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垃圾分类;资源化;回收体系;公众参与

1、 前言

城市垃圾产量逐年上升,不仅占用土地,且伴随着二次环境污染风险等问题。据环保部、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正遭遇“垃圾围城“现象,已侵占土地75万亩[1]。十二五期间,杭州市市区生活垃圾日均处理量8356吨,年均增长率为6.5%,现有垃圾处理设施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破解垃圾围城困境已刻不容缓。垃圾源头分类收集是垃圾有效管理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垃圾循环利用的最有效手段[2, 3]。2016年12月的《“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明确规定,到2020年底,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2000年,杭州被列入住建部制定的全国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形成高效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后G20时代,杭州正向国际化都市迈进,给市容环境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西湖区作为杭州重要的主城区,其垃圾分类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杭州市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成败,如何提高垃圾源头分类实效已成为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2 、垃圾分类现状

自2010年3月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工作以来,西湖区通过以下五方面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垃圾源头分类收集,积极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引导公众参与垃圾分类收集。(二)建立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目标责任体系,通过考核评比、选差通报等手段落实垃圾分类目标任务。(三)组建垃圾分类志愿宣传队伍,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培训宣传活动。(四)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创新途径,实施生鲜垃圾专线清运,解决农贸市场空余场地少、分类质量差等问题。(五)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小区,鼓励社区采用激励手段、第三方服务试点等挖掘公众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积极性。目前,已有10个镇街、74个社区、354个小区近18万余户家庭加入到垃圾分类行动中,区属112家机关事业单位已经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全区垃圾分类小区覆盖率达到约83%,主城区除部分城中村外实现了生活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

3 、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3.1 政策法规不健全,约束性与激励性动力不足并存

当前,法律法规中关于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为了结合杭州市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更好地加强生活垃圾管理,近年来,杭州市陆续出台了《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一步细化了垃圾分类收集管理的具体规定,但仍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首先,立法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条例》对于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如何丢弃、如何收集、如何处置,以及如何实施处罚措施等未能给出具体的规定,这种政策的模糊性给市民、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在实施条例时带来一定难度,从而使得执行力度大打折扣。其次,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条例》指出鼓励单位和个人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鼓励经营者或管理者设置便民回收点,但是缺乏具体的鼓励措施,也没有给出奖励、补贴等激励政策相应的具体规定,这对于公众参与垃圾源头分类与减量化缺乏实质的激励作用。再次,规定了监督及惩罚措施,但是当前的垃圾分类收集现状下,一定时期内在执法上显然存在一定难度。此外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未能体现“多生产、多付费”的原则,无法体现垃圾减量化的激励作用。

3.2 末端处置与前段分类脱节,垃圾收运与处置能力亟待提高

城市垃圾除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及有害垃圾等生活垃圾外,还包括建筑装修、大件杂物、园林绿化等非生活垃圾。当前,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由焚烧场处置,但其面临着消纳处理能力有限的问题;可回收垃圾中具有高价值的部分由企业回收,而大量低价值可回收物(包括玻璃、木头、陶瓷等)面临无人收运的尴尬境地;虽然有害垃圾数量极少,市环保局指定的处置企业仍无法完全满足当前的处置需求。非生活垃圾的消纳存在一定问题,其中建筑装修垃圾、大件杂物垃圾主要依靠外运,而部分园林绿化垃圾被混入生活垃圾处置渠道。自2009年推进垃圾清洁直运以来,垃圾清洁直运的推进减少了各垃圾中转站周边的污染,但也因为清运距离的增加带来了清运频次减少、垃圾满溢现象时有发生等问题,同时清运过程中存在将分类的垃圾进行重新混合收集运输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3.3 垃圾处理经费保障不足,资金渠道有待拓宽

城市垃圾治理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当前城市垃圾治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外加卫生费,尽管杭州已实行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然而收费标准相对较低,收缴率并不如意(仅为50%左右),垃圾所收费用并未随着垃圾的增长同比增加,资金无法满足垃圾分类收集处置所需,导致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同时,实际工作中缺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专项激励经费,无法对分类减量成效显著的社区、单位及市民进行有效激励。同时,随着垃圾分类覆盖面的拓展,对前端垃圾分类设施保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才能建设足够数量的无害化处理处置工程,使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达到预定目标。但仅靠国家和地方财政专项拨款解决,很难达到预定目标。

3.4 公众参与后劲不足,参与深度与有效度有待提高

城市中80%以上的生活垃圾来源于家庭[4],社区居民是生活垃圾的最主要排放主体,因此居民在垃圾源头分类和收集中的执行情况直接影响垃圾分类、废弃物的利用率、运输成本、末端处置难度等。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环保价值观、环境态度、公共宣传教育、具体环境知识、感知到的行为动力心理因素等。尽管已经开展了多元化的垃圾分类意识宣传、培训等工作,已大大提高了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意识,但是居民在实际日常操作中分类意愿尚未深入人心,正确分类投放有待提高,参与热情和参与有效度亟待提高。

4 、对策及建议

4.1 加快制定垃圾分类实施细则及配套政策

为了提高城市垃圾源头分类、回收、运输、及处理的管理水平,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协同推进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加快制定垃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技术规范,垃圾处理收取制度等立法工作,以提高垃圾分类的可操作性;同时要切实制定鼓励垃圾分类的配套政策,明确奖励机制、资金来源渠道,实施细则,监督机制等;此外,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目标的激励约束机制。

4.2 完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垃圾收费制度,强化垃圾排放者的责任和义务,推行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建议进行分类计量收费制度,将垃圾分类阶梯收费制度延伸到普通居民,以提高公众垃圾分类及减量化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垃圾分类减量考核机制,垃圾分类涉及单位部门众多,小区内需要住建部门协调物业企业,农贸市场、商场等涉及商务、市场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医院、学校的垃圾分类需要卫生、教育部门的协同组织,而目前虽然我区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制定了对镇街和各部门的考核办法,但此项考核并不具备强有力的约束力,难以达到部门联动的效果。建议动员社会组织介入,加强第三方监督力量的体现。建立垃圾分类信息通报制度,促进各部门对分类工作的执行力度与相互监督。

