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齐鲁文化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齐鲁文化概论

齐鲁文化概论范文1

[关键词] 地域文化;原创性;路径

一、动画原创性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很多设计师都以中国民族特色原创性动画作品为追求的目标。有民族文化内涵、风格的原创动画对表达我国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某种思想上可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同时,原创动画不仅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形象和产品,更是动画产业链延伸的基本保证和前提条件。我国动画产业起步较晚,很多知名动画公司只是在承担一些国外动画大片的后期加工部分,实际收益却微乎其微。这种局面的一个根本因素就是我们参与制作的属于动画行业里较低端的部分,也就是我们缺乏高端的原创部分参与投入。例如在动画片《芭比娃娃》中,我们只是参与加工制作这一环节,获得利润2%收益。《人猿泰山》和《功夫熊猫 》等动画片的加工制作是在我国深圳完成的,这仅仅带动了部分就业。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20万分钟的动画节目,这调查结果证明在动画方面我们可做的空间还很大,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原创动画作品。因此动画原创性探索研究,是我国动画行业向前发展的一个根本点。

二、地域文化是原创动画的基石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地域特色文化正在逐渐受到人们关注与重视,探索研究与开发利用地域文化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动画产业领域,将地域文化引入其中,利用地域特色文化的优势,提高我国动画原创水平也势在必行。我国不同地域环境、社会结构、资源风水,民俗风情孕育了不同的、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例如三秦文化、中原文化、中州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齐鲁文化、蜀文化、徽文化、巴文化、赣文化、闽文化……地域文化不但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发展既是地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地方发展的窗口和品牌。地域文化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氛围的同时,也通过与地方相关产业结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随着我国动画产业的兴起,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增强动画产业竞争的核心力量。因此探索地域文化的形成、演变轨迹和规律,把握地域文化与动画产业的互动关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开发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以地域文化为先导,提高国内动画的原创能力,是我国目前动画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例如长白山文化,它既是由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等相结合的物质文化,也是军政合一的政治文化,同时也是独具鲜明特色的民俗文化。但是,目前以长白山为题材的国产原创动画只有吉林动画学院于2007年制作的104集《长白精灵》一部。长白山作为吉林省八景之首,其可挖掘的创作题材和民间故事非常多,将长白山文化引入到原创动画中,其可利用、发展的空间非常大。因此以神秘、美丽、独具特色的长白山为大背景,以深厚的关东文化为底蕴,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进行原创动漫的制作,不仅可以体现特有的东北民风民俗,让欣赏动画片的人有朴实豁达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同时也为宣传“大美吉林”,发展长白山旅游事业做出贡献。

例如作为地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艺术,其随性、抽象、夸张、趣味、象征、造型自由等风格都是在动画创作中可以加入的视觉元素。静态造型转化成动态造型艺术形式是动画艺术的本质特征,民间艺术通过动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更能彰显文化的魅力。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利用现代电脑技术进行制作的影视动画作品层出不穷,人物精美、场面宏大、色彩绚丽的动画作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动画创作需要将民间艺术造型与时尚流行元素整合并创新,创造出民族风格的新视觉元素符号,才能适应潮流发展,增加动画作品自身的生命力。

三、地域文化与原创动画结合路径

(一)构建地方文化符号

符号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是一种以具体表达抽象,以简单表示复杂,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它代表某一事物,承载一定的意义和内容,人类的语言交流与思维活动都离不开它,它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手段和途径。地方符号具有强烈地方性,能够代表一个城市或某一事物的称谓,可以说是人无我有的东西,如洛阳的牡丹、四川的苦荞茶、天津泥人张彩塑、南通的蓝印花布、景德镇的青花瓷等。地方符号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标记,是特定区域、特定民俗风情、特定地产资源、特定生活方式的产物。地方符号所指已不是单一事物,而是事物之后更多的文化内涵。构建地方符号,并将其与动画创作结合,不但提升动画作品自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方式。

