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技术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技术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数字 文化标记 文化异同
一、前言
数字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为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并在符号的帮助下而产生的。在自然科学领域,数字是用来指称数量和表示次序。在世界各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某些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各民族特有的文化,也就形成了各自带文化印记的一组数字。对中西方几个带文化色彩的典型数字进行探讨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在对外交往中互相尊重,避免误会。
二、几个典型数字的探析
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表现在、历史文学、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等方面,而数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些文化现象的凝结和浓缩。因此,中西方对数字的文化解读也就集中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点。
数字“一”的探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一”解释说:“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可见,“一”是个伟大的数字,一切道理,一切事物都是从“一”开始的。老子的话也印证了这一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作为最小的自然数,“一”用于实指,表示最少。但在其使用过程中,其意义逐渐由实指中引申出虚指,这种虚指体现了“一”所负载的文化意义。首先,“一”可表示极少,这一点在中国的成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一尘不染”、“一分一毫”、“一无所有”、“一本万利”等。“一”既然是万物的源头,它就可演化为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一”还可表示另一极,即“极多、彻底、完整”之意,如“一应俱全”、“一干二净”、“一统天下”、“一心一意”等。中西方对“一”都情有独衷,因为它还代表“最好”、“第一”、“最高”之意。人生活在竞争之中,因此谁都想“一马当先”,都想夺取第“一”。在这些方面,中英两个民族对“一”都有着相同的解读,例如英语中的“number one”可用来表示获胜者或最强大的人及物。
数字“三”的探析。在中西方文化中,“三”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内涵丰富,与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等文化层面关系密切。首先,从汉字“三”的结构来看,它由三部分组成:上面一横表示天,中间一横表示地,下面一横表示人。这种结构反映了中国古代天地人合而为一的哲学思想。在佛教中,“三”被视为神圣的数字,并应用广泛,如“三生”(前生,今生和来生)、“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千大千世界”、“西方三圣”等等。中国的道教也崇尚“三”,如道教有“三清”(三位最高的尊神: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原始天尊,上清太上道君)。和“三”有关的历史典故也很多,如“三顾茅庐”、“孟母三迁”、“三过家门而不入”、“退避三舍”等等。此外,中国伦理道德方面也喜用“三”,如古代君臣、父子、夫妇三种最基本的关系被称为“三纲”,对妇女有“三从四德”的要求等。文学中,松,梅,竹被赞为“岁寒三友”。可见,“三”受到中国文化的亲睐。在西方,“三”有正反两面。首先,它被当作一个吉数,会给人幸福。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三”是个完美的数字,体现了事物发源,发展和结束的完整过程。基督教也有“三位一体”之说(圣父、圣子、圣灵);其次,“三”在西方也有不祥之意,人们一般忌讳用一根火柴连续为三个人点烟。
数字“七”的探析。“七”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一个极具神秘色彩的数字,常和超自然的因素联系在一起,受到人们的敬畏。根据中国民俗,人们认为人死后必须祭奠七七四十九天,其中又有“头七”和“尾七”之说。农历七月十四被定为“鬼节”,这一天有给逝者烧纸钱祭奠的风俗。农历七月初七是东方情人节,虽然带有浪漫色彩,但还是和神话相关。佛教认为世界由七种元素组成。道家将人体分成七魄。 在西方,“七”也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基督教认为上帝用了七天创造出了世界,有“七大美德”、“七宗罪”、“七大礼物”、“七重天”、“七大圣礼”、“七大守护神”等说。在哲学中,“七”也是个重要数字,《易经》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日来复”,表明了天地阴阳循环的周期。“七”,的确是一个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数字。
数字“八”的探析。在当代中国,人们最喜的数字莫过于“八”了,认为它是最幸运的数字。原因很简单,“八”和“发”谐音。在商业社会中,人人都希望“发”一把,于是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想拥有“八”,对“八”的崇拜可以说到了狂热的地步。很多人宁可多花一倍的价钱抢着买尾数带“8”的电话号码,号码中的“8”越多,也就越值钱。车牌号码更是如此,有人花上好几万去买一个数字全是“8”的车牌号。商场里各种商品的标价也多以“8”收尾。北京某位权威官员在中科院举办的某次论坛上透露,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了2008年8月8号8时8分,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八“的崇拜,更是人们借助数字的力量对北京奥运会的一种美好祝愿和期盼。在西方文化中,“八”也被当作一个吉利的数字。古希腊人认为“八”代表成就和长寿。而根据圣经上的故事记载,当上帝惩罚人类时,仅让八人搭乘诺亚方舟逃生。因此,“八”在西方代表着幸运。这些充分说明数字“八”受到中西方人们的偏爱和崇拜。
