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范文1
关键词:历史教学;初高中衔接;衔接教育
当前,衔接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每当暑假来临之际,“小升初”、“初升高”的语、数、英、理、化、生等各种类型的衔接班报名都异常火爆。然而有关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则鲜有人问津,可以说初高中历史衔接处于普遍缺失的状态,这种缺失给高一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完成初高中历史教育的顺利过渡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入手,采取可行性的措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初高中历史的顺利过渡,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奠定良好基础。
一、历史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历史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衔接意识,提升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视程度。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很多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淡薄,以为初高中衔接是语数英这样的主科与理化生学科的事,与历史学科没什么关系,进而毫不关心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甚至出现了初中历史教师从未看过高中历史课本,高中历史教师也从未了解初中历史讲了什么的奇怪现象。当前,初高中历史衔接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很多学生提升历史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教师需尽快转变观念,认识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增强衔接意识,重视并落实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
2.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课标与课本是初高中衔接的根本依据。历史教师应深入比较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同一历史内容叙述上的异同,明确各自教学目标、内容的侧重点与内在的联系;进而比较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体系的差异,分析各自的特点和联系性,对初高中课程内容、分层次要求、实施程序进行合理调整设计的研究;在深入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的基础上,做出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对照表,明确初高中学习内容的联系和变化,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
3.抓住过渡关键期,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高一学年的上学期作为学生告别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个学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平稳过渡,顺利适应高中阶段新的学习生活,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期。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期,采取可行的措施,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首先,可在高中开学之初开展有关学生初中历史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活动与抽样访谈活动,对学生的历史学科基础和现状以及对高中历史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所反馈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初高中衔接计划并实施。其次,开学第一堂历史课是初高中历史衔接的关键节点,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准备,上好这一堂课。笔者就习惯于利用开学第一堂历史课讲授《高中历史导言课》,利用这一堂课跟学生一起回顾初中历史的主干知识,了解高中历史的知识框架,熟悉初高中历史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开好头。再者,历史教师应在高一学年上学期循序渐进,逐渐转变教学方式。初中历史课程按时序线索编排,条理清晰,内容较为简单,因而课堂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的基础上,按照专题编排,结构较为复杂,内容较为深入,课堂应以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以主。但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会徒增初高中历史的裂缝。在给高一新生授课之初,历史教师应仍以讲授法为主,慢慢增设问题情境,运用问题教学法,增加问题探究环节,逐渐实现教学方式的自然过渡。最后,关于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专门上暑假历史衔接班的问题。笔者认为没有必要。笔者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暑假衔接班。更何况初高中历史衔接的任务与数理化等学科相比是较为轻松的,更没必要牺牲学生的假期来做这项工作。毕竟假期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重要。
4.树立长期衔接意识,在高中平时教学中注重初高中历史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期在高一上学期,并不意味着能在这一时期内毕其功于一役,以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就无需再关注衔接问题。恰恰相反,教师应该树立长期衔接意识,在高中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的知识与高中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出发开展教学,对于学生懂得什么,不懂得什么,哪些地方需要略讲,哪些地方需要详讲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收发自如。尤为关键的是,教师应该针对高中专题式的课程编排造成知识跳跃性大的特点,有意识地强化通史思维,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理清其来龙去脉。
二、学生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主体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衔接工作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能否实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顺利过渡。为了发挥主体性,保证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效果,进入高中的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升并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红英老师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部动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对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浓厚的故事性与趣味性的历史学科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并不难。但是,学生进入高中后,面对难度骤然增加的高中历史,往往知难而退,失去对历史的兴趣。进入高中的学生应如何提升并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呢?新课程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材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以兴趣引路,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此外,琳琅满目的历史课外读物也是激发并保持历史兴趣的重要法宝。学生可在老师的推荐指引下积极开展历史课外阅读,多读一些内容与难度适宜的历史课外读物。
2.转变学习方法。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形象思维活动。因而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学生们习惯于机械背诵老师讲授的知识,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历史课程的要求也相应提升。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需要逐渐放弃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掌握理解记忆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参与式的学习,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与合作研究,锻炼解读史料,在史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课后不要一味地追求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应着重于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初中历史在人们长期的印象中居于副科地位,再加上其最重要的考核———毕业会考的难度也不大。因而初中生投入历史的时间与精力少之由少。不少学生甚至只是在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背背提纲,做做练习。高中历史比初中难得多,不端正学习态度,多花些时间精力,更加刻苦努力是很难学好的。学生进入高中以后,要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要坚持预习。没有预习,听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不知所云。课堂上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要指望上课睡觉而课后课后背背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就想提高历史成绩。课后要及时温习功课,完成作业,还要努力地挤出时间广泛涉猎有益的历史课外读物以保持学习热情,开阔视野,提升历史素养。尤为关键的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恒心与毅力,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始无终。总而言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关键点。我们应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红英.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J].中华少年,2012,10(19).
