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初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兴趣
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疑、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一、创新兴趣的培养
1.实行教学民主。
我们应当明白课堂教学是学生“学”物理,而不是教师“讲”物理。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课堂的主要活动,老师的责任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动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能够紧张、高效地投入学习,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情,提供适时而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使各类学生都能按自己的特点进行学习。如果教学是灌输知识,那决谈不上创新,但如果是由学生“自我构建”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必定包含着创新。因为学生的创新,不是从无到有的发明,只要获得知识的过程对他本人来说是独特的、新颖的。具有价值的,就是创新,而且,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逻辑地包含着基础知识。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以呈现教学目标、学习情景、活动情景等方式来呈现学生的学习任务,启动并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哪怕是物理概念、规律的背诵,都可以作为学习任务来启动、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2.要减轻课业负担。
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要让学生当主角,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从策划、组织到具体实施都要由学生自己确定,推选负责人,教师则从旁指导和协助。如提出整体设想,给予必要的指点,遇到困难帮助解决。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就可以充分展示出来。
3.搞好考试改革。
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考试题目不要出得太死,不要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适当联系生活实践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的能力。适当增加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允许一题多解,鼓励学生大胆探索、鼓励创新,有创见的答案要给高分等等。这样考,不仅能检验学生运用物理的能力,而且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鼓励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开拓型的思维形式,发展发散性思维对培养创新意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在同一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是培养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发散性思维又称辐散思维,是创造思维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
1.注意训练、梳理。
流畅性,是发散性思维量的指标。所谓流畅,是指学生的智力活动反应灵敏,思路通畅,联想丰富,能在短时间内汇集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概念、公式、定理。
为了达到思维流畅的目的,首先要加强基础训练,要使各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烂熟于胸中,成为随时可以呼之欲出、信手拈来之物,这样,在具体运用时,学生就可以左右逢源,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其次,在一定的学习阶段,将证明某一类问题所需用到的定理,进行系统的归纳梳理,这对于学生从知识贮存中迅速检索相关的定理、公式,顺利、畅通地进行思维、分析,是颇有益处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面对题目,要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思考出较多的解题方法。
2.注意多变、多联想。
变通性,是思维活动不局限于某一框架中,不受消极的思维定势的束缚,能够随机应变,融会贯通,巧妙地应用公式与定理,使问题得到解决。变通性,一方面体现发散思维的质,表现了思维的灵活、适应、通达;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发散思维的量,变通的结果必然带来了发散思维量的增加。
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对所给的例题、习题、试题的形式应富于变化,防止学生的思维桎梏于某种固定的程式,不动脑筋地照套某一种常规的解题方法,要让学生在条件和问题的不断变化中锻炼和培养变通能力,我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受思维定势等因素的干扰,发挥其思维的变通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求解。如果长期坚持把简洁的解题思路教给学生,那么对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会大有益处的。
3.鼓励别出心裁,培养独特性。
所谓独特性,是指思想方法新颖、奇特,能从一般所考虑不到的新角度去认识问题,提出超常的解决问题的构想、方法。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标志。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2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要求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具有批判精神,不拘泥于老教法、老教案。教师要善于使用启发性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出巧妙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点燃学生探索的智慧火花。这些都要求教师除具备通常所说的“教学基本功”外,还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善于利用教育机智
乌申斯基说:“不论教学者怎样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不可能用事先准备好的刻板如一的公式去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表现出教学模式化、一般化。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教艺精良的教师能使教案“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及时的调节能力,使教学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化平淡为新奇,化消极为积极。
二、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高质量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提出问题,问到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点子上,以寻求正确合理的学习途径。
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引导学生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 求证=.
在等式中x是使三角恒等式有意义的任意角,能否联系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化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为分式等式的证明呢?此等式从形式上看是两个比例式相等,要使它成立,结合比例的性质,需满足什么条件呢?结合平方关系(cos2x=(1-sinx)(1+sinx),能否证明呢?
作为等式的证明,能否采用从一边证到另一边的方法,而等式右边的非零因子1+sinx在左边没有出现,能否在左边式子的分子,分母上同乘1+sinx,再化简求解?同学们还有哪些思路和方法呢?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们思考后又可能会提到“中间会师”“变更论证”“构造斜率”等方法是否可行。
在学生获得解答的基础上,教师应对其解法进行评价讲解,鼓励、培养学生提出疑问,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创新、敢于求异、勇于探索的精神。不妨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1.教材中的公式、定理等要按照“发现、归纳、类比、猜想、证明”的思维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方法、知识去探索、去发现,化未知为已知,从而获得新知。
比如: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教学设计(平方关系)。
练习:计算sin290°+cos290°;sin230°+cos230°.
