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企业管理与工商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企业管理与工商管理范文1
一、创业教育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问题
(一)教育缺乏科学的定位
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对创业教育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位,高校教师一般都只会一味的给学生讲解创业的发展现状和它的未来前景,只简单的把创业教育当做一门专业课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业潜能的挖掘,和对学生创业基本技能的培养,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定位偏离的方向。
(二)新型学科导致师资力量不足
创业教育作为近些年来新兴起的一门学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与我国的教育主体系相融合,这就导致了这门学科的教学基础力量薄弱,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作保证。创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要求教师除了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但是我国高校中的大部分教师都缺乏这样的实践经验,导致培育出来的学生大多都是高分低能,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都会显得手足无措。
(三)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
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出一批具有高效创业技能的人才,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面的创业教育恰恰最需要的就是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需要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当前国际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分析出当前环境下创业的优势和弊端,这样的能力在学生在学校是永远也掌握不了的,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深刻的体会到创业教育的教学成果。但是,我国高校目前在学生的实践工作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学生的校外实践不仅时间短,而且大都是在应付差事,走过场,学生没有掌握到真正的实践技能,走出校门以后,才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立足。
二、如何将创业教育完美融合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去
(一)课程体系相结合
首先要将创业教育这一思想融入到工商企业管理这一专业的每一门课程中去,要把创业教育的理念渗入到学生思想中去,不断的去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可以在每一门课程结束以后,给学生布置作业来提升他们的创业教育学习能力。第二,要对创业教育教学有一个科学的定位,对这门学科的设置目的和教学内容有正确的理解,教学完紧跟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最后,要把对地区经济的发展理解融入到教学当中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毕业以后能有一个对区域经济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
(二)改革教学方式
现在很多高校的学生只在课堂时间有机会接触创业教育,其他时间并不能涉及。创业教育的学习离不开环境,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必须为学生创造创业教育学习情境,让学生可以有一个练习的机会,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创业能力模拟试验,强制性让学生进入创业教育的学习环境,将自己所学的创业教育内容具体应用,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创业教育的理解能力,他们才能更快更好地进步。情景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创业能力的高低,鼓励他们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多多练习,成为一个创新型、实用型人才。
(三)加强师资力量
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未来发展能力,高校要加强他们的师资力量建设,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必须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力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让他们把对创业的理解告诉给学生,高校可以让这些教师参与到他们的内部决策会议中去,通过一些真实的体验,然后制定出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来带给学生更真切的感受。
(四)丰富实践活动
让学生多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可以让他们对创业教育的理解更为深刻,高校要想培育出优秀的创业人才,那么必须要改善的部分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统一安排实习期,通过联系一些外部企业,让学生走进这些企业,听一听这些企业的创业人员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让学生在这些企业内部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掌握创业所要具备的基本要素和关键因素,做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三、小结
创业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高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一课程的出现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现实意义。本文就当前形势下创业教育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问题和如何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去进行了阐述,但由于本人学历的局限性,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希望本文能给同行和社会热心人士带来一些帮助。
工商企业管理与工商管理范文2
[关键词]创新教育 ERP 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于云波(1969- ),女,山东烟台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教学管理。(江苏 无锡 21402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15-02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中提出: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将创新教育目标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中,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
一、转变观念、正确定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先导
近十年来,围绕高职院校是否要开展创新教育、如何开展创新教育,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即使部分学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认识不到位、思路不清晰、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成效并不明显。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
作为一种类型,高职教育的特点在于强化实践能力。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多企业正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具有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高职院校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系统化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看,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还不高,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不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显不足,而且,他们常常被看作是高考的失败者,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缺乏信心,还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但从教学实践看,高职学生更倾向于实践动手,更迫切需要证明自己、展示自己。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将有助于发挥学生特长、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应将创新教育定位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结合,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并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育他们的比较优势。
二、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
如何有效实施创新教育,核心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培养过程和方法的总体设计,是教学资源配置、教学组织实施的基本教学文件,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加强创新教育,必须将创新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保证创新教育取得实效。
1.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不能脱离开专业教育,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适应学生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要加强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研,及时掌握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为依据,与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特别要注意的是如何有效实施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一般要结合学校和专业的特点合理选择样本;对企业的调研要广泛听取企业高层管理者、人力资源部门、毕业生及其所在岗位(部门)领导的意见。同时,要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认真听取科研院所、普通高校专家的意见,保证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符合技术发展和教育规律。
工商企业管理与工商管理范文3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技能导向 课程体系
我院自1986年开设企业管理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多次改革,现在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围绕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实施提供支撑和服务,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全面深化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受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跟不上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步伐。笔者通过走访企业、召开历届校友访谈会、电话访谈等方式对我国企业常用的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构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思路,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一线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就是要以技能为导向,以职业岗位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所以说,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抓住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本质,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课程领域的一次彻底变革。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现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存在的弊端
