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发展思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发展思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发展思路

企业信息化发展思路范文1

5月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北京举办“2017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信息会”,会议总结2016年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明确2017年工作要点,通过大数据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运营指数,以及推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等服务信息。 自2015年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启动并推动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以来,各方合力探索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协同创新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同创业创新成为2016年亮点。其中,电信运营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电信建立的大型央企第一家孵化机构(上海基地)和第一家孵化平台(天翼创投,注册资本2亿元),面向企业内外部开展创新项目孵化。已基本形成包括一个平台、三大基地、多家实体孵化器的创孵格局,共征集1897个内部创新项目,近200个项目成功入孵,其中20个项目实现了公司化运作,投资总额达到了5000万元。

中国联通聚焦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企业SAAS服务等热点领域,围绕“众创、众包、众筹、众服”建设平台,开放网络和平台能力,通过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系统集成、基地和创业投资公司等内部资源,整合战略合作伙伴、SI合作伙伴等外部资源,逐步构建了完善的双创支撑体系,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以及企业提供优惠的宽带、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服务。

中国移动基于物联网产业特点自主打造了专业级的物联网生态环境――OneNET开放平台,通过适配各种网络环境和协议类型,支持各类传感器和智能硬件的快速接入和大数据服务,并通过丰富的API和应用模板支持各类智能硬件和行业应用的开发,有效地降低各类物联网应用开发和部署成本,满足物联网领域设备连接、协议适配、数据存储、数据安全、大数据分析等平台级服务需求。据悉,截至2016年底,OneNET平台连接数已超^500万,广泛应用于工业监控、交通物流、移动支付、能源抄表、智能穿戴、智慧医疗、智能安防等领域。

个性化、多元化和多层次趋势

随着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和多层次趋势,进一步拓展发展思路,突出服务重点,推动新产品、新业态、新市场和新模式的发展,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

企业信息化发展思路范文2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046-02

伴随着西部地区与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更加要求西部企业能够在信息化上有竞争优势,来应对这一切的变局。兰州市中小企业作为兰州市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其信息化建设程度和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对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虽然目前兰州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地域及历史的原因,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这些企业发展的瓶颈。不过这种现状也表明了兰州企业目前的信息化还是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兰州的IT商家面临着一个亟待被开发的“IT市场蛋糕”。

一、兰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基本现状

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从资产总量上看,中小企业的的资产总量约占企业资产总量的48%左右,而兰州的中小企业数量在整个甘肃省占有绝对的地位,因此中小企业在信息化上面的消费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自从甘肃省在被国家科技部批准列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以来,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加快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中小企业也不例外。

2006年9月份甘肃省中小企业局和甘肃省电信有限公司联合召开了“甘肃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启动暨信息网开通”大会。该工程是政府和甘肃电信联合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该工程以中国电信“商务领航”为依托,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将“一网站,一中心,一工程”建设作为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重点通过甘肃省中小企业信息网、甘肃省企业网上贸易洽谈中心和中小企业信息化“百千万”工程的建设,迅速提升甘肃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截止2007年底,全省近5万中小企业已到初级信息化水平;到2010年底,力争使全省10-15万中小企业达到初级信息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扶持20%的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达到中高级信息化水平。

2007年兰州市工商部门首次开通了企业年检网上预审系统,参加年检的企业可以首先登录甘肃红盾信息网或甘肃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政务信息网,按照相关提醒进行注册。这在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认识的程度,增加在本公司企业在信息化的软件和硬件上面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这次政府专门实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也是认识到本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落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改进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和旧有观念需要政府的推动。

但从国家统计局甘肃省企业调查队对兰州市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来看,企业大多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的重要性,但建设步伐缓慢,利用价值不高。从调查数据来看,信息化建设投资额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较低,同时信息化技术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也较低,有67%的企业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技术力量弱。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意识不强

信息化是一项面向21世纪,关系着兰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任务,而全市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对开展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认识不足。其反映在计算机的使用率不高,没有做到物尽其用。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电脑仅仅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和一些行业专业软件的应用上面。在网站建设方面,很多企业只是建立了简单的企业网站,有的挂在别的网站上,或者别人帮他建个网页,在网站中没有与消费者和客户形成良好的网上互动,网站的内容更新速度相当缓慢。这些网站只是作为一个对外广告宣传的手段而已。但也有一部分规模稍大的企业规划了自己企业综合的信息系统,并在企业日常的管理运营中很好的加以实施。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制约