引导学生观察上述结果,进行猜想:sin290°+cos290°=1;sin230°+cos230°=1.
猜想 sin2x+cos2x=1(x是直角或锐角),可提出x是否可以是任意角?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3
实施创新教育,旨在开发每个人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而实施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是课堂教学。因此,学校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基地,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作为我们所追求的目标。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在潜意识中,教师所讲授的一切都具有正确性和权威性,不去思考、不去怀疑,造成学生习惯于接受现成的东西,而不善于独立思考,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严重影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更应该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摇篮,把创新教育纳入教学的一个目标之中。新的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注重了创性意识的培养,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还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在当今以人为本,弘扬人性的时代,学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1 更新观念做创新型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师是关键。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握时代脉搏,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不能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作为己任,敢为人先。面对新事物、新知识,教师还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教育理念、教材教法的学习,不满足于自己 “一桶水”的知识,而要使自己的知识成为一条充满活力的小溪,长流长新。其次,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潜能,都有可挖掘的潜能。因此,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当作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主阵。通过建立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创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再者,面对教材内容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拘于教材的安排设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探索和反省,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从“教书匠”向发展型、反思型和创新型教师的转变。教师只有本身具有了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才能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2 合作、民主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苏霍林姆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的确,课堂教学是师生共生共创的过程,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课堂上通过师生的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以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说,师生间的心理相容,是建立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的首要条件。
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对他们要满怀期待,用真诚、理解和爱心架起了师生间的心灵桥梁。不仅要尊重、感受、理解学生,还要把握学生需求,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善待每一个学生,不仅善待“好学生”,而且还要善待“调皮生”和“学困生”,把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角落。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善意的批评,甚至仅仅是一次提问,都要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爱与期待。这样,学生才会在与老师的相处中感受到一种温暖,才会接受你,来到你身边,走近你心中。其次,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标要求不仅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思考、类推、迁移、创造,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交流,进而自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类推、迁移,学生掌握了学法,建构了新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增强了学习求知欲,萌发创新的意识。可见,营造合作、平等的学习氛围,能为开展创造性活动提供保障。
3 创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生共创的过程,师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师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扮演好自己的多种角色,把自己看成是课堂活动的一分子,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形成“学习共同体”。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来。活动时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秀生”要发挥好自己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学困生”。再次,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这样,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被重视、被接受、被尊重的感觉,自尊心、自信心会大大增强。同时,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学生的相互学习交流,使课堂教学真正从老师的“一言堂”变为师生的“群言堂”,这不仅有利于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同时,还可以实现师生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使学习过程更多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从而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效率。小组的合作性学习不但扩大了学生的参与范围,集体的协作精神也得以充分体现,而且,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
4 培养学生大胆求疑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1)古人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学生在学习中有疑,是主动学习的表现,因此说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必须要培养学生大胆求疑的胆
略和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呢?
首先,教师本身要学会设疑,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发散点,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研究和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热情。所设问题既要考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学生的能力基础,现有知识水平。又要有启发性、联系性、示范性和科学性。使学生一接触到这个问题,就会凭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发现并提出许多深刻而富有意义的问题。这样,我们才会逐渐引导学生踏上问题之船,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愿望。其次,问题教学是双向的或多向的。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学生在独立学习时能够发现问题,又能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欢迎学生质疑,不仅要鼓励学生对课本质疑,还要鼓励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的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对于学生的问题,不要因为问题的简单而忽略他们,也不要因为学生的挑战性问题而恼怒。教师要具备博大的胸怀和诲人不倦的师德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才能逐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如:教学互质数时,教师提出问题,哪些数可以组成互质数。四人小组讨论,顿时课堂热闹非凡,有的说,两个不同的质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1和任何自然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质数和合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合数和合数组成互质数。前三种说法大家都表示同意,后两种说法意见不一,大家争得面红耳热,最后老师点拔,要求各举出例子说明,质数和合数如(2和9),合数和合数如(4和15)可组成互质数,但也可组成不是互质的数如(2和6,8和10)等,要根据具体的数而定。这时课堂总算安静下来,突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还有一种情况我认为可以组成互质数。”大家都用惊讶的目光期待他的发言,他很有把握地说:“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互质”。老师不作答复,让学生自己动手证明,找出答案。这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在唤起全体学生探索知识的同时,形成创新意识。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做创新型教师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职责。因此,作为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把创新理念与学科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之中,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及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
注释:
①中国青少年成才教育中心编写的《创造能力培养》远方出版
社,2003年7月p17
②潘泽南“形成创新教学课堂氛围的五大因素”,《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2月p32
参考文献:
[1]张天宝.鼓励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J].课程.教材.教法,2004.2.
