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教育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教育知识

中学教育知识范文1

在教室内活动,还有许多看起来细微的小事情值得同学们注意,否则,同样容易发生危险。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防磕碰。目前大多数教室空间比较狭小,又置放了许多桌椅、饮水机等用品,所以不应在教室中追逐、打闹,做剧烈的运动和游戏,防止磕碰受伤。

2.防滑、防摔。教室地板比较光滑的,要注意防止滑倒受伤;需要登高打扫卫生、取放物品时,要请他人加以保护,注意防止摔伤。

3.防坠落。住楼房,特别是住在楼房高层的,不要将身体探出阳台或者窗外,谨防不慎发生坠楼的危险。

4.防挤压。教室的门、窗户在开关时容易掩手,也应当处处小心。

5.防火灾。不要在教室里随便玩火,更不能在教室里燃放爆竹。

6.防意外伤害。改锥、刀、剪等锋利、尖锐的工具,图钉、大头针等文具,用后应妥善存放起来,不能随意放在桌子上、椅子上,防止有人受到意外伤害。

二.课间活动应注意什么?

在每天紧张的学习过程中,课间活动能够起到放松、调节和适当休息的作用。课间活动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1.活动的强度要适当,不能做剧烈的活动,以保证继续上课时不疲劳、精神集中、精神饱满。

2.活动的方式要简便易行,如做做操,托托排球等。

3.活动要注意安全,要避免发生扭伤、碰伤等危险。

三.上体育课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体育课在中小学阶段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重要课程。体育课上的训练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安全上要注意的事项也因训练的内容、使用的器械不同而有所区别。

1.短跑等项目要按照规定的跑道进行,不能串跑道。这不仅仅是竞赛的要求,也是安全的保障。特别是快到终点冲刺时,更要遵守规则,因为这时人身体产冲力很大,精力又集中在竞技之中,思想上毫无戒备,一旦相互绊倒,就可能严重受伤。

2.跳远时,必须严格按老师的指导助跑、起跳。起跳前前脚要踏中木制的起跳板,起跳后要落入沙坑之中。这不仅是跳远训练的技术要领,也是保护身体安全的必要措施。

3.在进行投掷训练时,如投手榴弹、铅球、铁饼、标枪等,一定要按老师的口令行动,令行禁止,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这些体育器材有的坚硬沉重,有的前端有尖利的金属头,如果擅自行事,就有可能击中他人或者自己被击中,造成受伤。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4.在进行单、双杠和跳高训练时,器材下面必须准备好厚度符合要求的垫子。如果直接跳到坚硬的地面上,会伤及腿部关节和后脑。做单、双杠动作时,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做双手提杠时不打滑,避免从杠上摔下来,使身体受伤。

5.在做跳马、跳箱等跨跃训练时,器材前要有跳板,器材后要有保护垫,同时要有老师和同学在器材旁站立保护。

中学教育知识范文2

关键词:中学生素质教育,知识经济

 

面对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必须要强化中学生素质教育,使中学生的培养真正成为民族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中学生素质教育应包括哪些内容?在确定素质教育内容时,应注意其科学性,可操作性、测评性,应与人的全面发展内容相适应,还应考虑社会需要,着眼于未来发展。

一、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和全球一体化也使得社会价值多元化,渗透与反渗透、演变与反演变的斗争变得越来越复杂,是在无硝烟的情况下进行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学生作为知识经济中未来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将极大地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中学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要教育中学生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为科学事业而奋斗的人生理想;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中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空前丰富,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一个人必须不断地、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追踪科技前沿,不断更新及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增加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如前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信息以爆炸的形态不断增长,现在全世界每天约有近百亿信息单元的信息量在传递,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从信息海洋里迅速搜索出有效的信息,从有效的信息中综合生产新信息,那就不可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合格人才。

因此,我们的中学生教育必须注重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一是改革中学生课堂教学方法,精讲、少讲,要给学生多留出思考和学习的空间。二是要加强对中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和指导。总之,我们培养的中学生应该是善于学习的人,是能终身学习的人。

三、身体素质教育

它包含运动机能的素质教育与健康素质教育:运动机能的素质教育是指对学生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平衡、协调、柔韧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心肺功能的增强等:健康素质教育又称为抗御疾患的素质教育,这主要是促进身体各器官、各生理系统的正常发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抗病能力及应激能力,即对生活条件、社会环境、自然情况、学习与工作负荷的身体承受适应力。

