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和法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和法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和法学

工商管理和法学范文1

关键词 工商管理 独立学院 考核 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社会的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校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育人作为学校和教师的首要职责,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把培养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推动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更加注重教学的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当今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而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高分低能的产品,还是像乔布斯那样的创新型人才则直接关系到国运兴衰和个人的一生发展。鉴于此种形势,必须加快对现行考试考核制度的改革。

1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

独立学院自1999年开办以来,目前全国已有三百余所,承担了1/3的本科培养任务。独立学院通过利用普通高校优秀教育资源,吸收社会力量办学,有效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在解决教育经费短缺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上起了重要作用。与一二本的高校不同,独立学院培养的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如何使考试评价制度更好发挥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指引方向,成为当前独立学院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笔者所在的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突出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以管理知识为主,实行多学科交叉渗透,专业知识面涵盖了管理、经济、技术、法学等学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学及其他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以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为主,掌握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技巧,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金融单位、各类国有及非国有企业从事管理、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独立学院现行考试考核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不再是专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所谓“精英教育”,所以原有的传统考试制度作为衡量国际化和创新型人才的标尺已经不是很精确了。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指向,但其现行考试考核制度仍然存在诸多弊病。具体说来现状如下:

2.1 分数考评“独霸天下”

分数是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最客观、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客观依据。但长期以来独立学院与其他层次的高校一样,认为分数就标尺,认为分数越高能力就越强。考试评价对考评个体的某些心理特征如记忆、推理、判断等有作用,但对整个人身心素质高低的测量,特别是其学习取向、个体价值取向、潜能、创新意识等是不足的。

2.2 考试内容不科学

国外高校考试中几乎无死记硬背的题目,考试范围不局限于所学知识,注重关联知识的考查,在基本概念和原理之外,与实际相联系的应用知识考查较多。曾有很多我教过的毕业后又去国外读硕士的学生反馈说,国外大学的考试,它不是一场记忆力的考试,而是一场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试。举例说,在一次市场营销课的期中考试中,只有4条情景题。其中一题描述的是一家经营出现严重亏损的汽车零售公司现状,题目中列出该公司经营的各种数字及该公司过往所使用的一些经营手法,最后问的是,假如你现在是这家公司的市场部经理,你将如何令该公司的市场运作恢复正常及让它最终盈利。这样的考试题目,基本上是市场营销课的主要考试题型。这种类型的考题,不但要求学生非常熟悉市场各个环节中的实用概念,透彻理解它们,并要求学生能在具体情况中应用它们。换句话说,这样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它更注重的是学生能否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转换到解决现实问题中。题目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们不需要在考试前做大量的参考题,更不需要背考题及标准答案。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只要老师评估认为该方法在现实中是可行的,学生都可以获得高的分数。这样的考试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这对于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作用。

独立学院的任课教师在出题时,往往会对指定的教材有所偏重,因此,学生考前只要记忆指定的教材内容,便可顺利过关。一般客观性试题较多,诸如分析等锻炼发散性思维的题型较少。

2.3 考试方式单一

考试方式单一,难以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独立学院目前很多考试偏重于闭卷笔试,试题、答案都是唯一的,缺乏考试形式的多元化,缺少平时的考核、检测,缺乏教学过程中的动态信息反馈,造成教与学脱节。总结性考试考定成绩,难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知识水平和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与综合性能力,抑制学生创新能力。而国外高校考试形式比较多样化,如侧重平时的考核,平常经常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进行自我探索,并提交论文报告,使学生有独立思考锻炼机会。还有在课程中分组进行专业课题的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研究水平,在此过程中,也顺便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一举多得。

3 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考试考核方式改革的建议

为使我国独立学院学生能适应市场需求,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抢手的创新型复合型的应用人才,针对目前独立学院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工商管理和法学范文2

一、财经类院校经管法融合发展的特色化战略

经济、管理和法学等财经类学科是财经类高校的特色,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这些学校的学科结构相对单一,学校在提升整体学科实力,促进学科融通的同时,难免感到学科面的支撑不够,难以为学校优势学科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和保障,这是财经类院校在学科发展时面临的共同困境。同时,作为人文社科类高校,与理工科高校和综合性高校相比,财经类高校在获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整体的科研实力也没有相应的优势。

