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方课程管理的管理主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方课程管理的管理主体范文1
一、校本课程管理与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内涵
课程管理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学校对教学工作实施管理,从而完成教学计划、大纲规定的教育任务。正确解读有关“三级课程”的基本概念,有助于对校本课程管理概念的理解。在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中,国家、地方、学校各司其职。国家制定总体规划;地方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制定地方需要的课程指导纲要,开发与选用;而学校则在国家、地方的指导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与实施。因此,校本课程的管理必须首先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其次,每所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地开发和组织校本课程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主管理权,开发多样性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以尊重师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等。基于以上的认识,可以将校本课程管理定义为是指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学生需要,而对课程进行的安排、实施、开发和评价等一系列的自主管理活动。
体育是学校各类课程当中最能反映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之一。由于体育课程教学环境、教学空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这对地方和学校来说,各自的地域特征、体育传统等,都是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积极施行国家制订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应因地制宜进行体育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所谓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和学校体育资源的基础上,所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方案。由此可见,体育校本课程不仅指学校体育教师自行开发设计的新课程,也包括学校和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加工、再创造得到的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在我国,关于体育课程的理解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
因此,本文结合以上论述,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定义为:体育校本课程管理就是对体育类以校为本的课程管理。
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贝塔朗菲曾说,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而各个要素的有机组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系统,强调的是整体性。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存,每个要素在系统中起着一定的特定作用,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否则,脱离整体,各要素将失去要素的作用。管理就是对于系统的管理,而体育管理就是对体育系统的管理,是以系统科学作为理论基础,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校体育管理系统进行详细的部署,进而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学校体育管理的组织。而方法体系则是以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作为学校体育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实践方法。根据学校体育管理系统的特点,综合运用系统技术方法,形成一套科学合理且层次分明的方法体系,以实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
2.后现代主义哲学
所谓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形成,是同现代西方哲学中各个流派的升降沉浮密切相关,并随后结构主义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提倡多维视角和多元方法,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为基本特征,它表现出反本质主义倾向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冲击。目前,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要求实施校本课程管理,培养创新意识。为此,在我国课程改革中,后现代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为学校课程改革实现了质的飞越。后现代主义课程观鼓励人们怀疑一切现有的知识权威,这对于教育理念的嬗变是一种触动。同时,后现代思想家倡导不同观察者之间的平等关系,鼓励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对话来建构他们自己的课程,教师是学习情境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除此之外,后现代课程观强调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倡导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和多元主义方法论,提倡以多种方式探究课程知识,强调个体自由和自主。
3.教育未来学理论
教育未来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以未来学及其相关科学为依托,探索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从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到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手段以及教育管理等都属于这门学科范围,从中探讨学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新趋势,以适应社会的变革步伐。因此,面向未来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之一。就学校体育校本的研究者来说,应该以适应未来需要为突破口,力争把未来体育教育引入到现在的教育,从而为实现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做好铺垫和准备。
三、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1.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价值体系
弄清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价值是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校本体育课程管理的价值追求应该包括健康性、创造性和专业性三个方面。首先,健康性。“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要求。因此,必须把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体育教育必须围绕五个领域目标展开,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并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发展。其次,创造性。所谓校本体育课程所追求的创造性是指参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体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体育工作管理者的创造性主要包括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管理方式等;体育教师在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过程中,充分做好实现者、组织者、探索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断地修正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而作为学生,要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学习,使体育学习达到最优化效果。再次,专业性。主要强调的是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扎根于教学,要积累、观察、记录并通过对教学材料的研究,使体育课程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实质。
