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文化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文化概论范文1
【摘要】在新世纪新阶段,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口号下。青岛提出了加快向“蓝色经济”、“智慧城市”迈进的发展目标,21世纪也是海洋文化彰显和海洋文化产业跃进的世纪,文化的意义是社会价值和功利价值的统一,文化的发展需要坚实的土地,经济增长需要文化含量,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不仅是我们期望的目标,而且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海洋文化产业是代表先进海洋文化理念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式,它具有资源投入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海洋开发的砥柱产业和朝阳产业。
【关键词】青岛;蓝色经济;海洋文化;产业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海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区,海陆一体开发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的增长。
(二)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加强海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是海洋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青岛市海洋文化产业提升的障碍性因素
(一)对海洋文化产业缺乏战略性思考与规划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与中国其他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相比,山东半岛受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较深,在经济发展上求稳而不求变,缺乏创新性和进取性,这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不相契合。同时,由于山东半岛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们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从而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海洋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竞争力
青岛的海洋科研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青岛是海洋科研强市,但在海洋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以及产业发展方面,岛城还算不上强市,主要在于“缺乏强大的海洋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平台,缺少发挥引领作用的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且传统产业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远远大于海洋新兴产值,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达到了瓶颈。”
(三)海洋科技应用人才和科研发展相对滞后
海洋人才的培养与产业脱节的现象非常严重,往往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人才供应不足的关键原因在于培养模式存在结构性矛盾。据了解,山东在海洋经济人才培养上走在全国前列,单在青岛工作的院士就有十多位,基本涵盖海洋科研的全部领域。然而,据青岛市政府调研显示,虽然青岛的海洋科技人才很多,但结构不尽合理,基础研究占绝大多数,应用人才、经营人才、复合型人才还很匮乏,比如在海洋生物科研方面,青岛的人才和项目聚集在水产养殖上,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材料等海洋高端产业环节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四)缺乏科研力雄厚,创新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事海洋文化产品开发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力,尚未形成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多个中小企业的完善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造成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活力和海洋文化资源的闲置及浪费。
三、蓝色经济区背景下青岛文化产业提升策略
(一)注重海洋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转变
1.注重区域合作,转变发展方式
山东今后在产业布局的分工方面,必须要注意到周边经济区的发展走向,尽量与其错位或者配套发展,加强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避免重复建设的竞争,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转变。
2.协调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对滨海旅游业开发比较充分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其它相关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打造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研发能力的海洋文化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青岛市沿海城市应按照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突出发展与生产密切关联的以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滨海旅游等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突出港口在蓝色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要充分发掘青岛区位优势、港口资源等有利条件,突出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枢纽作用,引导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资源重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集聚,打造以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集群,形成带动青岛市经济蓬勃发展的龙头力量。
(三)要坚持科技兴海,人才战略,增强推动力
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实施经济国际化的关键,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就是要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与经济国际化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全面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
将进一步完善对引进人才的鼓励政策,在科研开发、知识产权保护、户籍、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为其创造优良环境,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做到高级人才高级待遇,一流人才一流工作。
参考文献:
[1]沈镭.保障综合资源安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2)
[2]杨凤华.陆海统筹与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循环经济发展视角[J].科学经济社会,2013(01)
