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的医疗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胃病的医疗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胃病的医疗方案

胃病的医疗方案范文1

临床诊断大范围

病的诊治:凡是发生在胃部的消化系统疾病,我院85%门诊处方不分型,临床诊断统治称为“胃炎”,胃部稍有不适就用抗幽门螺杆旋菌(Hp)的药物。有的处方甚至抗酸、抑酸、胃黏膜保护剂及促胃动力药全部使用,反复使用。这样不但不能治愈疾病,反而引起Hp耐药及全身的不良反应。胃部疾病,包括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食道反流病。胃炎分急性和慢性胃炎,两者病因不同。导致急性胃炎发病因素有化学或物理的刺激,也有细菌或其毒素引起,起病急,治疗方案以对症治疗为主,有Hp阳性者,才按规范使用抗Hp药物。慢性胃炎是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病变,包括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主要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病的种类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同。对于浅表性胃炎,炎症仅及胃黏膜表层上皮,若有糜烂、出血,就应该使用抗酸剂、抑酸剂及胃黏膜保护剂,以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保护胃黏膜。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具有强大的抑制胃酸分泌功能,临床上治疗胃酸过多的胃炎效果较好。但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胃内为低酸或无酸,若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不但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反而会加重病情。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在H2受体阻滞剂和质子泵抑制治疗无效时,应使用促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促胃动力药对于伴随腹胀、嗳气等动力障碍症状者效果明显。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的药物治疗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两者的发病机制均涉及酸和胃蛋白酶,在这方面治疗是相似的。胃溃疡的发生主要是胃黏膜屏障减弱所致,主要选择胃黏膜保护剂,如采用以胶体铋剂或枸橼酸铋钾为中心的治疗方案。十二指肠溃疡是以迷走神经亢进为主,是胃酸和胃蛋白增加所致,应选用降低胃内酸度的药物,即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中心的治疗方案。H2受体阻滞剂为消化性溃疡的首选药,质子泵抑制剂主要用于难治性溃疡,胶体铋剂可减少溃疡的复发。一般H2阻滞剂和质子泵抑制药应该用至溃疡愈合,继续减量维持治疗数月(3~6个月)后停药较为恰当,如果当做镇痛药用,短暂服药,不但不利于溃疡的愈合,突然停药还可导致胃酸反流,引起胃出血甚至穿孔。

糖尿病的诊治:我院门诊处方对糖尿病的诊断多数未分型统称为“糖尿病”或“高糖症”,诊断不规范。糖尿病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分为1型和2型。两种类型的糖尿病,其治疗方案不同。1型糖尿病主要是β细胞破坏使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致,这类患者在饮食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应终身采用胰岛素替代治疗,以维持残存的β细胞功能。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异常或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所致,这类患者占90%。2型糖尿病患者在经过8~12周的正规饮食治疗和运动锻炼,血糖仍不能控制时,应选用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有效,但作用慢而弱,适用于轻、中度患者,可单独使用或采用两类药物合用,部分患者也可合用胰岛素。

贫血的诊治:从我院门诊处方得知,临床诊断为“贫血”的患者未注明哪一类型的贫血,也未注明血红蛋白的浓度和红细胞计数,难以判断用药的合理性。贫血的细胞学分类包括: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病为缺铁性贫血);②大细胞性贫血(常见病为巨幼细胞性贫血);③正常细胞性贫血(常见的为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各类贫血在治疗方案的对症选药时也各有不同。缺铁性贫血首选铁制剂,巨幼细胞贫血大多系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国内多见婴儿期、妊娠期或其他营养不良者。选用维生素B12或叶酸能在短期内彻底纠正贫血。溶血性贫血可分为先天性(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多数与自身免疫有关。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制剂常用于自身免疫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应用雄激素和蛋白同化类固醇及免疫制剂治疗。

高血压的诊治:我院门诊处方对高血压临床诊断未分级,也未注明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具体数值,使药房人员难以判断高血压患者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危象,对其药物的治疗,也只能根据药物的用法、用量及相互作用等来判断其用药的合理性。