[2]林义元.历史课外阅读———学生初高中历史衔接的重要桥梁[J].中学课程资源,2017,1,(1).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范文2
我们在进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课题调研时发现,高一新生在常规文化课闭卷考试中历史成绩偏低,且种种因素导致班内学生的成绩反差较大――百分卷答卷中,80分以上的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1%左右,30分以下的学生却占到学生总数的37%左右。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我们课题组多次对此进行研讨,认为解决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抓好课程标准的衔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分别是进行初、高中历史教育的国家标准,分别对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作了阐述和规定。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历史教师要认真地对照这两个标准进行研究。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对于初高中历史的要求有了全局把握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衔接就成为可能。
二是抓好教材的衔接。初高中历史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初高中新教材,不仅体例不同,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根据国家教材编写“一标多本”的政策,每一省份或者市区选择的教材可以各不相同。河南省同时选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岳麓出版社和北师大出版社四个版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也有多种版本。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选用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历史教科书不是出于同一家出版社――我们南阳一带初中普遍选用中华书局等版本。在编排体例上,初中教材基本是按照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编排,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高中教材则是按照专题性质,古今中外的历史排在一起,共三册书(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史)为必修教材,另外六册书为选修教材。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做好教材衔接工作。例如,针对初中教科书没有涉及或讲述较少的内容,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材料补充;针对教科书不同或相似的观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多角度解读,从而使知识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进一步得到落实和解决,使课堂真正做到高效。
三是抓好教学方法的衔接。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意识都较强,并已具有相对较强的价值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也明显增强。针对高中生这些特点,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也要随之发生变化。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此我校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实施具有我校特色的“学议导练高效课堂模式”,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解放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从而有效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教学不再仅仅只是关注知识的传递,而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范文3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带动着物流专业教育的发展。基于物流行业发展的现状,物流专业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口语能力,还需要具备英语写作能力,以适应新时期下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概述
五环四步教学模式中所指的五环,其主要为能力发展动员;专业能力教学训练;基础能力诊断;专业能力发展鉴定;教学反思。基于高职基础英语衔接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下,将“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运用到物流专业英语写作教学中,可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在物流专业英语写作教学应用的意义
在高职基础英Z衔接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下,“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促使物流专业实现写作教学目标的转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此模式下教师可以按照现行的英语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促使学生加强写作练习,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借助现代化教学资源,开展写作教学活动,丰富写作课堂,营造轻松愉悦的写作学习氛围,进而使得学生融入写作情景,同时联系专业发展实际,立足于专业需求,做好写作培训,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
三、“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在物流专业英语写作教学应用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景
物流专业英语写作教学创建教学情景,则需要教师能够联系物流专业实际,借助多媒体设备资源,来开展英语写作教学。高职教学与本科教育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其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专业发展需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进而培养具有较强发展空间的人才。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融入到教学情景中,和学生共同进行写作练习。譬如:基于物流专业工作需求,学生需要具备英语书写的能力,小到书写货单资料,大到物流合同等,对此需要学生能够明确不同内容的书写规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不同书写格式,做好重点内容标识,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其能够按照规范来书写,并且带领学生模拟物流专业工作状态,创建书写环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基本教学后,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探究课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如何规范书写文件格式以及文本合同等,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二)采取针对性教学模式
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基于高职基础英语衔接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模式,重点加强对物流专业人才英语书写能力培养,则需要教师对学生有着充分的了解,明确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这也是“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应用的主要环节,即基础能力诊断,教师可以通过知识考核的方式,来诊断学生的英语基础,或者采取提问式判断法,来明确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做好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分析,探究学生写作的薄弱点,进而采取针对性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制定写作教学方案,结合物流专业需求,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开展多样化教学,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譬如:针对听写能力较差的同学,教师在采取针对性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训练,则需要着重的培养学生的听写能力,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或者借助网络教学资源的方式等,逐渐帮助学生做好薄弱基础充实工作,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注重教学反思
运用“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开展物流专业英语写作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定期做好学生能力发展鉴定工作,基于学生过往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对比,明确专业人书写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听写教学作为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做好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后期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写作能力考试以及侧面了解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情况,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优化教学方案,基于专业人员今后的职业发展,为其奠定扎实的英语写作基础,可以通过层次培养的方式,在扎实基础知识后,逐渐的增添高难度的写作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在意识。教师需要做好课堂了解工作,及时补齐写作教学设计不足之处,以全面的提升英语写作教学水平。通过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明确教学效果,还能够发现“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提升英语写作教学效率,提供改进方向,以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促进物流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范文4
关键词 通史 全球史观 专题式 初高中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istory Textbook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is a Double-edged Sword
Abstract Now the new curriculum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years, there are many version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national unity textbook.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2012, the author used of PEP new curriculum materials, there are a lot of feelings for textbook chang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this article, there are two instructions: First, the old and the new textbook different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senond, as a new teacher, talked about some of his thoughts.
