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联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联系范文1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探究与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作为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阶段,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是历史老师们必要的教学任务。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获得的知识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在新课改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结合当今实际,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如今各省市的高中历史教师都在跟随课改的步伐,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但如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高中历史教学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二是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较薄弱,所以,他们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以往的薄弱环节进行补习,就增加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此外,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没有了解到考试的真正内涵,没有从研究考试入手,一味地认为学习高中历史是应对高考的手段,这就没有更好地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探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可能导致高考的失利;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缺乏继续教育,较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缺少对当今历史的研究,也没有进行知识创新,而导致了自身知识陈旧,在课堂上,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进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
(二)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高中历史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其特点具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是不相同的,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浅层次对历史的了解;而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为高校输送合格的和有潜力的人才,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好历史的同时,考入自己理想的学府,从而做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在教育对象方面,与初中生不同的是,高中生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高中生比初中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再次,在教育层次方面,高中历史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与大学历史教学间的一个桥梁,肩负着普及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任务。高中历史知识是初中历史知识的扩展和加深,它运用初中所学的知识积累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了高中生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究
面对如今的社会形式,对教育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高中历史教学也应该如此。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新课改下,教师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并指出学生意见中的不合理问题,通过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另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高中政治中的哲学思想,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更加科学地认识历史,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历史的能力。
(二)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探讨、研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发掘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性学习的好处。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对于高中现代史方面,一般的考试题目都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和用联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当今社会相联系,从而为社会服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把社会作为学生的最大课堂,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实际来进行教学,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延展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大小事,让他们能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走进图书馆,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拓展自身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开展一些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历史的意义。教师在带领学生去参观的过程中,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高中生对历史认识的水平,真正使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
三、 总结。总的来说,要想做好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就必须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为祖国培养更加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中新课程通识性培训丛书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龚奇柱.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6(1).
[3]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联系范文2
关键词: 初高中 历史学习 衔接
一、调查背景与方案
高中历史难学一直是困扰高中生的难题,有的学生甚至大声疾呼“历史历史,真是该死”。事实上,高中历史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学习衔接的“台阶”上。为帮助新入学的高一学生顺利地迈过这一“台阶”,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学习,我们在本校范围内向高二年学生进行本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有100名高二学生参与,其中男女生各50名,这些学生均是从高二年段各班随机抽取,保证了本次调查的科学性。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学生高中历史学习适应能力等方面。
二、调查内容分析
1.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方面。总体上看,学生对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满意度都较高,对初中教科书篇章结构的满意度为85%,对高中教科书篇章结构的满意度为73%,对初中教科书可读性的满意度为83%,对高中教科书可读性的满意度为71%。两组数据显示,与初中相比,学生对高中教科书的满意度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在初高中教科书的联系性上,认为有联系的占68%,认为无联系的也多达32%。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学生习惯于初中以时间为线索的通史学习和按地域国别为划分依据的中国史、世界史学习,对于高中以人类活动领域为划分标准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发展历程的模块学习产生了不适应,因为在模块教学底下,原有的时间顺序、地域界限被打乱,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感性生动的特点,而高中历史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是初中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提高,较侧重于抽象的理性思维,高中教科书可读性下降事实上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时产生不适应的体现。
