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文化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概论

中西文化概论范文1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方略

一、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合作探究进课堂。

新课程理念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2、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教学中,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先把盐酸滴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又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让学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讨论等环节,最终得出了科学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二、培养和强化兴趣,激发求知欲。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教师在给学生开始上化学课时,以实验首先展示化学的奥秘世界:(1)?把一张已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晾干的挂在黑板上,再用装有3%的氢氨化钠的小喷雾器喷射在白纸上,立即呈现“化学”二字。(2)?水中生火(将一小粒白磷投入盛装沸水的烧杯中,用小气筒通入空气)。(3)?清水变牛奶,白酒变汽酒。等上述实验使学生情绪高涨,渴望知道其中奥秘,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这些奇特现象的奥秘,将在初中化学中一一学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发化学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设计成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中学习,理解知识,感受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们的教学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上,还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功夫,贴近学生的个体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改革化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西文化概论范文2

论文摘 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英语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文化交流、旅游业蓬勃发展,外国独资、合资企业数量增多,与国际人员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世界的通用语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中国对西方的了解是一件好事,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则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群体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西方国家的人交流时运用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因而常常使得中西方交流时陷入尴尬的境地。总之,忽视中西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交际失败和尴尬。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以后,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中国人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西方的文化,达到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因此,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与西方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避免尽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文化冲突的发生。

(二)

关注中西文化差异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内涵,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广泛运用的语言,更深入了解西方国家,更好地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建设祖国服务。第二,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解决和避免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从而更好地融入世界,让外界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更大地发挥我国在国际上的作用。第三,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利于本国语言的学习。在学习中,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的比较,有助于学生更精准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加深对汉语文化的理解,这反过来又会促进我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社会,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尽可能多地主动理解对方的文化特性,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具有多重文化能力、善于跨文化交际的现代人,在保持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外国文化中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够顺利进行双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2]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究出版社,1999年.

[3] 闫传海,张梅娟:《英汉词汇文化对比研究》,陕西: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聂淼.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

中西文化概论范文3

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在这方面可以运用大量生动的事实,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讨论和引导学生思索。例如,烧火的壶用久了,壶的里层往往有一层白色的“锅垢”,水壶使用的时间越久,积存就会越多。“锅垢”究竟是哪里来的呢?又如,维生素又叫维他命或生活素,它是我们身体中所必需的养分,如果身体中缺少了它,就会发生一定的生理上的病症。那么,维生素是什么东西呢?教师还可以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持续发展的教育。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公众与科学技术”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公民对地理常识和化学知识缺乏了解,对于“自然资源过度消耗”、“滥用农药、化肥的后果”等有关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弊端和问题知之甚少、认识淡漠,造成乱开发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社会问题。可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受化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未来国民的素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通过组织开展校内多种形式的化学科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年龄特征,按年龄段划分学习兴趣小组;或是指导学生组建探究性学习小组;或是从学生中挑选出学科带头人,组织全班同学主动学习和进行探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制作实验用品、举办化学讲座、出版化学墙报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体验和感受。例如定期出版班级化学专栏,刊登有关化学拓展知识和化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最新成就等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科课外活动,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长久保持和稳定学习兴趣。

3.借助社会实践或野外考察活动适时地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校每学期都会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一些学生活动,如外出参观、团队活动、春游、秋游等等,学生对此特别感兴趣,教师如能把握和抓住机会,利用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有一次笔者带学生出游的时候,在山上抓起一把泥土问学生:“你们能够从这把土中判断出这座山里面蕴藏有铁矿石吗?”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说不能。笔者引导说:“大家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运用化学知识肯定能通过这把土确定这座山里面有没有铁矿石,所以从理论角度上说能的同学没有错。然而,研究是需要方法和条件的,我校只是一所初中学校,目前实验条件还不能达到通过这把土确定这座山里面有没有铁矿石的研究能力,所以从实践方面上说不能的同学也没有错。至于这座山里究竟有没有铁矿石的问题,只要我们保持兴趣,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创造条件,在你们当中将来肯定会有人能做出明确的回答。”

4.精心设计新课导言,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上一堂新课,教师能不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言的作用可以说至关重要,不能忽视。在备课时,应该重视引言的设计,要注重引言的艺术和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情境、通过引言导入、巧妙结合教材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迅速产生学习兴趣,进入学习状态,并能始终保持课堂上最佳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状态。比如,上新课《爱护水资源》,可以这样引入:“众所周知,水是我们很熟悉的物质,邕江里的水相信大家都见过了,但不知你们是否见过浩瀚无边的大海,是否体验过在海边寻找贝壳的乐趣?当我们手捧起一把海水时,是否联想一下它跟邕江水有什么区别?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海水,为什么还要爱护水资源?”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学习的兴趣也就被诱发出来。