2.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首先,以学生发展为原则。体育校本课程管理要求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的全面主动地可持续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决策中要让学生参与。同时,体育校本课程要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张扬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学生的差异及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教育。其次,自主性原则。依照课程管理中的权责分配,体育部门要积极地组织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权职的统一。并根据自身的实际,确保体育校本课程的优化实施。再次,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学生有权对所学的课程项目提出建议。可见,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校体育课程管理体系,需要学校各方面人员的广泛参与。
3.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机构与内容
就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框架来看,需要构建有效的管理运用机制。而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组织与设计,就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机构主要包括建立“体育校本课程评议委员会”、设置专门的体育校本课程管、成立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组等。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课程管理计划,对课程定期诊断、评价、修改和校正,使课程系统最大限度地接近课程目标。
在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内容方面,要紧扣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第一,体育校本课程计划管理;第二,体育校本课程标准管理;第三,体育校本课程编制管理;第四,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管理;第五,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如教学设施配备、保管及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等。除此之外,对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指导纲要、教学大纲、课程开发等。
4.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模式
学校的课程管理模式是在实践中发展,传统课程管理模式主要有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模式和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层管理模式。其中,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模式对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模式的学校把学校看作是社会文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场所,充分重视教师的专业自。而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层管理模式是把整个课程管理、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进行劳动分工,不同等级的课程管理者角色有很大差异。这种等级制结构和缺乏弹性的规章制度限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忽视了学校中人际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新一轮教育课程教育需要全新的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模式。而全新的模式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最大化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课程管理手段上,尽可能地满足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关注教师理性和非理性在课程管理中的作用。同时,现代模式的学校课程管理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结构,能够让相关人士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管理,创造性地进行学校课程管理。
基于以上分析,为建立适应我国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管理模式,做如下的尝试:第一,构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决策系统。主要指体育部教学委员会根据学校课程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决定体育的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课程审议、教学管理、课程评价、激励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第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系统。为了使课程建设和发展得更好,应以广大教师为主体,结合本校的资源状况,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第三,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系统。实施主体主要由管理办公室或教研室组成。其中,办公室贯彻学校的政策,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协调。而教研室则根据整体安排,确保完成体育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第四,信息的收集系统。组织一支认真负责的信息小组,专门负责收集课程开发、课程教学等相关信息。信息收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来自各方面的客观信息,及时反馈到管理办公室,以便作出准确的判断,进而作出正确的评价。除此之外,课程管理要有必需的设备与经费上的支持,为体育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 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2(5).
[2] 辜伟节.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和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3] 靳玉乐主编.现代课程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 陈慧琼,罗宏文.校本课程管理和开发的思考与实践.湖北教育2005(1).
[6] 金东海.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学校课程管理.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3).
地方课程管理的管理主体范文2
所谓课程管理,其主要是指学校通过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实施,以确保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实施体育校本课程的主体为学校体育教师,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并充分利用好学校周边的各类体育资源,进而能对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这个目标进行设计方案。因此,大学体育校本课程主要由学校体育教师自行开发设计的新课程及学校和教师通过加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再创造出的富有特色的大学体育课程等几部分构成。因而就可将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概念界定为体育类以校为本所进行的课程管理。
2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其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
2.1开设体育校本课程的客观条件相对缺乏
当前,相当多的高校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体育校本课程开设意识,并且在开设体育校本课程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物质水平低、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等不足,这对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正常开设影响很大。仅就目前来看,很多大学目前现有的客观条件对体育校本课程开设的需要难以满足,其以校本课程体育教师短缺、经费投入不足和场地器材匮乏等为主要体现。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为前提,也就很难正常开设大学体育校本课程。
2.2体育校本课程有效管理与评价也不够
要正常进行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需要体育校本课程合理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来有效发挥指导作用。人们从一些学者和专家的文献和调查研究结果可发现,不少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对申报和审议体育课程的程序没有正常履行,也在体育校本课程的科学合理性方面略显不够。已经开办的不少体育校本课程对这个水平阶段大学生不适合,课程设置偏难现象突出。