(一)现行课程体系显现出“专才教育”模式的特点
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一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满足某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而且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院03年和04年级教学计划偏重项目管理,05年和06年教学计划偏重质量管理,其结果是学生就业面太窄,导致同学在校学到知识用不上,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只能是边干边学,这既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管理人才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现代经济发展状况的差距较大
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原来注重引进一些国外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比较典型的课程有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物流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现在已不适应我院发展需要和工学结合的精神。诚然,我们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理论已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用一种固定的管理模式更难套用中国的客观实际。
(三)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培养从事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一线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其教育必须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突出能力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然而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并非如此, 不同程度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上述诸多问题是工商管理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并暴露出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需要一大批能够应付日益复杂、国际化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从事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
一线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工商管理专业,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关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做法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对学生的实践性、应用性要求高,原有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实践环节。课程显得既枯燥无味,又空洞乏力,导致学生虽满腹经纶,却只能纸上谈兵,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具备综合运用能力。因此,以技能为导向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提高学生技能,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社会培养型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设置既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立足于未来,要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来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在课程结构上,打破过去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的模式,建立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结构。由于管理类课程的理论教学要与实践结合才能发展,才有意义,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必须解决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际操作脱钩的矛盾,未来的工商管理教育必须改进教育模式,增加技能型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具体表现在要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此,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已建立了ERP实训室、企业运营管理决策实训室、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为实践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几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发展企业与专业的良性互动关系。目前已与浙江兴合集团特产公司、农资公司、下沙经济开发区康师傅集团鼎新工厂、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工学结合关系,这既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从而不断通过实践来充实教学,又可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另外本专业获得国家质量认证培训中心“内审员职业”培训考试基地资格,为学生职业技能提供有利环境,强化了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内容
配合课程体系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总体原则是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以就业为目标的课程设置,首先要求做到宽基础:“宽基础”就是所设置的课程不是针对本专业,而是针对同类职业岗位和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言的,教学内容不仅满足当前本职业岗位对企业管理从业者的要求,还要重视其前瞻性,即未来本职业岗位对管理从业者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术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活模块:“活模块”是指为适应管理类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企业管理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技能考证专项训练为导向,通过综合化,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最后是人本位:“人本位”是指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个体素质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模式。它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它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致力于完善学生的人格。
3.课程体系改革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创新
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课程实训、校内模拟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要改变以往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传统模式,选择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让学生在实习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熟悉行业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高职高专的特殊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实行以技能为导向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针对不同课程,任课教师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人力资源管理重点采用情景模拟式教学、管理学基础重点采取互动式教学方、生产与运作管理重点采用“问题――自主探究解决”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通过案例讨论、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案例角色模拟、案例课堂演讲、案例辩论等,提高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初显成效
世界各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都表明,高职院校采用“专才教育”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适应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把培养基础知识够用、具有职业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为此,以技能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为人处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专业围绕 “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既有企业管理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管理技能、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又有某个具体职业特定知识和技能,为此我们围绕通用管理能力开设《管理学基础》《管理沟通》这二门课,在学生掌握通用管理能力前提下,根据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要开设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同时打破课程体系,开设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课,包括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客户关系管理模拟实训、企业管理综合实训、内审员职业资格培训等,教学内容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明显提高。特别是通过开设《企业管理综合实训》课程,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策划大赛,将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管理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上达到:学会进行市场调查、信息收集、市场预测及市场分析;学会在企业不同部门、岗位之间的工作协调能力与沟通技巧;亲身感受创业的艰辛、现实环境中竞争的残酷性和科学有效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客观的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懂得今后理性的去选择职业和岗位,这些课程不但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要求,更要求他们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
以上就是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尝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培养我国高技能、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作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程春梅,杨守丽,张凤新.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刍议 [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
[2]向汉江.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12).
[3]戴玉英,陈增良,沈清,高越明.护理专业构建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
[4]张必涛,肖旭.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5]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省略/zhiye/070302/11453467.html.
