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1

“投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教师一句鼓励性的语言或是一个肯定的目光,好比是这一“石头”,能给学生一种强悍的动力,激发起积极性。教学实践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探索,从而得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宰课堂,大多是单向传递教学信息,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丰富多元的思维,并千方百计把学生引到自己设定好的标准答案上来,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还缩小了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的范围。因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创新意识

1、树立课堂教学的开放意识。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一些灵活,有意义的问题。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操作。例如我在教《水乡歌》时,抓住孩子喜欢画画的特点,采取了以画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画中感悟,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出来。画要画好,课文必须要读懂,学生便饶有兴味地去读课文了。三段的画法也有不同,第一段在充分读之后交流水乡的水是什么样的,得出水乡水多、水绿、水清,先读好这一段再指导学生作画。第二段在自由读后,请一位学生画一只船,教给方法,再请小朋友画多只帆船,教师画上云朵,由画到文,想起书上哪句话?指导朗读(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由画促想,这么多船在干什么?水里会有什么?水上呢?水边呢?在小组充分交流后再作画。进而有感情读课文,从而认识到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画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是对文本语言创造的过程,读懂了方可画好,画好了自然理解了水乡的生活,便可读美诗歌。动脑读书、动手画画相结合,读懂诗歌,理解重点句,便可入境悟隋。这一设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2、鼓励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时,教师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将课文知识按部就班地向学生提问,然后又将自己认为是真理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若有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意见,就认为那个学生在故意捣乱,加之批评与惩罚,而认为那些不与教师争论,唯师是从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能把教师所教所说的倒背如流的学生才是优秀生。我认为教师眼中的这些好学生是教师的“复制品”,他们的知识及思维都是教师复制出来的,完全没有了学生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改变那些教师提问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向教师提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创新意识起始于学生的质疑问难,“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要在精神上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全体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允许他们提问。实践证明: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好,因为他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的很好素材。例如,教了《西门豹》一文,我让学生评价西门豹。多数学生都认为西门豹聪明机智,关心老百姓,是个好官。但也有学生认为西门豹太残暴了,大胆质疑,提出“未经审判,他怎能将巫婆、官绅头子投河使其送命”的观点。由此引起了学生的一场“唇枪舌战”。经过一番群情激动的争辩,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门豹作为拥有兵权的地方官持有生杀大权,他将计就计惩治巫婆和官绅,是个为民除害的好官。如果在今天,他这种做法是不人道的,应通过公开审判的方式进行。而且老百姓也不会这么迷信,肯定会向西门豹去控告巫婆官绅的。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勇于提出疑问,一开始,学生的问题可能很浅显,甚至可笑,但教师不能就此责备或讽刺,而要鼓励和引导,初步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然后再慢慢地教会他们如何提问:有的在题目上设疑,有的在关键处求疑,有的在难点处求疑,有的在重点出设疑等。只要学生围绕教学的知识拓展范围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教师可以大力的表扬和赞赏,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如学了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这首古诗,我请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只要是自己想到的,就可以毫无限制地说出来。学生沉默数分钟后,便跃跃欲试,纷纷展示自己的想象才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桃花开放的各种姿态,有的含苞未放,有的只展开两三片花琐,有的全展开了,露出黄的花蕊。几只峋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快乐地采着香甜的花蜜。”有的说:“我仿佛听到鸭子们呷呷地叫着,在招呼同伴们。快到水里来呀,水比冬天暖和多啦!快来找小鱼小虾吃呀!’”有的诰:“我仿佛看到那鲜美的河谚在向我招手,馋得我口水都流出来了,师,为什么现在吃不到河豚呀?”听到这里,教室里一片笑声。还有生继续要发言,我趁机表扬学生个个都是幻想家,请他们以《春来了》为题,把自己想象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学生愉快地接受了。学生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4、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2