[3]杜军,任景波.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约束的成因与特征分析[J].开发研究,2013(01)
海洋文化概论范文2
关键词:建筑风格;顶棚造型;环境;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4-0108-02
1.引言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种造型风格的高架车站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冒出。优秀的高架车站建筑,以优美的造型、独特的风格,完善与丰富着城市的功能,融入当地的环境(自然的和人文的),与城市对话,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否则,就会与所处的环境冲突,成为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成为城市的一个败笔。
建筑的风格,听起来有点抽象,然就具体的建筑而言,每个人都会对其风格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比如北京紫禁城外的那颗水滴(大剧院),业内外的许多人都觉得落的不是地方,大家觉得如果放在上海陆家嘴就妙了。
轨道交通高架车站,其自身的功能和特性决定了造型的特点:(1)交通建筑的简洁明快流畅;(2)动态的线性城市景观;(3)独特的序列景观。
如120m长的站台,决定了车站的基本形态是线性长条的。而车站的顶棚,由于其大跨度大体量,对车站的造型及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两个车站顶棚造型方案的设计介绍,谈一些体会。
2.项目概况
本次设计为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的车站,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泰山路南侧绿地(兼城市管道走廊),视野开阔。泰山路为60m宽城市快速道路,呈东西向横穿北仑区,直通东海。
宁波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文化深厚:博大精深的浙东文化,丰富深远的佛教文化,个性鲜明的海洋文化,闻名中外的宁波商帮文化,还有藏书文化,青瓷文化……
宁波市濒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又属于台风次重影响区,有酸雨。
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已在实施,高架车站均位于路侧绿地内,造型设计主要采用“船”、“帆”、“海鸟”等意象通过变形、抽象等手法来进行创作。
3.设计思考
3.1环境分析
建筑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城市之中,而是和所处的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同类型的建筑在城市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好的建筑应在特定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恰当的定位,如从环境中生长出来般的自然、协调。培根《城市设计》里说:“建筑没有任何一部分可以单独考虑,一定要与前后部分相联系。”
3.1.1气候环境。
宁波市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风大雨多,且有酸雨。这就要求车站顶棚设计时必须考虑遮阳避雨挡风的功能,给乘客提供舒适的环境,避免设备受到侵蚀。
3.1.2建筑环境。
车站位于北仑区泰山路南侧绿地,南面为大片绿地,上有景观小品和雕塑,视野开阔,环境优美;泰山路北侧为新建高层居住建筑和一些商业建筑,建筑以新古典和现代风格为主,时尚典雅。车站顶棚造型的设计风格必须与之协调,呼应。
同时,由于泰山路为城市快速道路,奔驰的车辆从车站边一晃而过,车里的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欣赏车站建筑的细部。因此造型设计必须简洁明快,注重大的形态创作,这一特点与轨道交通建筑自身的特点相一致。
3.1.3街道界面的影响
因为车站紧邻泰山路,上部主体结构已侵入道路红线,突人街道界面。这使原有连续开敞的街道界面受到割裂,如果处理得当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景观节点,否则就会严重破坏街景效果。同时,车站及顶棚较大的体量对道路产生一定的压迫感,使经过车站的人感到压抑。所以车站顶棚的造型必须优美宜人,成为城市的一个风景;必须轻盈、舒展、向上,配合材料和色彩的合理选择,尽量减少对道路的压迫,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受。
3.2文化融入
宁波市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在浙东文化、佛教文化、海洋文化、商帮文化等许许多多的文化中,选择以哪种文化为切入点呢?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2.1其他车站的分析
一期高架车站的造型设计主要采用“船”、“帆”、“海鸟”等意象通过变形、抽象等手法未进行创作,而“船”、“帆”、“海鸟”等均为海洋文化中的元素,为了与一期车站在内涵上取得呼应和关联,体现轨道交通沿线车站的共性,以海洋文化为切入点非常合适。
3.2.2自然环境的分析
车站所处的北仑区称为“海濡”之地,位于陆地、山峰、大海相交之处,与大海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天、地、人、海的相濡以沫,造就了别样的迷人景致:海濡海享,海涵海港。所以,在这里以海洋文化为切入点非常恰当。
3.2.3海洋文化的内涵
海洋文化,就是与海洋有关的文化,其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大海的开放包容,成就了海洋文化的丰富内涵:包括与大海相关的生活和自然场景及涉及到的所有人、事、物,大海对人们自身品性的磨练和造就以及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等等。
3.2.4造型意象的选择
在海洋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如何选择适合我们造型创作需要的意象呢?从前面的环境分析入手,我们得到车站顶棚造型必须:遮阳避雨挡风,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轻盈舒展向上,优美宜人等等特点。
从环境分析得到的特点出发,在海洋文化中寻找最合适的元素,选择了“波浪”(大海之子)和“海鸥”(大海之精灵),于是找到了设计的方向。
4.方案介绍
4.1方案一:飘——律动的波浪(适用岛式车站)
飘——一种感觉:轻盈、飘逸、舒展
波浪——一种形状:韵律、起伏、灵动
4.1.1设计构思及过程
在层层叠叠、连绵起伏、清灵律动的波浪中,随手轻轻的裁下一块,作为我们的车站顶篷,连带那刚刚冒出的泡泡……以追求那种连绵舒展、轻盈飘逸的感觉。
画一条竖向的波浪线,让其定点沿着另外一条水平波浪线运动,就得到了一个波浪面。在波浪面中轻轻裁下一块,并冒出泡泡(天窗),就成了一个车站的顶棚。
4.1.2方案效果
本方案适用于岛式车站。由于站台在中间,两侧为轨行区,顶棚外挑深远,有较好的遮阳避雨效果,站台层两侧开敞,更显顶棚的飘逸与舒展;而灵动的波浪形,使整个顶棚从各个角度看去都富有韵律与变化,配上两侧纤细柔美的钢柱,整个造型仿佛随风而动,优美动人。
4.2方案二:飞——鼓动的双翅(适用侧式车站)
飞——一种姿态:动感、轻盈、向上
波浪——一种形态:强劲、舒展、摇动
4.2.1设计构思及过程
在蔚蓝的海面上,海鸥突然鼓动双翼向上飞起,直射苍穹:那扑动的翅膀,矫健有力;那敏捷的身影,轻盈灵动……
选取海鸥快速上升的一个剪影,尤其是那对充满力量而快速摇动着的翅膀,作为车站顶棚的造型。通过鸥翼的优美形态,追求一种轻盈简洁、动感向上的风格。
4.2.2方案效果
本方案适用于侧式车站。由于站台在两侧,容易受到雨淋,故车站两侧及端部均采用玻璃幕墙半封闭,设百叶通风。加上两侧的斜撑,整个顶棚造型动感向上,一对“翅膀”强劲有力,正如向上窜起的海鸥,轻盈敏捷,蓄势待发。
5.结语
经过上述两个方案设计的思考,对高架车站顶棚造型设计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5.1造型设计要从所处的环境出发,从当地的文化中寻找设计的切入点。本次设计,以海洋文化为切入点,选取“波浪”和“海鸥”为意象进行创作。
5.2造型设计要结合车站自身的特点。如轨道交通车站的线性条形特点,岛式与侧式车站断面形式的不同特点,都得在造型设计中结合考虑。
5.3造型设计要考虑与沿线其他车站的关系。因为轨道交通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沿线车站的造型最好在内涵上取得呼应,尽管形态和风格千姿百态。本次方案设计,就是以海洋文化为纽带,与一期的车站取得呼应和关联。
参考文献:
[1]钱茂伟,宁波历史与传统文化,宁波出版社,2007-8.
