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含义

创新意识含义范文1

多年来,学院探索出了以“双起点、双证书”、企业行业参与培养方案开发、理论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模拟真实职业环境、边讲边练为主要标志的高职教育“邢台模式”,并在全国得到推广。

一、准确定位办学思路,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的办学指导方针,积极深化学院内部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高职办学特色,成立了30余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保持所开设专业同行业间的密切联系,使培养人才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

实施国家示范校建设一年来,学校党政领导集体率领广大教职工积极拓展国际视野、深入企业行业调研、关注最新教育科技前沿,对高职教育的本质、任务、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加坚定了走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信念,逐步形成和凝炼出“企业运作、岗位育人、服务军地”的办学特色和以“能力培养层次化、师生身份双重化、实践教学生产化、基地建设企业化”为主要标志的“邢台模式”新内涵。结合军队院校传统和军队院校文化氛围,导入优秀的企业文化,着力营造“德为先、能为本、用为实、创为魂”的校园人文环境。比照企业“CIS”形象策划标准,实施了学院“UIS”形象策划工作,以多种形式与手段,打造融军队、企业和学校文化为一体的特色品牌文化。学院办学定位更加清晰、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质量人才

1.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主线

各重点专业携手行业龙头企业,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紧密结合,校外实训基地达到372家,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比例达到97%。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承接生产任务,全院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72%,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8.5%。各专业在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结合地域和行业特点,创新思路,独辟蹊径,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核心课程项目吸纳企业人员实质性参与,使工作分析准确到位,课程整体设计科学合理,核心课程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度有3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2门课程通过河北省评审,9门课程获学院精品课程,其配套课件在教育部第七届全国多媒体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2.实施订单教育战略

企业人才战略需要学校支持,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订单班数量显著增加,如汽车工程系与德国博世公司、河北汽贸集团、宇通集团、唐山冀东物贸集团、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签署协议组建订单班,并得到博世公司捐赠的20万元设备;数控技术专业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与北京精雕公司合作组建了“精雕班”,与天津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天汽模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邢台德龙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组建冶金自动化专业方向的试点班;资源与环境工程系与旭阳焦化集团、中钢邢机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确定成立订单班。全院订单班数量达到27个,学生总人数达900余人。订单教育使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战略伙伴,双方的合作关系更加稳固。

三、强化特色专业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建设成效明显

各专业进行了广泛深入调研,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采用BAG法进行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开发。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职业典型工作任务,转换配置为学习领域课程。其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采用这种方式构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在“中德高职师资培训”项目中,得到中德双方专家的肯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第二批“赴德学习汇报会”上做了典型发言。

自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以来,贯彻“校企融合、学工一体”的思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如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观为指导,扎实推进课程建设;探索实施“三学期制”,规范开展生产性实训,扩大订单培养规模等。

四、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建立起就业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学院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实训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我院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设22个技能项目鉴定站,24个技能项目培训点,覆盖所有专业,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高达92%。培养的人才具有军人素养与职业素质相结合的特色,毕业生以过硬的业务素质、职业能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10多年来,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学院与内地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原军队企业、一些知名企业集团及科研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市场。

围绕示范性院校建设工作,学院在实现就业工作重心下移和目标责任制的基础上,在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名列同类院校前茅的情况下,成立了就业质量促进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工作重心由增加就业数量向提升就业质量转移。招生就业处与教学部门联合成立了大学生职业指导教研室,加强了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就业信息资源库,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要求,积极为企业人才招聘和学生就业搭建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辟新的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制定《就业质量评估、考核和监控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评估,促进就业质量提高。通过就业部门、教学部门和学管部门相互协作,逐步构建起“以加快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加强和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内涵;以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就业能力为保障”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

五、开展社会服务,为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1.牵头组建河北省“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

2005年11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要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加强合作,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联合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

在此契机下,2007年11月25日,由我院牵头组建了河北省“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包括河北省服装协会、河北省各纺织服装职业教育学校以及河北省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共计52家。联合企业共同组建河北省“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了纺织服装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为企业争取了人才招聘、税收等多项优惠政策,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搭建了校企合作的新平台。