经济发展有调结构、转方式的问题,高等教育和高校发展也有调结构、转方式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转向了提升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内涵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导话语、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全面提升质量的内涵发展,首先要围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核心职能,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致力于提升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是高校的生命线,内涵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落脚点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我国高校已经从规模扩张的补偿性发展阶段进入了稳定的适应性发展阶段,发展形势的变化,要求大学必须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同时,生源的减少、高校间竞争的加剧,也要求大学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特色是大学的生命线,走特色发展之路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1]首先,要巩固和提升优势学科,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保持和强化财经法等传统学科的优势,重点办好现有处于或有可能处于同行业或地区具有领先水平的特色优势学科。其次,要促进学科的融通。学科结构犹如生态结构,一所大学水平的高低,最终的决定因素不是一两个优势或特色学科,而是整体学科水平的高低。财经类院校法学学科点的显著特色在于学科方向凝练方面也注重法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的相互渗透与相互支撑。财经类院校应以优势学科为原点,分层次建立由其发展衍生的线性学科群、由与其彼此支持的相邻学科组成的相关学科群、与不同学科交叉产生的交叉学科群,使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互相促进。[2]构建政、校、企联动创新创业实践与研究平台。再者,应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层次化,形成“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大平台、一体化、多层次、强能力”的实验教学框架;进一步加强公共资源信息化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基于网络平台、全开放的经管网络实验室,将相关教学内容移植到网络平台上,构建一个拥有主流技术、先进管理体系、全面教学支撑的网络实验环境。

二、构建科学的经管法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经管法专业综合改革带动经管实践教学内容重构

专业综合改革是解决高等教育发展和质量问题的关键,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问题。[3]学校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新的校内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以面向现代服务业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特色专业群建设带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经管法类人才实践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培养机制,实现经管法融合,解决现代服务业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具体可以采取下列举措:

1.构筑跨专业经管法的知识平台。拓展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的学科共同课,构建经管法文融合的专业知识体系,建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筑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培养经、管、法融合渗透,“懂经济、会管理、知法律”的“商科”复合型专业人才,支持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建立管工结合的专业群平台。基于物流工程、物流管理、工业工程、工程管理、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建立基于工程技术与管理学科相结合的专业群。

3.建立经管融合的工商管理专业群平台。基于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流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商品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立经管法融合的工商管理学科专业群。

4.建立金融与财政公共管理专业群平台。基于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财政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建立经管法融合的公共管理专业群。

5.建立经济贸易专业群平台。基于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学、统计学、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建立经管法融合的经济贸易专业群。

学校可通过现上述专业群的构建,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对分散的经管法类实验资源进行整合,完成经管法实践教学内容的重构;配合经管法综合实践中心、商业专业实践和创新平台等硬件建设,服务于学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架构贯穿全程的实践教学总体计划

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中心” 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素质教育、创业创新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按照“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把握专业主干,凝练专业方向,突出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增强社会适应”的思路,全校课程体系按专业教育过程,构架“公共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实践环节”四大板块。[4]实践板块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公共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设计(论文)、劳动、社会调查、科技活动等。

要注重对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提倡学生参加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撰写论文、创新设计、科技竞赛以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大力提倡“校企结合,校社结合”,开展“产学研”活动,与用人单位协作,共同制定符合具体岗位实际需要的特色培养方案。把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纳入整个教学过程,渗透于全部教学环节;构建了兼容科学、文化、道德、经济、环境等诸方面,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及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熏陶相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科学构建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经管法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以课程实验环节为基础,以单独设置的实习实训环节为纽带,以课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为核心,以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环节为支撑” 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5]积极组织经管专业教师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依托学科专业融合的实验室和现代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对经管法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总体优化,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以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以经济、管理和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指导的专业实验中心的格局。把四年的实验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把培养学生能力的总目标分解为基础实践训练体系、专业实践训练体系、创业体系、课外实践体系四部分(见表一)。

三、以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带动经管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为保证经管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学校实施考试方法综合改革支持计划,构建“教”“学”“考”有机协调的新型教学模式:突出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以学生最关注的成绩考核方式改革为脉络,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将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科学分解,纳入考试方法综合改革系统,引导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校应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项目设计和应用;创造开放实践条件和环境,鼓励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团队学习、团队实践;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6]