2.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方面。认为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师生互动增多的占65%,这反映出高中历史教师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同时学生认为师生互动时,只有少数优生配合达70%,这可能是由于许多学生习惯于初中历史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升入高中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认为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地图、挂图、录音、视频、多媒体技术次数减少的有68%,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高中历史注重学生抽象思维培养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高中历史教学过多地减少能有助于学生认识形象化的教具、多媒体手段的话,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经验告诉我们: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要有个适应期,在这个适应期里,我们要尽可能地将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历史规律形象化,这样才能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
3.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方面。初中历史学习时有课前预习习惯的学生只有27%,从其它学科的调查情况来看,这一数据远低于其它学科,这既反映出初中历史“冷门”、“副科”的尴尬地位,又说明学生历史学习的不良习惯。在进入高中后,能保持预习习惯的为25%,也就是说初中有预习习惯的学生进入高中后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能保持下来。以前不预习进入高中后形成预习习惯的为26%,与前者相加,进入高中后历史学习有预习习惯的为51%。这一方面说明高中历史学科地位有所提高,特别是一些有志于文科学习的学生开始重视这门学科,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高中历史学习注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特点。在对教材内容、教师讲解的质疑方面,能大胆质疑并提出的只有19%,有疑问但未深究的有23%,从来没有过疑问的达58%之多,这反映出学生的历史学习过分地强调知识的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索,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变成仅仅是接受历史,这种过于被动的学习方式窒息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摧残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热情。在历史学习的主要方式上,初中阶段以背诵记忆为主的占73%,以理解应用为主的只有27%,进入高中后,以背诵记忆为主的为62%,理解应用为主的为38%,这告诉我们,进入高中后部分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有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依然任重道远。
4.学生高中历史学习的适应能力方面。升入高中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同学有48%,这说明有近半数的同学对高中历史学习怀着一种新奇与紧张同在、希望与畏惧共存的复杂心理。关于高中历史学习的压力,回答压力很大的占35%,回答有一定压力的占51%,认为没有压力的只有14%。在压力的主要来源方面,认为来自内容太难的有34%,认为苦于没有正确方法的有38%,其它占28%,前二者相加达72%。这一组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感受到了高中历史学习的压力,压力主要来自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对于进入高中后什么时候有选择文科或理科的打算,回答一开始的有32%,回答一学期后的占45%,回答一学年后的占23%,后二者相加达68%,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并未马上放弃包括历史在内的文科科目的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如果能在一学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让他们适应文科学习的话,或许能发现更多文科人才。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选择理科的同学中仍有60%的同学表示将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历史学习,这既反映出历史的魅力,又说明包括理科生在内的绝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是能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
三、调查结论
1.加强初高中历史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做,一方面使得双方能了解各自的教学内容,初中教师避免了盲目提高,高中教师也避免了无效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又能相互了解各自教学内容的特点,使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例如高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初中历史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循序渐进,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而高中学生思维活动逐渐走向成熟时期,所以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历史课程本身的特点而更加多样化。
3.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由于初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多是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那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进入高中阶段后,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高中阶段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渡过这个衔接阶段。其次,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做笔记;学会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学会探究和质疑;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4.利用皮翁效应,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新生对高中学习生活充满期望与憧憬,但他们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高中历史学习内容的高深和艰难,因此又怀有不同程度的紧张与恐惧心理。新奇与紧张、希望与畏惧同在,这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高一新生。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扬长避短,消除畏惧心理,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尽快度过忐忑不安的适应期,步入正常的高中历史学习生活。例如,我们放慢高一历史教学的进度,降低难度和要求,及时用较简单的题目检测,及时给予高度评价。教师要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充满期待的眼神、语言鼓励每一位学生,暗示学生学好高中历史。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联系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127-03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历史教学界的一个老话题,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新课程背景下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一方面是学生基于学习方法层面的转变,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升华,基于知识方面的结构化、系统化。另一方面,则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提升。
一、研究初高中历史课标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基础
高中与初中历史课程都属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者的联系与差异如下:
1.课程理念的联系与差异。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可见,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对“关注现实、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的理念,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和要求。