2.形成校企合作恳谈对话机制

通过邢台市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安排,我院与邢台市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举办了“校企合作恳谈会”,与会企业代表60余人,各专业已经与德龙钢铁等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以后将定期召开“校企合作恳谈会”。

创新意识含义范文2

[关键词]武汉 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科技人才

中图分类号:R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306-02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科技人才”,“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只有紧紧依靠人才“第一资源”,大力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才能能形成创新“第一竟争力”。

一、武汉市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现状

1、人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武汉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已初步建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为主体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截至2015年底,武汉地区人才总量达到220.4万人,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城市前三位,全市共集聚了高校84所,在校学生超过130万人,总量位居全球城市第一。武汉地区高校与研究开发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以及研发人员数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名列前茅。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吸引回汉工作和创业的留学生逾万人,目前仅在东湖开发区就有留学人员领办、创办的企业近千家,涉及多个领域的高科技项目。

2、人才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二、三产业人才比重逐年上升,高科技产业人才队伍占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比重达到30%。人才结构分布逐步适应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武汉产业新体系。全市的人才效能指数达到6.66(人才效能指数=人才总量/GDP总量= 人/百f元),每创造百万GDP所需人才数量由2004年的8.5人降至6.7人,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

3、人才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吸纳、用好人才,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围绕引进、使用、培养和激励四个环节,大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武汉工作创业。目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国家战略聚焦武汉,使我市的产业发展环境、创新创业环境得到改善,对人才事业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也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武汉市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

武汉在人才资源上具有比较优越的条件,但是与先进地区比较还处于落后地位,人才队伍在整体上与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实现中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才资源缺乏相对稳定性

根据武汉市相关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武汉地区每年的本科毕业生中,愿在武汉就业的仅有25%,武汉地区以外院校本科以上毕业生到武汉就业的人数就更少了。从学历上看,有相当一部分人拥有博士学位,学历层次较高,从广度上讲,这些人分布在各门学科,从年纪上看,大多数外流人员都比较年轻,4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骨干占全部流出人才的比例高达92.8%。

2、人才配置的产业导向性不明

武汉地区人才资源丰富与市属人才资源相对匮乏、大量技术人才游离于企业之外与企业技术人才队伍相对匮乏等矛盾问题还比较突出,现有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等部门和传统产业,经济一线、生产一线以及社会基层的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紧缺。尽管通过项目载体培养、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市人才工作的一个特点,但缺乏企业导向、产业倾向的项目载体,缺乏用完善大产业链的观念来开发大人才链的计划和部署,人才的创新活动与武汉产业发展方向联系不紧密,人才创业实践与产业链条延伸脱节,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工作局面。

3、政策体系配套程度不高

近年来,虽然武汉地区制定出不少行之有效的人才政策,但是目前在政策系统配套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人才政策缺失情况仍然存在。例如人才安全、人才猎头等方面,都存在政策空缺现象;二是人才政策实施时必要的配套办法短缺。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我市有“十百千”人才工程、“青年晨光计划”、“学科带头人计划”等,在科技人才创业方面我市也有资金支持,但政策举措普遍缺乏系统性、配套性,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关心的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创业场所、融资保障、人才资源资本化、科研资源共享等问题有待综合考虑、整体突破。

4、人才载体建设滞后

武汉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科研条件对国外科技人员具有吸引力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受体制上的限制,还不能为科技人才提供与其价值相符的有竞争力的薪酬。如何突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的瓶颈,是武汉未来人才开发利用工作必须破解的难题。

三、武汉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制约因素分析

武汉受经济发展相对不足、城市对外开放度不够以及金融支撑科技创新创业的力度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吸纳力与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资没有吸引力

武汉市人均GDP在全国同类型城市中排名比较靠后。这种经济状况不足以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这正是武汉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当前,有许多高层次人才、知名学者被沿海发达地区挖走,“孔雀东南飞现象严重”,这种现象也正面印证了武汉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不够这一观点。

2、政府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武汉市科研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比较低,无法与发达地区单项投入过百万元,投入总额过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气魄相比,从这一指标就可以看出武汉市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由于财力不足武汉市对人才开发的财政投入达不到应有的水准。更为紧迫的是,这些项目的扶持对象往往比较分散,急需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投入渠道,形成集中、集约的投入格局。

