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范文1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开发。由此,各种综合的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在不同地域及不同学校开始呈现出积极上升的趋势。许多学者、专家对小学美术教育校本课程也进行了大量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特别是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已成为我们一直期待的教育问题。在推进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谈几点策略。

一、探求符合我国国情主体的美术教育道路

由于艺术与时代有着密切而互动的关系,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不同的艺术观念也会产生不同的美学标准。为此,在未来的农村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发上,应充分强调美感的多元化,应包含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及不同形式的美学观和价值体,乡土艺术、民族艺术及特殊族群和特殊阶层的艺术均应融入课程之中。由于美感领域的扩大,美感的标准也呈多元化,美的感受力的训练也需要配合着多元化的发展。同时,在多元文化的趋势下,更应加强学生对自我和本土文化的了解,以及学习如何适应大环境并接纳、了解、尊重其他不同的文化。美术课程中美感经验的学习也有能够结合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宗教、道德、神话传说、政治、社会、经济、家庭、人文等),因为这些都是与人类的存在息息相关的。我国台湾省新竹师院美教系的张权称先生认为:“当今社会,科技急速发展,资讯及交通日益便捷,人与人、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如何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及文化模式、思维方式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进而发展成充满活力的多元文化,将是美术课程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美术教育来说,“农村学校设施差、师资弱、信息闭塞,年轻教师观念转变快,年龄稍大的教师适应新教材比较困难等。既便在同一学校、同一年级、同一年龄段的教师,也引起个人文化素养、责任意识、情感投入等的差异,也会产生高低有别的课程效果”。为了平衡各地的发展水平,建议除增加课程改革的投入外,应加大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在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修养,使教师关注教育理论与知识信息的更新,并能充分利用本地区或本学校的资源,依据地区学校发展和学生的需要出发进行教学。

因此,在开发农村小学美术课程中,更应注重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以及改变原来美术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现象,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紧密联系,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重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的趋势。我国在构建这种小学美术课程时就有过这样的范例,如:曾营小学是一所建在福建省厦门市杏林区郊区农村的学校,在美术课程改革实验中,有力地把与学生的生活与家庭巧妙的与美术课程相结合,率先提出并开设了“家庭课程”。这所学校把周四定位“家长开放日”,定期开设美术公开观摩课,在不影响家长工作的情况下要求家长参与。在美术教师的带领下,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创造。孩子们踊跃的发表自己的创作体会,家长们积极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感受,美术教师对每位学生今后的美术学习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于家长进行交流。成功地将美术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家庭之中,为学生的美术学习营造了更加优化的学习环境。还有日本的美化商业街活动、美国的史前文化学习香港的造纸活动等范例,都是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经验等的丰富结合。

二、开发丰富的美术校本资源

在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上校长、教师都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地方政府也挖掘潜力,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开拓其他经费渠道,使两者之间形成地区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资的基础教育投资体系”。在农村资源开发中,要注重实物资源、信息资源和交流渠道。实物资源包括实验室、教学设备、网络设施、标本、模型、挂图以及校园环境和其他活动场所、设施等。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欲望、探究美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设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景。在美术学习中,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是信息源。建立稳固的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交流的机会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开发资源的维护和管理系统,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不断的发展。农村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以及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美术课程的资源。再者,各地区都蕴含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美术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本地区的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也应当因地制宜的加以利用(如: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生产与生活经验等)。学校也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美术教师也应高度重视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美术用美术的意识,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课程的事实过程中,教师也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生活的环境中,还存在着很多容易被教师忽略的教育资源,如家庭、街道、商店、森林、河流、乡间小道等都可以为美术课程所利用。

三、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实施

在新的美术校本课程编制完成后,为有效地发挥美术课程校内、外资源的作用,在对它的管理和实施也应加强。具体要求如下:

1.根据标准的要求,逐步建立、完善美术课程的各种课程、设备、教材等,配置必要的美术教师。通过其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使用,使资源达到最优化的作用。

