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范文1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它主要以多种学科与多个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基础,系统地研究工商管理活动中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规律。实验方法一直是工商管理研究与教学、科学创新与发展以及形成和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一、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方法的发展

工商管理学科的实验方法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商管理实验的起步时期,在这段时间内管理实验和管理研究是同步发展的,管理学科的理论也在这一阶段逐步形成。在这一时期里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工作,通过实际的调研、分析和对比研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第_阶段是工商管理实验的成长期。在这一阶段里全球的经济快速地发展,企业所而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变的复杂,与此同时管理领域也产生一些新思想和新理论,企业管理开始注重整体的流程和具体的职能。这一阶段管理实验所涉及的而进一步的拓宽,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开始被使用。第三阶段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工商管理实验的研究开始注重战略管理和跨国公司的管理方向。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管理模拟软件也飞速发展,并广泛地应用在工商管理学科之中。

二、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的体系

从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状沉来看,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的设置主要遵循以下的几点原则。第一是在教学中要能够使学生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基木理论、方法和专业知识。第_是要能够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融会贯通,形成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是要能够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工商管理中各种必要的软件,加强学生对专业性软件的学习。第四是逐步引导学生对工商管理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

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与交流,及时地解用人单位的管理模式的发展状沉,合理地调整和设置新的工商管理课程是保证实验教学方而的拓展和提升的很好途径。就目前来看,可以根据工商管理学科的主要课程,建立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系统。到目前为}卜,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主要可以分为十四类,包括现代管理软件的应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应用、管理沟通的模拟、商务谈判模拟、战略管理的模拟、营销模拟实验教学、营运管理实验教学、人员招聘和面试模拟、管理心理学实验教学、客户关系管理实验教学、公共关系学实验教学、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以及市场调研和预测实验教学。中国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改革的作用就是要打破阻碍大学改革的顽石,扫除思想上的障碍,为大学提供新的思想平台,促进大学的发展。

三、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应用相结合,并且能够根据企业管理实际的需要不断开设新的课程,及时地更新实验项目。随养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也要能够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相同步。各个院校应该加大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开设与管理信息化相关的课程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需要开设一些实验课程,实验教学要能够注重传统实验与现代实验的相结合。通过实验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之中。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来说,不管是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是系统化的教学体系,都需要依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实现。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投身于学习之中。多年来通过对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不断摸索和研究,形成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

对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来说要能够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为主体的实验技术。要能够以循序渐进、先基础后提高的递进方式设计实验教学方案,在基础阶段就要能够夯实基础技能、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还要适当地参杂一些复杂的设计思想,开启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还可以加入一些难度较大的设计性实验课题,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早日融入科学研究。

对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来说还要求学生形成自我训练为主体,以老师为辅助,师生之间互动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要看学生的实验技能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才用的是多种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便于学生从各个方而获取相关的知识,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来说要能够形成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为主体的实验测评方式。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考核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检测教与学的效果,促进所教的知识的完善,教学方式的改进。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考核的方法和考核制度可以有各种各样,但是这些方法和制度都是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为前提展开的。

(三)加强教材的建设

实验教材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课程的探究也是十分重要的,要能够从工商管理学科实验课程中进行探索和总结,编写出一部尽量采用而向_十一世纪重点大学的优秀教材。其中的综合实验和专业实验要能够采用重点大学使用的实验教材,也可以根据实际情沉自己编写。

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范文2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技能导向 课程体系

我院自1986年开设企业管理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多次改革,现在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围绕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实施提供支撑和服务,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全面深化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受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跟不上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步伐。笔者通过走访企业、召开历届校友访谈会、电话访谈等方式对我国企业常用的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构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思路,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一线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就是要以技能为导向,以职业岗位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所以说,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抓住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本质,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领域的一次彻底变革。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存在的弊端

(一)现行课程体系显现出“专才教育”模式的特点

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一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满足某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而且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院03年和04年级教学计划偏重项目管理,05年和06年教学计划偏重质量管理,其结果是学生就业面太窄,导致同学在校学到知识用不上,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只能是边干边学,这既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现代经济发展状况的差距较大

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原来注重引进一些国外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比较典型的课程有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物流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现在已不适应我院发展需要和工学结合的精神。诚然,我们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理论已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用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更难套用中国的客观实际。

(三)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培养从事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一线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其教育必须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突出能力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然而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并非如此, 不同程度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上述诸多问题是工商管理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并暴露出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需要一大批能够应付日益复杂、国际化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从事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

