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范文1

历史是高中文综中相当重要的一门课,好比是理科中的物理,有的文科同学为怎样学好历史而头疼。那么,高中文科历史怎么学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怎样学好历史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高中怎样学好历史方法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1.读目录.

2.读章前提示语.

3.读每一节的标题.

4.读课本正文.

5.读课本小字、注释、图表、引言。

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解题方法与技巧:

1.解答历史选择题的方法.

2.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与步骤.

3.解答问答题的方法.

训练组织语言的能力:

1.能从语文的角度找出(概括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把每一段划分为几个层次,能简明扼要地叙述出每一层的含义。

2.识记课本中或者试卷的答案中一些精辟的语句。

3.做练习的过程中,先自己组织语言,然后再与答案相比较,力求答案最精炼。

二.高中历史怎么考高分1.历史基础知识是根本。

将大事件按照公元纪年的方式按顺序记录在纸上,随身携带方便记忆。纸张不用过好,反复背诵默写有助于加强记忆。

2.选择题型:在大型考试中,基本杜绝了靠选项排除选项的可能,但排除法依然十分好用,首先将错误项排除,提高正确率。

3.论述题:一般情况下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展开论述,若分值较高还需要从历史、地缘、科技、军事等多方面论述以囊括得分点。

每一小项记得分条论述。

4.检查:试卷完成后在检查阶段中基本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只加不减。

意思就是即使同一题中的两小项互相矛盾也没必要删掉一项,因为阅卷只看有没有得分点。选择题切忌在交卷之前临时改换答案。

5.在对历史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谁而起,因什么事情而起,又是在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影响之下。

历史是事件的组合,一个个的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

三.如何学好高中历史一、全面归纳历史阶段特征,贯通基础知识。为了贯通基础知识,学生们应全面归纳总结某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以及下属相关知识点。基本维度大致包括该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政治制度沿革、思想文化变迁、科学技术创新、世界形势变幻以及选修相关内容等。

二、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提高解题能力。现行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是"知识抽样,能力覆盖".只有大量知识而缺乏解题能力无法取得高考最终胜利,因此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要有重点地进行限时训练以提高解题能力。

应重点训练在给定时间范围内、在较为紧张的状态下、较为快速准确地将题目答完;应重点训练正确解读、充分利用给定材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以及欧化语言材料的能力;应重点训练分析能力;应重点训练概述能力;应重点训练比较能力;应重点训练评述能力;要在答题角度上下功夫;要在关键词上下功夫;要在训练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历史答题方法。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范文2

一、注重教材史料,有效链接知识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处于不断修订的过程之中,以人教版为例,教材突显专题化、模块化编写特点,教材的变化也影响着知识考核模式的转变,促使高考命题也发生着改变。目前,历史知识的考核内容也多以文字史料的方式呈现,很多时候,文字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已经成为学生解开历史知识谜团的金钥匙。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托,其中有很多文字史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也能够强化学生文字史料解读的训练,对文字史料的解读,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历史现象,对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充分重视教材文字史料,立足于教材,并向课外拓展,实现教材文字史料的课外延伸,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究历史现象、解答历史知识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点。教师若能够活用教材文字史料内容,并使之贯穿于历史教学过程中,那么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便会更加牢固。

二、解读文字史料,深挖史料的价值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史料是基础,核心是以文字史料为依据,而关键环节是解读。文字史料的解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也需要反复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文字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是学生分析理解史料内容的关键,解读文字史料是有一些方法的,教师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字史料,找出文字史料背后隐含的历史知识,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文字史料的准确解读。一般来说,文字史料的解读,主要可以划分为信息提取、现象描述、成因分析、本质揭示等四个阶段。信息提取是文字解读的基础,主要针对文字史料中涉及(明示或暗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等方面信息点警醒提取。现象描述是文字史料解读的过程,是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立足史料信息对历史情境进行还原,梳理出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等内容,从而全面把握文字史料内容。成因分析是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围绕问题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地点,发生了材料中所发生的事件,使得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本质揭示主要促使学生从材料内容出发,深入到文字史料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内容,从而综合解读出文字材料所要考查的重难点知识。

三、要辩证地分析史料,看待问题

以王光祈的论述“世界潮流排山倒海直向东方而来,中国青年受此深刻刺激,顿成一种不安之象,对于旧社会、旧家庭、旧信仰、旧组织以及一切旧制度,处处皆在怀疑,时时皆思改造,万口同声要求一个‘新生活’”来评价。

问题(1):何为“世界潮流”? 问题(2):何为“不安之象”? 问题(3):“处处皆在怀疑”可取吗? 问题(4):当时是“万口同声”要求“新生活”?