在兰州市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管理方式落后等状况,个别企业甚至连基本的成本核算制度都没有建立,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不相符,甚至相冲突。信息化管理的引入将推动企业实行全面、彻底的改革,从观念更新到业务流程重组、组织结构的变革等。由于企业原有的管理机制、生产机制、销售渠道已运行了多年,管理、设计、生产、销售人员都已有多年的传统工作经验,一时很难转过弯来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因而阻力较大、任务繁重,这也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化服务不完善

兰州中小企业涉及绝大部分工业门类,遍及全市几乎所有的县和大部分乡镇,而且主要分布在小城镇和乡镇,获取信息化咨询和对口产品的途径较少,加之信息化产品的服务商面向中小企业的市场尚在开拓之中,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要获得满意且具有可持续效用的信息化产品还不现实。其次,由于中小企业应用需求千差万别,导致市场上目前还没有完全适合中小企业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提出的所谓中小企业解决方案往往只停留在宣传阶段,远远没有取得中小企业的广泛认同。同时,由于厂商对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培训和帮助,导致了中小企业对IT产品的疏远。

(四)资金投入不足且投资不科学

甘肃企业信息化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成本高、周期长、维护协调难。资金短缺是甘肃省企业的普遍困难,由于多数管理者对信息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因此对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也很少,绝大多数省内企业用于信息建设的投入通常仅占新增资产投入的2%左右,这一数字与发达地区企业相比存在较大的距离。企业对硬件的投资占到整个信息化建设投资的80%以上,而配套软件投入却相对落后。这样“重硬轻软”不仅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也制约了硬件设备发挥效益。

三、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更新观念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长期以来信息系统内部计划经济和事业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干部群众思想的束缚,认清信息产业所具有的社会控制和资本经营两重性,学会在产业化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好这两重性,不能因为过于强调信息产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而回避改革,要加深对现阶段发展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从思想上理解推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强化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根本之策

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为经验型、粗放型,随着企业规模的提高,要求管理机制也随之变革。中小企业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管理路子,创新管理理念,更新管理手段和方法,健全管理体系,使中小企业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转变。

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要搞好以下两个“结合”:

1、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与作为企业发展导向的市场相结合

必须明确,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发展脉络和发展思路是和大型企业不一样的。相当多的中小企业没有长期的订单和稳定的客户群。管理机制、产品特点、发展设想要看着市场的脸色行事。因此,把大中型企业先建立封闭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再实施ERP等一些作法盲目的推广到中小企业可能是不适宜的。因此,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着眼点宜放在:要通过信息化,建立能动的、快速的市场反映机制,优化企业“增量”结构,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上。

2、中小企业信息化应与鼓励创新性允许多样性相结合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一些人认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尽管好,没人没钱搞不了”。其实不然,各地相当一批案例已经证明:只要勇于实践,努力探索,就一定能找到适合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企业大,产品多,资金实力足,可以建立自己的企业电子商务网站,打出自己的网络品牌;企业小,产品少,可以建立网上主页,也可以不花钱,建个网上商店。特别是中小企业,门类齐全,品种繁多,许多产品是国际买家的热点。可以说是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三)积极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目前也有许多培训机构和网站提供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信息化培训、信息化软件开发以及相应的信息化技术服务,但是由于公司主要是追求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从而回避一些本应该实施的开发流程,不会完全按照“量身定做”的原则为中小企业进行设计,对于资金不多的中小企业来说,这些成本与风险显然比较大,制约了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由政府牵头,组建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机构参与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这种信息化服务体系主要负责信息化知识的宣传、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信息技术的指导、信息化建设项目以及一些中小企业的小网络与大企业的大网络相连接的中介服务等等。政府要对这种信息化服务体系进行监督与制度的约束,并出台相应政策、法规设立监督部门专门检查上述机构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质量。

(四)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改变投资方式

资金不足和信息化建设承受能力低是目前中小企业的现状。因此,在适当增加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应该注意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各种途径融集社会资金。此外中小企业一定要摆脱以硬件设备为主的投资方式,要硬件实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同时并重。

参考文献:

[1]谢康,陈禹.企业信息化的竟争优势[J].经济研究,2005(9).

