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高中语文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高中语文知识点范文1
(一)教学目标不一致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这三维目标很难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以学习简单的语文知识为主,并没有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进行深入的教学。到了高中,由于语文所学知识更具系统化理论化,其学习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目标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学习的方法及学习情感的培养,这样的反差对教师与学生都是极大的挑战,这时教师如果没有采取很好的教学方法就会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使高中语文知识很难达到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二)教师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初中升入高中学生面临的是教师的变换,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有所差异,一些教师对于初中的语文教材了解不透彻,采用的教学方法会与初中的教师有很大的差异,没有很好的处理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衔接,在语文教学上直接开展高中式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来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压力,学习高中语文知识出现一定的困难,给学生带来一定的不适应,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师教学态度存在差异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较低,而且在升学中也没有那么大的压力,而高中则不同,语文作文三大主科之一,语文成绩直接关系着是否可以考入一所高等院校,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会比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态度上有很大的转变,会加大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对学生的要求也会随之有所提高,这样的教师态度转变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压力,这并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
(四)学生学习方法不当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依然会沿袭以前的学习方法,对很多知识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显然不能很好的理解高中的知识。在高中学习上,自学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学生的自制力要求更高,而继续以初中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显然已不能很好的適应高中学习,这很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的自信心下降,严重时还会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二、新课改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有效衔接的措施
(一)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结构的衔接
1.采用“织网式”对知识点进行补充。
在初高中语文知识中,主要是以点进行发散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知识逐渐积累。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能力,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上如果遇到初中知识,而这些知识并未学习过,那么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做好内容的衔接,以便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2.采用“阶梯式”来调整教学的难易程度。
随着义务教育“给学生减负”政策的实施,初中语文知识的难度大大的降低了,而学生所需学习内容并未减少,而这些知识大部分就会积攒到高中,这便会加大高中语文知识的难度,在新课改要求下,学生既要掌握知识也要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这便更加大了教学难度,给学生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螺旋式”“阶梯式”的教学方式,知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衔接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多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阶段,大多数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进入高中应当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同时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高中语文的实际教学中,应当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启发学生去回忆与新知识想关联的旧知识,以达到以旧知识为基础探索新知识的目的,同时应当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我预习,在课上进行小组讨论或是学生自己进行讲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教师态度的衔接
初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重视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更好的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做好态度的衔接,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在教学上教师必须摆正教学态度,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态度,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的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并进行及时的总结,针对每类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要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耐心的讲解,在实验中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增加学生的自信心。除此之外,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与尊重,使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下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
(四)加强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衔接