2.3课程设置和开设的随意性比较大
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设方面,比较普遍存在规划的长远性和科学性欠缺的问题。其不仅缺乏组织实施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标准规范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其与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差距相当大。
3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3.1提高对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价值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做好校本管理的基本前提。以健康性、创造性和专业性为目标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主要价值追求,而本质追求就是追求健康第一的健康性。首先,大学体育把健康作为首要目标,这就要求体育的开展必须结合5个领域的目标进行,使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体育观,通过体育锻炼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其次,大学体育必须突出创造性。这就对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提出了必须具备足够创新意识和精神的要求。作为体育管理工作者应将创造性在体育工作指导思想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充分体现;对体育教师来说,应充当好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实现、组织、探索和引导者的角色,有目的地结合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不断进行修正;对大学生来说,就应通过积极学习和思考来争取自己最优化的体育学习效果。最后,大学体育要强调专业性。这就突出地强调了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效果。对体育老师来说,必须全身心投入教学中,不断积累相关教学材料,加强教学研究,让大学体育的实际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2坚持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以学生为本为首要原则。实施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离不开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理解和尊重,同时让学生能够有主动和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机会,所有学生都具有充分发展的机会。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使学生有机会对课程开发决策有兴趣参与。同时还应多为每位学生个性张扬提供必要条件,要针对学生之间不同差异与经验,实施差异性教育。其次应突出自主性。这就要求体育部门必须将课程管理中的权责分配作为依据,合理开发组织大学体育校本课程,有效实现权职的有机统一。只有结合实际,才能够使体育校本课程的优化实施有可靠保证。最后要注重全员参与。必须组织好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全程中。课程开发的主体不仅有教师,也要包含学生的提出所学课程项目建议的权力,要动员全校各方面人员积极参与其中。
3.3确立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机构和内容
为了通过有效的管理运用机制的构建来完善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的框架,就必须把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设立起来,具体对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进行组织与设计。可借助于体育校本课程评议委员会、设置专门的体育校本课程管理以及成立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组等来构成这一机构。此机构的职能可以是按照课程校本管理计划,来定期诊断、评价、修改和校正课程,以便促使课程系统与课程目标达到基本一致。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管理内容应与校本课程管理的目标紧密结合,这包括体育校本课程计划管理、体育校本课程标准管理、体育校本课程编制管理、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和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等方面,以教学设施配备、保管及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等构成了体育校本课程条件管理的主要内容。
3.4构建体育课程校本管理体系的模式
地方课程管理的管理主体范文3
一、尊重师生,并让他们学会自我尊重
新课程改革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都突出了对学生主体或教师主体的关注和尊重。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下大力气培养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又不怕困难地去学习、去研究,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自觉自愿地探索未知领域,不可再闭门读死书了。“尊重的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在“尊重”的环境里让师生学会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爱心助人、善于合作、宽容大度;学会尊重社会――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学会尊重自己――热爱生命、维护尊严、发展自己。
二、发现优长,并让师生学会自我发现
美国成功心理学大师克利夫顿认为,人本管理的关键,就是在对人性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看准人的优势和利用这些优势。也就是发现和肯定,就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核心,发现每一个人独特的价值,发现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和不同点,然后激励之、弘扬之。
总而言之,新课程要求学校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学校的根本意义在于学生的发展,学校的目的不应该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发现自己潜能的地方,应该成为学生获得最大帮助的地方。
三、激励师生,并让他们学会自我激励
1、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在一个知识层次、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里,硬性的、呆板的制度管理只会让人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绝不会有积极性、创造性的勃发。鉴于此,对师生的管理,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多地应采用暗示、认同、探讨,应致力于教师价值观的形成、文化的管理特色,创造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使管理的模式真正与我们所处的诗意的环境吻合一致。比如,在老师的考勤问题上,可以不设签到簿,而是通过营造一个人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人人在比、学、赶、帮、超的合作竞争中自觉地准时或提前到岗,对于家里确实有特殊情况需要时间处理的,可以在不影响上课和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告知考勤负责人,在两个小时内离岗处理,不计假。这样老师在处理完个人问题的情况下,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但不会把一些个人的烦恼带给学生,而且会让教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工作,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地方课程管理的管理主体范文4
关 键 词:软件项目管理;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如何利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软件系统的学科,软件项目管理是软件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工程概论、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蓬勃发展,计算机软件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即掌握软件工程理论知识又具有软件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这就对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建设思路出发,介绍了本校软件工程专业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建设情况,讨论了提高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1 课程建设思路
