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1

境;实验探索法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4—0080—01

问题思维是指人在认识活动中主动怀疑的一种心理活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究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的一种思想方法。本文试就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问题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一探讨。

一、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引导他们有步骤、多侧面、分层次地观察事物,在此基础上,再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联想、思考、质疑,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

例如,在教《浮力的利用》时,我做了如下演示实验:在木筷的一端绕上适量的铜线,把它分别浸入酒精、水、盐水中,使其竖直浮在液面上。我引导学生观察木筷在三种液体中的沉浮状况。木筷在三种液体中没入的深度一样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请比较这三种液体的密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了“液体密度越大,木筷没入的深度越小”的结论。

二、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因此,物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教授《大气的压强》时,我设计了一个实验:将小试管套在装水的大试管中,倒过来口朝下,小试管在大试管内上升。看到这一现象,学生都非常奇怪,原以为会掉下来的小试管居然向上运动。到底是什么力使小试管上升呢?小试管受到重力作用是要向下运动的,难道小试管还受到一个看不见的向上的力的作用吗?这是什么力?又是由什么产生的?这样教师创设的情境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明显的反差,引起了学生的好奇、怀疑,进而激发了他们积极思维的动力。

所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对于问题意识的形成是十分有效的。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从情境中激发求知欲,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三、用实验探索法指导学生研究物理问题

实验探索法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解决是自主的、探索性的,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在学生思路受阻时提出设问或反问,以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这一节课中,我引导学生探索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1.深入分析,提出课题。导体具有多方面的属性,如:质量、长度、密度、横截面积、材料等。导体的全部属性都会影响电阻的大小吗?还是只有一部分属性会影响呢?若是后者,又是哪些因素会影响电阻的大小呢?我提出“电压一定时,导体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这一课题,引领学生进入问题探究情境。

2.启发思维,引起猜测。我鼓励学生试着放开眼界,开动脑筋,寻找种种蛛丝马迹,去猜测、设想导体的哪些性质对电阻的影响较大一些。

学生分组讨论,我也有意选择几组,加入讨论。有的学生提出,从刚才的演示实验中,可看出电阻的大小可能和导线的材料有关;有的学生则在与水流的对比中推断出可能与导体的横截面积和长度有关;也有学生认为可能与电流所经过的路径长短有关。

我在交流过程中注意让学生说出提出假设的方法,此外,不论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我都予以表扬,以培养学生追求“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质疑能力;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8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接受新的教学理念,逐步调整着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我们逐步摒弃了“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但可能是习惯所致,针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还有许多教师不能足够重视。

作为教师,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毋庸质疑,还应是素质教育的精髓之所在。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疑而能问”呢?

首先应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传统的课堂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老师也尽力维护自己的权威,课堂纪律显得呆板。新的教育理念倡导老师放下架子,平等对待学生。当学生答错问题时,这是正常现象,老师不应轻易批评指责,要从正面引导学生。经常使用“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一定能回答好,你能行!”等激励学生干劲的语言,或者肯定学生长处,委婉真切地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当学生在课堂违反纪律时,老师要多一些宽容、爱心和耐心,给学生创造改正过错的机会。只有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想问”。教师备课时深研课标教科书,授课时却要留有余地,不能只顾自己一吐为快,把问题全部问完。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留足思考和提问的时间,这样才可能“想问”。

显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首先应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一、激发质疑

1、先质疑后自学。自学前,让学生针对教科书提出自己感兴趣、有疑问、不理解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书并尝试解决。

2、把质疑布置成作业,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限于时间、理解的考虑可能比较肤浅,把质疑布置成作业,在忽略课堂教学的正式场景之外,创设质疑环境。另外,对一些学生来说,当面向老师发问可能没有勇气,把质疑布置成作业就少有这方面的顾虑,这种做法给学生当面提问铺设了台阶,又可以让每个学生有疑而问,可谓一举多得。