4.3 构建多元化畅通的回收网络,规范现有回收设施

除了小区内设有垃圾分类设施外,还应在人们经常光顾的公共场所设立可循环物质回收网点,如在超级市场,便利店、停车场等,同时鼓励以互联网等创新方式进行垃圾回收利用的模式,构建多元化畅通的回收网络,对于加入回收网络的网点主体给予一定的回报。规范现有回收设施,垃圾回收设施应有统一标准,并在不同颜色标注的垃圾桶上注明回收的类别和简要使用说明,指导消费者使用。对于有条件的社区,建议可回收垃圾进一步细分,如分别回收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

4.4 继续拓展宣传渠道,持续深入推进垃圾分类教育

前期环卫部门通过宣传橱窗、电视、网络等开展了各N宣传活动,但垃圾分类尚未引全社会高度重视,需要政府加大力度引导市民正确认识垃圾分类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是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从幼儿园、学校开始抓,将垃圾分类积分列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在机关、事业单位生活垃圾“三化四分”活动中,成立生活垃圾“三化四分”讲师团,优先在领导干部中开展垃圾分类,带动其他成员自觉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三是积极与“双11”、“双12”活动电商平台合作,阐明垃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消费者积极参与,推出绿色消费,创建绿色消费单位。

4.5 采用利益驱动方式推动公众参与

对于政府而言,应该关心的不是公众是否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而是如何激励公众为了社会的利益而行动。通过积极的激励方式来推动垃圾分类往往可以有效促进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收取垃圾处理费时,按照垃圾量的多少,以及是否主动进行垃圾分类进行分别计费收缴。对于垃圾量较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收取较低的垃圾处理费,反之则收取较高的垃圾处理费。可结合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如通过“绿色账户”、“垃圾智慧分类模式”等,将居民信息与垃圾分类进行关联,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积分,积累的积分可以兑换各种奖励,如购物卡、话费充值卡等。此外,对于垃圾分类执行不力的个人、单位、及管理部门进行举报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奖励,这也有助于弥补现有垃圾分类监管力量不足。

4.6 拓宽资金渠道,发挥市场竞争机制

当前,政府应利用经济激励手段促进市场机制在垃圾分类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引入多个社会主体承担垃圾收运与处理责任的实施,向公众提供一个设施更加齐全、环保质量更高、运作更加高效的服务体系。通过减免税、贴息、专项资金等方式对致力于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机构进行激励。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充分挖掘垃圾治理产业链上各企业的发展潜力,提高垃圾治理服务质量和能效,另一方面可以培育新型企业的发展,同时也解决了政府资金负担大的压力。

5 、结语

面对城市垃圾逐年增加,处置瓶颈日益显现,加之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需要改变传统的垃圾回收处理模式,进行垃圾源头分类促进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垃圾分类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体系、构建高效的回收网络体系、发挥市场机制、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多层次协同共治的局面,才能破解垃圾分类实践困境。

[参考文献]:

[1] 信息评论, 我国超三分之一城市遭垃圾围城 侵占土地75万亩. 我国超三分之一城市遭垃圾围城侵占土地75万亩信息评论.

[2] Sinclair, R.G. and R.C.O. Ontario, Solid waste reduction through recycling : an examination of program design. University of Ottawa, 1987.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范文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Wenchang county rural life trash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to the future of rural living garbage proposals.

关键词:文成弄成生活垃圾建议

Key words: Wen Cheng Wen Cheng living garbage proposal

中图分类号:R821.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为加强城乡生态环境,有效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保障饮用水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三个文成”建设,我县近几年来结合实际,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长效管理机制。

我县生活垃圾处置现状

文成县从2010年正式在全县启动实施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并不断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监管机制,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我县现生活垃圾主要采用的处理方法是:珊溪水利枢纽工程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涉及乡镇运送至县城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处理;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乡镇就近进行卫生垃圾填埋或焚烧场处理;各个林场、边远行政村采用就地卫生填埋处理。经过三年的努力,到今年我县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覆盖率达到100%以上,全县城乡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户三包、村收集、乡镇转运、县统一处置”的运作模式,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和处置,农村环境污染减少,农村环境面貌实现根本性好转。

二、主要成效与做法

一是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实施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各方协调,整体联动。我县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认真研究,强化落实,按照标准化要求加快推进全县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

二是建章立制,长效管理。出台了《文成县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实施意见》,按照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标,建立了“户三包、村收集、乡镇转运、县统一处置”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从2010年5月份全县生活垃圾处理工作进入试运行。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专门成立督查组,县生态办每年制定生活垃圾处理实施方案,并逐步完善各乡镇的生活垃圾基础设施建设。每季度联合农办、规划建设局、文明办、财政局等单位对10个乡镇384个开展城乡洁化季度考核工作,主要围绕“三必查、三重点”(即建成区、社区、沿路沿溪行政村必查,沿路、沿溪、沿街为重点)做好考核工作。几年来,我县建成了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成33个垃圾中转站、114个垃圾收集点,配备了垃圾收集三轮车300多辆、转运车18辆、垃圾筒1万多个,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以上,全县垃圾收集处理覆盖率达到100%,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和处置,。

三是广泛宣传,深入发动。针对当前城乡环境的突出问题,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促进生态文明所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各乡镇加大开展了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召开动员会、发放宣传手册和设置宣传栏等方式,尽可能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广大干部群众切实了解城乡环境整洁的重要性,让广大群众真正明白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的益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群众自觉参与意识,更好地推进该项工作顺利实施。同时,也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四是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县各有关职能部门逐步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每年划出一定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补助。2010年至今投入生活垃圾处理各项工作经费共2500多万元,主要用于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收集点等建设和完善,用于垃圾车、收集三轮车、垃圾筒的购买,用于全县生活垃圾保洁补助、垃圾中转和处置的补助等。同时,各乡镇、各行政村逐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探索政府、社会、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通过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取得实效。

主要存在问题与建议

虽然经过三年的努力的,农村环境得到的改善,实现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和处置,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一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成效还不够显著,先后建成垃圾收集点、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有一部份建设使用率不高,处于闲置或破损状态,有一部分设施成为“半拉子”工程,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二是保洁长效机制还须进一步完善。部门乡镇对社区(行政村)的长效保洁机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存在应付检查、搞突击现象。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范文3

