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大中城市已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农村和边远贫穷地区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为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受教育机会,幼儿教育质量普遍得到提高。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从总体上看,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包括:1.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2.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不相适应;3.同经济、社会发展对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还不相适应;4.幼儿教育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还不相适应;5.不同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6.幼儿教育的质量、教师队伍的素质都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么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充分认识幼儿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对发展幼儿教育事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一一把它们解决。首先,发展幼儿教育事业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普及程度、教育质量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密切相关。不少地方的实践经验证明,幼儿教育发展得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就表现出较好的状态,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也随之相应增高,辍学率也会减低。因此,发展幼儿教育对巩固提高“普九”质量,发展各类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其次,发展幼儿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需要。

优生优育国策的贯彻落实、人民经济状况的改善、早期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等,大大提高了人们对早期教育的认识。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希望幼儿能有机会入园,接受早期教育;另一方面,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民群众已不仅仅满足于孩子有机会入园,更迫切要求入好园,接受优质的幼儿教育,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这样的前提下,抓好儿童的早期教育,势在必行。再次,发展幼儿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积极的态度、广泛的兴趣,积极开发儿童的脑功能,发现和发展儿童的潜能,将为人一生的充分发展奠定基础。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2

梅尔・列文还表示,孩子的学能发展水平,是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高级思维和社交等8个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可以面面俱到,但每个孩子在学能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

梅尔・列文的话,引起了国内很多重视孩子早期教育的家长的关心。有的家长正面临孩子厌学的困惑,他们急切希望孩子能够获得正确适度的早期教育,避免过度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为此,国内专家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指导。

早期教育常见误区

早期教育是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重要意义。很多家长对早期教育的含义认识不明确,导致了过度教育。

北京世纪起点早期教育中心顾金凤老师说:“按照一定的标准,婴幼儿早期教育是服务于0到6岁儿童生活环境和活动的项目。从内容上来说,需要符合儿童年龄、生长发育、健康等状况;从方法上来说,以游戏寓于学习之中,寻求和启发孩子感兴趣的方面。要指出的是,这种早期教育包括胎教,就是0岁教育。胎儿在腹中4个月以后听力等方面开始有了辨别能力,这时候就可以开始通过语言、动作、音乐等方式进行胎教了。”

北京玛丽妇婴医院医生李月萍表示:“早期教育是通过对0到6岁,特别是0到3岁的婴幼儿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促进婴幼儿智力等方面的发育,并对一些智力低下、智商偏低孩子的状况予以改善。早期教育侧重智力方面,对婴幼儿进行全面综合的指导,更准确的来说应该是早期发展。”

对于目前很多家长采取的早期教育方式,顾金风老师显得有些担忧。她认为不符合婴幼儿学能特点,盲目对孩子进行“填鸭式”教育,无异于拔苗助长,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孩子一方面在强压下接受过量的教育,一方面又缺乏家长的关心,可能会发展成自闭症、多动症,或者抑郁症。此外,很多家长选择的教育内容也比较片面,大都是单纯的智力开发。孩子被灌输了大量难以消化的知识。有的孩子很小就熟练地背诵四书五经,可是却推迟了学习走路的时间。这也是一个误区,单调的内容往往引起孩子的厌倦。

早期教育要有阶段性

那么,应该如何实施正确适当的早期教育呢?

顾金凤老师指出,认清婴幼儿的学能特点是关键。婴幼儿在生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学能特点也表现出阶段性,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岁以前;1到3岁;3到6岁。每个阶段都有几个关键期,例如,1岁之前的关键期:1个月时孩子可以学会抬头挺胸,4个月时可以学会翻身的大动作,7个月时可以学会爬行,10个月时可以站立,1岁时开始走路等。若能在关键期内适当完成能够做到学到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受益无穷的。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3

关键词:早教活动;评价;反思;启示

一、概述

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合乎科学规律的教育、训练和保育,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早期教育有利于婴幼儿认知能力、社会情绪、个的发育。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是必要和重要的。因而早期教育活动设计应从婴幼儿的生活出发,构建一种对婴幼儿有意义的、真实的、开放的、自然生态的课程,提供多种健康的、丰富的生活和积极的、多样性的、富有营养的、充满刺激的、能产生交互作用的活动环境,来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婴幼儿进行“量”的学习,并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实现婴幼儿“质”的发展,体现全面教育的真正价值。

基于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已纷纷开始行动。然而各个国家的早期教育观念也有所偏重,从各个国家专家对上海某幼儿园一节早期教育活动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略见各国“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早期教育观念。

二、案例及评价

案例:玩报纸

情景:一名教师带领10名2~3岁的托班幼儿一起活动,教师带领幼儿“玩报纸”,引导幼儿有步骤地玩报纸。教师提问的基本侯答时间为1~2秒。

活动是以废物利用为主题,从孩子很熟悉的生活中选题,根据2~3岁幼儿喜欢做简单的劳作活动和动手操作的游戏的特点,创设了一种自然真切的环境,让孩子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整个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情绪都相当好,教师和孩子都很兴奋。初看起来这是一次很成功的活动。且看各国专家的评价:

美国专家:问题不具开放性,侯答时间不足,没有给幼儿开放的问题和有效的思考时间。对孩子的关注不够,发现有一个孩子情绪不好,但是老师没有及时关注、及时调整。

韩国专家:师幼比例1∶10太低,教师一个人,无法关注到所有的幼儿,当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力没有那么高的时候,就不能说关注到孩子,要知道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体。

日本专家:孩子的这一年龄段正好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对幼儿语言输出的引导还是不够,应该让幼儿多一些语言、多一些思考,对于一个球怎么玩,可以加入一些社会规范在里面,就可以减少幼儿之间争玩球的纷争。

中国专家: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直都处于运动状态,情绪高昂,建议活动设计中注意动静交替,不要让孩子的情绪过于亢奋。在玩报纸之前应先确认报纸是不用的,可以随便玩,这样才能体现出是废物利用,否则,无废物何谈利用。最后的结尾太仓促、牵强,有点走步骤、卡时间的意思。

三、总结及反思

从专家们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国对早教的观念各有偏重。案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是一个个例,而是大多数幼儿园老师在活动设计和实施中的一个共性问题。

美国早期教育非常注重教师的提问是不是开放性的,能不能拓展孩子的思维和想象。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的提问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什么样的提问能真正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等等,都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

日本和韩国的早期教育都比较重视高的师幼比例,重视教师对每个孩子的关注度和优厚的早教政策。

日本保育收费与家长收入相关,对于年薪低于100万日元的家庭,孩子的保育实行免费。2005年2岁孩子的入园率达26.3%,师幼比例较高。1岁以下的师幼比为1∶3,1~3岁的师幼比为1∶6,并逐步希望将其调整为1∶4,足见日本对0~3岁儿童教育的重视。

韩国政府和教育部门规划到2010年实现0~5岁的婴幼儿保育全面免费,目前的师幼比例0~1岁1∶3,1~2岁1∶5,2~3岁为1∶7,较高的师幼比为高质量的保教提供了保障。

在教育内涵方面,日韩两国有许多不是国内一般幼儿园能及的地方。在孩子耐心、爱心、平常心等方面的启蒙上,给予孩子最需要的东西。例如,他们的教育者从不居高临下训斥孩子,而是和孩子拉着手说话,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有自信,能独立思考,并且在未来社会有一定的创造精神和竞争力。处于这样的政策和理念,日本和韩国的专家们对我国偏低的师幼比例表现得相当敏感,他们反对教师对孩子的高强度的控制。具体到活动上,他们认为,教师不给幼儿足够的主动性,实际上是把幼儿看成缺乏经验和能力的个体,没有把他们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过于低估了幼儿的能力。

对我国而言,专家理念和国外差异不大,但是因为我们的人口基数大,在实施过程中,难免有偏差,依据我国的国情,师幼比例根本无法跟其他国家相比。与此同时,交互体验和灵敏视觉要求成为我们中国幼儿教师应该必备的素质,关注师幼情绪体验的动静结合、缓急交替和教师对幼儿的敏锐度便提上日程。

各国专家对“玩报纸”这一活动案例的评价,反映出各国的早教政策和早教理念,对于不同国家的政策和理念,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之说,各国的早教均从自己的基本国情出发,制订相应的早教政策和早教方案。我国的早期教育起步比较晚,我们在立足本国国情、发展中国特色早教的基础上,可以相应的吸取国外早期教育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早期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

四、启示

从这次早期教育活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个案,而是我们幼儿园活动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共性,从专家们的评价和建议中,我们可以从提问方式和师幼比例方面获得一些启发,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我们早期教育的质量。

(一)提问方式――适时灵活提质量

1.提什么

(1)一个好的问题首先应该是难易适度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幼儿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问题过于简单,不足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问题太深奥,又会使幼儿感到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2)好问题应该是有启发性的。问题应处在幼儿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处,在其低级思维活动与高级思维活动的联系处,能激发幼儿去积极探索与学习。实践表明,能激起幼儿学习兴趣的问题,大多数是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因此,从提问的内容来看,所提问题应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不能太空泛,设计提问时要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从提问的形式来看,问题的思维空间应当较大,要给予幼儿从多角度、多方式、多方法进行思考的机会,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不能忽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明确地把情感态度的目标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就要求教师需善于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情感、态度、兴趣与需要,通过设计提问内容,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2.怎样提

(1)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完毕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如果幼儿对教师所提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那么就很难达到“问”的目的。教师应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给幼儿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和较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幼儿有更多的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以达到用“问”激发思维的目的。

(2)教师应激励幼儿发散思维,防止追求唯一答案。为此,教师应鼓励差异,尊重多元,注意生成,切忌要幼儿步步就范,把幼儿生拉硬拽到教师事先想好的框框中去。

(3)教师应鼓励幼儿提问,与幼儿平等对话。这意味着不仅要有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要鼓励幼儿发现并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教师与幼儿才有可能真正对话,因为“真正的对话,是那种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