3、区域人才竞争加剧

近几年来,上海、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在人才政策上不断创新,出台了许多颇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对沿海发达地区来说,人才资源丰富的武汉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的人才来源基地。随着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竞争加剧,对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就国内而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凭借其先发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高端人才,对武汉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4、缺乏人才交流配置市场

目前,武汉人才市场在对国外人才资源的配置功能上还很弱,到目前为止,武汉人才市场还是以有形市场为主,无形的网上人才市场体系还未很好建立起来,其发展明显落后于有形人才市场。目前武汉人才市场运行的基本格局是政事不分,政府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职能没有分开,现有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真正实现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运作的很少,人才中介服务的社会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较低,需要尽快的在体制、管理、服务等方面与国际人才市场接轨,才能更好的为国际人才交流服务。

5、缺乏人才成长的机制环境

有什么样的机制和环境,就会吸引和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国际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是武汉人才国际化面临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只有不断完善人才措施,营造好国际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更好的发挥海外人才的作用。以创新创业活动为例,创新创业活动是高风险,而目前武汉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多少有点“赢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成分,因此,尽快制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动的退出机制,努力营造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成也英雄,败也好汉”的社会氛围急需培养。

四、武汉加快构筑创新型城市创新科技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1、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科学人才观”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求人才工作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科学人才观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深刻内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思想观念对人才社会作用的认识,强化了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武汉各级政府和领导都应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观念,对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形成正确认识,并以此前提开展人才工作,正确处理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人才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人才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发展。

2、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

要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必须把构建、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放在战略地位,作为一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成败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抓实。

一是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优化专业技术人才的行业、部门分布结构。目前,武汉市属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学、卫生、经济、会计类,这些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近70%。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高科技人才比较偏低,短缺的矛盾日益显现。武汉在行业人才需求上,对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的人才需求较突出。从三次产业来看,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缺少技术性的人才,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人才;第二产业目前对汽车、钢铁、电信、电力和桥梁建设的人才需求较高;而第三产业中是以包括房地产、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为主的,但是人才多集中在传统服务业,而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人才却很紧缺,所以应主要引导存量人才向物流、动漫、金融、外贸、法律、咨询以及现代管理等领域流动。

二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优化高层次人才年龄结构。受传统论资排辈观念的影响和单位职数的限制,大量中青年科技人员在高级职务晋升中遇到瓶颈,而科技人员在薪酬待遇、申报项目上往往又与职称紧密挂钩,使得中青年科技人员的事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薪酬偏低。要抓住化人才年龄结构的有利时机,加大存量人才年轻化的力度。提倡干部年轻化,不是干部低龄化,关键是要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梯次结构。要广开渠道,不拘一格,把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优秀人才选,让一批专业素质较高、发展潜力较大、能出成果、快出成果的人才走上科研领导岗位,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年轻化。

三是面向产业结构高度化调整要求,优化存量人才素质结构。要充分发挥在鄂“两院”院士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在鄂“两院”院士联系服务机制,定期听取院士及知名专家学者对我省人才培养、引进、评价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由院士参加或推荐的高层次创新创业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并对在应用技术研究领域特别优秀的中青年专家中推荐院士后选人。要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结合国家“十百千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黄鹤英才计划”等人才培养工程,加大“楚天学者计划”、“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楚天技能名师”等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力度,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努力培养一批各领域的优秀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充分发挥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作用,完善资助方法,加大对青年接触人才和自主创新群体的资助粒度,加强社会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要进一步引导创新创业人才向重点产业聚集。围绕重点产业,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武汉在稳步发展支柱优势产业同时,还需大力发展太阳能、电动汽车、燃料电池、LED与光伏构件、农村新能源、水污染治理与水设备、RFID(射频识别)、建筑节能等新型产业,进一步完善分配机制,提高吸纳和承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能力。

3、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全而夯实创新型人才发展基础

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投入力度。整合我市分散的人才投入渠道,建立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高集约度、高强度的人才投入机制。市财政设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形成规范、持久、有效的人才投入体系,重点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开发、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创新创业扶持等工作。

