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与生物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畜牧与生物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畜牧与生物技术

畜牧与生物技术范文1

关键词:生物技术;畜牧兽医;应用实践

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都是一种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新领域的不断创新,最具有应用价值的就是生物技术在畜牧兽医实践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应用到畜牧兽医领域中是对畜牧兽医领域的创新,在不断完善发展生物技术的同时也使整个畜牧兽医领域在应用该技术之后使自身不断向前迈进,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

一、生物技术的研究领域

生物技术是科技发展的新时代新要求下,应运而生的新产物,能够很好的适应人们的新要求,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基因技术的应用与开发以及微生物的繁殖发展,在生物的遗传、生长以及在应对疾病等方面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同时还能对生物的生长状态与生长性能不断进行改善,而且对于生物新物种的产生也有积极的影响,畜牧兽医领域对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促进畜牧兽医领域的蓬勃发展。

二、现代生物技术对畜牧兽医实践的影响

生物技术是新时代下不断涌现发展出的适宜人们生产发展的新技术,它涵盖了很多不同的研究领域以及不同的研究方向,它能够从不同方面来影响畜牧兽医领域的发展与实践,不断提升整个畜牧兽医行业的高度与其发展的模式。现代生物技术对畜牧兽医实践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生物技术对动物生长繁殖的影响

在畜牧兽医领域的发展领域中的繁殖与生产是整个领域的重要组成行业,尤其是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以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畜牧业面领着更严峻的挑战。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不断稳定了畜牧业的发展,在其发展模式上等各个方面促进了动物的生长与繁殖。

在以往动物的育种过程中,人们会面临着众多的难题与挑战,不能适应21世纪更高水平的现代技术的需要,而现代生物技术的运用很好的利用DNA的重组技术,实现了动物的快速高效育种,在以往克隆羊多莉的完成上就很好的诠释了生物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在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之前,人们如果想要提高动物育种的效率、提高动物增重的速度,就需要进行多次的杂交,不断进行人工筛选与杂交才能培育出比较优良的生物品种,这种方法在当时为生物的优良选择与培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现在看来这种“原始”的生物培育方法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更多的需要不断的创新与尝试,这未免为动物的快速有效的繁殖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并且利用这种生物技术繁殖出的动物往往很难改变自身的基因状态,这种再叫技术还不能很有效的促进基因的杂交,同时还需要面临有害基因的带入,这就加大了生物杂交的困难度与危险度。

针对以往生物育种的困难,现代生物技术的的运用对以往动物育种方式进行了改进与完善,这是为畜牧兽医领域的更快发展提高了发展的层次与高度,不断提高生物育种的速度以及安全有效性,这已经成为该领域发展的必要技术与一种发展趋势,在实际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利用DNA的导入技术,促进胚胎发育工程的有效进行,首先要对进行操作的基因进行高效细致的筛选,防止有害基因的带入,然后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快速繁育出高质量的生物品种,不断增强生物育种的便利性与高效性以及安全性,同时不断增加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对于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有重要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现代生物技术促进激素的释放

生长激素对于动物的生长繁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发育的重要调剂,能够促进动物生长状态的完善与发展,对于动物的身体发育以及各个动物不同性能的开发都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生长激素在获得途径上往往很受限制,不能高效的利用其价值。

科学家在这一方面不断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的便利性,研制出生长抑素,可以不断提高整个激素的释放量,对于动物的生长性能的完善与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领域中最常应用的就是半胱氨酸,这种生长抑素能够改变酮体的成分,有效改善动物的生长性能以及体内激素的释放量,对于该领域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束语

畜牧兽医领域是我们的生产与发展有重要的基础作用,需要加大对其重视程度以及新技术的引用与开发力度,不断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运用新技术促进该领域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现代生物技术的构建下畜牧兽医领域更是不断向前发展,促进畜牧兽医领域实现更高水平的改善,这为畜牧兽医领域的应用与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李红梅,章新,张宏雨.新平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东坡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2012年16期.

