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范文1

杜玉波在论坛开幕式上从五个方面作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讲话。杜玉波指出,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步入“由大到强”的新阶段,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主题,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把高端人才作为大学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质量特色作为大学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大学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大学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既是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新特征的集中概括,也是实现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杜玉波强调,提高质量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改革是提高质量的根本动力。其中,高考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改革的关键环节,高校组织模式创新是改革新的着力点,试点学院是改革的有力抓手。实现内涵式发展是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办学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健全保障,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建设好一所大学,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培养一流大师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互联网+;多维融合

一、概述

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从教育育人视角分析,个体的才智、理性、能力、品格的发展要素与高等教育的实施模式密切关联[1]。以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课程建设为目标,分析现行“互联网+”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影响因素,从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认识、专业课程知识点重新梳理、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专业课程教育中的缺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等方面入手,结合大学专业基础课的特点,研究对策办法,制定措施,反复实践论证,最终摸索构建适合大学专业课教学且能提高学生核心价值观、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融合专业知识、互联网、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融合的评价体系。

二、研究对象与背景

本文选取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物理学”课程为实践范例展开研究。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势必受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深刻影响,需及时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又因“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快,大学生对信息获取广而多,但大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自我控制力弱,缺乏去伪存真的能力,缺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基于此,重塑“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让线上线下教育模式深度融合,开展各种以互联网和移动技术为手段的新型授课形式,构建“互联网+”的创新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当下“互联网+”线上线下教育体系融合方面主要存在“四化”问题严重,思维培养偏移时代特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文化教育、品德教育、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多维路径有待开辟等。

三、研究内容

(一)为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高质量,因势利导,构建“互联网+”教学新模式

把传统课堂的转移至线上,诸如雨课堂平台、腾讯QQ群课堂平台、优慕课平台、中国MOOC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等社交软件,利用网络课堂中的课件模块、微课模块、在线作业模块、测试模块、形成性评价模块等同步开展预习、学习、答疑、测评。课前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上传专业知识课前预习资料、思考题、核心知识点微课、复结、复习自测,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互联网+”相融合,不仅拓宽了学习空间,亦解除时间束缚,可随时随地交流、互动、探讨。建立“互联网+”教学模式不仅互动性强,而且形式灵活,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摆脱“空间+时间”的双重束缚,对于本就学业繁重的医学类学生可谓一举数得。能够较好地实现“互联网+”传统教学优势的融合,及时追踪、反馈、调整,可增强教学实效,为物理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奠定成功基础。

(二)适应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高质量,跨界融合,构建“互联网+”新体系

在互联网+教学模式构建基础上,实施物理教学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的策略,课前:按照教学大纲,梳理知识点,精心设计;课中:从复习、导入、讲授、讨论、小结、实验、作业各环节找准切入点;课后: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求知欲与获得感。根据“医学物理学”课程包括的认识论基础、方法论,如验证、基本概念、逻辑规则、还原论等科学思想,数学、建模、调制、对应等原理,提炼与“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契合点。比如,在动力学内容教授过程中,可将动量定理与质量互变规律结合,制作精品课程制作脚本或微课程脚本,利用多种平台教学优势,发挥线上平台的最大功效。

(三)适应高等教育教学路径的高质量,推陈出新,构建“互联网+”视域下课程建设的新路径

以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为例,“医学物理学”授课专业主要为临床、影像、康复、智能医学、检验、医管专业,专业知识需求的不同要求我们根据专业知识矩阵,制定多层次、多级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审视问题,结合“互联网+”教学特色,做好知识引入,创设物理情景,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切入点,可以是小故事、小视频、美图,也可以是教学重难点、知识点微课程,也可以是物理学最新创新成果或者科学家轶事,或者是学生的优秀毕业设计、优秀竞赛设计作品,或者合作企业最近产品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让学生通过质疑—辩论—释疑的手段增强学习自信。在此过程中可以用形象、逻辑、正反向、迁移、批判等思维方法,生疑发问、追根究底。课堂教学可采用PBL、OBE、CDIO、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体验参与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图1所示,着重体现教和学两方面的探索性。同时结合物理实验,物理实验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与日益发展的高科技相适应。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实验原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通过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科学计算,通过项目式实验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处理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深化实验改革,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自己动手,将验证性实验变为综合设计实验,增大设计性实验的占比,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