以法学为例,若欲培养“脑瓜子、标杆子和嘴巴子”三位一体的精通经济管理和金融知识的复合型法律人才,教学方法上应引进以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改变以往教师纯粹的法学理论传授者的角色,使教师自身成为陪同学生进行法律现象探索的导游者,采用由理论到实践,由启发到独立思考的方式,用简单的语言、结合具体生动的法律现象和民法实例讲授复杂的法学理论,通过对这些案件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来说明特定的民法理论。同时,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综合运用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和法律诊所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法学教育转变为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在具体方法上通过案例教学、法律文书修改、旁听审判、模拟法庭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此外,还需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首先,注意突破所授本专业内容的藩篱,对该专业相关的法学内容及其关联性予以阐释,并注重该法学知识背后的常理、哲理和法理的揭示。其次,教学内容据立法变化适时更新和补充,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更新方面注重两点:一方面通过不断补充新的立法内容强化学生对法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反映迅速发展的法学理论和不断涌现的法学家新的观点理论;两方面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最后,在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方面,不断引进鲜活的法律实例以补充课本上的理论教学,并将教师自身学术研究方面有益的信息及时补充到课堂上,并通过其它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拓展。

(二)全程掌控实验教学过程

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加大实验课程改革,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应重点讲思路、讲方法,并适时与学生讨论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学生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自行开展实验。教师依据学生文献综述、方案设计、实际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等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考核。[7]经管法类各专业的实习和实训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动员、有检查、有落实,实习后有考核、有总结,保证了实习和实训的顺利进行。

学校应把实验(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暑期实践与三下乡、兴趣小组、学生社团、文体竞赛、科技创新、军事训练等多种实践活动有机融合,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解决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长期脱节的难题。

(三)协同创新按需养人

学校突出人才培养按社会需求、岗位需求的知识结构设计,加强实践环节训练,“校企结合,校社结合”,开展“产学研”活动,与企业对接,实施订单式培养,按需育人。经管法各专业依托校外社会实践基地,重点培养学生“技术+管理”的综合素质,通过与企业的“学习实践工作”的合作模式,可以培养满足企业特定需求的“订单式”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企业工作,提高了专业的就业率;法学专业成立学生法律援助工作部,受理社会案件、提供免费义务咨询、无偿各类法律文书、调解法律纠纷等;财政学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现场实训与仿真模拟实训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三结合”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

工商管理和法学范文3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课程设置:

行政学:行政案例分析、公共关系学、组织行为学等。

管理学: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项目管理、培训管理、公共管理学、财务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法学:经济法、公司法、公务员制度、政治学原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社会学、公共政策分析、管理信息系统、领导学、地方政府与政治。政治学类:中国政府与政治、西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公共政策、西方行政学说史。

文秘:行政秘书与公文写作。

就业方向:事业单位行政工作、机关公务员,该专业是公务员的招聘大户;中外各类型企业前台秘书、行政主管、行政总监、总经理助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监督检查等管理部门,从事政策和法规研究及实际工作;学校、科研部门的教学或科研工作等。

信用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用管理国际惯例及相关的法律、规则,掌握风险管理、资信调查、信用评级、公司信用管理、消费者信用管理、国际业务信用管理、基金管理、投资组合设计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同时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管理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作为主要知识框架,掌握文献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课程设置: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市场调查与分析、会计学、财务管理、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征信数据库应用开发、资信评估、客户关系管理、信用经济学、投资项目评估等。

就业方向:国家公务员,如工商管理局、海关、征信局、财政部等;金融行业,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用卡公司等;大型企业中的会计审计部门、风险控制部门;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部门和资金借贷部门;科研单位和高校。

物流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课程设置:物流概论、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项目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国际物流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采购过程演练、运输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配送中心设计、国际物流实务、成功学、创新学、素质拓展训练等。

就业方向:在企业从事物流工作,如仓库(收发货,保管)、计划、采购、运输管理、进出口关务等;在物流企业从事操作、销售、客服、报关、运输、货代、物流咨询策划;国家机关公务员,如国家物资储备局、警用装备物资储备中心等。

会展与经济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学习会展业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会展业经营管理的惯例与细则;会展活动设计、策划、管理与服务的全流程;会展经济研究;会展营销、会展招展、会展项目开发与管理、会议组织与管理、展位设计等。

课程设置: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实务、基础会计、经济法、美术基础、三大构成、展示设计制图、展示设计概论、展示环境与空间设计、展示信息传达、计算机网络应用、多媒体辅助设计(Photoshop、Autocad、3Dmax等)、商业展示设计、广告学、商务英语、会展营销、会展策划与组织、会展管理与服务、接待服务业管理、商务会议、沟通交流技巧、旅游消费心理、大型会议沙龙管理、商务谈判、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展概论、传播学、会议运营管理、会展项目管理、会展管理信息系统、会展政策与法规等。