[2]姚力,陈智高.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文化[M].中外企业文化,2005(5).

[3]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存在与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企业信息化发展思路范文3

发展思路与目标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信息化发展方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原则,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电子政务为重点,以信息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应用,加快工业、农业和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突出发展信息产业,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到2010年,建成覆盖全市的宽带城域网络,宽带骨干网人口覆盖率建成区达到95%,计算机的普及率达到每百户20台,党政机关行政管理基本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办公,税务、金融、公安、财政、审计、社保、统计、计生等部门实现“金”字工程,建成较完善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50%以上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建成全市统一的社会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提高信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构建起“数字通辽”的基本框架。

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按照国家确定的“统一规划、加强领导、需求主导、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拉动产业、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的电子政务建设原则,加快“一网一站一平台”即电子政务网、综合门户网站和政务网络平台的建设,在政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行电子政务,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工作效率。

(二)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

围绕通辽市优势产业,以电子商务推动企业信息化,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作用,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霍煤集团、康源集团、岳泰集团等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为龙头,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程,以点带面,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建立和完善CA认证体系、信用制度、法律环境等电子商务的必要环境,鼓励金融、物流等企业尽快完善电子商务的支付手段和物流配送体系,不断拓宽电子商务应用领域。

(三)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

通辽市是农牧业大市,加快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对全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建设和完善农牧业信息综合平台。要形成市、旗县区、乡镇苏木三级相对完整的农牧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在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农牧业自然资源、农牧业科技、实用技术、科研成果及农牧业政策法规信息系统的同时,继续开发农牧业专家支持系统、农牧业病虫害预警系统、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监管系统。

建设和完善市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充分发挥其信息采集平台和30个监测点的重要作用,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服务。

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牧业。在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促进农牧业现代化。

(四)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

加快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以教育、文化、公安、交通、卫生等领域为主干,积极推进通辽市城域网建设。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城域网系统的支撑下,抓好“数字通辽”示范工程。以交警指挥信息系统和城市管理运营系统为实施试点,推行“一卡通”服务;建设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一批智能化示范社区,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建设开放式的网络教育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系统,开展网上科普、远程教育,推进科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在市各大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现联网,建设医疗卫生数据库,建立咨询信息服务系统,开展专家网上挂号预约及与国内各大医院联网的远程医疗等业务。

(五)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抓住国内外信息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抓好泰融至卓线路板项目和通辽岳泰股份有限公司嵌入式家庭网络产品产业化项目。不断优化通辽市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电子信息知名企业落户通辽市,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同时大力鼓励扶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六)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加强政府信息资源、公益性信息资源和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加快建设以政府公用信息平台为枢纽的公用信息网络,将全市各个公用信息站点联网运行,并在公共场所建立信息查询的网点,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检索服务和公共信息,满足公众对各种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建设和完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一批急需的综合性公用基础数据库,并开展网上服务。加快企业和消费者信用记录信息库建设,开发和利用市场信息资源。重视传统介质存储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并建立可联网检索使用的数据库。

(七)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信息化发展思路范文4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系统朝着“无纸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要达到相应目标,首先应以优化集成为切入点,解决信息孤立的问题。从这一意义分析,系统集成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策略,而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信息子系统的优化集成也无法脱离原始凭证电子化。

(一)会计信息系统集成的内涵从范围分析,会计信息系统集成包括会计系统内部集成和会计系统与外部环境集成两个方面。会计系统内部集成的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进行整合;会计系统与外部环境集成是通过会计与企业管理、经营业务优化整合,在企业信息各子系统间数据传递无纸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企业信息的各个专业子系统,以实现会计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的目标。