二是完善创新人才创业平台机制。发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对新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创新活动给予资助。做好武汉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工作,提升创业园区的服务功能,谋划新建武汉留学生国际产业园,启动软件、集成电子设计中心和生物专业园区的建设,完善孵化功能,形成“一园四中心”的园区发展格局。提高武汉大学生实习基地的服务功能和实习质量,扩大实习基地的数量。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建立健全国有企业薪酬机制,鼓励和支持以管理、知识、技术等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的实现形式。扶持一批企业研发中心、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科研实践基地、艺术院校院团、艺术研究创作中心和文化产业创业基地,为各类创新人才提供来汉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使其成为国家级创新基地,吸引世界和国内更多的500强企业落户武汉。

三是健全创新人才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制度,营造良好创业环境,逐步形成符合武汉特点和顺应国际化要求的人才政策法规制度框架,进一步优化引进、培养、使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法制环境。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开展包括落实科研项目,配置科研设备,购置房产、医疗保健、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社会保障等优惠措施,通过在科研、教育、信息、生活、医疗等方面实实在在的优惠服务,确保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营造融合发展的创业文化,鼓励人才激发潜能、突破自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低层次的需要基本满足后,更多的追求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最渴望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提升。因此,创造一个有利的创业环境,对经济的成功和人才的l展是非常重要的。构筑武汉创新科技人才高地,实现从人才储备大市到人才开发利用强市的跨跃,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多元文化的建设。

一是提倡业绩文化。克服过去那种把学历与人才划等号、职称与人才划等号的观念和做法,在人才的使用上从学历取向走向业绩取向,从职称取向走向实绩取向,并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公正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二是要不断致力于五个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培育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这“五个精神”分别是: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不尚空谈、埋头苦干的求实精神,不畏艰难、不怕挫折的吃苦精神,永不满足、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同舟共济、宽容失败的合作精神。

三是营造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杜会氛围,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武汉市要积极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激发人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人们把学习纳入工作和生活,努力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知识。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机制和氛围,鼓励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宗荣.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人才引进问题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01)

[2] 魏颖辉,陈树文.创新型城市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与凝聚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

创新意识含义范文3

关键词:师范生;汉字书写;三位一体;教学训练模式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等师范的逐渐解体和转型升级,一直曾为中小学教师引以为傲的教师基本功之一的三笔字训练也逐渐备受“冷遇”,其优良的师资培养传统也随之滑落乃至消失。大多本专科毕业的教师在校都未经过扎实有效的汉字书写基本功训练,大多高师院校在很长之间内把培养目标放在了专业教学的其他方面,严重忽视了学生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导致中小学教师汉字书写水平越来越差,对所教学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如书写不规范、书写水平差、书法审美能力低下等。

楚雄师院教育学院,自成立肇始就深刻意识到:作为未来合格的中小学教师,除了要有全面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其职业基本技能(教学技能、表达技能、书写技能等实践技能)也同样重要,惟其如此,才能更扎实有效实现教师在未来课堂上的教学意图和要求。为此,多年来,从上至下都非常重视学生职业基本功的训练实践和研究,并探索出了一套特色鲜明、扎实有效的教学训练模式。汉字书写―即三笔字教学训练就是其中重要并取得显著成果的一项(小学教育专业办学时间最久,效果尤为显著)。在大量教学实践中,由于无任何现成模式可鉴,故困难重重,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原来中师培养虽有一定可借鉴性,但由于培养目标、定位、学制、学生起点学时的不同,培养定位、目标、方法自然也有大不同。高师院校的汉字书写课(以楚雄师院为例)一般在15―36节次之间,其他院校大多也在上下间。在如此有限课时内,在要求不降甚至略高(比如书法文化、审美修养等)情况下,难度可想而知,单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极难达此要求。

另一方面,由于教学人数众多,极难保证训练达标的普遍性。面对几百人的训练群体,对不适宜大群体教学的书法课而言,要让如此规模的群体整体达到一定水平是极其困难的。所以,这就要求从学院到教师都必须要有全新的教学思想和建构迥异于一般书法教学的模式和系统,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深度探究全新的教学内容、目标、方式和手段,既要尽最大可能做到把书法课堂教学和三笔字技能训练、书法特长活动进行有机统整,实现真正的“三位一体”,还要探究不同“位”的定位、目标、内容、方式的差异,做到每个“位”都能尽其所用。