就业方向:政府会展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从事会展政策法规制订和会展产业管理工作;在会展企业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设计、会展营销和会展项目管理等工作;在酒店、物流公司、商务服务公司从事会展相关服务工作;在贸促会、涉外服务机构从事出国展组织与服务工作;在大型企业从事参展设计、参展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车展、房展经营等。

物业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学习物业的管理专业知识,兼备建筑工程学、管理学、环境科学、公共关系学等理论及实践运行知识,掌握物业管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承担物业管理岗位工作的技能。

课程设置:管理学基础、物业信息管理、物业管理财税基础、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法规、房地产营销管理、物业设备设施管理、房屋构造与维护管理、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社区规划与管理、合同管理、物业估价、商务物业管理等。

就业方向:从事各类物业的物业管理、咨询、中介服务;房地产行政管理服务;房地产销售;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协会相关岗位;物业公司客服、行政、人事、办公等岗位;国家、省市各级机关公务员,如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房地产管理司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能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工商管理和法学范文4

关键词:法律思维 法学教育 法律逻辑学 教学方法

法律逻辑学没有探讨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但它告诉我们批判性地分析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思维规律、规则和方法,主要是推理和论证的规则与方法)。后一种逻辑理性地看待前一种逻辑的现有观点,思考其未来走向。在法律教育和学习中,法律逻辑不但是基础,是工具,而且更是目的。这正如台湾著名的民法学家王泽鉴先生所言:“学习法律,简单言之,就在培养论证及推理的能力”。

当前,法学教育困惑于怎样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逻辑学教学困惑于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律思维训练。对此,本文结合讲授法律逻辑学的体会,总结一些法律逻辑学的教学方法,就教于同仁。

一、强调逻辑自律意识,引导学生重视逻辑思维

人从2岁左右就开始逻辑思维,在成长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但是逻辑自律意识淡薄却是大家的通病。有一些人,我们不能说他逻辑思维能力欠缺,但在写论文、教材、专著中,在讲话、演讲、辩论中,在处理一些重要问题时,却犯了一些不该犯的简单错误。例如:《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的两篇文章。

《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社会危害性理论之辩正》第167页:“根据通说,犯罪的本质在于它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简单地说,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显然,它是一个全称判断,即所有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犯罪。于是,反对者很快反驳”这里,作者明显在偷换论题,从“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推不出“所有危害社会的行为都是犯罪”,只能推出“有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犯罪”(全称肯定判断不能简单换位,只能限制换位)。

《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第109页:“客观真实论者一方面声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另一方面又将刑事诉讼定义为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一,这样一来,在诉讼中,所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一命题可以替换为‘认识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所谓真理无非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一种认识,因此,上述命题可以进一步替换为‘认识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作者在这里混淆了概念,将辨证思维中的“同一”理解为普通思维中的“同一”,依此作推理,结论肯定不正确。“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一”指的是辨证思维中的“同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同一,而不是普通思维中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同一。

当然,讲到这里,老师还要告诉学生:出现逻辑错误只是作者和编辑缺乏逻辑自律意识的结果,核心期刊还是核心期刊,法学专家还是专家,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全部(作者的文章还是有创新之处,这个例子还可以用来讲解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的关系等),需要注意的是,核心期刊的编辑、专家尚且出现这样的错误,我们更应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逻辑自律意识,把自发的逻辑思维转变为自觉的逻辑思维。这是学习法律逻辑学的第一个目的。

二、用法律逻辑学理论思考,引导学生提高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思维由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组成,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相互依存,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法学专业课讲授法律思维内容,法律逻辑学讲授法律思维形式,各有侧重,但在培养和提高法科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训练时,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彼此相依,形式离不开内容,内容也离不开形式。法律逻辑学教学中融入法律思维内容,法学专业课讲授时注意法律思维形式、方法和规律,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举两个例子:

