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1

容县是广西典型的山区县,辖区内中小学校259所,其中教学点就有207个,城乡间、校际间教学质量差距大。几年来,容县坚持“面向全体,均衡发展,全面提高”的教研思路,软件管理层面系列举措初见成效:县域小学教学质量逐年提升,中考成绩跃居玉林市前列,高考成绩也进入广西前茅。

一、加强培训,实现师资水平的全面提升

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各校师资水平的大致相当密不可分。一个县域内,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各方面制约,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师资差异在所难免。教研均衡,教师的因素非常重要。必须通过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容县教研室坚持“培训先行,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努力转变校长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

一是培训校长。结合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举办各级校长培训班;组织骨干校长参加市级以上课改培训;选送部分优秀校长到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挂职锻炼。这些措施使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在校长中扎根,为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

二是引领骨干。通过送培、压担子、给任务、名优教师培养工程等途径,提升教研员、乡镇业务辅导员、学校教导主任和骨干教师这批中坚力量的业务水平,使他们的核心作用得到发挥。

三是强化校本培训。这是提高一线教师素质的“基础工程”。县教研室首先努力加强乡镇中心学校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校本培训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其次抓好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以及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以学科中心组的建设为契机;以课程标准、教材教法以及信息技术的研训为重点;以“青蓝结对”为主要方式,“抓两头,促中间”,使新教师尽快入门,促骨干教师走向成熟;以学区为单位,对校本培训效果进行“捆绑评价”,促使学区内的培训水平均衡发展。

二、务实教研,实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务实、高效的教研活动是教研均衡发展的有效载体。要坚持教、研相长的原则,把教研这项常规的业务学习活动,打造成教师交流、总结、提升的高位平台。

一是课题带动。通过课题研究活动,强化“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问题即课题”的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不仅围绕国家级课题《薄弱学校建设与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开展“抓教研均衡发展,促教学质量提高”研究活动,而且积极引导教师把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自主开展结合本校实际的课题研究活动。

二是构建网络。(1)抓学区教研活动的创建。为了弥补校本教研活动范围窄、人员少、力量单的缺点,我们将每个乡镇划分为若干个学区,每个学区由3~5所学校组成,学区教研活动由学区中心校牵头组织,主要抓好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教学观摩、质量抽检等活动。(2)抓联镇教研区的创建。容县把全县15个乡镇划分为5个联镇教研区,让地处本县经济文化中心的五所小学分别领航一个联镇教研区,形成了县级教研引领教研航向、城区名校带动联镇教研区、联镇教研区辐射乡镇中心学校、乡镇中心学校扶持村级小学的校本教研-学区教研-镇级教研-联镇教研-县级教研的自下而上的五级教研网络,从而出现了“区域推进、校际联动、人人参与、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喜人局面;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学校。

三是搭建平台。要积极搭建教师展示的平台,促使教师们在拼搏中成长,在锤炼中发展。一是“以考促学”,即对教师必读的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标准以及信息技术等基本功,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考试。二是“以评促教”,即组织论文、课件评比活动以及评课、评教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三是“以赛促练”,即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各项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练。

三、优化举措,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规范

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校管理水平的差距。只有用科学的、规范的长效管理才能为教研均衡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是细定方案,向规范管理要质量。我们先后出台了《容县名优教师培养方案》、《容县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专项检查评比方案》、《容县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考评方案》、《容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方案》、《容县小学教学质量抽检方案》、《容县小学校本培训示范学区评比方案》等融教学、科研、评价于一体的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明确了学校工作的重点,指明了学校努力的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迈向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稳步向前发展。

二是严抓常规,向细节管理要质量。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细节的管理,把改革渗透到每个管理环节之中。聚焦课堂,规范对“四课”——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管理,严格监控“批改、辅导、考试、评讲”等环节。

三是实抓考评,向考核评价要质量。每个学期对各乡镇的教学质量进行抽检;每个年度从课堂教学水平、学生综合素质、教科研成果三大块对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定点中学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考核乡镇中心学校校长、乡镇业务辅导员以及定点中学校长的重要依据。

四、帮扶薄弱。实现区域学校的整体提高

教研要均衡发展,应强化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手段。容县教研室采取了“城乡互动、以强带弱、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策略,开展了帮扶薄弱促进教研均衡活动。

一是跟班学习,以点带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批从农村薄弱学校、薄弱学科中选送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城区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跟班学习,通过参与城区学校的备课、上课、评课等研训活动,促进农村骨干教师尽快成长。