数字“十三”的探析。“十三”这个数字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随着西方文化不断渗入,“十三”是一个很不受人喜欢的“凶数”,这几乎成了人们的一个常识。西方人之所以最忌讳这个数字,是有其文化起源的。一说耶稣在和其十二门徒共进晚餐时,被参加宴会的第十三个人即犹大出卖耶稣而使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又一说认为,一次凶神罗基突然闯入由十二位神参加的宴会,成为第十三个,并害死了人们最为敬爱的神奥丁之子。西方人对“十三”的忌讳和恐惧影响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欧美航空公司的飞机客舱里几乎不设第十三排座位,酒店的房间也不设十三号房,楼层不用第十三层,而用12A代替。人们参加宴会时,不能十三人同桌,不上十三道菜等等。越来越多的东方人也把“十三”当作了不吉利的数字,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十三”是有所偏爱的。如中国古代曾设十三刺史部、十三布政司、十三衙门等。在佛教中,“十三”也是一个十分吉祥的数字,因为佛教认为天界有十三层,而第十三层就是佛祖的教化地,也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中心。喇嘛教的喇嘛塔也都是十三层。在藏族人民眼中,“十三”更是一个吉祥无比的数字,这也有其文化根源。据说极受藏民爱戴和景仰的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到拉萨时,举行了赛马以示庆祝,他本人也参加了比赛,只得了第十三名,因此,“十三”就成了藏族人民心中的吉祥数字,也正是这个原因,在藏族赛马中只给前十三名奖励。在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中出现了许多“十三”,这些“十三”都代表着吉祥、神圣之意。如格萨尔王出生时手持十三朵白花,向前走了十三步,并发誓十三岁时成为菩萨等等。由此可见,“十三”在中国文化中并非“凶数”,反而是个神圣的数字。
三、小结
数字本来是用于表示数目和次序的符号,但由于它们和不同民族的历史、宗教、风俗、政治、文学、民族心理等联系起来,某些数字于是也就被打上了明显的文化标记,这种标记反映出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两种文化间某些方面的共性。通过对以上几个典型带有文化标记数字的探析,我们对中西数字文化有了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在对外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它们的差异,尊重彼此的文化。同时,我们也应该用科学态度来对待数字,而不能迷信。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宋柏年,施宝义.中国文化读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张德鑫.数里乾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数字化技术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数字传媒语境;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
0 引言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传播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媒体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在媒体中的发挥作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数字媒体,对于数字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断对视觉艺术的表现进行创新,才能够充分的满足人们对于媒体的需求,同时促进媒体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在数字媒体语境的大时代下,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向虚拟化、交互化、网络化的多元方向发展。本文通过探讨数字传媒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含义和特点,深入的研究关于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发展。
1 数字传媒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基本理念
1.1 数字媒体语境的含义
数字媒体主要是指用数字化的形式来进行信息产生和传播的载体,一般情况下这些载体都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片、图像、声音、视觉等。数字传媒语境主要是人际交往和大众传播的一体表现,主要的特点就是全民都是传播参与者,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很强,同时还具有时效性。这一传播的平台具有开放性和传播方式多样化的特点。数字化的媒体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让传播的内容也加丰富,传播手段多元化、受众的范围也得到扩大。数字媒体语境实现了数字化的设计、制作、管理、传播、运营的文化内容,也是国家传播技术、信息服务方面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
1.2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理念
艺术的发展和视觉的呈现要以媒介为根本,这就证明了媒介与艺术之间紧密的联系和发展。媒介是能够把新媒体中的艺术,真正的运用到新媒体发展的艺术实践当中的重要载体。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让新媒体的艺术能够得到具体的展现。在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就是把设计师的思维产生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效果,然后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形成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的含义就是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有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全面或者部分的应用,具体也是说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具有数字化的特点。在数字传媒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就是指在创造、传播、发展、欣赏的过程中要依托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条件保证,在不断的批判和发展过程中,产生新的艺术形态。同时在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欣赏的方式和体验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设计者可以利用数字化的设备,对于作品进行创造,最终利用数字化技术产生艺术作品。数字传媒语境下的交互虚拟视觉艺术就是依托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传播媒介,来向受众展示艺术作品,同时让受众能够有一个参与互动的平台。