在法律逻辑课堂上,我让学生把“合法行为”、“违法行为”、“行为”、“犯罪行为”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欧拉图表示出来,大部分学生把行为划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在违法行为中划分出犯罪行为。他们认为,一种行为,要么合法,要么违法,为什么?他们说“不违法的就是合法”,“法不禁止即自由”嘛!且不说这样给合法下定义不合逻辑规则,也先不提合法的定义到底应该是什么,就举个例子,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另一个人上来打他一下,不重,也不轻,违法吗?不违法。合法吗?没法回答,说是说不是似乎都有问题,但你肯定不能说这种行为合法。还有更多的例子,不违法的并不能说合法。“合法行为”、“违法行为”、“行为”、“犯罪行为”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欧拉图应该这样表示:先将行为划分为法律调整的行为和法律不调整的行为,然后,再将法律调整的行为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中有一部分是犯罪行为。想一想,“法不禁止即自由”是多好的一个借口啊,法不禁止的就是自由的,但逻辑理性告诉我们,不是所有时候都这样。

转贴于 在和学生一起聆听的一次学术报告中,一位教授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修改为“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执法公平”。目的是希望“依法治国”落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上,而不是“依法治民”。但是如果要“依法治官”、“依法治权”,那么,凡是官和权都要依法而治。行政是权,我们呼吁依法行政,司法也是权,为什么不说依法司法呢?是现在我国的司法已经依法了,还是司法需要凌驾于法律之上,还是司法依不依法并不重要,至少不如行政依法重要,只要公正就可以了?而什么是公正?司法官说了算吗?这是从逻辑三段论推理想到的质疑。当时,正好讲到三段论推理,学生感触非常深刻。

以上说明尽管法律逻辑学没有探讨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但它告诉我们批判性地分析法律的逻辑(此处的逻辑意指思维规律、规则和方法,主要是推理和论证的规则与方法)。后一种逻辑理性地看待前一种逻辑的现有观点,思考其未来走向。

三、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分析案件,让学生产生学习期望

“案件分析是指对案件事实进行分解、条理剖析,并提出应如何适用实体和程序法律意见的活动。”案件分析是法学专业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件分析在于揭示案件中的法律理由,包括事实根据、法律依据和二者在法律上的逻辑结合。事实和法律都是由概念组成命题,由命题进一步组成推理,以此来论证法律理由。所以,案件分析也可以从概念、命题和推理入手。

例如,某地方法院判决的婚姻关系上的违约金案。原告和被告结婚时订立书面的婚姻合同,上面约定了违约金条款:任何一方有第三者构成违约,应当支付违约金25万元给对方。现在被告违约,原告起诉请求违约金。法院审理本案,遇到的难题是:本案是婚姻案件,应当适用婚姻法,但婚姻法上没有违约金制度。违约金是合同法上的制度,而合同法第二条第二款明文规定:婚姻关系不适用合同法。

怎样解决这一难题?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讲,合同和婚姻,一是财产法上的行为,一是身份法上的行为。但两者均属于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其属概念。法律行为与合同、婚姻两个概念之间是属种关系。因此,法官可以适用关于法律行为生效的规则,具体说就是:其一,意思表示真实;其二,内容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其三,内容不违反公序良俗。审理本案的法官认为,本案婚姻关系上的违约金条款,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现行法对此并无强制性规定,并不违反"公序良俗",因此认定该违约金条款有效,并据以作出判决:责令被告向原告支付25万元违约金。

四、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学会思考

提问式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是老师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务求达到学生被穷追猛问,难以招架的地步。其目的是促使学生思考,通常不会问问题的人,也就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提出问题。因此,要在不断的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不仅会回答问题,更主要的是会注意问题、发现问题、并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问题。

有人说,律师的作用就是重新组合案件事实,寻找法律理由,维护当事人的利益。而怎样在复杂的案件事实中找到突破点?借鉴MBA逻辑考试的方式,针对一个案件,请学生总结各方当事人的可能观点及证据,思考怎样支持、加强、反驳、削弱某一方的论证,怎样解释、评价某一方的观点和论证。同学之间可以假设案情,展开辩论。

在个案分析中,不断提问的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们积极思索,互相反馈信息,并与教师沟通,在提问、反问、自问自答、互问互答中,探求解决问题、难题的路径与方法。