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讲授软件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概念、方法、技术和工具。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软件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了解每一环节的管理要点;掌握软件项目管理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技术和工具,并且能够灵活地使用这些方法、技术和工具进行软件项目的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为从事实际软件项目开发工作和软件工程理论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将课程的培养目标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及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事软件项目研发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紧密衔接,课程建设以人才需求为根本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建设教学资源。
2 构建“层次化”的教学内容
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此我们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目标,采用自底向上的层次化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以应用为目标,以理论为基础,以方法、技术为支撑,以工具为手段,逐层推进,逐步求精,构建知识模块,形成了“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层次化教学内容。
软件工程学科主要包括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内容,软件项目管理是软件工程专业中唯一的一门讲授软件工程管理的专业课程,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将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强调塑造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的职业素质;将软件项目的质量管理、过程管理和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作为课程的基础内容,注重夯实理论基础;将软件项目管理各种具体方法、技术以及工具的应用作为拓展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这种层次化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理论性与工程性特征,即注重基础理论的教学又注重工程实践的教学。
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软件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任务、方法、过程与技术,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完成实际软件项目的过程管理、质量管理、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教学难点是在对项目管理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项目管理的方法与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软件项目中。针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程讲授中,综合运用了以下多种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与原理演示相结合
将“问题驱动”的思想应用于软件项目管理的理论课教学中,在各教学主题都设立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软件项目管理的技术与应用技巧。
(2)案例驱动与项目实战并行
依据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结构将讲授内容划分成模块,并组织相应的案例,将“案例驱动”的思想应用于每个模块的教学中,通过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软件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每一个知识模块学习完毕,均以小组方式开展软件项目管理研究,将课堂所学应用于项目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即时的动手实践机会,使学生建立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工程化思维模式。
(3)启发教学与讨论教学并用
对教学重点讲解先从启发式教学开始,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入教学内容,做到教与学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并应用,避免一言堂的僵化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4)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和辅导相补充
建设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网站,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层次、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条件,通过网络课堂、原理演示、案例评析等形式,使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掌握应用方法,减轻学生的学习困难,增加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 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为了提高软件项目管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依据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探索和实施了多种教学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板书与CAI课件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以板书为主,通过CAI课件恰当引入图解或视频的方式展现软件项目管理的过程,以及各管理活动的彼此依赖关系,使学生领会项目管理精髓,掌握软件项目管理具体方法。
(2)软件平台与项目实践相结合
搭建软件项目管理教学平台环境,提供经过裁剪的来源于实际项目素材,采用项目实战形式进行课后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软件项目管理全过程,提升学生的软件项目管理实战能力。
(3)纸介质与电子文档相结合
改变作业提交与批改方式,课堂作业以纸介质形式提交,手工批改,重在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情况,课后作业利用网络以电子版形式提交,网上批改,重在考察学生的理论和技术的应用能力。
(4)网络与面对面相结合
辅导答疑采用网络与面对面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定期的面对面答疑和随时的E-mail交流以及约定时间的QQ在线指导,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打破了传统教学固有的时空局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5 建设“立体化”的教学资源
构建由教材、电子课件、教学辅导资料、课程教学网站组成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在建设好第一课堂的同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课上、课下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实现了单一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主体)向双重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拓展了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效地解决了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内容与学时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6 结束语
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从组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及建设教学资源等几个环节入手,结合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工程实践性特点,提出了教学内容“层次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资源“立体化”的课程建设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李万龙,郑山红,赵辉. 基于三维立体交叉渗透的软件工程课程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11(13):54-57.
[2] 覃征,杨利英等. 软件项目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30.