3、小组合作相互问。问老师,学生可能有顾虑,那就先问其他同学,问一人可能有顾虑,代表一个小组提出问题就少一些担心,因此,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言,这种做法能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4、课堂提问。这种做法,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学习,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长此以往就会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

二、引导生疑

运用质疑问难这种方法教学,在开始阶段教师应多加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使之不断发现问题,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例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中的“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第二次,第三次……”这几句话,学生容易产生的质疑是:这几句话表现了老天鹅什么精神?这样的质疑不难作出答案,但理解却未必深刻。教师如果让学生联系文本从写作手法的特点入手,学生容易产生这段话中有两个比喻句,第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比?第二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又为什么要这么比呢?省略号表明老天鹅重复一个动作,无数次扑打,这又能反映出什么呢?等问题,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为学生拓展质疑的角度,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便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三、诱导质疑

当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诱导他们围绕中心多角度,有顺序的提问,从而提高质疑的能力。

如教学《胡杨赞》一文第四自然段时,学生提出一些文本表面的问题,如胡杨的长相是怎样的“惨不忍睹”等等,这时,教师便启发学生调整问题的深度:“本课写的对胡杨优点的赞美,这段写的是什么?”学生们恍然大悟,他们提出:“赞胡杨的优点,为何又写胡杨的缺点呢?”等高质量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提高质疑的质量,鼓励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善导释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后,还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疑释难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比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叙述两次赛马的情况是阅读的重点。教学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思考,纷纷提问,教师归纳后抓住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问题一:第一次赛马,田忌为什么会输?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3

【关键词】创新素质;创新氛围;创新技能

创新素质在青少年教育过程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是否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能否掌握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能否在工作中用创新的思维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建设的发展,少年强,则国强,开展青少年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对我国培养科技人才工程梯队及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从进校工作的10年里,见证了我院在培养青少年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创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我们仅仅处于探索期间。下面我结合平时工作情况和对我院学生的实际调查,谈谈培养我院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几点设想。

1 积极营造创新氛围

1.1 设立创新工作室

创新氛围的营造对创新教育的发展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校园里,尤其在我们的新校区,可以积极鼓励设立系创新工作室,并且可以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设立个性化的工作室风格和展现形式,在工作室内部布置各类激励创新的名言警句,让青少年能够置身于浓烈的创新环境中,在创新工作室的内部,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主管能动性,布置各类展示柜,将优秀的作品置于展示柜中,并且把作品的相关数据通过卡片的形式展现在作品的旁边。并且将作品的获奖证书置于作品的上方。让学生看到鲜活的作品,直观地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1.2 积极营造校园创新氛围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商,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创新要素不可少,我们可以在校园文化布置的过程中,有机的融入创新元素,如设立科技之窗,结合当前热门技术热点,如中国首艘航母舰载机起飞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科技新闻来创造兴趣点来吸引青少年学生的关注,用兴趣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2 开设创新技能课堂

有了浓烈的校园创新氛围的营造,我们还需要将创新技能课堂的开设作为系统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来抓。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任何一项能力的掌握和培养都是由激发兴趣、主动学习到逐步掌握的循序渐进过程,而开设创新技能课堂则是系统掌握创新能力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我校而言,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开设创新课程,将该课程作为必修课定下来,创新课程的开设可以根据专业设置的情况,分别置于学生进校之初(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和下厂实习之前(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后,进行针对专业发展的创新技能培养)进行教学。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技能。创新课堂的培养还可以给教师发现创新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渠道。如在2010年下半年,我利用活动课的机会将创新公开课搬到活动课的课堂中,开设了一堂“我动脑我创新”的创新公开课,活动效果非常好,激发了十几个青年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中,有四个学生在我的指导下,纷纷交出了较好的创新作品,其中管金龙等同学制作的“V型活动镗孔刀夹具”作品在后期的反复改进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在全体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正面示范效应。所以适时地开设创新技能课堂对提高我院学生创新素质将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

