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1

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包括助学者教师和学习者学生。在高中语文中推广研究性学习方式,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判断问题、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助学者即高中语文教师团队应重视的地方。教材中的任何教学内容,同生活实际间都保持非常密切的关系,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的内涵,使其更加生活化,更加具有探究意味。语文团队只有将目光集中于此,才能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发现语文对于生活真正的帮助,而不是仅仅将学习理解成是对老师布置问题的解答过程。如在教学《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章时,教学团队为学生设置如下问题: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追求,谈谈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有什么想法。有的学生说自己爱好文艺,将来想当一名艺术家;有的说爱好体育,将来想当一名运动员;有的则想当科学家。学生有了这些想法后,就会反映在平时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语文团队在拟订教案时应设置如上具有探究意味的问题,使学生利用课堂中学习的语文知识解读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更加关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探究性学习模式对高中语文团队的一大影响是促使教师显著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过去,教师只能僵化地按照教案完成教材中内容的讲解,应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语文考试成绩为目的,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与学生产生对立情绪。采取探究性学习方式后,使老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明显改变,更加着眼于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更加关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语文团队采取探究性教学方式后,教师就可以针对知识点设置问题,使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实际语文应用方向,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实现多层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解读,对问题本质产生更深入的思考,总结事物的一般性规律,进而形成新的发现。

3.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强烈的求知欲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探究性学习的推广,正使得语文团队将目光聚焦于此,确保教学方向不发生偏移,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语文现象,并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如在教学《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资源》一文时,教学团队可设置如下问题:从你自身发展环境谈谈你所感知的东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别是什么?为什么中西方文化的发展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学生在弄懂这些教学难点后,就会认识到当前东西方文化上的剧烈碰撞,根本原因是在文化资源上的形成上走出截然不同的轨迹,导致对于文化的认知存在不同的观点。可见,研究性学习的推广,使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中的各位老师更好地在课堂中营造开放安全、合作平等、和谐轻松的探究性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更加关注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探究性学习方式使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更重视发扬团队协作精神,这有助于教师破解教学难题,更便于强化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合作式学习方式不仅提倡学习者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而且提倡助学者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如,《离骚》一章教学中涉及对诗人当时心境的把握,单靠一个老师很难讲清楚屈原的心路发展历程。教学团队内的全部老师都可以通过合作方式,针对学生的接受程度,非常全面地为学生讲解为什么屈原最后会通过自尽的方式完成对帝王的最后一次劝谏,演奏出生命中最绚烂的篇章。这对于学生全面把握《离骚》一文的意境是很有意义的。这样,教师就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更好地充当“管理者”或“顾问”的角色,更快地对教学难点实现“定位”,确保整体语文教学效果最佳。

5.更加关注挖掘教学资源潜能

在当前素质教育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探究式学习方式正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衡量学校办学综合质量的重要标准。近年来高中办学条件获得显著改善,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陆续得以配置。如《物种起源》、《辛德勒名单》等原来需要教师准备大量教学素材并在教学中困难度较大的章节,现在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因特网等方式手段,通过搜集大量素材,为学生们展示出来,使他们形成直观印象,提高探究兴趣,准确掌握知识点。这些教学资源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顺利掌握的,应用状况有优有劣。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后,教师可以更加精心设计教学整体过程,钻研教材中的重难点,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的潜能,以丰富生动的听觉视觉感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现代教学手段同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结合。

6.结语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复习;策略;板块复习策略

高考语文的考查是非常具有条理性的,其考查的内容也是将一个个的内容板块进行了区分。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复习的时候完全可以在统筹全局的基础上,对语文的复习进行一个板块的划分,有目的地对有关的内容进行专项复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题复习。下面笔者将就几个专题进行详细论述。

一、多种方法搞好诗歌复习

1. 借助练字做好背诵工作

高中课本中的选录的不少诗歌是要求学生进行相关背诵的。背诵的目的一是应对默写题,二则是要让学生在进行背诵的同时不断地提升对诗词的感悟能力。所以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同时也为了减轻重压之下学生的负担,并且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一个漂亮的书写卷面。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定期练字,抄写的对象就是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诗歌选文。这样通过抄写,学生的卷面书写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学生借助写不仅能流利地背诵出诗词,更关键地是能够准确地无误地进行书写。