内容摘要:减量化和资源化是处理生活垃圾的重要原则。本文对贵州省贵阳市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现状进行剖析,发现存在一些问题,由此提出了加强政府统一引导,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征收垃圾处理费由定额制向从量制转变;建设生活垃圾资源化市场,推进垃圾资源产业化;开展可持续填埋,实现填埋场向巨型中转站转变等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生活垃圾 减量化 资源化 分类 可持续填埋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废纸、废塑料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和人口规模的增长,垃圾围城的局面在众多城市正日益显现,有效地应对生活垃圾危机受到广泛关注。为了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吕军和董斌(2007)通过模型从理论上证实城市生活垃圾收费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保护城市环境。孙晓杰(2009)等从社会进步和分工角度认为生活垃圾应先混合收集再分类。刘莉(2007)、周宏(2007)等分别就加拿大、日本等国生活垃圾的管理举措进行探讨,以期将其成功做法应用于国内实践。这些研究对于国内开展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但鉴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条件差异较大,有些做法在特定地区不具有普适性。而根据《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规定,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原则是主导原则。为此,本文将以贵州省贵阳市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方面开展的工作进行研究。

贵阳市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现状分析

生活垃圾减量化是指尽可能减少流向垃圾填埋场的生活垃圾量,通常的措施有:生活垃圾产生之前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减量化;生活垃圾产生之后通过垃圾分类实现减量化。本文主要从垃圾分类角度对减量化问题展开研究。资源化指将生活垃圾中能回收的、可再利用的物质分离出来加以利用,使生活垃圾最终填埋量降至最低。近年来,贵阳生活垃圾清运量呈逐年上升态势,仅2009年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71.02万吨,比2008年增加了17.86%,卫生填埋为主要处置方式。但是,贵阳目前营运的高雁和比例坝填埋场日处理能力仅为1530吨/日。显然,垃圾产生量已经远远超出现有垃圾填埋场的处理能力。为满足生活垃圾卫生填埋的需要,贵阳拟在花溪区、息烽县、开阳县和清镇市新建四个卫生填埋场。可是,填埋场兴建意味着巨大投资,同时因垃圾卫生填埋的技术处理、地点选择等因素影响,垃圾填埋可能会引发地下水、空气和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为此,减少生活垃圾填埋量,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是贵阳应对垃圾危机的重要举措。至此,贵阳市已开展了大量工作。

(一)加快生活垃圾分类的进程

2009年12月,贵阳市委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情况调研后指出在2010年开始进行垃圾收集试点工作。为逐步形成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削减、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运行机制,贵阳市城管局在云岩区和南明区选定30多个社区和学校作为试点,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运输。在这些试点区域分别设置垃圾分类收集桶,并向居民和学生发放绿色和黑色两种垃圾袋,垃圾袋上印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种类。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等,而不可回收垃圾包括普通生活垃圾、废旧电池等有毒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固体废弃物。计划从2010年开始,按照先试点推行、再逐步推广的方式,在贵阳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

(二)引入新式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

长期以来,大多数城市生活垃圾都以混装为主,家庭通常是“一袋制”,垃圾箱是“一桶制”,贵阳也不例外。目前,云岩区、南明区的部分街道,仍然可以看到混装式垃圾箱或大型垃圾桶。近年来,贵阳在生活垃圾收集上逐步引入垃圾分类收集思想,如在中华路等主干道用三格式垃圾箱替换混装式垃圾箱,摒弃了“一桶制”,这种垃圾箱与混装式垃圾箱的不同在于,垃圾箱分为三格,分别存放不同类型的垃圾;箱外喷涂“可回收”、“不可回收”、“废旧电池回收”字样及标识,便于市民正确投放垃圾。除三格式垃圾箱外,在其他街道还有两格式垃圾箱,但这种垃圾箱仅包括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个格间。

(三)尝试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

根据垃圾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国内许多城市都开征了生活垃圾处理费。目前,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的途径有:第一,将垃圾费收缴附征于营业税和产品税等。第二,将垃圾处理费附征于水、电等公用事业收费。第三,直接向公众收取垃圾费。按计价方式不同,分为定额制和从量制。定额制以户或人头作单位,收取固定垃圾费;从量制按垃圾量收取费用。为降低政策的执行成本,贵阳垃圾处理收费选择定额制。从2010年1月起,对产生城镇生活垃圾的国家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户、城镇居民等开征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费,其中城镇居民为2元/月•人,一般随水费代征。垃圾处理费的收取为贵阳生活垃圾的安全处置提供了资金保证,可以扭转因资金短缺而导致垃圾处理不力的局面,建立垃圾处理产业,同时提高了市民的垃圾付费意识,强化了环境卫生观念。

贵阳市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贵阳在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一些深层次问题依旧制约这两方面工作的开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高

生活垃圾分类有利于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但却未引起市民足够的重视。主要因为:第一,长期养成的垃圾混装习惯短期难于改变。因垃圾分类异于传统垃圾处理,客观上要求市民分类放置垃圾,这需要人们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个体工作量。第二,市民开展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保护。有些市民对垃圾进行了分类,但因贵阳生活垃圾多采用混合运输,使得市民垃圾分类的努力没有得到体现。第三,缺乏相应的垃圾分类设施和设备。目前,贵阳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垃圾分类收集装置,无论街道、社区还是企业用于装垃圾的垃圾箱和垃圾桶各种样式的都有,难以引导人们正确地投放垃圾。第四,缺乏相应监督机制和强制性惩罚措施。目前,生活垃圾分类都建立自愿基础上,垃圾分类与否、分类是否正确没有相关的组织和机构来监督和管理,使得倡导垃圾分类流于形式。第五,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和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很多市民对如何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不了解,这客观阻碍了垃圾分类在社区和家庭的开展。