2.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发教学素材,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材料、教学论文、CAI课件、图片、录相带、幻灯片、学生优秀作业以及小作文等,形成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3.发挥师生的信息源作用,建立稳固的信息交流渠道。如美术讨论会、校园墙报、广播站、小学生艺术刊物等。不管是在管理上还是实施中,都应强调美术探究的地位和作用,尽量给学生提供开展美术探究的机会,因此,对课程资源的作用、配置与管理的要求要十分的重视。

四、教师力求致力于新的教学观

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转变旧的思想观念,致力于新的教学观。也应参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基本法则来要求自己。那种试图以制造“知识容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全部知识与技能,并能用终身的思想已经不符合社会的现实要求了。“教学源于生活,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对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是教学引导的个人生活展开的方式。但是近年来,我国的教学在整体上缺乏现实感和生活感,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被定格在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之中,丧失了应有的完整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仍旧存在着一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倾向。以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让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喜爱和发现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并逐步培养学生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信心。从而使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们建筑”。布鲁纳也曾经讲过:“知识的获取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的因势利导是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最佳教学目的的良好的开端”。所以,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更加应该在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合理的充当学生的引路人而不是指挥者。

五、注重内部评价

在校本课程评价中,应重点注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评价的功能在于通过评价从而加强学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责任心、针对性和适应性。校本课程评价主要是由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教师和学生来操作进行的。校本课程评价的操作系统更需要一个支持系统来保障,即: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和支持,需要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学校在评价当中,也应结合实际,考虑周全制定相关材料进行评价。如:给教师在再课程评价当中也应该持有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多元智能观等更加先进的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评价。

总之,我国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必须依托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丰富的资源,同时我们还应重视思想、落实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观,这样定能够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能够促进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甚至还能推动整个美术教育的进步,从而使受教育者的素质的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顾平.美术教学导论[M].浙江: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实施行动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范文2

本文试从课程资源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两个方面做几点粗浅论述和分析。

一、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现实困境

1.开发者认识上的偏差带来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

对大多数学校和教师而言,由于长期处在集权型课程管理体制之下,他们对课程理论知识了解甚乏,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也只停留在“课程是具有学科性质的文本化教材”层面上[1]。因而教材的意识占据了课程意识的主导,不敢“越雷池一步”,认识上产生偏差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有的学校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乡土教材编写”;还有的学校认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就是学校设施、师资等资源的简单罗列或堆砌;更有甚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只要做好课程资源整合的“表面文章”即可,对课程资源的评估与定位浅尝辄止、浮于表面。从目前看,持有上述观点的学校和教师并不在少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实践中的校本课程开发肯定无法做得深入,甚至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教材重复、课程质量缩水等问题。比如,具有网络特色的学校舍弃了自身的优势,转而追逐自己并不熟悉的科普类校本课程开发;地域特色显著的学校不注重对自身优势资源的挖掘,却盲目地追求基础薄弱的其他课程项目。

2.学校乃至教师的阻碍造成了开发力量的单一局限

近年来,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提供了科学的专业指导,但仍有不少单位和教师感觉步履维艰。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其一,学校在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理念上产生了错误认识。如有的学校就认为,借助校外力量开发的课程就不是学校本位的课程;还有的学校则提出,整合了过多其他学科的资源,会使校本课程成为另类教材的翻版。

其二,教师专业个人主义阻碍了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课程资源――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还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就意味着教师要与家长、社区人士甚至学生有效地合作。但是,在教师专业个人主义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会把这种要求视为对自身专业自或所谓的师道尊严的一种侵犯,从而造成了课程资源开发力量的单一和局限。

3.急功近利思想作祟造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环节的疏漏脱节

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评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必须要有细致的分析、科学的论证以及严格的评估才能确保其质量。然而对于某些参与者来说,出于种种原因,他们无法忍耐过长的开发和评估周期,于是就舍弃了一些在他们看来“无关紧要”的“枝节”,直奔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成果(教材)而去,认为“只要教材编成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校本课程也就成功了”。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最终造成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整个流程的疏漏脱节。