综上所述,汉字书写教学训练应该成为高师院校中师范专业培养未来教师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作为一个培养系统,有诸多问题需通过大量实践和研究来不断探求,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特色鲜明,成效突出,并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教学训练系统和培养模式,对同类院校具有较广泛的推广和借鉴意义。

二、高校师范生汉字书写教学训练的基本定位及目标

高校师范生是未来中小学师资的主体,其汉字书写的水平对中小学学生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根据其未来职业属性,笔者认为,对汉字书写教学训练,总体应定位于偏实用性的书法形式。基于此,应达到以下目标:针对大部分学生的达标层面,应以板书、钢笔为主,毛笔为辅,掌握汉字书写偏实用性书法的初级技能―书写规范,学会选帖、临帖的基本方法,并达到一定书写水平,能根据中小学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进行较流畅的示范和书写。在实习及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能体现较明显的汉字书写优势。同时,还需具备初级的书法审美及相关素养。对部分有潜质或兴趣的学生,应在此基础上创造再提升的平台,进一步掌握偏书法艺术性临创的方法和技巧,能进行有一定专业层次要求的书法临创。

三、汉字书写教学训练改革创新的主要亮点――以楚雄师院教育学院为例

为达到上述目标,我们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实效。

(一)从决策管理层到指导教师,统一思想,齐抓共管,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训练思想

大面积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要取得成效,从上至下的重视和齐抓共管至关重要。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从学院宏观层面,以汉字书写为主的教师必备技能,历来都纳入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范畴,在11版人才方案中便有明晰的学分规定。在1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更是把汉字书写课外训练纳入了正常课程安排范畴,每学期都需有完整的教学训练计划,期中、期末进行相应考核,并计入相应学分。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根据教学发展需要制定修订了《楚雄师院教育学院技能训练实施总方案》、《楚雄师院教育学院汉字书写技能训练及考核大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必修阶段》、《教育学院三笔字检查负责人要求》、《三笔字检查小组细则要求》、《三笔字×××学期训练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教学训练的指导文件,构建了一个从宏观到中观、微观都比较齐备的教学训练系统。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师指导、学生训练、师生协同监督检查的教学训练机制,以此确保教学训练的有效开展。

(二)“三位一体”的汉字书写教学训练模式是创新改革的重点

所谓“三位一体”训练模式:即以书法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外教学训练为补充和延伸,以书法特长培养为拔高和拓展的教学训练模式。简而言之便是: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特长培养的教学训练思路。这是楚雄师院教育学院经过多年探索,最具特色并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此模式充分体现了学院提出的“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的培养精神和思路。其中,汉字书写教学训练便是贯彻该模式最为彻底、改革力度最大、成效最大的课程之一。

在“三位一体”汉字书写教学训练模式中,课堂教学是基础性环节。共两学期,每周一课时,共30课时左右,主要解决汉字书写的基本常识、技能、方法和书法审美问题,笔法是核心,提高眼力是关键。通过相对集中教学讲解示范,让学生具备书法的初步基本技能和素养。与此同时,我们还每周安排一次两小时的课外技能训练,由学生负责检查考评和保证基本的训练纪律,书法教师主要负责疑难技巧方法的讲解突破,充分突出“练”,以集中解决课堂教学中训练量不足的问题。期间,由教师在全院范围内选拔出水平较高的学生组成三笔字管理评价小组,对每周的训练进认真监督和考勤,并做好评价及检查(期间教师不定期M行评价技巧和尺度的培训),认真做好登记。至期末,还要充分结合学生平时训练的情况进行整体性的考核评价,并把该项成绩作为书法课堂教学期末总评成绩的一部分,以此来确保训练质量,努力做到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各有侧重,但又有机联系和一体化――即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和根本指导,以课外技能训练作为有效补充和延伸,以确保大面积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能达到“合格”水平线。

