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卫生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卫生问题范文1
Abstract: Carries out the countrysid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s deepens the rural sanitation reform an important action. Although the country and the local All levels of the government have made all sorts of endeavors, but the rural sanitation cannot go out the health resources deployment to be unreasonable throughout, the farmer looks down upon the strange circle which gets sick.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analyzes the countrysid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the present situation to obtain, to discover affects its development several prominent questions and carries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to it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农村社区 卫生服务 对策研究
Key words:Countrysid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The countermeasure studies
作者简介:陈晓晨(1984-),女,河北沧州人,河北经贸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硕士; 韩立娜(1981-),女,河北廊坊人,河北经贸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硕士
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加快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是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具体措施,对保障农村群众得到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方便了农民就医。
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
近年来,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对农村卫生工作投入的加大,这充分说明政府已经把农民的健康和医疗问题放在了一个十分显著的位置上。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从开展之日起,就与城市同步,实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集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已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多方面的:一是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二是使农民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三是促进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巩固完善;四是使农村卫生体制的改革更切合实际;五是中医药技术在农村逐步得到普及;六是促进了农村卫生工作全面发展。
但也有很不尽如人意之处:一方面,乡镇卫生院房舍简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人员素质偏低、效益低下的状况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均是自费医疗,小病不医,大病医不起,甚至因病影响生产致贫返贫。调查反映,当今农民凡是生活贫困的,多数都与疾病和健康因素相关联,生病或健康因素是制约农民走向小康重要障碍。
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是广大农民健康的保证,而这种情况与调查者家庭的经济收入和调查者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无明显关系,说明农村居民,富的和不富的、高学历的和低学历的,均需要有社区卫生服。而且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呈现出综合性、多元化的特点,不仅需要疾病治疗,而且需要预防、保健和康复等综合性卫生服务。这些都有力的表明帮助农民摆脱因病致贫困境、建立有效的农村医疗保健服务制度已是迫在眉睫。
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有关人士指出,目前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刚起步,且呈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日渐暴露的矛盾和问题,将制约这项工作的推进和可持续发展。
(一)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不足。有人认为,乡镇村现有医院、卫生院的技术力量不错,已能够完成卫生医疗工作的任务,没有必要专门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未能从改革农村卫生体制的大局来认识卫生机构一体化的重要性。
(二)社区卫生服务职能落实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是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但就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而言,多数偏向于重医疗、康复方面,预防方面还可以,但对保健、健康教育、计生等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都是在诊疗方面做得多,这就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农村更是如此。
(三)城市与农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较健全的大多数集中在城区,而乡镇村基本以农村卫生站的旧模式为主,这导致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在保大病、保住院方面做得比较好,但由于缺乏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知识,导致很多早期可以控制的疾病由于缺乏社区卫生服务的参与,而出现大病重病才住院的情况。如果农村社区居民日常就能够得到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规范用药,则既能够节省医疗耗资,又可以减少大病重病才住院的情况。
(四)政府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多年来,有的地方卫生主管部门将有限的卫生经费着力投入到大中型医院建设上,忽视了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投资。农村社区卫生事业似乎成了社会资金投入的盲区,缺乏市场化融资的渠道和机制,造成投资渠道单一。由于缺乏资金投入,村卫生房屋设施和设备远远达不到要求。此外,乡村医生待遇普遍偏低,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待遇得不到保障,挫伤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乡村医生队伍不稳定。导致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
(五)缺乏服务的标准化概念和措施,缺乏评价指标体系。目前,乡镇医院缺乏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概念,“六位一体”的实施缺乏规范操作措施;乡村二级医务人员缺乏社区卫生服务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服务质量上缺乏统一标准。
(六)人员素质偏低。大多数镇、村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从业经验主要集中在常见疾病的治疗上,缺乏全面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咨询和计划生育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市场需求。
三、发展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研究
为从源头上打破“小病不治拖成大病,治大病又需要消耗更多资源”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为了有效解决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新的服务关系,使农民认同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必要性。在广大农村建立起以情感为交流、以服务为纽带、以服务合同为契约的新型医患关系。每位社区医护人员成为所负责村民健康的监护人、教育者、咨询者以及治疗中的协调者,使农民拥有自己固定的保健医生,乐于就医。
(二)加强健康档案动态管理,确保农村各项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落实到位。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切实贯彻社区服务的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的“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不能以搞医疗为主,过多考虑经济效益。要把“预防”作为六位一体服务的重点,从农村实际出发,结合完成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把慢性病的控制和疾病的预防作为重点,加强对慢性病的治疗和控制。在传染病的防治上,抓早、抓深、抓实。同时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
