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问题

高中语文问题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2―0092―01

一、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了写作主体的发展成长。 作文教学本该是循序渐进,长期实践才能见效的工作,但在课堂上讲的只是考场作文的写作而非日常写作。课堂上传授的也只是写作技法,拿着高考的评分标准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和写作模式,忽视了写作主体的情感体验和创新表达,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更是缺乏系统性。教师单纯为考试而进行作文教学,学生也单纯为考试而写作,以致作文教学寡淡无味,写作毫无感情。

2. 教材编排存在缺失,导致了作文教学的随意空泛。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缺失,已有研究者指出:“以主题来划分单元,同一单元中的课文主题大都一致,全书有明确清晰的逻辑关系。”与之相一致的是作文训练也以主题划分,没有同时设计一个系统的、逻辑严谨的写作指导体系与之对应。加上教师的认识程度、理解水平不一致,专业素养层次水平有差别,给教师的写作教学增加了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的作文教学随意空泛。

3. 作文批阅量大效低,致使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鸡肋”。一般来说,高中语文教师大都上两个班的语文课,每班学生大都在50人左右,按每学期批阅6篇作文计算,也是一个巨大的作文批阅量。况且,单是批阅后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就不好说一定有效。据笔者了解,大多数学生对待老师批阅的作文都不会认真阅读,用心体悟,精心修改,这在某种意义上使老师批阅作文的巨大付出变成了徒劳无益的劳动。再者,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很难通过老师批阅几篇作文就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它需要时间、阅历、积累和长期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这使学生对作文也不会特别有动力。这样,作文教学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鸡肋”,教师不愿花费精力和时间去搞作文教学便是自然的事了。

4. 主体面临新的困境,造成主体的写作生态出现萎缩退化。今天,电脑和互联网早已走进了普通中学生的生活,这使我们的写作主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困境。视图传媒的高度发展弱化了高中生本就贫乏的想象力和情感,冲淡了他们独立思考的个性品质,网络信息的复杂性造成了中学生对网络过度迷恋,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加之浮躁、喧嚣和功利的现代都市文化的误导,中学生的写作生态出现了严重的萎缩退化,导致中学生读书不够,感情体验不足,很难有抒写性灵的佳作。

二、 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对策

1. 找回源头活水,回归重性灵抒写的作文本真。教师要教会学生用观察来打开认识客观世界的门户,汲取生活的源泉,获得写作的素材,增加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知与体验,丰富他们的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并逐步养成联想、想象和思考的习惯。同时,写作教学应少一些功利的色彩,不能只做技巧性的指导,为得高分服务;要给学生敢于说自己话的勇气,强调对真性情的写作,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主动体验和创新表达,重视学生自主写作意识的培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见到灵动的、言之有物的佳作。

2. 用好教材范例,开发读―悟―写结合的作文教学资源。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将教材中零散的、片断的写作知识系统化为整体知识,引导他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逐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当然,教材只是范例,面对着缺乏作文教学体系的教材,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努力挖掘语文教材的隐形功能,在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并驾齐驱,打破读写脱离的陋习,把仿写、续写、缩写、扩写、译写、补写等写作教学恰当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力求在“读中悟写、以读导写、以读促写”,让学生在阅读中吸收文学营养,并把这种营养转化为写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创新写作训练,关注写作主体的作文素养和个性张扬。首先,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读者意识。让学生树立每篇作文写出来都是要给读者看的理念,其次,让学生建立素材意识。鼓励学生通过恰当的途径亲近大自然,寻找体验和感悟,建立素材意识。再次,要坚持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养成学生自改作文、互改作文的习惯。

高中语文问题范文2

(一)未考虑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连贯性

中学生学习语文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学生的年龄不同、年级不同、身体发育不同都会导致心理差异。由于《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学生在初中阶段往往就近入学,学习环境比较熟悉,对朋友教师有一定的亲切感。然而,高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学校。他们不像初中时期那样经常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心理的发展呈现闭锁性特点。这种心理反差不可避免地让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产生了心理焦虑。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所说的“好知”、“乐知”是学习语文的两种境界,好知者众,乐知者寡。当今语文教育的现实比孔子想象的要严峻得多。我在前人做过的调查中发现高一学生学习语文存在着很多不利的因素,他们有着呆板的学习方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部分同学认为高中语文难学,有很多同学对高中语文成绩不满意,几乎很少的同学参加演讲、朗诵等有意义的语文活动。初中时期活泼开朗的他们由于高中生活的不适应变得沉默寡言,热情丧失,对语文逐渐失去了兴趣。