(4)教师要注意丰富语言,能够随机应变。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点、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巧用点拨”等方法。

(二)师幼比例――多面少点扩比例

“多面少点”在此我特指师幼比例,这里的“面”是指幼儿园、保教机构,“点”代表幼儿个数。至于国外高的师幼比例,我总结为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人口压力小,另一方面是策略得当。虽然我国人口多,教师少,资金不足,但是不能说我们不可以适当提高师幼比例,如果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师幼比例,提升早期教育的质量,可以考虑扩大师资队伍,采取“多面少点”的策略。

(1)我们可以将市、县、乡、村教师的工资设置工资等级,且这种等级与地方的经济情况成反比,这样就可以扩大师资队伍。

(2)目前各地市开展早期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幼儿园附属的托班、周末亲子班、私立的早教机构、亲子体验中心等,而家长对早教或托幼机构的服务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必须鼓励多种早期教育服务模式并存,继续扩大“面”的优势。在大中城市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幼儿园附属的托班、亲子班为中心,公办、私立的亲子指导中心、早教机构、亲子园并举的格局,为家长提供日托、半日托、计时托、周末亲子班、居家式养育等多种形式;在广大的乡镇农村,建立以乡镇中心园附属的托班、亲子班为中心,以私立园和早教机构并举的格局,为广大农村家长及婴幼儿提供日托、半日托、不定期亲子活动等教育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家长和婴幼儿的需要。如此这般,将“面”洒遍全国的各个省、市、县、村,只要“面”多了,就可以分散“点”的压力,“点”的压力缓解了,师幼比例就能升高,早期教育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亚娜.早期教育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0(5):408-410.

[2]Blair C Early in the vention for low birth weight,pretem infants: the role of negtive emotionality in the specialcation of effects[J].Dev Psychopathol,2002, 14(2): 311.

[3]孙春成.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4][5]“首届0~3岁儿童保教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研讨会会议手册.华东师范大学,2008-12.

[6]赵南.“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6(9)5-9.

[7][美]索里.J.M.&特尔福特.C.W.教育心理学[M].高觉敷,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52.

[8]方武.“对话”型课堂形态分析――以语文课程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4(6):25-27.

作者简介: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4

[论文摘要]:目前幼儿园已经出现多样化的低幼儿童教育形式,彰显社会对低幼儿童教育的需求十分旺盛,但幼儿园尚无足够数量与质量的低幼儿童教育师资。政府应将低幼儿童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增加投入,加大监管力度,建立相应师资准入制度,并在大中专师范院校开设早教专业等,以缓解社会需求与教育资源供应之间的矛盾,推动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要求孩子3岁前入园,这不仅标志着社会教育理念的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高质量学前教育需求的扩大。按照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普九”任务基本完成后,基础教育将向两极延伸,即向上延伸到高中阶段,向下延伸到0~6岁。目前,很多省市根据本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建立0--6岁完整的早期教育体系,反映了政府对社会早期教育需求的关注与重视。

一、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社会需求现状

(一)幼儿园出现了多样化的低幼儿童教育形式目前不少幼儿园应家长要求,开始开办托班(一般招收1.5岁至不满3周岁的低幼儿童)、亲子班(一般招收几个月至不满3周岁的低幼儿童及其家长共同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和随小班就读(一般是2.5岁至不足3周岁的低幼儿童被编到幼儿园小班生活和学习)等多种形式的低幼儿童教育。从笔者调查的103所幼儿园情况看,开办托班的幼儿园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33.98%;开展随小班就读教育形式的幼儿园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43.69%,这说明随小班就读和托班是幼儿园两种主要的低幼儿童教育形式,其次是开设亲子班,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20.38%;同时开办亲子班和托班的幼儿园也占有一定比例.为5.83%

(二)随小班就读现象突出

调查发现,虽然随小班就读的低幼儿童数量在单个幼儿园不是很多,但这种现象却较为普遍,许多幼儿园教师把“随小班就读”现象称为“中国特色早期教育形式”。从前面提到的数据来看,几乎半数的幼儿园存在随小班就读现象。因此,笔者采取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其开办原因做了进一步调查,结果发现:幼儿园不开设托班是低幼儿童随小班就读的重要原因,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33.98%;因为缺乏专门的低幼儿童教育师资而让低幼儿童随小班就读的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40.77%;幼儿园受设施场地限制只能开展随小班就读教育形式的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36.89%;其他原因(如不少家长托关系,想让孩子尽早人园)占11.65%(注:回答此问题时,被调查幼儿园可以进行多项选择)。