2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特点
2.1 交互性的特征
交互性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现,首先就是虚拟空间,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输入功能、输出设备等和计算机用户来进行互动。其次就是现实空间的表现,利用由传感设备、激发起设备等联合组成的计算机系统,对于人体的位置、触感和声音等方面进行检测。最后,就是信息的传播以及扩散的功能,计算机网络的终端移动设备能够同时具有信息的发送和接受功能,这些功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机互动方面,以此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数字媒体的技术发展为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让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扩散的范围得到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仅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也为人际交流和互动提供了空间体验。
2.2 现实虚拟的特点
现实虚拟的含义就是指通过计算机对于显示世界进行模拟体验,构建出一个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视觉、听觉、触觉体验的三维立体空间。让受众的体验犹如身处在现实世界当中,同时对于虚拟空间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观察。虚拟的现实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特殊的体现方式,但是虚拟的现实和真实的世界是处于平衡的状态下,虚拟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有相互重叠的部分。现实虚拟的最大特点是满足了受众的参与性和身体感官的体验。
3 数字传媒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
3.1 让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相结合
要想让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能够得到发展和创新,就要以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基本的载体。科学技术和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是相互发展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视觉艺术提供好的展现平台和创作空间,同时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发展能够为科学技术提供活力和生机。数字传媒语境发展的时代,要求把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为数字传媒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提供创新的发展空间。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来体现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这样的方式在生活中具有很多的应用,比如说电影、电视行业等。在带给观众带来视觉艺术享受的同时,观众可以通过现实真实的感受来理解设计师的理念。高科技的发展给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促进了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发展,为新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3.2 进行交互式虚拟艺术的创新
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只停留在二维空间,要打破传统的表现方式,加强对于艺术的应用方面的创新。要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数字传媒语境下的艺术展现形式为三维立体空间。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设计师的艺术理念,通过艺术的想象、虚拟事物的联想利用三维立体的表现方式提供新的艺术形态。运用虚拟的技术改变现实的艺术创作时间,让受众能够同时对各种各样的事物进行体验,从而实现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在数字传媒语境下的创新发展。
3.3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虚拟视觉体验需要进行观念的创新
交互式虚拟视觉体验在数字媒体语境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存在创作人员的观念落后的问题。要加强相关技术人员的艺术理念,这样才能够让技术人员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产生于艺术相符的设备,为视觉艺术的创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加强对于观众体验艺术形式的创新,要改变观众心中传统的艺术体验形式,解放受众的思维方式。加强人们对于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了解与思考。为视觉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个创新的思想保障。
4 结语
通过本文对于数字传媒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研究,可以看出视觉艺术创新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要想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视觉艺术的形式。利用和把握好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晓彤.城市数字媒体语境下如何看待视觉艺术的创新[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1):123-124.