四、心理素质教育

它主要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品质可简单分为认知性品质和个性品质。在基础教育中,心理素质教育主要为了使学生在心理上有比较健全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使个体的心理倾向与环境要求之间取得积极的平衡,自觉调节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使之能符合社会规范,并能充满信心地去改造世界。个性心理品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性概念,如能力、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其具体内容包括一个人的成就动机、求知欲、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自制力、意志力、独立性等、现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非智力因素发挥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等作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还应使学生具备心理系统的初步知识,进行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保持心理健康,防止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五、审美素质教育

审美素质教育的内容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知美爱美;二是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三是按美的要求塑造自身和客观世界。也就是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所谓知美、爱美,就是要学习有关美的知识;培养起爱美的情感、陶冶情操。有关美的知识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在知美、爱美的基础上,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较强的审美能力。所谓审美,指正确地、透彻地了解事物所包含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并给予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除了要求审美主体有一定的审美知识外,还必须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以及有比较完善的心理结构。因此,它与思想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紧密联系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还要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努力按美的要求来塑造自身。

六、技能素质教育

它包括基本的听、说、读、写、算、自学等技能;基本的生活技能、运动技能、实验操作技能、简单制作技能等。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接近自动化的动作模式或智力活动模式。它是人们运用知识和经验去执行一定活动的方式。技能与认识、能力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技能的形成常以知识的理解为基础,技能又是使知识具体化、效能化的体现;能力是形成技能的前提,技能反过来又能促进能力的发展。技能一般分两种形式:一是可见的外部动作技能,也称操作技能,如打字、弹琴等。二是在人脑中进行的心智技能,或称智慧技能,如阅读、心算、分析、构思技能等。在教育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还要训练学生多方面的熟练技能。。技能的形成又是学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条件,促进着智能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一些技能:(1)学习技能;(2)实验操作技能;(3)科技制作技能;(4)文艺、运动技能;(5)基本生活技能;(6)生产劳动技能

七、社会交往素质教育

它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等:教育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因此,社会交往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长期被忽视的方面。由此看来,青少年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都离不开交往。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学生的社会交往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显得尤其重要。

社会交往方面的素质包括适应力、应变力、交往力、竞争力。适应力,这里指人适应环境的调节功能,与此相关的还有耐受力、自制力。应变力是比适应力更为主动的调节功能,应变力表现为感知、判断的灵敏性,反应的灵活性以及反应的适度性。交往力指人际交往的素质要求,表现在气度、协作、组织协调等方面。竞争力应从培养自信心、持久性、进取性、创造性等方面着手。让学生充满自信,对科学真理执着追求,持之以恒,健康、乐观、积极向上地努力争取成功,并致力于开拓、创新.以争而胜之。与此同时,还必须十分注意胜不骄、败不馁、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教育,避免贬低他人以求自胜的倾向,对差生则更要努力纠正其“失败者”心态。竞争力的提高与上述适应、应变、交往等素质密切相关,同样也依赖于心理、思想品德、身体、科学文化等各种素质的整体提高,以及经验、才干、知识等的积累。综上所述,身体素质是基础,思想品德、审美素质起着导向作用,心理素质发挥调节功能,文化科学、技能素质是基本条件,社会交往素质起着执行机制的作用,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中,它们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每一方面的提高都对其他方面起到促进作用,而所有方面的全面提高,则是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要塑造未来就必须重视教育,加强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既是时代的选择,也是高素质人才内在完善的呼唤,对此我们每一个中学教育工作者的肩上都担负着一份沉重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宋荣绪.中学生素质教育应当加强的几个方面.中华素质教育.2004(11)

2.张月明.浅议中学生素质教育.甘肃科技纵横.2007(2)

中学教育知识范文3

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应该重视实验。实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有效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既能解决疑难问题,又能符合现在探究性学习的要求,还可以通过实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是实验课,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这样的话,实验的操作、观察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如果是演示实验,可以通过教师和同学之间对所学知识的相互探讨,验证原理,发现实验中的新问题,然后对物质的反应和操作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素养、求实的探索精神,并能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假如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能够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学习中利用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化学知识的学习外,我们还能给他们许多书本上无法给出的问题。