把症状作为临床诊断

有些处方把“咳嗽”“头痛”“头晕”“腹痛”“腰腿痛”等临床症状作为临床诊断。临床症状是患者的主诉以及疾病在身体的反应,临床诊断是医生把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仔细的检查分析后,对患者的发病机理做出的判断和总结,它是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如果诊断不准确,就不能正确用药。如“咳嗽”,多种呼吸道疾病均可引起咳嗽,呼吸道受到物理或化学的刺激也会引起咳嗽。中医学将咳嗽分为热咳、寒咳、伤风咳嗽等,因此止咳中成药也有寒、热、湿、凉之分,不对症下药,则无法达到止咳的疗效。咳嗽是外在表现,造成咳嗽的各种疾病才是内在因素。故症状视为“标”,内因才是“本”。所谓标本兼治就是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要兼顾,因此必须查明原因,确定诊断。如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仅给镇咳药不会有明显的效果,还要根据感染性质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加上适当的镇咳药及祛痰药,控制或消除病因,咳嗽自会缓解或消除。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咳嗽比较突出,用镇咳药难以奏效,主要是平喘,哮喘缓解后咳嗽便能好转。肿瘤引起的咳嗽,并不是镇咳药能解决的,只有经过手术、化疗、放疗等,病情好转后咳嗽方能缓解。总之,临床症状必须查明原因才能进行治疗,在对因治疗的同时进行对症治疗,不能只是根据临床症状治疗,这样的治疗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临床诊断不全

我院有的处方,临床诊断书写简单,难以确认疾病的名称。如“术后”“8月孕”“COPD”“ST”等。“术后”是表示手术后用药,但须注明手术部位,这样才能对所用的药物的合理性作出正确的判断。“8月孕”是妇女怀孕的正常现象,如怀孕者患有疾病,应同时注明疾病的名称,有病者才能用药。“阴…”不是临床诊断,也不是临床症状,即使药师能从科室和处方中所用药物及医师的签名上判断出“阴…”即是“阴道炎”或与“阴道炎”有关的疾病,也是临床诊断不全或诊断不明。“COPD”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缩写,“ST”则不知道是什么疾病,是自创的,不规范。

临床诊断与所用药物的适应证不相适宜,这是我院门诊少数处方的问题。如诊断为“咽喉炎”的联用“胃复安”,诊断为“关节炎”“腰腿痛”的联用“硫糖铝”“奥美拉唑”;诊断为“胃炎”的使用“卡托普利”、“天王补心片”等,这种非适应证用药是极不合理的。有些患者患有多种疾病,临床医师应在临床诊断中注明,方能兼顾用药,对症下药是用药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所用药物如果不对症,不仅没有疗效,浪费药物,甚至还可由于不良反应而给机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如果临床诊断不全。所用药物不对症,一旦患者稍有与此有关的意外发生,就容易产生医疗纠纷。

胃病的医疗方案范文2

如何选择医院

很多人一看到这里,都会想:“这还有什么疑问吗?看病当然要选最好、最大、最权威的医院了!”对于一些常见病,无论三甲医院还是社区医院,医生的处理方式其实都大同小异。对医生欠缺信任,一点小病就反复求诊,只能给病人带来更大的负担,也会造成医院资源的浪费。小毛病应该在社区医院解决,不必非去三甲医院,有时候去“大医院”看“小病”反而会延误治疗。大家在去医院就医前,首先要对自己的病症有一个基本判断,就目前国内的情况看,“过度医疗”是一个普遍且严重的现象。看病的最终目的是看好病,因此不管医院大小、级别高低,只要能看好病,安全有效,就可以选择。

如果是普通的感冒发烧、咳嗽、头痛、咽痛、腹泻、便秘、胃病、确诊的高血压和糖尿病、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关节扭伤、皮肤裂伤、一般五官科病和口腔科的病症,其实去一级医院(社区医院)就诊就可以了。大多数常见病和多发病,只要病情不复杂,诊断能明确,不是特急、特重,就可以选择二级医院。特急、特危重的病最好联系急救中心或者直接去三级医院;一、二级医院不能确诊、或疗效不好的慢性病及疑难杂症病人,也应该到三级医院。如果是需要专家指导用药的慢性病、精神病、肿瘤以及在各综合医院确诊为专科病的患者,应该去专科医院。

