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范文1

关键词: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反思

开发校本课程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计划,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同时,还能激活和丰富语文课堂,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广阔空间。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它的开发为高中语文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在前进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不少学校对于开发语文校本课程不够重视,流于形式。很多学校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但实际上很多学校只是流于形式,重视不够。不少学校领导干脆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制订的目标和内容并不是建立在对本校学生个性需求与本地资源特色的评估上,而是远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没有将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导致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一方面,有些教师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语文学科领域的学术性;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顾及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术性太强。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科目供不应求,而一些对学生要求较高的科目却无人问津。开发校本课程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门面,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在他们看来,和开发校本课程比起来,高考和竞赛要重要得多。

第二,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课程意识薄弱,知识技能准备不足。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主体是广大语文教师,但是多数语文教师更适应以前的角色,即被动地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遵从学科专家编写的教材及教学要求,甘愿当一个“教书匠”。竞赛辅导和高考的压力使多数语文教师从来不想、也不愿意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就意味着要加重工作负担,从中又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他们甚至认为课程开发是国家或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与学校无关。即使与学校有关,也是极少数权威教师的工作职责,与普通教师无关。同时,长期以来,教师只有教学的观念,而没有课程的观念,在教育理论方面,也只有教学论,没有课程论,既没有从事过开发课程的活动,也很少参加相应的培训。因此,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缺少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素养。

第三,保障机制尚待改进。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目前,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高中语文教师的数量少、负担重,学校的硬件不足,学校的场地有限,投入的资金有限,教学资源短缺,负责开发课程的教师一方面面临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及升学压力,另一方面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政策扶持,时间、经费、资源准备严重不足,校本课程的开发在重重现实困难面前举步维艰。

以上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所开发的语文校本课程的质量,进而影响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笔者通过参与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认为要取得预期的目的,就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要高度重视,以创新管理体制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校领导要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列入学校重点工作,在内部机制上进行创新,围绕新课程,制定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突出研究主体,挖掘研究潜力,提供支持条件,建立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心。学校可以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对老师进行精神及物质奖励,也可以跟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逐步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需要。教研的各项活动要有专人负责,时间地点要有保障,教研内容和主题要切合实际。学校和教育行政等部门应注意减轻承担开发校本课程教师过重的负担,给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以创新管理体制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为其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积极进行资料建设,尽可能地提供经费支持,努力创造与各层次专家、校际间交流对话的机会。

第二,加强校本教研培训,打造出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学校领导要紧紧抓住学校发展的契机,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存在的不足,使全体教师达成“校荣我荣,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的共识。同时,学校还要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以校本培训配合校本教研,使负责开发校本课程的每一位教师都按照自身的条件与兴趣在某些方面做出更为深入的研究,实现由单纯的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同时,努力营造

[1] [2] 

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打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校本教研环境,切实为教师搭建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让持有不同学术观点的教师畅所欲言,相互激励,破除学科界限,建立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第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校本语文课程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多渠道地开设校本课程。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设置相应的活动课程,努力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环境。同时,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中,应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能更好地发挥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以及学校特色建设中的作用,使校本课程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与学生共同成长。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始终具有本校特色,从而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范文2

关键词: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保持学校与其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进行主动而有计划的变革”,校本课程开发要以教师为开发主体,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兴趣和个性需求,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实现学校特色办学的目标。

一、语文学科校本课程设计案例

为丰富后平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我校又进行了学科拓展课程的开发。语文学科教师根据自身兴趣、特长,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发了《聊聊重庆话》《拇指艺术――学写短信祝福语》《小名字 大学问》《朗诵》《演讲》等校本课程。语文学科校本课程总体设想是三大板块:生活中学语文、挖掘地域特色语言、语言表达实践。生活中学语文这一板块有《拇指艺术――学写短信祝福语》《小名字 大学问》两门课程。挖掘地域特色语言这一板块有《聊聊重庆话》课程。语言表达实践板块有《朗诵》《演讲》课程。

语文学科校本课程框架由五部分组成: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依托,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为载体,开展活动。