(三)尽量缩小城乡差距,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坚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卫生资源的原则,保证农村居民享受到适宜安全的服务。
(四)政府要加大投入,包括对人、财、物的投入以及对人才的培养等。要落实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的基本养老保险问题;加大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
(五)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机制。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是在乡镇政府的领导下,将独立分散的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个体医生组织起来,统一布局,成为乡镇卫生院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纳入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范围。相应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人员调配、统一财务、统一药品购发、统一文书档案、统一医疗业务、统一行政管理。
(六)建立起适合农村需要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强化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社区卫生优质服务水平,加大社区医生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切实转变服务观念,彻底转变服务模式,增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遵循低成本、高效益原则的卫生服务改革之路,是一项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是对农村卫生工作的创新实践,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只有通过探索实践-归纳总结-再探索实践,才能取得成功。我们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大胆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各地实际的农村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新路。
参考文献:
[1].李昌麒,黄茂钦.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现念[J].社会科学研究,2006,(04)
[2].李卫平,石光,赵琨.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J].管理世界,2003,(04)
[3].杨辉.构建卫生服务质量的概念框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7,(01)
[4].陈家应,龚幼龙,舒宝刚,严非.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J].中国卫生资源,2000,(04)
农村卫生问题范文2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存在问题;改进
一、前言
对农村的医学、保健和防疫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是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的重点。全方面做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工作,有利于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我国农村的蔓延,降低其疾病传播及影响程度。而且是否能做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工作,对我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因此搞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工作,是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广大农村的公共卫生意识淡薄,自我管理能力差。
由于农村人民思想比较传统,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广大农村人民认为,医疗卫生问题是个人看病打针吃药的问题,而对流行疾病的预防和维护公共卫生是政府的工作范围所在,与个人无关,从而曲解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内涵和其存在的意义。因此使广大农村群众对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科学预防流行疾病的意识有所不足,在面对传染性强甚至危及生命的流行疾病面前,造成恐慌,有些农村群众甚至在流行疾病发生时采取迷信等极端做法,在流行疾病治疗和控制方面加大了难度。
2.区域卫生规划的不合理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体制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一般按照行政区域的地理位置对卫生事业区域进行划分。由于受地域的局限性,和对全方面发展规划的不足,造成我国中大型城市的卫生资源充足,甚至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出现卫生资源浪费的情况。而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则正好相反,出现卫生资源供应不足的窘况,甚至有些落后地区严重缺乏卫生资源,这对管理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工作起着不利影响。
3.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产品的市场介入力度不足
政府对医疗卫生产品市场的进入有着必要性,其表现在医疗卫生产品信息的不确定性、医疗卫生产品外部性与内部性的混合和公众对卫生产品信息的认识不足等方面。尤其是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来说,还处于培育阶段的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市场,增加政府介入管理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政府介入力度的不足,出现一些医疗单位为牟取利润,私自提高药品价格等情况,使村民无力支付,病情得到恶化,导致农村医疗卫生市场混乱,从而增加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实施的难度。
三、加强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
1.政府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医疗预防保健网络
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形成以看病有登记、收费有发票、开药有处方、转院有记录的“四有”模式,和对人员调配、行政管理、药品调拨、业务管理、基本装备及财务管理统一的特点,是乡村一体化管理新模式。要想完善乡村管理化的方案,逐渐改善医疗服务无序、失控、散乱的状况,就要严格遵守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药品价格及其他收费标准严格实行,并保证以国营为主的进药渠道,从而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而为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大开展提供帮助。
2.对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在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的招聘上,院长可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扩大招聘范围,并使用竞争上岗的方法进行优良人才的选拔,并在其日后工作过程中,加强对其专业技能的培训、管理及监督。乡镇卫生院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要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为主,提供预防、治疗等多种基本医疗服务,把做好提高广大农民对流行性疾病的认识,和对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作为重点。
3.提高农村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关农村医疗卫生单位可以组织统一的考核和考试,对原有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进行检测评定,选优劣汰,对多余和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进行分流,并将获得农村义务人员执业证书等受过医学教育的人员积极吸纳,为乡村医生队伍的扩充提供人才。同时要对现有的乡村医生进行培训,加强对乡村医生的职责教育,利用其专业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执业道德,提高对农民群众的服务水平和责任感。
四、结论
总而言之,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对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认真贯彻实施,如何加强乡村群众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认识,并认真履行相关要求,在流行性疾病突发时如何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防护,是我国在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我国中央政府必须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地方各级政府必须依照中央政府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共同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进行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吴承平.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3,08:14-16.