笔者在此调查中还发现,低幼儿童随小班就读现象大都集中在办园时间长、不愁生源的公办幼儿园,它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幼儿园没有合格的设施与充足的场地。众所周知,目前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基本上都是按照幼儿的发展水平来设计的,低幼儿童无法使用其中的很多设施,如在幼儿园配备的厕所里,便坑的蹲距是为幼儿设计的,低幼儿童的肌肉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加之自立能力差,不小心就会掉人便坑而可能引发生命危险。在访谈过程中,不少园长为目前没有资金投人,改建、扩建园舍,以适应低幼儿童身心发展需要而流露出焦急的情绪;二是幼儿园没有合格的低幼儿童教育师资。由于低幼儿童与幼儿在生理、心理、动作、自立自理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师资标准与规格、工作程序及要求等相应地有较大差异。而目前我国尚无正规的早教师资培养机构,一般的师范院校与幼儿师范院校没有开设相关专业,只有一些民营培训机构看准商机在开展早教师资培训。这些私立培训机构通常缺乏规范,而且大都只提供短期培训,因此不可能培养出胜任低幼儿童教育的合格师资;兰是幼儿园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由于目前国家还没有把0~3岁儿童早期教育纳人正规的学前教育系列加以规划和管理,也就没有对这一年龄阶段的收费做出明确规定,公办幼儿园招收低幼儿童开办托班时只能以幼儿班的收费为参考,但在教师配备上却不能参照幼儿班,因为低幼儿童自制力特别差,言语表达能力低,许多孩子还没有养成自己大小便的习惯,经常会拉尿在身上,配备的教师少了根本应付不过来,这致使公办幼儿园开办托班的效益受到较大限制,因此影响了公办幼儿园招生向下延伸。

(三)幼儿园托班与亲子班有着巨大的潜在生源

笔者对部分尚未开办托班与亲子班的幼儿园进行了低幼儿童生源预期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103所幼儿园中,回答“肯定有”的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75.73%;回答“可能有”的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14.56%;回答“说不清”的只占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9.71%。为了证实幼儿园低幼儿童生源预测情况,笔者还走访了一些私立的儿童早教训练中心,发现其生源的年龄大都在1~2岁之间,其中最小的8个月,最大的2岁9个月,当问及家长为什么不送幼儿园时,接受访谈的家长大都回答孩子年龄小幼儿园不要。从其生源的地域分布来看,主要来自附近的社区,也有路程较远的其他社区。如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就曾见到一位年纪大约50岁的老奶奶,她家距离孩子上的早教中心大概有15公里左右,需要换乘两次公交车。当问及为什么带孩子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学习时,她说早期教育这么重要,付出些辛苦也是应该的,居住小区的幼儿园只招收2岁以上的孩子,而她的孙子1岁半了,找关系托门子,小区里的幼儿园就是不接收。类似的J情况不胜枚举,从这些家长的语气和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幼儿园不招收低幼儿童感觉很无奈。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幼儿园开设托班或亲子班的潜在生源的确很充足,社会对低幼儿童教育的需求已经十分强烈。

(四)家长希望孩子尽早接受早期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笔者就家长希望低幼儿童进人幼儿园的原因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表明,除了10.68%的家长说不清原因外,家长希望孩子尽早接受教育是主要原因,占被调查家长总数的69.90%;其次主要是因为家长太忙无暇顾及孩子,此类情况占33.98%,说明社会节奏的加快对家庭的教育功能提出了挑战;再次是因为孩子不好管,希望儿童人园接受教育以改变在家形成的一些坏习惯,此类情况占4.85%(注:对此问题的回答,家长可以进行多项选择)。通过对部分家长的访谈,笔者还了解到家长认为送孩子人园是其理想的选择,雇保姆不仅开支较大,而且多数保姆文化层次较低,不懂幼教。这说明幼儿园教育在家长们心目中的信誉和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家长之所以希望孩子尽早接受教育,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是以下因素导致的:一是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每个家庭仅有一个孩子,而社会竟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家长由于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希望幼儿园教育能够尽量向下延伸;二是随着家长文化层次和教育素养的不断提高,对儿童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在访谈过程中,当笔者谈到低幼儿童身心发展的各种关键期时,家长都会兴高采烈地交谈个没完没了,这与20年前做家访或讲座时,教育工作者必须花很多时间向家长解释这些陌生名词的情形大不相同了。可见,家长希望孩子尽早接受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国家和政府应重视大力发展低幼儿童早期教育。

二、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发展现状

(一)幼儿园开展低幼儿童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三岁前低幼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存在很大个体差异,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尚未形成,如果采取集体教养方式,幼儿园的硬件设施、管理模式以及师资规格都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这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托儿所教养方式,也不是幼儿园已有教育模式的简单移植。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私立的儿童早期教育机构如亲子园在大中城市应运而生。进人21世纪以来,不少公办幼儿园也开始举办亲子教育,招收3岁前低幼儿童。但总体来看,目前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私立托幼机构看准家长舍得投资的心理,从硬件上高投人,人托年龄过分低龄化,教育形式上则是“洋”字当头,盲目引进外国教育模式,作为吸引生源的招牌,以获得经济上的高回报。这使低幼儿童教育明显地贵族化,有失教育公平;二是从事低幼儿童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应有的早期教育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及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规范等,这使低幼儿童教育质量根本无从谈起。

