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文化概论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文化概论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文化概论问题

工程文化概论问题范文1

关键词:汽车工程;课程建设;课程实践;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47-03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汽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涉足汽车的设计、制造、销售、使用和维修。同时汽车的普及,大众对汽车的认知程度亟待提高,因此了解汽车知识势在必行,而作为在校大学生更应接受系统的学习。太原理工大学从2007年就开设了全校公选课《汽车工程概论》,车辆工程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机电、机测、液压方向也开设有《汽车工程概论》课程。该课程容量大、服务专业面广,因此对其进行教学建设和实践十分必要。本文对《汽车工程概论》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提高该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划分教学层次,采用多元化的课程目标

《汽车工程概论》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设计三个工科专业,同时是针对全校学生开设的公选课。由于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对汽车知识要求的深度广度不同。因此可以将该课程的教学对象分成A、B、C三个层次,根据不同的层次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

A层次是针对车辆工程专业低年级学生。对车辆专业,《汽车工程概论》课程是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了让学生及早地了解专业、认识专业,将该课程从原来的第3学期提前到第1学期,这样车辆专业的教师在第1学期就与学生有了直接接触,便于解答学生有关专业方面的问题,有利于进行专业介绍和教育。《汽车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汽车知识,明确车辆工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了解车辆工程课程体系的大体框架,激发学生对汽车专业的兴趣,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B层次是针对机械和工设专业的学生。对这些专业来说,《汽车工程概论》是唯一的汽车类课程,按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要求组织教学。其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汽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知识,了解汽车的性能及相关新技术,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及未来可能从事与汽车有关的工作提供汽车背景知识。

C层次是针对全校学生的公选课。这部分学生工科知识比较弱,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要求方面更强调基本概念。其目的和任务就是普及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了解汽车的发展趋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汽车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鉴赏汽车的能力,有利于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科学素养。

依据《汽车工程概论》课程三个教学层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

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汽车工程概论》课程体系包括汽车文化、汽车构造、汽车性能与法规和汽车新技术等知识,以及汽车行业现状、汽车运动、名人名厂名商标等内容。教学体系上应该既体现汽车的相关基本知识,又要反映汽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和趋势。教学大纲要充分体现精练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应以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标准为目标,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其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见表1。应合理安排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比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了解发动机构造、底盘构造和汽车电器及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工设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了解汽车车身结构及造型方面的知识。

三、加强教学条件的建设

1.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设好《汽车工程概论》课程,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是课程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组织保证。为了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由老教师亲自授课,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和授课技巧;(2)安排经验丰富的教授给青年教师担任教学指导老师,帮助新教师找出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课件制作及教学语言表述等方面的问题;(3)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讲课比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4)组织教研活动,研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学内容、进度和要求,增强了教学的计划性和严肃性;(5)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开展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到教学中来,以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6)组织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承担教改项目和教材编写,以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7)加强新技术培训,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不断充实自己,如果仅满足于已有知识,将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通过以上措施,不仅提高了《汽车工程概论》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而且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创新能力、能够良性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为本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课程组教师十分重视教材建设,经过充分调研和准备,2011年编写了由国防工业出版社组织的普通高等院校机械工程学科“十二五”规划教材《汽车工程概论》。教材编写力求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内容注重基础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有机结合,不仅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及应用技术成果,而且还包含汽车发展的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本教材由“汽车工业发展史、汽车的分类与特性参数、汽车结构、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维护及运行材料、汽车排放与噪声、新能源汽车”七个基础平台组成,形成了《汽车工程概论》教材体系。教材结构体系经过精心设计,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和循序渐进的叙述顺序,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同时,为了与本课程教材配合使用,编制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投入使用,效果较好。为了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材内容较为广泛,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课堂讲授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侧重点不同。

另外为了培养学生对汽车的兴趣和爱好,授课时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了汽车厂商文化、品牌文化、汽车名人文化、美学文化、著名车展及赛车运动等汽车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了工程技术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汽车文化素养。