其实对于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果是一个理智的患者,就应该找一家离家较近、服务较满意、医疗费用较合理、能给您的就医过程提供放心、便捷服务的医院,这才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选什么时间去看病

选对时间看病可以少排队,在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看病不排队在短时间内恐怕很难实现,但也有一些规律可循:周一、周二、周五人多,周三、周四人少。因为绝大多数人比较习惯在周一和周二去医院看病,各大医院在每周的前两天都是人满为患,周三和周四相对人流量要小一些。而上午和下午相比,下午就医的人数相对较少,如果患者不是突发急症,那么合理地选择看病时间,就能在就诊时减少排队时间。

举例来说,如果您周一的早上赶到医院时是8点45分,挂号排队、候诊排队,轮到您就诊时已经10点多了。如果病情不怎么严重,门诊医生做检查和诊断的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然后您又去排队、缴费、回来接受治疗。等到治疗结束,再去药房把医生开的药拿到手,基本上已经是中午了。这还只是普通门诊,要是挂上专家号,或者需要验血等辅助检查,那恐怕就要耗上一整天了。

选择挂什么号

病人到了医院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挂号,而如果挂错了号,就会浪费很多时间,还可能看不好病。

大多数人不清楚自己该挂什么科,一般小医院分科比较简单,只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喉科等五六个门诊科室,现在的情况是分科越来越细,尤其是在大医院,仅内科就可能分为近十种不同的内科,例如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肾脏病内科、呼吸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变态反应科等。每一个专科又可以按照疾病的名称分出专病门诊,例如冠心病门诊、高血压门诊、糖尿病门诊、胃病门诊、疼痛门诊等。而且在每一个科室又会按照医生水平的高低分为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和特需门诊。因此,病人在看病之前应当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在对自己可能患有什么疾病进行判断以后,再到医院相应的科室挂号诊疗。

如果病情比较复杂或多次治疗效果不佳,应当挂专家门诊号,以得到更好的服务。如果您仍未能确定自己的疾病属于哪一科,您可以先挂普通门诊号,经检查后再看专病门诊或专家门诊。也可以先到医院的咨询台去咨询。当病情比较复杂时,咨询台也会出现分诊错误,而且有些疾病确实需要一段时间观察或特殊的检查才能搞清楚是什么病或者归属哪一科,甚至需要各科医师的会诊。而在病情没有明确之前,您还是应当找第一次挂号的该科医生,会诊也要通过他去进行,这在医院内叫做“首诊责任制”,“首诊”就是您为了治疗此病第一次挂号的那个科室。

选择医生的学问

很多人常问,谁是治疗某种疾病的“最好医生”。所谓的好医师应该对您的病情和疗法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要有高明的诊断根据和治疗手段。然而,每个病人的需求不同,最好的医生除了要考虑既有的证据,还得评估、判断疗法是否适用于该病人。小伤小病不必找专家,普通医生就完全可以处理。即使是一些较疑难的病症,确实要找专家就诊时,也还得留意一些问题。

专家也各有所长,如果患的是慢性病,最好还是与专家建立联系,以利于了解病性和掌握治疗规律。找专家看病时,应当带齐病历和相关的检查报告单。第一次看病时,可以先挂个普通号,等相关的检查结果出来后再请专家看,这样可以比较迅速地得出诊断结果及治疗方案。

复诊时就不必每次都请专家了。慢性病诊断明确后,平时的开药、化验、摄片复查等,找普通医生就可以。除非病情有了变化,或就医间隔时间长了,可请专家再看一看。一般来说,从医时间与医疗水平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除非您选择的是中医。目前的情况是大医院里的中青年大夫才是主力军,他们的能力、水平都没问题,尤其外科医生。北京301医院老年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吴海云就曾经说过:“现代医学对大多数疾病都有一个诊疗的规范,大家应该都是按这个诊疗规范来操作的,所以名医和非名医之间,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一个医学院学生自大学毕业以后,再从事自己的专业五六年后,在他的专业领域的水平不会比从事二三十年专业的医生低到哪里去。所以并不见得您挂了专家号,找了老医生,就等于您选对了好医生,往往很多年轻医生反而更敬业。当然有的时候,比如说您患上了疑难之病、危重之病,或是复杂的疾病,可能找一个相对来讲该领域的知名医生,他可能为您正确诊断、正确治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绝大多数的常见病,并不需要一定要寻找名医。

