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如何提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如何提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如何提高

高中历史如何提高范文1

关键词:学案导学法;新课改;课堂效率

新课改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整个高中教育阶段也风风火火推行新课改。关于新课改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等问题,老师们都在时时刻刻地探索,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具体的操作模式。“学案导学法”是这些方法中影响比较大、应用比较广的一种,同时也是比较受欢迎和容易推行的一种。如何利用“学案导学法”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达到质与量的统一呢?

“学案导学法”的理念和具体方法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是非常好的新课改操作方法。但它同时也把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抛到了教师的面前: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另外,在制作“学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材内容按一定的逻辑(历史的内在逻辑——时间先后、因果关系等学生思维逻辑的规律)进行要素建构(基本史实、史料、史论),以方便学生接受和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结构与内容,使教材真正发挥其传递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当然,如果前面的问题都处理好了,这样的“学案”一定有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复述的功能,使学生能够自主轻松地进行复习,巩固学习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得课堂的效率在课外得到延伸。

下面,通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六专题的17课《思想》作为案例进行说明。

一、“导学案”设计如下:

二、“导学案”的使用及课堂教学

本课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采用15:20:10(分钟)的时间分配制度。前15分钟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案”阅读教材,在草稿本或在教材上(用铅笔)整理知识点;中间教师用20分钟讲解知识点,主要是做到“史论结合”讲明史实、史料、史论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基本知识,进行重难点突破;最后10分钟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本课知识。

三、课后作业及巩固知识要求

课后学生需要根据“导学案”的框架在作业本上整理知识脉络,教师批改并评价。学生需保存该课的“导学案”,装订成册,以便以后复习。

在使用改进的“学案导学法”后,学生普遍反映,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知识体系轮廓更加清晰,不知如何看书、不知如何听讲、不知如何复习的问题得到解决。通过本学案,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理解、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用改进的“学案”,笔者明确感觉课堂轻松了很多,效率提高了不少;从学生作业和考试的方面看,教学的有效性比以前明显提高。

高中历史如何提高范文2

关键词提高 历史 教学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1潜心研究教材,整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对历史教材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高中历史学科是一门内容涵盖广、情感蕴含深的学科,在社会生活中还有许多课程资源可供开发利用。一是开发图书刊物资源。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可以增加有关历史题材的知识积累,例如对世界发展史、中国革命史等方面的知识,仅靠历史课本的简单介绍,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来增加历史知识了解,同时,教师平时也要多涉猎课外书籍增加知识积累;二是开发乡土社区资源。高中历史教师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习惯,注意搜集对历史教学有帮助的各种乡土资源加以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许多书本中举例的内容,学生缺乏直接的感知与认同感,如果在教学中加入本地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典型事例,可以激发学生的知欲望,提高教学效率;三是开发好广播影视资源。可以说,历史学科教学工作是和广播影视关联最大的一门学科,许多历史事件都被影视工作者搬上了荧幕,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学生通过这些影片的观看,可以增加对历史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历史发展观的教育。教师可以在课后提供一些优秀历史影片的目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也可以利用活动时间播放一些影片的精彩片段,强化对学生的教育。需要指出的是,现代荧屏上有些影片反映内容经过了改编与加工,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甄别。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手段开展知识搜集,拓宽视野,增加知识积累。

2精心设计教案,奠定历史课堂教学基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要在教学设计环节下功夫,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主要开展四个方面的备课。一是备教材。要想提高教学成效,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入研究教材,全面把握教学要求,尤其要认真研究高中历史新教材与传统教材在编排理念、内容选择、能力拓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教师要对照大纲要求,认真研究历史教材的各个章节、重点与难点等,把握之间的联系,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框架体系,并进行科学的二次加工,将一些鲜活的教学实例添加到教学之中;二是要备学生。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生,那么要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就必须要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知道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与能力等,便于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特点,优化教学过程。尤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提问、自学安排等方面进行周密的设计,及时应对教学活动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等;三是要备教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认真筛选,选取最适合本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要坚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原则,充分运用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起来,引导他们开动脑筋,开展合作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等,同时要体现学生创新精神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四是要备手段。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学辅助设备,以往许多教师就凭一支粉笔一本书就可以走上讲台,在教育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教学形式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媒体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课堂教学空间、营造教学情境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这些方面在教学设计中都要充分体现。

3构建和谐课堂,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性个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当作平等的个体来对待,尊重学生人格,和学生进行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陈旧思维,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尊重的相互关系,促进教学双边活动的有效开展;二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在历史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层次,这是客观现实,是无法以教师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这种差别,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目标要求等方面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结合学生自身能力发展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对优秀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后进生适当降低目标层次,促进学生都能够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发展;三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许多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喜欢另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虽然有时会出现一些错误或不完善之处,但是教师不能简单加以否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对于不完善之处要加以启发引导,对不正确之处要及时提醒,要对学生的这种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予以肯定。