一线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工商管理专业,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关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做法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对学生的实践性、应用性要求高,原有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实践环节。课程显得既枯燥无味,又空洞乏力,导致学生虽满腹经纶,却只能纸上谈兵,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具备综合运用能力。因此,以技能为导向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提高学生技能,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社会培养型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设置既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立足于未来,要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来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在课程结构上,打破过去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的模式,建立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结构。由于管理类课程的理论教学要与实践结合才能发展,才有意义,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必须解决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际操作脱钩的矛盾,未来的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技能型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表现在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此,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已建立了ERP实训室、企业运营管理决策实训室、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为实践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几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发展企业与专业的良性互动关系。目前已与浙江兴合集团特产公司、农资公司、下沙经济开发区康师傅集团鼎新工厂、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工学结合关系,这既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从而不断通过实践来充实教学,又可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另外本专业获得国家质量认证培训中心“内审员职业”培训考试基地资格,为学生职业技能提供有利环境,强化了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内容

配合课程体系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总体原则是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以就业为目标的课程设置,首先要求做到宽基础:“宽基础”就是所设置的课程不是针对本专业,而是针对同类职业岗位和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言的,教学内容不仅满足当前本职业岗位对企业管理从业者的要求,还要重视其前瞻性,即未来本职业岗位对管理从业者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术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活模块:“活模块”是指为适应管理类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企业管理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技能考证专项训练为导向,通过综合化,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最后是人本位:“人本位”是指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模式。它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它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致力于完善学生的人格。

3.课程体系改革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创新

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课程实训、校内模拟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要改变以往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传统模式,选择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让学生在实习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熟悉行业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高职高专的特殊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实行以技能为导向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针对不同课程,任课教师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重点采用情景模拟式教学、管理学基础重点采取互动式教学方、生产与运作管理重点采用“问题――自主探究解决”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通过案例讨论、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案例角色模拟、案例课堂演讲、案例辩论等,提高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初显成效

世界各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都表明,高职院校采用“专才教育”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适应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把培养基础知识够用、具有职业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为此,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为人处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专业围绕 “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既有企业管理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管理技能、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又有某个具体职业特定知识和技能,为此我们围绕通用管理能力开设《管理学基础》《管理沟通》这二门课,在学生掌握通用管理能力前提下,根据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要开设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同时打破课程体系,开设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课,包括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客户关系管理模拟实训、企业管理综合实训、内审员职业资格培训等,教学内容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显提高。特别是通过开设《企业管理综合实训》课程,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策划大赛,将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管理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上达到:学会进行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市场预测及市场分析;学会在企业不同部门、岗位之间的工作协调能力与沟通技巧;亲身感受创业的艰辛、现实环境中竞争的残酷性和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客观的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懂得今后理性的去选择职业和岗位,这些课程不但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要求,更要求他们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

以上就是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尝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培养我国高技能、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作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程春梅,杨守丽,张凤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刍议 [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

[2]向汉江.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12).

[3]戴玉英,陈增良,沈清,高越明.护理专业构建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

[4]张必涛,肖旭.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5]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省略/zhiye/070302/11453467.html.

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范文3

关键词:教师素质;课程改革;业务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117-01

一、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在近年来范围持续的高考扩招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背景影响下,高等职业教育的难度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一方面不得不面临基本素质逐渐下降的生源,另一方面还必须将他们培养成更加有竞争力的求职者。如何在短短的三年内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高等职业教育者时时刻刻都在思索的问题。

目前, 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在不断进行,各高校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不断有新的思路提出,这些思路主要体现在教学安排、教材选用、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而有些院校的课程改革流于形式,甚至是为了课改而课改,改革思路只是停留在把黑板搬到投影仪上, 或者简单增加案例实训的层面上, 没有实质上的突破和变革。

如《工商企业管理》等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应顺应管理学科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尤其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明显不适用,因此有效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现状

(一)讲授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手段

据统计,半数以上的教师讲授时间占到总课堂时间80%以上,有10%左右的教师甚至课堂100%的时间都在讲授。这种授课方式的结果是教师的辛苦并不能带来理想的课堂效果: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受到遏制,长时间不间断的听课必然会感觉厌倦导致注意力下降,影响听课效果。另一方面,教师长时间的授课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消化吸收的过程,对于案例分析或者课后习题的解答时,也多是采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这种授课方式虽然避免了学生因为犯错误而耽误课堂时间,但是却使学生失去了犯错后可以改正和提高的机会。