由此学生思考是一场向西方学与科学的解放运动,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但盲目要求西化,否定传统,可见作者是认为这很偏激值得反思。但是作者的材料真实吗?不可能万口同声,应是社会中的一部分,应辩证地认识。这样学生对的影响有了全面的认识,能够辩证地看待史料,这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四、注重对史料的运用的实效性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范文3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206-01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就是指在历史教师指导下,通过师生互动,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达到尽可能多且符合历史教学要求的效果,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高中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的改革,全面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益,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作为指导,努力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改善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实施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实现在短短的45分钟内收获最大的课堂效益呢?下面,首先总体上介绍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然后提出渗透在教学模式中的几种能够有效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要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必须要做好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相当于设计教学提纲。教学提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是最重要的基础保障。

1.1知识导入。教师要带领学生复习旧知识,检查对以往知识掌握情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入新的知识,就要突出重点,用简单、新颖、通俗化的方法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纲挈领引出重点难点。

1.2自学阶段。教师在解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重要的工作就是向学生提出自学要求,明确自学目标,布置自学任务(可以是向学生提出几个基础性的问题作为自学任务,如某一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指导学生自学方法(如结合图示、史料以及老师布置的任务认真阅读教科书,提炼重点)。

1.3教师引导课堂。通过检查学生对自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也就是对问题的回答情况,检查自学效果。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本节课知识,把内容进行归纳、补充、进一步深化和条理化,构建起知识框架。

1.4课堂合作。在教师发挥课堂的引导作用,把知识点逐一进行细致讲解、归纳后,教师可以根据重点难点提出一些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对历史知识的探求中。

1.5课堂反馈。课堂快要结束时,要及时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课堂小结。教师要求学生当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二、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放在教学关键位置

高中教学新课改下,已经明确地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那么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就是教学活动的关键。这是因为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就会提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方法可循。首先,在课前知识导入中,如果把课堂教学演变成一种向历史奥秘探索的活动,就会在课堂的开始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比如可以讲一个相关的历史小故事或者谜语、悬念、成语来引入本节课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历史事件。例如,可以播放与相关的影视片段来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的历史背景,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清政府腐败落后,列强恃强凌弱的情境中。通过对历史题材电影的观看,学生就能更加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教师还要注意把听起来与学生生活比较遥远的历史事件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学习到很多道理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因为,人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探究活动的内在动力。

三、要注重在教学中多选用史料深化知识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除讲述教科书上的知识以外,还要注意引用充分的史料来完善历史背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考察教师知识储备的一个重要指标。有些人认为扩充史料属于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可了解也可不了解。实践证明,这是目光短浅的做法。从长远来看,向学生扩充历史背景资料,能够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程度,尤其是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运用更加灵活。

教师选用的材料可以是历史照片、人物言论、历史著作等,要注意发挥史料的情境性、开放性、多样性。在选用史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避免过多运用史料。随着教学现代化媒体的运用,有一些教师大量使用史料进行教学,不仅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反而冲淡了教学的主题,与教材知识脱离。教师要注意运用史料不要贪多,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有限,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应该合理利用时间安排史料的扩充。②充分利用史料反映现象。比如,历史图片作为一种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高中历史教材相关资料中拥有大量的历史图片,是高中历史教与学的宝贵资源。一幅历史图片,往往会带给我们很多信息。教师则要带领学生,点拨和引导他们观察历史图片里的人物衣着、背景、表情等来剖析历史时代背景的特点,或者观察图片里的人物、地点、从事的活动来理解图片反映出来的内涵,使学生逐渐养成从历史表象到历史本质的图片解读能力。

总之,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促进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只有熟练运用课堂教学的技巧,积极探索出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策略,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说明:1."语言类型"用A\B标记(评价语言A、启发语言B)。2."语言功能":教师的语言表述属于"激感、发展思维、消极回应"中的哪种,下面打"√"。3."声音":语调(高\中\低)语速(快\中\慢)语气(亲切\严厉\生硬)。