4注重学法指导,有效开展历史自主学习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开展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一是要指导开展自学。开展课前自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针对历史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中首先要扫清阅读障碍,按照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进行自我学习,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强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遇有不清楚之处要做上标记,在课堂学习时进行质疑或针对性听讲;二是要指导合作探究。高中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合理运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组学习,引导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探究题,开展讨论与探究,自己动手获得答案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要指导联系实践。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到的各种历史知识与观点,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加以验证与运用,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强化认识,开展思想教育。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痕迹,用学到的历史知识与观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等,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能力。

5鼓励开展质疑,提高课堂师生双边活动成效

高中历史如何提高范文3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观;教师观

学史可以明智,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可以增长见闻,开阔眼界。我国的教育形式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教学最重要的实现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当属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能不能有效地完成学期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效果怎么样都与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关联。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都以高考为指挥棒,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普遍存在着低下的现象。

随着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传统的教学角色中解放出来。树立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处理好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民主、平等地看对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性的个体,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情况、思维和学习的规律,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那么,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怎样才能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呢?以下几点是笔者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总结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备好课是教学的关键和基础

备好课对成功上每一门课程都很重要,教师只有备好课,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教材的结构布局,重难点的知识点在哪里?疑点又在哪里?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需要了解哪些知识?经过备课,也才能更好地了解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知识都是递进性的,有些知识如果在本单元没有学好,那么是会影响下个单元的学习的。还有就是,教师经过备课之后,课堂上会更加合理的布局,应该先讲哪个知识点,后讲哪个知识点,重点讲哪里等等这些,教师都会明了于心。等到教师知晓这些之后,那么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会被准确的制定出来。教师要想备好课,需要做到对教材十分熟悉,必要的时候还要做到能对教材进行创新。

二、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师观

传统的教师观,仅仅把教师当作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现代教师观就是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激发着和辅导者,以及各种学习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把传授知识当成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和中心,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自己所讲的知识上。现在的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而不是自己的教上,教师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除了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之外,还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学生毕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这也就是说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极容易接受积极因素的影响,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他们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设置路标,引导他们不走弯路,而是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从教育的角度上讲,学生是在教育的而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因此,学生能不能健康的成长,快乐地学习,都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

三、课堂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地独立的个体,他们是有自己的头脑的,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学习,感知,分析,观察等等。教师是无法把自己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的,不是教师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跟什么的。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的学为主,而不是自己的教为主,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要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知识的过程,而教师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引导学生正确地发现知识罢了。课堂上,教师要做到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多向学生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地了解并掌握自己所教的知识,学生是否掌握了,掌握的情况怎么样,然后才能及时地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这样就可以在整体上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了。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来设计,争取照顾到全班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在追求问题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问题的质量。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教师为了实现所谓的与学生的互动,片面地追求问题的数量,看似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很频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为一些问题毫无价值可言,根本无法准确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要精心准备一些问题,兼顾问题的数量和质量。

四、以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高中历史如何提高范文4

关键词:人文素养;创新意识;人文意识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文明和进步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勤劳勇敢的象征,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记录。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极高的学科,在其教材内容安排中高度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教材的体例中贯穿着以人为中心、追溯历史对现代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的本体为教学目标。将劳动人民积累的智慧传承给后人,形成历史对后人永久的呵护和启迪。历史是今人的镜子,以史为鉴一直是我们崇尚的理念。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故事,但是却开启了今天人们的智慧和灵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人文内容的教学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学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基础教育阶段新课改对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及人文素养培养有具体的要求,并把历史人文素养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人文素养教育,发挥教育的全面功能,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设计教学。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措施和手段,通过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思考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深刻感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规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关注世界和人类的命运。并以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弘扬爱国精神,通过历史学习了解祖国的伟大,促使学生关爱人类的情感发展,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了历史知识对学生的熏陶和洗涤,体现了人文内容在这次教学改革中的变化,更加关注了历史内容对学生的熏陶作用。

二、正确理解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概念有这样一种定义:一方面是掌握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知识以及对这几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是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加之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从中感悟到的道德情感,比如爱国主义情感、审美情感、公民观、民主观、法制观、竞争观、合作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等内容。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内容,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历史教材中的人文内容,并在教学中认真贯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标志,人文素养是历史教学的核心,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重点。

人文素养不同于科学知识,也不同于学习方法,这些非自然科学知识,所以不能用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来对待。

三、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该是历史教学的常态和趋势,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学生的人文精神。

1.正确评估学生的认知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在发生着非常重大的变化,学生来自于每一个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也是社会的缩影,家长的观念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观念。所以教师要对所任课班级学生的道德认知、人文素养基础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设计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容以及如何贯彻这种人文精神。“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的教学同样是一种任务,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使教育教学有的放矢。对学生人文素质基础的了解,可以通过测验和日常教学的评价来进行,知道学生的基础后,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制订科学的方法。