二、实现校本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整合的应对策略

1.通过校本培训实现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理念的碰撞与提升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能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首先要有开发利用资源的意识,明确校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开发利用校本课程的意识,还要进一步思考开发的方向及有哪些潜在可利用的资源,并积极行动起来。由于传统课程体制的局限,现阶段,大多数教师尚不具备校本课程开发所需的课程理论及开发能力,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从目前看,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实现课程资源开发理念的碰撞与提升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教师在这一方面的缺陷。曾荣获威海市首批“优秀校本课程开发先进单位”称号的石岛实验小学就抓住新课程改革这一契机,将强化内功与精神激励有机融合,通过抓脑子(用先进的理念武装人)、搭台子(用互赢的竞争机制激励人)、撰稿子(用辛勤的笔耕锤炼人)等途径,充分发挥出了校本培训的作用,使全体教师在汇报、研讨、交流一体化的学习活动中,深化了改革意识,认同了教育理念。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为投身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夯实了理论基础,而且也有效地激活了学校的人力资源。

2.借助协作互助让资源开发的主体不再孤单

一项调查表明,教师并不认为“协作互助”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校本课程开发的个人倾向较为严重[2]。事实上开发一门完善的校本课程仅仅依靠教师个人是很难实现的。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不仅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受益者,他们的需求与选择也同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另外,专家在理论方面占据优势,他们能给教师提供许多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建议和帮助。因此,习惯了“单打独斗”的教师必须要克服原先的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分享课程资源,一起制订课程方案,一起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进行评估,与教师、家长、校长、学生、社区人员以及课程专家等进行广泛的合作[3]。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能使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不再孤单,而且还有助于学校形成团结奋进的文化氛围。

3.依靠科学评估确保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延续性

作为开发、整合课程资源诸多环节中的重要一环,科学的评估将是确保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实施上的可行性及课程发展上的延续性的关键因素之一。调查发现,在众多课程开发者的意识及经验中,科学评估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除了上面曾提到的功利思想作祟外,不知如何下手、不能很好地掌握和实施科学的评估策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以下结合“石岛实验小学校本课程资源自我评估案例”,就实施科学评估应着重把握的两个“吻合”作逐一分析。

首先,对课程资源的评估应充分考虑学校所选定的课程开发方向是否与自身所具备的地域、资源优势相吻合。石岛实验小学在把校本课程开发方向定位于“走进海洋”的同时,对该校在地域及社区中所蕴含的课程资源做如下评估:“学校所在地――石岛,拥有中国北方最大渔港――石岛渔港、已与韩国通航的石岛新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条件、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相对齐全的与海洋产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热心教育关注孩子成长的社区人士、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及大量的生活体验等条件都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广阔而丰富的课程资源”。试想,如果学校的地域资源、社区资源和师生资源优势都能得到发掘,得到相对准确、到位、科学的评估,那么绕过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弯路并迅速向课程开发的正轨上靠拢就不会是什么难事。

其次,对课程资源的评估还应考虑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是否与学校的教育基础、文化品质等相吻合。作为课程资源科学评估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活动基础、师资及设施优势、科研基础、校园文化等)的评估也应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来考虑。我认为,对于有着显著的海洋文化特色、雄厚的科研及设施基础优势、多样化科普特色活动传统的市直小学来说,石岛实验小学对校本课程资源的自我评估和定位是成功的。从评估后的“走进海洋”校本课程结构、活动设计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具有显著的学校特色和丰富的海洋文化底蕴,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走向成功)和设计构想(构建一处有着鲜明的办学特色、显著的教学效益、创新的发展平台的新型学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热爱海洋,优化成长空间)并且继承和延续了学校的办学传统。

校本课程开发是多面向和多层次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也远远不止以上几点。我认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只有在“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的统领下,充分利用更多的课程资源,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实现校本课程的不断发展,实现学生、教师在教学之路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郭继东.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误区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4,(8).

