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的核心

创新意识的核心范文1

面对知识和信息的激烈冲击,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播上,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人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从初中数学教学的角度,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1. 正确认识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它注重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活动去发现知识,发展能力。初中数学的创新教育能让学生去独立观察和思考,去发现知识,形成能力,是促进师生沟通及知识的再现过程。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2. 营造数学课堂中的创新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的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创设和营造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师生感情融洽,气氛和谐,才能给学生生理和情感的安全保障,最佳的学习才能发生,实现自我能力的再创造。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最后,重视实践操作,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有一些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从事精密灵巧的工作时,就能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否则它们就处于昏睡状态。因此,让学生多动手、多进行操作实践,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活动实践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发现、探索、讨论等等。

3. 注重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培养

3.1 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杨振宇博士曾指出:“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巧妙地设计利用教具,引起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学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好动好奇心这一特点,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或利用简单的实物充当教具,一件好的教具(不管它如何简陋),可以胜过许多冥思苦想,省掉许多讲演演算,节省许多教学时间而豁然开朗。例如,苏科版七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节,课前让学生准备三根小棒,课堂上,让他们在课桌上摆放组成三角形,就有学生惊奇地发现他的小棒不能组成三角形,从而激起了他探索的欲望,老师进一步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长度的牛奶吸管,让他们小组操作讨论,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创造的兴趣。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教育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而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几何图形,它们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或由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如:矩形是最合理和最美的图形,矩形的长和宽是用黄金分割来组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线条美、图案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如:房屋装修中装饰的大部分都是几何图案。把图形灵活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引起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使他们去创新,并激发他们创新。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良好法宝。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导入新课是教学的起始点,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会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使学生在整堂课中能精神饱满的投入学习。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史、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等。这样既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例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箱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3.2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一题多变”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一题多变”即是将经典题型或删除部分已知或结论,采用引申启发转化组合的形式,调动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创新能力。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一题多解”是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切入问题,并能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得到最佳的解题方法,从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性得到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一法多题”深化学生思维。“一法多题”是指用一种方法去解决形式不一但实质相同的一类题目,它能提示思维规律,突出通性通法以达到融汇贯通深化思维的目的。

3.3 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创新意识的核心范文2

一、爱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瓦特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张衡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莫不与他们儿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关。“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如小鸟会哭吗?小兔子为什么前腿短后腿长?有的孩子还爱把家里的钟表、玩具拆下来,看看里面的究竟。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在孩子中要注意爱护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

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是激起创新火花和学习灵感的源泉

“乐思方有思泉涌”,许多事实证明,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闸门,萌发创造力。相反,在非常严肃和高强度紧张的心理环境下,会产生压抑和恐惧心理,极不利于学习和大脑的记忆、储存,甚至对已经储存在脑海中非常熟悉的信息,也会因突然“短路”而难以释放出来。可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我把微笑、趣味和竞争带进’课堂,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方法

打破我国传统的一题一例教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例如,教“三角形面积”时,我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活动,让学生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桉取(两个直角三个形)――比(看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完全一样)――拼(拼出已学过的图形)的步骤操作。学生运用拼合、旋转、平移的方法拼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图形。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了三角形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由此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操作活动中,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动手、动脑、动口探索发现新知识,发展了初步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质疑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仙杖”

创新意识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科技馆;资源;教育活动;创新

Abstrac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lass facility takes the social important non-regular education organization, has been take promotes the public scientific quality, to promote the non-regular education and the regular education relation as diligently the goal. Full resources and so on excavation and use hall's exhibit article, personnel, location realize this goal efficient path. The article take will raise the young people innovative ideolog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goal, take the scientific curriculum standard as the reference, will design the display pedagogical activity from aspects and so on project objective, content, practice way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exchanges with the professional.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resources pedagogical activity Innovation

科技馆作为当代教育的有效补充手段,已经受到普通百姓的广泛关注。那么,在展教展品相对固定的科技场馆,如何能让观众对它始终保持“新鲜感呢”?最重要的就是要紧紧依托展品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

随着人们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科技馆传播科普知识的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从原来向公众传授科学知识到引导观众去探索和发现科学的过程。观众也在由被动的接受结果向主动的思考产生这个结果的过程转变。2009年,黑龙江省科技馆就着手在展品上下功夫,选择一些参与性强、趣味性强、科学原理浅显易懂的展品,参考学校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及课标中涉及的知识能力目标,针对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设计了一系列教育活动,旨在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起初的定位都是相对单一的:挑选的参与活动的展品大都是以竞技比赛类的活动为主。例如在生命环境展区,就开展了一个以行星秤为实体载体的以普及天文知识为目标的小活动:体重在行星中的变化。