3 主动参加创新大赛

闭关锁国只能落后,走出去看世界才能取长补短,不断进步,近年来,各级各类的创新大赛层出不穷,有常州市的、江苏省的,有时还有全国性的优秀教科研创新作品的创新大赛平台。我们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对各级各类创新大赛非常重视,在学院和科研处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加了各级各类创新大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对提高我院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如在2011年6月份,我们参加的常州市创新大赛中,我校师生在参展现场主动学习其他学校的优秀作品的创作思路,探究作品灵感来源,鼓励学生与兄弟学校的青少年交流,取经学经验,在参展结束后的总结会中,我们得到了非常大的收获。并且将有意义的“金点子”融入到了后期的作品设计和制作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创新大赛对于我们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思维灵动力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 走出校园接触社会

企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这是技工院校学生培养的目标,只有得到企业的认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受欢迎的,我们的教育才能算是成功的,同样创新素质的培养也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企业的认证,我们的创新教育同样需要在企业发展的轨道上向前推进,对我们青年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我们可以主动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前来我校作“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创新人才”等主题讲座。让企业技术高管和青年学生面对面地来进行对话,互相交流。我们还可以向企业申请部分技术难度适中的创新工作让师生共同来完成,让学生通过完成企业的创新项目亲身体会企业的实际需要。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到技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走出校园,接触社会,踏进企业是我们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终极认证。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4

【关键词】浅谈;校外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重要途径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1919年,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在学校时空之外,对未成年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形态,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兴趣、爱好的培养并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校外教育作为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内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区别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或兴趣班教学形式的不同,更多的体现在校外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校外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它更多注重少年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其独特性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或复制的,在推进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存在许多天然的优势。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学生间接的受教育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摇篮。

一、校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中国青少年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在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不仅考虑价值取向、教育改革、物质保障、社会机制及人文环境因素,而且应遵循个性化、系统性、实践性和协作性原则,采取科学的对策探索尝试。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校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校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参加科普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的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不仅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校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校外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校外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校外教育主要通过实践活动育人,在互动参与中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少年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实践互动、情境参与既是校外教育活动的突出特点,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认为,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和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实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在设计过程中,遵守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使少年儿童学习丰富的媒介知识、掌握基本的媒介技能,在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校外教育拓宽了少年儿童的成长空间,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立足于社会,以校外教育活动为载体,强调实践活动与直接体验对于少年儿童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有益的教育。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教育要避免传统的说教,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实验基地、体验具体的过程,也可以组织一些益智的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因此,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校外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

三、建立健全的校外活动机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的坚实保障

正上学的青少年,他们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完全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新欲望了。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在教育主体方面,学校教育承担着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能,校外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在教育内容和安排上,学校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和授课模式,逐步实现课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这就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及教师提升衔接学校教育的能力,努力形成服务和指导学校高质量地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职能和能力,根据学校的需求,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项目,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衔接。 校外活动的参与能够让学生放开手脚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得到开发与提高。

四、校外教育以点带面,能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面是基础,点是提升,没有面的广泛参与就没有点的突出。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过程别注重点面结合,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受益,全面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创新的浓厚氛围,环境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外,我们组织各种活动,利用校外时间,开展校外活动,以各种小组的活动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种植活动小组、环保小卫士小组、电脑机器人小组、航模小组、电脑绘画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分工合作,分析遇到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一个个难题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解决,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小组的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浓厚的校外活动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年来,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扩大了活动的影响面,把活动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使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校外教育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良好的校外教育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校外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国家创新能力报告》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5

【关 键 词】 课外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久动力。未成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学校培养,但学校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讲是有限的,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为突破时空的有限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建立课外活动场所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如何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如学生可以参加科技馆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体验操控火箭发射升空;参加科普开放日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科技节期间,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课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课外活动要目的明确,主题鲜明,因地制宜