1.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为人师表,并关爱每一个学生,抓住学生爱说爱动、尊师好奇的特点,培养和加深情感的交流引导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和调动学生大胆创新思维,开发思维,允许学生大胆想像,通过讨论开阔视野得取结论。讲课时要来源于课本但不拘于课本,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获得新知,懂得解决问题可从多方面去想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与最好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运用提问,激发创新思维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有创造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如“认识人民币”一课的课尾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只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而没有3分、4分、6分、7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假设,有分析,有正向思维,有逆向思维,且都不出学生知识经验的范围。这样的提问,学生不能用现成的知识直接回答,而必须将学到的知识重新组合后,才能回答出来。这个过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3.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已有教具或制作的教具,演示和让学生亲自操作等手段,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参与的机会,达到使学生眼看手动,思维和动口相结合。在教学中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使学生身临其境,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操作的过程精心组织指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领会了知识的更新与前后联系,使其学得轻松愉快。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可以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想办法找出长方形的特征。课堂教学中,有的同学通过测量发现一组对边相等;有的通过对折发现一组对边也相等;有的通过一边与另一边比的方法发现这个特点,还有的用撕(剪)下来的方法……来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这一特征。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找到了发挥自己才智的机会,也体验说明“长方形对边相等”这一结论可以有不同方法。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乐趣。

4.练习应用,培养创新思维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小学科学 创新意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科学课程的学习,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快,知识更新快,科学教师应该具有发展的眼光,既要继承传统,更要推陈出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实践告诉我们,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始。因此,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创设创新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教科版六上《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课中,当我拿起一张“无字”白纸放在酒精灯上晃动,不一会,白纸便慢慢地显出字来,提问:“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为什么白纸会显出字来?”“这张白纸是普通的纸吗?”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也就会产生了要去解决这些疑问的欲望,而这种探索欲望就会使学生发挥其创造意识和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二、亲历发现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习科学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如在教学教科版三上《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这一课时,教师提供材料:一杯水、一杯食用油和筷子,让学生自己设计出鉴别水和食用油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先看、再闻、最后尝味道,才是最好的程序。学生通过利用自己的感官(眼睛、鼻子、舌头、手)来观察,知道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样学生不但对水是什么样的液体认识得很清楚,而且掌握了鉴别水的方法。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适当采用灵活、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多向的思维空间、探究空间,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教科版六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时,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钢材和铝材做成的各种形状让学生观察。问: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后,提出了很多问题:

1.我想研究为什么有的钢材做成“U”型,而有的做成“工”型?

2.我想研究为什么有的铝材做成“”型,而有的做成“L”型?

3.我想研究它们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

学生看到研究的问题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倍增,创新欲望强烈。在此基础上,教师发给每组同样大小、同样质地的白纸让学生探究。这样,既便于学生认识材料的特征,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四、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还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师生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提供有趣而又能激发其思考材料,放手让他们自由探究。

因此,我们科学教师作为学生的科学启蒙者,应扎扎实实地抓好科学教育的每个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2.05.07

2.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5.04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4

一、激发兴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新知切人点的动力和源泉,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知识产生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参与欲望,也会马上表现出来。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随意说一个数,老师便可以很快地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你们信不信?可以试试看。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想难倒老师,便说出一个又一个的数,有的同学甚至说出爸爸的手机号码。结果老师一一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多次后,学生被老师快速回答的本领所折服,再一次好奇,惊叹!其心智过程充满了挑战,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急于去探索规律,发现其中的奥妙,同时也诱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自主探索,发展创新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前一个知识点往往是后一个知识点的基础;而后一个知识点又是前一个知识点的提高和发展。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根据数学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分析教材中蕴涵的培养创新意识因素,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在教学“整数除以分数”时,教师采取“以练代讲”的方法,让学生经过自己动手练习、动脑探究,完全掌握了新知识。这样教学,不仅抓住了教材重点,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教给了学生最佳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加强指导,培养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教法,还要在指导学法上下功夫,真正使学生成为自主探索者。例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将“20以内进位加法”看作一个整体,紧紧抓住“揍十”这个基本规律,课上先通过9加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凑十”的原理和方法,课后就让学生用这个方法自己学习8加几,7加几等内容。第二天教师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90%的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这样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还通过自主探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大胆猜测,培养求异思维,促进创新