海洋文化概论范文3
二十一世纪经济进程走到第四波—以“文化”当作一种新的资本也是技术来带动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遂成了一个新的专有名词,也成为近几年台湾文化界相当关注的议题之一。面对全球竞争以及亚洲各国文创产业的崛起,台湾在2002年也宣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展现当局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决心,因应这个趋势发展,大学校院整合相关系所成立文创学院者有之,新设或改名文创学系者有之,跨院系成立文创学程者亦有之,与民间艺文团体产业机构合作者,亦所在多有。大学校院的文创课程规划与跨领域学程的创设,变成继通识教育改革之后的新一波风潮。
笔者教授“海洋文明与台湾”通识课程多年,课程纲要规划以海洋、两岸、台湾、文化为要项,虽曾在不同学期安排古迹参访户外教学课目,但在正课中规划实习实作课目,则未曾尝试。2011学年度第1学期,笔者提出“海洋文明与台湾历史-客家文化意象导向生活科技”教学计画,获教育部门补助,规划实习实作课目是本计画的基本要求。一学期的学习与实习,同学们除重温学习五到的心法,更印象深刻的经历一次知性、文化、美学与生活科技的跨领域盛宴,可谓收获丰盛。以教学者而言,这次因应文创产业潮流与本校办学目标将通识领域之文化相关课程作跨领域的内容规划并结合实习的成功经验,将可做为规划未来通识课程的参考。
1通识课程跨领域设计的思考
1.1 文化科技与美学的会通
科技产品可以人性化,更可以美化人生。苹果联合创始人贾伯斯(Steve Jobs)过世,相关评论专文专书连篇累牘,在推崇赞叹之外,我们应该看到科技创新结合文化与美学才是苹果产品大受欢迎的关键。 2011年10月7日《新京报》的社论《贾伯斯,英雄的神话是如何诞生的》提到:贾伯斯是一部宏大的“成功学”的化身,其内核就是永无止境的创新。与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的 “发明”相较,贾伯斯的创新做到了把别人“丑陋”的发明,在美学观感与简约优雅中不断集成和升华,浓缩成引领人们生活的前沿产品。越是容许文化多元存在的地方,这样的跨文化创新越有可能。这也说明了异文化的涉猎与跨领域学习与文创产业的关係。跨领域课程的设计正夯,通识课程的可扩张与可延伸特性,正是文创产业的训练基础。通识教育贵在“通”,天人物我的会通,科学美学的融通,精神物质的贯通。文化科学与美学的跨领域实习与实作,最能契合现代通识教育的趋势。
1.2 就业市场的考验
大学教育的理想,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明灯,不能轻言放弃,以学生而言,未来数十几年的漫漫人生路,若要将精神生活层次提升,仍须以物质条件作基础,就业问题必须面对;就各大学而言,该校的就业率与校友表现,成为该校竞争力的最佳指标,虽然,朱敬一在《教育松绑的理论与实际》文中虽曾建议当局应修正“为了经济发展而办教育”的观念,但已设立的大学仍难摆脱注册率与就业率之间的因果关连。更有甚者,教育部门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同时满足企业界人才需求,在2010学年度推出“学士后第二专长学士学位班”,根据就业市场需求设计为期一年的课程,供谋职不易的科系毕业生申请就读,学成后授予大学学位。 此议案曾引起不少讨论,事实上,培养第二专长或跨领域学习已是社会共识,及早因应的方式正如张一蕃先前所指出:“高学历高失业率是一个社会问题;产业人力供需失衡是一个经济问题。许多人把它们都归责于大学,而想要用教育的方法来解决。教育部门和青辅会都要求大学要更重视学生的就业力养成,甚至建议要针对就业能力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面对这种冲击,将通识文化相关课程中结合实习,是值得费心经营的方向。
2在文化导向的通识课程中融入生活科技的实作尝试
2.1 缘起
笔者于2010年1月以“海洋文明与台湾历史”为题,在课程的各教学单元中,把台湾历史发展脉络中与海洋元素的关连性,透过课程活动的设计与讨论,将教学之认知、技术、情意三层次融入学生的学习历程中,获教育部门通识课程计画A类补助。2010年2月以“海洋文明与台湾——产业发展史”课程为基础,以台湾的产业发展史为核心,认识与思考台湾产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获大叶大学补助。2010年1月以“海洋文明与台湾历史—客家文化意象导向生活科技”为主题,获教育部门智慧生活计画补助。本课程在规划学习流程上,从认识台湾的历史开始,逐渐聚焦于多元文化与传统产业,最后以“客家文化意象导向生活科技”为中心议题,在科技产品普遍化的现代,将客家文化意象的概念与科技产业结合,落实生活美学的理想,将传统产业赋予新生命,更可提高科技产品的附加价值。本次有别于以往的是在课程中规划实习单元,让同学们就自己所学领域及早找出就业方向,同时也契合本校办学目标:“念大叶、好就业”。
2.2 客家文创产业的成功启示
郝明义解读“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而“文化”正是根本,郝明义进一步提出这样的看法:“ 从一个有机体来看待‘文化创意产业’,不论是‘以文化创意为特色的产业’还是‘从文化中寻找创意的产业’,其中‘文化’都是重点。”
由政府部门推动十年的以桐花意象为主题的“客家桐花祭”,由苗栗作为起始点,带动客家意象的文创产业蓬勃发展,其连带的经济效益,逐年增长。