设计活动之初,我们先是对该组展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由于主题是体重的变化,而且是与《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的“地球与宇宙”部分有关联,所以我们设计的题目都是相对简单的。首先在这十个行星秤上(其中有一个是已经降为矮行星的冥王星、一个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称量了一下自己的体重。然后通过记录的这些数值设置了几道相关的小问题,让选手们带着这些问题,称量体重、回答问题,进行计时比赛。例如:在哪颗行星上的体重最轻?在哪颗行星上的体重最重?在哪颗星上的体重是地球上体重的1/6?在那两颗星上的体重最接近地球?等等。我们的活动以计时的形式进行比赛,先统计各位选手的体验用时,随后由各位选手用小贴纸回答问题,回答完毕后由工作人员计算正确题数,每回答对一题就在所用的体验时间上减掉十秒钟,最后综合用时最少者为最终获胜者。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也随时收集观众对活动的反馈意见,有的观众评价很好,但也有些观众对活动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于是,我们便在暑期结束后及时总结、反复推敲。我们发现这个活动在最初的竞赛称量体重环节大家都比较感兴趣,到后面参与答题的时候就有好多小选手是由家长代劳的,这可是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活动一定是让学生亲自参与的”,于是,“如何让学生亲自参与”成了我们改进的目标。因为之前竞技比赛并没有什么太好的效果,于是我们尝试了另外一种活动方式,体验类的活动。这项活动的宗旨就是为了要让孩子们了解一些天文学的小知识,并不应该拘泥于一种竞赛的模式。于是,我们对原有的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动。

首先,我们将活动进行了些许微调:改变了原来活动卡片的提问形式。例如,修改后的第一环节“称一称”,我们就只让孩子们去单纯的称量、记录体重,(当然,为了得到相对准确的数值,我们要求每位选手在称重时要将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并且不能在行星秤上蹦跳。)并没有提出任何问题。这就使青少年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来发现和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体重数值呢?而在第二个环节“比一比”中,我们设置的问题是需要所有选手同时来回答的:在哪颗星上的体重最轻?在哪颗星上的体重最重?使得青少年能够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选择。当所有选手都选择完毕后,由主持人统一宣布正确答案,其实,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将《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有关地球与宇宙的知识渗透给大家了。接下来进一步引发大家的思考:为什么会在冥王星上最轻、而在木星上最重?进而让大家了解到有关冥王星、木星的质量、距离等等知识,当然我们还可以请家长也参与进来,称量一下自己的体重,使得青少年朋友能够通过被告知或多次体验等方法确切的了解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并且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其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例如:在了解了冥王星及木星的相关知识后,我们继续追加热点问题:为什么我们把火星称作是地球的孪生兄弟?为什么不把木星称作是它的孪生兄弟呢?而这道问题本身在卡片上也是找不到的,这样就避免了有些选手喜欢提前做下一道题的现象出现。而且,这种“出其不意”似的提问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有些家长也乐此不疲地参与进来,形成了很好的一种互动氛围,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又能够使他们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在交流探讨中学习与人合作及有效沟通的能力。

不仅如此,我们在第三个环节答一答中,还加入了该活动最中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在不同的行星上会有不同的体重?以此将本次活动所要传授的核心知识点“引力不同、体重不同”的原理用这种形式告知给大家,让所有选手都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进而引出引力、万有引力的相关概念、万有引力的发现者等小问题,让大家在课堂以外的地方学习相关科学知识,也便于加深大家对知识的理解。

最后,创设有效的情境串,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例如我们在第四个环节想一想中,除了简单的总结今天的学习成果外,还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设想:我们在地球上,由于受到了地球引力的吸引,所以不会掉到外太空当中去,那么如果我们身在月球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在冥王星上又会如何呢?这时就会有很多小选手回答“会飞起来”,当然,我们知道由于每个球体本身都是存在引力的,所以我们不论在哪颗行星上都会受到引力的吸引,而人体本身的重量与偌大的星球相比也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故而是不会发生任何意外的。但是学生也许并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不会马上宣布他的答案是错误的,我们总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自评意识。在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后,会给大家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发现回答的答案是不是符合科学的逻辑。在自我陈述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就会发现问题而改变答案,这才是最好的一种教育形式。当然,如果孩子没有发现问题,我们再将问题的答案以某种形式告诉他们,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告知。这样,在引发他们对其他天文学知识的思考的同时,也可以慢慢培养青少年“发明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个人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数学;中学;创新;培养;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从平时抓起,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创新,从而彻底地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注入式教学,下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彻底更新旧的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摆脱旧观念对自己的束缚

作为教师本人,首先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要从旧的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彻底地解脱出来,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要大胆改革,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学习观,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这样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正有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激发学生求异、创造的欲望;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捕捉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呵护创新积极性。

二、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求新知

学生创新思维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具体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