会计信息系统外部集成,从技术层面分析,是突破电算化理念以会计部门为核心信息系统构架。在ERP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与PDM系统、OA系统集成,以消除各个系统中的数据冗余和重复处理,在充分共享基础上提高各系统的数据加工以及系统间的数据传输效率。企业信息流派生于相应的业务流程,所以企业内部信息专业子系统的集成,不仅需要整合信息流,而且需要再造经营业务流程。业务流程遵从于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受制于职能部门分工,使得企业信息系统的各个专业子系统通常围绕职能部门构建,从而形成了诸多专业子信息系统。每一个专业子系统,形成相对独立的信息中心;而任一个信息中心内部都有其独特信息流结构,对应其独立的业务流程。系统集成是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目标是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并从企业整体视角解决内部各专业子系统间数据冗余和信息孤立问题。原始凭证作为会计业务起点,其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制约会计数据加工的自动化水平;作为企业经营业务与会计系统之间数据传输的具体形式,其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关系会计信息系统与外部环境的集成水平。

(二)纸质原始凭证与信息化的不相容性原始凭证在企业经营业务中生成,以特定格式进入会计部门,经审核无误后,其承载数据进入会计数据处理系统。原始凭证以纸介质作为业务数据载体,并已成为制约信息化的关键环节。

第一,纸介质原始凭证从不同侧面束缚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首先,纸介质原始凭证限制了会计部门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数据传递方式,制约了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充分应用,使记账凭证只能手工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会计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其次,纸介质原始凭证生成后进入会计系统的基本流程,是先由相关业务人员报送会计部门,而后经会计人员以记账凭证形式录入系统,而有的(如发料单)出于简化会计工作目的,需要定期汇总后,才能进行记账凭证处理。这样延长了企业业务活动和会计信息处理的时间间隔,造成会计信息处理滞后于其业务活动,成为业务流与信息流协同的首要障碍。最后,作为信息流组成部分,原始凭证是企业各专业信息系统数据传输的具体形式之一,纸介质原始凭证成为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系统进行集成的障碍之一。

第二,纸质原始凭证制约企业效率的提高。手工会计业务、电算化会计以记账凭证为业务数据处理起始点,似乎完全合理。但从会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视角分析,记账凭证手工录入属于二次录入。这里的二次录入有双重意义:其一,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的直接记录,记账凭证是对原始凭证信息的分类,记账凭证手工录入相对于原始凭证业务处理是二次录入;其二,从企业整体视角观察,会计、统计、其他业务核算等信息系统并存,有些原始凭证的数据为会计、统计、业务核算系统的同源数据,相对多个系统而言,记账凭证手工录入属于二次录入。此外,原始凭证由相关人员报送的业务环节也是信息技术应用不充分的具体体现,可以通过凭证电子化得以优化。

第三,纸质原始凭证是信息系统间数据冗余的具体形式。原始凭证通常依据其来源划分为外部凭证和内部凭证。而以企业范围分析,内部原始凭证是企业信息各个系统间数据重复存储的重要形式之一。具体表现在一式多份的入库单、领料单、发货单、销货发票等原始凭证的存在。这些原始凭证作为企业业务活动原始数据分别重复存储于会计、统计、业务等信息系统之中,是不容忽视的数据冗余。

第四,从电子商务角度分析,相关的订单、合约及款项收付都可借助电子形式完成,而作为原始凭证的销货发票和收付款结算单据等原始凭证仍然采用纸介质的形式。这种不协调的负面效应表现为:一是限制了我国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影响了经营者纳税申报和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工作效率;三是制约电子商务与会计业务集成的顺利实施,影响了会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最终它的限制性制约了原始凭证电子化的有效发展。

二、原始凭证电子化的企业级方案

原始凭证电子化,是指在现有条件下,在信息技术应用相对成熟的企业内通过优化集成构建企业级信息平台,实现对经营业务中原始数据统一采集,企业档案集中管理,各专业子系统通过企业信息平台交换信息、共享数据,以克服当前信息系统的缺陷,加速信息化进程。