这个原属于客家族群的地方性活动经由产官学与在地社团的合作,加上的成功行销策略,已经成为台湾知名节庆活动。融入客家文化内涵加上美学设计的各种产品大卖,这给我们一个新的灵感,旧的产业或新的产品,透过文化与创意的包装,可以创造庞大的商机,其中最根本的因素为文化。产品必须让消费者有所感动,让产品有故事性,若缺少文化内涵,则难以尽其功。
笔者有见于通识课程必须朝实用方向靠拢并与政府部门推动文化产业的成功例子,于2011学年度第1学期将通识核心课程“海洋文明与台湾历史—客家文化意象导向生活科技”融入文化、科技与美学内涵,并在课目中加入实习实作的单元设计,让同学将电子零组件透过教学组合成科技产品LED行动阅读灯与简报指示笔,再赋予客家桐花意象图案,并加以设计包装,亲自体验科技产品注入文化与美学内涵后呈现的附加价值。
3海洋文明与台湾历史—客家文化意象导向生活科技的实作经验
3.1 课程规划理念
做为地球村的一员,国际观是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海洋台湾如何与世界同其脉动,又如何与世界接轨,是当今无可规避的课题。以台湾历史发展为课程基础,与海洋的依存关係为单元主题,以“客家文化意象导向生活科技”为核心,将文化艺术与科技产业结合为策略,思索台湾的优势与劣势,立足台湾,放眼世界。本课程透过产业史的链结,把产业史、生活史、美学史融为一体,藉由文创产业的课程模式,建构学生文化意识与历史意识,是值得从事教育者期待的教育成果。
3.2 课程预期达到目标
(1)对于海洋台湾历史的正确认知、了解与尊重多元文化、文化创意与艺术融入科技产品的实作经验。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台湾的过去、现在与思索未来,认清自己的兴趣与强项,及早规划职场生涯。
(3)我们常听到台湾的创意是未来的竞争优势,创意非凭空而来,有赖于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的结合、艺术融入科技,是维持台湾产业竞争力优势的不二法门。因此,在“海洋文明与台湾历史”课程中,从认识台湾的历史开始,逐渐聚焦于多元文化与传统产业,最后以“客家文化意象导向生活科技”为中心议题,在科技产品普遍化的现代,将客家文化意象的概念与科技产业结合,落实生活美学的理想,将传统产业赋予新生命,更可提高科技产品的附加价值。
3.3 实习教学
(1)发想:苗栗是“桐花祭”的节庆起始点,学生透过校外实习教学,漫步山城,深入客庄,体验客家风情、品尝客家美食之外,期能激发灵感将其他的客家文化意象的概念与科技产业结合,落实生活美学的理想,将传统产业赋予新生命,更可提高科技产品的附加价
(2)实施方式:将学生分成12组,每组负责1个LED行动阅读灯的完整制程的实习。
课前:学生收集阅读资料、准备材料、创意想像;
课中:动手做,实习过程中融入科技之构思、计画、施作;
课后:缴交实习教学的心得纪录;
期末:举办成果展并就文创产品与科技结合的主题进行讨论。
(3)本课程运用科技材料有电路板、LED灯泡、雷射极体、导线材、中国结,学生不仅学得基本电学知识,又融入艺术与设计概念,让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创意深植学生脑海,并回向各院系。
3.4 学生期末感想心得举例
—造形艺术学系 三年级 学号:F9843255 王
……通识课程内容丰富、扎实,而且非常的有趣!在这里不仅复习了台湾的历史,还有台湾的文化以及经贸关系……等等,……此通识课的内容客家文化发展以及客家文化结合生活科技的比重占满多的,使我了解更多客家文化的面貌。苗栗的实习之旅也让我满载而归。不仅学了很多知识,也学了很多教课书学不到的事情,像是如何发挥创意、自我表达的能力、实作……等等。苗栗的实习之旅所做的商品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商品,结合了客家文化、生活科技和美观。……。从研发商品、商品所附加的实用功能、设计吸引人的商品及包装的美化……等,对我的帮助是很大的。创意是不容小覷的,印像深刻的是陈老板教导我们要平行思考,思考的方向与一般人的思考思维不一样,就算别人觉得是错误的、不可行的,也要坚持下去做到完美,不然哪来的艾迪生呢? ……很合不得结束这堂有意义的通识课……希望大家有缘再相聚!
3.5 检讨
本课程原属校定选修之通识核心课程,过去主要讲授范围为台湾历史文化的演进历程与未来展望,对于传统产业的演变与科技产业的发展,虽有着墨,但同学们无法真实体验,更不要说动手做。在本课程中尝试规划了实习的课目,乍看之下,有些格格不入;如何与科技结合,容易引人质疑。但任一科技产品若从材料开始做起,专业科系以四年时间亦未必能自制成品,何况本课程选修同学分佈在各院系各年级,因此本课程一开始即以启发思想、激发创意为目标。课程结束后,选课同学回到各院系,就成了传播“通识课程可以与实习结合”观念的种子。
4结论
随着大学的教育目标应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论调被不断的强调,学生毕业后的出路亦是各校办学口碑的重要依据,因此,顺应当红产业潮流调整课程架构与内容,进行跨领域整合或与企业结盟建立产学合作或实习机制,成为各大学的重要政策方针,通识课程的可扩张与可延伸特性,正是文创产业的训练基础,公私立大学校院的课程规划与跨领域学程的创设,变成继通识教育改革之后的新一波风潮。
“桐花祭”节庆活动,融入客家文化内涵加上美学设计的各种产品大卖,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典范—旧的产业或新的产品,透过文化与创意的包装,可以创造庞大的商机,其中最根本的因素为文化。
参考文献:
[1] 中央社报导. 贾伯斯旁听字体美学影响深远2011.10.07.
[2] 中时社论. 谁还在乎文化创意产业,2009.02.01,中国时报.
[3] 仇佩芬. 提升就业力 大学办第二专长班,2010.05.25,中国时报.