初中升入高中后,由于学习知识难度的增加,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许多学生会对这些都不能很好的适应,一些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极易引起学习困难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若是学习方法问题就应当及时的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若是无法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应当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防止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在教学中应当针对学生具体的需求来进行引导,进而切实做好初高中的有效衔接,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在语文教学上,高中语文的难度与要求均有所提升,教学上语文的教学方法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这样一来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若不及时进行积极引导就会造成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因此,应当逐渐加强对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李莉.初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衔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初高中语文知识点范文2
一、初高中教材的不同特点
白银地区初中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高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初中教材的特点
北师大版的初中教材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课文按主题组合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单元中的所有课文都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所选取的,这样就有了较为集中的文化信息,读来更有吸引力和启发性。
2.突出“同类比较”。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比较阅读,同类主题或题材的课文组合,提供了现成的可比性,从直接的可比性中显示共性、个性和差异,从而进入探究学习的层次。
3.突出“自主性”。北师大版教材提供的现成的可比性,将同主题(或同题材)作品的精神境界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展示在学生面前,无疑将引起阅读和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便于提出问题,有利于自主性探究的深入。教材在阅读练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考虑了一系列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4.突出“独特体验”。教材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练习中,不少题目都是从激发学生多元反应的角度设计;在练习与思考、比较与探究、作文和口语交流等多种角度都贯穿着对课标提出的“独特的体验”原则的关注。
(二)高中教材的特点
1.内容富于立体化。教材编排内容注意了学习思维的各方面训练,关注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科渗透的综合性,展现了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等多维一体的学习内容空间,使学习内容富于立体感。
2.多元训练相结合。教材内容的安排,关注到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训练与形成、文化积淀与素养修炼。课前的提示、课堂的学习内容、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课外的延伸提高,相关的知识连接,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理解、收集、调动知识来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3.重实践探究性。整套教材编排体系,都在凸现实践探究的学习内容,在阅读鉴赏部分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在表达交流部分里,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法练习;在梳理探究部分里,课外延伸训练;在名著导读部分里,思考与探究,这些内容,无不有效地培训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突出了教材编写重难点,体现了时代精神与要求。
4.开放互动性。教材打破了课程内容和目标简单划一的格局,学生在学习必修的同时,可根据自已个性特点进行选修内容的学习,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体现了课程的多样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学生在选择研究性学习时,又要充分地与同学合作,与老师合作,在互助合作下有效地完成研究任务。这样开放性多元学习整合,充分调动了学生、教师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师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新教材的内在价值。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通过研究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和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教材在编排的时候对新课标精神的贯穿从初中到高中都是一致的,都比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毕竟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和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有着各自不同的编排体系和特点,加上初中生和高中生各自的特点,研究初高中语文教学怎么衔接对于高中阶段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语文老师要研究初中语文教材和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老师只有弄清楚了初中语文教材在知识点设置、要求,体例和呈现方式方面的特点,明确了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的不同要求,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注意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学生产生不适应、不习惯、厌学、缺乏信心的现象,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并推动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
初高中语文知识点范文3
一、明确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不同
(一)初中语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课本考课本,课外知识涉及很少,复习的时候抓住课本便万事大吉,因此初中生的语文成绩普遍较高,但谈不上语文学习能力高。高中语文是大语文,根在课本题在课外,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考查的是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语文素养和能力。高中语文课本里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同时,每册课本每个单元里都有相应的新的知识单元,这些单元知识都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课文的过程,就是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所以,必须认真学习课文,不能因考试时直接考的内容不多而不重视。