畜牧与生物技术范文2

关键词:农业育种 生物技术

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仅仅利用传统的常规育种方法已经很难满足我国农业生产对作物新品种的要求,因而借助于农业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将会创造出更多的新种质,进而培育出更多高产、优质和多抗的新品种。作物生物技术育种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在生物体内的细胞组织、染色体和基因等方面对其遗传基础进行改造和改良,以便获得具有更大增产潜力的作物新品种。

一、 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

常规育种技术是基于对种内和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很有限而且是依靠育种家的经验在田间和畜舍对动植物作表型选择;主要有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等。 而生物技术的强大之处在于能突破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界限作基因的转移,这就极大地拓宽了种质资源和杂种优势的利用,而且可以直接作基因型的早期选择和在实验室内操作;可以大大提高育种的目标性和效率,缩短育种周期和减少工作量。

二、 生物技术育种取得的成就

迄今为止,国际上已成功地把有实用价值的基因如抗病毒、抗虫、抗除草剂,改变蛋白质组成、提高淀粉含量、雄性不育、改变花色和花形,延长保鲜期等的基因分别转人植物。农业生物技术育种的研究成果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生产,深刻地影响着农业的生产方式和效益。据美国农业部(USDA)1996年对美国50年来畜牧生产中各种科学技术所起作用的总结,品种改良的作用居各项技术之首。1996年亚拉巴马州3/4以上的棉花是抗虫害的遗传工程棉花。另外在玉米育种研究领域,玉米育种专家和分子生物学家携手,共同致力于玉米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认识到相互的合作才是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的正确道路,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应用分子标记手段找到了我国玉米自交系的主要类群,并成功地绘制了我国第一张玉米分子标记连锁图谱,选育出了抗虫转基因玉米品种,并已走出了实验室进入了国家区试,有望在未来的几年得到推广应用。克隆技术在玉米育种上也已启动,克隆玉米部分优良基因的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初步成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也开始进入育种程序。在未来的育种领域,不管何类作物,都将不可避免的广泛地使用生物技术。而生物技术也将在未来的农业生产的各领域彰显其不可替代的卓越的增产潜能。

三、 生物技术育种的不足之处

然而,由于生物技术其自身的复杂性和高技术性,人类对其认识的局限性,转基因作物类品种的应用将有可能造成对农业生产环境和人类自身的伤害。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些科学家们也对转基因作物及产品与生物制品的广泛应用提出了疑虑和非议,出于对人类自身和生态环境的安全考虑这些疑虑和非议也不无道理,我们应当充分估计转基因类作物对人类和有益生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变异和严重的生态污染。因而,我们在研究和应用转基因作物类品种时,应充分的考虑转基因作物自身的安全性,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对人与有益生物的安全性保障问题,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改良和克服转基因技术的不利因素,建立和完善转基因技术产品的安全标准和安全评价体系,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四、 我国生物技术育种的发展

我国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将在两个方面有明显的发展。第一,转基因的技术将会有新的突破。80年代初,最早利用一种叫土壤农杆菌的微生物作为载体将目的基因转入受体。这种细菌只能侵染大部分双子叶植物和少数单子叶植物,因而使农作物的基因工程受到很大限制。80索转化农作物的新方法,其中包括使用电击法、微弹射击法、PEG法和其它一些直接将DNA导入受体的方法。今后这些新技术将不断完善,同时还会有一些新的基因导入技术出现。第二,分离基因的技术将会有新的突破。目前在植物基因工程中所采用的基因基本上是控制生物体质量性状的单基因,即只要转入一个基因就能获得所需要的目标性状,例如抗病毒特性、抗虫特性和抗除草剂特性等。从分离单基因到成功地分离出多基因,其技术要求会更严格,这将是今后植物基因工程有待突破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我国农业分子育种经过20多年的艰苦探索之后,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培育了一大批新种质和新品种。这项探索性研究始于1974年,其理论依据就是DN段杂交假说,即在远缘生物间的杂交种中,细胞内的异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不可能进行正常配对,但异源染色体在受体细胞内一旦被裂解之后所产生的DN段有可能随其同源DNA顺序进入受体染色体,由此会使受体所产生的子代群体发生某些遗传性变异。目前,我国农作物分子育种在外源DNA(基因)导入受体的技术上已日趋完善,其中包括授粉后花粉管通道技术、幼穗穗茎注射技术、种子胚浸泡技术和茎端DNA枪击技术等。在水稻、普通小麦、棉花和大豆等主要作物上均已获得了一大批转基因新种质和新品种(品系),这些新品种(系)在生产上的增产效益非常明显。