[4] 朱建民. 大学普及下的通识教育,2006《通识在线》第四期,页6-7.
[5] 林谷芳. 文创不是浅碟--从文化符号的排名谈起,2011.02.27,中国时报.
[6] 郝明义. 希望拼图:不要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元素,2009.01.30,中国时报.
[7] 郝明义. “文化”带动“第四波经济”,2009.02.13,中国时报.
[8] 夏学理主编.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五南,2009.10初版四刷.
[9] 孙瑞穗. 文化的魔幻写实作用,2009.03.07,中国时报.
[10] 张一蕃. 教育不是训练─通识是专业的先决条件,2006《通识在线》第三期,页5-6.
[11] 张一蕃. 职场竞争力必须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2007《通识在线》第十二期,页5-6.
[12] 庄锦华. 桐花蓝海:一朵桐花创造百亿财富的传奇,二鱼文化,2011.01.25.
[13] 庄锦华. 客家桐花祭 谱文创惊叹号2011.04.25,工商时报.
[14] 通识在线杂志社. 当前通识教育的重要挑战,《通识在线》第三十八期(2012年1月号)
[15] 华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 译者:廖月娟、姜雪影、谢凯蒂,《贾伯斯传(Steve Jobs)》,天下文化,2011年10月24日.
[16] 杨永斌. 完整的工程教育应以人文关怀为其核心价值,2008《通识在线》第十八期,页7-8.
[17] 叶柏毅. “求知若飢,虚心若愚”:贾伯斯灿烂的一生2011.10.07,中广新闻.
[18] 经济日报社论. 文创产业是什么玩意儿,2009.10.23 经济日报.
[19] 潘震泽. 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2010.12.01,中国时报.
[20] 萧紫菡. 文创推手-产学合作 迸出文创新契机,2009.09.07,工商时报.
[21] 严长寿. 教育应该不一样,2011.04.28,天下文化.
海洋文化概论范文4
关键词:中西文化;旅游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翻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来源于三种不同的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在这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所表现出的文化是最有特色的,印度文化居中。中国人认为印度与中国同属东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西方则认为印度文化属西方文化的部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中国文化。著名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就说过这么一段有理有情的话:“我很想向任何人建议进一步亲自看一看中国哲学的伟大经典和中国技术发展的历程。它是如此令人神往,因为印度文明虽然也是有趣的,却更多的是欧洲文明的一部分。但中国文明则具有完全不同的、难以比拟的美,而且这种唯一完全不同的文明能激励人们对它产生最深的爱和最深厚的研究愿望。”[1](P5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可以用两种颜色来代表,用黄色来代表大陆文明的中国文化,以蓝色象征海洋文明的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而居于中间的是印度文化。所以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中。笔者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旅游文化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两种不同颜色的文明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可以从地理环境方面作为切入点来看,“对一个民族而言一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并强加给他们某些限制,而这种受限制的生活方式又影响了他们的精神和文化”[2](P30)。黄色的大陆文化是以务农立身安命,蓝色的海洋文化是以冒险经商求富,这是由他们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内陆外海”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亚荒原,东面、南面是浩瀚的大海,西边是阿尔泰山及沙漠戈壁,西南处是喜马拉雅山。沧海茫洋与高山大漠形成包围华夏的特殊地理环境,再加上黄河传流而形成丰腴的土地及古代那里十分丰富的植被,不似今日干旱枯燥,当时气候与现在也有差异,较现在温暖而湿润,形成了悠久的农业文明。黄土、黄河及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古文化的起源,所以中国文化又被称为黄色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是位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所以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后来的西方文化。古希腊是一个半岛,它的陆地部分由一系列小山脉组成,这些山脉属于巴尔干中部主脉的支脉,并将希腊切割成独立的部分,而巴尔干主脉将希腊大陆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西部岩石凌厉、满目荒凉、交通不便,而在东部则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海岸线,有许多天然港湾依傍着东地中海域的爱琴海。也就是古希腊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文化是以海洋为依托的。由于没有丰沃的土地,古希腊人民是靠海洋为生的,所以西方文化又称为蓝色文化。
正是中西方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和中国分别走上了不同的文化道路,并影响着其他方面的种种特征。由于海洋是宽广的,又是多变的,所以西方文化中人们思想流派众多,个体意识强烈,主动性多,易激动,不稳定。而中国人则因耕种性而形成思想稳固、人际意识强烈、被动性多、喜静不喜动等特性。中西的这种差异表现在社会生活和人生态度上,则显出鲜明的特点。如西方以个人为重,四海为家,而中国以社稷为重,乡里为重,家庭为重,个人次之;在姓名的排列上,西方人以自己的名字领先,父名次之,族姓居后,中国人反之:宗族在前,辈分次之,自名最后;其他如地址顺序、时间顺序也都如此,西方人是具体或个体在前,整体在后,中国人则倒过来。
其次,在观念意识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较明显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践观念。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是儒家哲学,它的特点是重现实和人情,重行动和功利,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国人的实践性或现实性。但这种实践性表现较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伦理道德和政治观念上,较少体现在科学精神上。在科学上,中国人玄想较多,试验较少。而西方人什么都要求你拿出试验数据来,即便是社会科学也不例外。
二是守纪观念。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自己的纪律、制度和规章,要求人们服从和遵守。但各国的文化观念和体制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守纪观念的不同。例如,进剧场看戏,西方人最能约束自己,如同进教堂那般虔诚;而到学校课堂上课,他们却显得很放松和随便。反之,中国人进课堂如同进佛堂,恭恭敬敬、老老实实地听课作功课;而现今有些中国人到剧场中,就无所顾忌,大声吆喝。
三是人情观念。一般说来,历来以讲人伦道德和孝敬忠义为重的中国,人情味要比讲物质利益和以法为重的西方更深厚浓郁。中国人对较为亲近的人,例如父母、子女、兄妹、亲戚、朋友、同学、同乡、同事以及有各种利益关系的人,人情味浓厚关系密切。
西方人则与此不同,或者说是基本相反。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西方人父子、夫妻、朋友间如何在经济上斤斤计较。
二、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进;智者乐,仁者寿。”这句话正好说出了由大海所淘养出来的西方人和由大地所哺育出来的中国人之间的不同。体现在旅游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旅游文化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建立在一般文化的基础之上”[3](P16)。正是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孕育出了不同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中最突出的差异是审美观上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审美观分为精神性体验和物质性体验两种”