数字化技术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建设;发展策略
1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含义
数字化时代,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现代的科学技术,去实现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并且对各类分散的利用信息资源分类的有效存储和加工之后用统一的管理方式和面向网络的方式进行连接,让用户使用互联网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的个人资料,以及相关的法律合规操作的授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
通常的情况下,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主要涉及到了以下的几个方面:一是现有存档和数字资源。文件管理将纸文件,包括文本,图像,图形和其他原始文件通过现代技术扫描,缩微胶片等纳入电子资源数据库的手段,建立信息资源库,需要快速查询存档的索引信息,改变纸质档案散乱的局面,优化档案管理一体化,提高工作效率。另一种是通过整合,实现网络化档案管理,文件管理信息必须集成到网络建设面对面的方式对信息服务方式进行改变使其变成一体的网络服务,减少人力、财力、物力、时间和占用的其他资源。因此,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技术水平和相互结合过程的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
2 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在资源上的管理
2.1 档案数字化建设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基于档案的全面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使数字化能够为管理服务提供更好的档案信息。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信息发展的目标,是数据积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档案进行进行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应该对档案数字化管理人员的素质加以完善。涉及信息技术的管理档案信息,只有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以文件信息管理有序开展。其次,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建立档案信息科学的模式,保障运营的有序性。
2.2 档案数字化的整合以及使用
传统档案管理也有许多缺点:缺少档案的深刻理解,档案管理不健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低,档案管理不够重视等。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发展,以往的档案管理以经不能够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相互适应。当前数字化文件的时代已经出现,能够以全面的方式对自身的数字化信息进行整合并且加大深度的进行使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在,对档案资源进行开发,能够以现代科学管理去为内部管理者进行服务。当前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不但数据量大、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分类不科学等,传统的基于笔或卡的档案文件管理已经落后于现代的社会发展。现在的数字化建设是以云计算为核心的技术上的创新,对复杂的数据进行组合,进行信息归档的一体化管理。
3 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制度建设
首先,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档案需要提高业务流程和文件的数字化管理意识,文化是由人针对数字化管理上创建的,只有提高对数字化档案管理在管理中的作用,全面发展文化档案,以便为对未来发展更好的整体规划的数字化档案管理。
其次,除了要拥有对档案实现管理的知识,还应该更为全面的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外语、网络技术、安全技术、生产和管理经验以及如何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人员的优化配置。
再次,从具体的数字化发展情况,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不仅要满足对文件管理的功能,也需要对内部的制度建设进行一致化的统一。这需要针对数字化管理系统对内部整体发展情况进行调整。
最后,建立相关部门建立了现代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优化档案信息的分配与发展,在档案管理系统建立时,可以设置相关职能部门对档案管理进行数字化建设
4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体制与模式上的创新
4.1 体制和模式的创新的含义
档案管理系统和模式上创新主要是在档案管理时,处于探索开始阶段,对管理体制模式进行开发,实施合理的创新,这种创新进行与科学的结合。档案管理制度以及模式的创新是创新的文化的一部分。
4.2 系统以及需要创新模式
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和创新模式是记录管理决策变化的方式转变。从档案管理开始产生,直到结束的全过程。档案管理系统与创新在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另一方面,数字化发展还需要对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如果档案管理还停留在以前的模式旧模式下,档案管理的创新模式不能改变,那么发展必将受阻。
4.3 完成档案数字化建设体制与模式创新方式
首先,需要创新档案数字化系统建设的发展模式,要求档案管理相关人员具备一定创新意识。没有创新的思想就无法进行数字化建设,因此创新档案数字化制度和模式的建立,就必须有创新意识。
其次,需要有创新的档案数字化建设。大数据时代的核心是信息技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时代,使电子信息更加的便捷,节省空间的同时运用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形式去对信息技术的管理效率加以提升,带去更好的内部效益。
最后,我们需要创新档案数字化建设。进行数字化的建设可以使内部的信息管理更加的快捷,例如,我们可以在进行信息的登记与对信息进行审计的阶段,或是在进行浏览器的查询阶段,对于数据进行更新。在进行相关的文件检索时,增加联络功能,对相关人员进行情况说明,填补内部楼案管旦上的漏洞。
5 结束语
当前数字化时代的产生,能够看出传统的档案管理形式对发展存在制约,需要积极应对档案数字化建设,可以说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档案数字化建设对内部信息进行管理。为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梅.浅谈档案工作如何应对数字化时代[J].山东煤炭科技,2014,11:201-202+207.
[2]吴明忠.关于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201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13.