(二)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套不足

生活垃圾分类配套设施的缺乏,使得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很难推动。贵阳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垃圾容器配置不规范。市区街道配置的垃圾箱部分是混装式,部分是两格式,还有部分为三格式,且前两种垃圾箱所占比重较大,这种设施布局不利于生活垃圾的安全处置。因为前两种垃圾箱无法阻止废电池、日光灯管、杀虫剂容器等危险废物进入生活垃圾。同时,许多居民小区也是混装式垃圾箱与分类垃圾箱并存,并建有垃圾池,而这些垃圾池实质上就是大型的混装式垃圾箱,这些均不利于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第二,运输设备配置不合理。目前,市区生活垃圾的运输工具主要有手板车、人力三轮车和垃圾车。当垃圾运输时,不论垃圾是否分类,都将垃圾直接倒在车上,垃圾分了又混、多种垃圾互混现象普遍,运输工具没有做到专车专运,专类专运,使得垃圾箱的分类效益无法体现。

(三)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不完善

没有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垃圾资源化工作难于开展。贵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不完善主要表现为:第一,征收定额制垃圾处理费不能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将为贵阳生活垃圾的安全处置提供经济支持,但是定额制收取方式对减少生活垃圾产生起不到激励作用,可能还会产生负作用,排放更多生活垃圾。第二,混装运输降低了分类效率。贵阳生活垃圾运输一般先由手板车、三轮车将垃圾箱、垃圾桶的垃圾收集到垃圾转运站,再由大型垃圾车运至垃圾填埋场。这样常出现将已分类好的垃圾混装后拉到垃圾转运站,这客观上要求进行二次分类。但是,转运站的分类程度非常有限,价值较高的垃圾通常被分拣出来,而价值较小、分类难度大的垃圾往往得不到妥善处理,从而导致可回收垃圾不断涌入垃圾填埋场,缩短了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寿命。第三,生活垃圾处理尚未产业化。尽管生活垃圾可在不同层面开发利用,但是目前贵阳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为卫生填埋,对其开发利用还处于较低级阶段,并且贵阳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参与生活垃圾开发利用企业较少。

(四)生活垃圾资源化没有延伸到垃圾填埋场

卫生填埋是垃圾处理必不可少的最终手段,也是现阶段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随着贵阳生活垃圾处理量的增加,填埋用地的需求也同步增加。目前,贵阳在拟增建四个垃圾填埋场,再次突显了贵阳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所面临的巨大用地压力和环境压力。垃圾填埋用地是有限的,但生活垃圾产生却是无限的。不断增建垃圾填埋场应对生活垃圾处理危机,从长远看不可持续。同时,出于垃圾焚烧厂可能带来环境危害的考虑,贵阳市取消原定在高雁垃圾填埋场二库区建设垃圾焚烧场的计划,这表明通过焚烧垃圾减少填埋用地的做法暂时在贵阳行不通。因此,当前唯一可行的是加大对填埋场生活垃圾的开发利用,提高填埋场的使用寿命,但在现实中对被填埋生活垃圾的开发利用关注较少。

促进贵阳市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对策建议

生活垃圾减量化及资源化是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和减轻生态环境压力的必要举措,是贵阳生活垃圾管理理念的一次变革,是贵阳市民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提升。

(一)加强政府统一引导,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为更好地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工作,首先应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统一规划,避免垃圾分类收集流于形式。为此,贵阳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垃圾回收系统,如向市民下发“垃圾回收日历”,规定不同类型垃圾的回收时间(王子彦,2008),引导市民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证源头分类的实施。其次,应该明确垃圾减量进度规划,制定长期的削减目标,并随时公布削减进度,让民众了解垃圾分类效果,有利于赢得到民众支持。最后,应该加大对垃圾分类配套设施的建设,如推广三箱式垃圾收集方法,即给每个家庭都免费配备红绿黑三个垃圾箱,其中红色的装普通生活垃圾,绿色的装玻璃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黑色的装厨房垃圾。同时,在社区也配备红绿黑大垃圾桶,从而实现垃圾分类回收。另外,改变混装式运输,力求做到专类专运、专车专运。垃圾分类运输承接源头分类,客观上要求对现有垃圾清运车进行整改。

(二)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逐步实现垃圾收费由定额制向从量制转变

市民观念上的认同是实施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关键因素。市民应当成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主力军,使垃圾源头有效分类成为可能,这需要他们对生活垃圾分类有着正确的认识,积极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因此,应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多层次宣传,着力提高市民环保意识,争取做到人人管垃圾、处处管垃圾和时时管垃圾。广泛开展循环经济教育,使市民懂得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积极意义。另外,垃圾处理费征收逐步由定额制向从量制转变,并提高费率。随着垃圾付费意识增强,特别当很多家庭按从量征收的垃圾处理费较低时,实行从量制将使垃圾排放量大大减少。

(三)建设生活垃圾资源化市场,推进垃圾资源产业化

贵阳是商务部确定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第一批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已建成再生资源社区绿色回收站500个,乡村绿色回收站119个。可以说,在生活垃圾减量化方面贵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生活垃圾资源化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以前,垃圾处理投资主要来源政府,这使得当地政府背负了很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应逐步开放、规范管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与运营市场,引进具有较好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的企业,鼓励兴办专业化的垃圾处理公司,将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有机衔接起来,使企业实现对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的同时得到发展壮大。另外,虽然价值较高的生活垃圾得到了回收利用,但有大量价值低的生活垃圾被填埋。基于此,本文建议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分拣中心,力求使可回收垃圾得到最大限度利用,在资金、市场、技术投入方面政府给予企业必要支持。

(四)推进可持续填埋,实现填埋场向巨型中转站转变

因土地、资源等紧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正朝着可持续填埋方向发展。可持续填埋使生活垃圾这种资源得到重复有效利用,同时填埋场的空间能够得到持续有效的重复使用(楼紫阳等,2007)。为达到此目标,一方面必须采取人为措施提高填埋场内微生物的活性,加速填埋场的稳定化,另一方面则需尽快导出并利用填埋场降解过程中的产物,尽可能减少垃圾在填埋场中的停留时间,即填埋场仅作为部分垃圾的最终归属。具体来讲,作为垃圾填埋场主体物质的生活垃圾,可从两方面加以利用:第一,原位利用,主要用作相关植物种植的苗圃;第二,异地利用,主要包括矿化垃圾的开采与利用。另外,除了对生活垃圾的实体进行开发利用外,还应加大对填埋场沼气的开发利用,从而实现填埋场作为部分垃圾的巨型中转站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学技术部.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EB/OL].中国环保网,2000-5-29