[4](P7)。旅游文化也可以分为精神性体验文化和物质性体验文化,前者指一般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因素,后者指自然山水、园林、建筑、工艺、烹饪等因素,相对而言,旅游文化较多涉及的是物质体验文化与精神性体验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的园林强调的是“虽由仁作,宛如天成”。人工模仿天然物制作,要使人分不清哪是天然,哪是人工,使之浑然一体。同样在审美中,则讲听曲、小游、闲谈一并构成古代园林的组成部分,这是让人们体验一种轻歌曼舞与林木婆娑相融合的人间仙境生活。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往往将精神性和物质性截然分开。一类是人工的公园、庭园、娱乐场,另一类是纯自然的森林公园、动物园。
再如建筑、宫殿和一些博物馆,突出的要么是纯精神审美性的绘画和雕塑,要么是物质性较强的精美工艺,较少将它们混放在一起。
正因为有这样不同的审美对象,因此也就造就不同素养、不同心态的审美者。由于中国旅游审美对象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因此就需要游览者具有综合的文化修养,知晓琴棋书画、了解掌故历史、懂得词曲游记,那才能真正游出水平和领悟各种各样的美。西方人一般不是这样,他们玩是玩、游是游、学是学、识是识,不要求互相融合和渗透,共同在旅游中发挥作用。相反,中国人是将玩与学紧密结合起来的,就连很简单的一次春游、秋游或游园活动也不例外。
三、结束语。
在简单比较了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之后,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整个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黄色文化和蓝色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观,但它们之中有一些人类审美观的共性,那就是人们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追求。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要寻找差异,去体验不同文化带来的奇特风情。正是由于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中华民族的特色旅游文化,让更多的西方人去感受并喜爱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潘吉星。中国古代的社会与科学[A]。李约瑟文集[C]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刘红星。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海洋文化概论范文5
[关键词]文化差异 商务礼仪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75-02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商务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商务礼仪活动的价值,帮助人们适应现代生活中的社交活动,是广大民众热切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商务实践中,笔者发现,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商务礼仪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本文拟从文化背景、价值观体系两个维度出发,深入研究文化差异带给商务礼仪活动的影响。
一、商务礼仪与文化背景
“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中长期形成的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它在商务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①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务礼仪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商务礼仪从发展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成熟的标志正是较为稳定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的凝定。一部商务礼仪的发展史,可以视为各种礼仪规程生发、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每当一种得到普遍认可的商务礼仪程序产生,我们的商务礼仪就向前推进一步;每当一种商务礼仪程序成熟,我们的商务礼仪知识就会有所丰富。正是在各种商务礼仪的不断产生和成熟的过程中,我们的商务活动得以有效开展,为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探讨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活动产生的影响,必须从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背景入手。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邦,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我的礼仪传统。就中国的文化背景而言,“礼”是最为重要的特征。“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礼节,在具体内涵上是指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规范,在深层社会含义上是社会等级秩序的要求。”②但现代社会的商务活动早已不局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它面临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的服务对象成为当代商务礼仪活动主角。这一事实告诫我们,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就具体的商务礼仪活动而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其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人称模式的不同。在具体的商务活动中,活动双方会面的第一步就是相互寒暄、问候。如果对于对方的称呼方式以及待人接物的习惯未作充分的准备工作,极有可能导致商务活动陷入僵局。以中国文化背景与西方文化背景作为对比的双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更为强调长幼尊卑的秩序,同时对自身总是做一定程度的“贬抑”;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对自我的肯定,不仅直呼其名而且常以昵称取代全名。其次,时间观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文化崇尚轮回思想,西方人认可线性思维。前者催生了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拉长周期的惯性思维,也培养了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重视逐渐培养信仰的思维模式;后者则使西方人将是否信守承诺和接受事前约定列为重要的评判标准,他们的商务活动往往会作较早安排,并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相关问题加以处理。因此,常见的情况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下,急于进入谈判正题的西方人显示出的无奈和焦虑往往被中方误认为缺乏诚意;而寒暄的中国人被认为东拉西扯、不务正业。”③同时,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方的餐饮文化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人往往将餐桌视为商务活动的延续,并力求排场,与西方人讲究简约、节俭的商务宴会有较大差异。
仅从商务实践活动而言,文化背景因素对商务礼仪的影响是深远的,但也是不易被察觉的。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商务礼仪的演进轨迹难以准确勾勒。商务礼仪活动的发生和发展被湮没在习以为常的活动中。商务礼仪的演进和文化背景的关系自然也无法被我们完全揭示,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背景的因素不存在。对某一具体商务礼仪形式的研究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怎样在现实活动中,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认识商务礼仪活动的发展过程,探讨商务礼仪的发展规律,了解实际行动中人的心理状态,评价各种商务礼仪活动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还是一项值得继续进行下去的任务。
二、商务礼仪与价值观体系