(一)企业级信息平台的构建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专业子系统,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中的一个环节。构筑企业级信息平台,是企业内部个专业子系统集成具体形式,也是实现原始凭证电子化的基本手段。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由于各个专业子系统本身业务特性、系统构造技术、系统构建时间等因素的客观存在,“异构系统”现象难于消除。所以,系统集成并非是消灭“异构系统”,而是在承认“异构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企业级的各个专业子系统交换的信息平台;专业子系统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数据接口和必要优化,即可通过企业级信息平台数据共享。从这一意义上分析,“松散耦合”是实现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理性选择。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企业信息系统“松散耦合”的集成理念中,企业级平台、专业级系统的框架是其合理的一面,但相关企业级平台的功能尚有不足。尤其是企业级信息平台仅着眼信息用户与各个子系统输出端,而忽略相应的数据采集端,忽略“同源数据”采集过程的优化和集成,直接影响这一设想的实践性。所以,本文在“松散耦合”构想基础上,以更为优化的集成思路完善了企业级平台的功能。具体改进表现为:首先,结合企业内各系统信息统一平台、“同源数据”统一采集,以及企业图书、情报、档案统一管理业务集成模式,企业构建一个全新信息中心职能部门。其次,围绕信息中心(新增职能部门)组建企业级平台。该平台划分为:系统管理、信息平台及采集分发三个板块。系统管理板块,主要功能是保持企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协调企业级平台和专业子系统之间,以及专业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信息平台是各专业子系统面向所有信息用户的平台,各专业子系统,一方面利用信息平台向用户信息,另一方面又通过信息平台获取其他专业

子系统提供的信息。采集分发是采集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原始数据,经初步分类和必要技术转换后分发给相应的业务、统计、会计专业子系统。

(二)信息化视角下原始凭证类别与电子化实现基于电子化的需要,将原始凭证依据来源和数据特征分为内部汇总凭证、内部业务凭证和外部业务凭证。不同类别的凭证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实现电子化。内部汇总凭证,是会计部门从其他部门得到的具有当期业务汇总性质的原始凭证,如当期各种产品生产的工时消耗统计等。这类凭证通常是其他系统加工后输出的信息。如果企业为各种系统构建一个标准化平台,使各个“异构系统”在该平台上按“标准数据交换格式”信息,则会计即可通过企业平台获取相应的电子化凭证。

内部业务凭证,直接来源于生产经营活动,对应某项业务的内部原始凭证,如材料入库单等。该类凭证往往一式多份,多系统应用。属于“同源数据”。因而该类凭证由企业按电子化标准数据交换格式统一采集后分发给各系统,将提高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体效率。外部业务凭证是来自企业外部对应具体业务的原始凭证。这类原始凭证从企业信息化的角度出发。结合“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发展思路,具有“同源数据”特征。而从信息化发展的未来着眼,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交换无纸化将成为趋势,但“异构系统”问题仍然不可避免,企业信息平台一个“数据接口”面对外界各个“异构系统”统一对外交流信息,将优于企业内各专业子系统分别对外交流的状况。因此,该类凭证由企业按标准化数据交换格式统一采集后分发给各系统,符合信息化内在要求。

(三)原始凭证电子化企业级方案的相关问题原始凭证电子化企业级方案,是以网络为代表信息技术在企业内应用的具体形式;而其实施过程涉及企业组织机构、业务流程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等多方面的转变。为确保其顺利实施。应确保以下几点:首先,关于企业级平台“采集分发”和业务数据“统一采集”的实施,具体体现为企业所有原始凭证数据通过统一平台录入,经信息中心统一验证无误后,才正式进入或分发给企业信息各专业子系统。这表明,企业平台的“采集分发”模块,有两大子模块组成,即“原始凭证预处理”和“原始凭证验证分发”。前者实现原始凭证录入及相关责任人签字等环节功能处理,这一预处理虽然通过企业级平台实现,但具体业务处理仍分散于各职能部门;而原始凭证验证分发则集中于信息中心职能部门。其次,原始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率的证明文件,即原始凭证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关键环节。原始凭证电子化涉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变革,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原始凭证相关责任人签字控制。鉴于目前电子签名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原始凭证相关责任人的签名控制,只能通过软件使用的密码控制技术解决。其二,纸质原始凭证下,一式多份的情况具有相互稽核、强化控制的作用。一旦电子化后,原始凭证仅有一份,相对削弱了内部控制的作用,因而需要在“相关责任人签字”和“原始凭证验证分发”等环节加强管理。最后,与原始凭证相关的还有企业档案管理。企业档案当前的分类包括:经营管理、产品、设备仪器、基本建设、科技研究、会计(财务管理)、实物等。当原始凭证电子化以后,由于消除了与此相关档案的一式多份现象。从而引发了相关档案分类管理机制调整的必要,因而需要进行相应的企业档案管理变革。

