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区别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区别范文1

[关键词]学习态度;历史教学;初中;高中

通过多年的高一历史教学工作,对刚从初三毕业升上来的同学,对初中历史高中历史模糊不清,思想上放松,上课随便,作业马虎,不知不觉中养成随便个性,学习态度不严谨,深入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欠缺。通过多年反思之后,我觉得上好第一课,从第一课寻找与初中历史不同之处,让学生知道高中高在哪里、应该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高、尤为重要。为了更好让学生把握好它们的区别,我准备了人教版七年级《夏商西周的灭亡》,先让学生复习这版块的内容。然后对照这高一第一课看《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样做的目的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比起两阶段的知识更有直接性、实践性、探索性。我用“你觉得两课内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把握下面几方面来区分好初高中历史不同点,从而使教与学得有的放矢。

一、从难度看:初中简易,高中深细

初中历史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历史知识较为简要表述,使学生容易接受;高中则对知识点进行深化,详尽介绍知识点。我们选用第一课分封制初高中的内容:初中: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奴隶等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服从周天子,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从天子作战。高中:周武王把……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分封下去,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从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分别对分封制内容的描述可见,初中的分封制权力与义务都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高中的内容对义务表述详尽很多,并且增加了诸侯国也要分封下去这个义务,这适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对初中是继承和拓深,没能把握这点,很难学得精历史。知道这个关系后,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有这个变化,原因是高一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需要在知识和能力等多维空间上提升一个档次。这有利于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避免因为以前学过分封制这一内容从而狂妄自大或漫不经心。同时引导学生真切了解深在哪里,对深的内容应该如何把握,这使高中的学习有了方向,有效性可以预见。

二、从内容看:初中重事、高中重理

初中重在叙事:侧重于史实,对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时间、地点、经过、结果、意义等交代很清楚。高中重在探理:如对于制度的内容、出现的原因及产生的作用效果则是详细深入探究。而事件往往一带而过。让我们再看分封制的作用表述:初中: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强化了统治,成为了强盛的国家。高中:西周通过分封制,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如设置官员等。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如果说初中要求知其然,则高中要求知其所以然,所以高中更多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初中往往重在展现史实,高中则重在分析史实,利用史实。所以高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利用史实来分析问题,这比初中大大提高了层次,学生应当加倍努力才能适应得了高中课标要求,从而消除学生随便应付心态。

三、从过程看,初中以时间为主线,高中以专题为主线

初中编排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它的特点清晰,形象,便于初中学生从先至后的认知特点。它综合性不强,时间好像一根绳子,一个个史实结在这根绳子上,简单明了。高中历史新教材编写采取“模块+专题”的体例,它体现了大综合,我们的高中教学也就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对大数据、多史实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和研究能力,通过综合,引导学生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培养正确的唯物史观。当然新教材模块专题体例删减了“繁、难、偏、旧”旧教材中的知识,增加了许多“新的色彩”,使乏味的历史增添了许多趣味。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趣味是新的色彩知识,消除学生学习恐惧感,让他们乐学善学,自然从初中过度到高中学习中来。

作者:刘琼 单位: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霖田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杜芳.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科学出版社,2016.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区别范文2

【关键词】高中 艺术生 历史教学 方法

引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探究,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艺术生是区别于普通文、理科学生的特殊学生群体,他们一方面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动机普遍不强;另一方面专业技能训练要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历史教学在时间上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成为当前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方法。

一、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等都会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高中艺术生需要有一技之长,因此高中阶段重点任务是学习音乐、体育或者美术等特长,这就使得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大大减少。同时,历史课作为文化课中的非主干课程,本身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艺术生大都认为学习历史毫无用处、可学可不学,等高考前两个月再来学习和背诵还为时不晚,所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上,都很难保证历史教学的效果。另外,高中艺术生以艺术技能见长,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也很一般。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来说更具有深度和逻辑性,艺术生学起来往往感到很吃力。例如高中历史在讲述各朝生的重大事件时,往往会依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顺序对其做横向梳理,许多艺术生本来就对各朝代的先后顺序都掌握不清,高中课本把各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进行的这种横向梳理,他们学起来更是云里雾里,就这样艺术生薄弱的历史基础给历史教学制造了很大的困难。

2.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一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历史教师造成的。一方面,许多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态度存在问题。一些高中历史教师对艺术生历史教学不够重视,认为所有的艺术生都只重视艺术技能而不在乎文化课的学习,所以这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往往都是应付了事,这样的教学态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校给高中艺术生所配备的历史教师的质量一般不高。正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储备情况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当前学校和师生都对历史课不够重视,因此学校为艺术生所配备的历史教师大都质量一般,这就使得历史课堂往往鲜有生动、枯燥无味,于是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更谈不上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了。