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将作为生物技术的“第二次浪潮”在下一个世纪全面展开,这将给农业生产带来新的飞跃。当今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就是进一步阐明生物体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作物生物技术育种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的研究重点就是研究与农作物产量、品质和抗性等有关的基因结构、功能及其应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体内部的许多奥秘将被揭开,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一些机理将被掌握。

参考文献:

[1]刘后利,农作物品质育种,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畜牧与生物技术范文3

【关健词】生物技术;养猪现

现代生物技术中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在最近这一两年发展非常快速,不但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着不小的影响,还在多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工业、农牧业、医药、环保等行业都带来了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饲料

1.1酶制剂的生产与利用

酶制剂是一种通过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提取的一种具有酶活性的生物物质,一般情况下和一些载体混合制作成粉末药剂。饲养用的酶制剂可以直接的进行分解,然后给机体进行营养物质;刺激内源性消化酶的分泌,将药剂中的营养在机体内进行释放;将饲料中的多糖和可溶性淀粉进行破坏,有效的控制和降低肠道内容物的粘度,从而达到吸收养分的效果,最后促进动物的快速生长。饲用酶制剂不但可以有效的消除饲料中的一些物质的有害作用,还能促进饲料养分的消化和吸收,同时还能加快动物的生长速度,还能保证动物的健康,动物的粪便中的氮、磷也得到了有效的减少,保护了生态环境。应用饲用酶制剂是现代化养猪业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的重要措施。

1.2运用生物技术处理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

饲料中含有养分的同时还含有抗营养因子、毒素以及一些影响动物新陈代谢的有害物质,而在消除这些有害成分方面生物技术起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处理和消除抗营养因子、毒素以及一些影响动物新陈代谢的有害物质的过程中生物技术具有处理速度快、没有有害物质残留、几乎不影响原有的营养成分等优点。

1.3新型饲料蛋白质的生产

在饲料的的类型中蛋白质饲料的严重短缺以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为快速的方式就是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单细胞蛋白(SCP)。SCP的意思是指通过利用各种基质大面积的培养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现代饲料工厂和食品工厂里面蛋白的来源基本上都是通过微藻、光合细菌等获得微生物蛋白。SCP的营养成分极为丰富,蛋白质的含量可以高达80%,含有氨基酸的成分较为齐全和平衡,并且还含有很多种的维生素,在消化利用率上也非常高通常情况下高达80%。SCP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原料广,产生的微生物繁殖快,成本低,效益高。

2、生物技术在猪病防治、诊断中的应用

我国的养猪业面临最大的威胁就是各种猪病不断出现,不少的猪病带有传染性质,而有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和预防,很早以前一般在5-10年才会出现一种新的传染病,而目前传染病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快,甚至1-2年就出现一种新的传染病。随着经济的发展,传染病的爆发率越来越高,最为典型的就要数蓝耳病了,从发现到传染到全国仅仅只花看几个月时间,而这也在畜牧兽医界引起了极大的恐慌。目前,发生了猪病主要都是混合感染导致的,蓝耳病、圆环病毒为主的传染病曾经都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损失。通过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对猪病作出初步诊断是有一定难度的,确诊一般都要采用生物技术方法才能实现。在猪病的防治中多数采用接种疫苗的方式来提高猪的抗病能力,还能使用干扰素;在诊断方面可以用表达纯化的抗原替代全病毒,猪的敏感性、特异性得到很大提高。在猪病的诊断中最常用的生物技术有:蛋白的克隆表达与纯化技术、血清学试验(凝集试验、沉淀试验、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胶体金试纸条、聚合酶链式反应、原位杂交试验、全基因测序技术及其它技术。