原始凭证电子化的企业级方案,以现有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为基础,适合于有条件的企业应用。该方案虽然对企业内部信息系统进行了优化集成,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与电子商务集成、企业与外部环境相应物流、资金流的集成。从这一意义上分析,该方案并非终极方案,终极方案应是社会级方案或社会范围的原始凭证电子化。社会范围的原始凭证电子化是指所有原始凭证生成、传输、存储以至相应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完全实现无纸化。其明显特征表现为:会计充分与电子商务集成,与企业经营外部环境集成,具体而言,即企业外来原始凭证电子化。企业外来原始凭证电子化中,电子发票是核心环节,而电子发票的实现需要一个社会平台。该平台不仅需要信息技术支撑,更需要国家法规和管理体制作为保障。目前,电子发票技术尚没有达到普及应用水准,虽然我国已有了电子签名的法规,并示有电子发票规范,但缺少相应的法规和管理机制。因此构筑社会级平台,在社会范围实现原始凭证电子化,还需要深入解决相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莉:《诊断信息孤岛顽疾――实现信息系统集成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信息系统工程》2004-年第8期。

[2]徐雁、陈新度、陈新、赵翼翔:《PDM与ERP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机械工程》2007年第2期。

[3]李扬、陆南燕:《图情档一体化系统与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集成构建高新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现代情报》2006年第9期。

企业信息化发展思路范文5

本文从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部署及港口企业业务目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论述了建设港口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初步设计了信息系统规划的模型,从而提升码头能够科学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

港口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部署,明确重庆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城乡统筹的特大型城市。重庆市委、市政府把握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态势,立足重庆市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提出了初步建设成长江上游现代物流中心框架。重庆港口企业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将在重庆打造长江上游现代物流中心战略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一、重庆港口企业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紧迫性

全球港口正在从第二代港口向第三代和第四代港口转型和升级,经营模式从粗放式投入、数量型增长、低端向精细化、高增值服务和高端领域转型,管理由僵化低效向务实高效和科学化转型。作为重庆市的港口企业,决定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是它们的核心价值取向。重庆港口企业需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通过改善内部运营管理,挖掘潜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在重庆的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码头装卸、堆存业务日趋标准化,码头业务正朝着类似流水线方向发展。此种环境下,码头操作必然采用一切可利用的信息技术提高码头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装卸效率、合理利用堆场。因此,全球集装箱码头已成为各种尖端信息技术的应用舞台。可以说,码头信息化建设对提升港口营运效率至关重要。重庆港口建设如火如荼,码头操作信息开发建设也刻不容缓。

二、重庆港口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码头内部业务关系复杂,涉及到码头与客户、码头与监管当局、码头与集团等方方面面的业务协同及信息对接,开发码头信息系统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清晰的发展思路,进行统筹考虑。故既需要依靠内部业务骨干和IT管理骨干的力量,也需专业的机构进行整体规划,并能指导后续的系统开发项目的招投标工作,以适应公司业务规模的发展和公司组织结构、业务模式的调整。亟需绘制一个整体的港口信息化发展蓝图。随着周边港口的迅速发展,考虑到未来港口发展的趋势,目前重庆港口发展仍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和相应的挑战:港口硬件设施正在建设当中,软件设施及管理水平极待提高;作为内河航线,通航能力不足;港口集疏运系统有待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尚未建立;港口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港口物流服务功能单一。因此,通过完善港口基础设施,提升港口软件设施及管理水平,拓展港口功能,全面提升核心港口竞争力是重庆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经济全球化下重庆港口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价值