[2]付春芳.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时代金融,2015,02:25+28.
农村卫生问题范文3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7-0652-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创伤和损伤;暴力;儿童;农村人口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产物,特指农村地区大量劳动力外出打 工,使未成年儿童留在家乡,缺少父母一方甚至双方有效的监护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由 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其心理社会能力发育偏离以及健康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包括儿 童教育和社会工作者的关注。
1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
留守儿童的父母将儿童托付给在家的一方或长辈、亲戚朋友等,受托方(监护人)的选择及其 照顾的好坏会关系到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与发展。
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李庆丰[1]将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 分为隔代、上代(亲戚和朋友)和自我监护,未考虑父母一方抚养类型。段成荣等[ 2]将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分为单独留守,占4.41%;与父亲留守,占2.46%;与母亲留 守,占7.73%;与父 亲以及其他亲属留守,占25.96%;与母亲以及其他亲属留守,占8.04%;与其他亲属留守 ,占51.76%。叶敬忠等[3]以社区为研究单位,将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4 类,即隔代( 祖辈)监护、单亲(父亲或母亲)监护、上代(亲戚或邻居)监护、同辈(哥哥姐姐或自我 )监护等,对陕西、宁夏、河北和北京地区10个村庄的调查结果表明,前2种类型分别占16 .9%和79.2%。殷世东等[4]将留守儿童监护分为单亲监护型、祖辈监护型、亲朋 监护型和自我监护型,安徽省皖北地区的4种监护类型分别占52.5%,40.5%,4.7%和2.3 %。
综合研究表明,尽管调查地区不同,但全国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都是以单亲监护为主,其 次为隔代监护。而在单亲监护类型中,又以与母亲留守为主,这与我国“男主外,女主内 ”的传统文化有关。单亲监护特别是母亲作为监护人,面临着很多的家庭教育压力。一方面 单亲监护人面临着繁重的农活及家务劳动负担,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和情感交流;其次是农 村地区的女性往往文 化程度偏低,难以胜任对子女的教育任务。隔代监护则可能发生对儿童生活照顾不够理想、 对儿童学习辅导或监督束手无策、对儿童缺乏情感沟通或缺乏管教等[5]。
2 留守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是最易出现和给予关注较多的问题。鉴于国外对亲属抚养儿童心理 卫生问题研究经验,有必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卫生需求进行广泛的评价[6]。
2.1 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既往的观点认为,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偏低 ;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外出打工家庭的经济状况优于非外出打工的家庭,留守儿童的主观幸 福感应该高于非留守儿童。但张丽芳等[7]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定留守 和非留守中学生的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略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可能因为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和情感交流,引起主观幸福感降低,从而削弱经济 状况优势及其相关幸福感的增加。
2.2 留守儿童的孤独与抑郁 由于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长期与父 母两地分离,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留在家里的祖辈、其他亲戚或母亲/父亲无 暇顾及他们的情 绪变化和情感需求,长期积累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有研究用“儿童孤独量表(CL S)”评定三~六年级留守小学生的孤独感,结果表明,有孤独感的留守儿童占17.6% [8]。还有研究显示,留守儿童虽然退缩、无助、自卑、寂寞等心理行为增加,但与非 留守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
2.3 个性发展的偏异 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 他们特别需要长辈 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然而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 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明显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 [8]。长此以往,一些留守儿童变得郁郁寡欢、脾气古怪、孤僻内向、性情淡漠, 甚至会产生怪诞失常行为;久而久之,极易造成认知和人格发育偏异。