(二)语法应该是初中教的,但初中淡化语法,到了高中确实一件很麻烦的事。尤其是句式分析阻力很大,一开始接触很多学生听的一头雾水,见多了才会好一些。
(三)诗歌鉴赏方面,初中阶段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就行了。而高中阶段要求分析意向,品味语言,发挥想象,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四)文言文方面,初中文言文篇目少且篇幅短小,易解易记,老师翻来覆去地检查让学生掌握得烂熟。而高中阶段文言篇目多,且是名篇长篇,而且要求掌握的语法现象也特别多,要求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可见,高中文言文的难度加大,因此用初中的那套办法只能是捉襟见肘。
二、语文学习方法上应有的相应准备
首先,要明确一个认识。语文学习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要妄想一蹴而就。
其次,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高一新生应在学习上注意做到“三先三后”,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再次,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学好语文重在习惯。
1.勤于诵读的习惯。学习语文离不开识记、理解、运用三个环节。识记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运用是目的。而诵读则是促进理解和运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朴素的经验之谈都在揭示一个道理:诵读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
2.勤于积累的习惯。善用兵者必善养兵,善为文者必善积累。使用虽在一时,功夫全在平日。没有平时的积累,想要学好语文是很难的。因此,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是诸多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重中之重。然而,积累材料只凭脑子记是不行的,还要养成勤于记录的习惯。积累的内容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①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修辞及文学、文化常识;②自己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得到的材料和感悟;③课文、报刊上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④通过自身实践,为自己所自如运用的学习方法、鉴赏技巧和写作技巧。
3.勤于思考的习惯。《论语》中对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作过精辟的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我们有些同学早读时也会朗读课文,上课时也很认真,课外阅读也很积极,可语文成绩总是不理想,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思考。他们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知识机械地记忆;朗读课文如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课外阅读知识浮光掠影,当作消遣;写作文只是简单地模仿,从来不会质疑思辨。语文学得好的人一定是非常聪明的人,所以,要想探索语文无穷无尽的奥妙,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思考。
4.勤于课外阅读的习惯。学习语文必须充分重视课外延伸,即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读课外书,阅读面太窄,就会孤陋寡闻,语文素养肯定难以提高。读书,因为大家时间有限,所以必须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读书则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咱们可以利用枕上、厕上、路上等等。
5.勤于练笔的习惯。不断地练习写作,是有效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中国有句俗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文章也是一样,不经常练习,要想提高写作水平,是很困难的;练习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
6.快而清的书写习惯。有些同学书写速度很慢,字字都一横一竖分解着写,结果字虽写得很清楚,却赶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记不下应记的内容,考试时往往来不及做完试卷;有的同学是另一个极端,书写速度很快,字却写得潦草糊涂,恐怕连自己都认不清。书写糊涂、不整洁,必会影响平时的学习情趣,考试时也会影响成绩。
7.勤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读书学习要学会使用工具,这包括传统的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等和现代网络。读书、学习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初高中语文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文素养 误区 对策
历年来,古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现状一直为大家所诟病。专家们普遍认为一线教师古文学养不足,不能满足高中古文教学需要。教师们认为学生古文基础薄弱,初高中衔接失当,难以取得成效;家长们认为古文学习很重要,在学校没学好,可以在课外辅导班补足。这种三方都不满的趋势愈演愈烈,矛盾焦点全部集中在一线教师的古文教学能力上。
一、高中语文老师古文素养的定义及内容
(一)什么是古文素养。
胡明德认为:“关于语文素养的定义,学界至今没有统一说法……教师素养是教师在固定期限内,在自己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及道德修养等。”古文素养就是高中语文老师为了适应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必须具备的古代文学素质和修养。
(二)古文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具体内容大致可以确定为教授高中古文必备的古代文学的语法知识、古代文学常识、基本古代文论知识和相应文化知识储备,以及新课改过程中需要的古代文学教学新方法和新设备的使用技能。
二、高中语文老师在提高古文素养方面陷入的误区
陈大维指出:“中学语文教师古文修养的缺失恐怕主要不在古代语文知识方面,即使有所不足……(而)主要是文论修养和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一)知识储备层面的误区:一头扎入浩瀚古文书海难以自拔。
黄山谷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为弥补自身古文知识不足,笔者确定如下阅读书目(节选):《中国文学发展史》、《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诗经选》、《楚辞选》、《汉魏六朝诗选》。这批书选本精良,涉及面广,博大精深。高中语文老师如能好好加以研读,假以时日,就一定能有效提高自身古文修养。
很快问题接踵而至。首先是这些优良选本大多是权威古本,一般收藏在各大名校图书馆内,市面上很难买到;其次,这些书古奥精深,若非一番艰辛仔细地研读,一时之间很难消化。看来,仅凭普通一线老师的满腔热情和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这个打牢古文素养基础的重任的。
对策:
1.以教学组为单位,设立阅读古文典籍兴趣小组,重新确立书目,动手搜集所需书籍;
2.以定期活动检查阅读进度和交流阅读经验,分享学习心得,撰写学习笔记或者论文;
3.在老中青各年龄层教师中,通过定期听课,积极促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局面的形成。
(二)技术运用层面的误区: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设备,忽视教学规律。