工商企业管理与工商管理范文4
关键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效果
前言:工商管理专业是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近年来,企业管理人才的供求矛盾越来越明显,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管理人才难以就业。这表明,学校培养的企业管理人才需要不断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提出政府、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应共同参与校企协同育人,加强校企之间沟通交流,协同育人目标,强化动力机制,实现多种模式相结合、全过程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构建政策、经费、强大师资力量保障、多元化监督、科学的评价机制,切实提升应用型高校育人质量。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指学校和企业为主体,政府主导,行业组织进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为目标,建立起校企协同育人积极合作、彼此配合、相互协调、相互影响、联系以保证共同目标得以实现的一套自动自发的运行机制。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的需求较吻合,企业与学校都具备先进的校企合作意识与开展校企合作培养的能力。合作过程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来进行,校企合作成效良好。而国内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开展较晚,关于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合作模式、合作路径、问题对策研究,关于如何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研究较少,不够全面与系统。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促进高职学生的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低技术产业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为加快发展,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创新创业战略、中国制造2025 战略等一系列战略,这无疑反映了政府对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政府的推动下,鼓励应用型大学、企业和行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应用型大学、企业、政府和行业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行过程。应用型高职作为人才输出者,为行业社会培养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企业作为人才需求方,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优化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弥补单一主体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足,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政府,作为引导和监督的角色,具有政策法规支持、财政支持、组织管理等保障作用。行业组织对企业与市场的敏感,能够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起到良好的沟通桥梁作用。因此,形成以政府、行业组织、涉及企业和其他各方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是必要的先决条件。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大学等组织成立校企合作联盟,设立校企合作专业研究基金,组织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系统科学研究,提高教育、经济效益,法律等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不断优化校企合作教育培训质量,提高校企合作专业指导
水平,为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满足企业需求,有效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活动
企业在参与校企协同育人活动中主要的动力有,联合培养适合企业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发展人力资源需求,联合科学技术研究攻关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率,与高校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高职学校应积极响应企业需求,让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首先,增进与企业的沟通互访,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为合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在学校开展企业宣传或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等活动,增进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与认可,与优质企业共建“订单班”提供定向培养服务,满足企业需求,提高科研水平,积极与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共同攻关技术难题,帮助企业提高效益。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校企协同育人政策,设立校企合作教育专项基金,为积极推进高校校企合作教育,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和优惠政策,表彰在高校校企合作教育中取得的良好成绩,提高学校与教育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增加财政补贴政策,通过抵扣税收或财政补贴等形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活动,减少企业对校企合作成本的担忧。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法制建设,规范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责任与义务,保护和激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教育活动,为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及确保校企协同育人质量提供法律支持。
(三)积极构建校企之间开放共享的交流沟通平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企业平台
在政策和制度的指导下,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平台,支持校企合作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通过制定教师合作教育、科研人员从事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积极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培训,科研人员与企业建立科研合作关系,提高教师专业技能,职称绩效考评与校企合作,确定教师在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科研、产业服务、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工作表现,给予表彰和奖励,对鼓励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大贡献,对孵化项目科研成果给予支持和鼓励。校企合作的产生是基于学校与企业间的需求对接,而交流与沟通是开启合作的第一把钥匙。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尊重、互惠、共享的交流沟通平台,通过磋商交流教学愿景,分享经验与问题,协商人才培养教育行为,共享优质知识、技术与人力资源,为各种合作的可能性铺好基石。校企之间应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研讨、技术研发、问题讨论、人员培训等制度,动态把握双方各自需求,增进了解,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过程进行持续追踪,及时掌握学生动态,解决育人过程遇到的各项问题,化解分歧,达成共识,保持校企双方协同目标一致,形成合力,进入常态化深入化合作状态,建成富有建设性的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培养发展,而且有利于企业获取良好的人才。
二、总结
应用型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办学历史短,缺乏明确的定位以及对办学的深入了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很差。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推进和应用人才的不断升级,我国高校企业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而促成应用型高校培养的质量,提升应用型高科大学的办学质量,促进应用型大专院校的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左芊.心理契约视角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效果影响机制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20,(4):126-127,135.
[2]孔剑.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2):65-67.
