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

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范文1

一、数学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意识

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到其教学观念的支配。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无不受到其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任何教学行为都不可能离开教学观念,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教学行为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二、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师生交往的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并且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特有的好动性和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获得多种解题途径,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题多解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很多数学问题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并且随着不断学习以及知识的增加,解答问题的方法也会越来越多。通过不同的观察侧面,学生思维的触角可以伸向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就可以发展发散思维能力。一题多变是通过题目的引申、变化、发散,提供问题的背景,提示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在教学新课时,教师可由简单题入手,由浅入深,使大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在习题课中,教师可把较难的题改成多变题目,让学生找到突破口,对难题也产生兴趣。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尝试自己将题目中的问题或某一条件进行改变,对知识进行重组,从而探索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激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将探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强调在学科领域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探究发端于问题,有了问题才能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可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可以唤醒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去观察、类比、推理、合作交流,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课堂中借助于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精心谋划,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多进行操作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多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等过程,把实践与思维训练联系起来,使实践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容易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善于创新。大胆放手,创造实践机会,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总结,善于质疑

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集中思维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由批判性质疑开始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三、以教材为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仅从数学课本上看,其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页上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创新教育的素材,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因为无论从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发展、公式的推导,还是解题方法的设计与改进,无不包含着“创新”这一思维过程。因为对数学问题的“思想化、抽象化、形象化”的处理,充满着创新;各种规律的发现、公式的推导均是创新的结果;对数学例题、习题的分析与解答是学生最佳也是最主要的创新实践。因此,用好用全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创新教育的素材,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可行的。

2.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及潜在功能。教师应让学生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从而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此外,教师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利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逸闻趣事,教师就可在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历史,丰富了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习到其中的创新精神。

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培养

学生是国家初升的太阳,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深感自身责任重大。时光荏苒,一学年又过去了,这个学年是紧张而忙碌得,但是也收获多多。从总体看,这个学年我在认真执行县教育局领导对于教育的指导,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推进人文教学,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创新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通过恰当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和张扬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因素,做到既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又有助于减轻小学生的负担和强化学习贵在创新的思想,使教材具有使学生乐于学习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简单的办法是求多解练。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应数学教学的实际,提高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解变型和恒等变型的能力。作为教师要精选例题,按类型、深度编选适量的习题,再按深度分成几套,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想,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发现――尝试创新

要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摒弃“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教学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而且抓着时机,策略地提出问题,以引导他们发现,启发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试着自己去创新。

如:在教学“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后,教师出示“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2人,到东门车站有8人下车,又上来10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后,紧接着提出:“这道题有几种解法?请小组讨论后告诉老师,看看哪组的同学发现的方法最多!”这时,学生的思维都积极地活跃起来了,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以下解法:

(1)先求到站下去8人后,车上还剩多少人?(32-8=24)再求上来10人后,现在车上有多少人?(24+10=34)

(2)可先求到站上来10人后,车上共有多少人?(32+10=42)再求下去8人后,现在车上有多少人?(42-8=34)

(3)可先求上来10人比下去8人多多少人?(10-8=2)再求现在车上有多少人?(32+2=34)

(4)可先求下去的8人比上来的10人少多少人?(10-8=2)再求现在车上有多少人?(32+2=34)

从以上的探究解法来看,后两种比前两种更好地体现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鼓励质疑问题,形成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于质疑。在教学中,每个学生心中都有无数个为什么,可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就没有疑问或很少疑问,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其实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这些问题应如何处理呢?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不急于解答,而是将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这样做,一方面,学生觉得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老师的重视,会更加认真听课;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质疑中,了解到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就可以在讲解时有所侧重,做到心中有数。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节课、一个例题就能解决的,它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学生质疑的舞台,设置一些悬念,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在似是而非的辨别中得到提高。