2.4 心理病理症状增加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使用多种心理卫生评定量表评定 留 守儿童的心理病理症状。黄爱玲[10]运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评定中学生的心 理卫生问题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为27.3%,主要为轻度心理问题,其中 强迫症状为55.6% ,焦虑为26.3%,抑郁为24.2%,偏执为23.5%,敌对为22.2%。王东宇等[11] 同样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在福建3个地区中学生调查结果表明,30.3%的留守儿童有 心理问题,其中强迫为6.3%,焦虑为16.2%,抑郁为12.3%,偏执为8.5%,检出率显 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3 留守儿童的伤害与暴力
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督,伤害和暴力以及虐待问题成为新的公共卫生问 题。
3.1 伤害 留守儿童由于疏于监护以及在心理应激情况下,难以及时获得父 母的心理支持,很多研究者推论其伤害行为的发生情况可能更为 频繁,所以应开展调查和监测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伤害行为现状、特征和影响因素等课 题的研究。由于农村地区的地理特征,留守儿童的溺水死亡事件时有发 生,农村留守儿童的道路交通伤害、触电等也较多见。与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有关的问 题之一是留守儿童的自伤行为和自杀意念、自伤未遂等增加,自杀死亡的案例时见 报道。
3.2 虐待与忽视 国外研究表明,亲属抚养(kinship care)儿童的躯体 虐待、忽视和待发生率增加[12]。然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复杂, 其虐待和忽视情况可能不同,如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可能更多放任对孙辈的管教,其他亲 属 往往不便管教。但有研究显示,父亲外出打工或工作是中学生反复躯体虐待和情感虐待的危 险因素[13]。同时,隔 代和上辈监护对留守儿童情感和医疗上的忽视问题增加[14]。农村留守女童的 待/犯问题时见媒体报道。伍慧玲等[15]研究认为,性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缺乏 、安全监护缺位和农村地理环境缺乏安全性防范是女童遭受犯的危险因素,必须严格父 母的 监护责任。家庭、学校、社会要对留守女童加强性安全的意识教育,在加强犯活动 防范的同时,加大打击和惩处的力度,震慑犯罪分子。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在短时期内消除,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有扩大的趋势,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和伤害预防控制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4 参考文献
[1]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 地的调查报告.上海教育科研,2002,(9):25-26.
[2] 段成荣,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29(1):34-36.
[3] 叶敬忠,王尹欢. 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 人口研究,2006,30(3):55-59.
[4] 殷世东,朱明山.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中国教育科学,2006(2):14-16.
[5] 黄小娜,吴静,彭安娜,等.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 医学 与社会,2005,18(2):5-6.
[6] LESLIE LK, GORDON JN, LAMBROS K,et al. Addressing the developmental and m ental health needs of young children in foster care. J Dev Behav Pediatr,26(2):1 40-151.
[7] 张丽芳,唐日新,胡燕,等.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中国健 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368-370.
[8] 王良峰,张顺,孙业桓,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 06,15(7):639-640.
[9]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8.
[10]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 :351.
[11]王东宇,林宏. 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 中国学校卫生,2 003,24(3):521-522.
[12]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Committee on Early Childhood and A doption and Dependent Care. Developmental issues for young children in foster ca re. Pediatrics,2000, 106(5):1 145-1 150.
[13]陶芳标,叶青,Kim SD,等. 青少年童年期反复身体和情感虐待经历及其相 关因素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310-314.
[14]唐喜梅,卢清.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10):70-72.