如何选择跟医生说什么

大部分病人在跟医生描述自己的病情时,都会拖泥带水、罗罗嗦嗦,甚至还有的病人一问三不知。清晰、准确地向医生描述自己的病情,对病人来说非常重要。医生要了解的,主要是患者从发病到就诊时的全部过程,包括主要症状、发病时间、部位、程度、伴随症状等。对于主要症状,患者应尽量说得准确、简要。比如昨天晚上半夜痛醒了,哪里痛,比给医生看。痛醒的情况在过去一个月里发生了几次,是每次晚上吃了辣椒就痛醒,还是吃太饱就痛醒,家里人以前有没有人得过这种病。跟新闻报道一样,把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把这些基本情况都讲清楚,医生就可以比较好的帮助你。

在病人很多、门诊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患者或者家属叙述病情既要详尽,又要简练。但把自己的病痛讲的严重、复杂也不明智。您讲的病越多,最后医生反而搞不清您到底得的什么病。病人不要想太多,想一次解决全部的问题。您先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您最想解决的问题上,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恐怕您就需要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现在有很多人都喜欢到网上查一下,这个时候其实要小心一点,因为网络上的信息并不完全准确,应该从较权威的渠道了解您的疾病情况,以免误导医生。

另外,如果患者是慢性病或者去复诊,关于病情、检查结果和用药情况也要向医生简要说明。一定要随身带上病历,以避免重复检查。

怎样做好心理选择

患了病,千万不要轻易听信医疗广告,更不要随便听信别人的“经验”,否则您很容易会在看病之前在心理上就有了错误的判断。

比如亲友接受某种疗法之后调适得很好,您就会对该疗法比较有信心。反之,如果您的父亲、姐妹或好友因为接受某种药物或手术治疗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您就不会选择这种疗法。哪怕是其他您根本不认识的病人的二手描述,也会让您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当然,新闻媒体的报导或网络上流传的故事,也会对您构成类似的影响,甚至成为您是否接受某种疗法的主要依据。

其实,偏听偏信他人的经验之谈,很可能会让您做出错误的判断。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所有的医疗手段都有科学依据。一个外行人向您传达的信息往往是欠科学的和偏差较大的,很容易使您选择不恰当的治疗方法而贻误病情。这样的情况在临床医疗中屡见不鲜,教训惨痛。最好的办法,是充分吸纳这种疾病的正确信息,无论是从医生那里,还是和您同病相怜的病人那里,如果还有疑问,可以多咨询几位医学专家。然后充分了解这种治疗方案的好处,以及存在的风险,特别是有多少病人因治疗而得到好处或遭受副作用之害。只有在求医之前充分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才能对自己的病痛更加清楚的认识,才能在心理上,心态上做好治疗的准备。

如何选择治疗方式

手术还是保守治疗?为了保持健康或重获健康,每一个人的治疗方式都不同,也没有一种疗法适用于所有的人。拿腰间盘突出来说,保守疗法包括推拿、针灸、理疗、中药内服、中药外洗、贴敷、刮痧、拔罐等。通常见效很慢,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很可能会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但选择手术治疗,即使是微创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那到底什么样的情况需要手术治疗?什么样的情况只要保守治疗就可以了?病人很难做出好的选择。