3、生物技术在环保养猪中的应用

在长期饲养猪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措施就是给猪以及猪圈消毒,提高猪的免疫能力。现在最为火热的是“零污染、零排放”的环保养猪技术,并且得到了养殖户的大力推崇,这种技术将传统的养殖业开始向低投入、低污染、高回报的现代养殖业进行了转变。现代养殖技术就是利用发酵床原理,这一原理就是利用生物资源然后采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培养出富有活力的微生物母种――土著菌。提取出土著菌后,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土著菌和一些木屑以及辅材料进行结合发酵制成猪圈的有机垫料。生猪有一个喜欢拱翻物件的习性,利用这一习性让猪粪、尿和垫料进行充分混合,然后利用土壤微生物菌落的作用让猪粪中的有机物得到充分的分解,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消除臭味,同时还能繁殖出大量微生物,还可以产生生猪能使用的无机物和菌体蛋白质,将猪舍变成一个可循环的饲料工厂,最好还让猪舍达到无臭、无味、无害化的目的。这也是一种无污染、物排放、无臭美的新型环保养猪技术,并且成本低、效益高、耗费少,操作简单。

【参考文献】

畜牧与生物技术范文4

关键词:生态环境;规模化畜牧养殖;影响及原因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畜牧养殖业获得了跨越性的发展,养殖户在这个过程中由分散式养殖经营渐渐地转变为规模化畜牧养殖,其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规模化畜牧养殖满足了社会对于供给的需求,丰富了生活中人们对食物种类的选择。但是,规模化养殖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破坏,改善规模化畜牧养殖所产生的环境破坏问题将是未来对与技术集约型的畜牧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型发展的重大推进。

1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对水源的影响

畜牧养殖的进行离不开水源的配合,所以在畜牧养殖产区中通常会有湖泊等其它水源存在。在早先的旧有散养模式中,家畜的粪便等排泄废物能够使附近的土地更加肥沃,但当前规模化的养殖模式使得这种“肥沃”变得难以接受。家畜粪便及其他排泄废物含有大量的钾钙磷等营养物质,过多粪便产生使得水源变得富营养化,破坏水源本身的生态系统造成水中生物的大量死亡,水质变差,进而对人民的饮水问题带来困扰。

1.2对空气的影响

规模化养殖是牲畜大量集中的养殖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牲畜不仅会产生大量的排泄废物和废气,降低空气质量,废物中存在的大量有机质在经过厌氧发酵后还会产生更多的有毒废气。这些对于生活在附近的人们来说,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与破坏。

1.3对土壤的影响与对水源的破坏

相似,牲畜大量的粪便的产生,在进入土壤后对土壤的分解能力带来极大的考验。同时牲畜家禽在放养时也会造成现有的土地植物体系的破坏,使得地区土地的生态发展进程退后。这些由于养殖场中规模化管理的疏漏和相关配套设施缺乏所产生的问题都会对土壤土地本身造成极大的破坏。

2造成当前不利影响的原因

2.1规模化养殖的生产技术不完善

旧有的生产中,散养模式由于规模小和发展时间久远,所以其对于养殖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废弃物处理等都能进行很好的应对,但当前的大规模养殖由于养殖规模过大和生产方式转变以及发展时间不足使得现有的生产技术存在不足,对于很多问题都不能进行妥善处理。例如对牲畜家禽的排泄废物只能做搁置处理等。

2.2畜牧养殖基地由农村向城市靠拢

为了更加及时地解决城市对于食物新鲜供给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养殖者都将养殖基地建设在离城市非常近的郊区中。改变养殖位置就使得原先的一些生产技术不再适用。例如,排泄废物在原先可以直接被当作有机肥料送到农民手中,但现在排泄废物的运输成本提高并且粪便无法就近解决等都使得原先的模式不再适用,另外,养殖基地的建设占用了农产品生产的土地,地区性的种植与畜牧养殖不相协调,是产生生态破坏的又一项不利因素。

2.3规模化养殖管理体系不健全

管理的缺失使得很多能够避免的危害无法避免,例如不及时进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使得粪便等废物对周围水源土壤造成严重的破坏等。管理体系的健全能够保证养殖基地的良性运作,而不健全则会对自身发展带来隐患,为附近的生态环境带来隐患。