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幼儿创新教育;计算机技术;应用

随着现代经济以及教育的快速发展,幼儿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事业中重要的一部分正在快速持续发展,幼儿阶段正是智力开发最快最好的时期,进行幼儿教育能够开发幼儿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长期以来创新都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目标与方向,尤其是针对幼儿智力开发阶段的创新就更加重要,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我们只有从幼儿时期抓起,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创新培养成一种习惯,才能走在时展的前沿。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技术以及在很多方面都展开了应用,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幼儿教学中,能够满足现代化课堂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和幼儿的创新能力。

一、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幼儿在智力发展初期对于语言与文字的认识能力并不强,即使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仅仅只依靠语言和文字交流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于幼儿的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不是传授具体的知识,而是激发幼儿的潜在能力,让幼儿对新事物能够产生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将生硬的图片,单调的色彩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这样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开拓幼儿的思维能力[1]。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拓展,丰富教学内容,做好教学基础工作。比如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丰富的色彩,模拟幼儿的声音进行对话或者利用动画人物做小游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创造创新型学习氛围

我们都知道,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会迎合幼儿的特点进行授课,比如采用幼儿更容易接受的口吻,较为活泼的方式上课。但这种方式通常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而且教师的能力有限,怎样才能营造一个创新型的课堂氛围,将课堂内容讲解的更加生动也是一个难题。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营造这样一个创新型的课堂氛围,让幼儿能够主动与快的接受教育。比如在幼儿课堂中常常出现的故事《龟兔赛跑》,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龟兔赛跑的画面,以及赛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其他状况,用这种生动的画面感将学生的兴趣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之后,鼓励学生自己设计龟兔赛跑中的新情节,或者设计赛跑的路线,甚至可以改变故事的结局创造一个新的故事[2]。通过这种动画般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拉近学生与故事人物的距离,使课堂变得更加的活泼。在这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更容易放松,之后才能积极参与课堂情节的设计,积极回答课堂提问,这种方式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现实场景,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

幼儿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各种异想天开的想法,而教师作为学生思维的启发者,要发展孩子的创新思维必须要满足孩子的异想天开。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灵活可操作的特性,优化教学过程,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现实场景来满足孩子的异想天开。多鼓励孩子结合现实进行自己的思维创造,就算是异想天开的想法也可以进行鼓励。比如说,我们在给孩子学习桥的时候,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桥梁或者房屋的建造过程,之后可以让同学们呢自己设计想像中的房屋桥梁。在学生之间进行小小的讨论或者描述,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设计,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学生设计的桥梁或者房屋展现出来,你会发现孩子的设计中会有很多惊喜,就算这是异想天开的设计方法,但更能启发孩子的创新型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

四、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游戏,鼓励实践创新

一般来说,游戏是最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利用计算机技术也可以进行游戏活动,在实践游戏中对幼儿进行启发式教育。比如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播放一些有趣好听的音乐,以及一些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首先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之后让学生结合视频学习歌谣和舞蹈动作,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舞蹈动作,设计歌曲背景画面。这种方法最主要的就是能够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游戏中来,设计自己的舞蹈动作,或者为歌曲设计一个动画场景。这种方式营造出来的愉快的学习氛围效果会更加好,能让表现积极优秀的同学得到提高,针对部分性格不够积极的同学,也能开放他们的性格,让幼儿变得更加活泼积极[3]。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自我变现能力以及思维创造的能力可以得到提高,通过自己设计合适的歌曲背景动画来表达歌曲的含义,设计舞蹈动作等方式,能够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由此可见,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它在幼儿智力开发过程中工作能够提高幼儿的素质,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本文简单的讲述了创新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接着从几个不同方面简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幼儿创新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动画效果创造学习氛围,利用游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型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我国幼儿教学能力的发展,创造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隽国斌.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教学背景下幼儿信息素养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8(32).