[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2,(5).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范文3

新课程改革已经明确提出要求,教师要从过去的单一课程执行者逐步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鉴于农村中学信息不发达、教学资料相对欠缺、学生生源的知识面相对狭小,我们适度的开发当地的教学资源,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又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爱乡爱国热情。所以在教学实践当中,我以临桂中学的几个教学班为实践主体,两年多的时间里,实践了地方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关于如何使用地方史料的方法上,笔者在教学实践当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开展地方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的进行反思,总结了一定的课程开发策略。

1q在历史教学内容上,实现更大程度的丰富与拓展,在课堂中穿插地方史教学,以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理论为指导,利用地方史料导入课堂,唤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也应该注意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有机的把地方史料融合到教材内容当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拉近学生生活与历史本身的距离。如果地方史材料适合运用的话,教师也可直接以老师自己或是学生的家族为切入口进行教学,比如,在讲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影响的时候,我首先简要介绍我的家族明代藩王靖江王分封到桂林的历史,而靖江王府就是桂林的著名文化景区,很多同学都去游玩过,这种历史的亲切感,其教学效果,显然与单纯的讲述历史课本要好得多。

2q在课程设置上,教师不仅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参与教育改革,进行教学研究,那么关于地方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这一块,临桂中学正在准备开发成为一门选修课程,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希望能够在全校展开教学,争取取得更大的教学成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向学校自主申请以一些小专题的形式讲述临桂地方史,如《科举史上的临桂――“一县八进士,三科两状元”》、《抗战中的临桂人――李宗仁、李天佑、白崇禧》、《岭南大儒 陈宏谋》等等。选修课程的设置是响应了新课改关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设置的要求,同时也展示了学校的教学特色,丰富的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q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理论强调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性,也要求教师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创造表现机会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要作用。所以利用乡土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是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也是新课改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老师以奥苏泊尔学习迁移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了课堂学习中学到的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再以崭新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地方史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阅读理解,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于学生也可以直接安排学生去发现身边的史料,并指导学生去整理史料。比如一些同学选择的题目是《桂林豆腐乳的的制作工艺探究》、《李宗仁晚年归国心路历程》、《浅析岭南大儒陈宏谋的生平事迹》、《桂林彩调剧目收集》等等一系列有地方特色的题目。

4q在教育理念上,尤其是教育评价方式和教学设计理念上。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交际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我观察智能及存在智能。每个人的智能表现不一样,而知识的类别不一样,学生本身也有自己的特点,有些长于空间想象,有些长于语言表达,有些长于实际操作,老师要能发现各种他们的差别,在教学过程中要留心观察,注意每个学生所具有的智能,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采取多元智能评价,努力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相得益彰,最终使学生的身心获得长足的发展。比如有的学生长于语言智能,教师就要创造学生表达的机会,实行小组汇报学习的方式给学生展示自己所擅长的智能。此外,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应当要符合且要主动的运用多元智能学习理论。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利用地方史资料进行教学实践,我们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多角度多层次的设计教学内容,重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范文4

【论文摘 要】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发,自此我国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取得一定的成效的同时,校本课程在具体开发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研究者对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梳理,并试图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策略。 

2001年6月28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一个热点出现在各个学校中。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一些重点学校,在不同程度地实施着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过去几十年,我国基础教育一直沿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计划和课程模式等,因此此次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权力下放,无论是在主观接受还是客观条件上都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一、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对校本课程认识的偏差

(1)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的关系定位不明确。意识指导实践,对校本课程内涵认识的偏差,会造成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方向性错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校本课程占总课程比例的15%,实际上是每周4节课的时间自由支配。也就是说,国家课程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校本课程,换言之,学校课程主要还是国家规定的课程,校本课程在其中是以国家课程的辅助角色存在,但是学校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由于过去我国一直在实行全国统一的课程,因此一些上级行政部门或学校对于这种课程结构的习惯性,再加上现行的学生评价还未能跳出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导致了学校对于校本课程持消极态度,这就使校本课程并不能真正的走向学生的实际课堂。另一个极端是,一些上级部门或学校把校本课程看作是课程权力的完全下放,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开发校本课程,把握不了一定的度,造成一些常规课程无法正常开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不到保障。