然而现阶段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高考,不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家长或是学生本人对此都十分重视。这样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就出现了矛盾,前者是以考试为目的,作为教师来说,是不能忽视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能应对高考,又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化学素质呢?在这样的双重任务下,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中学生化学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一些体会,现做一些整理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以教材为基础,实施素质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在实验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一些实验设计和解答实验习题”“培养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要求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能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和评价,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教材中知识结构符合中学生特点,学生学得懂,学得会。注重能力培养也是教材的基本思想,因此必须以教材为基础,实施素质教育。

二、以化学实验为手段,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1)什么是观察?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知觉活动。

(2)观察的作用是什么?通过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观察实验等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通过科学思维活动的加工来完成各项任务或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观察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手段,观察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3)怎样才能提高观察能力呢?

①明确实验目的,养成观察习惯,形成观察的灵敏性;集中精力,全面和多角度地进行观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②制订好观察提纲。观察提纲力求简便,只需列出观察内容、起止时间、观察重点等。

③按计划进行观察,做好记录,最后整理、分析、概括观察结果,做出结论。

2.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独立、自主地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那么应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1)要学生学会“知识的分解”,即从面到点。可以把要掌握的知识内容,从学科的整个结构出发,分解成一个个要素,即知识点,再分析这些知识点都针对哪些问题,理解教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思路理清了,这个知识点也就掌握了。

(2)要学生学会“知识的整合”,即从点到面。微观的知识点如同零碎的材料,要把它们组织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厦。学会根据小问题之间的联系,组织成大的问题,用系统的方法层层构建,完成对知识点的整合,最终从宏观上对整个学科知识进行掌握。

(3)要有毅力。学习既艰苦,又有乐趣。说它艰苦,就是要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才能取得学业的进步。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这时,就不能畏缩退缩,更不能半途而废,须知“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说它有乐趣,就是靠着拼搏得到的果实,会给你收获的甘甜。

(4)要制订一个周密的计划。此外,还要注意学习技巧,就是要自觉遵循学习规律,对知识做到经常复习,而不要看一遍后就万事大吉,或者隔很长时间才去复习。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对学习内容看完一遍后,隔三五天就再看一遍,然后七八天再进行一遍,然后复习间隔时间逐渐延长。遵循遗忘规律,与“遗忘”做艰苦的斗争,通过不断的、反复的学习、复习,就能在大脑中形成牢固的记忆。

3.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结果,一个综合能力强的人,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因此我们必须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入手,以实验教学为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通过设计实验来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

实验设计需要深刻理解化学基本理论的实验基础。化学学科中,任何理论(或假设)的提出、发展和完善,都要有一定的实验事实做依据。如,原子结构理论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根据是电离能的测定,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根据是铜—锌原电池实验,某些有机物之间反应机理的确定是在实验中利用了原子等。许多类似的实例道出了以下规律:实验事实理论的建立(或假设的提出)再实验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这是人类在自然科学中发现真理、认识真理的过程。

实验设计需要熟练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实验事实以及单质、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方法。物质的制备原理是以物质的性质为基础的,某一物质的制备方法不止一种,但教材上采用的方法则是实验室中最常见的方法,熟悉了这些实验,在设计实验时就能够灵活选择实验原理。

实验设计还要求学生能查阅、运用有关图表、数据和其他资料。掌握中学化学常规实验手段,熟悉常见仪器的规格、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中学教育知识范文4

关键词:数学焦虑、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策略、模式

一、数学焦虑与数学教学的背景

在中国的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对数学的焦虑,即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教师对数学教学现状的无奈,让数学教学出现一种畸形发展的状况。数学家张奠宙说: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更缺乏对科学、对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探索精神和好奇感”。

对于普通的中学生,在这当前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则更是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曾对学校作过跟踪调查,从初一到初三,数学的学困生明显呈上升趋势,以50人的一个教学班为例,初一数学成绩不及格者,一般在5―10人左右,即不及格率为10%―20%;初二数学成绩不及格在8―15人左右,不及格率为16%―30%;初三上学期成绩不及格在20―25人左右,不及格为40%―50%,其差生有5人(低于40分)占10%;而初三下学期之后适应性考试及模拟考试,成绩有回升现象,不及格率为30%―40%。这一现象明显揭示了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差化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①当前的数学内容抽象性太强,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②应试教育对学生提出了片面的而又过高的要求,使学生缺乏成功的体验。③当前的数学教学模式的落后也是学困生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因此,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是数学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去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素质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就已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到九十年代,“素质教育”的呼声就愈来愈高。对于何谓“素质”,不同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素质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燕国材教授在论述素质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时指出,素质教育有一个目的三大任务。一个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三大任务:第一大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双基”,第二大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第三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素质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转折点就是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教材的出版。虽然在修订后的教学大纲中也反复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但在教学实践缺乏可操作的材料,难于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而新《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从理念到教学实践都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学素质教育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数学课堂中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必定抑制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要引导学生提高兴趣,并通过努力去争取成功。