例如,通过练字,学生就能够牢固记下“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臧否”不是“藏否”。让学生以课文为蓝本进行写字训练,看似非常简单的一项作业,但是,却对学生非常有利,首先,通过练字,可以让学生在高考作文中给改卷老师一个好的书面印象,其次,可以通过练字让学生懂得诗词句子的正确书写方法。因为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执笔忘字,只懂得怎么念,但是写不对词语。所以,通过练字,可以一举两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诵读和感悟相结合

让学生记牢诗词是重要的一点,同时在复习之中,进行古诗词的学习还是要注重诵读,并且将诵读和感悟结合起来进行复习。这样的方式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起学生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素养,使得学生能够在接触到诗词的短时间内找到诗词的答题情感方向。

例如,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歌进行复习鉴赏,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再次对诗歌进行诵读并且把自己重新诵读的感受表达出来。

学生1:这首诗歌是一首送别友人之作,开篇点出了时间和地点,而且是借助望这一个字眼表现出友人以后离自己很远。

学生2:这首诗歌写得最好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两句表达出作者以后和友人虽然要分隔两地,但是两人之间的友情会让两个人感觉到再远的距离都如同邻居一般一起生活着。

学生3:这首诗歌情感组后的升华是最后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诗歌在最后形象而生动地将我和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出来了。

所以将已经学习过的诗歌进行重新的复习,就是在“炒冷饭”。但是“冷饭”也要“炒”出新意,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挖掘出自己新的想法就是成功的。

二、各个击破做好文言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是高中语文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文言文的教学上。那么复习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如何开展呢?与平时又有何不同呢?

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之中会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感悟和体会作者的情感之上,而在复习阶段则应该要抓住关键的字词的释义和特殊的句式的运用。做好这些工作后,学生在面对高考卷中的文言文及相关题型时才会充满信心并且能够轻松完成有关的解答。

例如,在复习阶段,可以将具有某种关联性的文言文放在一起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好比《劝学》《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这几篇就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复习。在复习之中,首先是要将这些篇目中出现的关键读音牢固,如:木直中(zhònɡ)绳、锲(qiè)而不舍等。其次,是要将这些篇目中出现的多义词进行归纳性总结,如“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最后是要将重要的虚词的用法搞懂,如“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最后,就是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的句式的用法要搞明白,如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通过这种层层递进,逐点突破的方式帮助学生系统而全面地完成好文言文的复习任务,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有效贯通诗文复习

在此处,我们讲到的都是将诗词和文言文的复习进行细化的板块复习。其实知识与知识之间是具有一定关联性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需要有意识地将这两个小板块进行合并的联合复习,并且培养起学生联系地看待问题的思维。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掌握好局部的基础上做好整体的全局复习工作。

将这两者进行有效地贯通主要是要注意找寻这两者的共同点,或者是进行到某一个地方的复习时有效地合理联系。例如:复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宋词中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可以及时地把《廉颇蔺相如传》这篇文章联系起来开展复习教学。由“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词引出用典进而引出《廉颇蔺相如传》这篇古文的复习,这样就能有效地贯通相关知识点,并激活学生的思维。

进行高中语文的复习,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够有一种全部下的部分意识,并且掌握联系地对待知识点的一种态度。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够更好更轻松地完成复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毛建铭.古诗词复习方法例谈[J].中文教育·文学教育,2011(6).

[2]郑小芳.审美性教学在高中语文复习课中的运用探究[J].现代

阅读,2011(2).