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汽车工程概论》课程中的汽车结构这一章节实践性很强,如果没有实验,学生对汽车内部的结构很难搞清楚,对汽车的认识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为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实验数量,注重实验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探索汽车发展的内在规律。本课程的实验是以基础验证型实验为主,实验目的是使学生验证、理解、巩固课堂所讲授的基本内容。结合本课程的理论知识,我们将实验课时由2学时改为4学时。最初开设的实验有汽车发动机构造认知、汽车底盘构造认知两个实验,随着实验和实训设备的增加,如新购置了桑塔纳轿车和帕萨特轿车电器实训台、汽车模拟驾驶仪,实验教学在继续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汽车电器认知试验及汽车模拟驾驶实验。通过汽车模拟驾驶使学生切实感受对汽车相关系统的操纵,理解各系统的相互配合,如起步过程、变速器换挡过程时离合器操纵等。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我们注重实验环节的组织,参加实验的学生较多,我们安排学生分组分批到实验室,保证学生的动手实验机会。同时为了确保课程实验的教学效果,我们编写了相应的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

通过实验课程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加深了对课程内容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使更加深入地理解汽车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从而提高学生对汽车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兴趣的学生可参加太原理工大学晋翔车队组织的节能车大赛和大学生方程式赛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设计创新能力。

四、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汽车工程概论》教学的主要形式,为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互动教学环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转变。

在教学手段上,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存储量大和交互性强等特点。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根据教学内容,我们初步开发完成了《汽车工程概论》课程及汽车文化知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样可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图表、图片以及大量的专题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的引入,使原来许多用传统方法讲授起来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增强了趣味性、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课程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汽车工程概论》课程中的汽车构造部分比较抽象、难懂,如果采用多媒体,通过动画、实验录像等手段,可以让学生很快就建立起清晰的概念,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多媒体课件还可将最新的汽车技术带到课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广大学生得到最新的教学资源。实践证明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结束语

《汽车工程概论》是针对车辆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机械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同时该课程还是全校公共选修课。通过对《汽车工程概论》课程的建设和实践,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汽车知识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使师资队伍的师德教风、教学水平、教学的规范性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也激发了教师参与各种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邓召文,高伟.高校非汽车专业《汽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27).

[2]肖生发,罗永革,等.“汽车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A]//车辆工程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论坛论文集[C].2010.

[3]计云萍,任慧平.“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9,(6).

[4]宋景芬,张国方,等.大学生文化素质类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论汽车文化教学体系设计[J].理工高教研究,2008,(4).

工程文化概论问题范文2

关键词:汽车概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Refor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Automobile in Higher Education

He huanli, Xiao Shengfa (Hubei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stitute,Shiyan Hubei 44002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objec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roduction to automobi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and curriculum test way reform, analyses the way of introduction to automobile course reform. After two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is teaching method proved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greatly, and the teaching result is good.

Keyword: Introduction to automobile;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ethods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汽车的消费需求,据官方权威数据,目前中国汽车拥有量为7800万辆。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在用汽车的保有量同比增长27.5%,增长量超过1680万辆,平均拥有量为1:17.2,从我国经济发展和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看,中国汽车保有量和人均保有量还将持续增长一段时间。以上数据和现象表明:汽车在中国已经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因此,学习和掌握与汽车相关的常用知识已成必然。

我校《汽车概论》课程是为非汽车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对国内外汽车的发展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 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材选用

《汽车概论》课程作为我校非车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在内容上涉及面比较宽,应该既体现汽车构造相关的基本知识,又要反映汽车文化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和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大学生宽阔的视野。因此,要不断补充更新教学内容,随时把汽车技术、汽车文化等相关的最新知识和信息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让学生在熟悉相关汽车知识的基础之上全面了解汽车,爱好汽车。