(二)幼儿园普遍开展低幼儿童教育的条件尚不成熟

以河北省为例,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还相对较低。全省2004年学前一年在班幼儿620929人,占全省在园(班)幼儿总数的57.21%。这也就是说,河北省以学前一年为主体的学前教育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这使政府目前学前教育工作的重点不得不放在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上,而没有太多条件支持低幼儿童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投入不足,现有幼儿园在满足学前三年教育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缺口,特别是农村幼儿园不仅在数量上严重不足,而且布局不尽合理,或过于集中,或出现盲点。相当数量的农村幼儿园还处于初级办园阶段,“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玩教具、图书短缺,卫生保健工作比较落后,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幼儿园目前的师资力量也普遍明显不足,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幼儿园没有单独的公办教师编制,还造成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社会力量办园又往往以营利为目的,无视教育部门的指导和管理,擅自办园,影响了整个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些突出问题的存在使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都无暇顾及低幼儿童教育的科学开展,往往不得不以应付的态度对待之。

(三)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把0~3岁低幼儿童教育纳人国家教育规划,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因此各地的教育政策也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0-3岁低幼儿童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把这一阶段的教育纳人政府规划,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而贵州、宁夏等不发达省份到目前都尚未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不过,从总体趋势来看,随着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与深人.0-3岁低幼儿童教育有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当前提出如何保障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稳步健康发展的问题,是非常及时而值得关注的。

三、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发展对策

(一)把低幼儿童早期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

随着生活水平和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非常迫切地希望把低幼儿童送人幼儿园接受早期教育,“但我国政府至今尚未制定包括3岁前婴幼儿在内的一体化学前教育国家规划”,这使幼儿园开办低幼儿童教育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往往出现令人尴尬的情况。以经济发展中等水平的河北省为例,在我们调查的103所幼儿园中,大多数城镇以上幼儿园都开设了托班或亲子班,加上没有开设但近期打算开设的幼儿园,基本上接近被调查幼儿园总数的80%。面对这一迫切的社会需求,各级政府有必要采取“分步发展战略”,率先在大中城市把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纳人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并加大各级政府对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的投人、扶植和监管力度,为将来全面普及和规范0~3岁儿童早期教育奠定基础。

(二)在大中专师范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

解决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在大中专师范院校开设早期教育专业。从长远考虑,建设一支观念领先、业务精湛、道德高尚的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就必须采取学历教育形式,一是学历教育有明确的培养目标、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二是学历教育的培养周期相对较长,专业理论系统、扎实、深人,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专业技能训练能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三是学历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较为稳定的职业理想、专业倾向,能够对将来低幼儿童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产生积极的长远影响。

(三)建立低幼儿童教育教师资格证制度

教师资格认证体现了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公民获得教师职位的前提条件。针对低幼儿童教育的特殊性与相对独立性,国家还有必要在幼儿教师资格认证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低幼儿童教育师资认证制度。除了师范院校早期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自然获得早期教育师资资格证外,还可以鼓励非师范院校毕业生通过参加规定科目的培训与考试合格,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教育实习,取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后,获得幼儿园低幼儿童教育师资资格证书。设置专门的资格认证这一准入门槛一方面有助于保证早期教育师资的质量,另一方面有助于扩大早期教育师资的来源,吸引更多社会优秀人才,对建设高效、合格的早期教育师资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四)与劳动部门联合开展育婴师资格培训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5

关键词:早期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盲目超前;心态平和;尊重年龄特征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9-0040-04

近些年来,年轻的父母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应当说这是好现象。但有一个问题值得人们注意,那就是:并不是说什么样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都是有利的。科学的适时的早期教育是有益的,不科学的任意超前的早期教育不仅是无益的,而且还是有害的,还不如让孩子按照他们的天性自由地发展。

一、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当前,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有一种思想倾向,就是认为“教育越超前越好”。有的省市的“家庭教育大纲”甚至把“超前性”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教育原则提出来。一些商家也迎合家长不正常的心态,乘机推波助澜,鼓吹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就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超前教育”,“超早期”进行一些行为能力训练,“超早期”进行智力开发。比如,在孩子能力还很差的时侯就进行某些“高难”动作的训练,刚出生几十天就教孩子练“迈步走路”;刚刚学会说话,就教孩子背唐诗、学外语;在孩子两三岁时就教孩子认字、算算术,四五岁时就把小学的算术、语文课本拿来教孩子“攻读”。有的人甚至主张把小学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到3岁,比如“0岁识字,3岁扫盲”,等等。这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我始终坚持这种看法,儿童从0岁到6岁之间,是身心发展相当迅速的时期。但要促使其发展,是有条件的。按照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思想,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中,他是更着重于“成熟”。

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型式在环境影响下,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他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就是“双生子爬梯”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出生后48周起,每天作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时,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时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但到两周以后,这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由此,格塞尔得出的结论是: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效果不见得更好,不见得有那个必要。不仅没有必要,还会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弄不好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其愿望是指望孩子将来在进入小学以后,学习起点比别人高,能在学习的竞争中占有优势。提前一些进行教育和训练,可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有一些优势。但由于这种优势完全是靠人为的力量获得的,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即或是有一些优势,但很可能只是一时优势,不见得能一直保持下去。