(四)适应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高质量,建立与思维能力培养教学相符合的评价体系

增加与物理思维与创新能力相关的测评。引入开放性题型,引入形成性评价体系,在理论课堂上主要根据线上预习的反馈情况做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根据重难点内容设置线上作业、线上讨论、线上项目、线上论文等。并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做教学反思,并把上述部分的成绩做加权求和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权重比例设置视专业不同而设置不同的值,比如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同学由于没有实验课程,便可适当增加权重值,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由于已有部分实验成绩,且实验也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则设置形成性评价权重值时可酌情减少,以示公平。挖掘学生潜能,尊重差异,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结课后,不定时设置访谈、问卷调查等,收集学生的真实想法。同时形成性评价主要依据物理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力求反映学生真实状态,动态监测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过程,并将中学物理教学从以教授物理知识为主转化至以物理观念形成为主。

四、多维融合教学模式效果CIPP评价体系构建

(一)C评价

分析“医学物理学”“互联网+”为主体的课程定位与教学平台,判断新型教学模式能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时间空间的限制,为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大学生提供了更优越的学习途径。同时,要检验此种教学是否能运行良好、是否是适应教育发展趋势的创新模式,学校是否具备一系列线上平台资源的软硬件条件,“互联网+”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建设是否具有顺利开展的条件。

(二)I评价

综合评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方案、课程结构和课程资源,“互联网+”主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内容是否是多样化的,是否广泛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可以让不同发展规划的学生有更多模块课程资源的选择;课程结构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否尊重学生接受能力差异化特征,是否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章节与内容;是否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空闲时间自主选择学习时段;课程资源投入方面是否考虑学生学习设备与学习环境受限等问题,是否与资源投入平台,如:机房、实验室等具备大量电脑的主管职能部门沟通到位。

(三)P评价

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对课程实施过程全方位跟踪记录,将学生的参与率、学习过程数据以及教师线上线下辅导工作全程记录下来,有效利用智能医学工程学院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实训中心的平台与技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信息化、数字化,对分析结果归纳、分析,从而获取教学实施的全方位立体性记录,从过程评价实施过程中发现课程设计是否存在问题,为新型教学模式的评估与修正提供数据支撑。

(四)P评价

在上述环节评价结束后,将“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的效果与预期比较。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调查问卷、成绩分析、线上评估、线下测试等多种形式对结果进行评价。拓展评价内容、拓宽评价范围、加深评价深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实施效果,并根据分析反馈评价数据对背景与投入做出有效修正。

结语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范文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术语,指的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从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出发,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扩大和提升教育的有效供给,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广东教育现代化建设就应该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改革的新常态,从供给侧改革发力。

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虽然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教育规模发展和质量水平有待提高,素质教育有待加强,教育治理能力有待提升。W生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最终体验者和消费者,而政府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主导者,影响着资源供给和服务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政策和治理方式的供给。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根本。要切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好教育规模、结构和效益,统筹好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把提高教育供给质量的要求贯穿到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真正转变更新教育质量观,推动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转变。要不断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做到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准确对接未来社会的需求。

推进教育供给则改革,必须坚持以结构为重点。结构调整是提高质量的主攻方向,必须抓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教育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变化及需求。故此,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来调节教育供给结构,例如推动学前教育扩容提质,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化特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等等。

教育现代化既是一个追求目标,又是一个发展和奋斗的过程。教育现代化不仅要面对社会做出正确定位,还要依据自身发展规律选择好改革的发力角度。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科学地回应了教育的不足和问题,提供了通过改善供给结构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为此,广东教育现代化发展要坚持“以提高教育供给质量为主线”,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范文4