但在多年实践中发现,对于技巧性极强的三笔字训练,要让众多学生在两学期(一年)的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后便达到“合格”水平线非常不易。一是书法本适宜小众化教学的特点使然;二是有限师资(笔者学院共2位专职书法教师)面对几百学生,要进行针对性辅导几乎不可能;三是大多学生书法学习几乎为零起点,教学难度极大;四是学生都不是书法专业,其它课业繁重,多班同时训练时课外时间难以得到统一和保证。五是书法技能的提高很难短时达成,俗话说“字无百日功”,然也。届于此,经过改革,在一年的书法课堂教学结束后,又给他们多增了一年的课外延伸训练,如此,课堂教学为一年,延伸巩固的课外训练便为两年。但因再无与课堂教学考核挂钩的动力,训练的组织和管理难度较一年级时便增大了很多。所以在组织检查方面便进一步通过三笔字训练小组的监督测评、指导老师的督促以及二年级结束时的终极考核来确保训练效果和质量提升。多年实践下来,成效斐然,这可以从学院一、二年级学生全员参与的每年一届的板书大赛中得到充分反映:一是二年级学生整体效果明显比一年级要高得多;二是参加各类比赛及获奖的人数明显递增,近年来我院学生参加了不少从州至国家级不等的各类书法大赛,多次获特、一、二、三等奖,整体水平基本都名列前茅;另外,也可从同校及相类院校的评价中得到一定反馈,我院及汉字书写训练中的品牌活动―“师艺风板书展示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不但得到了校内师生的高度赞誉,还得到了来自全国小学教育年会与会专家们的首肯。2012年,我院承办了全国小学教育其中一届年会,数十家来自全国的同仁们观看了其中一次展赛,现场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许,年会会长惠中教授和部分专家认为,我院汉字书写教W训练模式在全国都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同时,在“三位一体”大模式中,我们还进一步拓展出了“1+2”训练子模式――即一年课堂教学+二年技能训练,不但以此确保了大面积学生能“达标”,还让很多有潜质的学生逐渐从中脱颖而出,具备了明显的书法特长倾向。基于此,我们便根据二年级“达标”考核的结果及平时表现,从中遴选出这部分学生,让他们从三年级开始进入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书法特长训练,进行拔高性培养,每周一课时,为期两年至毕业,以书法艺术性及创作型的内容为主,让其书法潜质得到充分发展,做到真正的“学有专长”。至毕业时,通过自愿申请的方式,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最终考核认证,达标者便可获得“书法特长证”。至此,“三位一体”的汉字书写教学训练才算真正结束。

综上,在这个教学训练系统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解决的是大面积学生“达标”问题,即让每个学生均要达到最低水平线,同时还在当中发现和储备书法“特长”人才。而特长活动课则是解决拔高和特长问题,让有潜质的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长”。“三位一体”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特长活动三个不同的“位”,均共同指向汉字书写教学训练最终目标的达成――让每个学生达到汉字书写基本的“合格”水平线(能较好满足未来教学和日常书写需要),又让部分学生学有专长。

(三)“师生协同监查指导机制”是汉字书写教学训练改革成功的保证

上述说过,面对众多水平层次不齐的学生,加之汉字书写训练本身的难点,如果单靠学生自觉主动,在课外训练中教师监督及指导缺位,要确保训练效果和质量几无可能。笔者曾观察过以前中师时代类似做法,几年下来,收效甚微。为此,我们在指导教师的精心设计指导下,组成了一个全院性的“三笔字训练监查小组”,主要负责训练中的平时检查、训练纪律、常规性考评、作业收缴、作品展赛等事务,以确保训练秩序能有效开展。检查小组定期开会,与指导教师一道,随时发现训练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还从全院内挑选出一部分水平较高的学生――即“三笔字辅导员”来成为指导教师的有力帮手,通过一定的指导培训,在每周一次的课外训练中,尽量争取做到对每个班都有针对性指导。当因班级太多教师无暇顾及时,剩余班级必须确保“三笔字辅导员”到场进行相关指导。

通过以上措施,经过几年来不断的优化改革,尽管学生班级人数增加了不少,但我们还是能保证整体训练质量稳步提升。尤其从14级开始,经过对“师生协同监查指导机制”进一步优化改革后,整体效果明显优于往届学生,从最近两届板书大赛和平时的三笔字常规作品展中可得到充分体现。