以构建长白山文化为例,我们可以从传统遗存与现展的角度,对长白山具有代表性符号进行归纳。包括(1)民间故事。长白山的民间故事产生于长白山的开发与建设中,是人们对神秘、美丽、富饶生存环境的解释。是长白山精血、松花江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长白山人,才使他们创造了神奇、美丽的传说与故事,自娱娱人,口传心授,汇成浩荡民间文化长河。故事里有的人物,环境、情感都可成为动画创作的元素符号。(2)神话传说。特定地域上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和基因孕育了神话传说,同时也孕育近现代人文学及其民间艺术的胚胎与种子。在发展原创动画,提升动画产业竞争力的需求下,神话传说作为一种特色地方文化符号将会起到现实的特殊作用。(3)民族习俗。发祥于长白山的满族人为了垂念根基、祭奠祖先、祈祷天地、祈求子嗣、企盼丰收、祈福延年、祈祝打猎、褒灾祛病、出征平安等,常常举行由萨满跳神而构成的仪式。仪式上 “人借神力,神借人力”所揭示“信仰与人生”之哲理,可谓萨满文化核心与本质。民俗仪式外在形式的图腾道具,内在的精神哲学都可以化做动画创作的符号。

(二)提取地域文化精华

动画创作中地域文化精华的提取是指对地域文化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的提炼,并运用其精华来表现动画的文化主题。物质形态的提炼是指将某种形式语言进行分析、概括、吸收和消化,并在创作中进行一定的夸张和变形,给人以全新的艺术感受。但地域性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包含宝贵的“精华”的同时难免有腐朽的“糟粕”残留。因此,在进行动画设计元素的选取上,就需要创作者仔细去辨别,取“精”弃“糟”。这个过程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创作者要在对地域性文化的深入透彻的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方可进行。创作一部充满地域性特色文化动画片,不是随便撷取一些具有地域特点的形式符号就可以了,而且要通过对地域性文化的正反两方面的比较、研究和吸取。动画创作主要表现为具体元素符号的提炼和受众心理感受的融合,那么于精神的提炼不仅是一个要求更高、更难的层次,而且要在对地域性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提炼其精髓,重神兼重形,给受众创造精神共鸣的亲切感。

例如享有盛誉的大型动画系列片《中华泰山》就是在山东省政府提出了“好客山东”和“创意山东”理念,旨在发展壮大山东地域文化影响力,打造“好客山东”文化品牌,实施齐鲁文化品牌战略背景下出炉的。在《中华泰山》这部动画片中,通过艺术加工、塑造泰山石敢当、灵芝娃娃的形象可以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一代更好地了解中华历史、泰山文化。通过此动画片不仅把泰山的景致和泰山文化做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价值观和泰山的形象一起植入受众心中。同时,还将通过这部作品形成对相关产业链的辐射,促进动画产业的长足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原创风格的动画片形成,是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将不同时代思潮和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相融合全面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动画内容与形式。通常既要和地域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结合,又需要有设计师创作角色造型的个性特点。因此,对地域文化精髓的吸收、提炼,与鲜明的时代气息相结合是未来动画的发展方向。

(三) 传统再现

地域性特色文化的再现是指动画制作中角色造型、场景设计等要素的表现都是对地域传统文化的展示,其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和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构思创作一个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的动画片。通过文化的再现引起人们对地域性文化的共鸣。例如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应用于动画创作中,也是一种文化再现的表现方式。文化是无形的,可以通过一定的媒介载体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例如枉然俊秀的诗文字画,简练淳朴的传统家具,古色古香的匾额楹联,含蓄的竹卷窗帘等。它们在保留传统形式的同时,体现了历史文脉的传承,成为中华民族地域文化不朽的载体。但是,传承地域文化不等于拘泥于传统、僵硬不化,相反,我们要有意识地开发、利用这些优秀文化,推进原创动画更富有民族的地域风格。

例如《功夫熊猫》这部动画片,故事以中国为背景,构成元素景观、布景、服装以及道具均充满中国情调。这部动画片的美术总监为此花了8年时间,他不仅钻研了中国文化、艺术、建筑、山水风光,而且务求动画中每个细节,要忠实反映中国地域文化特色。在创作过程中,制作团队亲自到四川成都考察,实地观摩了青城山、宽窄巷子、锦里、大熊猫基地等成都的标志性景点,以及北京、山西、武当山等地,因此,整个动画片的构成元素完全中国化。此片中,阿宝和他的鸭子爸爸生活的小镇,就是成都小巷子的模样。片中的重要场景“凤凰城”,以川西民居风格为主的传统式建筑,高挂的大红灯笼,到处可见的黄包车,建造恢宏的“宫门城”,这些细节设计都是《功夫熊猫》制作团队实地考察,对地域文化再认识,加工提炼的结晶。