课外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还要有一个与活动目的密切相关的鲜明的活动主题。如向学生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普及实用技术、体验科学过程、启迪学生智慧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选题内容可以围绕科学纪念日主题开展的专题活动,这类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有些活动还具有世界性,它的主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全国科技活动周”、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底“全国科普日”等。如围绕生存环境和能源资源问题开展的科技探究实践活动。这类活动能够引起青少年极大的兴趣,使青少年从小关心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各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学校的生源、设备条件也有差异。所以,课外活动的开展必须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城镇地区到科普基地、工厂参观调查的条件好一些;农村地区则可结合农林牧副渔,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三、建立健全课外活动机制,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

在教育主体方面,学校教育承担着对所有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能,校外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在教育内容和安排上,学校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和授课模式,逐步实现课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这就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及教师提升衔接学校教育的能力,努力形成服务和指导学校高质量地开展课外活动的工作职能和能力,根据学校的需求,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项目,在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建设、活动设计和组织、实践活动指导等方面体现对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深化课外教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课外活动中利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课外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良好的客观基础,但如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再新颖的内容、再理想的环境也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课外活动呼唤创造性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尤其要求教师和辅导员必须有“为学不已”的人生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知识结构,并使学生得到知识与素养的活水。只有为学不已,才能成为学识渊博的“研究型”教师,才能将科学知识内容和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才能利用最好的方法、最新的手段进行课外教育活动。

五、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面是基础,点是提升,没有面的广泛参与就没有点的突出。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过程别注重点面结合,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受益,全面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创新的浓厚氛围,环境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在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外,我们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活动,以各种小组的活动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种植活动小组、环保小卫士小组、电脑机器人小组、航模小组、电脑绘画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分工合作,分析遇到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一个个难题在学生的活动中得到解决,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学生不断进步。小组的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浓厚的课外活动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扩大了活动的影响面,把活动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使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阎立钦. 创新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6

高职 美术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美术专业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高职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不断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1要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教和学生学是美术教学中长期使用的教学方法,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无法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高职美术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美术教学处处充满创新的气息。如梅兰竹菊是中国画的精髓,在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把生活中常见的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多种多样,然后再展示一些名家名作,让学生体会名家名作的独到之处,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根据自己对的认识和理解,创作出心目中的更新颖的画。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启发下,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的理解,画出了一幅幅风格迥异的图。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思维

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只有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充分发展。美术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平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要求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高职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发展契机,不断创新教法和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风景速写”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改变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把课堂转向课外,可以把学生带到公园、旅游景区等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对不同风景的观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要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关系,自信心较强的学生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然要强于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而学生自信心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在高职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于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要予以肯定,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支持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创作热情和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静物写生”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写生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有的同学画的与物体很像,有的学生画的不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不要以学生画的像不像为评判依据,而要努力发现学生创作中的创新之处,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必然会激发创作热情,提高创新能力。

4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职美术教学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高学习热情,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中国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文学作品去创设教学情境,把白居易的一首古诗“钱塘湖春行”展示给学生: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通过这首古诗,给学生创设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让学生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中出现的景物进行艺术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加强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实践决定认识。创新意识作为一种重要的认识,是态度、思维和技能的综合,这些因素的发展都离不开实践活动,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在高职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活动,经常带学生进行野外写生,或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思考绘画创作,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在比较中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如“中国结”一节,主要是通过学生对中国结的编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中国结的寓意,提高学生对中国结意义的认识和编制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从美观与实用的角度去进行艺术创作,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意,设计出了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造型,在实践体验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激发了自己的创作热情,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高职美术教学是一个充满了创新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创新的重要意义,把高职美术教学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把创新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习热情、营造良好氛围、创设具体情境、加强实践体验等一系列做法,努力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技术性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原成林.浅谈高职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金田, 2013, (4).

[2]姚继琴.浅析高职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方向[J].教育界, 2014,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