(二)教师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引导不足

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调查报告》中指出在遵纪守法方面,大部分同学在认知上能肯定遵守校规校纪的必要性,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因具体情况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遵守情况。在诚信问题上,特别是考试诚信意识上,总体来说有待提高。在人际关系方面,学生重视人际关系,但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非常盛行,甚至不少学生会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简单等价交换的关系,人际交往中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丝毫不为他人着想。而以上种种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无疑是有害无利的。大多数教师能够遵守学校的教学秩序,能够按时上下课,无迟到和早下课现象,能够认真批改学生作业,细致解答学生学习和实训中遇到的问题。但是除了对知识文化类硬技能的培养之外,教师对学生素质能力类的软技能的培养明显不足。软技能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

三、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业务素质提升和课程改革实施相辅相成:一方面,课程改革给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教学能力有所发展提高,而且课程改革必须通过教师素质的提高来促使学生的学习发生提高。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加深对改革的理解和认识,来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而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进程和结果。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其中的作用越发凸显。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荐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就重点对教师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强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等建议。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新的课程方案、新的课程材料、新的教学策略等无法自行启动并且推行有效的改革,必须通过参与并投入其中的教师来实现。因此,教师改变成了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四、提升教师业务素质的建议

(一)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习惯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倾听与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教师的角色由知识权威向合作伙伴转变。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高于学生的的监视者,不再是教学语言的垄断者,教师应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真诚地倾听他们的声音,并实时做出积极的反应。同时,要鼓励学生提问,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

(二)在课堂中积极引入讨论

大学书本中大部分内容学生是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去自学获得,而课堂中教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的重点与难点。高职学生自我意识强,在学习中出现新的想法会有意识地采取回避的态度避免出错,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其通过讨论表达想法,在讨论中要选择好主题,把握好时机,安排好程序,讨论能使师生间彼此启迪,深化认识。关于讨论法的使用,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随机应变,活学活用。

(三)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培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高职学生基础知识差、学习主动性不强、自制力不足、思想易波动,正处于从家依赖学校和家庭的学生向社会独立人转变阶段,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担负着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教授创业就业本领的重任,更要担负为学生化解人生迷茫困惑的艰难任务。此外,教师的工作在教会学生知识外,也是学生在就业前接触最多的一项职业,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塑造有着启蒙作用,具有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 辉,季诚钧. 大学教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 季诚钧.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0(5).

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能力本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70-02

在我国近年来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该专业。能力作为社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如何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成为高职教育的一大难题,需要在实践中对其加以完善。

一、能力本位的内涵

所谓能力本位,其基本内涵是在人才培养或者人才选拔时,以其本身具有的能力作为第一参考性因素。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能力本位是多数企业聘用人才时具有的基本理念。就企业而言,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多数人才都是理论型,该种人才的知识含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但是却缺乏应有的能力,尤其是一些应届毕业生,其在参与工作后,学历与能力严重失衡。这类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表现出能力不足,制约着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很多企业更侧重于人才能力的选拔。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能力本位思想。从某种概念来说,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高职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手段,都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然而,高职教育本身就是面向社会职业能力培养。其原本的培养方式过于片面化,不符合其本身的设定。而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不少高职为了保证其长期发展也开始转变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向。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介绍

工商企业管理也就是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人员配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在早期的教育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自学考试学科调整后产生的一种新型专业,该种专业的设置最早是为了培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工商业以及其他各类企业管理方面工作的专门性人才。从我国教育层次的分类来说,本科教育中的该种学科侧重于管理性,也就是专业本身所具有的指挥能力。而在高职教育中,相对侧重于该种学科的实践性能,也就是其中的具体实践事项。这就使得我国对于该种专业的定位清晰度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实际上,企业所需要的这类型人才,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学习,对于现代管理理论具有系统的了解,知识相对广泛,熟悉管理的基本技能与科学方法,从而实现管理工作。当前来说,该门学科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的学科。在学习中,主要针对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能力。而当前高职所培养的对应专业的学生却并不具备这两项能力。

三、当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本位思想固化。虽然我国高职教育中引入了能力本位思想,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过于概念化。在专业的培养中,其更侧重于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对应的能力本位内容。再者,在我国提倡精品课程的构建时,也忽略了该种意识的应用。从而导致课程建设的整体效果严重缺乏。

(二)课程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同步性较差。虽然我国当前高职教育中,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并且也在实际的教学中改变了对应教学计划的格式与形式。但是,在实际的课程建设中,却严重缺乏对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进行区分,对于能力并没有明确的划分。该种状况使得其课程设置的统一性过强,目标得不到保证。

(三)理论与能力的偏差。在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应知所占比例过大,导致很多学生都将理论学习作为自身的第一目标,他们能够侃侃而谈,却做不到从容应对。尽管素质教育提出后,我国很多院校已经开始重视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等,都导致其能力培养受限。