我校《汽车概论》课程于2010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为配合《汽车概论》课程教学,充分利用我校现有汽车相关资源,依据我校的教学实际与教学特色,汽车概论教研组成员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编写并正式出版了《汽车工程概论》教材,作为学生的学习用书。按照教学要求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对教学模块进行了学时安排,且设计出了具体的课程内容。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可以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3]。教学方法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结前辈们的教学经验,再结合自己对教学的亲身体验:要使学生从所学课程中学到更多知识,最关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1 “多媒体+黑板”式教学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与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旧教育模式相比,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等特点,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特别对《汽车概论》课程优点尤为突出。比如:在第一节课开始时,利用多媒体放映几组视觉冲击效果比较强的跑车、越野车、房车等图片,引人入胜,从第一节课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汽车结构的理解,比如:讲到传动万向节时,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万向节是转轴与转轴之间实现变角度传递动力的基本部件,这时候一些上课精力不集中或者空间想象力欠缺的学生可能就会搞不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利用多媒体以具体的图片形式告诉他们万向节的组成部分,连接形式,必要时配以动画,看起来一目了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接受了。但是孤立的全以多媒体授课的话,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所以必要时候应将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讲课老师在课前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哪些知识可以借助多媒体授课,哪些知识还是需要采用黑板进行讲解。

2.2 启发式教学

工程文化概论问题范文3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时内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传统教学方法形成挑战,本论述试以思想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为例,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来阐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拥有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的文化创造和积累。这些历史性的文化遗存,既真实记录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生存、成长所走过的漫长历程,也为我们今天乃至将来创建新的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因此,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阐释和研究我们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过程,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以及提高全体人民的人文素质,都将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青年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1999年,教育部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确定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课。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现象、体系和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是“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具有其他专业性课程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文化概论课程的基础性,将传统与现实结合,开拓学术视野,延伸思维触角,一直是文化概论课程努力的方向。其中,中国思想文化作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让学生把握先哲思想的精华,领会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并能融汇到自己的人生思维中,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笔者试以道家哲学中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个案,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初创,《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老子以深邃的智慧,探讨了宇宙的形成与自然的规律,国家的治理与人类身心的修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们以无穷的思想启迪。两千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学、科学家乃至普通平民,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如果学生文史功底薄弱,在理解上容易出现似是而非的状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明确“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无为而治最早的出处源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常被误解为消极避世,无所作为。其实,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无”,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顺应自然之道而知足知止,就已经是有所作为,也能无所不为。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最生动的说明了“无为”与“无不为”的关系:治理国家犹如煎小鱼,煎小鱼乱搅就会搅烂,不乱搅,就是无为。用这种“无为”的办法煎好了鱼,治好了国家,就叫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样也就达到了“无不为”的目的。

在解释清楚“无为而治”的基本内涵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其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对“无为而治”的最好实际应用。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例如图片与科教片结合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学习兴趣,之后进行相关的总结。这里我们进行简单的说明。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李冰创建都江堰,2260余年来,川西10余州县“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成为天府沃土。故史称之为“川西第一奇功”。而今,都江堰也是正使用着的大型水利工程,灌溉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地区1010万亩良田和提供7市36县的城市、乡镇的工业用水、城市用水,养殖业用水,旅游业用水。如此通古贯今,造福于人类的大型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全世界唯此一处。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坚持以和谐为本。表现出来就是“无为而治”、“因势利导”。都江堰无坝,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结晶。都江堰主要功能是灌溉农田。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是为“避沫水之害”、行舟、溉田。防洪排涝,是那时保全川西居民性命,改造川西湿地,发展农业的当务之急。都江堰建成后,创造出了川西平原“江村事事幽”的优美人居环境。

通过介绍都江堰的文化意义,学生在无形中对“无为而治”的抽象思想就有了形象的把握。但是如何与自身、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让自己能够智慧生存,我们可以适当的举例,引领学生举一反三。