2.吕军,董斌.城市生活垃圾收费及其政策效应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5)

3.孙晓杰,王洪涛,陆文静.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和分类方式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10)

4.刘莉,李晓红.加拿大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管理[J].环境保护,2007(20)

5.周宏,涂晓玲.日本生活垃圾的管理及处理[J].城市问题,2007.7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范文4

一、市场细分的思想

市场细分是指营销者通过市场调研,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群体的市场分类过程。市场细分包括以下步骤:(1)选定市场范围;(2)从地理、人口、心理等方面进行市场细分;(3)分析细分市场的需求;(4)调查、分析、评估各细分市场,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二、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生活垃圾仍采用混合收集。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许多城市如广州、上海等都开始进行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工作。在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中,各试点将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虽然各试点对垃圾进行了分类,但仍有很多市民不清楚垃圾如何分类,无法正确的投放。

三、基于市场细分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作者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分析,是基于市场营销学的观点。政府作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主体,为市民提供垃圾收集的服务。市民作为垃圾的产生者,是垃圾分类收集的服务对象。运用市场细分的思想对垃圾分类进行研究,就是政府要根据社会和居民的产废特点,将城市的人群按照一定的细分标准,分为若干不同的群体;根据不同群体的产废情况,分析适合的垃圾分类方式;通过对各个群体的调查分析,制定相应的策略方案。

1.市场范围

城市生活垃圾是市民在工作、生活和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各种废旧家电、商品的包装、厨房废弃物、工业废弃物等。垃圾分类收集的服务对象就是产生废弃物的个人和群体。

2.市场细分化

根据垃圾的产生情况,我们可以将垃圾分类服务的对象进行地理细分。为了便于垃圾的收运工作,垃圾分类收集的对象为一定垃圾产生量的人员构成的群体。在城市里面,小区、学校、商业区、工厂等都是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大的地方,并且产废人员相对比较集中,可以作为单独的服务市场;城市里的社区等居民相对集中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市场细分。

3.分析细分市场需求

在城市里面,不同居住环境的人由于经济收入、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人们对垃圾分类收集的看法也不一样。

高档小区居住的人收入一般较高,废旧家电的产生量较大,比较注重生活的品质和环境的整洁,大多喜欢雇佣保姆来打扫家庭的卫生,生活垃圾的分类交由保姆负责。

社区里,居民大多习惯在家做饭,每天会固定的产生厨余类的垃圾。社区居民的相对收入较低,会将家里产生的再生资源存储后到就近的回收站点进行销售。

学生的产废主要为书籍、纸类以及食品和饮料的包装等。学校一般会和环卫工作部门进行联系,由环卫部门统一收取学校的垃圾,而环卫部门在收集完垃圾后,自行进行垃圾分类。

商业区的人员流动较大,可以由商铺负责特定区域的垃圾分类工作。

4.细分市场的策略

评价各个细分市场,确定各细分市场的可进入情况。如果垃圾分类收集的细分市场过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将其并入就近的某个细分市场等。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各个细分市场的垃圾收集容器,垃圾处理费,运输方式以及垃圾分类的宣传方式等。

四、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建议

1.转换思考角度

由于国家倡导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各省市都在积极推进再生资源体系建设和餐厨废弃物处理试点工作,在进行垃圾分类试点时,将垃圾分成可回收垃圾和餐厨垃圾。政府部门应转变思维,从市民的需求情况出发,分析和制定符合地方需要的垃圾分类收集方案。

2.差异化的垃圾分类

不同居住地的人有着不同的特点,应该针对其特殊性制定差异化的方案。比如,高档社区需要对废旧家电等大件物品进行单独的收集;社区需要准备较多的厨余容器;学校准备纸类的收集容器和塑料的收集容器。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搞好垃圾的管理工作,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在进行垃圾分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单页和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和渠道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让市民了解垃圾如何分类以及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4.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随着再生资源体系建设的推进,企业在高档小区建设回收亭,有效利用再生资源,促进垃圾的分类收集。学校与环卫部门的合作,也加强了垃圾的有效分类和再生资源的充分利用。政府应鼓励企业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加快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兰伟娜:《浅谈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科技传播.2010-10(上)P45.

[2]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第二版).北京: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2003.

[3]田立娇 张健等:《中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环境科技.2010-12,第23卷 增刊第2期.P138-140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范文5

导读: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群众环境意识的增强,资源约束、环境压力、社会管理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必须进一步加强涉及城市垃圾政策的顶层设计,在充分借鉴市级层面环境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应推进实施完善垃圾环境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其“生态红利”、“社会红利”效应,表现为三方面策略:一是积极研究建立垃圾环境补偿机制;二是呼吁完善现有环境补偿资金运用机制;三是借力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强垃圾源头减量、分类的社会动员。

随着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增加,对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而生活垃圾问题作为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已经成为事关城市环境质量及运行安全的重要课题,受到公共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生活垃圾,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在传统模式中,城市环境卫生被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看待,而生活垃圾处理(包括收集、运输、转运、处理)相关经费基本上由政府负担,政府除了面临着较大的财政压力之外,还产生了困扰各地政府的两大难题:

(一)“垃圾围城”难题

表现为垃圾的超量供给,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远远超出城市的消化容纳能力。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10年初,中国每年产生垃圾近1.6亿吨, 且以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长,城市人均垃圾年产量440公斤。全国600座城市已堆放或填埋各类垃圾80亿吨,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5亿平方米,有2/3城市被垃圾群包围。具体在上海市,生活垃圾年处置量在1978年为108万吨,到1986年为226万吨,到1992年为301万吨,到1996年为416万吨,到1999年为500万吨,到2000年为641万吨,到2007年为702万吨,到2010年为732万吨,目前平均每天处置生活垃圾近2万吨,远远超出垃圾设施处置能力。而在浦东,则拥有上海三个大型垃圾处理终端区域,接纳了全市生活垃圾的近70%:一个是老港垃圾填埋处理场,日处理全市垃圾近1万吨,一个是曹路的黎明垃圾填埋场和美商生化处理厂,每天处理区内垃圾近2600多吨,还有一个是御桥垃圾焚烧厂,日处理垃圾1000多吨。