1.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新思维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借助直觉思维和想象,将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的一种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应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主要可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给学生提供创新诱因,引起动机,必须有外部条件影响,才能使学生产生追根塑源的迫切要求。第二,设疑,辩析,使知识深化,要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处设疑,让学生通过辨析,使知识得到深化。当然,在设计创新问题情境时,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阶段而定。例如:在讲授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可以先提问:一根蜡烛长150mm,燃烧速度为2mm/分,那么烧掉的长度y1与燃烧时间x有什么函数关系呢?剩余的长度y2与燃烧时间x(时)又有什么函数关系呢?学生能很快答出:y1=2x,y2=150-2x,再问:y1、y2与x有什么关系呢?这种关系能否通过图象形象具体地反映出来呢?它们的函数图象是什么呢?它们各有什么性质呢?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得出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再引导学生从图象上来反映刚才的关系。这样能使学生觉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数学问题,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勤动脑,要善于发现问题,真正感觉到数学的魅力。

2.积极引导学生研究和讨论,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组织学生参与研讨活动。这样做,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能运用以前学到的知识能力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有利于他们之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进一步完善健康的人格,有利于促使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增强他们的思维创造性。在课堂数学中,每讲完一个数学问题后,再追问其思路是什么,是否能用其它方法去解决,这样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如:计算(3+5)2(3-5)2=?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出结果后,教师提问:本题是否还有更为简便的运算,谁能做出来?这一问,立刻激起学生急于探求简捷算法的途径,鼓起探索的勇气,为灵活运用幂的运算法则开辟了通途。另外,在教学中还应适时引申和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好处。

3.手脑并用,培养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人的思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离开了实践活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得不到培养,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多求、多问、多想、多动,才能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教师要完善自我,牵引学生

在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教师的形象、知识、爱好,能力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更加需要完善自我,在不断学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成为知识渊博,爱好广泛,业务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如果教师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那么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等,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的、得心应手的工具;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对学生进行想象、联想、类比、逆向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开展创新思维讨论,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参加演讲会、辩论会等,从而推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逻辑性的发展。如:在讲完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后,画出下图,可问学生:你们认为小明是如何回家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图象,大胆想象小明回家的经过,比如:有的学生说小明开始骑车回家,然后车坏了修车,最后车没修好,走路回家;还有的说小明一开始跑步回家,然后,遇到了一个熟人,停了一会儿,最后走路回家等等,这样能合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而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其典型表现就是以教案为本位,实行计划教学。这种以教案为本位,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是一种封闭式教学,这种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沉闷、机械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要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则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中心,处理好全班学生共性与个性一般与差异的矛盾。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按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维去分析教材,设计教案。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要真正落到实处,把美好的愿望化为具体的行动,必须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失时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尤其是科学地使用教材和巧妙地设计教法,并持之以恒,从小抓起,从平时抓起,使未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得到开发,才能不负于时代重望,担负起培养适应新世纪现代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的核心范文5

一、珍惜幼儿的创新火苗

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人的本性。”好奇、好问更是幼儿的天性,是他们萌发创新能力的起点。只有对事物好奇,才会去思考和探索,逐步发展为创新或创造的能力。例如,小朋友经常会问:“老师,雾是哪里来的?”“老师,你说太阳下山了,太阳真的下山了吗?”“为什么夏天会打雷,冬天不会打雷呢?”有时候,奇怪的问题的确把我难住了。但是此时教师决不能厌烦,用三言两语打发孩子或干脆批评小孩不该胡说思乱想。这样一来,就会挫伤他们探索的积极性。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所以教师应特别珍惜幼儿的好奇心,发现幼儿智慧的火花,采用“助燃”方式,鼓励孩子提问,并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想像,去创造,去寻求答案。灵感是创新火花的闪现,在幼儿身上闪现的瞬间创新火花会因为教师的不当教育方式给无情地扑灭了。想象是创新之母,没有想象能力就没有创新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因此多给孩子提供有幻想色彩的书籍,如童话、科幻作品、神话,寓言等。提供给幼儿游戏的材料应是半成品的,能激发幼儿创新灵感,半成品的游戏材料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重新去组合,拼装新物体,可供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余地较大,并能做到“一物多用,以物代物”,不断激发出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从而使幼儿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比如在幼儿纸工活动中,他们无意中折出了别样造型,而且兴奋地向同伴讲述时,教师却给予否定的评价,这会压抑幼儿灵感,扑灭他们创新火花。