这份表中,我们对观课老师培训时,就尤其要说明课堂上哪种类型的语言要记录?如何判断它的功能?如何描述学生的状态?课堂中在哪个位置观课比较好?等等,这些培训到位了,课堂上操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不致于手忙脚乱。

三、进行严谨的课堂观察及课后诊断

课堂观察需要老师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走入课堂,从课堂中广泛搜集真实的教学现象和数据,然后用这此事实和数据来分析课堂。课后诊断,更讲求技术性,绝不是简单地用以往的方式说说课的好坏,怎么改进就可以了,如老师们听了一位李老师《钓鱼的启示》一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一观察点后某位老师写的的观课报告: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组老师分"初读、议读、拓展读"几个环节对老师的课堂语言进行了记录和分析。

……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们记录了课堂上李老师的评价性语言14处,激感的占65%,发展思维的占28%,消极回应7%,可见李老师的评价语言是及时的,评价中多用的是激励性语言,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思维将思考引向深入,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从学生的状态和反应就能看出来,比如:一位女生朗读声音小,李老师给予评价:"你太温柔了,你的惊讶老师没有听出来,你再试一次。"这位女生再次读抑扬顿挫很到位,李老师及时评价:"看,比刚才进步了许多!"在这样的激励评价中,让这些内向胆怯的学生获得自信和勇气,同时也感染调动了其余学生的积极性。

……

这正印证了"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学生。"总的来说,这节课上,老师语言饱含深情,由此感染了学生。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范文4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性 备课 钻研新课标 改变教学理念 备学情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066-02

唐代诗人韩愈的《芍药歌》里有这样一句诗:"娇痴婢子无灵性,竟挽春衫来比并",其中的"灵性"是聪明的意思,整句诗是指:韩愈钟爱芍药,他认为丫环们没法同芍药花相媲美。我们要建立有"灵性"的历史课堂教学,把"灵性"用在历史课堂上,当然不能单单指聪明了,它应该是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它既不是指背书的有效性,也不是指惟分数的有效性,更不是指教师讲课讲的多么漂亮,而是指历史课堂教学要从学生自主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关注和注重学生。教学有效性首先是针对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教师教的是否有效要看通过“教”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能够保证学生有质量的学。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手段、方法和视角,帮助学生学会以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以历史的意识分析解决问题。

新课改推行后,随着课时的减少,历史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作为基层的历史教师要迎难而上,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来改革教学,在教学的有效性上下功夫。课堂的生命力取决于课堂的“有效教学”,那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将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加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则更加刻不容缓任重而道远,以下是作为民族地区示范高中一线教师面对新课程新课标的拙见和广大同仁分享。

一、研究新课标,准确的制定具体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引领课程改革的航标灯。”新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分级分类地界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分类目标、模块目标、具体内容目标,构建历史课程的目标体系。比如在学习《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教学内容时明确模块目标是代议制的阶级属性、定义、发展历程以及民主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具体学习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代议制确立有各自具体目标,如法国政体教学突出共和之路的艰难。教师应在研究、理解、把握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理解、把握好分类目标和模块目标,并能够正确认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分识记、理解和运用等三个层次,并且层层递进;使学生了解过程的处理与教学方法的运用。同时,需要教师根据本地区的情况、根据所面对的学生情况进行具体化、细化,比如在学习《》过程时刻画左宝贵民族英雄形象时即和叶志超“狂奔500里”的败类嘴脸对比,又针对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实际抓住左宝贵是“回族”英雄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彰显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色。

有效课堂教学主张教师树立教学目标的整体结构观念,全面实现三维目标,使教学目标价值的实现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中,从而充分实现教学的基本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既准确又具有独特性的教学目标,是构建有效课堂总的方向性要求。

二 树立课堂新理念,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建立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1.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学习。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对学生的情感价值和历史意识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课堂完全由教师负责和决定,教师高高在上享有无限权威。势必造成教师不停维护课堂秩序然后抓紧时间演完独角戏,教师一节课里充当警察导演演员等多重角色,一节课教师费尽心机绞尽脑汁又精疲力竭。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了,教师更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依然坚信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和“填鸭式”的教师会被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所淘汰。教师必须尽快的由课堂的主角转变成课堂的主导。提高各项技能和教学水平,转变教师角色观念是增加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2.学生观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观念认为学生上课做观众甚至是旁观者便可。只要学生认真听讲记住课堂重点知识就是好学生,往往存在重知轻情的现象,对学生情感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学习乏味无趣更别谈学习的主动性就连师生互动都成问题了。背就成了历史课的代名词,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乐于思考的过程。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即能传授知识又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使历史学习“死去活来”。所以,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源泉。