用现代管理学的事例来让学生感受“无为而治”的奥妙。老子的思想是管理哲学,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却是将管理引人新的境界的“大道”。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治大国如烹小鲜”,直至无为而治,是管理的至高境界。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艺术中,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办公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虚拟空间的存在也日益渗透到管理实践中。美国管理专家毕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企业的办公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这种趋势,恰恰也为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利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中,成员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领导支持、指导、协调成员的工作,激发成员的智慧。这时领导就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人更高层次和更高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大计。貌似无为,事实是更加有为,更加有效率。老子的自然无为之道,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方式,反复体味这一思想,从终汲取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可以使我们减少失误,少走弯路。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图标与动画结合的方式来说明无为而治的现代管理学应用,形象生动,便于说明。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初接触中国文化理论的学生,大都会因其茫如烟海和博大精深而产生畏J嗅心理,故而教师必须始终做到把自己真正消化的知识和体悟用最简单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必要时辅助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打消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困难和顾虑以后,就可以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性上倾注心力。我们认为,文化情怀的熏陶和文化生活的创造,是该门课程的最终目的之所在。通过研修课程,希望学生都能过“一种有文化气质、有文生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文化生活里,华贵而不可有铜钱臭,简朴清素而不可遨遏无礼数。”。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师生课堂讨论(按各重点、难点章节安排):在上课时事先提出讨论任务,学生听完课后,专门安排一节课进行课程讨论。事先指定个别同学带头,其他人自然跟上。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听完一位发言后,先让其他学生提问,然后作出点评。随后下一位学生发言,照此进行下去。每学期可以安排2次一3次课堂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演说辩论能力。

(2)多媒体演示、参阅网络:尽量结合学生自己的专业,思考文化现象,在作业中体现出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工程文化概论问题范文4

1内容多,学时少

中医学概论教学内容多,医学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零碎、抽象,如望诊、问诊、切诊的相关内容。中医本科生300多学时的内容要在非医学专业80学时讲授完毕,并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在一年级、二年级接触这门课程,没有经过西医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组织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学的深浅度,成为一个难题。

2学习认识不足,方法欠缺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甚至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时产生疑问,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计算机编程就可以,体育健康专业学生认为练好自己的体育专项就行,学习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对其专业并不重要,对今后的就业也无帮助,因此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学生虽然对中医学概论感兴趣,但认为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从何学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的思想精华,并在本专业中得以应用。

3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

中医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实践性很强。但由于中医学概论学时非常有限,培养目标与医学专业有所不同,没有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与临床病人相脱节,因此缺乏客观性、具体性和操作性。如脉诊中脉象的学习,问诊的内容及技巧,用药的规律及疗效。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1结合文化背景,诠释中医理论

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讲授时,要时时结合古代文化知识,如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病因学说中“风邪”与自然界中“风”的联系;兵法在治法中的运用等等。因此,我们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多元文化背景的讨论与交流,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到中医学中阴阳、气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中医临床疗效的特色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认真分析部分学生因内容多、学时少、医学知识面广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化,尽可能“博览”,而不宜“精深”,以适应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层次深浅恰当,如详讲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内容,而略讲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容;并将相关重复的内容合并,如病机学中“气血失常”与辨证中“气血津液辨证”,病因与发病中“邪正与发病”与病机学中“邪正盛衰”、辨证中“八纲辨证-虚实辨证”。这样不仅节约学时,还可使内容有机整合。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如体育健康专业由于大强度的训练容易引起损伤及疲劳,因此对祛风湿、活血化瘀、补益方药等重点讲授;医学英语专业由于需要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英语翻译,因此对中医药文化背景、医理的疏通、名医名药介绍及现代研究进展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由于长期接触电脑,颈椎病及视力下降较普遍,因此对经络学说、按摩手法及养肝明目中药进行重点介绍。