二、做好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方法

1.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发挥主导性作用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肩负着编写学案、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一系列重任,所以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想改善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效果,首先要提升历史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师德素质,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做好历史教学不断地积蓄资本。例如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中提到“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这一知识点,而且还要了解“什么是简仪”、“简仪的用途是什么”等相关知识并将其讲解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其次,要培养“民主型”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学校要让历史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课上多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发言,真正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课后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巩固所学,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效果。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艺术生学习时间严重不足,历史教师要想对其开展好历史教学,首先需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为此,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历史基础和兴趣需要,并在了解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诸子百家”这部分内容时,一位历史教师为了培养艺术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帮助艺术生加深记忆,精心设置了一个场景:“在一条很有名(名家)的大道(道家)上有一位儒(儒家)者,他左手拿着一瓶墨(墨家)水,右手拿着一本法(法家)学著作,这本法学著作里既不讲述玄妙的阴阳(阴阳家)之气,也没有高深的纵横(纵横家)之说,而是记载了一个农家(农家)中所发生的杂七杂八(杂家)的小事”。历史教师利用历史知识创设出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在快乐中好学历史。

3.优化历史教学手段,夯实艺术生基础知识

“授课―接受”式教学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死板单一,往往由教师一人主导课堂,学生则参与甚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地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对这种理论灌输式教学大都存在抵触心理,缺乏学习热情。新课改背景下要想优化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努力丰富历史教学的手段,重视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师的课件以电子版形式保存,且易于对课件进行修改,这将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而且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展开教学,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此外,高中历史教师在为艺术生授课时,还要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做好由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的过渡与衔接,夯实学生的历史基础,方便于以后的进一步教学。

三、结语

总之,虽然高中艺术生在历史学习中面临诸多困难,但是只要历史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勇于应对教学中的难题,历史教学的效果就一定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区别范文3

关键词: 新课程 农村高中历史教学 多媒体 教学策略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困难

高中历史新课程似乎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学生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历史学科基础,但这种“预设的前提”与现实的差距很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历史学科基础薄弱。由于中考历史科一直实行开卷考试,大多数初中学生对历史科极不重视,思想上、态度上存在极大的问题,初中三年根本就没有认真学过历史,受见识水平的局限,也认识不到学习政治、历史这些科目的作用,这对高中文科教育的冲击相当大,学生进校读高一时,历史基础知识极其薄弱,学科思维、学习方法、应试技巧还没有形成,有的学生根本还没有“入门”。

第二,时间的限制。我们农村学校都很重理轻文,学校在课时分配上都是向理科倾斜的,一周只有两节正课,没有自习,在这种情况下要顺利完成教学进度很困难。学生进校读高一,一开始就面临九大学科的学习,而且新课程的每门学科都面临课时紧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学校里的课余时间大都忙于应付那些“主科”的作业。

第三,教材的局限。新课程学习改变了以往很多传统的观念,教材不再是权威和根本了,而课标才是根本。人教版教材从结构体系、标题子目、内容详略、逻辑思路、语言句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学生和老师都难以适应,这也给新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不少麻烦。

二、解决办法

在历史新课程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大多是来自客观方面的,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克服困难。关于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策略,结合我们农村高中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从感受向兴趣型状态转换。

做到这点需要教师以情感因素为动因,强化环境的感受性并引导学习者投入情景,充分地适身处地地从农村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出发,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并从思维发展中折射出情感升华的效果。

如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八国联军侵华》时,运用多媒体对战争形势扼要地在演示图当中再现战争过程,爆发了,八国联军也来势汹汹,在此之前有没有过这样这种局面,这是怎么回事呢?当时的中国和时的中国有什么区别吗?这可以算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能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更能对大局观的培养有帮助,这样由学生先自主讨论,在学生讲完后老师要做15分钟内的评讲,评讲的组成部分是纠正错误、补充完善、分析讲解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处理教材的语言句式,特别是让学生们体会老师是如何对教材的语言句式进行处理的。