(二)“邻避现象”难题

垃圾处理的社会压力和成本不断增大,即日趋强烈的“邻避现象”。尽管垃圾处置设施是社会公益性设施,但具体到个体,谁都不希望把它设置在居住地附近。于是,已建或拟建垃圾处理设施周边的居民抗议事件不断出现,从媒体公开报道的23件事件中,包括2006年福建南屏垃圾填埋场事件、2007年北京海淀区六里屯焚烧厂事件、2009年北京朝阳区垃圾填埋场事件、2009年广州番禺垃圾发电厂事件、2010年温州乐清垃圾中转站事件等等。相关类型事件具有社会影响面广、参与人数多、发生频率越来越密集、社会稳定压力大的特点,表现在上海市和浦东新区,尽管政府在缓和垃圾造成的环境和社会矛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垃圾造成的舆论压力、维稳压力仍牵扯当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大量精力。

二、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

就经济学看来,垃圾的环境压力和社会稳定压力,是一个典型的“外部性”问题。所谓“外部性”是指,只要个人(或企业、地区)的行动对另一个个人(或企业、地区)有影响,后者并没有为此付费或收费,那么就存在外部性,产生个人成本(收益)和社会成本(或收益)的不一致,进而导致低效率的资源配置。

(一)资源配置问题分析

1.视角一:负外部性问题

城市垃圾生产问题,可以将其看作一个负外部性问题。城市垃圾的确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社会也会承担一定的环境成本。在垃圾集中收集、集中处置的体系中,大多数的垃圾产生地将垃圾运离本地,在有效处理垃圾的同时也保护了本地环境,而这些垃圾的环境成本主要由垃圾处理设施的附近居民承担。而且,垃圾产生地在缺乏环境成本约束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现垃圾过度生产的情况,进一步使垃圾接纳设施周边的居民环境更为恶化。

对此经济学上认为应采取征收污染税的方法,将税额设定为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的差额(即环境成本),使垃圾生产区域(或个人)面临着真实的社会成本,实现社会成本内部化,进而促使其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垃圾产量,以有效地投入来尽可能减少因垃圾排放增加的成本。

2.视角二:看垃圾接受地

再从另一个维度看垃圾接受地的政府和居民。作为接受地而言,他们的接纳行为是具有高度正向外部性的工作,清除垃圾、环境美化的成果大多由垃圾产生地享有,而自身更多的是承担垃圾的环境成本。以上海市最大的垃圾接受地老港镇为例,每天有上万吨的生活垃圾运达此地的老港垃圾填埋场处置,造成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在生态环境方面,垃圾填埋对周边地区的土壤、水体、大气造成了很大的污染。据原南汇区环境监测站统计显示,在老港填埋场边界测出的各项环境指标严重超标,地下水中的三氯严重超标、空气质量超标,苍蝇、老鼠等四害数量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二是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因为对环境污染的担忧,许多优质项目没有落户老港镇,同时该镇居住人气也一直无法聚集,至今还是浦东新区唯一没有房地产(商品房)项目的街镇,税源涵养困难重重。三是在社会稳定方面,一直以来,老港垃圾处置场环境问题是引发老港镇乃至浦东新区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在2011年,老港地区群众因垃圾处置场恶臭污染急剧增加,积聚已久的不满与对立情绪爆发,导致了多起大规模的。

(二)高度正向解决方法

在没有与环境补偿相配套机制的情况下,垃圾接受区域的政府和居民面对的环境成本包含了过多的额外义务,权利义务关系出现扭曲,因此当地政府和居民缺少足够的激励去接受这些成本,单是靠强调行政手段的“大局观”和“执行力”来推进相关区域基层维稳,往往事倍功半。就此而言,经济学对这类高度正向外部性工作,建议给予垃圾接受区域一定的经济补贴。通过补贴,补偿该区域政府和居民承担的额外成本,使之达到符合社会需求的水平,这也称为“环境补偿机制”。

三、垃圾环境补偿机制的“双重红利”

(一)上海市生活垃圾环境补偿机制的主要内容

正是认识到环境成本扭曲的种种缺点,上海市公共管理者直面问题,探究解决之道,在深入调研、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于2011年年底推出了生活垃圾环境补偿机制(《上海市生活垃圾跨区转运、处置环境补偿资金管理办法》)。新创设的垃圾环境补偿机制主要包括:

1.在基本原则上,明确了“谁导出,谁补偿;谁导入,谁受偿”的原则,将附着在垃圾上的环境成本显性化、计量化,推动形成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机制。

2.建立了生活垃圾环境补偿额计量征收、补偿的模式,确立了补偿标准动态调整的基础,同时根据环境影响不同,对不同处置设施实行差异化补偿,实现了环境成本评估的定量化,有利于形成基于绩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3.明确了补偿资金结算、分配和使用方式,严格限定补偿资金使用范围,确保其用于周边地区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居民民生改善,对维护相关区域社会稳定给予了有力支持。

(二)垃圾环境补偿机制的“双重红利”效应

不难看出,垃圾环境补偿机制具有典型的“双重红利”效应。

1.“生态红利”

通过向导出垃圾区域征收环境补偿金,使垃圾产生区域面对(或接近)真实的环境成本,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促使垃圾导出区有更强的积极性和动力推进垃圾减量化,减少了社会总体环境成本。与环境补偿机制相呼应的是,上海市从2011年起将垃圾减量与分类作为市政府实事项目予以推进,连续两年实现人均日垃圾产生量降低5%的目标,2010年本市人均日垃圾产生量约为0.82公斤,至2012年底人均日垃圾量减为0.74公斤,人均日垃圾减量达0.08公斤。2012年试行垃圾分类减量后,全市日均减量达到1000吨,相当于一个大型垃圾焚烧厂的日处理量。环境补偿机制无疑是垃圾减量工作的有力推手。

2.“社会红利”