地方课程管理的管理主体范文5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3)02010603
收稿日期:2012-10-20
基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2012年教学研究项目(2012HSJY03)
作者简介:周 峰(1969-),男,安徽合肥人,讲师,主要从事管理学教学及研究。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可为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科基础。其教学改革对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甚至是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标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的一门系统研究管理全过程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课程。其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和管理技巧,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培养管理素质,提高学习与实践的综合能力,为专业方向课程学习和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也有较大差别。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根据专业的性质和课程的作用,区别对待讲授的理论深度和侧重点,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要有所区别[1],使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一致,突出不同专业对课程内容的不同要求。此外,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既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又要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好铺垫,更加重视整个管理课程体系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因此要对后续课程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选择性删除,对内容进行优化。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发展很快、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实践案例的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实践,增加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演变过程和管理实践,将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沿革、经验教训和重大的管理创新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教材内容的每一章中都需要增加与章节内容相关的管理案例,和学生研讨一些相关现实热点问题(比如近期欧洲陷入经济危机,美国经济衰退) 等。选择典型案例,以使学生可以综合运用管理学知识进行分析[2]。
三、教学基本原则
(一) 注重实践
管理学理论性虽强,但最终还需回归应用,强调实践。因此,《管理学》的教学在重视概念、理论体系学习的同时,强调必须结合丰富的管理实践活动进行讲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实现教学目的。比如,在讲解激励理论时,可以与学生讨论一下家长是如何激励他们学习的,哪些激励对他们有用,哪些激励没有用,为什么没有用,从而引出有效激励的要素和必经的过程[3]。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到企业、社会参观、调研;设计管理场景,由学生自主设计、讨论并形成管理方案;让学生参与教师研究课题,参与企业实际经营问题的诊断与分析等,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养成从管理理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基本的管理技能。比如用激励理论分析学校奖学金的设置、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大学校园中的逃课现象及解决途径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二) 以学生为中心
突破“教师主导”型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树立起自主式、探究性的学习理念。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最大限度激发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效果如何,主体的作用很关键。调动主体学习的积极性,最有效的激励因素是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除以学习内容吸引外,还应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管理,实现自主学习与自我控制,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成就感,使学习从令学生们痛苦的“负担”转化为使学生们感兴趣的“追求”,构建一种“目标激励+兴趣体验+必要的规范管理”的“快乐学习”体系[4-5]。
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尽可能“精讲”,学生“多思”、“多讲”,构建生动活泼的互动式课堂。以教学手段的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习空间,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式学习的根本性变革,努力建设“教师精讲-举例与案例-学生发言-师生讨论”的节奏化、生动活泼的现代课堂。经过实践比较,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很适用于《管理学》的教学。
(一)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能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企业运营实际,提高和锻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增强管理教学的实务性、应用性。作为地方性本科高校,在授课过程中要尽可能选择地方化的案例来讲解管理学知识。选取规模较大的地方性企业,组织或安排学生深入企业管理第一现场参观、调研,指导学生自己收集、编写案例,对企业实际经营问题进行诊断与分析,锻炼和提高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概括、分工合作、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竞争意识等多方面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而与一些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选派学生实习锻炼,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实现高校与企业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3,6]。
(二)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极大地促进了管理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习者的体验与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课外搜集素材,将管理实践活动“搬”进课堂。运用角色扮演、即席发言、现场会议等情景模拟形式,让学生扮演各种管理角色,从中学习和运用管理知识及操作艺术,在体验中学会管理,掌握技能,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员工的招聘:有学生扮演招聘主管,有学生扮演应聘者。扮演招聘主管的学生,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应聘者,就不能采取统一的应对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在表演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增强自信心[7]。
(三) PBL法
PBL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教师为导向进行启发式教育,把教学内容设计在问题中,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参考书,进行探讨,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改变了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进了教学效果。
五、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全面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取消传统的期末单一卷面考试考核形式,采用综合考核方法,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考核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兼顾学习态度、平时学习表现[8]。
(一)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分值50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课堂纪律,包括考勤、课堂表现等,分值10分;第二,课后作业及随堂阶段性的考核,分值20分;第三,实践报告及案例分析,分值20分。第一次课就让学生明确考核内容和方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习。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对学习过程考核,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动态调整,促进教学过程管理。
(二)考试内容的改革
期末考试分值50分。期末考试依据《考试大纲》进行命题,试卷既要体现课程的特点,又能符合教学要求。命题时注重将基础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试卷中增加一定比例的综合素质题目,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管理学知识、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查教学效果。成绩评定后,任课教师要对试卷进行全面分析,分析试题难易程度是否适中,是否符合大纲要求,全面总结学生的答题情况,查找教学薄弱环节,以便于整改。
六、教学效果
教改对象:淮南师范学院2010级市场营销专业1班为教改实验班,专业2班为普通班。考试科目为《管理学》,考试试卷共124份。
方法:考试试卷内容按照考试大纲规定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同时对教改实验班和普通班进行考核。根据评卷标准和标准答案,主观题由任课教师采用流水方式进行阅卷,客观题采用计算机阅卷,两次核查,专人统计分数。
结果分析:将教改实验班和普通班每名学生的学号姓名、每题得分、总分录入计算机,采用Excel 2002 和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其结果如下表1。
两班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P
七、 结论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高校改革的永恒主题。《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应区别对待,尤其是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来说,应深化教学改革,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科学思想,提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实践能力。参考文献:
[1]霍彬.《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08(10):7-9.
