] 刘志高,朱波,斯金平,等. 铁皮石斛F1代苗期农艺性状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4):498.

[24] 章晓玲,斯金平,吴令上,等. 铁皮石斛F1代田间试验与优良家系选择[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2):3861.

[25] 章晓玲,刘京晶,吴令上,等. 铁皮石斛F1代多糖和醇溶性浸出物变异规律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1):3687.

[26] 诸燕,斯金平,郭宝林,等. 人工栽培铁皮石斛多糖含量变异规律[J].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4):427.

[27] 金小丽,苑鹤,斯金平,等. 开花对铁皮石斛多糖质量分数及单糖组成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6):2176.

[28] 苑鹤,白燕冰,斯金平,等. 柱前衍生HPLC分析铁皮石斛多糖中单糖组成的变异规律[J].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8):2465.

[29] 俞巧仙,郭英英,斯金平,等. 铁皮石斛多糖和醇溶性浸出物动态累积规律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4):4769.

[30] 王洋,诸燕,斯金平,等. 铁皮石斛2种采收方式的比较[J].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5):881.

[31] 张爱莲,魏涛,斯金平,等. 铁皮石斛中基本氨基酸含量变异规律[J].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9):2632.

[32] 刘振鹏,郭英英,刘京晶,等. 铁皮石斛品系c部位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8):1468.

[33] 诸燕,苑鹤,李国栋,等. 铁皮石斛中11种金属元素含量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3):356.

[34] 诸燕,张爱莲,何伯伟,等. 铁皮石斛总生物碱含量变异规律[J].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8):2388.

[35] 朱波,刘京晶,斯金平,等. 铁皮石斛内生真菌对宿主组培苗生长与代谢成分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9):1602.

[36] Wu L S, Jia M, Chen L, et al. Cytotoxic and antifungal constituents isolated from the metabolites of endophytic fungus DO14 from Dendrobium officinale[J]. Molecules,2016,21(1):14.

[37] 斯金平,俞巧仙,宋仙水,等. 铁皮石斛人工栽培模式[J].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4):481.

[38] 郭英英,诸燕,斯金平,等. 铁皮石斛附生树种对多糖含量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1):4222.

[39] 斯金平,陈梓云,刘京晶,等. 铁皮石斛悬崖附生栽培技术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2):2289.

长寿花栽培技术方法范文5

一、 参观盆花造型

实习时 , 正好赶上广西50大庆,在会展中心、民族大道摆放了各种盆花造型来庆祝50大庆。利用这次难得机会,老师带着我们去参观和学习别人如何摆造型,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增长了这一方面的知识,初步认识了花卉色彩方面搭配的知识

二、 清院

主要是整理和清理苗圃和大棚,把不要的旧花盆一层一层的堆放好起来,碎花盆处理掉, 各种基质、泥炭土按要求堆放好,一些不要的垃圾把它清理掉,方便我们日后的实习,清园是做好植物栽培的第一步工作。

三、 配制营养土

营养土是人工专供盆花栽培用的一种特质土壤。要求土必须养分充足,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通气,排水性能良好,保水保肥好。可以用于配制营养土的材料很多。例如,泥炭土、堆肥土、珍珠岩、椰糠等等。一般营养土配制的比例为一般土(田园土、泥炭土)为5份,肥料(厩肥)为2份,疏松材料(木屑、椰糠、珍珠岩)为3份。在种植金鱼草、金鸡菊、蜀葵、红掌、四季秋海棠、八仙花等观赏植物时就是按照这个比例配的。但是,不同的观赏植物对营养土的要求也不一样,要按照实际情况出发。

四、 移栽、上盆、上袋

上盆、上袋是这次实习做得比较多的,在这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上盆、上袋前的一个工作就是要移栽。移栽又分为裸根移栽和带土移栽。裸根移栽不能及时种植时,需要浆根,延长寿命,提高成活率。这次的玫瑰和非洲菊是从昆明运过来的,所以用黄泥进行了浆根。带土球移栽有利于保护根系,不受伤害。这次移栽的观赏植物大多数都是带土球移栽。上盆主要是对红掌、天堂鸟、肾厥、、金花茶、四季秋海棠、蜀葵、八仙花、金鱼草、 彩叶草、 金鸡菊进行上盆。上袋主要是对玫瑰、非洲菊、红背桂、黄素梅、朱槿。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也有一定的要求的。实习时用的花盆是旧的,在用之前,要将其刮洗干净,以利于通风透气。移栽时深度不易过深,保持原来的根茎为宜。遇到根系较长的,需要提根。例如,非洲菊它有的品种根系就是比较长的,在上盆时就需要提根,让根系能完全展开来,吸收跟多的养分。上盆、上袋完后,还需要轻轻压一下四周的土,让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防止浇定根水时,发生倒伏现象。

长寿花栽培技术方法范文6

一、园址选择与设施结构

甜樱桃具有不耐涝、不抗旱、喜温不耐寒、喜光性强、不耐盐碱等特点,因此应选择土壤比较肥沃、土层较深厚、中性或微酸性壤土及砂壤土且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有水浇条件的地段建园。从建园到扣大棚或盖温室,需要3~4年,当有一定产量时再进行设施栽培。可以采用生产上一般用的温室和塑料大棚,但是要高大一些。既要保温又要通风,温室的北墙上多开一些窗户,南边离地面2 m左右。塑料薄膜选用长寿无滴乙烯膜,以增加透光量。棚上留两幅膜压茬覆盖,以便开缝通风。塑料大棚四周都可以打开通风。为了防止蜜蜂从通风口飞出去,通风处要设置纱网。