第二,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引导学生向自主型状态转换。

随着高中生心理和生理的成长,虽然外界环境无法与相对发达的地区相比,但是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不断成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见解,这一点和同龄人是共同的。他们对成人的意见不会轻易相信,不盲目肯定,会维护自己的观点,甚至据理力争。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这种“自我中心”,让其有选择权,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这样就容易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热情,就可以将过去教师的“控制型”,学生“接受型”的课堂转变成学生“自主型”的兴趣课堂,从而让学生的自主独立思考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时,事先可以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虽然可能会受现代信息资源条件限制,但是可以通过向上辈人或者是祖父母辈了解并形成文字,还有可能有些家庭中有可利用资源拿来做直观教具等,没有条件或者条件不够创造条件。然后在课堂上一方面由准备好了的学生向同学介绍或讲述,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手段有层次地直观展示在衣、食、住、行,以及习俗的发展演变,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从而提出问题:这种变化是全中国大范围的吗?如果不是,那么为何出现这种差异呢?这就引发了深层次的问题上,单靠个人是难以完成的,这就可以组织小组进行探究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终力求准确全面地解决问题。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地、主动地探索历史知识,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自觉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

第三,运用想象力,培养学生从“思考”向“探究型”状态转换。

历史有独有的概念、本质、特征,以及结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历史知识本身的基础上,结合想象,“再现”史情与史实,使历史解释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原貌,让学习者将已有的认知与新产生的体验相结合,在历史的空间中探索。

任何现代教育技术都是通过人来操纵、控制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所起的作用也只能是辅的,无法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运用多媒体只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总之,教师要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及农村学生的自身特点,在认真研究教学规律和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注意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适度性,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区别范文4

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相比较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具有更深的广度,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独特的历史思维,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形成基本的历史学科素养。由此可见,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基本价值等因素是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学生通过调动所学的历史知识,能够客观地叙述历史事物,准确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规律,并做出科学合理的阐释,从而达到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要求教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释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及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特有功能,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吸收人类最优秀的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情怀,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不断增强历史意识,汲取智慧。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规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大历史课程目标,要求教师掌握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全部内容,让学生逐步形成准确、科学、合理的史学评价体系,这既是教师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方法,也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贯穿于整个高中历史教学阶段。根据教育部门对历史学科考试大纲的规定,让学生充分掌握历史基本知识,考查学科素养与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在历史观指导下应用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明确规定说明,高中历史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历史学科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因此,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对历史学科素养作出科学合理的阐释,全面指导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历史学科素养。

二、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性

1.历史学科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全国各地的历史改革课程中逐步实施。新课程前言部分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从新课程的前言就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人文素养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课程。总体目标旨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了解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健全学生人格。新课程改革中将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逐渐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是高中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中关注的焦点。

(2)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必须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这个层次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提升要求,也是当前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的层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逐步培养热爱国家,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积极进取和合作创新,尊重世界各地文明。这个层次是历史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历史教学环节中教师最易忽视的环节,造成了部分学生价值观及人生观存在缺陷的不良现象。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历史教学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掌握历史知识与技巧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为基础的,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因素。

2.历史学科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整个高中阶段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高中生告别了初中时代的稚嫩和青涩,但并未形成成熟的人格。长期以来,受到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教育的功能日渐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简单的教育模式只是为了追求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都是高分低能,社会实践操作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上的各项工作的需求。甚至有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人格不健全,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给社会带来危害。专业的历史学科教育,以培养学生成才,塑造一个健康和谐的人为目标。素质教育不仅是为经济提供人才,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帮助学生的思想和人格日益趋向成熟。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形成完整的人格,是高中历史教育重视落实学生身心发展的表现,对学生的综合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必要的历史学科素养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历史专业能力的深入发展,帮助学生成长。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要摆脱高考之上的绳索,大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用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培养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让学生懂得自觉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提高学习、交际、审美能力。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对于高中生而言,既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应有之意,也是高中生个体全面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历史学科素养是时展对优秀人才提出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物质文明带来了显著的进步,也给人类的精神文明带来新的危及。随着人类对自然改造能力的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正在逐步下降。历史学科素养作为社会文明成果的核心部分,让人类了解和掌握历史文化事件,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素养,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带来有利影响。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家对优秀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真正的优秀人才,在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历史素养,能全面熟悉和掌握我国的历史文化。培养人才需要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推广,高中教育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历史学科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对世界、社会、人生的理性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这一切的要求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人才的道德文化素养,都有深远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大力加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加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新时代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相呼应。

三、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历史学科素养

教师自身的历史学科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关键,甚至直接决定着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已成为当务之急。

(1)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升教师的职业使命感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国家及社会给予高度的重视,也需要注重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大力倡导和鼓励。同时,国家必须充分保障教师的职业权益,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福利,让教师都以热情饱满的心态投入工作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教师的师德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

高中历史教师平时的工作比较烦琐,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个原因而忽视了对教师的师德培训教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教师可以共享优质资源,教育机构的领导必须定期组织教师充电,除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外,还应注重增强教师的师德素养、人文教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真正提升历史教师的素养。