对垃圾导入区域给予环境补偿,通过补偿相关区域的环境成本与损失,改善当地的环境,进而使当地居民得到实惠,社会稳定压力有所减轻。以我们调研的老港镇为例,按照单位补偿标准和年导入垃圾总量计算,2012年老港镇已经开始获得相当数量的生态补偿资金。经过市、区两级审核确定,老港镇目前已利用补偿资金启动了数十个项目,在基础设施改善方面,包括污水总支管铺设、农村地区路灯安装、桥梁道路改造等工程;在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包括垃圾分类、新农村建设延伸提升、农村绿地建设、“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等项目;在居民民生改善方面,推行50周岁以上健康体检、妇科普查、合作医疗资金补贴、特殊人群体检。三大类项目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补偿资金使用,在5年内将老港镇农村地区的环境面貌上一个新的台阶,打造浦东一流的农村生活环境,同时有效提升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尽管相关项目实施效果的发挥还需较长时间,但是对社会稳定的积极影响已经初步显现。2012年以来,在老港垃圾填埋场强化环保措施手段的协同推动下,2012年年初至2013年年中,老港地区居民因垃圾填埋场影响而到新区及市委、市政府上访数量均有一定程度下降。

(三)尚待完善的方面

在梳理上海市垃圾环境补偿机制亮点的同时,还应看到一些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地区政府间补偿的局限

补偿资金来自地区财政资金的划转,虽然对区域政府产生了一定减量压力,没有彻底实现“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生活垃圾的生产者(居民)没有成为环境成本的直接承担者。居民不直接负担成本,难以形成直接面向居民的“多则罚,减则奖”的激励约束机制,缺少推行垃圾减量的动力。同时,由于环境补偿标准相对偏低(50元/吨),既无法相对全面地反映环境成本的开支,也无法对垃圾导出地政府造成实质性的触动,需要通过进一步提高标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倒逼相关区县政府从源头上推进垃圾减量。

2.补偿资金的收集

垃圾环境补偿资金收集运用机制尚待优化细化。环境成本估算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建立;环境补偿资金的实际拨付、使用审批流程环节较多,涉及市和区两个层面、多个部门,基层操作周期较长,资金难以尽快转化产生效果;目前资金使用严格限制在公共设施建设和居民健康保障等方面,补偿范围偏窄,居民直接得益的项目偏少,影响当地居民的受益感。

四、工作建议

随着浦东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群众环境意识的增强,资源约束、环境压力、社会管理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垃圾问题依然是难以绕过的一个难点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涉及城市垃圾政策的顶层设计,在充分借鉴市级层面环境补偿机制的基础上,推进实施新区完善垃圾环境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其“生态红利”、“社会红利”效应。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新区层面积极研究建立垃圾环境补偿机制

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区,新区层面同样面临类似全市的问题,在区域常住人口达到526万的背景下,全市明确下达给浦东的垃圾减量任务十分繁重。建议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各方共识,借鉴市级层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浦东实际,加快研究制定新区实施垃圾环境补偿机制的总体方案。总体方案应当在市级层面环境补偿机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区域平衡与公平公正相结合,更加注重制度激励与日常管理相结合,更加注重源头减量与社会动员相结合。同时做好以下两方面配套工作:

1.强化新区环境市容联席会议的统筹能力

环境补偿机制如果仅仅作为一种财政支付转移制度安排,那么主要作用更多体现在厘清垃圾导出和输入方的利益关联和平衡问题,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垃圾减量化工作中存在的思想认识不统一、工作推进有差距、居民配合度不高、源头减量缺少机制支撑等问题。因此,要通过区级层面环境补偿机制的建立,进一步强化区级层面的综合协调功能,通过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制定完善配套机制,确保垃圾环境补偿机制有效推进实施,进一步带动垃圾减量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2.注重体系化设计和整体推进

要将垃圾减量化放在事关浦东生态文明以及建设美好家园的高度统筹考虑,将此项工作与整个区域的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充分调动文明办、妇联、团委等各类资源,注重基层动员和群众自觉,形成多部门联合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态势;将此项工作与垃圾资源化利用相结合,在环境补偿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作为托底保障财力,推动、鼓励市场主体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逐步培育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垃圾综合利用体系。

(二)呼吁完善现有环境补偿资金运用机制

上文已经指出,目前,市级层面的环境补偿机制还存在环境成本估算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建立,环境补偿资金的实际拨付、使用审批流程环节较多,资金使用限制严格、补偿范围偏窄等问题。因此建议:

一是建议区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向市级层面呼吁,比照同类地区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确环境补偿资金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资金标准与环境成本有效契合,也为新区层面环境补偿标准调整提供参照。

二是建议适当简化环境补偿资金的实际拨付、使用审批流程,简化工作环节,根据项目实施特点,制定项目实施两年计划或三年计划,统一申报审批,资金可分步下拨,把资金监管重点更多地转移到事中执行监督和事后审计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建议扩大资金使用范围,增加直接面向居民的补贴项目,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不仅是指“可见度”,还有“可及性”),也可借鉴台北北投模式,专门划取一定比例资金直接投放到村(里),由当地民意代表、居民代表等多方组成的委员会管理使用。

新区层面也需与市级层面保持同步,精心设计新区垃圾环境补偿资金的使用机制。

(三)借力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强垃圾源头减量、分类的社会动员

自2011年新区开展新一轮垃圾分类、减量活动以来,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实际效果离预想仍有距离,主要原因是难以完全解决社会动员问题,包括各街镇推进相关工作的积极性,居民对垃圾减量的参与程度。目前,垃圾处理及环境补偿成本主要由各级财政资金承担,虽然对区域政府产生一定的减量压力,但压力程度还不够,尚有待提升,同时,目前还难以形成直接面向居民的激励约束机制。因此建议:

一是以垃圾环境补偿机制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及减量化的督促推进机制,通过制度约束和经济激励双管齐下,落实街镇的责任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基层政府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适时将此项工作作为地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等区级层面考核、评估、通报;一方面,在科学设定各街镇垃圾清运基数的基础上,按照“多产生、多付费,少产生、有奖励”的原则,将源头分类与减量化,同条线上对各街镇的财政转移支付相结合,与以奖代补等区级激励措施相结合,形成优奖劣惩的工作氛围。