3教学方式多样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并购置了成套的VCD光盘,在课堂上运用了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如图片、影片、动画等,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临床常见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学以致用,并向学生灌输中医对老龄化社会“治未病”、养生保健、药膳、凉茶等所作的贡献。在讲授中医望诊、问诊、脉诊教学过程中,通过经过优化的情景演练,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临床模拟、病例分析学习辨证论治。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医学英语专业还留出1~2学时让学生自行制作PPT,并上台试讲;对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计算机专业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网页制作小竞赛,并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范围。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校中医药文化节,撰写中医药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构想等相关论文。

4以导为教,发挥学习的自觉性

虽然中医学概论课时缩减,但内容仍然博大精深,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忽略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第一节课时就给出具体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医学,要求每周做两次读书笔记,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解答。在讲授“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时引导学生学习《内经讲义》;讲授“气血”功能时引导学生理解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方义;讲授“脏腑辨证”时不仅引导学生翻阅临床医案、医话,而且将医案提前拷贝给他们,以便节约课堂时间,加强辨证思维能力;讲授中药学时带领他们到我校药王山辨识中药性状、功能。始终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给他们“灌输”知识。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将中医学宏观、思辩的内容向直观、形象化方向转变。

5加强沟通,服务就业

针对部分非医学专业学生认为中医学概论的学习与本专业的相关性不大,通过与学院领导、辅导员沟通,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其就业思想指导。如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为:“从事医疗信息系统的开发,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应用,医院计算机网络设计和维护,医学数据库开发以及生物医学计算机应用领域……”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为从事医院的管理。因此,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贯彻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知识教育的系统性,更要注重服务于所学专业,丰富和优化知识结构,紧密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打破传统医学课程中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注重医学与非医学间的交叉融合。如心理学专业,在讲授五志相胜、七情致病的教学过程,寻求心理学与中医学的学科交叉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讲授疫疠致病时,对中医药在防治“非典”、“甲流”中所发挥的作用及经济价值加以论述;体育健康专业,强调武术等体育技能与中医阴阳五行、穴位经络、子午流注等思想息息相通、相互影响;对药学、制药工程专业,将白云山制药厂的“板蓝根颗粒”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联系及中医药制剂的前景等加以发挥,适时介绍本专业的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将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

工程文化概论问题范文5

关键词: 《艺术概论》 艺术类学生 课程改革

《艺术概论》是作为一门传统课程,面对新时期艺术范畴加大、艺术类学生变化的情况,为在传统教学中出新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课程简介

《艺术概论》是众多高校为艺术类学生开设的一门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与基本问题进行专门性研究的课程,授课内容涉及艺术的本质、特征、作用、发生和发展规律、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艺术风格与流派、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市场、艺术与社会各系统等方面的知识。它把探索艺术的本质特征,揭示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作为研究的对象,是进行艺术教育的基本平台。

艺术理论知识学习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学习艺术的人,理论方面的初步了解和认知是第一步。要迈好这一步,显然需要掌握艺术门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内容,如此才能更深入地去解读艺术理论所涉及的更广阔和更深的层面,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审美判断力、艺术鉴赏力与艺术表现力,才能更广泛而深入地学习各家各派的艺术理论之精华,更准确地洞悉艺术所应努力的正确方向,把握艺术发展的时代主旋律。牢固地掌握艺术理论概念和理论内容,是学生提高自身艺术理论能力、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和艺术品位必不可少的。

2.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新的艺术门类的出现迫使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时展,社会的变迁,新的生活方法在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古典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类型学生有所了解,而新的艺术门类如流行音乐、网络文学、广告设计等是在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产生的,其形式与内容与古典艺术完全不同。教师应重点分析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差异。特别是网络技术,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网络歌曲一炮走响,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才是教师传授的重点。因此,本课程不应只是“一概而论”,还应结合现代艺术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2.2时代的步伐要求艺术理论知识更新

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的表现形式都会不断发生变化。进入21世纪,随着艺术门类的增加,艺术概念的拓展,艺术已经不是纯粹的审美学科。以往的《艺术概论》教材老化,对艺术理论理解存在误区,必须进行更新。艺术的发展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断去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为自己的知识充电。