[2]楚金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新乡学院学报,2009(8):167-168.
[3]许华.《管理学》案例教学改革思路[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7):38-40.
[4]单凤儒.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学改革[M].北京:中国管理科学文献,2008:350-351.
[5]王 涵.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世纪桥,2011(13):103-104.
[6]马俊苹.管理学案例地方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2007(4):36-37.
地方课程管理的管理主体范文6
【关键词】仓储企业 目标管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56-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于教育改革滞后,课程设置缺乏规范、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造成培养出的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本文从目标管理(MBO)的内涵入手,基于仓储管理课程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分析仓储管理与目标管理的教学结合,提出借鉴目标管理(MBO),改革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实训步骤。
一、目标管理的内涵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为MBO)是1954年被尊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杜拉克(PeterEmeker)提出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
目标管理(MBO)理论其基本内容是一种管理程序或过程,它使企业中的上、下级一起协商,根据企业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企业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企业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部门和员工个人贡献的标准。目标管理机制把管理者从繁杂的行为管理中解放出来,强制计划和控制,分清职责,并对下属给予充分授权。
目标管理的思想核心是重视成果,重视人的因素。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做贡献,朝着同一方向,融成一体,产生出一种整体的业绩,管理者围绕目标进行管理,而不是对下属行为的监控,其工作由控制下属变成与下属一起设定客观标准和目标,让他们靠自己的积极性去完成。
二、仓储管理课程的课程理念与教学目标
(一)仓储管理课程理念。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定位在培养具有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符合地方经济建设与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物流管理专业是以现代物流技术和经济管理为基础,熟悉现代企业供应链和商贸流通理论,培养现代物流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
依据教学目标,仓储管理课程要树立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模式。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本课程遵循仓储管理业务的一般程序,从仓储企业的组建、仓库规划与布局、仓库作业流程等核心知识模块,结合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及学生职业技能证书要求,由学生分组设立模拟仓储公司,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完成仓储企业实施目标管理的(MBO)的整体运作。
(二)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依照仓储管理课程理念,教学大纲的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要反映时代特征、符合地方物流企业需求,目标具体、成果明确、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并重为原则。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仓储发展过程,掌握现代仓储管理的基本知识,明确仓储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和解决现代仓储管理过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仓储管理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可分解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用仓储管理的原理和知识,进行仓储管理实务的操作。具体能力包括:仓储企业的组建、仓库布局规划、仓库作业流程、商品的保管和养护、仓储商务管理、仓储绩效管理。