四、结语

汉字书写教学训练(三笔字)不但对高校师范生有重要意义,对普通高校学生也有很大意义。在日韩、新加坡、台湾、马来西亚等较发达的儒家文化圈国家,对书法(含实用性较强的汉字书写)教育,从小学至中学,一般都以必修方式开设六年左右,且一般都要由获得相关资格认证的书法专职教师任教,可见其重视程度。但在汉字书法的母国,很多学生至大学都未有过正规的书法教育或培训,这无疑是我们教育的一大缺憾。所以,笔者衷心希望我院多年总结探索出的“三位一体”汉字书写教学训练模式,能给很多正在探索中的兄弟院校及同仁一定启示和借鉴,让众多莘莘学子们学会写好规范的中国字,写美中国字,尽力弥补这一缺憾。

创新意识含义范文4

关键词 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育种;科研;现状;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 S3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26-01

2012年,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共承担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8项,国家级项目10项国家“863”项目1项,棉花转基因专项3项,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棉花、小麦、玉米试验站各1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基地建设项目2项。

1 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主要农作物育种科研现状

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综合区试站建设项目,总投资42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50万元,项目可行性报告已批复,初步设计概算基本完成。邯郸市海南试验站建设项目已在市政府立项,市财政计划投资430万元,2012年拨付210万元,目前正在落实建设地址。河北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棉花三系杂交优势利用技术集成于示范,2011—2013年,经费200万元。河北省邯郸市优质高产棉花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6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万元,初步设计已经完成。国家转化资金项目,高产稳产综抗国审小麦新品种邯麦13号中试和示范,2011—2013年,经费60万元。国家“863”项目,棉花骨干亲本培育与新品种选育,2011—2015年,经费56万元。

1.1 棉花

2011年独立申报的“强优势棉花新品种邯棉802和邯郸885的选育及应用”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2年“高产优质抗病虫转基因棉花新品种邯棉103、邯685选育及应用”申报河北省科技进步奖;“棉花新品种邯棉103、邯685选育及应用”申报邯郸市科技进步奖。2011年棉花新品种邯686通过河北、河南两省审定。2012年审定品种2个,分别为邯棉102和邯6402。邯棉103生育期134 d,铃大、絮肥、抗病、抗虫、早熟、不早衰,纤维品质优良,皮棉比对照增产14.6%,2007年通过河北省审定,适合冀中南春播种植。邯685生育期125 d,早熟、高产、抗病、抗虫,纤维长度29 mm,比强度29.9cN/tex,马克隆值4.5,皮棉比对照增产19.8%,适合冀东早熟棉区种植。邯686生育期107 d,平均单铃重5.7 g,抗枯萎、耐黄萎病、比强度31.3 cN/tex,适合冀中南、豫北麦棉两熟或菜棉两熟种植,整齐度高,抗病性突出,丰产性好,早熟不早衰,综合性状优良。邯棉102审定编号:冀审棉2012007,高产稳产、早熟大铃,株高90 cm左右,株型较松散,筒形,叶片较大,脚稍高,结铃性强,铃较大,平均单铃重5.8 g,衣分39.8%。邯6402属转基因抗虫杂交一代品种,全生育期122 d左右,株高90 cm,单株果枝数12.8个,第一果枝节位6.2个,单株成铃17.4个,平均单铃重6 g,子指10.4 g,衣分41%,霜前花率93.7%,属高抗枯萎耐黄萎类型,抗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棉区黄萎病轻病地春播种植。

1.2 小麦

2012年“高产550公斤氮高效优质强筋冬小麦新品种邯00-7086”申报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优质强筋冬小麦新品种邯00-7086”申报邯郸市科技进步奖。邯00-7086小麦于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具有优质高产稳产、穗大粒多、综合抗性好的特点,该品种产量可达9 750 kg/hm2以上,属优质强筋小麦。2011年小麦新品种邯麦14通过河北省审定,该品种参加省优质区试,2年平均产量7 677.9 kg/hm2,较对照增产3.3%,分别居第3、第1位;2010年参加生产试验,产量居第2位。大田生产一般产量为8 250 kg/hm2左右。抗寒、抗倒、抗病、抗干热风,高产稳产。品质检测:蛋白质14.07%,湿面筋30.0%,吸水率58.2%,稳定时间9.0 min,优质强筋。