五、适当课堂辩论,引用典故事例,设计课堂游戏,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逻辑学是在“辩”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我国古代,逻辑学也称为“辩学”。“诉讼”的目的就是找到法律理由,说服别人,维护自身利益。故辩论对于学好法律逻辑学而言,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辩论的题目可以是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热门话题。辩论要求语言流畅,有的放矢,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以理服人,分正反两方进行。如“法学教育应侧重于理论(实践)”等。这是一大部分大三学生所困惑的问题,大一、大二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大三开始思考未来发展时,发现所学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有差别,而又不知道怎样解决。辩论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辩论的一个作用。此外,辩论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了,逻辑问题也出来了。如:概念的内涵外延不明确,机械类比、循环论证、诉诸无知等等。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法律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法律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工具性学科,学好它对于我们的法律学习、司法实践大有裨益;同时,它又是一门交叉学科,高度抽象的逻辑学学科溶入具体的法学学科,概念多、规则多、符号多、公式多,法科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鉴于课程的抽象性和应用性,有必要设计一些课堂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为强化学生对等值命题的理解和运用,在课堂上用10—15分钟做“换一句话说”的小游戏:第一排学生写一个命题,后几排学生换一句话说,然后在传回来,前排学生评价是否等值;讲到法律规范逻辑时,为了引起学生对“应当”、“允许”等规范词的重视,请学生们课后研读法律条文,寻找三个相关法律条文,编造“两个事实与一个谎言”,上课时,请其他同学判断那一个是谎言;讲法律概念时,请学生用三个词语编一段故事;讲推理时,做“谁是作案者”、“故事接龙”的推理游戏等。

六、既讲普通逻辑学的知识,又讲辩证逻辑学的知识,寻找法律的生命

对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加以研究,因而逻辑学本身是一个庞大而又多层次的学科体系,如今人们通常把逻辑学分为普通逻辑、辩证逻辑。普通逻辑形成最早,它侧重于静态地研究思维形式的逻辑结构及逻辑规律,研究单向的思维;辩证逻辑研究动态的思维,研究多向的思维;恩格斯说“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就象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辩证逻辑思维时针对某一方面的论述同样要遵守普通逻辑思维的形式和规律。在通常情况下,对于简单案件,人们使用普通逻辑思维就可以了,但对于复杂案件,必须使用辩证逻辑思维才可以维护法律的正义。毕竟,人类已经进入辩证逻辑思维时期。

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道德、经济、政治是统一的,经济效益有国家、集体、个人之分,有近期、中期、长远之分;道德上善与恶的标准、政治上利与弊的权衡也因出发点的不同而有差异;谈到法律,当它确定时,我们以合法性为标准进行法律思维,当它不确定时,我们怎么进行法律思维呢?而什么是合法?为什么法律如此规定呢?答案是,以当时的政治、经济、道德为标准所制定。所以,当我们讲用法律来思维时,我们仍然要考虑到政治、经济、道德的因素,当法律确定时,是立法者考虑;当法律不确定时,是司法者考虑。这样,法律就是活的法律,而不是死的法律;合法性仅仅是法律思维的重心,而不是法律思维的唯一前提。

因此,既要讲普通逻辑的知识,又要讲一些辨证逻辑的知识。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必须告诉学生,形式推理重要,但仅有形式推理是不够的,在形式推理解决不了的地方,需要使用辨证推理。这样,学生分析案例发现逻辑知识并不能简单地应用时,就不容易产生“法律的正义是个变数”等消极看法。

法律离不开逻辑,法律的长足发展要求每一个法律人思考逻辑、应用逻辑,寻找法律的逻辑。法律逻辑学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学科,它的成熟需要逻辑学者和法学学者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法律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秦玉彬.我国当前法学教育困境探微.dffy.com,2004-2-26 20:45:34

[2]林吉.法律思维学导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

[3]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事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全国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考试研究中心.2005年MBA联考综合能力考试辅导教材逻辑与写作分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7月版

工商管理和法学范文5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 案例教学法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是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当中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是中职教育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对中职学生系统地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一改以往“满堂灌”“一言堂”的填鸭子式教学方法,采用一些能被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切实增强中职教育的实效。案例教学法就是其中一个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基本特点

所谓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或一组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国外非常盛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案例分析教学法,在美国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兰德尔创立,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其基本特点是:

自主性。案例教学法以学生参与为基础,让学生参与到课程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总结中,要求学生置身于案例的环境中,真正从当事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与传统接受式学习不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不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案例,激励和挑战学生自己去寻找案例背后所反映的事情本质,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冲突时,不会直接去平复学生的情绪,而是让学生自己管理情绪;教师犹如一面镜子,不是指挥学生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有策略性的过程,运用发问、区分、回应等技巧,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现状、心智模式,以及限制自己达不成目标的障碍,鼓励学生调整心态,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发言表达能力、胆量和快速反应能力,修正行为,达成目标。