数字化技术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非遗;数字化;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是对非遗“生命力”的明确与强调。”换而言之,非遗是基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精神传承,以代际性和活态性、情境性以及实践性的特点,依据自身独特的方式存在并发展,为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在此基础上,数字化技术的衍生,不仅是对非遗生态及观念的改变,更是以外在存储或宣传的方式,彰显非遗的可能性、合法性,这既是对非遗生命力的诠释,又是非遗保护的必经趋势。
一、对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分析
1.含义
顾名思义,非遗数字化保护是指:利用数字采集和存储、处理、展示与传播等现代技术手段,经转换、再现以及复原等操作,将其演变为数字形态,并通过新视角的诠释和解读,以新方式的保存为基准,对其加以合理运用,用以从源头上达到非遗保护及传承的目的。
2.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2011年6月)中,第13条明确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除依法应当保护的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该项法律的颁布,是在法律的角度上对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强调。此外,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的启动,是依据数字化技术,将非遗予以全方位保护及传承。例如:陕西和等地非遗数据库的创建,为其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奠定有利基础。
3.保护技术
传统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虽可对非遗予以传承,但因对其的“伤害”,逐渐被现代技术所取缔。如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主要采用非遗图像、音频与文字记录的方式,以“虚拟再现”的层面,构建非遗数据库,这是当前非遗保护的核心策略、关键手段。其中,非遗数字化技术包含保存与存档技术、虚拟再现技术、构建数字博物馆。
首先,保存与存档技术。信息获取作为非遗数字化保护存档的首要内容,是以高精度扫描仪、相机为辅助,经非遗信息采集和编辑工作的开展,将其演变为数字化格式,便于光盘和硬盘等介质的存储,以此达到非遗安全且长久保存的目的。其次,虚拟再现技术。通过数字摄影、虚拟现实以及三维模型等技术,将非遗于还原的前提下创建虚拟情境,尤其针对濒危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借助虚拟复原和多维度演示等层面,实现针对性保护、传播的目的。最后,构建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是对非遗信息的整理加工,以数字化系统的辅助,对信息加以分类编辑后,存储至数据库,便于用户选用链接、搜索等形式对非遗信息资料的快速查找。
二、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1.优化建档方式
数字化保存及记录工作的开展,是非遗保护的关键措施,具体可从以下几个层面予以实现:其一,非遗文献和图片、影像与碑刻等资料的整理,以数字转化及存储的层面,构建非遗文献数据库;其二,非遗实践工具、场所及产品的记录,以文字、图像和音像等格式差异,将其分类储存;其三,结合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时刻关注非遗动态实践,依据动态立体、高清记录的层面,对其予以全面性存储。
对于传统非遗保护方式而言,数字化保护具有存储灵活、传播迅速、应用广泛的优势。其中存储灵活:鉴于数据存储载体、容量以及格式的逐步优化,非遗数字化存储俨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既是对非遗存储空间、成本以及管理等流程的缩减,又可为非遗盘活创造条件;传播迅速:经电子存储,非遗信息传播、复制、编辑等效率得以全方位提升;应用广泛:数据分析、统计和查询、检索、加工与应用等均对非遗资源予以多元化利用。
2.优化宣传模式
相较于非遗数字化存储,其宣传工作也以资料、器具和实践等层面获取相应的非遗记录信息,但非遗数字化宣传工作是以展示、展演与展览等为辅助,通过向外来者、拥有者、传承者间的非遗信息宣传,促使人们达到非遗保护警示的作用。由此可见,在进行非遗数字化宣传工作中,若要从根本上达至最佳宣传效果,则应对其数字化宣传的特性予以全方位明确,即是对传统非遗保护展示、展览等模式的突破,更是其跨族群和跨时空宣传的根本;打破非遗静态和平面展示的局限,如借助数字化技术,优选3D虚拟技术和高清扫描技术,将非遗予以立体化及动态化实物综合展示的背景下,落实跨时空传播的真正内涵;以单向展示和宣传为基准,结合人机互动、体感技术等技术,逐步强化非遗数字化宣传体效果。
3.优化传承措施
非遗教育和传承是其保护工作的核心宗旨,即主要利用传承者间的精神交流,如心授、言传身教等手段,配以文字或图像的传承手段,达到非遗传承的目的。但是,伴随数字化技术的系统化介入,非遗传承周期明显缩短,提升传承效果。再者,非遗传承在于对“术”、“道”的统一,如“术”代表非遗传承技术和工艺、仪式等;“道”则代表非遗传承的内容,常见传承技巧和技能、传承信仰与观念。对此,非遗数字化传承,应在“术”、“道”传承的基础上,对数据采集与分析等模式予以全面思考,用以达到传承者心理变化、创新特点揭示的目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非遗作为民族“记忆”,其非遗保护、开发工作则属于人们不容忽视、义不容辞的责任。数字化非遗保护,是通过新保护路径的开辟,融合非遗保护、文化发展等活动,构建新型非遗传播、传承新趋势。总之,笔者建议人们应在非遗保护中,高度关注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结合对非遗保护内容的全面解析,将其数字化保护工作落实于实处。
参考文献:
[1]卓么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225-227.