综上分析,基于现代港口的发展趋势,全球化下港口物流价值链中对临港物流园的要求,结合我国及重庆港的发展机遇、挑战,未来重庆要发展就必须注意两方面:第一,提高港口的吸引力。要根据现代物流发展需要,通过完善港口功能配套,进而提升港口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吸引货物通过重庆港来操作。第二,采取主动的态度和做法。顺应沿海地区产业向重庆等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吸引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使用重庆港口作为进出港通道,通过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并由此获得竞争优势。

四、重庆港口信息化解决初步方案

先进的信息平台是港口专业化服务与管理的重要手段,并辅助港口为其服务对象提供更多增值服务。重庆港口企业可通过“港口信息平台”建设,打造服务港口、上下游企业及政府监管部门,并与国际接轨的“智能多式联运电子物流平台”,优化港口作业流程,降低港口物流成本,提升港口整体竞争力。在满足海关、检验检疫、经贸部门、交通部门信息化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结合重庆地区物流信息系统现状,在实施方案时将考虑其前瞻性和系统兼容性,打造一个能适应现代港口运营管理要求的高水准信息化管理平台。

考虑到信息平台建设越来越趋向于资源集中和共享化,以一个信息平台为中心,各政府部门和企业主体共同从平台录入或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全信息化作业,既节约时间和费用成本,又便于集中管理。因此建议信息系统平台除港口业务管理功能外,预留接口与电子口岸平台连接,为企业及政府部门提供高效便利的信息服务(见图1)。

企业信息化发展思路范文6

关键词:物流业;转型发展;思路

一、如东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物流业规模初步形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如东县在册物流企业113家,年运输量307.3万吨。目前已形成了港航、公路、内河等综合运输网络体系,特别是烟草配送、邮政物流比较发达,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网络体系。

2.物流业发展粗放扩展。传统物流方式仍占主导地位,80%的物流企业只是买几辆运输车辆,从事传统的运输,物流发展仍是粗放式量的扩张,成本高、费用大。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订货、采购、运输、搬运、装卸、仓储、加工、保管、包装、销售和配送等环节各自独立分割,流通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很高,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

3.现代物流业已开始起步。一些传统物流企业正在积极探索现代物流服务,在仓储保管、接运装卸、理货分发、调度配送、信息处理、简单加工、物流资源整合等方面有所提升,逐步规范,扩大市场,邮政物流配送公司、烟草物流配送中心已初具现代物流企业雏形。大地物流、远征物流等外地物流企业的入驻,也给我县物流市场增添了活力。

4.存在问题与面临的挑战。2014年,如东才结束无国道、无高速、无铁路的历史,在传统的运输大通道上,无论是沿江、沿海通道,均属于偏远区域,与南通市区,经济发达的苏南、上海等地区有相当远的距离。目前,如东物流以公路为主,水路货运比例较小,铁路货运功能尚未开启,这导致如东整体物流成本偏高,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利。运输企业呈现小而分散的局面,导致货运车辆里程利用率较低,车辆运输过程中空载现象频繁。

如东物流业还面临外在挑战:现代物流业对经济优化升级的作用越来越大,区域综合运输成本将重塑经济地理优势,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区域竞争力。而除洋口港外,如东其他资源禀赋与海安、如皋等县市相似,产业互补性较弱,导致区域竞争力无明显优势,在发展时面临争项目、争资金等方面的挑战。

二、如东县物流业转型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如东县经济发展迅速,区位交通条件不断完善,初步形成公路、内河、港航等在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具有发展物流的潜在优势;沿海高速、铁路,苏通大桥和洋口港的建设,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交通优势。如东通江达海,与上海、苏州邻近,拥有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通洋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六条省道和建设中的海启高速贯穿境内,新长铁路支线海洋铁路、洋口运河贯穿如东全境直通洋口港区,成为物流中转的重要支撑。进入港桥时代的如东,区位条件进一步优化,经通洋高速连接苏通长江大桥至苏南、经扬启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连接崇启大桥至上海,三条公路、两座跨江大桥使如东全面融入上海、苏南一小时经济圈。畅通的交通路网和不断完善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将如东与大江南北融为一体,让如东由交通末梢一跃成为开发开放前沿。