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02-01

所谓探究性课堂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的感染,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为切入点,经过亲自动手实践、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方式,使之与接受式学习模式互相补充,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实践,培养自身的探究思维和创新意识,学习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参与探究式学习活动,掌握了这种积极生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将来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趣。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学成绩的关键,当前,加强对探究性教学的研究和尝试,意义十分重大。

一、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探究性课堂教学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把科学探究作为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使学生由“坐”着“学”知识,变为“做”着“找”知识。它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亮点。新《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把课程目标分成三个方面: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的“过程与方法”就是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通过提出、分析问题,进行初步探究活动。

二、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

探究性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主要有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表达与交流等。但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应随着选题内容、研究方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学校的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学生年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不管选择何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教学的模式必须具有基本的、共同的过程,简述如下:

1.从问题的提出或任务的设计出发,使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课堂探究过程的起点。

2.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获取事实和证据,并对事实和证据进行解释,进而得出结论。由此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3.学生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只有通过交流,人的认识才能有所发展。没有交流,人的认识就是一潭死水,就会止步不前。如果说合作是探究过程的催化剂,那么交流就是探究过程的调整剂。通过交流可以不断发现问题,通过交流可以不断调整探究的内容和方法,再通过不断探究、不断检验和修正,最终得出结论。因此,交流在探究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课堂探究活动中,上述过程不是必须都有的,但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三、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具体实例

探究课题:对吸入空气和呼出空气的探究。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猜想与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经验,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作出假设: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高,但氧气含量低。制定计划: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可由同学自行设计,老师指导修改;或由老师设计,同学讨论。

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范文5

一、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现代物理概念教学不再是师生封闭在教室里枯燥地讲概念背定律、记公式,而是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从中找出有关的现象,进行生动活泼的研究性学习.为把研究性学习方式传授给刚学物理的初中学生,使学生由被动性的接受学习转化为主动性的独立学习,笔者认为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可采用如下方法:首先针对课题为学生发掘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对物理现象发生兴趣并提出疑问,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实验,再现物理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思考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获得完整的物理概念.如在“质量”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讲解:“一把铁锤比一个铁钉岔的铁多,一条木船IZ-•把木椅含的木材多,那么一个物体里所含的物质有多少?用什么来表示呢?”然后指导学生看书、天平挂图与天平实物,让学生分组讨论天平使用的顺序和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最后进行作业.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再如,在“什么是浮力”这个概念教学中,第一步给学生讲述语文学习中叙述的“死海不死”的故事,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淡谈自己用水桶吊起井水的感觉.学生对以上的两个物理现象很感兴趣,自然地感觉到:人和水桶在水中受到了一个向上的托力,便立亥0产生质疑:这个“托力”到底是什么力?第二步,结合课本实验图,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实验,体验这个托力的大小和方向.第三步,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托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方向如何?怎样测量?最终让学生归纳发言,使学生获得了完整的浮力概念,以及浮力的测量方法.如此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物理概念教学中去,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欲望.

二、在物理实验设计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设计实验的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这与新课程目标中提倡“研究性学习”的宗旨相吻合.笔者认为,在物理实验设计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首先根据实验目的,应用学过的知识确定实验原理,然后选用合适的实验仪器,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最后,让学生讨论思考并动手操作研究,得出实验结果.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一节的教学中,用多媒体或实验提供一个情景,一辆小车在平面上慢慢停下来,然后提问:“小车能不能晚一点停下来或不停下来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接下来每桌提供三块粗糙程度明显不同的木板,一个小车,一块可固定在木板上的斜面,让学生操作,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与结论进行反思,鼓励提出新的问题,如:“有没有不会产生摩擦的平面?”,“没有摩擦的平面上小车还能走吗?”通过这样的实践训练,培养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同时这类教学活动又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反过来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加强了学习能力的培养.

简述创新意识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生命科学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33-03

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多种科技领域的知识相互渗透、交叉日益增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科技竞争已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科技竞争事实上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今后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因此,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从目前各高校所开展的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看,主要培养途径简述于下。

一、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大学生面临步入社会,将大学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创造新知识的挑战。就业的竞争将体现在能力的竞争上,这对高校的创新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全力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时代激烈竞争的需要。