商务礼仪文化的差异主要源于世界上各不相同国家间的文化传统的差异。自从泰勒提出了“文化”的定义后,“文化”就一直是学界的热点问题。我认为西方学者弗·詹姆逊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他在《:文化与政治》一书中明确说到:“所谓文化——即弱化的、世俗化的宗教形式——本身并非一种实质或现象,它指的是一种客观的海市蜃楼,源自至少两个群体以上的关系。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能独自拥有一种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接触并观察另一群体时所发现的氛围。”④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了解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受其影响形成的中西方人的价值观体系也对商务活动的展开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西方的文化观念中,个人价值是其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社会是围绕着个人这个核心,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主观能动性。”⑤因此,在西方人的思维观念中,个人的利益被置于最高的价值层面。而奠定西方现代文明基础的“蓝色”海洋文明更是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其主要特征,受此影响西方人在商务活动中较少表现出顾及整体利益的“牺牲”行为,而是将如何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视为最终目标。与此相反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价值观体系,作为源自“黄色”农业文明的国度,中国人更为注重一定范围内集体的利益。这是因为,在农业文明的原始阶段,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所有的农业活动,个人必须依赖于集体的力量。而海洋文明则不同,他们可以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伟大英雄的身上。价值观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受此影响孕育的中西方商务礼仪活动也被烙上深深的文化印记。这里所谓的中西方价值观体系的不同,不是一种逻辑上不同于当代或不同于西方文明传统的思维方式。其实质在于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礼仪活动准则,使得中西方人考虑问题的着眼点有所不同。
以中西方的宴会为例,中国人讲求排场,而西方人崇尚节俭。因此,在商务宴请中,中国的宴会往往是杯盘满盏、西方的宴会则简约、大方为主;中国宴会重视等级高低,西方宴请强调女士优先。尤其是在商务礼仪活动中,为增进双方的私人感情中国人更热衷于劝酒,西方在追求隐私化的同时更多地表现为迁就于他人的情感诉求。这样一些具体商务礼仪活动中折射出中西方人价值观念的差异,在商务礼仪的学习和实践中必须尊重不同服务人群的习俗,给予符合他们价值诉求的礼仪安排。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化,中西方的交流日趋紧密,我们必须正视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性。只有真正落实了、平等交往,才能有效提升商务礼仪的社会价值。商务礼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不是一时一地的不同,而是源自文化机制的差异。在21世纪的传媒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汇更加迅速,我们只有摆脱单向度的思维模式,才能在具体的商务实践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这一切的取得依赖于我们正确解读商务礼仪下的文化差异。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我们理解和认识商务礼仪活动提供了参考。从跨文化的高度认识商务礼仪活动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本文旨在为人们认识商务礼仪背后的文化差异因素提供启示意义。
注释:
①汪洪梅.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信息,2007(33):56.
②张荣翼.冲突与重构[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③张波.中西商务礼仪差异浅思[J].对外经贸实物,2011(3):69.
④弗·詹姆逊.:文化与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20页.
⑤王书柏.浅谈商务礼仪与文化差异[J].时代金融,2012(6):321.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商务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李道魁.现代礼仪教程[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海洋文化概论范文6
关键词:花山文化;地方高校;艺术设计;融合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必须符合面向地方和区域的市场,这样才能为振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发挥地方高校的应有之意。实现特色教学,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服务,就要求我们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必须要努力挖掘一种或几种能够与地方社会相融合的文化,缩小“学院派”艺术设计教学与地方大众生活和乡土特色设计、特色文化的距离。花山文化是左江流域壮族先民的文化产物,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化的奇葩。其悠久的历史、生动的画面、丰富的内容、粗犷的壁画、古朴的风格吸引这海内外的眼球,展示了壮族先民的聪明和指挥,体现了壮族先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情怀和精神。[1]花山文化宝贵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它对左江流域各县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位于桂西南部,东盟陆路通道的崇左市,这里就是花山文化的故乡。作为地方的民族类师范高校,承载着民族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社会责任。广西崇左市宁明花山旅游区自建设以来,兴旺发达的商业环境和迅速崛起的市场经济的沃土形成了艺术设计专业的良好产业背景,花山文化资源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具有浓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设计素材,为我院艺术设计特色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花山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1.1学生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提升客观要求
从北京奥运的5个“福娃”吉祥物的设计到上海世博会的“海宝”形象设计案例,从桂林的山水文化到北部湾海洋文化在到以红河水作为辐射、遍布广西的壮苗侗等少数民族乡土文化风情,无不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深入挖掘他们不光是文献史料学者、历史文人的专利,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设计当代大学生更要从提高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设计想法的角度深入挖掘民族地方特色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借助广西日益腾飞的旅游业走向世界。然而,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艺术设计类学生优势往往在于具有十分出色的想象力,但文化课相对较差,对于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中更为恼人的是,学生考上了艺术设计专业,对于本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设计基础知识,闻所未闻,对设计制图工具更是连名字都叫不出来,更谈不上熟练运用。学生对于设计的构成思维训练,标志设计元素提炼,图案设计的素材把握都普遍缺乏创新思维意识,大多拘泥于教材,图片的小修小改,设计思维受到束缚。花山文化以申请世界遗产的花山岩壁画为代表融合了以左江领域的自然山水景观、壮族的风土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传说等,为地处周边的广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地户外写生、考察提供了大量原始鲜活的素材,对于学生汲取艺术营养,提高审美修养、艺术思维、设计灵感,创作出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大有裨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花山文化腹地,每年都会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各种在周边文化风景区参观、学习交流,学生们都会有相机和速写的形式提取创作素材。
1.2高校师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必须加强