(3)提升校园管理阶层的素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学校领导者及管理阶层的思想,对教师的工作思路及精神状态都有深刻的影响,校长对优良校园文化的创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级中学的管理阶层更要注重自身的人文素养,广泛阅读、全面考查、深入思考,不断地学习、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4)历史教师个人努力,自觉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历史教师内在的个人因素,对教学及学生起着决定作用。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不仅有助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更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人的专业修养。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不仅要对课本知识熟悉,更应该借助多媒体先进的信息技术主动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课堂魅力。

(5)教师加强对自身的心理疏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有健全的个性及健康的心理。教师的心理素质也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历史教师必须是一个高度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人,性格开朗、心胸开阔,敢于挑战困难。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关爱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深入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高中历史教材包含的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足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历史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时,应加强对学生深刻全面的历史学科教育。

(1)用伟大的历史人物教化学生,培养其高尚情怀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对于许多为历史文明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人物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这些先哲们的优秀事迹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优秀人物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鼓励学生多向这些模范学习,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

(2)用优秀的文艺成果教化学生,培养审美理念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区别范文5

【关键词】 高一学生 辨析史料 依据 策略

1 引言

史料的运用,即是确立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去认识各种历史材料如何被运用于对过去的重建。由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的问题也较为复杂,因此,学校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求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高一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史料、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是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素材。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呢?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看法。

2 史料运用的理论依据

学习历史离不开史料。什么是史料呢?它指的是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保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实物和文字资料。从中学历史教学的角度来看,史料是指历史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即历史教学的材料,根据中学教学实践,大致可分为图像史料和文字史料两大类。史料的运用,确立了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如果缺少史料,学生对历史知识只能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而不能把它运用于实际,更不用说培养探究能力。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历史题目中,史料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学生分析和运用史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历史高考的成败。

3 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策略

3.1 充分利用历史材料,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教材增加了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正确解题分四步: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考生对题目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阅读,减少盲目性,提高解题效率。第二步,读材料,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有个初步了解,对材料出处、按语、说明等情况绝不能遗漏,以便从中发现蛛丝马迹。对与设问有关的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必要时对有关材料进行重点阅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材料中与设问有关的基本史实、基本观点。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一般来说,许多材料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的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第四步, 提炼答案。材料解析题答案有个基本原则,即论从材料中出。答案是在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后得出的,有些题目还需结合所学知识或个人的认识去解答,这类题目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根据材料提供的中心课题,结合时政观点和的有关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与材料中心话题相联系的结论。在教学上,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从高一阶段就重视史料的运用,结合历史知识的内容,通过史料创设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辩证地对待现实问题。如笔者在讲授岳麓版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的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时,笔者首先问学生是否听说过“一言九鼎”,然后出示幻灯——鼎,一种用来煮肉的烹饪器。接着,介绍史料,“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所以鼎是天子权威的象征”。通过史料引发学生的兴趣对天子集权做出深刻的了解。

3.2 史料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辨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和方法: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地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教师对史料的运用一要有所选择,二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 ②适当补充,加深理解。在教学上,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说,就只能完全局限于课本的史料。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普遍对图画感兴趣,笔者借此激发学生对史料进行全方位分析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脑、口、手的协调参与。如新教材下册《20 年代的国际关系》笔者先是引导学生观看第32页和第33页的插图,激发学生发挥想象,然后进行小组的合作讨论,通过眼、口的并用,实现学生对图的深刻理解并得出共识——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将影响到社会的政治、法律、哲学和宗教等。并与政治课的内容相结合,为以后的文科综合做下结合的铺垫。对于材料,包括图中的漫画,笔者都会让学生全方位分析,有时学生就只是观看图中的信息,而对于图下面的文字信息却不怎么关注,导致对图理解的欠缺和片面。在读懂材料后,笔者教给学生知识回位的方法。学会根据材料自己就能提出问题,结合教材的知识自己就能够全面地回答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和动手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从高一年级开始,立足于课本,以兴趣引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把选取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和一定的方法,决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 冯富仙.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新课程(中学),

2010(06)

2 徐盛前.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江

苏教师), 2011(01)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区别范文6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中学历史 生活化 教学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程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强调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的内容,把火热的社会生活作为课程内容,充分挖掘家庭、社区、社会的课程资源,使课程与学生生活、现实社会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历史虽已过去,但它是活生生的事实。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体验历史的过程,体验人类过去的生活。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强调:“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在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强调中学历史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中学历史教学生活化是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贯通,增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将历史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使历史这一过去的生活与学生当前的生活及未来的生活连接起来,让历史走进生活,使学生感悟到历史就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历史的影子,从而感受历史的趣味和作用,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中学历史推行生活化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历史教学观念的生活化