[2]姚顺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青年时代,2015(20):59-59.
数字化技术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 数学化变电站 设备 功能 应用 研究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技术的迅速提高,数字化变电站也成为了电力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据此,本文对于数字化变电站设备技术功能与实际应用所作出的研究,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字化变电站的相关概述
1.1 数字化变电站的内涵及特征
数字化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开关等)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构建,建立在IEC61850标准和通信规范基础上,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具有多方面的特征,简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紧凑化。数字化变电站的内部构成通常来说是较为紧凑的,整个变电站内部包含的开关设备、数字化电气光电测量设备以及自动化集成系统,都是依靠先进技术理念而完成设计制作的。在此类变电站中,测控装置、保护装置、故障录波以及其他的自动化装置中I/0单元部分,也成为智能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布局可行性。IEC61850标准是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唯一的全球通用标准。它通过标准的实现,实现了智能变电站的工程运作标准化。使得智能变电站的工程实施变得规范、统一和透明。不论是哪个系统集成商建立的智能变电站工程都可以通过SCD(系统配置)文件了解整个变电站的结构和布局,对于智能化变电站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布局可行性,就需要在IEC 61850标准的基础上,为数字化变电站实施分层分布方案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条件。
(3)传送网络化。数字化变电站主要是通过网络高速通信的方式,以完成内部设备间的相互连接。而要满足数据资源共享与其他常规功能、逻辑功能的需求,则需要从以下方面予以保证:其一是变电站内部的通信网络,既要保证内部IED设备互相连接,同时也要在电力调度的自动化设计与硬件接口等方面,与国际标准接轨,避免因设备装置损毁或连接困难而导致的通信中断等问题出现。其二是变电站的网络化信号传输,所面临的任务对象是大量的数据资源,据此,也应当对信号保护、任务遥控与数据测控等命令做到实时传送。其三,在满足及时、可靠的信息传输时,也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可以通过访问只读模式、开启防火墙、设置复杂密码与闭环访问等方式,对其进行检测控制。
(4)内容集成化。数字化变电站的建立,实现了对过去二次装置分散功能的合理集成,不仅对整个系统结构实现了简化,大大提高了设备的高效性能,同时也对数字化测量技术与智能开关集成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得当下的数据信息可以通过集中采集与一齐传送的方式,实现信息的共享。
(5)模式规范化。数字化变电站中规范化模式的建设,为信息资源之间的交换奠定了基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标准化的模式为操作智能设备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使得通信接口与通信协议保持了高度一致。而且这种简单的操作方式也为简化系统工程的实施、系统维护等其他相关工作提供便利。其二,对系统内部的配置、维护工程的实施以及网络连接任务的完成,都可以利用XML变电站的配置语言展开描述、储存、配置、管理。
(6)方式智能化。发展数字化变电站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在变电站使用过程中,会经常利用电子、微机、电力相关技术与新式传感器,建立起适合系统需要的高压断路二次系统。而此种系统又主要具备三项特点,其一是控制开关的相关专用信息一般有设备内部的微机直接进行处理,而非依靠变电站控制,实现了独立执行的功能。其二是由电力电子、微机元件构成的执行系统能够对继电器与控制开关起到辅助的效用,进而替代了常规性的机械结构,使得整个执行过程更为快捷。其三,自我检测与监视开关的一次、二次系统,也能够在存在漏洞、隐患转变为故障前发出警报,对所出现的问题起到及时地预警、解决作用。通过一些智能软件的使用,也使得控制、保护等任务能够通过网络光钎的传输实现,而非在变电站中的二次回路完成。
1.2 关于数字化变电站的研究现状
在目前关于数字化变电站的研究进程中,国外一些公司与科研机构已经在这方面经过了长期的专研、探索、开发、实践,业已形成较为先进的运用技术,使变电站数字化获得了最为重要的技术支撑。总结来说,要建立数字化变电站主要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得到实现:第一是只采用IEC61850一项协议的过渡性变电站。第二是采用IEC61850协议、智能型一次设备与数字互感器等建立完全型的数字化变电站。第三是运用IEC61850与数字互感器,完成数字化变电站建设。从上述情况看,按照此类协议标准建立起的数字化变电站是一项十分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依靠现今的技术水平,要实现完全的数字化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另外,从积极方面来说,微电子、电流传感、智能断路与网络通信等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标准通信体系的出台,使得数值化变电站的运用发展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目前,我国的生产厂商也都致力于推进数值化变电站工作向前迈进,例如,通过光感互动器、智能接口、合并器、网络方式和间隔层设备的使用,以满足数值化变电站的运行需求,智能化的一次设备也作为数字变电站的基础。目前我国也展开了对高压的智能断路的研究工作,不仅包含了譬如电抗器、变压器、电容器的相关内容,同时也为满足状态监测与自动化的适应合闸功能的实现奠定基础。
数字化技术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也为各行业发展带来诸多便利,尤其对于信息量较大的档案工作,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极大的促进了档案工作的效率,提高了档案工作管理水平,然而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开展也同时给目前管理工作带来诸多的麻烦,工作方式的转变,导致很多管理人员不能够很快的适应,所以本文就将对档案数字化建设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然性