2.在历史的追溯中感受古代文明的发展

历史是对过往的追溯,是对经过历史长河陶冶后保存下来的精华内容,在此过程中,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留下了深深的脚印。历史教学要在这样过程的追溯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比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长篇小说及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让学生了解大秦帝国,了解国家高度的集权制度以及这种制度的优劣。从中了解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贡献,第一个皇帝创立的车同轨、书同文、法同度等功绩,为后世的发展和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万里长城这一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在世界历史中也闪耀着光芒,所以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文明之久,为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而骄傲。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中,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追溯,让学生了解国家间战争带来的后果,了解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了解这一次运动的伟大功绩,了封建帝制,使中国的历史轨迹得到改变,结束了封建统治的漫长历史。通过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先进人物不少的济世图存主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历史事件追溯中,学生的人文情感得到了提高,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3.在经济史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古代经济史是一部科学史,是一部发展史,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竞争意识、科学意识、合作意识。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封建繁荣的经济体,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资本主义经济渗入到外国的经济中,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的市场,沦为商品市场、原材料的提供者,也因此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时间发展到近代,中国的经济动荡不定,这样的经济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体会中国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艰难生存的困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发展意识。结合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让学生的世界大同、世界融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意识和意愿逐步增强,从而体会清朝时期闭关锁国带来的危害,滞后了经济的发展。学生在经济史学习中,商品意识、市场概念、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等人文素养都得到了发展。

4.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人文理念

新课改实施以来,着重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要是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发表言论的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具有个性化的观点。创新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创新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畅所欲言发表具有个性化的观点和评论。比如在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内容学习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积累的实际,依据自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发表自己对古代文学及其作者的评价。比如李煜、王安石等,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不必强求学生的观点一致,而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如岳飞,我们今天认为他是抗金英雄,但在当时――一个非常推崇“内圣”的时代,他却被一些人指责为急功近利。所以对于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评价是有所不同的,也就会出现不同的结论。这样的活动开展,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学生乐说、会说、个性化说,是学生历史人文素养培养和形成的重要途径。

高中历史的学习还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高考的检测。所以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加有利于学生应考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给予应有的重视。近年来高考历史的改革也增加了对人文素养知识的考查,这也是促进历史人文素养教学的强劲东风。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和人文素养在具体教学中的体现,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如何提高范文5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多媒体教学 学习兴趣 自主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计算机、网络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电脑和网络作为先进的生产力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它在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的资金投入逐渐加大,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引进了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直观形象、色彩鲜明、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生动逼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把抽象化的概念、繁琐的历史时间、不容易理解的材料题、抽象的论述题等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样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手段的不足,对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活化课堂氛围、培养高中生的注意力、引导高中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及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多媒体教学对于转变传统教育的方式方法,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教学模式和高中生的学习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说,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不仅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活力,而且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那么,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更好地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强化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呢?下面,我结合这几年在使用多媒体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谈谈对这方面的理解,希望对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一、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引导高中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新课程之所以重视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是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高中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原动力。要让高中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主动地吸收各种知识,强化能力,必须激发高中生的兴趣。在激发高中生的兴趣方面,教师有很多方式方法,其中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在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了一个可供教师使用的重要教学手段。多媒体作为多个元素的集合,它把声、光、电等元素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有机融合,对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独到优势。教师通过将多媒体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高中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高中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高中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参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立即变得异常丰富,形成立体的信息表现,呈现给高中生,能够有效引起高中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再加上高中生由于年龄特点,对一些新奇的事情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正是产生兴趣的源头。高中历史教师要利用高中生这种好奇心重的心理,把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合理编排,让多媒体教学设备从多个方面、立体地呈现教学内容,引起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行动学习动机。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降低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教给高中生知识,而且培养高中生的能力。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思维是高中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为高中生提供思维锻炼的机会,开发高中生的创新潜能。由于年龄特点,高中生偏重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就比较困难。开发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这是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多媒体教学没有普及的时候,对于一些抽象性的知识只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表现,这样高中生听起来就比较困难,表现得难以理解。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于历史中的一些抽象内容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电化教学手段进行形象化呈现,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降低了难度,易于高中生理解,较好地培养了高中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如何提高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 历史教学 有效性

一、转变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而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地发展,不利于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然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此,历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本,从教学方式的改革入手,实现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转变,以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既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也走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他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自主学习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一面上。遗憾的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和突出他主学习这一方式,从而使学习异化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控制力量,并最终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本次课程改革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条件。陶行知先生说:“好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历史教师必须给学生注入新的学习理念,要积极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动机,特别对历史学习的直接兴趣,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体验历史、解读历史,并参与学习评价的全过程。

2.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探究学习更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的目标。

二、教学对象考虑的有效性

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在兼顾历史学科特点的同时,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前和教学中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储备,让课堂教学不偏离航向。具体考虑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学生在课堂有效注意的时间。根据课堂教学经验,高中学生一节课的有效注意时间最多也就是30分钟左右。因此,教师在考虑课堂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力求把教学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诸多感官,要避免一种形式到底,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发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参与课堂,实现学生的手、脑、耳、眼等器官的有机结合。

2.学生的兴趣程度如何。目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到事半功倍、卓有成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他们学好这门课程来说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历史课堂上的一些小故事比较感兴趣,但一转移到理论学习,往往会觉得很枯燥。新课程提出了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是最低层次的要求。新的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转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