要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生活化,首先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实现教学理念的生活化。教师要重新认识学生成才观、学生学习历史成就观。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不在于培养历史人才、专家和工作者,而是通过历史学习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在观念上要建立起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价值观。“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终极关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加深对历史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教师有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就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把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

教学观念的生活化还应认识到教学主体的生活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程的主体,所以历史课教学必须改变传统 “我教你学”、“我讲你听” 老师包办“垄断”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表现个性的机会,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生活知识、建构生活知识、提炼生活经验,不断积淀课内生活和课外生活的经验,把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则从学生学习活动的支配者、指挥者转变成他们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教学主体的生活化还包括师生的平等关系、互动交流。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开放、有效的教学氛围,要放下“架子”, 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平等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点拔学生的思路,助燃学生的热情。并从学生自身的可接受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尊重事实、服从真理为标准,不“惟师是从”。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互动交流,使学生进入积极、活跃、放松的状态,享受学习的快乐。

历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历史教学内容,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思想、艺术,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给。历史教学内容的繁杂是由历史发展本身决定的,这是历史固有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剪裁、取舍,大胆地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对教学内容处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想方设法拉近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以激发学习兴趣,便于学生接受,利于学生开扩视野、加深印象、拓展思维。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知识是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加工,把生活经验历史化,把历史问题生活化。如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将历史内容与现实家庭生活相比较,认识我们今天的家庭生活情境与历史传统的渊源,并从中发现其中的传承和变化,让学生感受到现在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再如讲“东西方文化交流”时,可联系当前所谓的“日潮韩流”现象。讲到的起因时,可联系当今世界的危害。这样使原来索然无趣的历史有了“生活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社会课程资源,把历史学习过程与认识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拉近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如讲“海峡两岸的来往”,可利用地方优势,组织学生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让学生了解闽台两地的“五缘”渊源,进行引导学生对“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对台政策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政策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讲""时,可联系当今社会的改革潮流与晚清时期的有何区别等。从而培养学生用历史的感悟去解析现实的问题,提高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评判能力。

历史教学模式的生活化

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强调教学模式应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与他人的协作、交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要改变传统讲、听、读、记、练的单一教学模式。提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勇于质疑,积极参与教学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从中发现问题,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达到无疑而生疑,生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的作用。如采用鼓励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教学模式、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等。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对知识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模式还应认识到历史教学不仅仅限于课堂45分钟,应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生活,创设广阔的学习生活情景。通过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文物、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以这些形式使历史教学走向生活化,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当我们谈及古钱币时,可不按教材上的内容逐一介绍,而是带学生仔细观察当代的钱币特点,让同学们课后做一个“小古董家”,收集不同类型的古币,再利用课余时间师生共同比较研究,帮助学生初步弄清各朝代钱币的异同点,从而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再如讲“日本侵华历史”,可告诉同学们:“日本侵华的史实,在我们家乡既可以找到人证,又可以找到物证。”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调查、采访等方式去了解这些史实。并在此基础上,以专题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调查、采访的过程与感想,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

评价方式的生活化

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导向、诊断、促进和激励的功能,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评价“是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课程改革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生活化的教学同样离不开生活化的学习评价,这种评价与应试教育中的学习评价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性化评价,具有“人文关怀”的特点。

首先是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生活化。学生的学习就是要应用到将来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因此不能将历史课程的认识目标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与内容,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他们对自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反思,使评价内容综合化。应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惟一的评价方式,避免过于注重卷面分数的高低。应选择不同的学习评价方式,如辩论、小制作、小画报、小论文撰写等灵活多样、开放动态的测评方式。还可以用行为观察、行为记录、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评价方式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也可以赋予学生评价的权力,让学生自评或互评,参与教学评价,改变由老师“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

其次是注重评价的个性化。生活化评价应承认不同的学生由于智力上的差异,对学习内容的认知上存在着差异,不能用同一个尺度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区别对待不同程度的学生。可通过采取分层次考查的方式,或者采取让学生自选考题、考核方式进行评价,以避免出现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还吃不饱的现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同时要考虑学生的人格尊严,注意不要用筛选、甄别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学习,即使在学生的学习差异面前,也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学会赏识、悦纳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怀,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鼓舞,建立自信,进而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与价值。

第三是注重评价过程。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化的学习评价不应采用静态的方法,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即看个体的纵向发展而不是横向比较依次排队。关注学生的努力过程、探究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使每个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建立自信,尝试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走向,中学历史教学要在立足于新课改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贯通,实现生活化教学,使学生从历史的探究中感悟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