(二)未考虑初高中教材难度、知识点方面的连贯性

初中的教材定位于适应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性、适应性。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每个单元仅包括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两个板块,每个单元都有本单元的预习提示。初中这些课文在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比较低,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在能力方面要求比较低,课文内容简单,要求低,难点少。这就使学生养成依赖老师的不好的学习习惯,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把精力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上面。然而,高中教材定位于高考,高中分必修和选修课,知识结构和初中有明显的不同,它是以某一话题为统领设计专题的。因此,在实际实施中加大了初高中教材间的裂缝。而且高中体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内容密度大、要求高、坡度陡、难点多,在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比较高。高中的阅读教学对教师也有很大的要求,他们必须变革教学方法,创造时机,唤起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独立思考,想象着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形成名师钱梦龙的“教的艺术”———“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艺术”。

(三)未考虑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连贯性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龄较小,学习能力较低。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经〉两首》时,语文教师往往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关雎》、《蒹葭》都是爱情诗,通过反复的有情感的朗读,不难发现其中的爱情观,因此,学生经常采用读、背、记的学习方法。进入高中后,学生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目标是高考,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会广泛采用分析、讨论、合作、联想、质疑等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常常令学生产生思维的障碍与理解的困难。绝大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听过初中课,对初中教学了解很少,因此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较大的知识难度的压力下加上了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导致学习热情下降,甚至丧失信心。当然,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远不止这些,这只是其中表现突出的几个因素,也是我们最应该重视的几个因素。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措施

(一)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

魏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样是课堂,有的老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视为乐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初中教学的衔接,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广博知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语文老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造就“学识宽厚智如源泉”的大智者,只有成为大智者,老师才能顺利帮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衔接的问题。此外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说传统的教法都不要了,而是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强化课堂教学质量意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积极做好心理衔接,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首先教师应该明白初中升入高中给学生心理带来的差异。为了消除“学习心理差异”,教师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困惑,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能够明了初高中阶段之间的差别,了解初高中语文学习的不同特点,培养自信的心理品质,做好学习上的各种准备。其次,教师还必须深入了解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差异,教师应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不应把重心放在优等生上,要尊重人、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帮助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同样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应有之义。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里心态开放,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释放。

(三)研究初中教材,以旧带新

高一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特别是初三的教材。因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初中的教材帮助我们过渡到高中的教学。如,在初三我们学了不少的诗词,如《忆江南》、《沁园春•雪》、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在高一的第一单元诗歌阅读鉴赏中,教学《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虽然要求不一,但从学过的诗词引入,不失为很好的过渡与衔接方法。其次,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创设似曾相识的教学环境,同时拓展了学生的学科知识积累。教师通过这种方法以旧带新,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叶圣陶老先生讲过“一个人有自学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

(四)教、学法的衔接

高中语文问题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行为

一、高中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1.扰乱。该类型的课堂问题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故意做出某些动作或者发出声音,影响课堂秩序。该类型的问题行为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1)哗众取宠。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的时候,有些学生为了哗众取宠,会做出一些令人惊讶的动作。这种行为导致教师不得不停止授课,转为对该同学进行教育,课堂教学不得不中断,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2)交头接耳。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语文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交头接耳。这种行为会影响教师课堂授课的注意力,也影响他人正常听讲,降低教学质量。2.非扰乱。该类型问题的行为表现主要是学生上课走神,不专心听讲。这种行为,尽管不会对正常的授课秩序造成影响,但是学生的学习达不到预期效果。某些学生看似在认真地听课,并且积极做笔记,但对知识内容并没有真正理解。这种问题是隐性的,学生和教师都不易发现,但是该行为对学生的成绩会造成重大影响。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有人文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补充许多新知识、新内容,以此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有些学生对教师补充的新知识、新内容过于专注,以至于浮想联翩,影响学习成效。

二、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也使传统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高中生思想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出现了攀比、拜金和享乐思想,缺少艰苦奋斗的意识,学习的动力不足,进而在课堂上行为表现较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氛围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有直接的关系。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把控着教学进程和秩序,学生出现的各种课堂行为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教师造成的。目前,有些教师管理能力弱,自身素质较低,在实际教学中不能抓住重点,教学方法呆板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上课不积极,学习不主动,甚至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行为。此外,有些教师自身的管理能力较低,不能对课堂上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及时处理,这无疑也是导致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一个要因。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内容比较丰富,经常需要学生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些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演讲时,容易忽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因而导致了一些问题行为的发生。