[3]郝建梅.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总复习技巧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3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在教学中,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会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为何他们会有这样的表现呢?本文认为他们由于在课堂学习中收获甚小,久而久之,便有轻视的心理。那么此时,新课改下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因此,本文认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质上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效果,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需要以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为前提(基础)。也就是说,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而是教师和学生一同提高与发展。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兴趣的递增、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高考命题一贯的原则是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在考查理解和运用基本知识的同时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备考学习要以落实基础为前提,以能力培养为首要任务。现在,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教练案是经常被采用的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样设计有效的学教练案呢?本文就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比较鉴赏》来谈谈学教练案的设计。

1.目标设计是否有效

学教练案设计是否到位,关键在于教师对整个课堂的"任务"的设计是否按照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进行。既要能起到帮助学生学习巩固语言知识的作用,又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还要能激发思维,提高学生语文思维的能力。

(1)首先给出本学教练案的目标,让学生了解本次学教练案的任务。

(2)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类。

教师应尽可能详细的把所要学习的语言点、知识点罗列出来,并把握好重点、难点。

在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上,注意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激发学生兴趣,重难点突出,与高考考点接轨。我通常是按照"课前积累及作业——课堂解疑——课外巩固——自我小结得失"这四个步骤来设计的。

在以往练习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做诗词鉴赏题时,尽管老师反复强调"七看(题目、作者、注释、题干、正文、意象、情感词句)",但是在实际练习中,学生往往凭自我感觉,出现了很多啼笑皆非的错误。如果诗词情感更隐晦些,那么很多学生甚至无从下手。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抛弃了以往诗词讲授的方式,在学教练案中设计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使我们的课堂充分实现新课改下的有效教学,使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得到体现。

2.教案使用的有效性

教案设计制作完毕后,我都是提前一天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完成课前预习部分。第二天收取部分学生的学教练案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标识出相关的难点与知识疑难点。课堂上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订正答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出疑难较多的题号,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再进行提炼、解读、讨论,直到全部解疑为止。这样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既有利于落实知识和把握范围,也有利于掌握水平程度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3.课后作业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4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中产生的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既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活力,同时又给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困惑,例如如何处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关系的问题、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问题、选修课程开设的时间安排问题、选修课程评价机制的问题等。这些困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实施。因此,正确审视它们的存在,并寻求解决之道势在必行。

(一)选修课程“选择性”的缺失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课标明确规定,选修课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必须把重点放在“选择性”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在高考的压力之下,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选择权。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分五个系列,共14册教科书,容量很大。因为高考的关系,很多学校会着重开设能实际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课程,如“诗歌与散文”系列(《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中国现代诗歌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小说与戏剧”系列的《短篇小说欣赏》“新闻与传记”系列的《传记选读》“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的《选读》等,而往往会忽略《戏剧欣赏》《电影文学欣赏》《新闻阅读与写作》《说话的艺术》《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常用文体写作》等侧重应用性和探究性的课程。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不得不让步于高考的压力。

(二)学校师资与教学时间安排问题

学校的师资力量与教学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选修课程的全面开设。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很难全面照顾学生的个性需求。另外,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选修课的开设。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众多学生在同一个时段的多样需求,学校也无法集中大量有特长的教师来开设选修课程。另外教学时间的紧缺也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很多学校选修课程的开设都放在必修五个模块开设完毕之后,也就是要到高二,而高三基本上是用来进行高考复习,也就是说留给选修课的时间不足一学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开设选修课程五个系列,有些困难。

(三)教学策略问题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选修课的教学给予这样的规定:“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的学生人数不像必修课那样固定,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期望。”但是在教学实际操作层面,很多学校是用必修课的教学方法来教选修课程。因为考试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训练,于是就把《唐宋散文选读》等同于必修课的文言文来教,《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就被分解为高考诗歌鉴赏题来以练代教,《传记选读》就当成了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实用文本阅读。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功利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选修课程评价机制的问题

选修课程的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课标中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这些要求对具体的实践操作来说是笼统的。目前很多学校采用的评价方案基本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书面的试题测试,一是形成性评价(即学生平时的表现)。相对于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来说,现有的评价体系显得有些单一。分数依然成为了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即使是形成性评价,很多学校还是将它们折合成了分数。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程的实施并没有形成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选修课的评价完全等同于必修课。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策略

针对选修课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本文试图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探索,以期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打造“精品”课程