有这样一个研究很说明问题。那就是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的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照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则从3个月开始,就提前进行早期教育。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他们发现,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点。然而,并不能以此得出这种早期教育的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结论。因为有些拥有这种优势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逐渐地丧失了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上述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任意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不见得是一件有益的事。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的人,自认为进行超前早期教育就一定会“早出人材”,出高水平的人材。这仅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是一种推测而已,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证实。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列伊捷斯说过:“儿童超过自己年龄的发展,对于判断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不排除缺少早期发展,后来却发生跃进的可能性。”许多事实都已证明了这一点。

学龄前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不进行必要的培养教育,那是不好的。极不可失,时不再来。应当抓紧及时进行培养教育和训练。但不能任意超前。太随意、太超前了,从近期的眼前的效果看,是令人振奋的。但最终的结果,不见得也同样令人满意。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恐怕哪个家长也不愿意培养出“既不丰满也不甜美”的“早熟果实”。

二、任意超前的智力开发得不偿失

进行早期教育和早期智力开发,是有可能促使儿童身心早期发展的。但应该特别的慎重,不能草率,不能盲目,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能“单打一”,不能只进行“一半的教育”。如果在某一个方面强迫他们学习、掌握超越他们年龄阶段的东西,尤其是过早地进行专门化的训练,可能会收到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那是片面的发展,往往会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

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课题。人为地“一相情愿”地加速或强化某个方面的发展进程,对心理发展水平和能力尚很有限的学龄前儿童来说,只能是以牺牲、丧失或抑制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这是得不偿失的,很不合算的。从长远看,从儿童一生的发展来看,肯定是有害的。

我们应当明白,人的各方面的素质不是孤立的,各方面的素质不是隔离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各方面的素质只有和谐发展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不和谐的发展,就是畸形发展,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近来,我国的杭州大学和日本的大阪教育大学、筑波大学,联合进行的中日两国幼儿“认知能力”比较研究,对中国和日本的3岁至7岁的儿童认知能力测查结果表明:在总共18类指标中,中国儿童分辨数的概念、分类、时间、序列等能力,都比日本孩子强;而在运动、组合、容积、空间转换等方面,则日本孩子要强。

我们知道,人的左右大脑有所分工。一般来说,左大脑分管推理、语言、数字等抽象思维,右大脑则分管形体、空间、画面、想象等形象思维。左右大脑均衡发展,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才能使人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次测查结果,充分暴露出当前中国对幼儿进行的早期教育中存在一些误区。主要问题是:对幼儿过早地进行以数字、文字为主的所谓“早期教育”,而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空间转换、形体感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果使其左脑的智力发展比右脑发展超前,从而影响了幼儿大脑的左右均衡、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孩子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强,而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对一个孩子是否聪明的评价标准,往往是看其认字的早晚,认字的数量多少,会不会数数,会不会算算数,等等。把在学龄前就能“熟背唐诗三百首”、“会加减乘除”的幼儿,看作是“神童”。许多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孩子只有学习认字读书、算算数才是“正经事”;而自从孔夫子那时就片面地认为“勤有功,戏无益”,一句“丧志”的话,就把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玩耍的价值完全否定。

近些年来,中国有些人迎合中国做父母的的这种心理,推出了许多以认字、算算数为主要内容的所谓“神童培养方案”,把这种偏向推向了极端,致使许多孩子对数字和汉字的认识,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而严重忽视了对幼儿画图、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中国儿童动手能力等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同龄儿童。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纠正,将有可能导致孩子今后左右脑智力的畸形发展,而这种畸形发展则会大大限制孩子整体智力的发展水平。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据中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中国儿童联合调查表明,幼儿对数的概念接受多了,往往较难适应以后正规的教学程序。许多“神童”上学以后成绩并不突出,就充分说明了这 一点。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是一个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人材的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教育和早期智力开发是重要的,但不能任意夸大它的作用。不充分估计它的地位和作用,会使人们忽视,错过发展的良机;但任意夸大它的地位和作用,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会出现“强人所难”的训练和“掠夺性”的智力开发。

中国过去有这样一个成语:“杀鸡取卵。”比喻只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甚至损害长远利益。现实生活中,为了要早一点儿得到鸡蛋,不惜把鸡给杀了,“开膛破腑”,取出鸡蛋。当然,这种蠢事,一般人们是不会去做的。

但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却有不少这种急功近利的类似的现象。比如,任意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训练孩子掌握这个年龄阶段难以做好的动作,教孩子学习掌握他们这个年龄阶段不能理解和接受的知识,这无异于“杀鸡取卵”。这是有害无益的做法,必须加以纠正。

做父母的是有责任有义务创造条件促使儿童身心的发展,但同时也有责任有义务呵护他们的童心、童趣,保留他们“固有的东西”,遵循他们成长的自然要求,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中成长,在无忧无虑地生活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学会生存。而不是“自作聪明”地、“一意孤行”地做“拔苗助长”一类的蠢事。