互动性。案例教学法与讲课中的举例说明有着本质区别。讲课中的举例说明一般是用来肯定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主要是为传授理论服务的;而案例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要求师生之间进行互动教学。在上课时,一般由教师随机点名,让学生陈述案件事实并回答问题,同时教师就讨论的方式灵活掌控,不拘一格,随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不单纯去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实践性。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注重教会学生礼仪、道德和法律上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跟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密切相关的。这门课不是为了理论而去教,而是为了实践而去教。本门课的讲课应开始于实践,从实践中提出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发现规律,提炼理论,然后使理论回到实践,并应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二、案例教学法选取案例时所应遵循的原则

(一)典型性与得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传授完教学大纲指定的知识点,又能借助案例实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关键在于所选择的案例。案例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不但必不可少,而且还决定着实施效果的好坏。因此,案例的选择必须精炼、典型、有说服力,有助于以案说理;同时也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具体情况,案例不可太深奥也不可太浅显,每个案例都要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例如,上“恪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一课时,讨论“丁丁现象”,丁丁将一位被别人撞倒在地的老奶奶送去医院,还垫付了住院押金,事后老奶奶及其家属却说是丁丁撞的。举这个典型的例子,通过丁丁与老奶奶的家属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的强烈对比,说明道德的内涵和特点。

(二)趣味性和适量性相结合的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给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中职学生普遍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又处于生理和心理还不是完全成熟的时期。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有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的内容枯燥乏味。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列举案例时要注意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趣味性的案例不可泛滥,切忌没有时间去讲解理论点。对于学生已弄懂的知识,教师没必要再滔滔不绝地举大量的事例,这既使学生厌烦,也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三)尽量选取时事热点,同时也尽量避开反面例子的原则

中职德育课程的改革要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做到认知、情感价值观念和运用的有机统一,而要实现这三维目标的统一,就需要在教学中做到与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相结合。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认识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和领会党和国家的政策,使学生在是非问题上坚定立场。例如,在讲《诚实守信,办事公道》一课时,列举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导致多名婴幼儿患重病住院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内容分析三鹿企业破产的原因,使学生明白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立业之基,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但是,在举例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于社会的一些阴暗面不能很好地辩证分析,容易偏激,草率武断地以偏概全,因此举例时要尽量避开反面例子。

三、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程序

工商管理和法学范文6

关键词:创新能力 知识复合 实践导向

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和部署,提出要将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鼓励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培养出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能力过硬的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被誉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面旗帜”。长期以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世纪,学校认识到人才培养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自觉担当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使命。为此,学校始终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上,以知识复合和实践导向为切入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之适应国家、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建设实验班,系统促进学生的知识复合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重创新、国际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践行“道术结合、文理交融、中西会通、知行统一”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依托学校的多学科优势,在强调专业教育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致力于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体系与能力的、身心健康的杰出人才。目前体现在本科教学方案中,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约占60%,选修课约占40%,整体课程框架中包含通识教育课程在内的全校共同课程60学分~80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约6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16学分。近年来,学校开展的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显示,学生对于“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满意度较高,认为其推动了自身的知识复合,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创新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探索知识复合基础上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方式、方法,经过认真研究和设计,自2003年开始,学校依托优势学科,从本科学生抓起,循序渐进,先后开设了若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目前,学校共有8个跨学科实验班,在读学生700人,占全校本科生比例的5.49%。

学校在举办实验班的过程中,坚持兴趣导向、优中选优、宁缺勿滥的原则,面向全校本科生进行严格的选拔,保证实验班各项教学活动能够得到高水平的开展,使之切实成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试验田。在培养方案设计上,立足于优势学科,积极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在满足一般性通识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要求的基础上,将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复合型知识结构,使学生具备形成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储备。在教学方式上,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坚持个性化培养和小班教学,引入导师培养机制,通过开展研究型教学、实践型教学和海外交流计划,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实验班着眼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的高端专门人才,如经济学——数学实验班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数量分析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未来经济学大师;工商管理——法学实验班旨在培养有全面、系统的工商管理和法律基础知识,从而兼具实务技能和法律素养的高端商务法律人才和管理精英等。