二、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课改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基于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课改试验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框架下,开发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效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是对我校“后平民”校本课程的充实,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促进了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丰富的校本课程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学生的学校生活打造了更多亮丽的底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语文学科校本课程,促进学校特色进一步彰显

语文学科校本课程是对我校“后平民”校本课程的充实,我校“后平民”校本课程最初倾向于艺、体、科技学科课程。如,艺术类的泥塑、剪纸、绘画、手工制作;体育类的健美操、足球、篮球、田径;科技类的科技制作、生物多样性研究等。其他学科拓展课程极少,只有英语口语。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丰富了“后平民”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落实我校“后平民”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些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让自己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自己的潜能得到释放。”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使我校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

2.语文学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英国课程学家劳顿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技术的变化、教学思想的变化和课程内容的变化。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与国家课程相比,更加注重学生本位,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而必然引起教学思想的变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大多来自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很多知识对教师来说也是陌生的。为了应对这种不断扩大的学习内容,教师必须学习和研究,从而促进教师成长。

在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从课程框架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实施等过程,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无不是对自己教学方式的反思与改进。教师在课后反思中写道“最初上校本课程的时候,大多数教师上完课就感叹,课堂和自己预设的效果相差太大了,教学预设根本就无法完成。因为学生是来自不同年级、班级的,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不了解,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把握不准。课后教师采用问卷、座谈等形式与学生交流,征求学生的意见,并结合学生实际重新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案,在不断修正和完善中,课堂也越来越受学生欢迎了。”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为了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教师必须“逼”着自己改变旧的教育观念、旧的教学方法、旧的教学手段,去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和改变,从而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立足学生需要,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实现个性特长的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下,我校的校本课程实施采取学生自主选择的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学会了合作与分享,学会了展示与欣赏,激发了创造力,树起了自信心。在参与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等方面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三、思考与改进

在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我们走出了探索的第一步,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如下思考:

1.不断丰富语文学科校本课程的内容

(1)校本课程开发应鲜明地带着学校的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的目标必须体现校本化。由此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环境与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我校传承晏阳初精神,学校修建了晏阳初陈列室,晏阳初纪念馆离学校800米左右,为了进一步弘扬晏阳初文化,我校从办学理念、学校环境等方面处处打造“学晏文化”,还开发了《晏阳初的故事》《晏阳初精神伴我成长》两本校本教材。这都应该成为我们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利资源,如我们可以开发课程《晏阳初故事会》,通过参观晏宅、讲晏阳初的故事、排话剧等课程使学生更了解晏阳初。

(2)学校教育不仅满足学生需求,更要促进学生发展需求。

有效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开展《书香校园》课程开发,以自主阅读、美句摘抄、快乐分享、实践创作四大板块为主线实施,结合我校“五星一组”评选活动,增加阅读之星的评选,阅读积分升级(阅读之星、阅读学士、阅读硕士、阅读博士等称号),积分换书活动,学期还可开展“书香班级”评选,在全校掀起读书的热潮。

2.校本课程设计应更具有系统性

现阶段,我校的语文学科校本课程在框架上分为三大板块:生活中学语文、挖掘地域特色语言、语言表达实践。这一框架的科学性、合理性还需进一步验证。另外,每个板块下的具体课程的设计也有待进一步细化和丰富。比如,生活中学语文这一板块,除已有的《拇指艺术――学写短信祝福语》《小名字 大学问》外,课程内容还可进一步丰富,如广告语欣赏与设计、生活中的错别字等。

3.校本课程的实施需更有层次性

在课程实施中如每一门课程都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着眼于课程基础知识的了解,拓展型课程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而探究型课程着眼于研究性学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范文3

关键词: 微写作 校本课程 建设研究

发端于网络环境的“微写作”,已经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微写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需求,成为教育的一种社会需求,它既让学生的书面表达免于粗俗化和空心化,让信息记录更符合社会交际的规范,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有意义的表达,如情感的宣泄、生命的诉求、对社会的评判等。“微写作”已经进入“众享”时代,作为基础教育的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关注这一文化现象的存在与发展。为此,我们将高中语文“微写作”确定为我校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特色课程”之一,由语文教研组建立开发团队,实施“微写作”特色课程研发,力求形成一门具有本校特色,并能够全面提高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校本课程。