二是对口支援,全面支援。组织城区中小学校与乡镇同类学校结成“手拉手”联谊学校;组织城区优秀教研组与乡村教研组结成联谊教研组;组织城区骨干教师与乡村优秀中青年教师结对子;还选派了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援。

三是送教下乡,服务到家。积极组织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送教,以专题报告、观摩教学、说课评课、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指导农村小学进行教学改革。

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2

[关键词]县校合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58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发展,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具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通过“县校合作”方式解决高职毕业高质量就业问题成为一个新途径。

1 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迁安学院作为一所处于非地级市的高职院校,是迁安市内唯一一所高等学校,虽然没有高校集聚的优势效应,但与迁安市联系密切,处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开展“县校合作”具有代表性。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专科生就业情况及高职院校“县校合作”开展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随机抽取了迁安学院部分在读学生及毕业生,共发放试卷350份,回收试卷340份,有效试卷333份,有效收回率95%。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影响高职毕业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点。

1.1 就业的“城市依赖性”偏高

迁安学院的学生部分来自于县镇乡村,其中县镇占19.52%,乡村占了52.55%。但在选择想要工作的城市时,19.52%的学生想要到直辖市工作,24.92%的学生选择了省会城市,38.14%的学生想要到中等城市就业,只有3%的学生就业地点选择了小城市,0.6%的学生选择了县镇,其余13.8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明确的想法。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国家鼓励大学生到二三线城市就业政策的开展,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选择去直辖市工作的学生比例并不突出。有比较多的学生选择来到省会城市和中等城市就业,但整体的“城市依赖性”偏高,只有3.6%的学生愿意到小城市及县镇就业。

1.2 就业技能不足

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生产和建设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专业化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领域的现场实地动手操作的基本能力与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掌握符合行业和专业技术岗位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基本的英语和计算机等基本职业技能。县级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型应用人才,更需要懂电脑、说英语的高素质人才。在所受访的学生中,在计算机应用方面,63.36%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计算机一级证书,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7.21%的学生获得了计算机二级以上的证书,具备了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英语技能方面,68.77%的学生能够达到英语三级水平,7.81%的学生拿到了英语四级证书;在职业资格技能方面,51.05%的学生没有取得任何职业资格证书,21.32%的学生获得了一种职业资格证书,16.22%的学生获得了两种职业资格证书。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和英语水平较低,职业资格技能不足,这都决定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质量。

1.3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两门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但是单调的课程教育,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无法真正帮助大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大多数依赖于课程教育,讲座、个体指导等其他形式开展不足,最终导致有10.81%的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持不满意的态度。

1.4 县校合作程度低

通过县校体对体的合作,是校企点对点的转变,体现了高职教育理念的发展,即从学校的资本输出,到专业产业发展能力的提升,再到县校协同创新的转变。县校合作不仅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环境,还使产学研合作从技术合作发展到战略合作。但目前我国县校合作不足,高职院校主要把自己的发展关注点定位于本科院校,较少关注县域发展。即便与县域企业有所联系,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也是不规范的、短期的,可能是靠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合作。通过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建立一个拥有制度保障、法律约束的合作模式,深入“县校合作”。

2 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2.1 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提出合理的对策引导大学生到县域城市就业。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毕业生没有再选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但就业期望值仍然偏高。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毕业生的数量与日俱增,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学位方面与本科生存在一定差距,即便选择了二三线城市,仍然存在很大的竞争就业压力。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兴趣爱好,加上对社会的了解和自己的实际能力确定就业期望。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小城市和县级城市就业,既拥有扎实的技术操作能力,又凸显出自己的学历优势,有利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

2.2 提升非技能教育能力

就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集合。对于高职毕业生,除了拥有实际工作领域的现场实地动手操作的基本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知识外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外,还需要增强自身的职业技能。提升自己的英语、计算机水平,能够更加切合县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条件。高职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扎实,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综合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2.3 全面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提早开展就业指导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依赖于课程教育,要利用“县校合作”的优势,通过邀请当地企业成功人士来校讲座,带领学生参观当地企业感受企业文化,召开企业职工与学生间的座谈会,开展职业规划竞赛活动、个人辅导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进行科学、准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2.4 为学生提供到县域企业实习机会

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宽实习、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信息。问卷调查显示,如果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本地(小城市)单位实习,有30.33%的同学表示愿意留在该企业工作,52.85%的同学表示不确定,16.82%的同学表示不愿意留在当地企业工作。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如果学校能够提供对口的实习机会,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愿意留在本地企业就业,在增加学生就业率的同时,也能够为县域城市引进大量的人才。