知识目标:第一,了解组织设计的一般理论及仓储企业人员招聘选拔与培训的一般要求;了解基本的仓储设备种类及功能;了解各种仓库作业表格的形式;了解仓储商务活动的含义与作用。第二,熟悉常见仓储企业组织结构模式;熟悉仓储设备配置的原则;熟悉仓库作业的具体要求;熟悉仓储商务活动的内容与过程;仓储绩效管理的意义。第三,掌握仓储企业设立的要求与步骤;掌握仓库网点布局的原则和内容及仓库选址的方法;掌握仓库的出入库和在库管理的基本流程;各种单据的填写和处理方法;掌握仓储合同的内容及仓单的作用;仓储成本的构成;评价仓储作业情况的指标纬度。
情感目标:第一,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贯穿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精神;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道德素养。
三、仓储管理与目标管理的教学结合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仓储企业管理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技能、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仓储企业管理中,管理范围包括:仓储设施设备的选择、仓库布局、仓储策略、货物入出库管理、货物保管和养护技术选择与管理、货物的装卸搬运、货物库存管理方法的应用、仓储安全管理、仓储信息技术等;管理者的能力要求包括:仓库规划能力、仓储设备操作及使用能力、货物作业、养护及在库管理能力、仓库安全管理能力、仓储信息化管理能力。
目标管理正是将仓储企业的管理范围和管理者的能力纳入目标管理机制中,以目标来激励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激发员工行动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其智慧和创造力,最后形成员工与企业共命运、同呼吸的共同体;强制计划和控制,分清职责,并对下属给予充分授权。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作贡献,朝着同一方向努力,产生出一种整体的业绩,管理者围绕目标进行管理,目标管理既能实现企业发展,又能实现个人发展,提升了仓储企业管理水平。
仓储企业管理遵循这一原则,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了解仓储企业目标,实现管理对象的上下沟通,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融为一体,个人目标实现了,总目标才会得以实现;其次,要求同学身临其境,模拟仓储企业中的各个角色,专心致志于自己的目标,激励出更大的工作积极性;再次,要求同学们重视过程管理,投身于检查、考核、评比、奖励的管理全过程;最后,通过目标管理,学会管理仓储企业的能力。
四、借鉴目标管理(MBO)。改革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实训步骤一:确定目标管理(MBO)。目标管理是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确定目标管理,就必须要求学生掌握仓储企业基本资料,主要业务,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改善需求与其期望。
(二)实训步骤二:创建目标管理项目小组。在确立目标以后,组织实施是关键。在教学中,让同学们自己组建目标管理项目小组,设组长、副组长、组员若干名。组长是仓储模拟企业的总经理,具有求新、求变、求好的观念,副组长是各部门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负责人,组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目标管理(MBO)项目小组的协调工作:制订计划和预算的时候要与财务部门协调;调整组织架构的时候要与企管人事部门协调;进行发动宣传的时候要与宣传协调;进行考核的时候要与人事、绩考部门协调。
(三)实操步骤三:选择目标管理模式。根据企业的特性、企业领导的管理风格、选择不同的目标管理模式,本研究根据仓储管理教学的实际,采取主动性、业绩型、能力型的目标管理模式:
典型步骤:
1 根据长期经营计划制定并公布公司的年度总目标(见表1)。
2 根据年度总目标制定并公布部门目标。
3 员工根据所属单位目标制定个人目标。
(四)实训步骤四:决定目标管理策略。由于目标管理对企业而言是一场变革,变革总会遇到阻力,所以必须考虑其管理策略。有两种基本的目标管理策略:一步到位策略、分步到位策略。因为本研究是教学研究,所以采取一步到位的目标管理策略。
把所有部门和所有员工都纳入目标管理的范围和对象中来,将目标管理推行到企业的所有单位和人员。
(五)实训步骤五:形成目标管理计划。目标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如果事先没有一个详尽的计划安排的话,很难将各项工作协调向一致的方向。
1 目标管理计划的准备。一个典型的目标管理计划由4个主要部分构成,本研究的MBO计划的格式包括:目的界定、基本计划、控制体系、变革管理。
2 目标管理的项目分解。由于目标管理的工作十分繁杂,因而前期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如:宣传发动工作、培训工作、推行规划、任务分工、执行工作、指导各单位目标管理开展工作并汇总形成目标体系图、规定目标管理工具(如目标卡)的填写和使用办法、目标执行过程的控制方法、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方法及激励措施。
3 目标管理的进程安排。制定目标管理的整体进程,总目标、单位目标、个人目标的目标完成时间、质量、效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