一、“微写作”的界定

“微写作”发端于微博,故把利用微博写作微型文学作品,叫做微写作。其文体包括“微小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等。2014年北京高考新增“微写作”题型,《2014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的微写作考试要求:“能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感情。”微写作字数要求不超过150字。至今,语文科学术界对微写作也没有权威的界定,但无一例外地指出了一个要义――篇幅短小。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微写作是一种篇幅短小(300字左右),形式自由的写作样式。传统的微写作内容精美,形式规范,新型的微写作内容多元,形式自由,具有明显的交际特征,写作载体从纸质扩展到各式各样的新媒介。

微写作作为一类既古老又现代的文学作品的呈现方式,仍然是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写作教学是为帮助学生获得微写作知识和写作策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活动。微写作教学就是指在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进行微写作的语文教学活动。这样的微写作教学活动,必须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构成要素。

二、“微写作”的课程意义

1.“微写作”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交流方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今短信、微信、微博等融入人们生活,短小精炼的写作能力备受推崇,微写作成为网络化时代备受人们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一方面,一些文学名家正在介入这一领域,另一方面,大批“草根”揭竿而起,渐成一种新兴写作势力;更有出版界助推,索性将热门微博集结成书,使“微写作”开始进军传统出版领域。因此,微写作教学是在时代进步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培养媒介制作能力和媒介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言创造力和媒介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

2.“微写作”成为网络时代的社会需求,也成为教育的社会需求。微时代及其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交际、表达方式和途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得短、频、快的写作方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需求,也将成为教育的一种社会需求,无疑,将“微写作”开发成为校本课程是对社会需求的一种理性思考,是对语文学科教育的一种积极实践,将对人的素质培养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微写作”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培养教师的微写作教学能力。“微写作”课程开发是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实施微写作教学实践,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以及各类微写作活动,发挥教师在微写作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实施微写作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微写作能力。通过“微写作”课程开发,在语文教学之外独立实施微写作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创作,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锻炼学生的个性化语言,提升语言创造力。

3.拓展学生写作的方式和交际功能。“微写作”课程开发将通过对学生微写作的训练,利用微写作主题的多样性,方式的自由性,传播的多元性,解放学生写作的语篇形式,拓展写作的交际功能。

4.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微写作”课程开发通过对学生微写作成果的展示与传播,激发学生的微写作兴趣,调动参与微创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媒介制作能力和媒介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四、“微写作”课程内容

1.“写什么”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明确学生对微写作内容的需求点和兴趣点,并对学生微写作的内容进行归类、梳理,微写作的内容应包括:信息传递,情感表达,思想交流,解决问题等。

2.“怎么写”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微写作过程的分析研究,探究学生进行微写作的方式方法,总结出学生进行微写作的有效方式,主要包括:短小的文章类语篇和非文章类语篇。“微小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等,或者是一句话,一个段落,几个意义密切联系的段落,一副对联,一条广告语,一条祝福短信,一段评论,一段配图文字等,都应成为微写作的方式范畴。

3.“教什么”的问题。通过微写作教学实践,明确学生学习过程的需求,以及学生作品的交流与展示的有效方式,科学合理地拟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对微写作的特征、形态、意义构建,对微写作的呈现方式学习,对微写作的技巧、方法传授等。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范文4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曾说:“没有语文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相反,没有课程开发也就没有语文教师的发展。三级课程政策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挑战”的成分多于“机遇”的成分,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才能迎接挑战。所谓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教育计划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改进课程功能的总称。课程开发能力是指一种将学习者的经验内容的总体从整体的角度去改善的专门特性。课程开发能力不仅包括具体的课程开发,也包括注重平衡性的教育课程的全体和各学校自身的语文教师团体的专业力量。“语文教师开发课程思维方式是指语文教师自身所拥有并运用于课程活动中 ,直接影响课程活动的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的能动力量。”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思维方式是指语文教师自身所拥有且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具体表现出来的理解、选择、规划、编制、整合、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的所有思维方式的统称。