(2)课程的中心偏离学生主体。从校本课程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学者都偏重于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如王斌华先生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部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内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注1]“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被很多人传诵,教师被予以众多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并没有真正考虑学生需要的是什么,而是考虑教师的特长是什么、愿意开什么课等等。教师和学生同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应该与教师一样对校本课程拥有足够的选择权利和选择空间。此外,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产品的取舍,意味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因此更不应忽视了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2.过分注重课程的物质形态

吸收教师编写教材,这无疑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但是,一些学校把编写校本教材当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有学者表示,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有:设计课程方案或活动方案、编写校本教材等,校本编写在目前较为普遍。[注2]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如校本教材一类物质形态上,不关注课程的实施和反馈,无益于校本课程的长期发展,更不用说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了。

3.课程缺乏地方特色

目前,我国各个学校所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基本是随时代变迁或国家政策出现的新专题而编写的,如环境保护教育、信息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学等,这样盲目跟风的课程选择有悖于国家提出和开展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初衷,忽视地方特性和个性。

另外,很多学校没有从学校的特点、所在地区的特点和自身条件出发,开设校本课程。如一些乡村学校在经济条件、师资水平无法承担的情况下,为了显示特殊试图开展钢琴课程。对于这种条件不成熟、在未发掘出自身特长的校本课程之前,应该先落实国家课程,然后再考虑开展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不可盲目地追求灵活多样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为这样并不利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4.学校师资无法满足开发需要

(1)教师缺乏课程管理和开发的意识。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阵地,教师自然地成为开发的主力。课程的深入、持续发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积极开发、整合、利用、完善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然而,教师长期处在课程开发的下方,此前从没有享受过开发课程的权力,长期处于被领导的状态,对课程缺乏敏锐性,缺乏自我挑战的动机和意识。

(2)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技能。据专家调查,近50%的中小学教师不能胜任课程开发的重任。[注3]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应该是课程的理解者和开发者。课程开发包含设计、编制、实施与评价等方面,教师仅仅具备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能够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教育资源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懂得课程设计的原理、设计程序等知识,才能设计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而实际上地方学校的教师并没有完备的技能,影响着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

(3)教师的工作负担重,无法承担校本课程开发的重担。有的学校硬性强派给教师开发的任务,使得教师不能清晰自己的教学任务,并无法认清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定位,不仅对校本课程开发无益,也影响了教师的常规教学。

5.课程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课程开发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经费有限,而仅靠行政命令要求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没有物质的支持,校本课程开发是不可能实现的。校本课程开发无论是对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对学校都是一个新的事物,短时间之内还无法提供一个非常完善的开发制度。为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完善的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形成规范、完整、清晰的政策、制度系统,是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的重要举措。

二、问题解决策略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有着重要的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充分发挥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发展学校特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为更好地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针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策略。

1.树立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观念

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领导应充分理解校本课程的定位,同时要让学生、教师明确校本课程的定位。使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参与者都能树立崭新的校本课程开发观,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强大动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朝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地持续发展。使校本课程在课程结构上能够真正地发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观念,有助于使各开发参与者明确校本课程的目的,不单单把课程开发的重点放在教材的编写上。

2.充分发挥各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作用

按照徐玉珍教授的观点,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包括学校成员、校外团体、个人。因此,开展校本课程既要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应该向学生家长及社区周围人群进行宣传,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学校周围资源。此外,学校可以通过与大学或研究机构联合开发,以科研带开发,以开发促科研,这在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教师进行校本研究知识和技能学习,同时减轻学校的开发压力。