工商企业管理与工商管理范文5
首先,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果各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比较完善,企业间就会以诚信的态度进行交易,这必然会让交易市场变得更加稳定,更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在当今时代下,企业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一些企业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往往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这必然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而如果各企业都讲诚信,守信用,那么不当得利的情况就会减少,公平竞争就会增加,市场的经济秩序就会转好。最后,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才能创建知名度高的企业品牌,才能让企业自身更具竞争力。如果企业不讲诚信,那么企业就难以迅速发展,更会面临破产的风险。例如:南京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当地著名的食品生产企业,它主要以生产月饼、元宵、各种糕点等食品为主,在没被媒体曝光前,该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每年至少有两、三千万的收益,但是,自打该企业出现“陈馅事件”后,南京冠生园的商业声誉一落千丈,企业形象几乎降到冰点。时隔半年,企业生产难以为继、申请破产,究其原因是该企业本身失去了起码的“诚信”,不重视产品质量,只想着获取不法利润,结果既害了消费者,又害了自己,更给当地月饼市场也带来了严重影响。可见,企业自身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完善,就不会为了谋取利益而使用“陈馅”生产月饼,就不会造成企业破产。
二、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尽管我国工商企业一直在研究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办法,但是,我国工商行业信用管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我国工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太多,这必然给企业信用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财务部门不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实际情况,只知道客户和本单位间的财务往来状况;而企业销售部门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经营情况,而不知道客户和本单位的财务往来状况,由于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对客户的认知不同,它们在企业信用管理中必然会出现意见分歧,这必然会造成企业信用管理的正常开展。其次,销售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会给信用管理带来过大的风险。企业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以业绩论英雄,工作人员销售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销售人员的工资档次,更有些企业单位的销售人员工资实行全额绩效,也就是说,这些销售人员没有基本岗位工资,只有销售产品,才能得到报酬,所以,销售人员往往会为了获得提成而违规操作,或者隐瞒客户的一些不良信息,这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果真的出现问题,后果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最后,财务部门独自承担信用管理工作,会出现信用管理不合理现象。例如:财务部门只了解客户和本单位的财务关系和财务状况,财务部门分析企业信用度的好坏也只是以财务往来账目资料为判断依据,而有些企业单位可能和本单位合作时间较短,根本无法以财务往来账目为判断依据,很容易造成判断错误问题出现,因此,让财务部门独自进行信用管理是不合理的,只有发挥单位内部各部门的优势,让各部门相互间沟通和协商,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更加合理化,才能为企业降低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手段
1.提高全体职工的信用管理意识
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人就能完成,它是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才能做好的。因此,企业要多宣传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让全体员工都认识到信用管理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只有全体员工相互沟通、共同合作,才能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为企业降低一定的经营风险。还有,企业也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进行信用管理,以避免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出现漏洞。
2.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在以往,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主要依靠销售部门或者财务部门,这必然会导致企业信用管理不合理问题出现,因此,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非常必要。企业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后,该部门可以对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规划,以保证企业信用管理向系统化方向发展。当需要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时,该部门完全有精力进行一系列的调查走访,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只需要简单的配合工作可以了。
3.提高信用管理者的能力
信用管理者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领导者,他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工作的优劣。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信用管理者一定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有调节部门关系和优化员工配置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信用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4.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系统
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信用管理的顺利开展。信用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收集客户资料并归类建档,而且要及时进行信息更新,通过资料来判定客户的信用度并进行科学评估,还要给客户设立信用额度。还有,信用管理人员也要多去税务、工商部门了解客户信息,多收集有利于评估客户信用的有关资料。
5.严格审查客户信用额度
针对有些销售人员为了自己获得利益,瞒报客户不良信用信息问题,企业内部一定要严格审查客户信用额度,避免出现超额度赊欠问题。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当客户需要赊欠货款时,不管是谁办理赊欠业务,都要经过信用管理部门进行信用评估,杜绝一切违规操作问题出现,保证客户信用查询按流程办理,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
6.实行客户等级制度
企业信用部门首先根据客户和本单位的交易记录来判断客户的信用情况,然后再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判断客户的还款能力,最后再对客进行等级定位,为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通过对客户实行等级制度,企业的信用管理会更加合理,对企业自身和客户来说都有好处。
四、结语
工商企业管理与工商管理范文6
关键词:企业 工商管理 培训 加强 水平
0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入与发展,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然,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对企业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逐渐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而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作为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使企业日益关注并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工作。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之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了摆在企业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对此,笔者分析了现存的管理培训中存在的一些滞后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助于加强管理培训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提高培训质量,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管理能力。