3基于生态保护理念的保护对策

相关部门应增强对生态保护相关问题的重视程度,对所管理区域的畜牧养殖基地做出技术指导与生产监督,对附近的生态系数进行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相关部门进行介入是责无旁贷的。完善现有的生产管理体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将问题一直搁置,不然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改善生产技术,例如将数量巨大的排泄废物通过技术改进使其成为能够被农民接受的有机肥料,进行沼气化改造等,降低其对环境的直接破坏,变害为利。基地的生产者也要提高个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4结语

通过对现有规模化养殖在生态环境中的影响分析,针对其问题进行原因探查和制定相关对策,希望能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一些帮助作用。在实际的应用探索中还应对对策中的一些方面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例如生产技术改进方法,管理体系完善措施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生态稳定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只有改善规模化养殖在生态环境中的影响才能推动其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冉启洋.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2(06):22-25.

畜牧与生物技术范文5

为进一步加快生猪养殖业发展,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确保猪肉市场有效供给和食用安全,根据上级有关生猪产业发展的规划和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生猪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年,天容食品加工项目落户我市,建成后年屠宰加工生猪能力可达180万头,给我市生猪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目前我市的生猪饲养量相对较少,散养比例较大,饲养场规模偏小,设施配套不健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生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现代畜牧业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生猪产业发展对提升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内在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加快生猪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推动全市生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市场安全供给、保养殖户增收、保产业发展壮大”为目标,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生猪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天容食品优质原料基地,不断提高生猪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水平。

(二)发展目标。到底,全市生猪存栏达到55万头以上,年出栏量达到120万头,生猪规模养殖比例达到85%,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70%以上,力争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迈入“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行列。

三、主要措施

(一)制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按照“政府引导、科学规划、统一标准、规范管理”的原则,制定完善我市的生猪养殖发展整体规划,加大生猪养殖场(区)的标准化建设力度,新建和改建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现代化生猪养殖示范区。全面落实规模养殖场(区)建设审批和登记备案管理制度,督导生猪养殖企业完善出入场管理、饲料兽药购进使用管理、卫生防疫及消毒等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推行畜牧标准化生产,用现代装备、现代工艺武装生猪生产,逐步达到生猪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

(二)发展良种繁育,搞好新型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服务。增加畜牧科技投入,重点抓好畜牧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开发新产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对重点原良种猪场、资源场、扩繁场的扶持力度,在保护好地方遗传资源的基础上,鼓励种猪生产龙头企业研发优良品种,不断提高生猪良种覆盖率,以满足市场需要。以全封闭、自动化、信息化的饲养设施建设和高效益、零排放的自然生态养殖技术推广为重点,大力推广普及“自然养猪法”等生态循环畜牧养殖技术,利用生物技术搞好节能减排和面源污染防治。

(三)扶龙头建基地,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外引和内扶并举”的原则,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品牌信誉好的龙头企业。统筹规模养猪场、饲料生产企业和屠宰加工基地建设,确保其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技术推广、行业自律、维权保障、市场开拓、联结龙头企业的作用,组织养殖户采取合同约定,推行订单收购。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大型规范化生猪合作联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加工企业、种猪繁育企业、饲料供应企业参与生猪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四)强化防控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严格的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重点加强对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猪类疫病的监测,及时掌握疫情的发展趋势。加强防控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工作,认真做好日常补免工作,确保应免密度和耳标佩戴率始终维持在100%。突出抓好源头控制,持续加大对投入品生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畜禽及其产品检疫的管理力度,依法对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和使用、饲养管理、产品加工过程实施全程监控。严把生猪宰前、宰后检疫关,坚决杜绝不合格生猪产品流入市场。