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语文教师课程思维方式的现状

1.语文教师的校本课程思维意识与课程观念较弱。

“对大多数语文教师而言,在语文教师职前教育中所学习的是无课程的教育学,语文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技能。”校本课程开发中,语文教师专业的发展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摈弃陈旧的课程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因此,“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 。但是目前,许多学校仍将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作为工作的中心。校本课程在这些学校流于形式,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2.语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思维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的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长期的计划体制也使校长和语文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多数语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只是为“开发”而“开发”,是对现行学科和教材的翻版和补充,于是出现了不是按学生兴趣特长而开设、而是按语文教师“特长”开设的校本课程。教材编写往往是“师自为本”,学生没兴趣也只能被迫学习。

3.传统教学文化导致语文教师对校本课程的适应转型较慢。

我们将学校改革简单视为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改革的机械拼凑,没有上升到学校文化的高度予以必要的整合,结果使改革事倍功半。美国学者富兰(M.Funna)说过:“如果欠缺一个支援性的学校文化,课程改革无望。而学校文化转变是一件长久而棘手的事情。”课程改革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变革,是学校新文化与旧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磨合的过程。只有学校新文化的建构,才能使校本课程开发不流于形式,才能使校本课程融入国家、地方课程的体系,成为一个和谐不可分割的整体。校本课程的成功实施,需要新的学校文化与之相适应,这种新文化的特征应该是注重创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亲近自然、尊重差异、多元民主、合作参与。

三、提升语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思维方式的对策

1.提高课程意识。

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提高语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思维方式的前提。而我国语文教师多数只有教学意识,缺乏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语文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是语文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包含有:主体意识、生成意识、资源意识。明确的课程意识支配着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教育角色以及语文教师在教育中的存在方式与生活方式。

2.开展教育行动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理念是:语文教师即研究者,语文教师只有边实践边研究,才能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语文教师进行的研究与学者和科学家的研究不同,语文教师的研究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语文教师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研究的客体。所以,行动研究是语文教师的主要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二战后兴起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行动研究者是语文教师本人;行动研究的目的是改进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语文教师实践中进行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提高语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能有效解决教育中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将二者结合起来。

3.丰富校园文化底蕴。

学校文化指学校中的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仅靠语文教师转变观念、加强相应知识结构的改变,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只有建立民主、开放的学校文化,才能极大地促进语文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语文教师的创造性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4.完善评价机制。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评价是一个对其自身开发的评价与质量监控的过程,它不应该仅仅是总结性的,更应是一种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正如斯塔弗尔比姆(D.L.Stufflebeam)所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为了改进”。“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涉及研究对象的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的价值及优缺点,以便指导如何决策,满足教学效能核定的需要,并增加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参考资料:

1.朱超华《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6期。

2.崔允部、沈兰《校本课程:辩护与批判》,《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11期。

3.张永谊《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思考》,《教学与管理》2000年第6期。

4.张立昌《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适应性及其改造的目标》,《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5.靳玉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6.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范文5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类型;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加强我国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重大举措。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有效提高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值得推广和普及。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度来划分,开发类型主要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的实践方法和策略。

一、要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做好课程选择和课程整合

校本课程的选择和整合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类型,也是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开发活动。对于普通高中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课程制订、实施自的充分体现。在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校务必要了解和洞察学生的切实需求,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制订翔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我们以普通高中的语文校本课程为例,在学校课程开发的筹备、统计、实施和验收的全过程中,应该始终把握学生的感受、实践效果和参与体验,要把学生对于语文课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和变化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以利于后面的开发工作。同时,在备选的课程中选择一种适宜的课程,也体现了课程开发的类型;按照不同知识体系,在统一目标下进行的课程整合活动,即课程整合,其目的也是协调课程科目的关系,减轻学生的负担。

另外,课程的开发步骤和方法必须符合国家、地方的课程精神,要与上级颁发的教学大纲的理念相一致。所以,具体到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就要深刻领会国家、地方语文教材的课程精神和理念,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和学生的身心需求,进行课程开发的实践活动。在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语文学科应该成为“先行者”和“桥头堡”,要根据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需要,切实制订一系列生活化、科学性的课程开发和改革实践措施,提升语文课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