农村卫生问题范文4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声像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农业科研声像档案能够图文并茂地再现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广大的农民用户能直观地认识动、植物品种性状,正确掌握养殖技术或栽培管理,也为科研工作者成果申报提供了有力的科学凭据。农业科研声像档案是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科学试验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作为农业科研档案部门应重视声像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但是,农业科研声像档案的管理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尽快加以完善和解决。
1存在的问题
1.1归档不及时
声像档案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特殊归档要求,例如:照片、影像需辅以文字说明,如果不及时归档,时间一久即便是摄录人员也难以追忆齐全;一部分分散在各科室或个人手里保存着部分有价值的声像资料,存放条件差,叠放无序或管理不规范,由于某些科技人员档案意识不强,缺乏对声像档案的管理知识就会造成声像资料损坏或缺失。
1.2管理分散
声像档案管理目前存在着3种形式:一是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随时形成随时归档;二是课题组在项目结束后一次性移交档案室;三是由科室或个人保存。由于农业科研声像档案存在着课题周期性长,难以集中统一管理,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有的科技人员虽有保存意识,但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因此,声像档案管理分散是科研部门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1.3保管条件跟不上要求
由于对声像档案缺乏重视,投入资金相对较少,不能及时配置和更新设施、设备。声像档案需要的专业设备和专用材料质量的好坏、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声像档案质量和存档质量好坏。因为声像档案的保管条件比纸质档案要求更严格,需要设置声像室或配备声像档案专柜。有的管理部门把声像档案存放在普通书柜或与其他档案混存,而按规范管理要求应具备恒湿、恒温防磁等保存条件,如果保管条件差,声像档案就难以长久保存。
1.4档案管理员水平有待提高
声像档案的保管要求比一般的纸质档案要求更高,例如:光盘档案管理中,随着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光盘的可读性也随之而变。因而光盘在管理上就得适时应用电子技术才能发挥其利用价值。
2对策
2.1加强宣传工作
为确保声像档案及时、完整归档,只有加强宣传、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全体人员的广泛关注,才能提高各级领导及有关人员声像档案意识。搞好声像档案工作不仅是档案部门的职责,也事关各科室及每个科技人员,同时档案管理部门也可结合各科室的中心工作,通过声像档案以生动的利用实例,发挥声像档案自身的宣传教育作用,才能有效地、完整地收集科技声像档案。
2.2加强声像档案管理
要改变声像档案管理混乱的现状,必须加强管理,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并纳入科研管理条例中,把其作为档案目标管理、年度检查的重点内容[1-2]。各科室应根据有关制度对产生的声像资料及时或定期交档案室统一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应随课题研究跟踪管理,只有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才能防止声像档案分散流失。若要确保有关制度落实到实处,还必须制定有效的配套措施,明确责任,做到有章可循,使之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以确保声像档案归档质量。
2.3创造规范保管条件
要结合声像档案工作实际,从长久保管和利用考虑,声像档案保管条件要求恒湿、恒温、防磁、防震、防光、防火等,目前科研档案管理部门普遍不符合上述要求,短时间内都配齐专柜或设专室也不现实。因此,要创造条件,力求规范保管[3-4]。一是声像档案要独立成卷,使用声像柜或密闭铁柜单独存放;二是要严格控制库房湿温度,避免光线、磁场等;三是录音带、录像带采取定期倒带等保护措施,尽量延长声像档案的寿命。
2.4提高管理员水平
声像档案管理工作随着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档案主管部门应开设专业培训班,为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提供较好的继续教育机会。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时期声像档案管理的要求。
3参考文献
[1] 王桂芝.声像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兰台内外,2010(1):36.
[2] 张芳,孙夏耘.声像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7(4):179-181.