四、政策保障

(一)落实土地优惠政策。继续落实畜牧用地政策,简化畜牧业用地审批手续,鼓励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滩涂等发展生猪养殖。对成长型、扩张型龙头企业新上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精深加工项目所需用地,凡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和现代农业规划,优先安排解决,保证畜牧业发展用地需要。生猪拍卖(交易)市场、饲料原料交易市场用地按工业用地政策对待。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落实好能繁母猪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扩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生猪良种补贴等中央出台的生猪产业扶持政策,规范项目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不低于100万元,重点支持取得一级以上资格认证的种猪场、新建存栏规模在500头以上或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生猪饲养场、国家标准化养殖场改扩建项目实施单位及发展势头良好、运作规范的生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单位发展。贷款贴息优先用于大型生猪养殖场、种猪场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粪污治理和标准化改造。

(三)加强金融信贷服务。金融机构要支持生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生猪加工企业、规模养殖场(户)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更新改造及风险防范等工作,切实解决好上述企业的贷款难、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和抵押担保模式,完善信贷管理制度,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要根据生猪企业和场户的资金需求特点,进一步完善相关授信管理,采取专业合作社担保、联户担保、活猪或畜舍抵押等方式,全面提升对生猪养殖业和加工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五、组织领导

畜牧与生物技术范文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林、畜牧、渔业、农垦)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属有关单位:

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类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国务院于2001年5月23日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我部于2002年1月5日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2002年第8号令〗(以下简称《安全评价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2002年第9号令〗(以下简称《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2002年第10号令〗(以下简称《标识办法》)三个配套规章,自3月20日起施行。《条例》及三个配套规章的,标志着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动开始实施全面管理。根据《条例》的规定,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省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为了加强依法行政,保障《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的实施,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贯彻法规,全面做好实施准备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的科学知识,准确理解《条例》及其三个配套规章的宗旨和规定,熟悉掌握各项条款所规范的内容,这是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具体的实施工作方案,加强《条例》及三个配套规章的宣传,根据本行政区域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农业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安全知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切实保障贯彻实施。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强化管理职能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需要,部内成立了由主管部长为组长,有关司局负责人组成的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条例》及其三个配套规章的实施,研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重大问题。在科技教育司设立了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条例》及其三个配套规章的具体实施工作。同时,成立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工作。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尽快明确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安排专项经费,按照《条例》及其三个配套规章的规定、有关管理程序(附件一、附件二、附件三)的要求,与相关部门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切实做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试验、生产、加工、经营、标识等各项监管工作。

三、加强监督,严格执法,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条例》及三个配套规章有关监督检查的规定和综合执法的要求,尽快建立健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体系,明确监管人员,切实履行监督检查的职责,落实监管任务。

(一)按照农业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审批书、安全证书的范围和要求,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安全证书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每年3月31日以前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交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的年度生产计划,每年12月31日前提交年度生产计划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二)按照《条例》及三个配套规章的规定,以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为前置条件,强化与品种审定,农药、肥料、兽药、添加剂登记及审批的衔接。对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要认真核查;对未经农业部批准进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品种审定,肥料、农药、兽药、添加剂登记和生产、经营,违规扩大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以及假冒伪劣的行为,要严格查处。发生或发现农业转基因生物扩散、残留或者造成危害的,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控制,并及时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报告。

(三)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生态环境安全的监测工作,要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的不同类别,选择有能力承担监测任务的技术依托单位,在批准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的重点区域建立监测网点,跟踪调查,积累数据和资料,定期提交环境监测报告,为转基因生物生态环境安全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四)做好标识审查认可与监督实施工作。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的监督职能,严把标识审查关,强化流通领域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的监督检查工作。凡违反标识管理规定和不符合标识管理程序的,要依法予以查处,并将查处结果及时报送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为了保障《条例》及三个配套规章的顺利实施,在今年3月20日前,各省要组织专家和管理人员,对在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开发、生产试验的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全面掌握研究开发的进展、安全评价申报、生产种植、生产加工和经营情况,于2002年4月底前报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

四、加强新闻宣传管理,建立信息反馈制度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问题新闻宣传和广告的管理。农业转基因生物是否安全是一个科学问题,宣传和新闻报道要注意科学、客观、公正,不要炒作,要正确引导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生产和消费。要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问题的调查研究,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信息反馈制度。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一名专职联络员,及时将有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和标识审查认可情况报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