三、备教材, 以课本为基础,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历史知识本身就是对过去的一种记忆,如果教师单纯地就史论史,那么不仅学生难以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还会使历史教学枯燥无味,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此同时,历史教材由于很多因素的限制,具有很大的滞后性,势必要求教师挖掘教材表述中显性、隐性、悟性、中性等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现有课程资源,充分发掘课程资源。必须拓宽学习空间。笔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课本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如果教材条理清晰,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自学;大多数时候教材只是一个样本,总是想方设法地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如让学生当小记者,办手抄报,开演讲会,辩论会等,让校园成为历史学习的丰富课堂。笔者还努力开发地区资源,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访问当地的历史名人,调查当地的风俗习惯等,这样,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走访、调查、整理,既提高了学习的能力,也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热爱,还升华了对祖国的感情,从而增强了自己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个转变是加强课堂有效性的途径

四、备学生备学法,注重学情因材施教

新课改革的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不满足于只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能说出准确的理论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感知到积累再到理解,学法指导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而合适的 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历史认知能力。但教材不同学法也不一样,即使同一内容因学生对象教学条件学法肯定不尽相同。在备课过程中应对学法指导予以充分勾画,

1.强调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首先引导学生如何阅读教材,通读教材,了解本课要学习的知识点,以正文为重点,勾画每段的关键词句,然后远观课文有几目,目目之间什么关系等等;课后复习强调知识点的巩固,知识点分析过程,知识网络体系的建立等。

2.教师按照学生实际勾画对重点难点知识学法指导。对于高二体育特长班的学法指导重点是提高识记的准确和学习兴趣,比如编一些顺口溜来归纳知识点。在学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术知识点归纳:“甲骨钟鼎石刻铸,竹木皮革丝麻布;西汉造纸东汉改,植物纤维物廉多,魏晋三国代简牍,唐朝战争传大食”。

对于高二普通文科班强调巧记夯实基础的同时还要关注学习能力的培养一般引导学生通过列表归纳,比如学习《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列表归纳

又设计通过讨论法比较法来认识各阶层向西方学习的异同和评价。

总之备课是提高课堂有效性前奏。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才可保证以新理念为指导,以新课标为指挥,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法指导为核心的历史课堂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朱汉国 刘淑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范文5

【关键词】2015年高考 试题特点 备考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37-01

2015年全国高考已渐大幕落下,综观2015年全国新课程高考文综卷(Ⅱ)历史试题可知,试题与往年相比题型、难易程度、试卷组卷的顺序基本相同,符合《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突出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凸显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这也为长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线教师和一名从事高考研究的工作者,指引了基础教育中历史教学的方向,即“历史学科体系与历史学科能力”逐步找到了在中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合适位置。这种连续性与稳定性,对于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复习备考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

2015年试题的几大特点:

1.去学术性倾向,取平易近人倾向。纵观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尤其是选择题,大多运用原始文字材料,材料文字内容阅读量大,信息难以提取,面对这样的材料型选择题,需要考生花费一定时间来分析这些材料本身,给考生增加了人为的阅读障碍,使考生产生畏惧感。2015年选择题试题,大多数题干材料简短有力,特别是非选择题部分文字阅读量更加少,适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继承过去的短文字命题方式,全部采用短文字材料,不追求材料的形式,而注重考查考生对材料内涵的把握和利用。材料阅读量适中、文字通俗易懂,给考生产生平易近人的感觉,有利于考生答题和考出信心,这是指的点赞的地方。

2.突出考查历史主干知识。新高考多围绕大纲重点主干知识命题,今年也不例外。古代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特征;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的发展等主干知识是今年历史选择题的主要考点。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影响、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及影响、中国近代各阶段的主流思想等主干知识是今年历史材料题的主要考点。考查历史主干知识,能够使考生在纷乱复杂的历史中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增强历史的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3.试题蕴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历史学承载的人文教育功能。历史学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课程“三维目标”中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也是考试的重要内容,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历史试题注重阐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遗产的现代意义,提倡传承文明,崇尚科学的精神。如第24题,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有利于激发考生对传统优秀文明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又如第30题,考查了“侵华日军的罪行”,涉及了2015年重大时政热点“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揭示了“勿忘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