1.创设情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数学内容的枯燥无趣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使课堂富有情趣,可结合数学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相关史实、数学故事、生活中的数学案例等。

2.引导探索,加强学生的参与性。

数学知识原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但数学知识从生活实践中脱离出来,往往就只成为训练思维的手段。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可以使学生学的非常轻松,减轻负担,跳出题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功,根据调查表明,一些卓有成就的科学家的知识有75%―80%是他们离校后通过自学和科研来获得。根据心理规律,中学生已经具备阅读能力。但由于小学直观模仿习惯的干扰,使众多学生误把数学课本当作习题集,所以从初一开始就应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观点,并教会他们阅读方法,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并及时检查预习情况,防止学生阅读不认真、走过场的现象发生。

2.笔记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中学生必须重视培养做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的习惯,把课本中最精华的东西和听课中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随意性强,做笔记可使学生约束精力分散,教师还可以通过检查笔记,组织笔记展示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笔记的重视和质量保证.

3.质疑习惯

不肯或不会提问题的学生是学不好数学的。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探究、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理念,倡导学生“敢想、敢问”。对提出有深度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奖励,努力创造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发展更高层次思维和个性化思维的最佳氛围。

4.交流讨论习惯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而交流讨论,就是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往往能自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从而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要让学生养成交流讨论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对于例题、习题,不要急于讲解,要让学生先分组进行讨论、领悟其中的研究对象、思维方向,然后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让学生自己理清思路,然后用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养成讨论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数学思维品质素质是“数学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它的表现形式是: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养成交流讨论的习惯,有助于培养互相协作的精神,是数学观念更新与时展所赋予数学素质教育的新使命。

四、数学素质教育模式的探讨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日渐深入的大背景下,课堂如何更好地成为学生的“用武之地”,课堂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以“培养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张维忠《国外问题解决数学课程述评》

中学教育知识范文5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

2、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边想边练,“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形成“乐”学。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

1、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实践、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1、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学教育知识范文6

关键词:中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中、小学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一、转变观点,提高对素质教育的重视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础。

二、 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

在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其次,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最后,无论是单项训练或者综合训练,都应注意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及其文学因素,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变苦学为乐学。例如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初步朗读课文基础上,我选播合适的音乐,学生边听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然后,我跟着音乐的旋律范读,忽慢忽快,时轻时重,学生在清新的音乐中欣赏朗读。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享受着课文的美,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然后我鼓励学生模仿我的调子,给他们也配上音乐,他们读得兴趣盎然,声情并茂。通过这样的训练,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有效的强化与提高。

三、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强感悟

语文是工具,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应用,这是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强调应用,不是不要求记住某些基础知识。比如语音、语汇的知识,其中必须准确记忆的东西就相当不少。类似这样的基础知识不仅要记准,而且要熟练掌握,否则谈不到应用。但在知识的复习中,一定要避免在某些名词术语上纠缠,比如何谓“借喻”何谓“借代”何谓“比喻论证”、何谓“类比论证”、何谓“句法”何谓“句式”等等。一定要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应用能力上。比如逗号、句号和分号就知识本身而言并不复杂,但在实际应用中常被用错,而且对意思的表达妨碍很大,这就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实际应用的能力,一般都体现着某种综合要求。仍以逗号、句号为例,在实际应用中,或与句子结构分析有关或与消除歧义有关,或与阅读中层次分析有关,或与内容阐释有关也就是说,明确复习系统、划分若干项目,是为了便于查缺补漏提高效率,但切不可把每个项目孤立起来对待。必须注重各项知识的综合掌握。强调应用,就要密切注意语言运用的实际。对实际生活(包括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中常出现的语漏,应有一定的敏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