地方高校就业要面向区域,服务地方为主。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自治区。在23万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居住着12个民族(另有分属于28个民族的人在广西工作落户),除汉族外,有壮、瑶、苗、侗、伍佬、毛难、回、京、彝、水和讫佬等n个少数民族。[2]广西区内少数民族人口在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显示: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广西总人口数中的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57.56万人,占37.94%,其中壮族人口为1658.72万人,占32.15%。大招生理念下,全国各地以汉族为主的学生,久居学校的高墙校舍之内,对地方俚语,民族语言更是一窍不通,平时对接触地方文化以书刊报纸居多,机会十分有限。他们更加崇尚的是快速时尚的都市文化。艺术来源生活,且要高于生活
。尹定邦在其《设计概论》中明确指出了设计师的职责之一是必须要做文化传播者。一方面,要求我们学生在大学生活的4年要尽可能的学习和融入地方文化生活,即使就业不面向地方,也能在容和地方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特别是环境设计和工业设计方向的教师大多来自东部发达地区,对于适合高校周边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人才需市场调研和定位,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的区域更要学习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就业形式的合格设计人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有不少教师是少数民族,在花山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中更容易将本民族的文化融合现代设计手法,提炼设计素材,在广告招贴设计、标志设计、图案设计、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图形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课业中加以运用,部分具有民族风情和花山文化特色的作品在全国广告设计大赛中获奖。
2花山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结合的方法
2.1首先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上下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大到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小到传统的地方建筑的色彩搭配。华夏56个民族中作为主流的汉族文化与以花山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原文明是主流,民族大融合、战乱迁徙、商业贸易往来等多种因素使得中原文明在全国各地得以传承,地方的特色文化也得以保留,“天人合一”是千百年来华夏文明中历代哲人,诗人,画家,艺人所遵循美学原则和向往的境界。对于大部分艺术设计学生来说,偏爱文学的几乎很少,对于传统的中华文化大多一知半解,对于传统的文化学习也是浅尝辄止。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从科研向实践技能型高校转变,以就业为导向,具有扎实的技能,一定的理论和科研能力,但空前高涨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对于提高设计文化内涵的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园林艺术赏析、中国建筑史等不容易立竿见影的课程很难重视起来。老师不重视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但笔者认为,从培养设计师的长远出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很有必要。进而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用文化在设计中运用的成功案例来总结方式方法,提高审美修养和设计意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多媒体视听教学法讲解与艺术关联(书法,建筑礼制等)的中国传统文化。二是以故事的形式传授吉祥图案,色彩,动物植物的传统文化来结合设计教学进行创作。三是在设计说明和设计方案的内涵上抓深度,让学生探寻传统文化渊源之后在设计。四是抓好专业考察课,不能流于形式。五是重视田野调查,探寻文化和设计作品的结合点。六是传统文化可进行专题来实施,毕业设计创作要体现文化气息。2.2其次要熟知花山文化和现代设计的方式方法 日本和韩国的工业产品设计一直引领亚洲,日本的丰田汽车,韩国的起亚汽车等都是完全的民族自主品牌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享誉世界的典范。而国内不少汽车制造商的照抄后改装别国设计,只能沦为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部件加工基地。中国的红旗汽车也历经震荡和起伏,现在部分核心部件依然依靠外国技术作为支撑。在设计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使得特色鲜明而又不失时尚潮流的产品更能被人接受。因此,设计的民族性特色越来越重要。由此可见,花山文化要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现完美融合,必须充分了解和熟知花山文化,不能之其然而不之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设计出好的作品,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只有在恰当使用现代设计的方法上,融合本民族的文化的营养,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2.3不断完善的教学方法
现代设计教育的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注重产、教、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符合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正是衡量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艺术设计本科教学中,如何使得培养的学生既能掌握就业的技能,又能具备较为扎实的科研能力,是摆在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学生毕业后,经过社会实际设计经验的积累能否成为设计师而不是当下高职高专所培养的以技术操作为核心的“设计蓝领”。由此可见,一个问题在于文化修养的提高与设计教学的重要位置如何权衡的问题;另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如何提高的学生的设计文化内涵的问题。作为设计教育的
授者我们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1)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热情和兴趣,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是分组进行团队设计方案和文化创思,教师提出改进意见。二是教师给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概念设计说明,让学生草图及方案表述。三是让学生互相探讨,老师给予总结。2)以社会项目来完成教学。社会项目中必然为人服务,蕴含丰富的文化设计内容。从文化融合到具体设计,在到实际的横向社会课题项目实施是提高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把抽象的、看不见的文化转化为客观实在的项目的具体过程。对于学生认识和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花山文化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艺术设计课业的融合点是应是多角度的、多渠道的、多样化的,如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招贴设计课,可以花山文化中的巫术文化来隐喻和讽刺“表现反对迷信海报设计”,要求学生选用“花山岩画”中的图案,来进行创意。要求学生开拓思路,教师要积极引导,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完成设计招贴制作。地方高校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办出特色就必须要有特色的文化土壤,对当地文化的吸收与诠释是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创新的根本。本文论述希望能对设计者重视传统文化渊源的对设计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 蒙云龙.论壮族文化的外显、内涵及其价值—以花山壁画为视角[j].传承,2013(7).
[2] 王春林,底书贵.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构成与发展[j].人口研究,1983(3).
[3] 唐华.花山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