胃病的医疗方案范文3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多潘立酮;复方消化酶;治疗效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其病因比较复杂, 不同的病因症状表现也有所不同, 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以及反酸等,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多潘立酮联合复方消化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探讨, 本文主要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0例,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两组患者均给予多潘立酮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多潘立酮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复方消化酶治疗, 疗程为4周,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 以期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具体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100例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经诊断均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排除患有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异常以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等的患者。随机将100例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观察组:男27例, 女23例, 年龄25~68岁, 平均年龄(47.5±5.7)岁;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 年龄24~70岁, 平均年龄(47.9±5.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多潘立酮治疗, 服药方法为用餐前30 min时服用, 10 mg/次, 3次/d。观察组患者给予多潘立酮联合复方消化酶治疗, 服药方法为多潘立酮与对照组相同, 复方消化酶为餐后30 min服用。1粒/次, 3次/d。疗程为4周,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控, 对患者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等应给予及时的处理, 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1. 3疗效评价标准治疗结束后,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①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疼痛均消失, 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恢复正常, 为痊愈;②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疼痛明显缓解, 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有轻微影响, 为显效;③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消失, 疼痛也有所缓解, 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为有效;④患者的病情和疼痛均无明显改善, 甚至出现加剧, 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 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

1. 4统计学方法对本次的研究结果,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结果

2. 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价结果比较分析本次研究共100例患者,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价结果见表1,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分析在治疗过程中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两组患者均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据数据调查显示,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大约在10%, 在消化科门诊中,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就诊者占20%~30%之多[1]。至今为止,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明了, 在国际上也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治疗方案。不过临床中有研究表明此疾病的患者一般都表现为胃肠动力障碍, 因此, 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中往往应用促胃动力的药物并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是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目前, 抑酸药、促动力药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等是已经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中, 且具有明确的疗效, 它们的治疗有效率大约为40%左右[2]。在临床上, 医生常用的促胃动力药有多潘立酮等, 其中多潘立酮作为一种胃动力增强剂, 它直接作用于胃肠壁, 对于促进患者胃部蠕动以及协调十二指肠和胃的活动具有显著效果, 在临床胃病的治疗中经常使用。而复方消化酶是一种促消化药物, 它对于改善患者消化吸收效率具有显著疗效, 并且它还可以通过对肠道渗透压的调节, 从而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3]。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高亮.多潘立酮联合复方消化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58 例临床观察.当代医学, 2011, 17(7):1259-1260.

[2] 韩春娜.多潘立酮联合复方消化酶胶囊在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中外医疗, 2011.30(9):323-325.

胃病的医疗方案范文4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位于消化管中央,常规检查手段难以到达或者获得理想效果,传统的胃肠镜检查仅能对一小部分小肠黏膜进行直视检查,而其他影像学检查如小肠气钡造影、核素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也比较有限。因此,长期以来小肠一直是消化道检查的盲区,小肠疾病也由于检查手段的限制而难以得到正确诊断,导致大量小肠疾病患者的长期误诊和漏诊,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贻误了小肠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近年,随着胶囊内镜的发明和应用,为小肠疾病诊断带来了历史性的突破,其图像清晰、操作简单、安全无创,是小肠疾病诊断、筛查的首选。

1.胶囊内镜的工作原理

“胶囊内镜”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 胶囊内镜实际上是一种一次性使用的微型数码照相机。它的大小类似普通的药物胶囊,表面光滑,可以像服药一样吞服。患者在接受检查时,只需要用水服下一颗智能胶囊,它就会在人体内借助肠道肌肉的蠕动向前运动,按照胃――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结肠――直肠的路线运行,同时以每秒两幅图像的频率连续进行拍摄,然后将图像的数字信号记录到戴在患者腰部的数据记录仪中。整个过程大概需要8-10小时,期间病人可离开医院正常工作、生活。检查结束以后,病人只需送回数据记录仪,医生从数据记录仪中下载图像数据并对疾病作出诊断,而胶囊最终随粪便自然排出。世界上首粒胶囊内镜于1999年问世,并于2001年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填补了小肠无创性、可视化检查的空白,并在临床应用中得到迅速发展。与传统内镜相比,胶囊内镜具有操作方便、无创、无交叉感染、容易耐受、无需镇静剂等优点。而且,拍摄的彩色图像清晰,为医师和患者提供全胃肠道图像,对小肠病变诊断率高,是怀疑小肠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也是小肠疾病筛查的理想方法。

2.胶囊内镜检查的适应证

胶囊内镜的设计原理及仪器特点均明示,它的最佳适用脏器是小肠。适于胶囊内镜检查的小肠疾病包括:

(1) 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经胃镜、结肠镜检查无阳性发现者。胶囊内镜对消化道出血的观察的优点在于它对活动性出血的检出率较高,可以明确出血的准确部位,为治疗、尤其是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出血静止期胶囊内镜仍可检出25%的活动性出血。大量临床研究显示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诊断率明显高于选择性血管造影、同位素扫描。

(2) 小肠肿瘤。临床中无症状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小肠肿瘤检出,且病变以良性为主,其中小肠息肉多见,恶性病变则以间质瘤为主;有症状人群检出小肠肿瘤的比例更高,且病变以恶性为主。胶囊内镜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和诊断率明显优于小肠钡餐或小肠钡灌检查,胶囊内镜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小肠肿瘤亚临床期检出,而且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是小肠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保障。

(3) 无法解释的腹痛、腹泻。

(4) 炎性肠病,如克罗恩病。

(5) 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

(6) 肠营养吸收不良病及小肠影像学异常。

(7) 胶囊内镜还可用于了解节段性肠炎,观察手术吻合口的情况、小肠息肉综合征的发展和某些小肠疾病的疗效。

另外,正常体检也可做胶囊内镜检查,其临床意义在于能发现亚临床性疾病,提高小肠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水平。

3.胶囊内镜的优点

胃病的医疗方案范文5

关键词:社区医师;用药安全;作用

药物是人类战胜疾病的有力武器,近年来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逐渐加重,其会造成医药资源的浪费及患者受损,因此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已普遍受到关注。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状况、疾病种类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制剂,药物剂量应合理,疗程适当,在疗效、安全性相当下应选择相对低廉的药物,并制定适合的给药方案,从而达到经济、有效、安全的治愈疾病。促进合理用药,有利于节约医药资源,提高医疗质量[2]。合理用药是一个难度高、涉及面广的复杂性工作,而在合理用药中社区药师的地位尤为重要,是连接患者与医师的桥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药师应不断提高药学水平,通过加强与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做到明确用药目的,明确诊断,同时,药师应参与、指导、监督药物使用,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尽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促使患者早日康复[3]。

1社区药师在用药安全中的价值

药师的职责是指导、参与并监督临床安全用药。药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提高药物治疗效果。药师在临床用药安全中的关键作用包括准确发放和调配药品、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药物信息、用药指导、实施治疗药物监测等[4]。

1.1参谋作用 药师应积极融入到临床用药队伍中,并发挥自身药学专业优势。目前随着新型药物的不断出现,临床用药类型不断增多,使药物信息量迅速膨胀,多药联合现象较多,因医学专业分工细化,再加上信息流通不畅,导致临床医师无法掌握所有药物的使用情况,因此因药物不合理应用而导致的医疗事故逐渐增多。据相关调查显示,因不合理用药而死亡的患者超过30%[5]。因此具有药学专业知识的药师,应凭借自身的专业特长,为医护人员提供药物信息。建立药学信息室,开展用药咨询服务,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为患者、医护人员解答药学问题,可明显增强药师、医师、护士、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药师不仅需要了解药学综合知识,尤其是对不常用药或新药进行全面掌握,还需了解临床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协助医师进行选药,并在药物剂量控制、给药时间、给药途径上提出合理建议,为临床医师的合理用药出谋划策,起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可弥补临床医师药物信息的不足,减少医师用药的盲目性,改掉临床医师仅凭既往经验的用药习惯,药师的参与,可充分发挥药物作用,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提出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并减少和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例如某临床医师将吗丁啉+654-2合用用于治疗胃病患者,药师发现后,及时告知临床医师合用这两种药物会作用抵消,临床医师及时改正,从而使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得以避免[6]。

1.2决策作用 社区药师的奋斗目标是独立进行药物治疗的决策或参与药物治疗的决策。药师在进行药物治疗决策时,需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与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熟知药物性质与作用及多药合用的药副反应,掌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判断及处理问题能力。这对药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7]。

1.3监测作用 社区药师的常规工作中比较重要的是治疗药物监测工作。药师参与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监测,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收集ADR信息,在发现严重及共性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告知临床医师,并进一步监测该药的使用情况,进行交流,共同制定出预防措施。