一个科学家发现知识和取得成果的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凭借直觉提出各种猜测进行实践验证、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独特见解,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使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完“三角形的分类”后,教师可拿出一个装着三角形的纸袋,使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的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立即判断是直角或钝角三角形,而当露出的是锐角时,学生无法确定是什么三角形。此时教师可以问:“为什么无法决定?”大家说说理由,教师给予肯定。这时有某同学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是一个等腰三角形,那么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理由是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现在它的顶角是锐角,所以能肯定它是锐角三角形。我在表扬该同学后,话锋一转又说:“你怎么就能肯定它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呢?假如是底角,那么又是怎样的情况?请大家课后讨论讨论。”

这样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鼓励了学生的大胆猜测,培养了求异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加强开放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5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如教学《磁铁有磁性》一课时,虽然学生对磁铁能吸铁深信不疑,但对磁铁能吸什么和不能吸什么,在认识上是模糊的。所以在上课一开始,我拿出两个5角的硬币,一个能吸,一个不吸,这时学生就会发出质疑,为什么一个能吸一个不能吸呢?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磁铁到底能吸引哪些物体”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磁铁有磁性》这节课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纠正了学生心中的一些错误的观念。

二、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借助于感官和操作实践才能形成,因此科学课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习科学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如教学《水》一课时,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知道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这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牛奶、白酒、盐水、酱油、醋等几种液体,让他们自己设计出鉴别水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先看―再闻―最后尝味道,才是最合适的程序。通过动手,学生认识了水的特点,还掌握了鉴别方法。

三、在探索中质疑,在质疑中探究,培养创新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6

一、创设环境,营造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氛围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条件。心理学家罗杰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性思维时无需处于防范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教师一个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关切的动作,和蔼的态度和热情的赞许,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处在一个愉悦、和谐、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中。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主导”转变为“引导”,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与学生交流思想,成为学生的朋友,用爱心为学生创造真诚、理解的气氛,使学生真实的表现自己,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二、努力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好奇心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创新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心理学家贝尔纳指出:“创造能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被鼓励开发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使他们富有创造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创造性,努力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比如我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创设了如下情景:“同学们,你们家里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车,你观察过没有,他们的轮子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毫不迟疑地回答:“圆形的。”我又问:“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的呢?”这时候,同学们感觉到老师问得新鲜,产生了好奇心,开始交流、议论,争辩越来越激烈。有的说:“车轮如果不是圆的,就不能转动。”有的说:“车轮如果不是圆的,能转动,但是不快。”还有的说:“车轮如果不是圆的,而是长方形的、正方形的,或是三角形的,走起来就会上下颠个不停,车子不稳当。”我又问:“圆形车轮为什么能转稳呢?”这时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回答好。我顺势引导:“你们可以根据实际的车轮想想奥秘在哪里呢?”听了老师的话,学生们兴奋了,好奇心更强了,有的拿着小车轮,翻来覆去地看,有的用手和尺子比划着,思考着,也有的拿绳子和尺子量起来……这时,我静静地看着孩子们,不去打扰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尽量满足他们“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再如,我在教简单分数大小比较时,在课堂上有同学问:“老师,1/2和2/3分母不相同,分子也不相同,怎么比较谁大谁小啊?”比较1/2和2/3的大小需要先通分,而通分到五年级才学,但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引导他们:“我们来研究一下到底谁大谁小。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画了两个同样大的圆,第一个圆的阴影部分是这个圆多少?”学生齐声回答:“1/2” “第二个圆的阴影部分是这个圆多少?”“2/3。”我接着说:“你们看看,1/2和2/3谁大呢?” “2/3大。”还有的同学说:“2/3大,因为1/2中1是2的一半,而2/3中,2比3的一半大。”我表扬了他们,并说好课后继续研究。这节课由学生的一个提问引发了思考,问题解决的并不是很完美,但学生体会到了发现与探究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质疑,激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