2.3专业的差异要求本课程改革

《艺术概论》课程的开设有时不只限定在某个专业,而且专业不同开设学期也不同。教师要因专业差异和开设学期的不同,变化上课的侧重点,不能“一视同仁”,不区别对待。例如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设计、陶瓷艺术、美术学、雕塑艺术类专业等开设了《艺术概论》课程,除美术学是在大一开设之外,其他都在大三开设。在这种情况之下,上课的重点和难点就要变化。如讲到“艺术风格”内容时,美术学专业学生因未学中外美术史,对艺术史了解不够,就要重点举学生所熟悉的例子,如“扬州八怪”画派风格,因为在高中历史书中就提到过清代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文人画,学生可以联系历史知识,加上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讲解此派的代表人物,绘画艺术风格,以及在当时所处的历史地位,从而理解“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陶瓷艺术设计、陶瓷艺术、雕塑专业熟悉中外美术史,教师就不应局限于以“扬州八怪”为例,可以把中外艺术史上比较有名的风格如“哥特式风格”、“巴洛克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等进行详细分析比较,从而使“艺术风格”概念更加明晰。除此之外,以上这些专业因为专业方向不同,授课重点要尽量做到往本专业靠拢,如雕塑专业课重点讲“巴洛克”的雕塑艺术,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同身受。

3.教学改革的内容

3.1以多媒体为辅助下教学多样化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了当前学校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多媒体教学所拥有的直观性、图文并茂性、动态性等优势,颠覆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式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艺术概论》课程虽说是一门理论课程,但针对的对象是艺术类学生,因为专业的特点,他们对直观的图形呈现出的形象性比纯粹的文字更有兴趣,借助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解决此方面的问题。当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教学,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多媒体课件的新奇性,而缺乏课程的实质性内容,花瓶式的摆设并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上课要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正确地引导学生,从而对艺术有更好的理解。

3.2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

上课方法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也应打破传统的模式。一般教师按照一贯的方法对学生考核,即平时的考勤比重+期末的考试比重,来决定学生的成绩,这样做的结果是没有区别对待学生,学生的个性没有凸显。教师应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将提问式和研讨式融入到教学当中。比如讲到“艺术起源”中“巫术说”时,我首先让同学畅谈对原始彩陶艺术的认识,有同学提到彩陶纹饰由具象变抽象的变化,有同学谈到这种抽象已经凸显出了远古人对形式美的追求,有同学说抽象图形已经展现了中国古代以线为主体的审美观念,有同学谈到彩陶上的鱼、蛙、鸟、花纹等是原始氏族崇拜的图腾。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热烈,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种提问式和研讨式的教学可以改变艺术类学生轻理论、重技能的现状。

教师在授课中,要把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考核应贯穿教学全过程,除期末考试外,每一章或每一单元中的作业、测验、讨论、调研、写论文、科研考评贯穿整个过程,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弊端。比如在讲到“艺术与文化”时,对中西方艺术风格的差异有何感想,让学生思考,课后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教师上课时让学生自由讨论。

3.3与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进行教学

艺术扎根于生活,是生活化的艺术,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并且对他的艺术创作有所帮助,需要用大量身边的艺术形式去讲解,例如区域文化,这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艺术是相通的,我们可以借助特定的区域文化来讲解艺术的存在形式。比如“艺术意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任凭教师在教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解,还是有很多学生不太理解。教师借助陶瓷绘画艺术,特别是明清时期的陶瓷作品,再结合中国的审美观,形似与神似的关系,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了。区域文化对学生来说耳濡目染,教师应抓住学生熟悉的东西,多讲身边的艺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艺术概论》课程改革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脚踏实地地打好教学攻坚战,以使学生能够获取重要的知识,把改革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苏畅,陈松洁.《艺术概论》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理论界,2007,3.