2.课程目标的联系与差异。在知识方面,初中历史课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更强调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在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但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3.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差异。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初中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高中课程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这样,避免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有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专题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二、研究学生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因此研究学生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
1.研究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古人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走过来,他们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怎样?基础如何?高中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对这一主体的历史学习情况必须有所了解,否则,衔接就无从下手。同时,高中新课程历史内容多、涉及面广、跳跃性大、课时有限,老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如果我们了解学生在初中所学、所知,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则可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从容调控。
2.研究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差异。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而研究表明高一年级就是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高中历史新课程恰恰注重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处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的过程中,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大部分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
总之,教师是否对刚进入高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等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是决定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顺利实现衔接的关键。
三、采取正确的对策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中心环节
要顺利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正确对策:
1.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所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高一年级,成为学生人生中一个新的健康完美的起点。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联系范文4
【关键词】高考体制;历史课堂;人文素养
2008年高考刚落下帷幕,从江苏省的高考历史试卷上看来,出现了不少有特色的题目,考察了学生分析历史、把握历史的能力,但总的看来大多数历史试题是对教材历史知识的简单的再认识,这样的考查不是对历史情感的深化,充其量只是多给一次机会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历史知识,缺乏学生对知识的再升华,缺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理解历史知识,这种人文素养的缺失、知识本位现象的出现,笔者认为应当得到重视及反思。
今天的中国虽然教育多元化、择业多元化,但高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根深蒂固的,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自然就学什么;教材编的是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高考就考什么。这几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那么,高考制度下,高中历史课堂有那些不足和无奈呢?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望专家和同行指正:
一、高中历史教育基于初中历史教育,而纵观当前对初中历史教育的忽视,造成高中历史课堂知识的教育出现恶补现象。就我省初中历史教育看来,以前中考的升学考试中,历史并未参加中考,自然成绩不算入总分,初中历史课出现不授课或让其他任课教师带上的现象,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只是突击而已,基础知识薄弱,并未对历史感兴趣,更别说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新教材“模块+专题”的体例让学生不可适应,也就是历史学习的“水土不服”的现象。江苏省采用的人教版历史教材“模块+专题”的体例,主要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模块编订,我们可以看出,新教材打乱了原来通史体例,时间杂乱,事件杂乱、中西杂乱、国家杂乱,致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支离破碎,对历史的学习毫无体系,所以学生都感觉到历史不好学,总是学不好,这也是历史难学的原因之一。
三、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繁多与中学历史课程课时之间矛盾。前面提及,中学历史课堂教育普遍不被重视,学生本应在初中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并没有被掌握,那么这些知识就的教学必须在高中时段完成,这无疑加重高中历史教学的负担。高中的历史教学,如果按文科生论,必须掌握必修的三本教材和选修的两本教材,五本书教完还要组织复习备战高考,所以高中历史教学任务繁重,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在大多数的高中是存在的。
四、高中的历史教学有明显的无效现象。由于高考体制的束缚,历史教师都把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摆在第一位,忽视历史教育的最高境界--培养学生做人、明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让他们有好奇心、责任感、懂奉献、从历史名人身上学习高尚的品质。
作为中学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能力和义务让学生对历史更感兴趣,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师生互动,营造和谐动态的课堂环境。《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新教材背景下的历史教学需要创造性的处理教材,旨在增强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与此同时,积极地开展课堂组织形式的探究,运用灵活的教学流程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控制在课堂上,力求做到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大脑,自主探究。
二、历史课堂凸显人文素质的培养。历史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要求转化为青少年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历史教育要本着教育新一代、培养新一代的宗旨,使新一代具有独立完善的人格、坚毅的意志、开拓的精神。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伟大的历史人物,不仅要知道历史人物的丰功伟业,而且要知道促使人之所以伟大的品质及精神内涵,让学生树立向伟人学习的远大志向。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联系范文5
一、现实与理想的差异,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但实际上,种种因素却影响着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加大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
1. 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差异,造成知识链的脱节
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材,在课程目标上,都强调三维目标,强调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二者仍有明显区别。
知识侧重点不同,初中教材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而高中教材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能力要求不同,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侧重于理解和应用层面,要求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结构、内容标准上,初高中也存在差异。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以主题的形式,要求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历史的时序性,但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而高中历史在初中通史体例的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甚高。