(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环节缺乏协调性。课程体系建设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教学实施单位以及广大教师的协调运作,才可以达到设定的效果。然而,从目前的状况上来看,多数高校将课程建设作为一个文件,而没有采取对应的措施。

四、构建以能力为本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该处所说的能力,通常被界定为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通常需要职业教育才能实现。

(一)专业能力。这是指现代工商企业管理能力,包括生产、采购、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出来的人才本身所具有的企业管理类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从而使得其整体的知识结构满足合理要求。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可以以情景模式作为基础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从全方面去了解该种能力的实用性。

(二)方法能力。这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以及学习的方法。通常来说,每一个职业的职责实现都具有多样性,而不同的人员可能采取不同的实现方法。在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瑕疵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该种方法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构建体系时,需要对该种方法能力的认知深化,从而保证其培养的正确性。

(三)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其主要包含一些必要的公关能力以及协调能力。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过程中,实际上很少会有相关的能力培养,这就导致我国很多人才存在能力缺失。因此,在实现课程体系构建时,必须要将其本身的内容作出一定的调整。

(四)评价体系存在的必要性。一个教学方式开展是否有效,需要一定的评价系统来对其进行客观的确认。而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院校本身也不能保证其100%的正确。因此,需要构建对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来保证课程体系构建的正确。

【参考文献】

[1]何静.以能力为本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J]. 高教探索,2013(4)

[2]苑振柱.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构建“多元一体化”课程体系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5(33)

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范文5

与课程体系联系不紧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工商管理是冲着管理这两个字来的,一毕业就想着能去公司企业担任管理职位,而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对就业期望值偏高。这方面也是由于工商管理课程在设置上偏重于管理知识,以及管理身份的灌输与培训,造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眼高手低,创新能力不足。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与学生就业相关联的内容,由此带来的就是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自身定位,使学生们认为从基层开始做起,就是与本专业相脱离,形成错误的就业观念,而一些管理岗位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几年的岗位工作经验,可学生在学校里面又学不到实际知识,无法从事管理工作,于是就有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

2改革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的建议

2.1社会实践课程要相对独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实用性、应用性为特征,要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设置多种类型的实习实践活动,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实践创新的能力。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合理合情的建立与时代相接轨、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体系。要能有对实践中所学到的操作和应用固化、分析、分类。总结和提高的效果。有条件的还应设置校外课堂,提供现场教学,让学生做到亲身经历、亲手操作,提高实际上岗操作经验。

2.2构建“理论+操作”课程相结合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就业能力与知识结构相接合的模式,将相关学科与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应课程。构建“理论+操作”课程体系模式,不仅有助于减少轻理论重实践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在理论课程设置上,不仅要安排计算机、英语、法律等基础性的学科,还要安排像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原理、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性强的课程,培养学生工商管理学知识结构,为以后发展打好基础。在操作课程设置上,同时要安排像大学生就业指导、模拟就业、就业教育项目活动课程等与就业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思考习惯,以便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能够顺利脱颖而出。

2.3以比赛和活动为中心,推广新课程教学模式新课程模式是指以比赛和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它指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动力,把比赛机制纳入到教学模式或教学计划当中,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提高,实现以赛帮练,以赛促评的目的。比如设立就业规划计划大赛,或创新就业训练计划等新颖的比赛活动。但是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就业竞赛、活动这个层次,还应该建立相关的激励和长效机制,比如给予参加竞赛或活动的学生一定学分奖励,或把在竞赛中优秀的学生推介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就业的综合素质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3结束语

工商管理课程体系范文6

[关键词]学分制 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

[作者简介]曹雪梅(1971-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光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吉林 长春 13003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1141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45-02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必将进一步带动我国市场经济的腾飞。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是中国传统企业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向管理要效益已经成为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持续升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前景持续看好。但是,很多独立学院脱离母体转设为民办高校后,其专业课程体系仍沿用母体院校的模式来设置,致使学生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因此,民办高校必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彰显专业特色,强化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一、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

1.学分制的含义。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以导师制、班主任制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学生必须修读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获得规定的学分,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的一种教育模式。学分制是一种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学生选课也选择了教师,有利于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个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开放性知识组合系统。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课程体系优化是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源特点,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素质、知识和能力并重,依据岗位群设置课程,根据工作过程取舍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部结构及课程间的比例,使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按照学时计算达到43.52.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按学分计算达到31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按学分计算达到81 ,使课程体系达到动态平衡。