毋庸赘言,古文教学得益于多媒体技术的地方很多,如讲白居易的以乐抒情的千古名作《琵琶行》,不少教师都会选用音乐辅助教学。课前可选用《高山流水》调动气氛,课中选用林海的《琵琶语》创设情境,进而辅用《十面埋伏》展现琵琶乐之精妙,最后用林海的《渡红尘》揭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类共同情感主题。这样的多媒体使用可以说和课堂教学相映成趣、浑然一体,实在是妙不可言。
一旦遇到苏轼《赤壁赋》这样的情理佳作,多媒体技术就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笔者见过有老师选用多媒体讲解这篇需要耗费三课时的重点课文,该课件共使用50张课件,数量不算多,课时安排紧凑,内容详略得当。细看多媒体使用,并没有出彩之处:除了音频朗读和图片展示(共计7张幻灯片,仅占总数的14%)利用到多媒体之外,其他部分(80%以上)多为课文知识点归纳,多媒体和课堂教学的结合使用状况极其不理想,不值得提倡。这正是很大一部分古文教学面临的困境:费时费力不讨好。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鼓励使用多媒体,绝不滥用。可以锦上添花,但绝不多多益善。
2.遵循古文教学客观规律,同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三)理论实践层面的误区:轻视文言语法教学,偏重人文精神培养。
初中生学古文几乎不讲语法,以至于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文言文语法体系,到了高中,尤其是高一,马上要求他们能读懂浅易文言文,实际情况是很多同学连“主谓宾定状补”是什么都分不清。
广大一线教师的普遍认识就是“得语法者得天下”,教学实践中分别做出不同调整:很多教师不惜放慢教学进度,用8~10个课时疏通这些语法知识,以期学生迅速获得高中古文教学必需的语法知识;更多教师则是顺应课时安排,将语法知识零零散散地穿插在课文讲解中,以期学生能缓慢学习这类必备的语法知识,然后形成自己的体系。这种与“《考纲》精神”多少有点相悖的“灵活处理”,实属无奈。
笔者认为,“文”“言”之争在初高中教学中实在是大可不必的,应该回归到“言”为“文”之基础,“文”为“言”之升华的轨道上,这才是高中生学好高中文言文的不二法门。
对策:
1.高一教师讲授古文之前,务必统一安排学生学习文言文相关专题语法知识;
2.授课内容、课时和相关练习由高一教研组研究统一部署,以期达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与笔者有共识的广大普通高中教师在提高自身古文修养时,一定要极力避免上述三种误区,从知识储备、技术运用和理论实践三个层面上参照建议执行,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初高中语文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农村中学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转型期,一方面应试教育普遍存在于各大中学,另一方面素质教育逐步深入人心。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少一些对立多一些统一。而真正想做好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目前农村高中的语文教学,真可谓难上加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底子薄,基础差
当今的中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较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初中和小学阶段对语文不够重视,对老师要求的作业不能认真去做,甚至连一些基本字词都不能掌握。或者,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不知道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懂得弥补自己知识点的不足。并且,阅读面窄,阅读量小,不能达到新课标对中小学生的要求。这些都大大影响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这样,语文的学习就缺少基本的积累,更谈不上深厚的积淀。
二、学习方法不当,习惯不好
在语文课堂上,我向来采用启发式教学,但结果是启而不发,劳而无功。原因是,他们不爱思考,只习惯于记现成的答案。比如,上古文课,他们不愿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不关心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总是要求老师把文章翻译抄给他们。如果抄过以后,能够认真揣摩、领悟倒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关键是抄完后就扔之脑后,从此不闻不问。像这样的学习习惯,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怎么可能提高成绩?
三、面广点多,见效慢
语文科目的考试非同一般,它具有面广点多的特点。就考点方面来说,就有字音、成语、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得体连贯、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小说阅读、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作文等等。单看字音方面就够麻烦的,虽说考的是常见常用的字词,但数量之多、易错易混之复杂、再加上受到方言土语影响的习惯性错误,想把它掌握得非常熟练又谈何容易?因此,短期的学习未必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这恰恰会给学生造成学也没用的错觉,最终采取放弃的态度。
四、初高中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初中阶段重视知识的学习,中考涉及课内知识多,因而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要学习方式;而高中阶段重视能力的培养,高考涉及课内知识少,检测能力题居多,死记硬背已经难以奏效。所以,高中的教学与初中的教学因目标不同而存在着差别。很显然,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不过,这不是大问题,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指导与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会改变过来。最为麻烦的是初中语文早已淡化语法,教师的课堂教学很少提及语法。那么,学生对这一知识也就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而高中语文的语法知识则麻烦得很,教师课堂教学,语法现象出现的频率较高,几乎所有的考点都跟语法有关。比如说语言表达题:要求以“罪恶历史”为主语,重组一个句子。学生如果不懂什么是主语,做这个题目就无法下手。再比如病句题,任何一种病句类型都跟语法密切相关,如:现在,他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此句中动词“看到”与宾语“乡音”不能搭配,而学生根本就不懂动宾搭配的概念。最麻烦的应该是文言文教学,讲解倒装句不仅费劲而且效果差。什么定语后置,什么状语后置,什么宾语前置,什么主谓倒装,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稀里糊涂。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
五、高考分值高,考法活
初高中语文知识点范文6
【关键词】文言文注释;教材;编者;教师;学生注释
作为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重要辅工具,最基本的功能是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除此之外,注释还能够起到介绍作者及背景、分析文史资料等功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解读文言文必不可少的辅工具。注释作为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合理地使用才能彰显教师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古诗文文本的注释研究,探究对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的使用优化策略,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厚其文化底蕴。