1.3 大豆

2011年与河北省作物所合作申报的“优异大豆种质发掘、创新及利用”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邯郸市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2011年大豆新品种邯豆9号和邯豆10号均通过河北省审定。2008年邯豆9号参加河北省夏播大豆区试试验,平均产量3 315 kg/hm2,比对照冀豆12增产4.67%;2009年、2010年在河北省夏播区试试验中,分别比对照(冀豆12)增产7.92%和1.88%,增产极显著。一般中等肥力地块产量为3 300 kg/hm2,高产地块可达3 750 kg/hm2以上。2008—2009年邯豆10号在河北省夏播大豆区试试验中平均产量为2 857.5 kg/hm2,比对照沧豆5号增产5.4%;2010年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910 kg/hm2,比对照沧豆5号增产15.5%,增产显著。一般产量为3 000 kg/hm2,高产地块可达3 600 kg/hm2以上。

1.4 玉米

2012年“玉米优异种质创新及抗逆广适杂交种选育应用”申报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申报邯郸市科技进步奖。项目自从1992年开始,育成杂交种在种质创新模式,杂交种适应性、抗倒、抗病、抗旱性等方面创新点突出。项目实施在学术上利用种质创制和性状选择新方法育成的新种质,对丰富玉米育种资源、加快新品种育成具有较大科研利用价值;在生产上解决了主推品种抗倒、抗病等方面不足,在生产获得大面积推广应用。2011年玉米新品种邯玉66通过河北省审定。邯玉66生育期100 d,与郑单958熟期相当,果穗穗长18.5 cm,穗粗5.2 cm,穗行16行左右,千粒重360 g,出籽率88%,一般产量9750 kg/hm2,高产地块可达12 750 kg/hm2以上,综合抗性较好,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倒性强,植株田间长相好,抗旱,结实性好。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建设项目进程缓慢。当前海南试验站、科研办公楼和家属楼等项目大局已定,但是还存在障碍,应努力降低建设成本和风险,加快建设进程。二是科研用地紧张日益突出。随着城市建设占用试验地和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项目发展开发占地,能用于试验的耕地越来越少,已有多个课题提出试验用地不够,而且受小气候影响,近郊地块已不能满足大田试验需要[1-2]。三是科研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距公益一类要求还有差距。四是科技成果推广面临国家政策变化,积极性难调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五是试验场职工生活困难,全部划归为公益一类有困难,还需要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工资待遇。

3 创新管理建议

一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谋划推进实施海南试验站、职工住宅楼和农业科研中心建设等3项工程。二是加强土地管理。加强安全管理与项目合作,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谋划土地置换,将试验田搬迁到适当地块。三是完善科研开发体制和机制。向公益单位靠拢,充实公益岗位,争取公益项目,搞好公益性研究,立足科研,围绕大局,服务地方,充分发挥科研单位优势,将科研和服务水平提高到新层次。四是强化行政管理。建立一支精干行政管理队伍,打造行政后勤管理新格局,加强定岗定责及管理,给行政人员创造一个有压力而不吃力的环境和条件,提升行政后勤工作水平[3-4]。

4 参考文献

[1] 卢起建,李明,朱根娣.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种子成果转化与开发初探[J].上海农业学报,2004,20(2):121-124.

[2] 张爱武,郭建强,朱利军,等.提高农业公益性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7,26(6):44-46.

创新意识含义范文5

一、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就是创造的萌芽。

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求创新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教师要注意的是先帮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再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开手脚,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去自主学。我国学者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的含义就是主动学。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地引导,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素质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意识含义范文6

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教学。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一揭示题目,有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为什么课题用‘毁灭’,而课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我相机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联系自己平时所读、所闻和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接着,我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写圆明园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毁灭”的不甘与惋惜,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培养。

二、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我利用结尾悟空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展开,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地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个大笨蛋;有的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接着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乌鸦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饭吃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我适时加以引导:以前我们还学过有关乌鸦的哪篇文章?话音未落,一个学生就叫起来:老师,我知道,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还学过《乌鸦喝水》这篇文章。这时我紧追不舍: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