学校应该重视选修课的开设和组织工作,尽量避免开课的盲目性和组织的随意性。学校应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有关文件和规定,提高教师对选修课的认识,成立学校选课领导小组和选课指导小组,并组织教师编写详尽实用的《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在教学时间上尽量予以保证。为了确保选修课的顺利开设,学校首先应该进行充分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设置选修课程。其次,学校要做好选修课的宣传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选修模块的内容、时间安排、任课教师的情况等,帮助学生作出理性选择。另外,学校应该给教师和学生更多交流的机会。有些学生因为对老师不熟悉,在选课过程中只选择教自己课的老师,学校应该尽量避免这一状况的发生。

针对学校师资力量的局限和教学时间的紧迫,学校不可能开设全部的选修课程,不妨集中语文学科组的优势力量,打造几门“精品”选修课。在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要符合中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在充分考虑基础性的前提下,适当进行拓展和提高。要尽量回避每一个老师开设一门选修课的做法,一味追求数量,牺牲质量。“精品”课程的打造不妨以专题为主,如教学《唐诗宋词元散曲》,可以开设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专题,以其代表作为教学重点,然后进行辐射,全面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

“精品”课程一定要求“精”,宁缺毋滥,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发自心底喜欢的课程。

(二)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分为五个系列,共14册教科书,各个系列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同。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如“新闻与传记”和“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如“诗歌与散文”和“小说与戏剧”系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如“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等等。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1.以必修为基础,注重知识的迁移。选修课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提高与拓展,致力于学习的选择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基础性。所以巩固必修课所学的知识,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学法的掌握是选修课教学的一条很重要的策略。如教师在开讲《唐宋散文选读》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在必修课所学到的文言基础知识和基本学法迁移到选修课文学习中去。不仅要落实字词句,而且要有系统地对各项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其特点,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度的鉴赏和研读,力求选修课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2.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选修教材容量大,如果按必修的方法来处理教材,是教不完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由过去的“教教材”变成“用教材”。由基本阅读篇目到扩展阅读篇目,由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同类阅读,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如《唐诗宋词元散曲》的教学,我们可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以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篇为重点,以点带面,让学生在掌握某个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的基础上,领会其总体艺术风格。

3.学以致用,学用结合。选修课应基于必修课之上,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培养,照顾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他们学以致用。如开讲《唐诗宋词元散曲》和《唐宋散文选读》,可组织举办诗歌散文朗诵比赛和鉴赏会、专题性的讨论会等;如开讲“新闻写作”和“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可组织学生调查、访问、讨论,给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三)建构开放公正的选修课程评价机制

现在各学校流行的评价方案是书面试卷测试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量化的分数成为了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针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选修课程的评价机制必须与之相适应。

1.变传统的功利性分数评价为问题诊断性评价。教师不再是单纯依靠分数来评判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予诊断性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学生的缺点,用事实描述代替量化打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真实的学习状况,教师也在此基础上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让所有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变传统的知识掌握评价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教师在选修课程中不再单纯评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分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变教师的单一评价主体为多元评价主体。选修课程中的评价,不仅有教师的评价,还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甚至家长的评价。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5

【论文摘要】语文“问题教学法”是教师依据对教材的理解,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的一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思考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推行“问题式”课堂教学法,构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观,扎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在高中语文传统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亦或是教师连珠炮似地问,学生只是反反复复地答;教学的 “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课堂效益不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是不能令人乐观。新课标高中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汉语言的字、词、句、篇及语法、逻辑、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

语文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思维程度高,有严密系统性的科学,客观上要求按教学的规律办事,即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分析思考性原则。然而,同一班级的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参差不齐,若按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对待所有学生,必然不能发挥学生的才能和特长,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今天,大力推动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今天,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这就要求注重实际,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要想达到这一目的,良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的发现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突破口就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1 “问题教学法”的优点

1.1 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系列问题会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化、具体化,从而使学生明了在本节课的自学中要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这样的课堂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语文。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透过问题,能更多地了解到学生在想什么,关注什么,思考落在哪个层面上。

1.2 问题能让师生对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准备好主要问题及提 问顺序。 拟出有严格逻辑顺序的问题提纲, 对学生的回答问题要有预见性,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据此准备好解决措施。在课堂上学生的想与回答会让他们对知识记忆深远。

2 “问题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的步骤

问题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的步骤,笔者认为包括三个方面:

2.1 提出问题,以凝激学。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熟悉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学生想弄明白问题的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2.2 自学思凝,探索出路。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若经过多次尝试仍然有问题不能解决,再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索。

2.3 解决问题,归纳总结。这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升。语文科的教学并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在例题的解题中善于归纳总结,提升为技能,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教师有必要根据内容补充一些练习,这样做既能丰富课堂信息,也能使学生进一步从中体会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 “问题教学法”在新课标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3.1 确定问题,把握难度。语文教师是否具备问题意识和提问技巧是实施语文问题教学法的关键。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要在钻研教材、教学大纲和了解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情况的前提下,对所教内容做出恰当的分析和计划,确定好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联系这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一般基本知识问题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设计的,为容易题,适合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基本方法问题是针对知识点间的转移及其转移方法而设计的,为中等难度的问题,适合于基础一般的同学;基本联系问题是针对知识方法间的联系而设计的,为稍难题,适合于成绩拔尖的同学。问题编好之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排列,成为一个以问题为交叉点,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知识网,用这个网来覆盖全部教学内容。笔者在上《故都的秋》的时候就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文中是否只写了故都的秋呢?故都的秋和江南的秋的特点各是什么?文中写了故都的秋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还是空间)?然后引出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然后落实到哪些是“形”哪些是“神”,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的红叶,雄伟的故宫等景物却写“清”“静”“悲凉”的景物呢?作者是热爱故都的秋还是悲秋呢?请从时代背景、选材等角度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比较,说说自己的看法。 两节课的问题教学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的认识,

3.2 引导粗解,技巧辅助。三个层次的问题至少要分三阶段提出,每一组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给学生有运用课本知识或相互讨论去解决问题的时间。由于基本知识问题仅涉及新知识的某一个知识点,并且孕育在学生已学的知识中,所以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都能获得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尽可能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上黑板练习。基本方法问题主要设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知识点及其转移间的方法并有导向的问题,所有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或教师点拨一般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本联系问题则是涉及知识、方法间的联系并有导向的问题,面可大可小,对于新课,涉及的面可窄一些,对于复习课,涉及的面可宽一些。这些问题,学习好的学生在粗解环节中能获得问题的解决,中等学生通过讨论一般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基础稍差的学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要求他们找出问题解决的症结在哪里。对于问题粗解过程中还学有余地的学生,可运用问题从求异、求宽、求深等思维角度把他们的思维引向问题解决的深层次。笔者讲授《蜀道难》时,在课堂上我提出在读全诗时眼前都出现了哪些动人的画面?学生一见到这个问题就很迷惘,我就采取了形象化与具体化去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及意象的含义,然后自然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去赏析诗歌,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3.3 讲评提高,激发兴趣。学生对问题进行粗解后,教师要在基本知识的难点、易混点设疑,引导学生把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引向深的层次;在基本方法上,引导他们反思方法应用的时机;在基本联系上,引导他们理清知识脉络,条理思维框架,反思问题解决的思维契机。笔者在教《雷雨》时,第三课时讨论主人公周朴园的人物形象,我设计是通过分析人物对话,让学生分析周朴园复杂的性格特征,有一位同学提出,为什么鲁侍萍在回答周朴园问话时会说“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我就顺势问学生,大家思考:这里用了“我们”,三十年的生活,在鲁,周的心目中,记忆最深的就是他们两人一起生活的情景,此刻,由于“洋火”这个生活细节的触发,他们两人脑中最可能浮现的是什么生活情景呢?学生出现了一下的沉默,我又马上提示说,看来可能是与点火点灯有关的情景呵。学生马上活跃起来,有人说:由于侍萍生孩子受了病,总要关窗,所以室内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侍萍。有学生说:周朴园的衬衣破了,侍萍在灯下为他绣衣服的情景。 他用了“绣”,我马上表扬了他读书的认真。我发现学生们面带微笑地想象着温暖的生活画面,我问,由洋火联想到的生活画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立刻说出了温馨、甜美、幸福等。 学生对周朴园对侍萍是有真感情的这一认识自然得到体会,在回答人物性格的复杂时便水到渠成了。