三、解决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

要使课堂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保证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首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保障学生学习不受干扰。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在自身的管理能力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能力和解决能力,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高效。1.制定课堂规则要减少和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就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对于教师来说,要制定合理的课堂规则,让学生意识到遵守课堂规则的重要性,并适当采取一些合理的奖惩措施。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规则的制定,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尽量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一旦课堂规则制定后,所有学生就必须遵守,使规则更有约束力。2.及时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出现一些问题行为,教师一般都会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惩罚,使其受到教育,也使其他学生引以为戒。这种负强化的管理方式,虽然能够及时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行为,但如果长期实施,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教师要尽量少用负强化的管理方式,多采取正强化的管理方式。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出现起哄、怪叫等问题行为,可能是想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采用负强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状况。教师如果选择上课表现较好的同学作为榜样进行表扬,给其他学生树立标杆,那么,经常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就会改善自身的行为,通过积极的学习和良好的表现来赢得老师的认可。3.多关注和鼓励后进生在课堂上表现较为活跃的学生往往会得到老师的更多关注。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一些学生既不会扰乱课堂秩序,也不会踊跃发言,默默无闻,甚至害怕老师过多关注自己。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走神、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讲、不积极主动学习。他们的问题行为比较隐蔽,教师必须认真观察,及时发现,给予他们鼓励和教导,帮助他们改正自身的错误。在课堂教学中,也有部分学生在课堂初始阶段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但因自身的学习基础较差,对之后的学习内容不理解,因而出现走神等课堂问题行为。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给予其更多的鼓励,积极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势,进而不断地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4.科学地管控课堂在进行课堂管理时,教师首先要有着正确的教学观、主体观和学生观,能够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地把控,减少学生随机产生的问题行为。此外,教师要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课堂的管理中,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积极为学生创设自我展示的机会,避免课堂上问题行为的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当正面表扬和奖励都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行为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负强化管理,但一定要注重策略和方法,掌握好轻重。一般情况下,教师最好不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直接性批评,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灵活地选择教育方法,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改正错误。在一个班级中,不同的学生因其资质和基础不同,在学习效率、学习能力以及思维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而对于教师来说,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差异,灵活地进行调控,既要做到严格要求,又要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懂得宽容。对某些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问题行为也要辩证地看待,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的讲授为重点,学生主要负责听、记、学,师生很少进行民主的交流和互动。主要原因是老师认为某一新知识内容必须要由其进行详细讲解后,学生才能理解和吸收。但是,当学生进入高年级学段之后,由于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有些时候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探索来掌握知识。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索之中,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发挥,这样问题行为也就会得到有效避免。6.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运用不合理,会严重阻碍课堂教学的进程,影响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就会枯燥乏味,学生就会失去听课的积极性,进而出现走神等各种问题行为。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以此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例如,可以在语文课上采用对话法、讨论法、自学法、角色法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师生互动,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又如,在讲授小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说中不同的人物,通过表演深入了解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活动。这样既有助于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又有助于把握整篇小说的思想主题。

参考文献:

[1]刘晓娟.学生权利视域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学院,2016.

高中语文问题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策略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问题

首先,现阶段的高中选修课所赋予教师与学生的选课权利只是形式上的所谓选修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必修课教师只是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材进行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各个学校可以依据教师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一种,但是,大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师都普遍认为,现行选修教材“不够完善,只注意了时代性,而没有很好的科学性”。所以,大部分的学校只会选择与高考关系比较接近的、以文学为主体的选修教材。而这种选择则直接忽略了对非文学的社会应用语文的选择。因此,这种在表面上提供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实质上依然具有严重后果的单一化倾向,而且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其次,现阶段的选修课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高中生本来就面对强度很大的学习压力,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重点知识的学习上导致选修教材的学习时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少,这就使得通过选修课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成为一种奢谈。比如,大多数语文教师会立足于高考的命题重点对选修课上的《古代诗歌鉴赏》大讲特讲,但是对于《新闻阅读与实践》等与高考关系部密切的知识一带而过,或者让学生在课下自己看。最后,大多数高中学校在选修课课程的开设、运行、管理等方面缺乏健全的制度管理。对于选修课教学学校没有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对于学生的选修制度,没有向学生配发必要的选课手册,对学生选课的具体指导较少,甚至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展选课指导活动。