二、捕捉教育契机,启发幼儿创新想象

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可以增加其感受力、悟性,创造性与适应性。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主要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次游戏活动,我们设计了活动主题为《未来的汽车》要求幼儿用橡皮泥设计自己喜欢的各式各样汽车。在老师的启发下,幼儿们思维在自由驰骋,搓的搓,团的团,捏的捏,是那么认真,那么投入,汽车制造出来了。我让幼儿们相互欣赏。看,小小设计师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那么丰富:小毛的汽车上有很多车轮,他说这是气轮,当汽车遇河而无桥时,气轮可以把汽车浮起来开过去;小丽的汽车顶上有一把大风扇,她说当汽车被大山挡住去路时,可以开动大风扇,象直升飞机一样飞过大山;小书的汽车在车顶上裁了花草树木,她说这是汽车花园,在街上来来往往,城市更漂亮了……。

三、在科学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因此,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孩子“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孩子的“自由精神”,使主体性得以充分发展。在一次玩《沉与浮》的活动时,我就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引导鼓励幼儿猜想铅笔、泡沫、木珠、玻璃珠、铁块、橡皮、木架子、皮球、石头等,在水里会怎么样?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水里实验,让幼儿在自由的气氛中进行沉浮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我提醒和指导幼儿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四、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允许孩子犯错误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幼儿好奇心很强,能频繁地提出各种问题,并会自作主张地去解决某些问题,结果会做错事。这时,教师和父母应主动、热情、耐心地对待幼儿的问题,决不能采取冷淡甚至反对的态度。对幼儿的错误,要积极分析原因,在给孩子耐心讲明道理的同时,对孩子的这种探索精神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例如幼儿想知道水的性质,可能会因此而弄湿自己的衣服,教师就不能指责幼儿淘气,而是要注意正确引导他们。

五、进行一些创造力训练,发掘幼儿的创造潜力

创新意识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教学;意识;创新;美术

美术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选择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符合学习心理,能够正确把握学生创造力特点和突出学科特点,易被学生接受,行之有效,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美术教学创新意识

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就会主动地参与和实践,那么其中就会随之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创新能力。兴趣是学习的动机。进行美术教育改革,必须摆脱传统观念影响,树立创新的教学核心。要培养具有“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的现代人,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单一的课堂教学目标,在注意对学生整体审美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建立整体优化的课堂教学目标。注重视觉形象,培养学生兴趣从重视视觉形象教学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获取知识,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直观教具、模型、范画、录像、幻灯、电脑设计等,帮助学生感知美,提高审美能力。要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来丰富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这一现状,拓展了美术课程的内容,加强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发挥了作业应有的效应,让学生的美术作品返回到自己生活中去充实、丰富和美化。在美术创作中,很少与学生生活发生联系,这样的作业使学生感觉不到创作的快乐,也因此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创造的机会。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题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式,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这就意味着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将成为今后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重视美术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美术课是造型艺术课程。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多,这对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意识有很大好处。更多地接触实际,参与实践,为获取丰厚的创作素材、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想象空间并为创新奠定基础。

三、教学模式多样化

把音乐带进美术课堂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能调动学生们的情绪反映。在美术课中相应地运用音乐教育,将更好地辅助教学。同时把游戏带进美术课堂在美术教学中,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自然,毕竟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加压力只会抑制学生思维发展,束缚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我们从教学开始就让学生在课堂中做些有益于创造美的活动。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古画名卷,如痴如醉的乐典在无形中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画境,感染画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更强烈地激发感情,不仅使学生感情上产生共鸣,还提高了审美情趣。作为教师我们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由的时空中展翅翱翔。在师生愉悦的互动之中,扩大学生对艺术感悟的视野,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

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泼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适宜的环境。教学中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宗旨。有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在操场上来完成,和学生们一起来活动―――跳大绳,打篮球等体育运动,把自己融入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朋友,在教学过程中,就在玩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美术课,不一定是画画,相反老师和我们一起做运动,为什么呢?”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用自由组合的形式来创造画面,自由发挥,自由创作。最后让学生自己谈体会。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让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树立充分的自信心。

四、采用多种评价形式,促进全面发展

新的美术评价,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活动评价中只起组织、引导、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而在以往教学中,教师是评价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教师自己的审美观为评判标准,评价结果中教师的偏爱起决定作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师生共评,教师选择技法、形象感、创意各有千秋的作业,让学生先评价对方的作品,将个人的审美与认知表现出来,鼓励、引导,树立信心,认为他创意非常特别。增加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使双方关注到了对方的优点与长处,加强了自我反思。师生共评,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构建,审美能力的提高。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积极的评价,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在学生的作品中多找优点多给予表扬,对学生不够完美的作品给予鼓励性的表扬,从而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进行下一次的创作绘画,进一步提高创作水平。学生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教学中,我从不对学生的绘画做出负面的评价,既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的一无是处,教师应满腔热情的给予意识上积极向上正面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如果负面的影响和批评,只能使学生不赶轻易出手,加重了学生的自卑感,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这种意识鼓励,创新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通过比较、反思、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评价结论也较为科学、宽松、现实。

美术课程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以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为总目标。

五、结语

美术教师只有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积极探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