3.4 练习巩固,加强记忆。教师讲评后,如何保持学生现有的思维结构与知识水平,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练习题可围绕学生在“三基”中的薄弱环节去编拟。学生在练中出现的问题,还需继续补救矫正和回授,以落实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堂与学生共同分析完《病梅馆记》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我是设计问题化练习:铁怕绣,冰怕火,那么梅花最怕什么?由于这个问题很新奇,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答案丰富多彩。有的说梅花怕害虫,有的说梅花怕农药,有的说梅花怕天热。而我适时地公布了我的答案:梅花最怕文人学士。文人学士怎么会这么可怕,通过再分析课文就可知了。这样一来,分析过的内容让他们更加理解与记忆了。

4 “问题法教学”的反思

对教师的反思:首先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关注生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学生的心理,巧妙地设问 。其次,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答”的观念。多方设问,多层次解答。在创设问题情景上下功夫,在提问技巧上多用心。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把握好提问的“度”。提问能够做到“不愤不 启,不悱不发” ,不提可直接回答的问题 ;不在学生处于思考的状态时提问题 ;提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点 ,因人 而异,不提千人一面的问题。

对学生的反思:学生要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同时要大胆的配合教师开展问题法教学,要勇于去讨论去吸收,并能参与到课堂的氛围中。而且要求学生培养从敢问到会问的意识,对一些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即不解之疑),可以自己去解决。当提出了与教师不同的看法时,应持求异之疑、创新之疑的态度。

对问题的反思:

4.1 问题的可接受性。 “问题”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出发,在所有学生的最近学习情况分层设计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自己所在层次的问题。

4.2 问题的条件性。指学生参与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所必需的时间与机会。“问题解决”的过程必须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这种解决问题的条件。

4.3 问题的发展性。只有在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促成“高效度”的教学发展。“问题法”教学思想是改变和缩小一个班内的差异,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得到正常发展。

4.4 问题的反馈性。从教学内容引出,精心设计,事先准备的导学性问题;学生学习过程中由学生提出和反映的有较强“疑”色彩的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两次、三次甚至多次的反复,每次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提炼和升华。

问题教学法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诸如知识面、驾驭教材、洞察力、控制场面的能力等等),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总之,在语文新课堂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要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宗旨,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新理念,构造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教学观,扎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6

病症之一:注重预设,淡化生成;或既无预设,也无有价值的生成

临床表现:教师备课时从教案或教参中借鉴现成的教学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目标行事,不敢越雷池半步;或事先不确立三维目标,教学随兴所至。

分析与解方: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备课就是预设的基本形式。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有些公开课课前多次试讲,最终沦为表演课,就是过于强调预设,对驾驭课堂、随机应变缺乏足够的自信。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

开放,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过程角度讲,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机动灵活的成分,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灵气和活力;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也许有老师担心:过程的开放会不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偏高,普通学校的学生多数难以达到课程预设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施教。其次,某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没有预设,教学就会开无轨电车;没有生成,课堂就不会有激情与智慧。

病症之二:教学内容背离学生的实际需求

临床表现:教师在讲台上或激情洋溢,或苦口婆心;学生在下面或似懂非懂,或无动于衷。

分析与解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标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学生认为高中语文和其他科目相比,可以“吃老本”。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白”,出现学习上的“饥渴感”,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驱动,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例如在学习文言文专题时,我先让学生尝试翻译课文,然后按照高考的评分原则予以评分。原本以为原文已经基本看懂、翻译是小菜一碟的学生看到自己的翻译与高考评分要求有较大差距,这才意识到高中文言文翻译的严格性和直译的难度,此时我再进入到对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知识点的解析,强调其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结果在以后整个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质疑、调查、探究的习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是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的最显著表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和条件。要倡导发现学习,让学生在自我发现中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发现学习最本质的特征是强调探究过程而不是吸收现成的知识。对于课文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主要事件等用比较、迁移的方法,类比推理,求同求异,归纳概括。对作品语言上的着力点、着眼点、着重点等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应该引导学生细细揣摩,玩味思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教师的教学内容真正成为学生的实际需求。

病症之三: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与平时的教学和学情脱节

临床表现:明天考语文了,今晚学生怎么在看两天后才考的历史?问之,则曰:“看的又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