二、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分析

1. 优化选修课程设置,精简选修内容。

语文选修科目设置繁多,教材开发品种过多,占用课时过多,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国情和汉语言教育的传统与特点。语文选修课应该减少学习模块,缩减课时,恢复到它应有的地位,那就是语文课程标准表述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从这一认识出发,语文选修课的模块设置、课程选量、课程安排等都需要重新审视。选修教材里的文本只是供教师教学时选择使用的材料,可以从头至尾全部使用,也可以根据对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和学生现实水平的分析,对文本加以筛选,使用最有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材料实施教学。当然,也可以根据教学分类目标的不同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选修课宜与必修课并行开课(并非指从高一开始设置选修课),但这要防止选修课被敷衍、挪用,所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以免被虚化。选修课不能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应该在充分调研学生学习兴趣与特长的基础上开设精而专的选修课程,力争选材开口小巧一点,探究实践深入一点。

2. 扭转教师观念和“修正”高考的策略。

加大对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力度。目前高中语文教师能真正上出具有真正意义的选修课的人不多。只有老师素质提高,观念转变了,才知道怎么教,才会教,学生才有可能会学。教育部门应为老师提供足够的培训的机会与时间,让所有在一线的语文老师能够得到有效的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新课程特点,转变传统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模式,真正明白选修课的性质与特点。淡化选修课以至整个语文课程与高考的密切联系。因为语文选修课程千差万别,如何能够通过一张试卷予以全部关照?更重要的是,这种“迁就”态度会进一步强化教师应试意识,促使选修课程“必修化”。因此,要让选修课以其真正价值生存下去,淡化教师应试意识才是上策。一方面语文高考不应公布过于明细的考试大纲,消除教师琢磨考纲的心态,让语文教育回到踏踏实实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上来;第二方面是语文高考题要超越教材版本与文体限制,超越必修、选修限制,考出语文的“真精神”;第三方面是语文高考题型和选材最好常变常新,以此消除教师“技术化套构”和“厚此薄彼”心态,踏踏实实研究教材,老老实实教语文。做到上述三点,语文选修课才可能有立足之地。另外,教育理论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持续不懈地给应试化教育者“洗脑”,以理论和事例证明培养学生扎实语文功底的考试效果胜过题海战术与教学技术化,从而还选修课教学一片空间。

3. 立足于高中生的学习实际。

高中语文问题范文5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改革表面化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许多教师已经逐渐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自身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等,但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进行正确地引导,缺乏目标性和方向性,这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变得茫然,降低了学习效率。

2.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然存在

我国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式地传授教材规定的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然后进行记忆,不断地重复和练习,最后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用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掌握问题的情况,忽视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只注重结果,这些都不利于将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3.语文选修课的虚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必须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设置相应的选修课,以提高和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现阶段,很多学校已经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设置选修课程,但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而是按照高考规定的大纲来设置选修课程,并且在高考的压力下,将选修课变成必修课来上。此外,由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理论知识匮乏,学校的教学经费不足等因素,也制约着高中语文选修课地开展。

二、新课程改革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1.教师合理转变自身角色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延续以往单一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也不能一味的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放手不管,而是要让教师进行引导式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事实上,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并不是一项自由的活动,学生不可能完全独立地去思考问题,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地指导,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从单一的讲授书本知识向启发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转变。

一直以来,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习惯了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书本上一成不变的理论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并没有及时对知识进行扩展和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当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改变教师僵化的思想,使其充分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的角色,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与时俱进,做名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2.正确对待选修课

(1)提高教师对教材的整合能力。正确把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衔接点和差异性,提高教学策略的实效性,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整理、体验、探究,并尝试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设计一些延伸性、拓展性、探究性的思考与练习题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处理好高中教学活动中选修与高考的关系。将选修课教学和高考专题复习应有机结合,将选修课内容的教学设计与训练同步进行,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把握高考主体的稳定与适当调整平稳过渡的关系,并将阅读能力的提升、文体思维的训练、语言能力的综合运用及书面表达的规范化等融合起来,做到举重若轻,举一反三。

3.学法研究中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法研究的核心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的核心又重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教给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中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高中语文问题范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问题; 建议