5.设置问题和悬念,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不仅新课导言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也必须精心准备,运用教学技巧设置问题和悬念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在课堂上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去分析、思考、判断,随着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思考和投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被激活起来了。例如,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提出一个悬念性的问题:印度尼西亚一个岛上有一条峡谷,当有人牵着羊或狗进入这个山谷时,羊或狗就会晕死过去,人往往因为蹲下去救护羊或狗而晕倒死去,所以人们称之为“死谷”。然后,让学生思考、分析,解开这个谜。课堂教学内容中设置悬念,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活跃和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

6.根据化学科特点结合人文知识启发学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中西文化概论范文4

关键词:独立学院; 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000年南京大学从丛首先关注到了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随后几年,该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张为民等,2002;刘世文,2003;宋伊雯等,2009;刘懋琼,2010;肖龙福等,2010)。学者刘长江(2003)、曾洪伟(2006)、张蔚等(2009)等从英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教学方面对该现象进行了探讨,张兰(2003)、马东虹(2007)、杨倩(2008)、陈晓靖(2010)等则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其成因。在实证研究方面,张为民等(2002)、宋伊雯等(2009)、肖福龙等(2010)、刘懋琼(2010)等对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方面进行了测试和问卷调查,分析了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状况,并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问题提出了解决的途径与建议。

纵观近几年国内有关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问题的相关研究,一方面,研究工具、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研究的质量还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对母语文化缺失现状的成因分析上。

2. 项目选题意义

当前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文化输出。从现状来看,由于受教学条件和师资短缺因素的影响,独立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比较注重词汇、语法知识的讲授。教师上课时讲知识,讲语法较多,学生下课后就是背单词,做习题,这明显有违国家教育部素质教育工程的规划和面向21 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设置标准的精神。

本项目将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母语文化缺失和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状,拟用一年的时间,将中国文化融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中华民族自豪感、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帮助树立“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新文化观。

3. 主要思路:本课题基于当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依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文化输出这个现状,旨在考察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以及如何利用文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寓中国文化于大学英语教学中,以期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教改提供参考性意见。

4. 研究步骤:

(1).预备调查

首先,以教育部高教司推荐的《中国文化概论》、《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2005增补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为参照,依托广州大学华软软件该项目参加人廖燕怡老师的《中西文化对比》课程,自行设计适合本课题的中国文化词汇英文表达测试卷,并要求研究对象不得借助任何词典或工具书,在课堂上集中完成,以此调查了解学生对中国文化词汇英语表达能力的状况。同时,结合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否应包含中国文化及对中国文化教学内容、形式等问题的期待,为下一步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研究背景与基础。

(2).教学实践

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几位参加人的2013级教学班级)和实验组(廖燕怡老师《中西文化对比》课程教学班)。对照组班级按照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实验组则采取多种文化教学策略和方法补充目前英语教材及教学过程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具体做法有:在课堂教学汇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分析,如在涉及西方节日的课文中引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并对中西方重大节日的渊源、习俗等作对比;将主流英文媒体对有关中国文化事件的报道等作为补充教学材料,融入主题单元讲解;每次课前十分钟要求一组学生对中国文化元素进行英文介绍(如中国结、熊猫、红灯笼、中国书法、太极拳等)。

5. 重要观点及对策:

本项目的研究假设是当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是客观存在的,而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和文化教学策略与方法,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将会明显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促进大学英语学习。为此,我们将会重点研究以下对策:

(1)着力提高外语教师自身的母语文化素质

(2)改进外语教材内容,平衡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输入

(3)培养学生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6. 结语

中国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全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只有平等、双向的交流才是可以实现双赢的有效交流。因此,针对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独立学院的外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平等意识,鼓励他们在学习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必须兼顾母语文化积累和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真正取得成功,才能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播。

参考文献:

[1]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中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 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3] 宋伊雯,肖龙福.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J].中国外语,2009(6):88-92.

[4] 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2002(1):34-40.

[5] 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81.

作者介绍

中西文化概论范文5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过于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传授,忽略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现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本文拟从语言教学、真实语境、交际实践三方面着手探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英语跨文化教育。 

 

一、引言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过份强调语音、语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传授,忽略英语语言中体现的西方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现象的传授,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不强。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也是为了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本文拟通过寓文化意识于语言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西方文化、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三方面着手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 

 

二、寓文化意识于语言教学中 

 

 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是由文化的差异引起的,在教学中,要使学习者关注语言的运用上体现的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之处,把文化差异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文化的洞察力和跨文化意识。 

(一)词汇的文化差异 

1、词汇在中西文化中的字面差异 

龙在汉语中为图腾与吉利的象征,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却是罪恶、邪恶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中作为智慧的象征的owl与汉语中视为坏兆头的猫头鹰。汉语中农民无贬义,而peasant则是没有教养,社会地位低的人。红在汉语中常与喜庆相关,red则有多样化含义。red letter day 为“喜庆日子或纪念日”,to see red 为“使人生气”,wave a red flag为“做惹别人生气的事”,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为“红光满面”。to cast pearls before the swine则为汉语中的“对牛弹琴”。 