[2]赵蓉燕.对《艺术概论》教学中突出问题解决途径的探讨.大众文艺,2009,3.

工程文化概论问题范文6

贵州理工学院作为新成立的理工院校,由于管理、师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方面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本文从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的调研问卷和贵州其他高校管理通识教育课程模式两个方面分析问题,建议设置专门管理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的人文社科部,并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为必修课。

关键词:

人文;通识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一、贵州理工院校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调查问卷

加强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对理工院校意义重大。贵州理工学院成立于2013年,由于学科设置的局限,同时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现况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这类课程往往被忽略或者置于不太重要的位置。那么,理工科学生是如何认识这类课程的呢?我们承担的贵州理工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课题《理工院校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研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专门制作了问卷调查,对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的看法做了了解。本问卷印发了80份,收回有效问卷75份。为了防止调查对象对问卷调查流于应付,本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是选修过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同学,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基础。本问卷共设计了5道题,分别是:(1)你认为理工院校需不需要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并说明理由;(2)你如何看待当下的国学课?(3)你想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学到什么?(4)你如何看待《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它存在什么问题?或者你建议如何学习?(5)谈谈这学期你学习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收获。本问卷第1题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意愿,第2题是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发展状况的了解程度及态度,第3题的目的是为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合理的理工科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第4题主要是因为目前贵州理工学院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偏少,在已经开设的课程中,《大学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的作用。总结其中的不足,有利于为今后《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的开设提供一些良好的借鉴。第5题是了解学生学习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效果,为改进今后教学设计积累经验。第1题74人认为有必要在理工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主要理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了解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但也有1人认为不需要,理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没有多大关系。第2题70人认为国学热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需要学习一点国学。第3题69人认为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可以学会如何做人,了解一些古代经典著作的思想。第4题50人认为有必要继续开《大学语文》这门课,因为这门课可以提升人生修养,陶冶情操。同时有15名同学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设置过分单一,老师讲课形式过分单一,手段不丰富,应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尤其让学生到讲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第5题有71名学生认为通过学习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了解了许多儒家经典,提升了自己的文学修养,学习了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简单统计,我们发现大部分理工科学生认识到开设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今天,由于网络资讯的发达,智能手机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生的学习。无论他们的学科背景是人文学科,还是理工科,网络文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化冲击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以往埋头学好单一学科的专才教育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在多元文化的价值冲击下,每个人迫切需要一种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便更好地在现代社会立足。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以往大学曾经充满富有活力的精神氛围,现在则已退化为单纯的学院。严格指定的课程免去了个人自己摸索道路的风险。可是,没有自由的风险,就不会有独立思想的可能性。最后的结果只能获得技术专家的技能,或许还有广博的知识,即成为一个博学之士,但不是一个探险者———这成了普遍的人才类型。今天的人们已不在博学者与探索者之间做出区分,这个事实是科学衰落的一个征兆。”雅斯贝尔斯指出了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大学学科的过分细化,导致了科学的衰落。通过总结,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以灌输方式为主的传统教学,这也是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提不起兴趣的原因。一些学生建议可以通过播放视频、主题演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往《大学语文》教学确实存在老师唱独角戏、课程结构过分单一,不能结合学生当下情况的问题。我们认为对理工科学生不能以文科生的标准教学,需要从理工科学生的实用主义角度思考问题。在理工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学生文科基础薄弱,而专业课程繁重,作业任务多,他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是为了扩充知识,提升人文修养,怡养性情,甚至很多学生是以放松心情的目的学习这类课程的。他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文科专业研究型学习存在很大不同,不正视这一点,在课程设计上必然会存在偏差。如何让课程变得富有魅力和吸引力,如何让人文类课程能够寓教于乐,是理工院校从事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的老师必须思考的。教和学作为矛盾的两面,必须统一在培养优秀人才的教学目的上。以往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适应老师,这样的方法对专业学习固然可行,但对于通识教育类公共课程来讲,在实际操作中就很难行得通。另外,不少学生对严格的试卷考试体系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二、贵州省内几个院校关于通识教育的管理