3.发掘学校特色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并且这些特色在学校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有的是以学校的教学形式存在,有的是以学校课外活动的形式存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直接服务于实践、改进实践,特点在于应用性和实践性。这一特点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并充分考虑学校的特色、结合学校及社区的独有资源进行。

4.加强师资培训

澳大利亚的校本课程开发在20世纪70、80年代受到教育系统高层广泛的推动,但却对校长和教师缺乏专门的培训,导致校本课程难以持续。直到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许多省的教育系统采取举措加强教师培训,才逐渐提高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这就说明教师正确的课程价值观、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合的角色观、钻研精神以及校本研究的自觉性和能力都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备的质素。然而,目前教师的素质还无法达到这样的水平,因此加强师资培训势在必行。结合我国的实际,校本培训的内容应包括课程理论的培训、教师专业知识培训等,这些培训可以通过一些相关讲座、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等途径来进行。

5.加大校本课程开发资金投入及完善课程开发制度

资金投入是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支持,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对校本课程开发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教育部门应在年度预算中适当增加校本课程开发专项资金并制定相关的资金管理条例,鼓励并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

课程开发制度的完善即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常规的学校制度结合起来,建立如奖惩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等,不但保障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还有利于课程及时的反馈和调整,使校本课程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结束语

校本课程开发,给学校带来了课程的主动性,体现了对学校教育主权的尊重,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和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尽管目前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相信经过各方努力,定会使校本课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注 释

1 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2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应关注学生的利益[j].教育科学研究,2007(3)

3 王蔚.校本课程开发谁作主.

参考文献

1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4)

2 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应关注学生的利益[j].教育科学研究,2007(03)

3 邵东生.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03)

4 王斌华.校本课程开发并不神秘[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9(z4)

5 薛同贵.校本课程开发给我们带来什么[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0(01)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范文5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程改革校本课程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点是进行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业说,能否开发出高质量的历史校本课程,实现中职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预定目标,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开发策略是否科学,中职历史校本课程开发途径是否得到有效拓宽。

1.科学选题,整合历史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建设不是凭空产生的,在课程建设上,一般要充分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课程来源。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制定也要考虑到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与地方以及社区的发展规划和历史资源联系在一起,从这些方面积极去寻找开发主题。如果学校自定开发主题目的性不强,也可以与一些教育科研机构加强沟通,争取在他们的指导下,并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一个好的开发项目。就课程类型而言,笔者认为,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要做到因校而宜,可以是活动课程开发,亦可以是选修课程开发。

历史校本课程作为学生所学的历史课程的有益补充,对国家历史课程在学校中学生的学习,无论是提高职业学生的知识面,还是拓宽学生的思维,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就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主题而言,可以是地方历史文化建设、历史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对历史课程内容进行的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和发展。

中职学校历史校本课程自身开发力量是薄弱的,有时急功近利的开发出来,取得的成效反而不大,极易造成资源浪费。这个问题已成为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但从笔者调查了解的我们当地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开发的过程和经验来看,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在选题上选好切入点,要寻找学生发展需求点和国家、地方历史课程内容空白点的重叠区,这样,既可避免历史资源的重复投入,又可以在开发出来之后,更好地体现出功用和价值。第二,要尽最大力量整合校内外历史课程资源,并利用好这些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历史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与效率的总体提升。

如何科学有效地整合好历史课程资源,对现在的一些中职学校来说确实是一个难题。一些职业学校想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自己“办学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急功近利思想,为了与其它的学校有所区别,在资源整合不到位的情况下,忙于上马,开发出各种类型的历史校本课程,这种不量力而行的做法不利于历史校本课程的整合和开发,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不能靠一个学校的力量,进行闭门造车,实行内部开发。更重要的是走出去,请进来,采用合作开发的形式,这样才有利于资源的全面整合。

资源整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这其中包括学校之间合作、课程研究专家与学校合作之间的合作、一些教育机构与学校之间的合作、领导与历史教师之间的合作等。特别是中职学校之间合作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这可以增强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力,充分实现人力及历史资源的共享,在当前学校资源缺欠的情况下,做好开发资源的最大利用。