1 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意义
工商管理培训是指通过学习金融、财务、营销、经济法、国际商务等知识,并提高管理人员在其岗位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手段,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竞争实则是管理人员素质的竞争。提高管理水平则是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这就需要依靠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来实现。而在我国市场经济深入推广的环境下,工商管理培训更是极具意义。
首先,工商管理培训是提高企业干部素质与管理能力的需要。据调查,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的学历总体偏低,同时还有部分人员不是科班出身,因而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技能。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不仅可以弥补管理人员的工商管理理论知识空缺,还可以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管理能力。其次,工商管理培训是适应时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了WTO,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已面向世界,同时,竞争也显得更为激烈,从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发展形势。面对这样的环境转变,不断加强工商管理培训,培训出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才可能不断地更新能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紧跟时展的潮流。最后,工商管理培训是企业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以顺应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工商管理培训正是实现企业转变机制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培训以帮助领导干部驾驭企业从而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外,国家所确定的企业管理干部的新要求,也以工商管理培训为内容,以达到先进的企业管理水平。从这一角度来看,工商管理培训又是一项极具社会意义的工作项目。
总而言之,通过工商管理培训,可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掌握先进的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改善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的管理与社会、并与世界接轨。加强工商管理,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2 目前工商管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企业目前的工商管理培训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企业领导往往会忽视管理培训,并认为培训是不必要的,使培训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有些领导甚至会借故推托不参与培训。二是培训的师资相对落后。如果企业没有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培训师资队伍,就很难为培训取得成效提供保障。目前的工商管理培训在师资方面的力量非常薄弱,主要表现为教师学历低、教师相对缺少企业实践经验、业务素质低等。三是培训方式单一。当前工商管理培训仍然以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开展,形式、内容单一,培训难以取得良好成效。四是培训考核方式滞后。传统的培训考核方式与传统的学校教学考核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往往都是以简单的笔试考核为标准,也同样会造成应试培训的结果。
3 加强管理人员的工商管理培训
鉴于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从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工商管理培训,针对现存的培训机制中存在的滞后问题而探讨加强培训的方式也是势在必行的。 转贴于
第一,转变理念,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要加强工商管理培训,首先要端正领导、员工等对工商管理培训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培训意识,从根本上加强培训意识。而提高对培训的重视又必须先从领导干部内部抓起,只有在领导干部内部端正了对培训的态度,才有可能在全企业范围内开展培训工作。而干部领导层则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分层次地对员工进行宣讲,使员工明确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无论是领导或是各层员工,都应该转变观念,一改过去“培训无效益”的观念,把工商管理培训当作一项投资,增强管理培训工作的紧迫感与责任感,认识并理解只有开展工商管理培训才能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进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总之,要拓宽视野、重新站在开发人力资源的角度上,深刻认识对全企业员工进行全方位开展工商管理培训的现实重要性。
第二,要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说,改善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关键就在于师资水平。提高培训师资质量,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工商管理教师资格的认证体系。对申请工商管理教师资格必须有一个严格的认证过程。应从思想政治、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查评估。对已取得资格认证的培训教师,也要对其展开有计划的培训学习工作,使教师在了解时代管理动态与最新成果的前提下,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从而探讨出工商管理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拓宽教师的来源渠道,广泛吸纳国内外的管理专家人才。同时,多参与国际形式的工商管理交流会,交流管理培训心得。另外,通过鼓励培训教师开展课题调研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除此之外,提高培训教师对培训对象的责任感与积极性也是很有必要的。总之,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开展工商管理培训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三,深化改革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相对来说,工商管理培训层次高、内容复杂且任务重,培训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改革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是必要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培训要求培训方式向多元化与现代化实现转变。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工商管理培训也应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把培训工作现代化。此外,培训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实施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讲座式教学等等。通过培训可以弥补干部的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但也有人提出理论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而,理论联系实际也是培训的重点。除了实现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有侧重地确定培训内容也很关键。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管理人才对培训也出现了个性化要求。有人强调理论思辨能力的培训,也有人强调管理技能的培养,需求各不相同。因而,培训的内容应当有针对性、有启发性,还要求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培训的内容,将培训内容专业化、时代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不仅可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还可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因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鉴于此,对目前的工商管理培训现状中的滞后因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探讨提高工商管理培训质量的可行性建议、优化管理水平,是摆在我国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宪民,韩立,张凤都.开展工商管理培训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与人事,2002,(03)
[2]郑军.开展工商管理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1,(01).
[3]李淑华.对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