学校及时追踪实验班的运行成效,经过近10年的努力,实验班的开设,加强了学生的知识复合,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竞争能力,推动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塑造了学生的创新品格,一些学术新星已崭露头角。以经济学——数学实验班为例,其学生已在《经济学与金融学年刊》(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国际SSCI期刊以及国内一流学术刊物26篇,在“挑战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高校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种高层次学术竞赛中获奖达32人次。在已毕业的学生中,有80%选择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其中30%选择出国深造,他们相继取得英国剑桥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国图卢兹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等国外一流大学深造的机会,其竞争能力获得国外一流大学的高度评价。

实验班的创设是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迈出的坚实步伐,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也进一步证明了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我们不仅迫切需要,而且也完全能够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面向社会,在实践中培育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实践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源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生、发展,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理论创新。因此,学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注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强调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统一。近年来,紧密围绕“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道术结合、文理交融、中西会通、知行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不断总结经验,开拓进取,统筹资源,加强设计,建立起本科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统一协调机制,逐步建立起以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训练体系为重点内容,具备学校学科特色、贯穿于本科教学全过程的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多类型、整合性的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训练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从2006年开始,学校正式将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纳入学分管理环节,其中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环节2学分,社会调查与研究环节2学分,进一步加强了对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鼓励和支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1.完善培养环节,强调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是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有力补充。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工作历史悠久、组织完善、学生带动面大、成效突出,不断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成果,得到上级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开创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大模式”,成为学校课外教育工作中的一大亮点。2007年~2012年期间,学校平均每年有5,000余名学生报名组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并形成了各类丰富的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已经成为学生本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学校初步构建起以“全员参与、重在过程”为指导思想,以五类项目(集中组队项目、自主申报项目、委托调研项目、基地合作项目、纵向规划项目)为主体,以四种机制(实践资源整合机制、实践培训辅导机制、实践过程管理机制、实践评价奖励机制)、四大平台(实践教育研究平台、实践项目开发平台、实践收获分析平台、实践成果转化平台)为支撑的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紧密结合社会形势,服务社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活动。学校每年都有近千支社会调查团队利用暑期、周末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学生撰写的调研报告也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2012年,在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学校还首次组织了“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在学校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千余名本科生走进农村、走进基层,开展社会调查。二是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全国助残先进集体”等国家级、北京市级集体奖项三十余个,个人奖项近百个,还十余次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连续23年获得“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三是结合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大力开展课外学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校连续举办12届的“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成为学生课外学术领域最重要的赛事。 2001年以来,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在人文社科类高校中名列首位。

2.建设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运行体系,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在2007年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学校建立了包含国家级、市级和校级三级创新实验计划在内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体系,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本科生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平台。2007年~2012年,学校共投入1,116万元(其中学校配套经费571万元)用于各级项目建设,共有330个国家级项目、190个市级项目和402个校级项目投入运行,共有3,755名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受益面逐年增长,其中2012年达到31.4%。“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已成为学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平台。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不断探索总结,在将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创新工作理念,注重与改进课堂教学效果相结合,充分发挥创新实验计划在改进课堂教学效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项目实施,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推广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注重与完善人才培养环节相结合,积极推进创新实验计划与实习教学、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的其他环节紧密配合,构建起整合性的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体系,改变传统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状况;注重与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实现知识体系的更新,倡导集体学习;注重与培育学生创业能力相结合,鼓励学生结合学校的人文社科特色,开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的创业行动计划设计,不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2012年,为进一步推动创业创新教育,结合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的实施特点,学校开始在原有创新实验计划的基础上,创立了相对独立的“中国人民大学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体系,目前,该项目体系已进入运行阶段,第一批项目的申报工作正在开展之中。

5年来,我们深刻感受到,“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强化了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认知,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在项目实施心得中写到:“‘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调研让我们积累了经验、拓展了视野、收获了成长。良好的研究能力、勇于创新的体验和习惯会让我们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终身受益。”又如一位学生在项目实施心得中写到:“我们碰到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又以实际行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思想在碰撞中绽放火花,火花在耕耘中壮大。”

我们欣喜地发现,“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还推动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在近4年已经结项的项目中,已有30余篇基于项目研究产生的论文或报告发表在各类核心期刊上,一些成果还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在教育部和北京市组织的大学生创新论坛和成果展示中,学生完成的项目以其关注社会、服务国家的实践精神、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丰富翔实的调研数据得到了教育部、北京市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得到了兄弟院校广大师生的关注。2010年6月,作为全国高校入选的仅有的两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还参加了第十届全国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展览,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参观了学生的成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蒋香仙,周平,洪大用.国内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07-08):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