【Abstract】Poetry as the longest history, the most popular genre of literature, in the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s the Chinese nation great crystallization of creation. Middle school language especially in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the poetry teaching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high school Chinese poetry teach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High school Chinese poetry teaching; problems; suggestions

诗歌对一个人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启蒙与领航的作用。所以诗歌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自有别的文体无法替代的特殊位置和重要作用。正如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所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是不容忽视的。

1 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1 重理性分析,轻感悟探究。

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重理性分析而轻感性品味、重知识传授而轻情感培养,字字解释,句句分析,以致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经教师的条分缕析而失去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参与鉴赏的权利被剥夺了,本应让学生由衷喜爱的古典诗歌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诗歌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教师的详解往往使学生的自我体验消解,使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

1.2 重功利目的,轻审美探究。

受高考压力的影响,一些教师片面地追求分数,把诗歌课上成了练习课,训练课。在诗词教学中只注重教给学生应试技巧、诗歌评论的术语,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课本内容只是作为出题的资料,而不是审美、探究的对象。久而久之,不仅会削弱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而且对其能力的培养有害无益。

1.3 教学观念陈旧,不敢越过“雷池”。

每一首古诗(或词)都像一件玲珑的艺术品,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美。在具体的教学中,虽然有一些语文教师也尝试着让学生参与诗歌鉴赏活动,但力度和范围非常有限,往往流于形式,基本的框架还是在教参范围内,结论也必须由教师控制,学生的一些颇有见地的看法最终被排除在外。

2 加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建议

2.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交往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交往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如果教师和学生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那么这种相互交往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反,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甚至出现相互不信任、对立、敌视的态度,那么对学习将起到消极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同样应重视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交往需求,使学生的交往需求得到足够的满足,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重要因素,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互动交流过程。

2.2 创设问题教学,提高兴趣。

问题教学法是师生合作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选择和明确有利于启迪思维的适当问题,或组织课堂集体讨论,或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总结相关文献资料,在上课时给大家讲解,最后确定结论,解决问题。这种新型研究性教学,将会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选择问题的巧妙性,既要考虑到问题的疑虑性,又是学生通过调查研究、主观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

2.3 培养学生多读、勤思的好习惯。

多读书、读好书是语文教育对高中生的起码要求,多读书不仅可以积累知识,增长见识,扩大视野,还有助于形成敏锐的语感,提高对诗歌的鉴赏水平,领悟诗人的情感生活,接受诗歌美的熏陶,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也十分重视熟读文本。“多读、多背、多思”是古代私塾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古至今,阅读就与教学水融般的难舍难分。青少年时期又是读书的“黄金年代”,学生们不仅精力旺盛,思维敏捷,而且记忆能力超好,所以教师应多敦促我们的学生多读、多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许多文人墨客都非常重视广泛阅读,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学生阅读诗歌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要广泛涉猎,增加阅读量,这样刁‘能对诗歌作品有透彻的领悟和自己独到的见解。多读还可学会作文,古人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2.4 品味诗歌意境,走入诗歌生活。

“意境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每一首诗歌都孕育着自己的意象,学生在学习诗歌过程中如果能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氛围展开自己的丰富联想,能够积极地把握诗歌意象背后所蕴涵的深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在学习王维山水诗歌《山居秋暝》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进行联想,让学生想象这些画面并将其表达出来。课后笔者还与美术老师合作,让学生对这幅画进行创作。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

2.5 斟酌诗歌字句,品鉴诗歌韵味。

对古诗而言,诗人特别注重对字句的锤炼与斟酌。贾岛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王安石之“春风又绿江南岸”、苏小妹之“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等,无不诠释着诗人炼字的艰辛与古诗的伟大魅力。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诗歌关键字句的鉴赏能力。

在学习晏殊的《蝶恋花》时,教师则引导学生理解“昨夜西风凋碧树”中“凋”字运用的妙处。学生通过探究会发现,这个“凋”字是用得最精辟的一个字,换成任何一个字都难以表达秋天的萧索悲凉以及作者满眼满心的伤感。通过对诗歌字斟句酌的赏析,探讨关键字句的妙处,学生更好地领略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学生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汉字的博大精深,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诗歌教学应在立足传统诗教经验的基础上,要运用诗歌鉴赏教学的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上大胆创新。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使学生感悟到古代诗歌的深层意蕴,在鉴赏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和心灵的愉悦。

参考文献

[1] 陈圣生.现代诗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