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维等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高校采用多种形式,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开设就是其中之一。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主要目的。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需求模式的改变,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引入综合性实验,加快综合性实验平台的建设,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而言,不仅开设了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还开设了微生物综合实验。这些综合实验是必修的,还有一些综合性实验是选修的,学生可以利用综合性实验平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综合性实验项目。由于是综合性实验,在内容上以综合应用为主,主要提高学生解决生命科学综合性大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综合性实验过程。

二、对学生开放实验室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实验室是高校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高校实验室不仅仅是仪器设备和实验的场所,更是促进知识转化、培养富有实践能力、实验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教育基地。实验室开放是高等院校适应现代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就生命科学的实验性质而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开放的实验室。实验室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多种形式开放,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的开放,还应该包括实验内容的开放。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行实验内容开放,主要有科技创新型、自选型、实验项目设计等,让那些对生命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有地方实施各种类型的科研项目。所以,开放实验室是培养生命科学领域大学生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改变授课方式

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重视创新,在管理机制上与育人环境上应有利于创新。高校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在教育观念上需要彻底转变。创新型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所应有的素质之外,还要具有创造性的教育理念、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等,从源头上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证。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并且具有个性的青年。在教学手段上,应尽可能多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并提倡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方法,需要随着学科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尽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开放式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磨炼意志,培养综合素质。着重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老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相结合,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四、创新项目申报及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

(一)创新项目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鼓励学生创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不同的学校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如“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本科生自制研发项目”、“本科生课余研究项目”等。郑州大学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搭建了很好的创新平台,设置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这些项目的设置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有机会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培养科研兴趣,增加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就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而言,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非常重视,学生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就开始申请“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创新项目实施,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将枯燥的课本知识升华为生动的实战经验,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生命科学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

教师的研究课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学科的交叉,需要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多种实验方法、手段,并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或前瞻性。让对生命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为学生提供了解相关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在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鼓励进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和有科研项目的教师联系,在老师的带领下使学生尽早得到科研训练。由于动员工作做得好,学生也认识到尽早进入实验室的重要性,他们通过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不仅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也明显增强了,并开阔了视野。从教师的研究课题中,学生学到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学会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并得到较好的科研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参加创新大赛并建立奖励机制

(一)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大赛促创新能力

组织各种级别的科技创新竞赛加强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郑州大学积极组建科技竞赛管理系统、建立科技竞赛平台,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大赛,如“国家大学科技园杯”科技创新大赛、“创新之星”评选大赛、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河南高校创业大赛等活动。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到组织参加各级创新大赛,多方位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创新

许多高校为了激励大学生创新,制订了奖励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后,按照有关规定学校再给予奖励。项目组成员公开发表与项目相关的学术论文并注明由学校创新项目资助的也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奖金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显示了学校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六、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

(一)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形成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虽然,各个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了教学改革,合理定位了教学计划中各教学单元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从而使实践、综合能力的提升成为与理论课程的有机衔接,并强调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还需要学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盟,以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密切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此外,校企联合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目的。郑州大学一直在大力创办校企合作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省内外多家企业、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并建立了各种类型与规模的大学生创新基地,为学生参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校外实习教学能够使理论知识得到延伸和巩固,同时掌握本行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提前认识社会,接触就业环境,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其对步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学习与训练,在参与科研单位的研究课题或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或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并且为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找到了应用于实际的切入点。此外,学生走出校门到校外实习基地,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等都发生了改变,学生在有新鲜感的同时,还需要学会适应新环境,学会多动脑、多思考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通过校外实践锻炼,使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有了用武之地;同时,学生还会发现,在校学的东西并不能满足实际操作的需要,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改善。

创新人才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想前人之未想、做前人之未做,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是创新的必备要素。所以,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结论、理论等提出质疑,敢于提出和别人不同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家庭等各个层面共同关注。而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高级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高校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战场,创新平台搭建得如何,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的质与量。只有全方位、多途径共同努力,具有创新理念、开拓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生命科学领域人才方能应运而生,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

[ 参 考 文 献 ]

[1] 吴雪玲,刘英.试论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6~121.

[2] 马卫兴.实验室创新计划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用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7~39.

[3] 张勃.做好实验室在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引导[J].教育改革,2012,(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