1.4建立完善的用药访查制度 为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收集ADR信息,应建立完善的用药访查制度。通过互联网访查、上门访查、电话访查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定期访查,获取药物使用信息,对严重的或新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及时向科室反应。

1.5处方审核 传统不合理用药处方主要表现于临床医师处方在字迹模糊、处方登记不规范、未使用专用的处方、药物规格数量不规范、漏项填写等。为减少不合理处方现象,确保患者用药安全,药师应充分发挥药学专业知识,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对处方进行严格审查,并审查药物适宜性,真正做到"四查十对",以减少与预防药物不良反应事件。

1.6宣传教育作用 药师及时收集临床用药资料与最新药物信息,通过出板报、举办讲座等形式,介绍老药新用、药物治疗学最新进展、新药药理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信息,普及合理用药知识,以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

2如何充分发挥临床药师作用

社区药师应具备扎实的药学理论知识,并对生理、解剖、病理学等临床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及时、准确的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准确的用药建议,同时,应不断更新药学知识,掌握药物的研究动态。另外,社区药师还应积极参与临床实践工作例如会诊、查房等,并多和临床医护人员多交流、沟通,对不合理用药现象,及时纠正,在临床实践中,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对患者实际用药情况进行指导,可学到更多的临床知识,不断丰富自身临床实践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更好的发挥药师作用创造条件。

3结论

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社区药师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药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药品供应、调配,而是深入临床,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社区药师需具备扎实的药学知识和一定的临床基础知识,并坚持深入临床,与临床医务人员多沟通、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真正做到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王芙荣,王跃峰,侣娟玲,等.社区药师在慢性病用药安全与管理过程中的价值[J].首都医药,2013,(20):34-34,35

[2]张一鸣.医药职业教育在社区药学服务人才培养上的作用[J].药学教育,2013,29(4):7-10.

[3]张碧华,谢沂伯,邵晖,等.临床中药师在综合性医院合理用药中的价值[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5):441-444.

[4]张策.药师应用合理用药支持软件纠正不合理用药的实践和效果[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2,12(4):280-282.

[5]Jennifer tse, Ren Haoyang. Pharmacists play a role of intervention in the letter through the contact of prescription real-time audit results analysis [J].Journal of drug application and monitoring in China, 2014(4):228-230231.

胃病的医疗方案范文6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舒肝胃炎方;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573.32;R256.3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病理检查以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成分减少或消失,或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为特点。本病在慢性胃炎中达30%左右,具有发病过程缓慢,病情复杂且顽固,病势缠绵,病理改变不易恢复,易癌变,施治棘手等特点[1]。中医药在治疗CAG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笔者采用自拟舒肝胃炎方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与中成药胃复春治疗的48例作对照,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8例均为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内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30~70岁,平均(42.32±0.10)岁,病程0.5~8年,平均(5.2±2.1)年;对照组48例,男24例,女24例,年龄29~73岁,平均(43.17±0.25)岁。病程0.4~9年,平均(6.1±3.0)年。其中治疗组胃腺体轻度萎缩20例,中度23例,重度7例;对照组胃腺体轻度萎缩22例,中度20例,重度6例。病理切片:治疗组萎缩性胃炎轻度18例,中度23例,重度9例;伴肠上皮化生(IM)36例,异型增生(ATP)19例。对照组萎缩性胃炎轻度17例,中度21例,重度10例,伴IM32例,ATP15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胃镜检查等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制定;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制定。

1.3纳入标准 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①主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嗳气,反酸。②次证:胸闷,食少,大便不爽,舌苔薄白,脉弦。③胃镜和病理检查均提示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1.4排除标准 ①胃部手术后,消化道溃疡,或胃镜提示重度胃粘膜异性增生或疑有恶变者;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④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的患者;⑤年龄80岁。

1.5方法

1.5.1治疗组 予舒肝胃炎方加减。基本方:柴胡、半夏、白术、陈皮、香附、玉竹各10 g,莪术15 g,白芍20 g,黄精、蒲公英、生麦芽各30 g,生甘草5 g。加减:肝气冲逆,胃气不降,加赭石、旋复花;腹胀纳差甚者加佩兰、砂仁;疼痛迁延不愈加甘松、延胡;反酸嘈杂者加乌贼骨、煅瓦楞;便秘者,用生白术;病久不愈加党参。1剂/d,水煎至200 ml,服用2次/d。