一个人成材,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哪个阶段的培养教育和训练都是重要的。不能哪方面的教育和训练都要抢乘“头班车”。现在,国际教育理论界达成的共识是:人从出生到65岁之间,都是发展智力的有效时机。当今世界上,人们越来越推崇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而不是“早期教育决定论”。

一个人成材,也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某“一个”因素决定的。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哪一个阶段都不能忽视,哪一个方面素质的发展也都不能忽视,都不能偏废。应当持续不断地进行培养教育和训练,应当全面地进行培养教育和训练。

三、出现任意超前教育倾向的社会原因

当前,社会上出现这种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倾向,不是偶然的,它是一定客观环境的产物。

早在“美苏两霸”对恃的那个年代,就有一种说法:就是国家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美苏两国为了增强竞争实力,早在30年前就“不约而同”地进行教育改革。改革的重点也都是“不约而同”地加大早期教育改革的力度。在学龄前阶段,就开始进行高难度的教育,高强度的训练,把3到6岁才该训练的内容,提前到0到3岁进行,把许多小学的教育教学内容,提前到学前阶段。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美国是布鲁姆,在前苏联则是赞可夫。

他们都认为,早期教育决定人一生的发展水平,甚至决定人一生的社会成就。然而,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实验后,他们又是“不约而同”地总结了教训:经过实践,他们都认为按照这种“早期教育决定论”的思想进行早期教育的改革,从眼前的效果看是好的,但从长远效果看却是不好的。因为它打乱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秩序,对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身心素质是不利的,使儿童青少年缺乏发展的“后劲儿”。也就是说,缺少自我发展的能力。于是,先后都早已放弃了那种盲目的教育改革实验。

就在人家放弃了这种改革实验的时侯,我们国家开始实行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知识,重视人材,逐步形成了社会舆论。在这种环境里,广大家长望子成龙之心十分急切。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长期的封闭状态被打破,“早期教育决定论”的思想迅速传到了中国,它正好迎合了中国家长急切的望子成龙之心。于是,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就在中国开展起来。

我们应当借鉴外国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要汲取外国失败的教训。使人不可思议的是,人家通过实践已经否定了的东西,我们又要重新再做一遍。

“早期教育决定论”的思潮,之所以能在中国盛行,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子女越来越少,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普及,家里只有这“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一个孩子,家庭和家长的全部期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望子成龙心切,都希望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为出类拔萃的“庸中佼佼者”,这是“早期教育决定论”盛行的温床。

另一方面,我们国家有些丧失学者良心的所谓“专家”,在经济利益地驱动下,不负责任地宣扬、鼓吹,极力夸大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的作用,推出种种没有经过实践证实的什么早期智力开发“工程”、“方案”,曲意逢迎那些望子成龙之心过切、心态不大正常的家长。这是很不应该的。而我们有些年轻父母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甚至达到了“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的程度,很容易轻信那些很诱人、但并不科学的早期智力开发“工程”、“方案”之类的东西。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是非常重视早期教育,也都论述过早期的重要意义。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到4岁时,其智力发展了50%。另外的30%到8岁时发育完成,其余的20%到17岁时完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的基础主要是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甚至说过:“婴儿生下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晚了两天了。”

问题是如何理解这些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话。我以为,这些都是针对传统的忽视早期教育的现象,采取了有一定夸张成分的说法,是“矫枉过正”,不能过于“较真”。如果真的是“5岁以前就完成了90%的教育”,“3岁就是人的一生”的话,那么,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岂不成为可有可无、多此一举的事了?终身教育不就更属于“画蛇添足”了?况且,他们所强调的早期教育,绝不仅仅指的是早期智力开发,更不是人们所理解的“认字”、“算算数”之类,而是身心的全面发展。就像巴甫洛夫所说出生3天以后开始进行教育就已经“晚了两天了”,可以肯定地说,他绝不是指的是“认字”、“算算数”之类。

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也是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的反映。过去的古典教育,是“重义轻利”;现代教育与此恰恰相反悖,是“重利轻义”。这种偏向,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早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就出现了。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罗素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预见性地指出了现代教育的这种偏向。“重利轻义”的功利化倾向,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上去了,道德水平下来了”。

多少年来,人们培养教育子女,目的就是升学、就业,只要是对升学、就业有用处的,就下工夫、下本钱,尽可能提前培养训练;对升学、就业没有直接好处的,就放任不管。也就是说,只考虑培养孩子“成材”,不大注重教育孩子“做人”。不仅在外国是这样,近些年来在我们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试想,不会“做人”,又怎么能成材呢?即或是有很高文化水平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要是不会“做人”的话,不能融入社会群体,社会根本不接纳他,那么,他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到哪里去发挥呢?