四、结 语

大力发展动画产业是中国产业未来调整的趋势,但如今动画产业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例如高端动画人才原创能力的缺乏、动画作品题材不够多元化、动画产业链不完善等因素都制约着动画发展的进程,为了实现动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抓起,即动画的原创性。目前国内动画创作者要通过对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将地域特色文化引入到动画文本原创研究当中,从而延伸动画文本的阐释空间,创造出具有新的生命力的动画片,增强动画表现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中国动画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胡泊,刘海兰.中国动画原创观念与内涵探析[J].美术观察,2012(01).

[2] 蔡亚南.日本动画产业特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 邓林.世界动漫产业发展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齐鲁文化概论范文2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海洋文化 蓝色经济区

1.引言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从古至今,人类探索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自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所蕴含的物质资源和政治经济价值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列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党的十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海洋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海洋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用海洋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文化形象和魅力,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有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是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既有利于了解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进展状况,又可以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促进海洋文化融入半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

鉴于此,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基础,对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以期对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性呈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2.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现状

曲金良认为,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山东海洋文化”和“山东蓝色文化”作为检索关键词,对近十五年来(2001-2015)发表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研究相关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删除重复文献、新闻报道、会议简讯等无关信息,共得到相关论文223篇,硕博论文87篇,会议论文22篇。这些论文内容广泛,角度新颖,但也存在局限和不足,现总结如下:

2.1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逐年增多。通过对所得文献进一步梳理,笔者发现,2001-2005年期间发表的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为16篇,2006-2010期间为59篇;2011-2015期间为257篇。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五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对海洋的持续关注和扶持,促进了山东海洋文化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使研究成果的数量有了快速增长,同时营造出了日益繁荣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围。

2.2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涵盖海洋商贸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海洋语言文学和海洋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学者们对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的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邵世英介绍了山东沿海地区的饮食习俗、服饰文化、信仰与禁忌等民俗文化,并以青岛天后宫的妈祖文化、荣成的渔民节和蓬莱的鱼灯节为例描述了山东海洋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金月梅对山东沿海乡村聚落中民居单体的外部建筑构造和内部装修进行了研究,指出山东海洋文化对沿海地区的民居风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张敏梳理了古代山东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海神信仰,勾勒出了山东海神信仰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其生成基础和地域特征进行了探讨。吴雪凤总结了山东海洋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和文本内容,并通过梳理“五四”以来的海洋文学作品,对山东海洋文学中“寻找”这一母题进行了探究。别敬伟介绍了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认为山东沿海各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发展海洋体育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同时他指出半岛海洋文化的发展面临规划不足、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赵红从军事角度出发,对明清时期山东半岛海防建设状况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海防建设与当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赵彦彬就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海洋环境问题入手,指出了目前山东半岛海洋环境立法管控的不足,并对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法律体系的建构提出了建议。

2.3引入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预测模型。山东半岛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自身发展状况,对于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研究中,学者们注重实地调查,以数据为支撑,同时运用SWOT和灰色系统理论等科学分析方法,使研究结论翔实可靠,具有说服力。

所谓SWOT分析,是指对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通过调查加以列举,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得出一系列结论,以全面、准确地对研究对象所处情况进行研究,并确定发展战略和对策。该方法被学者们广泛运用于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韩明杰,2010;王r萱,2014;荆晓燕,2014)、海洋渔业发展(杨涛,2013;李慧茹,2011)、海洋城市建设(任涵,2008;高莲莲,2012)等方面的研究。