Key words general history; global view of history; project-based; middle and high school teaching convergence
作为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国度,历史是所有中国人的荣光。以往的中学历史教材秉承的是我国一贯的通史传统,以中国史和世界史两条并行主线,洋洋洒洒从远古时期一直讲到21世纪。在中国史方面,以王朝兴衰为主要线索结合每个朝代的特点以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使同学们对我国的历史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讲到秦汉那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个人物又关联到帝国制度和儒家独尊的形成;在世界史方面,以亚欧文明的发展为中心,从四大文明讲到二战结束,基本脉络还是各个帝国的兴衰乃至近代世界格局的形成。从内容上来说是两部平行的通史,尤其以讲政治兴衰为主,很少涉及经济文化;从初中和高中分别来讲,基本内容大致一样,只是高中知识较深较细。可以看出,2004年以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重点还在于普及历史知识,历史课本里面的知识比较浅比较传统。当然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中国的历史考试从来不浅,尤其是高考题型越来越灵活多变,大题更加新颖,可以说中国的高考远远领先于教科书。
2004年新课标教材开始全面使用,出现了两个巨大的变化,第一个是由全国材改成了多种教材同时使用,各省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选择使用,现在使用比较多的是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大象版等,各个版本各有侧重;第二是教科书内容的改变,完全舍弃了通史模式,主要有两个突出变化,一是中外历史合编在一起,提倡全球史观,二是使用专题教学模式,提倡历史教学学术化,总起来说就是变平行的通史为混杂的专题。按照全球史观的观点,人类历史以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为标准分为以下三个时期:在从远古到 15、16 世纪之交的第一个时期里,各地区各民族在彼此基本隔离的状态下分别发展;在从 15、16 世纪之交到 19 世纪末的第二个时期里,人类从分散发展转向整体发展,并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在 20 世纪以来的第三个时期里,世界在更高的层次上以更快的速度进行整体发展。在这种视角之下,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得到展现,各个民族、各种文化没有先后高下之分,我们既尊重古老文明在人类蒙昧时期创造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认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人类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对人类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学生在关注自己国家命运的同时,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便利了学生站在民族的立场上,放眼全世界,正确认识与把握局部与全局的关系,①这当然是非常好的。
以人教版新教材来说,高中历史被分成了九大板块,三个必修分别讲中外政治经济文化,这跟以前只重视政治的历史教材大不相同,六个选修从属于必修,作为辅助材料存在,以前连贯的知识点被分解到了各个部分,比如林则徐和虎门硝烟,这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必修中找不到,想要了解必须讲授选修相关内容,在很大的程度上,以往认为很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现在都在选修中出现。虽然选修高考中只出两道大题,但很多内容不得不讲,尤其是升学率高的重点中学,这就使以前的6本教科书变成了现在更厚的九本,所谓的减负和素质教育成了水中月。但全球史观下的中西对比专题式教学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更容易抓住历史的转折点和因素,在通史中,你看见的仿佛只是重复的王朝更替,于是就只有死记每一个知识点,没有严格的记忆你就分不清历史,但如果熟悉了全球史观,利用欧亚的交往,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你可以推导出所有历史的前世今生,自己也会乐在其中。比如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段15、16世纪之交,这一时期,新航路的开辟,使旧大陆与新大陆、西方和东方联系起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与发展,通过市场把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和民族联系起来。殖民者开始从欧洲走向世界各地,通过血腥的掠夺,构建殖民体系。②作为一个老师就可以从欧洲王朝战争开始推导起,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白银流入中国成为主流货币,到东西方贸易资本主义崛起,直到西方远比东方强大中国一个世纪的屈辱,以往的教材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学生也不会这样思考。
笔者在教学初期对新教材极不适应,本来专题式的研究就是一种比较高等的方法,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知识之上,就是在大学历史本科也是进行通史的广泛讲解教学,进行专题式的研究一般是在研究生以后才会进行。现在新教材把这种专题式教学研究套用到高中课本中,虽然知识还是那些知识,只是按照专题整合起来,看起来是高级了很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从笔者所见来看,新教材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初中阶段,由于历史并不是中考科目,大部分中学学生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地学习历史也能考上理想的高中,这样的结果就是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完全靠学生的爱好和自觉性,对历史天生感兴趣的同学会好好学习从而完成自己的通史积累,但很多同学可能初中对历史并不是很感兴趣,那么他就不会好好学习历史,由于现在高中历史不讲通史,如果高中学文科,那么由于他通史基础不过关,在进行专题式学习的时候效率会非常低,如果再花大量的时间消化9本书形成自己的通史和专题,只能是事倍功半。现在的情况是历史课本变得快,高考变得更快,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考试,只能是高考指挥高中教学,实际情况是高中教学与高考脱节。在高考制度不发生变革的情况下,在重点中学制度不发生变革的情况下,单纯地修改教科书,是不可能发生质的改变的。笔者在实习期间,同学们对这版本的历史教材和本人的教学都很不适应,掌握知识的速度很慢而且容易遗忘和混淆。学生对教科书知识点的分布很陌生,而且中外对比教学这个本意也没有达到,笔者每节课都会提问在某个历史时间点中国和世界分别发生着什么,中外很多著名人物的对比,可是都没有很好的效果。也尝试过利用几节课进行一个简单的通史串讲,但效果甚微,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本来就不足的课时量根本不能进行有效的通史温习。新版的历史教材确实是一把双刃剑, 作为一个新老师,本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研究学习。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