贵州商学院以原有的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为班底成立于2015年。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学校,该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贵州本土经济为目的。学校专门设立基础部,下设外语、语文、数学三个教研室。其中语文教研室承担全校人文素质类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应用写作》已经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贵阳中医学院以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为目的,成立于1965年。该校医学人文学院成立于2001年,该院除了法学、应用心理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三个本科专业外,还承担着人文、社科及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工作任务。贵州医科大学前身是贵阳医学院,2015年正式升格为大学。该校的社会科学部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中心,以人文社科研究为支撑,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部门,有6个教研室,主要承担着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同时承担着《文学鉴赏》、《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医学美学》、《书法》等医学人文课程。该校还非常注重对医科学生的人文伦理教育,把《医学伦理学》作为全校医学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护理专业为《护士伦理学》)。贵州医科大学加强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伦理素养,基于医生这个职业,除专业医学知识外,还涉及人类生命的生死问题,必要的伦理学知识让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面对伦理困境能够体现应有的人文关怀。贵州大学作为贵州省内唯一一所211综合大学,创始于1902年,2004年在原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贵州大学。2014年贵州大学阳明学院成立,该院是为了适应贵州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本科教育,创新本科通识教育组织和管理模式、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需要而创立的。该学院主要向全校大一新生开展通识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内设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工学和农学7个教学部。该学院的目标是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良好素养的现代文明人。综观贵州几所高校,我们发现各校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其中贵州大学由于校长郑强来自浙江大学,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了学校过去单独注重理、工、农几个学科发展,促进人文社科力量提升,同时推动贵州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阳明学院作为国内第四家实施本科通识教育的学院,对贵州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贵州医科大学定位医科,把医学伦理学作为必修课,很有启发意义。

三、小结

综上所述,理工院校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设置上可以参考多数院校的办法,选取一到两门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为此,笔者建议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为一门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知识面广,难度相对较低,能够很好地满足理工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这门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有利于课程建设。一门课程必须有稳定的学生才能保证正常开设,有利于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积累经验,开拓创新。在选修课体制下,人文科社老师在与理工科老师争取理工科学生选课方面存在学科基础方面的劣势,课程时开时不开非常不利调动任课老师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和科研上的成长。一门课程成为必修课后,围绕着这门课程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团队,从而有利于理工科院校人文科社力量队伍发展与壮大。

第二,学校管理层面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有着本质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养教育的平台,是教育部规定的硬性任务,它有单独的评价体系,思政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升个人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起着重要作用。人文类通识教育则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方向。两类课程任务的不同决定了人文类通识教育课程并不能被思政类课程简单代替。

第三,成立专门的部门改变通识教育选修课多头管理的现状。根据《贵州理工学院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试行)》(2015年11月),学校把通识类选修课分为类,分别为:(1)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2)哲学与批判性思维;(3)创新能力与创新教育;(4)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5)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6)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7)经济、管理与世界视野;(8)语言与基本技能。第1和2类课程归属于马列部管理,第3类课程归属于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管理,第4和8类归属于各学院(部)管理,第5类课程归属于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和心理健康中心,第6类课程归属于体育教学部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第7类归属于经济管理学院。可以发现,教学师资力量的流动性和课程建设的不稳定性,通识课归属多个部门,多头管理显然不利于通识教育课程发展,不利于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从学校建设“西部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来讲,发展人文社科,改变单一的理工科学科布局,需要长远眼光。可以参照一下贵州省兄弟本科院校关于此类课程设置管理的做法,成立人文社科部(或者设立人文学院),集结学校师资力量,切实推动学校人文社科科学发展。

作者:赵亚亮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马列部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60.

[2]贵州大学阳明学院网站[EB/OL].

[3]冯英.近二十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