农村卫生问题范文5
〔中图分类号〕 G478.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B)―0021―01
所谓校园文化,是由教师和学生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设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整合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它是整个学校存在与发展方式的总和,是学校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的统一,是办学目标、校风校貌、学校传统的综合体现,它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
一、新形势下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现状一:农村中小学校硬件基础很差。首先,当前农村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情况不容乐观。虽然近年来启动了危房改造计划,一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一定的改观,基本上消除了危房,但农村中小学校舍整体上质量差,年久失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次,农村中小学硬件改造环境投资不足。由于资金有限,行政部门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的投资,多倾向于中心学校。
现状二: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很多农村学校的育人理念、管理模式、操作方式、运行机制依然陈旧。学校文化建设自主创新的意识、环境、机制均没有真正地确立,校园生活单调、贫乏。
现状三: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误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校园风气,就是搞活动,就是校容校貌等等,而不能认识到它是一个完整而又复杂的系统,以至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单一、形式呆板,内容上缺乏新意、缺少个性。
二、五个“加强”,促进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品位的提升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整合优化育人环境。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校园环境建设要打破常规的、单一的、静止的模式,整合优化固有的教育资源,在“熟视”的领地变“无睹”为“有睹”,开掘出更为宽广的教育新天地。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育人机制。“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须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同时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使制度“文化”化。制度文化处于表层的物质文化与深层的精神文化之间,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学校在制订和完善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把人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与做人准则、精神需求与践行准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融的规章制度,使之既能激励引领,又能规范约束。
3.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育人目标要通过学生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训练活动等来实现。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长禀赋,“量身定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求真、求知、求乐,从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特点、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精心策划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开拓学生的思维视界,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
农村卫生问题范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学校职责定位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221-03
农村留守儿童是新时期“打工经济”孕育出来的特殊群体,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由于农民流动而引发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是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现象的附属产物。中国农村传统稳定的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数以千万的农民离开了农村的土地,进入城市寻求生存,他们由于自身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及城市内的政策性限制,大部分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乡,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仅广东省留守儿童就有100万人,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广东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广州、深圳和珠三角洲地区保持领先发展,中间状态的粤东、粤西两翼地区,比较贫困的是粤北山区。广东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农村大量劳动力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户籍等制度的原因,许多儿童无法跟随父母在城市落脚,只能被托付给其他人照看,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一、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对广东省的个别县例如佛冈、清新、阳山县分别进行了调研,调查显示,75.8%的儿童被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4.5%的儿童被托付给外公外婆照顾,5.5%的儿童被托付给其他亲属照顾。而且有45%的父亲和32%的母亲已经外出打工5年以上,从以上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主要是由祖辈隔代监护,在调查中,儿童监护人最大年龄为87岁,42%的监护人在65岁以上,由于监护人年龄较大,年老体弱,文化程度较低,在加上广东特殊的气候,潮湿多雨,监护人无法为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提供足够的物质和精神保障,在留守儿童个人生活方面,大部分留守儿童交友是正常的,但也有少部分留守儿童经常与不良青少年混在一起,过早接受不良事物,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只能对留守学生进行一定有限的学习辅导,此外,监护人往往只关注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问题,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人生安全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监护。
二、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是因为一定时空变迁的共性问题,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独有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口流动存在不同的特征,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所受到的影响和呈现的问题又有所差异。尽管某些专家调研报告说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工作,开拓了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好、更正确地教育子女及非留守儿童的父母因处在偏僻山村,视野狭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这只是个别现象,这种情况存在于少数儿童身上,但由于留守儿童所处的年龄的限制,自控能力较差,还是需要父母陪护身边,否则就会导致种种问题的产生。
(一)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普遍较差
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留守儿童总体上学习成绩较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学习目标,厌学、逃学、迷恋网络等现象十分严重,父母外出打工,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及监督,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进取心,主动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时间久了,难题越来越多,对学习就会缺乏兴趣,甚至出现课堂上纪律较差,而上课的老师无力管好那么多学生,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尖子生身上,对留守儿童放任自流,这只能导致留守儿童越来越差。
1.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据调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心较少,出了问题,监护人也不知道怎么来做心理工作,更何况父母远离家乡,缺少了与父母沟通的机会,导致留守儿童心中情绪压抑,心理问题淤积,监护人只管吃、穿,无暇顾忌心理问题,而且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倔强,与别人很少沟通交流,遇到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就会越积越多,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身心健康,形成性格扭曲,甚至出现行为失控至走上犯罪道路。
2.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的有效的监管,父母由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外出打工,由于各种体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将孩子留在家里让隔代老人监护,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又弱,农村留守儿童最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人身安全问题。一份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受过外界欺负的占77%,女孩遭受害的问题也时常发生。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就是保护儿童,由于体制的不完善,让他们难以真正受到追责。