一 以我校医学留学生教育为范本,透析全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现状

我校大规模招生始于2004年,经过八年的艰苦创业,我校留学生规模已实现较大突破,长期学历学位留学生数量位居医学高等院校前列。截止到2011年底,我校在校长期学历学位留学生已接近1400人,国别数达到82个,博士生、硕士生比例逐年上升,留学生规模、层次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生源国实现多元化,打破了印、巴、尼等南亚国家为主的格局,开始向非洲、欧洲等其他大洲辐射;教育层次中高层次学历留学生比例明显增加;实现了本科教育专业的拓展,为实现我校医学留学生教育的有规模、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我校医学留学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医学留学生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校积极响应医学教育改革的号召,通过不断创新,着重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各方面大胆尝试、不断改革,以适应国际医学留学生的需求。近十年来,全国医学留学生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多所院校都在留学生教育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部分院校积极尝试改进现有的英文授课模式,逐步实现单一授课模式向多种授课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改革已见雏形。

二 按照国际化办学要求,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

随着我国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未能达到国际化办学的要求。

1.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大多数学生缺乏国际化视野

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仍不能摆脱因循守旧的思想,按照中国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培养留学生。培养出的学生大多缺乏国际化视野,有悖于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的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以全新的国际化教学理念,培养更多的国际化医学人才。

2.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单一,仍需进一步创新

教学模式是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仍以单一的英文授课或汉语授课模式为主,仅能满足部分医学留学生的需求。留学生培养模式仍沿用我国传统的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方式,不能与国际接轨,采用弹性培养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医学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逐步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

3.课程设置陈旧,有待进一步实现国际化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上,一直沿用与中国学生相同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即基础课程、临床课程、临床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缺乏紧密的联系,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之间不能更好地融会贯通。课堂教学仍以授课教师讲授为主的形式,缺乏小组讨论式启发性教学,无法与国际接轨。因此,我们有必要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引入国际化课程,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4.培养目标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未达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

医学留学生的培养应以国际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仍沿用培养中国学生的教学目标与手段,不能满足留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培养出的学生很难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留学生的教育质量更未达到相应的标准。因此,我们有必要改革现有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手段,以国际化的标准,重新设置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手段,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为国际市场培育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三 提升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为培养国际化、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必须以国际化的医学教育理念,全面改革现有的教学培养模式,深刻认识教育质量的保证是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纳入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方式,使留学生的教学管理走向国际化。

现就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提升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1.以国际化医学教育理念为核心,全面推进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

以国际化医学教育理念和医学精英教育的理念为核心,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用到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全面提升医学留学生教育质量,为推进我国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奠定基础,也为全面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医学人才提供保障。

2.实施多元医学教育培养模式,促进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形成

为推进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改革,我们应改变以往单

一的授课模式,形成以英文授课为主,汉语、双语授课为辅的多元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语言层次留学生的求学需要。同时,应深入改革和创新医学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实施留学生预科教育、双学位(双专业学位、双校学位)、本硕连读(临床硕士、住院医师)、硕博连读(针对优秀硕士生)等多元化教育培养模式,促进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形成,推动我国医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改革的发展。

3.实施与国际接轨的留学生课程设置体系,促进课程的国际化

在深入研究医学留学生课程设置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吸纳国外医学的教育优势,通过建立网络平台等各种方式寻找真正适合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同时应积极引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参照生源国医学教育培养要求,修订留学生培养方案,制订适合于留学中国学生的教学计划,全面修订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使来华留学教育更加符合国际医学生培养要求,推进医学教育体制改革,为培养国际化、高质量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范文5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题为“教学与学习:实现高质量全民教育”的2014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报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实现六项全民教育目标的最新进展;第二部分提出明确的证据,证实教育领域的进展对于实现2015年后的发展目标至关重要;第三部分着重强调,务必要执行强有力的政策来激发教师的潜力,以支持教师化解全球学习危机。

该年度报告将教育质量作为主要关注点,并强调教育系统的质量取决于这个系统中的教师。激发教师的潜力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报告提出四项战略,以培养最优秀的教师,为全民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首先,必须选择适当的教师人选。其次,必须对教师进行培训。第三,应将最优秀的教师分配到国内最艰苦的地区,从而消除学习中的不平等。第四,各国政府必须为教师提供适当的多种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坚守教职。