灰色系统理论由我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创立,通过使用不同颜色表示信息的不确定程度,“灰色”是指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该理论通过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预测。江海旭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将山东省沿海7城市2000―2009期间入境旅游统计资料作为原始数据,建构旅游指标GM(1,1)灰色预测动态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山东省滨海7城市2011年―2015年入境旅游指标进行预测,进而提出山东省滨海7城市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2.4加强了不同区域间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海洋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各沿海城市地缘临近,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地区文化彼此融合,互相影响。对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了解本地区海洋文化的内涵和优势,明确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海洋文化品牌。刘晓彤对比了山东和浙江两个地区海洋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现实发展状况与当前困境,找出了二者共同的文化内涵和各自特色,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对策。倪浓水就山东海洋文化和浙江海洋文化的特质进行对比后指出,山东海洋文化是以齐文化为代表的滨海文化,是内陆文化的延伸和折射,具有坚实的根基和务实性;浙江海洋文化的本质是诗意的和神话的,两种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质对不同的海洋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持意义。

2.5关注海洋文化资源到海洋文化产业的转变。海洋文化产业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部分构成,其本质是海洋文化的产业化。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蕴含的文化凝聚力和艺术审美情趣使其本身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价值。深入挖掘和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形象和魅力。王颖在博士论文中分析了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并运用SWOT方法探讨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及各行业的发展战略。宋而宁认为要发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潜力应充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不断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各沿海地区的沟通与合作,吸取优秀经验,鼓励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郑贵斌指出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旅游、海洋历史、海洋民俗和海洋节庆等文化资源,但是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人才匮乏、资源开发不均衡、创新能力弱和资源保护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将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

3.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论文数量还是研究内容均有较大的提高和丰富,但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

3.1研究成果数量较其他省份偏少。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海洋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但笔者通过梳理近15年发表的国内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发现,在所有论文中,以浙江、广东、福建和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居多,占到了文献总量的70%以上,但从论文数量上看,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远不及浙江和广东,这与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不相称。

3.2研究内容扎堆严重,新鲜议题少有涉及。海洋文化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目前的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与经济相关的领域上,对海洋民俗、海洋军事、海洋法律法规、海洋考古和海洋语言文学等内容的研究寥寥无几,存在明显的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研究的倾向。

3.3各城市海洋文化研究不均衡,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发达城市。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及滨州市部分区域。笔者将以上沿海城市名称作为题名进行检索,发现当地海洋文化研究文献数量在15篇以上的只有青岛(39篇)、烟台(22篇)和威海(17篇),而关于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地区海洋文化的研究则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局限性,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4.未来的展望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需要用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海洋文化诠释海洋世纪的理念,帮助人们认识海洋价值、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彰显山东半岛圆融开放、海纳百川的精神内涵。展望未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可以看出:

4.1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成果数量和质量均不断提高。山东是海洋大省,同时是我国海洋科技的“富集区”,不断扩大海洋文化研究领域,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有利于营造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浓厚氛围,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4.2关注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互动研究。山东由半岛地区和内陆地区构成,齐鲁文化是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两种文化虽然风格不同,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有机交融。科学辩证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有助于实现海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4.3海洋文化的宣传与传播研究得到重视。海洋文化传播是海洋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于山东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陆地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海洋文化的宣传和传播长期滞后。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山东海洋文化的宣传策略和传播方式研究将日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邵世英.论山东海洋民俗的旅游开发[J].城市旅游规划,2013(12).

[3]金月梅.胶东沿海乡村聚落海洋文化初探[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9.

[4]张敏.古代山东的海神信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5]吴雪凤.“寻找”在路上:山东海洋文学母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别敬伟,杨|.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发展困境研究[J].体育世界,2015(11).

[7]赵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D].济南:山东大学,2007.

[8]赵彦彬.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3(1).

[9]韩明杰,牟艳芳.基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10]王r萱.全球化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5).

[11]荆晓燕.山东省海洋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2).

[12]杨涛.山东半岛海洋渔业SWOT及规模实力分析[D].烟台:烟台大学,2013.

[13]李慧茹,董志文.山东海洋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11(1).

[14]任涵.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15]高莲莲,荆晓燕.青岛市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的SWOT分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2).

[16]江海旭,李悦铮.山东省滨海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基于GM(1,1)模型[J].海洋经济,2012(4).

[17]刘晓彤.基于海洋开发背景的鲁浙海洋文化比较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4:9-35.

[18]倪浓水,刘晓彤.“海上浙江”和“海上山东”战略中的文化支持[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3(12).

[19]宋宁而,贺柳笛.从渔民节到赶海节:山东半岛刘家湾海洋民俗文化的变迁[J].中国海洋社学研究,2015(00).

[20]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