(二)监护人教育方式不当
从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多半是家庭隔代教育,由于祖辈和孙辈年龄相差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相差甚远,与孩子沟通起来有很大困难,只能在物质上做到百依百顺,溺爱放纵;有的祖辈年迈无力,体弱多病,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出现无人过问、无人关心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严厉型的,在孩子学习成绩一旦落后时,祖辈害怕孩子学习上不去,无法向儿子交代,不是批评,就是打骂,使孩子的自尊心严重受到伤害;最后一种情况就是任其自然生长,只要不出事就行了,将来还是得出去打工,对学习采取消极的态度。
(三)学校教育措施不力
有的农村学校只是从政策上应付一下,很难落实到实处,一方面是由于师资力量跟不上,由于农村小学待遇条件较差,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都不愿意下农村,这样就造成“学生多,老师少”的现象,教学任务中,教师精力不够,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的关爱无暇顾及,对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和家长的沟通很难保证,有的学校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小,根本就没有重视,留守儿童占比例较大的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
三、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导致留守儿童上述问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形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究其直接原因,是父母远离孩子,把孩子留在农村让父母、亲戚代养或是独立生活,这样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为什么农民工不将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这又涉及到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的原因。留守儿童问题的本质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壁垒使得外出务工者无法将子女长期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因为这个限制,子女上学比较困难,当地学校一般不收留没有户籍的学生,如果要上也得要交高额的赞助费,虽然国家对赞助费三令五申,但是学校还是以其他名义来收,农民工一般是交不起这笔费用的,如果上私立学校,由于私立学校办学不规范,师资力量跟不上,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更是不甚满意,最后只有让孩子留守在家乡读书。
其次是经济原因。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工业不发达,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趋于饱和,价格波动较大,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况且我国农村经济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远未形成,规模效益较低,这就导致经济不发达区域的劳动力大量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再次是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1)学校在教育方面缺乏人性化管理,只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缺少对留守儿童耐心引导,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很多困惑和问题,由于家庭的关爱缺失,他们需要学校能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爱,农村学校由于师资的限制很少开专门的心理的课程及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随着生活、学习节奏的加快,这些内容不仅对留守儿童是需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2)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只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真正深入地落实。目前农村社区建设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时,还存在基层组织重视不够,基础设施建设考虑较少,社区环境较差,社会服务渠道不畅等问题。
四、针对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学校定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各级政府及学校的高度关注,当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缺位时,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阵地,又聚集大量人才教育资源,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和主导教育职能。对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和管理学业外,更重要的是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一)改变教育教学理念
学校应以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对于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家庭教育缺失,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主动承担起这部分责任,来承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责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只看重学习成绩,同时加强对老师专业素质培养,学校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开拓者,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以学校和班级为单位,详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全面了解本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包括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去向、联系方式和监护人情况等有关信息,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并开展咨询心理教育工作,学校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教育教师,开设关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地与孩子的父母及监护人沟通,同时也是对孩子的父母及监护人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使得这些有情感及教育缺失的孩子在学校可以得以一定的补偿。同时按时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交流学生在校情况,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与家长或监护人的经常交流,协同培养教育。
(三)加强学校寄宿制管理
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学校要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把他们的全部生活时间和学习时间集中在学校统一管理,使其学习有充分的时间,而且与老师朝夕相处,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寄宿制学校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由校长全面负责,班主任具体负责,教师配合,层层落实,全面负责留守儿童的安全、生活等问题,积极为寄宿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发挥好寄宿制学校应有的作用,从而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需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监督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
(四)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
教师应与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学校教师可运用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途径,与留守儿童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经常性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重要问题要责成家长回家亲自解决。开通亲情电话,教师需要全面深入地掌握孩子的表现,“亲情电话”加强了学校、家长、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要求孩子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渴望。教师应与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教师是临时监护人、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之间的桥梁,当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问题时,老师应及时联系父母或临时监护人,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五)开展多种活动,加强思想教育
组织回到家乡的留守儿童家长来学校开展讲座,用他们在外边的亲身经历、打工的艰辛、挣钱的艰难,来唤醒学生的感恩之心,并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答父母。老师组织学生多阅读一些名人传记及参观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号召他们自信、自重、自强、自立的决心和信心。树立留守学生中的模范典型,让学生从身边的榜样中汲取力量,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学习方面,成立学习小组,开展帮扶活动,缩小学习差距,树立信心,让学生感到学校就是家,学校有温暖。
参考文献:
[1]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原因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9,(09).
[2]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曲凯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回顾与前瞻[J].青海社会科学,2009,(11).
[4]钟建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