2、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联想意义 

涉及到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人物或事件的词汇,意义深远,要越过字面意义去了解联想意义。英语中shylock是《威尼斯商人》中的角色,意为惟利是图、心肠歹毒的小人。童话中灰姑娘cinderella指贫穷、善良的最终获得幸福的女孩子。willow是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奥菲莉、黛丝泰蒙娜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成为悲伤命运的象征,“杨柳”形容离别与女子情感以及妓院等。林黛玉代表指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形象。 

(二)语用上的文化差异 

语言总是体现了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关注这些差异,有助于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汉语习惯以询问别人到哪里去作为寒喧语,西方则是对于天气的评论和预测。年龄、婚姻、收入等是西方禁忌的话题,属个人隐私,美国人对于称赞语一般坦然接受并回以“thankyou!”,中国人则谦虚地加以否定。再如对某个场所的表达。美国英语中rest room是剧院、商店等大建筑物中的设有厕所、盥洗设备等,供顾客、雇员等使用的房间,即是浴室、厕所的委婉说法,并非汉语中的“休息室”。 

 

三、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西方文化 

 

利用教材、多媒体、原版材料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情景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方位感受语言,达到语言与文化的整合。 

(一)挖掘教材、充分使用多媒体 

以教材为核心,将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历史背景和故事传说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同时利用多媒体营造视觉、听力的真实语言场景,把教学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加以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主动对英语语言文化进行探询,引导学生关注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表达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选择原版材料进行补充 

选择适量能反映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的视听材料,了解真实语言环境下英语的运用情况,加深对中西文化内涵的理解,积累相关的材料。如体现了社会理念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介绍当前社会动态和社会问题的报刊,收看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和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的节目,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英语基础选择部分国外英语电视电台节目观看,英语原版电影更是展现了英语民族如何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和鲜活语言,这些材料既煅炼了阅读与听力能力,又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品味和体验文化异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创造英语交流的机会。如定期开设中西方文化知识讲座,用媒介语或英语向学生全面介绍英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社会风俗等;以某个西方文化元素为主题开展英语沙龙、英语演讲比赛,选择教材中故事性较强、情景性突出的文章进行情景剧表演等等;扩展交际空间,与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进行语言交流,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创造机会参与涉外工作的翻译与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中西文化概论范文6

【关键词】出国留学 文化冲击 跨文化适应

ABSTRACT:Studying abroad,as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the exchan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ure can lead to the con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cultural shock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 on how to reduce the culture shock and realize cultural adaptation.

KEY WORDS:Studying abroad Cultural shock Cultural Adaptation

CHAPTER 1

Nowaday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hinese students study abroad.This process is a process of cultural contact,which is called cultural adapta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It brings about not only novelty,but also challenge.The reason is that living in different cultures means the change of way of life,thinking pattern,etc.what’ worse,not everyone can overcome this kind of change and successfully adapt to the foreign life.All of these are called “culture shock”.Thu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major reasons of cultural shock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reduce cultural shock and realize cultural adaptation.

CHAPTER 2

Reasons causing Cultural shock

2.1 Cultural differences

Cultural differences are the main causes of culture shock.

2.1.1 The difference in values

It is difficult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values of foreigners.This kind of values of inevitably result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Take the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for example,Chinese prefer collectivism,not only promoting power and authority,but also respecting the commitment and tradition;while westerners prefer individualism in that they dare to challenge the power and authority,pay attention to equality.

2.1.2 The difference in thinking patterns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pattern of Chinese is collectivism.So the thinking mod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concreteness and operability.However,western culture adopts the opposite way of thinking.It is a kind of jump thinking pattern characterized by analysis and logic reasoning.Thus the western culture has strong sense of abstractness.This may lead to the corresponding barrier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2.1.3 The difference in national culture

Culture set ignores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is difficult to change once formed.If influenced by cultural set,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ill stay in the conflicts between native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Meanwhile they easily have a strong sense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Even though this consciousness can will hindere exploration of new horizons and the acceptance of new culture.

2.2 The lack of knowledg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lack of knowledge reserves about other cultures is insufficient,adequate estimation of the difficulties of studying abroad and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is another cause of culture shock.

2.3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degree of culture shock.The differences in personal features of each international student such as age age,gender,personality,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culture shock.

CHAPTER 3

Some Measures Facilitating Cultural Adaptation

One is the training of cross-cultural knowledge.Fac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hould receive some training about cross-cultural knowledge except the training of language before going abroad.This kind of cross-cultural knowledge covers many aspects,such as the social system and culture of the country;meanwhile,a systematic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is essential.Only in this way can we have a comparison of the dominant values of two culture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and predict even avoid the possibl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The other is to make more friends.International students should free themselves from self-segregation,widely make friends with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nationalities,especially with the locals,and understand and respect the different cultures.

CHAPTER 4

Conclusion

The barrier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 complex and diverse.So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hould hold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putting aside differences",and take an active attitude towards this adaptation.Personally,with the increase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of overseas students,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aroused wider concern.

【Bibli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