二、要提升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参与度,并做好课程改编和课程补充工作

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先锋”和“引路人”,不仅要树立课程改革、课程开发的良好意识,而且要积极和学校方面进行配合,努力做好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从学校方面来说,应该广开言路,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广大语文教师可以深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线,亲身参与到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来。事实证明,教师是和学生接触最多、最近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最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因此,让广大语文教师参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大有裨益的。

同时,教师是课程改编和课程补充工作的主力军,也是重要的参与力量,要想方设法地让教师积极参与到这两项工作中去,并提高效率。由于课程改编是对不同课程对象群体的学程上的改变,所以,教师需要考虑改变的目的、内容、组织和学习的经验、资料等因素。同时,在课程补充的开发活动中,要加强以提高教学成效为目的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教师既可以自主开发,也可以选择补充材料后与同事一道进行开发。

三、学校要建立“四位一体”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机制,做好课程新编和课程拓展

所谓“四位一体”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机制,是指在普通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要促使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加强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力度。具体来说,学校方面主要负责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检查和评估,并努力协调好语文各年级组之间的关系;而作为学生和家长,其作用主要体现为意见反馈、实施效果体验和提出建议等。四方的共同努力,形成的决策,将是最终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在全新的课程板块和课程单元的开发中,涉及了课程新编。课程的拓展则是以拓宽课程范围为目的的开发活动,需要拓展性材料的辅助。无论是课程新编还是课程拓展,都需要四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校方的大力协调和组织。

类似这样“四位一体”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不仅可以集思广益,而且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做到科学有序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新时期语文课改的要求,也是符合学生学习习惯和兴趣的有效步骤。总之,不论是开始阶段成立课程开发组织到需求、现状的分析,还是中期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拟定和开发方案的实施,还是后期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和审议,都是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普通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效果的必要步骤。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参与者,都应该齐心协力,献言献策,为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连瑞琼.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成功:教育,2009(01).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范文6

[关键词]和育;校本课程;动静相和;课程文化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者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课程作为一种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课程文化来源于生活文化,生活文化是课程文化之母体。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课程与生活中搭建一座桥梁,让生活进入课程,进入课堂。

黑河市第五小学本着课程即文化、课程即成长、课程即分享的原则,以培养目标为指向,以五大素养(语言素养、人文素养、科技素养、体育素养、艺术素养)提升为核心,按照国家基础课程、拓展必修课程、研学实践课程、社团选修课程四大体系开发“和育”校本课程,构建动静相和的课程文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深化课堂教学研究,探索以生为本的“和育”课堂,不断提高国家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发挥地域优势、与高校合作的优势整合优化校内外教育资源,以“生活?生存?生命”为主题开发建设拓展必修、社团选修、研学实践课程,将“和育”校本课程设置为校内学习研修、校外实践体验两大领域,走出了一条小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之路。

一、校内“和育”校本课程建设

校内“和育”校本课程以学习研修为主,包括:学科渗透课程(随笔化表达、写字训练、俄语口语训练、快乐篮球,由五小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完成),必修拓展课程、“和悦”社团课程(由黑河学院的教师、在校大学生及社会专业人士任课)。

1.随笔化表达

以构建随笔化表达新课型为抓手,开展大阅读活动,培养师生的读书兴趣,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具体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硬件建设。建立“普希金教室”,班级“读书吧”,融阅读、展示、藏书于一体,打造师生最好的阅读场所。

第二步:以随笔化写作课题为先导,以情境随笔课、读悟评改课、读书随笔课、读写萌发课为主要课型,探索绘本随笔课,并以随笔课为切入点推动语文课堂的转变,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习作、自主学习。具体要求是:一二年级读得顺,写得出;三四年级读得好,写得顺;五六年级读得精,写得好。先后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研讨、评讲、交流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着“活、实、情、美”的随笔化表达教学课堂。