3.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的要求。学分制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前提的,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下开设的课程,必须满足社会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双重需要。学分制将激励竞争机制引入教与学,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足之处

1.专业方向模糊,没有特色。工商管理是一级学科,下设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旅游管理等二级学科,不同学校可设置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不同专业。可见工商管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有些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专业方向,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得不精深,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特色,难以满足社会个性化的需求,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由于公办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其着重为社会培养研究型人才,二本院校着重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而民办高校多数属于三本院校,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很多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与公办院校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必然制约着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综合性极强,其主干学科为管理学、经济学。除教育部规定的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主干课程外,虽设置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选修课程,但这些选修课程多与相近专业的课程在名称、学时、学分及授课教师等方面趋同,缺少按课程模块细化专业方向的课程,致使特色不鲜明。同时,由于受学年制、生源数量及聘任教师难易程度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让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及特点来选择课程,而是指定学生学习某几门选修课程,失去了选修课存在的意义。因此,现有课程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3.实践教学环节较少且保证不了质量。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仅包括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缺少专业技能训练及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训练。同时,由于社会用人单位不愿意接纳在校学生去其单位实习,致使企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足,而社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实践经验,到岗后就能胜任工作,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三、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根据国家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出发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管理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总体思路如下:

1.把握专业培养目标。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将人才培养定位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本位,结合民办院校学源特点,立足地方,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明确专业培养规格。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方面,具备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发展提供知识平台;在素质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在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法律应用技能、创新技能、写作技能、计算机技能和外语运用技能等。

3.构建基于学分制的“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按照“科学定位、面向应用、突出特色、保证规格”的总体思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构建符合市场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实现分类分级培养。(1)公共课程平台。为了提高全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搭建的平台。平台由 “两课”、大学英语、体育、大学数学和大学计算机基础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针对学校所有专业开设,要求全校学生必须研读。同时,根据民办院校学源特点,对于数学、外语等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体现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2)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构建专业知识支柱结构,使本专业人才初具雏形,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而搭建的平台。平台由管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组成,要求同一专业学生必须研读,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专、尖”特色。(3)专业课程平台。为了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主要理论、知识和技能,构成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将其打造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设置了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务谈判等。同时,对于社会确有需要的某些特殊人才,可在专业内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营管理和服务业运营管理等方向模块,每个方向模块课程群学分数相等,要求学生必须选择一个方向模块,实现分流培养,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4)任选课程模块。为了拓宽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潜能,根据集体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分制,可开设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公共选修课程、学科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如商务礼仪、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与艺术、消费者行为学等。要求学生选修相应的学分,体现人才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5)实践教学模块。为了提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应构建认知与验证性、综合与仿真性、设计与创新性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块,既独立于理论教学又与其密切配合。它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ERP实训、创业管理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为了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而开展的创业大赛、学生学术研究和社会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均以学分形式认定,重视实习环节安排,做到四年不间断。通过采用聘请企业高管来校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在实验室仿真模拟企业运营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做结合,更好地理解、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逐步培养工作技能,体现实践育人理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课程体系框架总体设计。其一,学制、学时与学分安排。(1)学制:本科标准学制为四年。(2)学分:理论课每18学时为1学分;实验(训)课每36学时为1学分,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每周为1学分。学分的最小单位为0.5。总学分应控制在180学分以内,其中课内总学分(含选修课学分,不含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一般应控制在150学分以内。学生达到本专业所要求的最低学分方可毕业。(3)理论课程周学时前三个学年一般应控制在22学时左右,最多不得超过25学时。

其二,各类课程所占比例。(1)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按学时计,一般为4.03.52.5。(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所占比例按学分计,一般为7.03.0。(3)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比例按学分计,一般为7.52.5。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课、跨类任选课。“专业方向课”与“跨类任选课+创新学分”的学分比例一般为1.51.0。

其三,相关课程安排建议。(1)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及其他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特长发挥,可设立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包括科技创新、学术论文、著作、作品、职业化教育证书、各级各类竞赛、表演等。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获得5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2)根据需要与可能,可在专业课程中指定5~10门跨类任选课,供非本专业类学生任选。(3)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一般集中安排在第八学期。(4)为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以“课程+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选修,2学分。(5)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开设大学生安全课。选修,0.5学分。(6)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使其具备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开设信息检索课。选修,2学分。

综上所述,课程体系改革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在继承原有课程体系合理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分制对构建课程体系提出的要求,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形成以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为地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为支柱和栋梁,专业课程平台为栋梁上面的“金字塔”,实践教学环节为墙壁的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凸显专业特色,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适合社会各单位对应用型管理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