1、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形势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数字档案馆是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档案馆就是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的职能部门;一方面档案载体的更新换代迫切要求档案馆数字化,目前,档案馆的档案保管、利用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相应,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的管理及较原始的检索利用水平上,使得绝大部分电子档案无法采集、收集和提供利用,甚至绝大部分电子档案已经被清洗、丢失,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损失和无可挽回的错误。
2、档案数字化可以改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进而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3、档案数字化建设是社会强烈需求。当今,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措施,使档案馆馆藏的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给各方面的需求者。
二、档案数字化建设措施
1、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和全员档案意识。档案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作为档案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加强责任感,把档案工作看作一项政治工作,在平常的管理中体现它的严肃性,能坚持原则、严守纪律、遵守制度、保守秘密,在繁杂琐碎、枯燥单调的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差错;要切实抓好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一是各种有关档案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业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的培训;二是档案管理各环节的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还应努力学习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知识,以适应新的、更高的档案管理要求;三是引进档案管理专业人才。企业应结合工作需要,不惜成本,吸引具有现代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的高层次人才,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四是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档案业务人员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提高档案人员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五是培养一批档案资源加工与管理、系统开发与维护、知识产权使用与保护、数字化档案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加强对档案使用者的培训。在电子环境下,档案信息共享化、社会化服务成为必然与必需,为了使用户能够更方便地获取和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档案工作者要以用户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除了要提供更加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外,更重要的是要增强档案用户检索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能力,使他们快捷地找到所需档案信息,同时,企业档案管理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如举办讲座、开设信息检索培训班、咨询人员现场指导等提高和增强使用者的查找能力。
3、完善数字化文件归档制度。一是要加强对各种文档的收集管理。计算机在企业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各种电子文档也日趋增多,很多企业没有归档意识,电子文档转化为纸质文档后,反而忽视对电子文档的归档和管理,随意储存在计算机中甚至遗失,增加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成本,企业应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加强对纸质文档、电子文档的收集、分类和归档;二是建立和完善文件归档制度。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信息化的加快,企业每天处理的数字化文件不断增多,如果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不对文件格式、文件质量等方面提出要求,将影响到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甚至造成不必要或难以弥补的损失,为档案数字化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三是加大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档案网站建设是数字化建设的基础,是数字化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加速器,档案数字化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的必然要求,档案信息化、网络化是实现档案数字化的发展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因此,为了使开发出来的档案信息能及时满足社会的广泛需求,应积极进行档案网站建设,把开发出来的档案信息及时上网传输,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电子文件大量产生,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就需要对其进行分析、筛选、研究和综合整理,使之变得更加有序更加合理,然后上网,仅靠单个档案管理部门无法很好地完成这些工作,因此不同企业的档案部门应搞好合作,在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上做好分工合作、组织协调,注重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避免重复建设,并且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一体化的信息服务,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目前,我们企业档案数字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数字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就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建设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标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