四、克服早期家庭教育功利化的倾向

家庭教育过于功利化的倾向,不仅反映在学龄儿童的教育上,更反映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上。其表现主要是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只进行“一半的教育”。就是重视智育忽视德育、重视知识学习忽视能力培养、重视书本知识忽视生活知识、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重视记忆忽视思维能力培养、重视特长培养忽视全面发展、重营养忽视体育锻练、重视生理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等等。

另一个方面,就是急功近利的早期教育和超前的智力开发。以牺牲、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对孩子进行超越他们年龄阶段的教育和训练,过早地进行专门化的训练,不能达到切实提高孩子素质的目的。这不仅对孩子的发展不利,对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也是不利的。

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教育,还是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这样做,表面看似乎是“太慢”了。其实,教育从来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进行的。这样做,肯定是会从根本上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孩子自我发展的能力,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婴幼儿教育;社会网络服务;移动社区;企业模式

[作者简介]丁乃鹏,上海大学资讯管理系副教授,博士;杨嘉乐,上海大学MBA中心硕士研究生,上海200444

[中图分类号]C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4-0130-02

(一)互联网婴幼儿教育研究背景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各种内容的互联网教育也随之产生,但主要是针对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而同时全国有超过1.3亿的0-7岁的婴幼儿,并且近几年来,80后独生子女的结婚高峰以及生育高峰的到来都使全国的婴幼儿人数每年至少增加1600万。而社会上婴幼儿的培训课程少之又少,更不要说网络婴幼儿教育课程。年轻父母自身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也都希望给子女一个好的教育环境。

孩子的早期教育是指0-7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未来健康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早教在国内属于新兴行业,目前正处在一个发展期,国内的各种早教市场还不规范,内容形式不够多样,针对性不足。年轻父母自身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也都希望给子女一个好的教育环境。但是,年轻父母自身的养育知识不足,加上大多属于双职工,可以照顾和教育孩子的时间有限,对于自身养育知识的补充,以及对婴幼儿在事物感知能力的培养,视觉、听觉等兴趣的培养方面都无法进行更好的教育。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国内出现了商业网络教育培训机构,但专门服务于婴幼儿早教市场的网络服务还很少。中国儿童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到2010年,早教市场份额达到近1000亿人民币。互联网的便捷性、灵活性,内容的共享性,都让婴幼儿教育和互联网电子商务有了结合发展的机会。加上家庭收入的增长、家长对婴幼儿科学教育意识的觉醒、现有婴幼儿教育机构的空缺,都让互联网婴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出来。如何利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利用互联网的方便性、快捷性为广大婴幼儿及其父母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服务,互联网如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有利的支撑,如何实现传统的婴幼儿早教与互联网有机结合的发展,对目前互联网婴幼儿教育发展壮大有着重要意义。

(二)国内互联网婴幼儿教育状况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互联网教育也在蓬勃发展。

社会的高度发展使人类对当今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大量研究证明,在婴幼儿阶段开展早期教育是有意义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在我国不仅被纳入学前教育体系,而且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开端。但目前,机构只能覆盖少数机构内的婴幼儿,对于广大散居儿童的教育仍是早期教育的薄弱环节。

我国政府在一系列政策、文件中也提出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不仅是学前教育,而且是终生教育体系的开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对2001-2010年的0-3岁早期教育发展提出了目标和策略措施。发展O一3岁儿童早期教育,建立并完善0-3岁儿童教育管理体制,争取到2010年,婴幼儿家长的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达到85%以上;发展学前教育,建立并完善0-3岁儿童教育管理体制;鼓励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积极探索非正规教育形式,满足边远、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推动中小学校普及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教育;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发挥卫星电视教育的作用,重点满足边远山区、海岛等地区的教育需要。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十个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今后5年,全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80%;大中城市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对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又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即“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应达到90%;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

国内的许多学者也通过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研究表明,使用计算机支持各种学习活动的进行,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幼儿的语言发展、逻辑推理的形成等很有裨益。

国内的互联网婴幼儿教育市场存在空白,而且市场规模存在巨大的潜力,但中国的基础教育主要以应试为主,这同样决定着网络基础教育主要是围绕提高考试成绩,对婴幼儿的网络教育并不重视。国内对婴幼儿的教育主要是看中教育后所学技能的提高程度和结果,没有好的结果学习的过程就不会被认可,很少注重互动性和能力的培养。如何使婴幼儿教育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开展互联网婴幼儿教育,怎样使孩子的父母一同参与到教育中去,怎样获得和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怎样建立互联网婴幼儿教育的商业运作模式,都是学界要讨论的内容。

(三)国外互联网婴幼儿教育状况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正在成为世界潮流。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儿童的活动、学习进行了研究。其中Sivin-Kachala&Bialo两人的研究表明,电脑能增强幼儿的自我概念和提高对学习的态度。Haugland&Wright通过研究发现,在电脑使用过程中,幼儿互相交流和合作的意识都有所提高。全儿教育学会(NAEYC)提出计算机能够激励幼儿,能够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发展。2000年后,全美中小学校都连上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现代技术教育。美国等西方国家将网络作为一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手段,注重培养婴幼儿在学习中的参与过程,强调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看中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想像力、创造力,让孩子积极探索,培养孩子的发现感知能力。西方在婴幼儿网络教育的研究和应用上比国内技术和概念都领先一步,但也同样处于待开发的领域。

(四)互联网婴幼儿教育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