以我们学校的历史课程开发为例,一些做法就比较好。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历史知识与技能进行摸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为历史资源开发与利用准备好了条件。然后,对学校拥有的资源进行调查摸底,依据学校历史课程资源的情况,分析出自己历史校本课程中的优势,选准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在这个基础上,多方面征询专家建议,确立开发计划,打好开发框架,做到“专业引领”。同时,面向师生征集案例与课程资源,对多方面人力资源进行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利用。因此,在历史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时,学校要为教师、学生提供尽可能最大的帮助,充分尊重每一位历史教师的教育观和实践的开发自由,吸纳包括社会力量在内的各种力量,形成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强大合力。

2.健全开发机制,采取有效开发策略

为了更好地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更深层次地推进历史教学质量与效益有新的提升,我们需要健全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机制,在开发时应做到先易后难,不断推进。历史课程开发机制由集权向分权的根本转换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时应做到逐步推进,不断完善。对于在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己积累了一些经验的学校而言,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更上层楼,再加完善;而对于尚处在思考和探索阶段的学校而言,要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加快推进。应选择一些条件具备的历史课程项目进行校本开发,在这个开发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摸索经验,然后扩大范围,进行系统开发,做好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的课程资源相适应等各方面的工作。同时,在推进过程中,作为学校决策管理、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都要根据历史课程开发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变革,以适应发展需要。

在具体行动实践策略上,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在课程改革中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对此,学校可以采取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也可以积极开展行动研究。此外,还可以聘请课程专家来校加强指导,采取各种培养形式培训历史教师,让这部分教师发挥作用,参与到历史课程开发中来,进行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如果这样就可以形成强大的开发力量,促进学校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水平的提高,并在共同的开发中受益。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范文6

一、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绘制校本课程发展蓝图

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是学校为实现未来校本课程目标所作的设想和安排,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纲领和蓝图。中小学校长应遵循预见性原则、统筹性原则、重点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从开设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开设校本课程目的和意义、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校本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引导学校领导成员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发展目标,规划校本课程设置,并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发展方案,指引校本课程发展方向。

二、促进成员之间交流,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团队

中小学校长在这方面需要校长充分发挥组织职能的作用,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群策群力、智慧分享,需要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配合和支持,需要课程专家为学校把脉问诊。首先要建立多方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支持体系,有意识地打破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整合校内一切可以利用的校本课程开发力量。其次要广泛动员和发掘社会力量,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吸纳有识之士,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另外还要鼓励、支持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成员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发展,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降低校本课程开发成本。

三、提升教师课程理论素养,增强开发校本课程能力

中小学校长应着力制定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明确校本课程开发中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针对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不同需求,规划、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发展活动;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协调好校内、外课程资源,鼓励、支持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定期评估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落实情况,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把好校本课程内容关,引导教师开发校本课程

把握校本课程开发内容,首先要规范《校本课程纲要》的基本格式和内容,让教师明确撰写《校本课程纲要》的基本要求。其次要组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对教师申报的《课程纲要》进行审定,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审定的主要内容有:《课程纲要》与学校办学理念是否一致;《课程纲要》与学校校本课程规划精神是否一致;《课程纲要》对目标的陈述、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是否规范和可行;中小学校长要做好校本课程实施前的评价、校本课程的试验、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组织、指导工作;不断引导教师以新观念、新角色审视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演绎成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诠释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五、“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提升校本课程质量

课堂教学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活动,是学校实施教育哲学的基本途径。校本课程是直接针对学生的个性而开发、实施的,本质上是人本化和主体化的课程,它彰显个性、差异性、多元相融性、动态性等待性。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实施特别强调个性化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关注体验性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鼓励在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教学。通常采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学习和主题探究等策略。更应该倡议并支持教师实施发现法、探究法教学,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随时“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时发现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措施引导和矫正,引领教师有效实施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