2.产业优势。根据《如东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

2020)》,未来如东以水产养殖、蔬菜瓜果、畜禽、粮食、棉花等行业为发展重点,以农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化学用品制造等产业为生长点,以现代商贸、金融保险、房地产、文教卫生、物流业、临港服务业、旅游休闲等生产业为突破点,加强产业培育,开拓物流业发展市场。经过数年的发展,如东已具有较强的产业嫁接延伸和配套发展能力,拥有各类工业企业近万家,形成了以宽厚的产业基础、熟练的产业工人、配套的产业设施,为投资商拓展产业链、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3.发展机遇。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如东与区域融合进一步加深,周边的资源优势利用程度将进一步提升,在设施建设、市场建设、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将大有作为。另一方面,随着沿海开发的推M,洋口港的区域口岸地位进一步提升,港口服务整体区域发展的条件逐渐成熟,如东对外联系沟通能力与要求亟需满足。在信息科技发展的背景下,物流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必须满足快速、准确、集中的要求。物流企业只有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海量的企业信息进行集中筛选、分析、处理、管控,利用、处理、控制好相关信息,实现对日益庞大的业务、资金、人员等的有效监管和控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流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管理难题。

三、未来如东县物流业转型发展需求分析

1、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物流需求将出现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东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将居主导地位,将出现“趋轻、趋软”的发展趋势,对货运的需求量逐渐减少。预计如东货运需求总量仍呈上升态势,但数年之后增速放缓将会逐渐体现(见表一)。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结构升级,大宗货物的运输量仍有一定上升,但比重将逐步下降。重量轻、货值高、体积小、批次多、对服务要求高的货物的运输量将增长。货物出行追求高效运输,呈现物流化态势。

2、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需求分布将不断拓展

货运物流化带来资源的聚合,未来如东境内工业产品及原料货物集散点将较为集中,以洋口港及其产业园、经济开发区为首要节点,数个乡镇工业园为次节点。洋口港经济腹地将不断向西拓展,与西部地区的货运交流将日益频繁,西向货运比重不断增加;同时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东与南部地区的联系也会迅速增长。预计各方向货运运输比例如表二。

四、“十三五”如东县物流业转型发展思路探究

在“十三五”期间,如东县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要充分把握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江苏沿海开发两大战略实施的良好契机,充分发挥如东县沿海、沿江的的地理优势,挖掘公路、铁路、水路运输能力,主要发挥港口优势,发展物流企业,培养物流人才,建设物流信息化等方面重点突破,实现转型发展。

1.发挥港口优势

要以洋口港开发为依托,建设以散货、液化品仓储配送、中转交易、信息服务等较完备的省级现代物流园区。以港口开发为基础,以物流链条为纽带,构筑港口物流产业链、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港口集疏运网络,发挥洋口港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港口与工业、贸易、园区开发联动,带动航运、商贸、临港工业和物流园区建设,推进港口物流现代化水平。

2.培养物流人才

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支持,物流管理是新兴的边缘学科,正向技术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通晓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是物流业发展的关键。物流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流业发展的前景。因此,要加强我县物流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多举措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3.发展物流企业

鼓钗锪髌笠底型升级。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引导,鼓励有条件的物流企业运用市场资源优势,开展物流供应链“整合者”发展模式试点。引导中小型物流企业依托物流平台,向专业化、个性化、特色化经营转变,积极拓展新型业务领域,打造在物流供应链中具有独特优势的物流企业。

培育龙头物流企业。响应省市级对物流企业的引导发展政策,通过在车辆更新、增加经营范围、设立分支机构等方面给予支持,引进先进物流理念方法,培育具有跨区域资源整合、运营组织一体化、市场竞争力强的道路龙头运输企业。整合内河航道资源,引导水路运输企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建立港口、航运、大型货主等企业的合作联盟,培育壮大水路龙头运输企业。

整合企业物流功能,培育三方、四方物流,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综合区域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等物流活动,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物流产业链条。通过专业化的物流运作,同时配套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

4.建设物流信息化

推进多式联运信息化建设。建立多式联运机制,鼓励推进洋口港公水、铁水、水水联运等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推广应用,实现信息化促进港口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洋口港多式联运服务功能。鼓励企业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等技术,加快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运输、装卸、保管、流通、加工、配送等各环节信息共享,构建区域性配送服务网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