2015年高考题对今后备考的提示:

一、夯实双基,优化历史思维

在古代史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点透指历史事件知识点分析透彻和全面。如时代背景,原因分析、主要目的、方法措施、性质意义、作用影响等。从高考试题来看,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理解考查较突出。实现点透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线通指某知识点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连成一线。以知识纵向归纳为主,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的分析并形成小专题。面全指同一时期社会各方面的概括并形成历史阶段特征。如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等。以某一历史阶段为例按章节顺序理清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概括出阶段特征。然后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制作图示图表、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

二、完善知识结构,增强通史知识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弱化了通史时序,同一时期的关联知识点分布于多本教科书中,使得学生正确理解与全面把握历史知识的关联性有一定难度。以31题为例,题目涉及外交政策转变――“一边倒”、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文化教育改革、国家发展战略――“一五”计划等相关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分布在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中,只有将这些知识点整合在一起,才能理解与把握相关知识点,进而作出正确判断。这样的高考试题要求我们在学习时候要有贯通意识,在充分研究教科书,吃透教科书的基础上,有意识第将同一时期的关联知识联系起来,并择机适当补充重点知识以及其他版本教科书的不同表述。

三、活用历史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以后,考虑到“一标多本”的现状,专家学者一再强调历史教学应提倡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把学科教材当成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觉得“教教材”的观念似乎已与课程改革理念不太合拍了,挖掘大量的史料,来补充教材内容的缺欠。这本无可厚非。然而,从近几年的全国课标卷来看,试题越来越重视学科基础知识,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突出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而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理解教材来实现的。知识是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基础,没有基础知识、基本史实充实的历史课堂无法产生生命的律动。高三历史教学,重新回归教材,提升教材知识的深度认知是提高复习质量的关键。当然,“回归教材”绝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粗浅、机械地重复和再现,要坚决摒弃过去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得到的僵硬的毫无价值的基础知识。而应该强调在“读懂”、“读精”、“读深”教材上狠下功夫。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范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对策

历史是一门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学科,如果我们只注重了它深刻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丰富多采的一面,只注重了它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生动活泼的一面,则往往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诸多偏弊,造成学生不爱学、甚至是讨厌历史。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教学方法的陈旧与单一。主要表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应试”为目的的历史教学严重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且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生的主体参与,不注意个性、智能优劣,实行“一刀切”,只顾“满堂灌”!这样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变成了只会接受知识的“奴隶”。更深层的原因是大多教师都以服务于高考为宗旨,充分挖掘历史事件的背景、淡化事件的经过,深刻分析其历史影响。这种重两头、轻中间,重结论、轻史实的做法势必让学生索然无味,学生为考而学,把学习的目的归终于仅仅为了应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都由教师包办代替。没有了“乐学”,思维的火花又怎能点燃?因此,不把应试教育的观点转变过来,历史教学可能走入死胡同,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无法释放,更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因此,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而创设学习历史的情境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呢?让我们来共同努力,探讨一条让学生参与历史、亲近历史、学好历史的路子。

1 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极大的兴趣投身于学习、参与教学。

2 创设学习历史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所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在教学中我尽量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3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教学中,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认识;“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智慧。“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从教学实践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

5 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6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性学习

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搜集信息、现场考察、专题研究、讨论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中,注意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启迪科学思维,揭示科学现象的本质,使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感受科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历史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些分歧,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7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在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基础上,立足教材内容,紧扣基本要求,旁征博引,中外贯通,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清交点,抓住特点,不留疑点,最终掌握知识点。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由于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及其独特功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课堂效益的高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授课艺术,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改革历史课教学的定势思维模式,进而从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中解脱出来的必由之路。

8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高中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 ,掌握历史知识,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历史情境教学可以创设实物情境,也可以创设影视教学情境所谓实物情境是指展示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历史遗留物品或文物,如古钱币、古器皿等等,还包括文物的赝品。良好实物情境的创设,不仅形象直观,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