1.5.2对照组 胃复春(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4片/次,3次/d。

1.5.3以上两组治疗前后,均做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以作对照。两组治疗期间均调饮食,畅情志,禁食辛辣刺激之品。HP阳性者予西药联合运用抗HP治疗。疗程:12 w。

1.6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制定[4],中医症候积分表制定标准参照其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5]。

1.6.1中医疗效标准 ①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②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证候积分减少≥70%;③有效:症状体征有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④无效:症状体征均无好转,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

1.6.2西医疗效标准 ①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胃镜检查黏膜炎症明显好转,病理改变复常或消失;②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炎症明显好转,病理改变正常或减轻2级;③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胃镜复查黏膜炎症改善,病理改变减轻1级;④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胃镜复查黏膜炎症无好转或加重,病理无减轻或加重。

1.7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

2结果

2.1中医疗效比较 两组中医疗效比较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2.0%,明显优于对照组70.8%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2西医疗效比较 两组西医疗效比较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0%,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常见胃脘胀满或胀痛,食欲不振,消瘦等,根据胃镜及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幽门螺杆菌、自身免疫、物理、化学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6],与胃息肉(腺瘤性)、残胃炎、胃溃疡被公认为癌前疾病[2]。目前寻求最佳的阻断胃癌前病变的有效方药,是更好地开展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积极治疗CAG是预防其癌变、减少胃癌发病率的有效手段。而西医对CAG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辨病辩证治疗具有较大优势。

本病属中医学"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多因饮食失节,情志不畅,劳倦内伤,用药不当,或久病正气亏耗等有关,其根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胃受纳运化,升降有序,离不开肝的正常疏泄,而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关系到气的升降出入和水谷精微物质的输布。肝气条达.则脾胃冲和,气机畅达,升降有序,水谷精微输布正常。如果肝郁脾运失健,胃中气机壅滞。不通则痛,不降则痞,气逆于上故嗳气、反酸、呃逆、恶心呕吐等。因此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原因。而中焦气机升降失和,进而发生血瘀、痰阻、郁热等其他证候,因此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关键。

舒肝胃炎方中柴胡、香附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白芍、甘草柔肝养阴缓急又可防柴胡升散太过损伤肝阴、肝血;陈皮、半夏理气健脾,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白术健脾助运;黄精、玉竹滋阴润胃。值得推崇的是生麦芽一味,张锡纯谓"为补脾胃之佳品,其性喜消化,能通利二便,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本品疏不伤阴,消不耗气,效冠肝脾,一药两用,为脾胃病中正和平之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现象属于中医的湿热范畴,因此中医认为湿热毒留恋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贯穿始终的病理状态,故予蒲公英以清热解毒。医学研究表明,蒲公英有杀灭Hp作用[7],白芍有效促进胃排空。病久多瘀,故用莪术行气化瘀以消积滞,散结消痞,瘀化新生则胃亦康,不仅缓解了临床症状,还能逆转胃黏膜萎缩、改善肠化,有报道活血药物能够增强清热解毒药物的消炎止痛功效,而药理学也证明活血能提高补气药的免疫作用,对胃、食管平滑肌和血管具有双向调节作用[8],而莪术配甘草等可促进胃肠蠕动,排除胃肠积气,同时可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散、吸收[9]。

本研究采用舒肝胃炎方治疗肝胃不和证慢性萎缩性胃炎,观察组有效率达90%以上,较对照组胃复春有效率70%对比,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尹光耀,何雪芬,张武宁,等."脾虚证胃癌前病变诊治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课题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2):98-103.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N[J].胃肠病学,2006,11(11):674-684.

[3](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重庆),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J].2005,10(3):181-184.

[5]危北海,陈治水,张万岱.胃肠疾病中医症候评分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11):2701-2703.

[6]田觅.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学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4,4(5):431-43.

[7]颜正华.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