以上差异就造成目前初高中历史知识链脱节严重,也增加学生对知识体系掌握和理解的难度,不利于课改目的的实现。
2.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现状,也影响着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如: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相对欠缺,而且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初中历史学科长期不被重视,缺乏正规的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而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高中历史课程,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从而使高中学生普遍感觉新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且高中历史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深奥、抽象,如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等,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体验,也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知识要求。
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衔接,也就成为高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针对历史教学现状探究对策
1.加强校际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校组织初高中教师学科交流活动,以及下乡支教等,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使我们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
2.钻研课改标准,分析新教材的重难点。
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明确课标内容的主题是按文明史来构建历史课程体系的,分别介绍了人类的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精神文明史;领悟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明白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可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而高中历史课标更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这样,依据课标的内容与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使教学教学详略得当。
其次,借鉴不同版本的教材,开阔教学视野。每套教材都是编者对《标准》的理解,通
过对教材的研究,找到其共性的东西,这应该就是教学的重点,课标的要点。如人教版和岳
麓版的教材,两者间是骨与肉的关系,前者注重知识的概括,后者注重史料的解读。
3.加强对学生新课程知识的指导.从历史教育教学观念、方法和内容方面突破,逐步消除初中阶段的旧习,通过兴趣引路,能力渗透、逐步养成,以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惯适应课改的要求。
4.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导学生能力的提高。
(1).要重视课前预习。初中历史学习停留在“被动学习”状态的,普遍养成了机械的学习模式。然而,高中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实际上强调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此外,高中课程内容多,时间紧,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必要,这样上课才能抓得住学习要领,才能弥补初中知识的不足。
(2).要讲究教学策略,整合教材知识。
首先,针对教材内容多和时间少的问题,应讲究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如课堂中,采用挂图和多媒体等手段展示历史知识,可节省课堂时间,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方法要灵活。高中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新知识,提升概括和归纳史实的能力;而教材编写理论性、概括性强,历史概念多,这都超出学生认知水平。针对这些问题教学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通过案例分析,或合理的情境设计等,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历史规律。故此,在实践中要注意:以新课标理念的更新来促使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以研究学生的变化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重视课外的研究性学习。历史新课程在学习能力方面强调“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所以,学会搜集和整理材料,加强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应用训练,是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师应重视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理解的能力。
第四,重视史料的解读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指导学生通过“读-找-想-答-查”,抓住材料主旨,获取有效信息。
5.拓展知识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面对“专业化和学术化”色彩浓厚的教材,教师要加强这些方面的专业进修。只有通过专业进修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6. 充分利用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联系范文6
笔者认为在编写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点以及在教学时,均应有意识地对其实施调整,淡化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术化以及专业化色彩,改变以往教材中专题孤立静止这一状态,增强教材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推动其发展。其调整措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第一,在历史内容上对具有其他学科色彩的这些内容实施“历史化”,比如在处理中国绘画、京剧、戏剧、元曲、相对论、明清小说、国外宪法等相关内容的时候,应该防止纯科学、法学、艺术、政治学以及文学的学术化以及专业化特征的出现,最好用具体的历史事件或者相应的时代背景来将这些内容带出,而不是单独地进行某些制度、历史人物、事件以及现象的介绍。第二,注重初中教科书与课标的参照,补充以往所忽略的知识点;第三,尽量避免概念的抽象化,加强语言通俗化,降低其难度,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高中历史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课程知识各模块的整合
纵观近年来我国的教学改革情况,在高中历史课程的结构改革上,有很多突破性的尝试,这些尝试不管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念上,一直到今天为止,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和借鉴价值。因此,在进行教学体系的调整过程中,除了要认识到这一点内容外,同时还应该审慎、积极地汲取国外历史教育观念中的积极因素。鉴于此,笔者认为在高中阶段,进行教学体系调整时,应将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的基础性放在首位,让学生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第一,从思想文化、政治以及经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古今中外历史的叙述,基于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以及其互相作用的特征,在建立和完善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时,应整体研究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注重教材中各模块之间的统筹兼顾与互相参照,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从发展和联系的角度来全面、深入且客观地进行历史专题的叙述。第二,加强各模块内部之间的整合。基于《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教师可将教科书作为其整合的“依托”,基于其自身对历史宏观、微观的理解,在不违反课标的改革精神和不违背其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对历史教学体系重新进行建构与整合。比如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必修一,教师可采取以问题作为核心的方式来实施整合,整合单元1、单元3、单元4以及单元8的相关内容,着重探讨我国政治发展的简史。此外,还可采取以对比为目的的方式来其进行局部的整合,比如为了理解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特点之间的不同点,可把单元1、单元6以及单元7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结合,以此来分析和探讨中西古代制度的不同。
(二)通史体例的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