[2]潘泽南.形成创新教学课堂氛围的五大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2004.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4
作者:李兴志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初见端倪,社会对创造性人才及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为重要。
一、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竟聘演讲,让能者居之。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为学生营造轻松学习的氛围,有利于使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 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机会创新和实践。
语文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的高度来更新教学观念,变“以教定学”的“主导型教育”模式为“以学定教”的“主体型教育”模式。真正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和时间去创新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讲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使学生乐于创新和实践,从而变为一种自觉行为。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改变在语文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性,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动去创新和实践,进而达到语文教学“自读自悟,自主求知,不教而会”这一最高境界。
三、语文教师自己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给学生作创新的表率,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试想,一个因循守旧、思想保守、墨守成规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一批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呢?
四、重视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善于创新和实践。
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作教学的一项独立任务去完成。因此,教师要多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法等,上好自读课,预习课等,重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敢于争论、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能够自主地、能动性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性、情感性学习实践活动,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的主人。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想象力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赋予学习的生动性、提高学习的创造性,它是形成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只有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想象,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扩句、看图说话、看图作文、扩写、续写、改写、读后感、想象作文、复述课文、观察日记、提问、讨论以及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等形式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作文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
六、重视作业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都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出发,精心设计一些动手、动口、动脑的作业。作业形式要多样,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如低年级的作业,可把生字编成容易猜的字谜,或把合体字拆开,把独体字合并,或用写纸条“开火车”以一个字组词,以一个词造句,或词语搭配等。中高年级的作业设计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设计思考性的预习作业或弹性作业如诵读、讨论、画写、操作等。切忌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重视语文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还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
1.优化课堂教学,启发学生创新兴趣
1.1 抓住学生好奇心,巧妙引入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主动、执著地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他们总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好奇心常常会导致创造意识的萌发,爱护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并鼓励他们参与新奇、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笔算任意几个自然数除以3,然后请学生报出任意一个数,老师会立刻能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这样学生便会被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所折服,从而产生探究其中奥妙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1.2 抓住学生求知欲,积极进行探索。要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被被动接受的状况,努力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指导下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一是注意实际操作。实际操作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方法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非常重要。如学习"圆柱侧面积"时,通过让学生沿圆柱体的一条高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平等操作,使学生发现圆柱侧面与展开图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侧面沿斜线剪开,展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直接将侧面撕开,利用割补的方法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些方法都能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正是在这些实际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二是注重独立思考。认知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原有的数学实际,潜能的开发离不开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让学生独立思考前,放手大胆的让他们尝试探求新知,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兴趣。
1.3 抓住学生的表现欲,大胆拓展思维。小学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望,总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同学的肯定和赞许。所以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学生渴望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2.优化作业练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1 优化练习设计。旧教材中的习题几乎都具备完整的条件和问题,解题的任务是寻找唯一的答案,这样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满足于得到正确答案,所以老师在备课时,创造性设计具有独立思考,有一定难度的、发散型的、开放型的练习题。一是条件开放。如在教学"倍的认知"时,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在动物园里有猴子6只,熊猫2只,梅花鹿8只,天鹅3只,大象1头,要求学生用学到的知识,任选其中两种动物说说它们的倍数关系。这样的设计容易使学生在两个量都变化的情况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从中获得自己(或同班同学)不曾有的思维方式。二是问题的开放性。即它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主体必须搜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如在复习时可设计这样的题目:"鸡36只,鸭比鸡少18只,鸡比鹅少7只,你能提哪些问题?三是思路和开放性。即题目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策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索、探索。如有教学"除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一年(1)班24名同学参加广播何操比赛,请你帮助设计一下,可以怎样排队?"学生可根据不同的思维方式,做出不同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意识。
2.2 改革作业设计。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续。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在于学生对书面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测试成绩也较高,但要真正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多学生常常是无所适从,成了真正的"书呆子"。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巩固的作业布置方式,而应设计一些思考性、实践性、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本着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放于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作业,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更能提高创新技能。
3.联系生活,树立学生创新观念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学习内容即可以从教学中学,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学。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变"学了做"为"做中学"。同时,学生在这种学、做、用一体化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知识和探索大千世界的欲望。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去了解世界,丰富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激活教学内容,使知识的获得、应用和创新相互融合,各方面的能力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