二是进一步利用经济杠杆手段,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借鉴台北市经验,研究生活垃圾居民全口径计量收费的可行性模式,同步纳入垃圾处理成本与环境成本,形成垃圾减量化倒逼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群众垃圾减量的内在动力。(以台湾地区的台北市为例,2000年实行垃圾随袋收费政策后,当年家庭垃圾总量即由每日2970吨下降为每日1883吨,降幅36.6%,人均垃圾量由每人每天1.12公斤降为2009年的0.39公斤,10年减少65.2%。同时,由于垃圾量的减少,台北市垃圾处理场使用年限拉长,节省政府投资,环境压力大大减轻。)

结语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充分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将在区级层面推进实施环境补偿机制,既是解决当前工作难题的有效方法和路径,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十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的有益尝试和生动实践。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对策研究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和种类日趋增加。这些生活垃圾大都未经分类和处理而随意排放和丢弃,大大小小的垃圾堆或漂浮在水体中,或堆放在河道、水塘及道路边,甚至堆放在住所周边,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交通,脏、乱、臭的现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顽疾。

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年产生活垃圾为300kg,年增长高达7%~9%,生活垃圾逐年增加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进步。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大多数人口在农村且农村生活垃圾现在日趋成为严重的社会环境污染问题,影响着农民的饮用水资源和生活质量,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因此,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已成为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可彻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防止土壤污染,提高水质质量,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舯]。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进行调研研究,选取许昌市周边10个自然村进行调研。调查问卷共设有26道问题,涉及家庭人口情况、生活垃圾产生情况、秸秆焚烧情况等。该问卷调查于2013年11月份进行,具体调查方式由调查员询问调查村的村民,填写该村民家庭的生活垃圾来源。

图1至图4分别给出了本次问卷调查中有关人口分布情况和村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了解程度的相关统计数据。从图1至图4可以看出,许昌农村人口以4-5口人居多,占60%,而3口以下和6-7口家庭次之。单个家庭每周产生的生活垃圾重量11-30公斤居多,占总数的73%。这些生活垃圾中以厨房垃圾和可回收废品居多,占总数的63%,同时其他垃圾占37%份额。从图4可以看出,村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了解程度不够,在调查问卷中73%村民表示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不了解和有一定的了解,只有27%的村民表示了解。此外,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得知许昌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来源还有废弃的电子产品,过期的药物,废旧衣服,废旧塑料袋,煤球渣等,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药瓶子和化肥袋子、农作物秸秆等,这些生活垃圾在农村生活垃圾中也占有相当比例。

2、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本次调查过程中采用拍照的方式对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进行调查取证。图5给出了调查过程中某村生活垃圾堆放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许昌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情况不容乐观,几乎处于随意倾倒无政府管理状态。

图6给出了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统计分析结果。从该图可以看出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多种多样,但几乎都处于自产自销情况。在调查问卷的范围内,村民处理生活垃圾方式中堆放在指定点占绝对地位,但只是村民自认为的堆放点,非政府指定。其余处理方式如回收再利用、就地焚烧、随意乱倒、建筑掩埋等处理方式平分秋色。

根据本次相关调查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在调查的所有对象中87%的农村没有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或者村民不清楚,13%的农村有垃圾处理基础设施,但这些设施也形同虚设,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在调查过程中占绝大多数没有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农村中,57%的村民表示自己认识不够,而资金不足和政府不作为占29%。在农村随便堆放的垃圾点中49%的有人偶尔清理,而大多数都是无人管理。此外,环保政策的宣传力度更加不够,有91%的村民选择了偶尔或者没有相关环保政策宣传,仅有9%村民认为经常能收到或者听到相关环保政策的宣传。

3、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政策性建议

要想改变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改善许昌市农村生活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的进步,改善农村卫生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加快实现许昌市成为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这就要求针对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存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政策性建议和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农民环境保护教育,提升农民环保意识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可知,导致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于混乱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环境意识较弱,农民对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各级宣传部门、环保部门、农业职业教育部门、出版部门应当充分运用多种宣传方式、教育形式、传播手段、网络媒体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和灌输农村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防治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自主保护环境的能力。促进农民群众转变传统观念与生活习俗,培养讲卫生、爱干净的良好生活习惯。

3.2 加大政府干预力度

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的改变离不开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参与,为改变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等问题出谋划策。建议各基层政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本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上级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制定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建设等。这些都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的干预和努力,为改善许昌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提高许昌农村村民的环境保护教育和环保意识是改变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的根本,加大政府干预力度是改变现状的重要举措,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是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改变的重要保障。建议各基层政府要提高认识,树立彻底改变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的决心。同时应根据所管辖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的相关法规政策。如制定村民生活垃圾定点堆放赏罚机制,生活垃圾分类堆放赏罚政策,相关保洁员的职责保障政策等。

3.4 加快资金调整步伐

资金短缺是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由于垃圾处理只有社会效益而无经济效益,很多企业或者事业单位不愿意涉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因此垃圾处理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的财政,给各级政府尤其是相关村委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使得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资金缺口较大。这就要求加快资金调整步伐,多渠道筹集资金。可采取政府补贴一点,相关企业征一点,村委会拿一点,按户收一点的方法,加快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站的建设,同时调整资金用于奖励环保意识强,生活垃圾处理得体的农户。

3.5 加快研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新技术、新方法

为了进一步促进许昌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利用,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规范、收集有序、有利处理,各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合理、便捷分类的研究,需加快制定出科学的分类方法或规范措施。同时加快研发适合许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新技术、新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如利用“太阳能一生物反应器”垃圾处理技术,该技术通过微生物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好氧发酵,它是对垃圾堆肥工艺的改良。再如“垃圾与污水创新处理工艺”,该项技术是将垃圾在太阳能生物反应器中将垃圾发酵沤肥,生活污水适量撒入反应器中增加反应器中的湿度从而加速发酵,垃圾渗滤液进入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最后反应器中的垃圾发酵后剩余残渣可就地填埋。该项技术采用了液下射流曝气污水生物净化处理技术、砾石水平沟污水尾水处理技术、微负压太阳能堆肥有机垃圾处理技术等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