二、良种种与砧木选择

设施栽培应选择早熟品种。通过调研发现,以红灯表现最好,其平均单果重10.3 g,风味酸甜适口,果核小,品质优,耐贮运,可作为主栽品种;辅栽兼授粉品种有大紫、早大果、红蜜和红艳等,这些品种花量多且栽培性状优良。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比例为3∶1,授粉品种应在2个以上,授粉品种最好穿插在主栽品种行间。砧木最好选择矮化砧。试验表明,吉塞拉系列砧适应商丘地区的立地条件,并具有矮化、早实、丰产、抗根癌病和病毒病等优点,应作为首选砧木。

三、栽植

为了早期丰产,必须密植,株行距一般为2 m×3 m。栽植行向以南北向为宜,栽植前开宽80 cm、深80 cm的沟,沟内施有机肥约60 t/hm2,回填表土后充分灌水,使之沉实。栽前定植沟上覆土高出地面20~30 cm,形成高垄栽植,把树苗放入定植坑中央、扶正,一边回填土,一边用手轻提、拌动树苗,使树苗根系舒展,细土与根系完全充分接触紧密,边填边踩,直至土面超过树苗原先土印痕迹2~5 cm,栽后覆盖地膜。

四、肥水管理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花果期每株追施硫酸钾复合肥1.5 kg,开沟施肥后浇水。3月中旬叶面追施0.3%尿素溶液,下旬追施0.2%磷酸二氢钾。5月上旬追施0.4%尿素与0.2%磷酸二氢钾混合液,中旬追施0.4%尿素与混合500倍光合微肥液.幼树生长期要提供充足的肥水,以促进枝叶生长,迅速扩大树冠,增加枝量,早日挂果。一般在秋后每株施腐熟的鸡粪10~20 kg,或猪粪50~60 kg、人粪尿20~30 kg,每100 kg猪粪和人粪尿中掺加5 kg过磷酸钙,拌匀后施入。到春季发芽前每株追施氮磷钾复合肥0.5~1.0 kg。由于保护地水分蒸发量少,所以浇水要勤浇少浇,保持土壤湿润,空气适度干燥。最好的浇水方法是用滴灌。为了降低空气湿度,滴灌管宜放在地膜的下面,管子有小孔,小孔之间相距约30 cm,使四周土壤都能保持湿润,同时水中可加入各种水溶性肥料,保证樱桃树对各种养分的需要。

为了促进花芽分化,浇水量不易过多,特别在盛果期,少浇水可以控制生长量,使樱桃树少生徒长枝,减少发育枝,增加花束枝和短果枝。为了提高产量和品质,在果实膨大期要保证及时浇水。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果实膨大,但水量也不宜过多,以免引起裂果。

五、整形修剪

适宜设施栽培的树形有开心形和改良纺锤形。开心形多用在温室前1~2排树,树高控制在1.5 m左右,干高30 cm左右,全树有3~5个主枝,无中心干,每个主枝上有5~7个侧枝,主枝与主干成30~45°倾斜延伸,各级骨干枝上配置结果枝组。改良纺锤形树高控制在2~3 m,干高30 cm左右,有中心领导干,在中心领导干上配置10~20个单轴延伸的主枝,下部主枝较长,为1.5~2.0 m,向上逐渐变短,主枝至下而上呈螺旋状分布,主枝基角80~85°,接近水平。进入结果期的樱桃树修剪关键时期在生长季,对主枝背上直立、旺长新梢进行摘心,疏除过密枝,延长枝拉枝,以缓和生长势,增加结果枝。

六、扣棚与温湿度调控

大樱桃是落叶树种,必须通过低温休眠后才能正常开花发芽。商丘地区一般在1月20日通过休眠,实际操作中可再晚5~7 d,以确保通过休眠期。也可在冬季外界气温出现0 ℃时扣棚集中预冷,此期晚上打开通风口,白天关闭,将室内温度控制在0~7 ℃,当累计低温达到1 000~1 200 h后即可升温。扣棚前土壤灌1次透水,然后覆地膜。扣棚升温至开花前,夜间气温5~7 ℃,白天18~20 ℃,花前地温升到14~15 ℃;花期夜间气温5~7 ℃,白天20~22 ℃,不超过25 ℃;果实膨大期夜间10~12 ℃,白天20~25 ℃,果实着色至成熟期夜间12~15 ℃,白天22~25 ℃,保持温差10 ℃。空气湿度从扣棚至花前维持相对湿度80%左右,开花期30%~50%,果实膨大期50%~60%,果实着色至成熟期50%。温度通过通风换气和及时揭盖调节,温度低时可采用加温设备。土壤湿度通过土壤灌溉调节。空气湿度可采用通风换气、土壤灌溉、地面洒水、放置生石灰吸潮等方式调节。

七、花果管理

良好的授粉受精是提高坐果率的关键。可采取人工辅助或放蜜蜂授粉的方法,人工授粉可用鸡毛掸子在不同品种株间反复掸授。释放蜜蜂要在樱桃刚见花时,将蜂箱置于温室中央,每温室1箱即可。在果实生理落果后疏除小果、弱果、畸形果。对结果过多的树要多疏,以防止负载量过大,营养供应不足。

八、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