第三步:设立经典诵读课,将国学经典融入到教学之中,开展海量阅读、海量背诵、海量写作活动。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论语、古诗词、现代诗歌,各学段确定了必读书目,各班确定自选书目、必背内容和选背内容,每学期期末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背诵竞赛活动”。

2.写字训练

学校把写字训练纳入课表,每天下午抽出15分钟为全校集中写字的时间,重点指导学生用铅笔、钢笔书写汉字的技巧,同时感受中华文字的秀美和神奇。教师探索总结出写字技能训练课教学基本模式,总结出“基本笔画训练法”“读贴三步法”“临贴三步法”,设计适合小学生理解记忆的写字技巧小口诀,学生写字水平不断提高。

3.俄语口语训练

学校与俄罗斯布市第十四学校是中俄友好学校,多年来两校致力于合作交流,设置了语言传播、文化交流两个版块的交流课程。语言传播包括两项:口语交流、文字书写。五小开设俄语口语训练课,设专职教师任课,借助黑河学院外国语学院的优势将疯狂俄语引入学校课堂;布市十四学校成立孔子学堂,开设汉语课程,设专职教师进行授课。两校互赠教材,师生大练口语,不断提高两国学生的俄语和汉语口语交流能力。两校教师还合作开发了中国用“俄语基础训练读本”,俄罗斯用“汉语基础训练读本”,定期开展师生互访交流活动,加强了中俄两校合作,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4.快乐篮球

五小自建校起便开展了全校性的篮球运动,全校学生人手一个篮球。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学校开设了篮球技能训练课,制定了《快乐篮球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明确了不同年段训练项目和要点,编辑了“快乐篮球”校本读本,让小篮球走进大课堂。快乐篮球的实施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走进课堂,由体育教师负责实施,将篮球知识和篮球技能引入体育课堂;第二层面融入活动,成立篮球社团,自编大课间篮球韵律操,举行“快乐篮球比赛”,促使篮球运动在班级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第三层面走出校园,组建年级和学校篮球代表队和篮球韵律操表演代表队,参加各种比赛和表演。学生的体能和素质得到提高,学校被评为市级篮球基点校。

5.必修拓展课程

必修拓展课程共16门,每周2课时,全校学生全员参加,分不同年级开设课程。学校充分利用黑河学院附属小学的优势,借助高校资源,由黑河学院各学院的师生分别承担儿童想象画、色彩训练、素描训练、书香故事屋、播音主持、艺术编辑、文学社、儿童体能训练、表演训练、声乐训练、合唱训练、中俄旅行社、幼儿智能训练等课程。此外,开设了由部队、社会专业人士任课的少年军校、少年邮局、红色消防等课程。

为确保拓展课程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特别设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尤其是对黑河学院到校实习和任课的大学生进行 “双轨式”培训,即大学生上岗前进行岗位集中培训,上岗后设辅导员负责跟踪指导大学生完成校本课程岗位教学任务。大学生通过在附小的培训和实践,拓展了专业技术,锻炼了专业能力,提高了专业水平,也为毕业、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喜结硕果。

6.“和悦”社团选修活动课程

每周2课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由黑河学院的优秀大学生做社团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学校开设了小荷文学社、金话筒播音主持、新空间艺术、天韵电子琴、天籁声乐合唱、墨韵国画、黑白秀素描、兰亭软笔书法、阳光英语、快乐俄语、追梦足球、筑梦篮球、寻梦击剑等社团;与社会力量合作开设了博弈棋社、炫酷街舞、音韵吉他、跆拳道社团;快乐农场、小气象局等课程也正在构建中。

二、校外“和育”校本课程建设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学校的校外“和育”校本课程以实践体验为主,由各班级组成不同的假日小队,学校在每个假日确定主题,由各班家长委员会协调家长做领队,组织学生走进农村、军营、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利院、家具制造厂、工业园区、蔬菜种植基地、养殖基地、书店、商场……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不同主题、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课程让孩子们将校内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品质。

树木成长靠土壤,学生培养靠课程。课程是学校特色彰显的最佳载体。黑河市第五小学“动静相合”的校本课程促进了学校的个性化办学、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将着眼未来,不断完善和育课程管理、实施和评价方案,为学生的和美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