通过教育减少贫困、促进就业和增长是报告的重要关注点。报告指出,教育是帮助个人摆脱贫困和防止贫困代代相传的重要方法。通过教育,从事有偿正规就业者可以挣到更高的工资,务农者和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者可以获得更好的生计。教育减少贫困的重要方式是增加收入。从全球来看,一年学校教育将使收入平均增加10%。仅仅上学还不够,重要的是在校学到的技能。正规部门的工资偏高,反映出工人的教育程度较高,生产率也较高。在农村地区,掌握熟练的读写和计算技能的农民可以解读新的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更好地利用现代资源和技术来提高传统作物的产量,开展多样化经营,种植价值更高的作物。教育还可以帮助农村居民从事非农场工作,从而实现收入多样化。教育惠及妇女,从而有助于缩小就业机会和工资方面的性别差距。以阿根廷和约旦为例,在初等教育毕业生当中,妇女的收入约为男子平均工资的一半,而在中等教育毕业生当中,妇女的收入约是男子的2/3左右。教育可以增加成年劳动者获得有保障合同的机会,从而有助于保护劳动者,防止他们遭到剥削。在萨尔瓦多城市地区,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成年劳动者,只有77%签订了就业合同,而中学毕业生的这一比例为49%。教育不仅有助于个人摆脱贫困,而且可以产生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一国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每增加1年,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会提高2%至2.5%。但根据报告的具体数据,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十大国家之一,如图所示。

基于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报告强调,各国必须投资发展公平的教育,确保最贫困者延长在校学习时间,才能实现增长,消除贫困。报告指出,必须将入学机会的平等和学习中的平等作为未来教育的两项核心目标,必须确保所有儿童和青年都能够学到基础知识,最重要的是确保人人享有高质量的教育,无论其处境如何,都要确保他们有机会掌握成长为全球公民所需的可迁移技能。教育因其独特的力量,在2015年后发展框架以及在穷国和富国决策者的计划中,都应占有核心位置。

本专题由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李玉静编译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范文6

这意味着,教育质量将不再是升学率、考试分数说了算。一整套以科学专业的评价机制为基础的质量管理制度,标志着一个新的“指挥棒”诞生。它将从制度上改变教育质量观以及由此而生的教育政绩观,有力促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其实,教育质量标准早已有之,那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可为什么现实总是难以如人意?升学率背后的高利害性固然是一个原因,而另一个原因,则是根本上缺乏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制度。“科学有效”,意味着不只关心学业成绩,还要关心其他方面的发展:不只关心教育结果,还要关心教育过程和教育投入。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的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对于引导当下教育发展极其重要。教育本身就附带着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等诸多关系,是这一切关系的总和;教育还有它自己的规律和评价方式,不能被单方面力量裹挟而行。

这意味着,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不能停步。人才标准与选拔制度,高度制约着中学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如今,在一些高中,已经出现了不同选拔体系下学生迥然不同的生活样态。“国际班”(预备出国)的学生,忙于做探究,活跃,充满个性;“高考班”的学生,则忙于做习题,沉闷,步调一致。相较之下,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这意味着,学校要把“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作为新的努力方向。人是千差万别的。在一个文明的社会,在一个以教育为基本民生的社会。只有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并以此为出发点,为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才会渗透人的心灵,拓展人的精神疆域,真正影响人的一生,才是“有质量的”教育。提供适合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提供适合的课程、适合的教学。让课程多样化,让教学个性化。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皆在适合的教育之中才能孕育。

这意味着,教育部门要把基础研究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中国教育正处在从重视数量规模到重视质量效益的发展转型期,从粗放型到集约型,其本质是科学发展,是对事物规律的再认识、再重视、再运用。提高教育质量,面临着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式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教育研究做支撑。比如,我们提倡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那么,儿童是怎样学习的?这个孩子为什么学习不好?不掌握这些情况,教学就是无的放矢,就可能是乱弹琴。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研究做支撑,教育质量不可能有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