一、文言文注释的主要作用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工具,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人物背景注释人物背景注释注释选文出处、作者或文章的背景,主要是作者生平际遇、古诗文作品中的创作缘起、其他人物介绍,还包括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政治背景等。补充有关作者生平经历等资料,为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等解析文本方法提供相应的资料。
(二)音义语法注释对文言文选篇中字词的读音与释义作解,一般注释的是课文殊的读音,如人名、地名等生僻的字音;还有注释词义或句义,主要侧重对词在原文中意思的解释,尤其是疑难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字、语气词,还有对于词性、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的语法注释、修辞注释,为师生阅读理解扫清字词障碍。
(三)文化常识注释对古诗文中一些专有名词进行介绍,这些专有名词主要包括朝代年号、区域地名、天文时辰、典故出处、官职称谓、古代兵器等,多为文字本身蕴含的文化常识,这些文化常识是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课文的必备资料。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注释问题
从中学语文的教科书来看,所节选的文章大多为流传千古的篇目,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厚的古代文化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进行人生思考与感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向来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注释从属于助读系统,它既能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还能连接古今,故注释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容小觑。但或许是文言文年代久远,编者没有充分考虑文言文自身的特点,意见不统一等原因,教材中注释也难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完善之处。一般来说,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容易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一)当注未注当注未注是指对于那些学生容易产生误解或读错之处没有作注释,具体表现为字词不注释、译句不译字、多音字不注音等。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请以战喻”,教材的注释是“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但没有单独解释“喻”的意思,可课文的注释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比喻”的意思。其实,“喻”在此处是“明白”的意思,这句话完整的解释应该是“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方让你明白(这个道理)”。教师此时还可以将“家喻户晓”“不言而喻”等成语相结合讲解,便能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但如果此时不仅有句子的注释,还有字词的注释,我们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和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的《赤壁赋》中有一句“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课文注释是“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而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对句中“曾”字没有单独注音。在教学中,教师对“曾”字有读“zēng”的,有读“céng”的,读音不同,解释自然会有分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注:曾,念“zēng”。①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②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列子汤问》:“曾不若孀妻弱子。”念céng。①曾经。②通“层”,重叠。所以,句中的“曾”字应补充注音“zēng”,并最好附带注释: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
(二)注释的不准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但部编版的初中教材已没有这首诗歌。人教版的课本对于诗中“草木长”的注释为“【草木长(zhǎng)】草木从生”,这里的“长”是生长的意思。但是我们这个完整的句子是“道狭草木长”,我们不难发现“长”与“狭”相对应,都是形容词,“道狭”与“草木长”是对比,所以此处的注音应为“cháng”。由于我国人数众多,地域广泛,在几千年的汉字使用发展进程中,逐渐出现了一字多义或一义多字的复杂情况,主要表现为通假字、古今异词等。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在前者叫“古字”,在后者叫“今字”。①这是古今字,而通假字却又不同。凡词都有专为记录它而造的字,这就是本字。在古代文献上,书写时不写本字而写其他同音或近音字,叫做通假。②因注释用语不统一,老师和学生经常无法分清通假字和古今字。比如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反”字,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中有“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注释为“反,通‘返’”,这是通假字。而必修五《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的注释为“[反]返回,后作‘返’”,这里是古今字。还有必修二《离骚》中的“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课文注释为“反,返回”,这便看不出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上述三个“反”字都是“返回”之义,但注释术语有差异,所以教材理应统一并规范注解。
三、文言文注释的优化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曾提到:“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③理解词义是读懂诗歌、文章的前提,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工具,但只有准确并规范的注释才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所以,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克服教材中的注释问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编者首先,要会取舍。语文教材最大特点是教学性,它适用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故课本上的文言文注释和一般的古籍中所注有所差别,而对于那些具有争议的注解,教材应当选取学术界较为认可的注释。而且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为了照顾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需要,在语言表达上不会表述得太过深奥。其次,要统一意见。编者在给教材作注解时应多关注容易引起分歧、误解的字词,这样的字词句定要作注,并且需要统一注释内容和格式,否则会引起混乱,不便于教师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最后,全面了解中学生的文言知识水平。教材编辑者在编辑教材的时候不可闭门造车,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材编辑者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可让中学一线教师来配合完成调查任务,确保不忽视学生文言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