2.5 切实提高“县校合作”质量

“县校合作”要以战略联合为指导思想,要建立长期的、规范的、共赢的战略模式,实现深度的合作。“县校合作”不仅是为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地方人才的集聚为目的,而且要通过产学合作、专产融合、区校联动的多元合作,实现全面的知识互惠、资源优化的良性循环发展。县域政府要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建设中,将高职院校教育融入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规划。高职院校要依据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适用性人才,将县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行扩展,实现“县校合作”的深度高度融合。

主要参考文献

[1]史秋衡,张湘韵,矫怡程.高职院校“县校合作”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2(7).

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3

同志们,老师们:

刚才,普选同志代表验收组,对志丹县创建教育强县工作作了全面总结,认为志丹已经达到了教育强县的标准。待省政府批准后,志丹将成为我省第20个、延安第3个教育强县,这是省政府对延安市和志丹县教育工作的最高肯定。创建教育强县,寄托着14万志丹人民的期望,凝聚了全县各界之力。成功创建教育强县,是志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延安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中的一件大事。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志丹县和延安市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志丹创建教育强县做出贡献的各级领导、广大师生和干部群众致以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这是我第4次来志丹,每次来都能看到新变化。志丹县2007年通过“双高普九”后,凭着红都人的执着,趁势而上,2008年启动创强工作,奋战4年,实现了新跨越。这首先得益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和行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教育工作纳入了目标责任考评体系,形成了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几大班子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教育系统真抓实干、督导队伍尽职尽责、全县上下强力推进的工作局面。创强以来,志丹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投入达8.46亿元,其中县本级投入7.5亿元,投入力度很大,教育园区建设标准堪称一流。普选同志在验收报告里,总结了志丹教育的5个亮点,这对全省各地具有示范引领意义。刚才,赵璟副市长、刘志生副县长就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要求,讲得很好。借此机会,我就县域教育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要把县域教育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发展上来

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宏伟目标,并且赋予了“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的强省新内涵。强省必强教,强省先强教。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就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让人民满意,首先要“有学上”,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我省各级各类学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有所教的目标基本实现。当前,我省教育事业的主要矛盾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破解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也就是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学有优教,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创建教育强县,是在实现“双高双普”的基础上,开展的促进县域教育特色发展、竞相发展、优质发展的活动,其目的在于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而推动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双高双普”具有普及性,是达标性要求,所有县都必须通过;而教育强县则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目标,是县域教育发展的标杆。教育强县应当体现我省县域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承载教育改革的最新理念,践行教育工作的最新要求。教育强县要率先推进教育内涵发展,遵循教育规律,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保证,以管理创新为动力,合理配置并不断优化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育在富民强县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内涵发展的核心。内涵发展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落实到一个县,就是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落实到学校,就是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面向全面,正确处理好分数与素质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面向终身,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动力。

推进教育内涵发展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与合力。近年来,志丹县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推广,为内涵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今后,要持之以恒地抓好这项工作。对党委政府来说,要科学谋划教育工作,进一步落实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培养,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广大家长来说,应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克服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重学校轻家庭的做法,用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作出表率。

二、要找准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几个着力点

内涵发展是个大命题,究竟应当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省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在硬件上的差距越来越小,许多农村中小学的条件比城市还要好。但城市与乡村之间、平原与山区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在教育理念、管理水平、师资力量、生源质量、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可以说,目前义务教育的不均衡主要是内涵层面的不均衡。改变这种状况,要做好3件事。

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4

1.《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有什么意义?

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目标。为贯彻落实纲要目标,2011年教育部与27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了分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当前,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两大核心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使这项工作切实得到落实,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教育部印发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教督〔2012〕3号)的通知,决定建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

这项制度的建立,是依法治教的客观需要,也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重大措施。通过开展均衡督导评估,督促地方政府切实履行职责,提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障《教育规划纲要》目标的如期实现,有力的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项督导评估制度,也是继“两基”督导评估制度后,在新时期推进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和强有力手段。

2.《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是怎么形成的?

答:几年前就开始了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的研究工作。几年来,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行理论研究。组织多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参加的科研团队,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原则、内容、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进行研究论证,并依据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对全国3 000多个县级单位的30多万所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距进行了模拟计算。同时,也吸纳了一些地方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二是进行实践研究。对十几个省市进行实地调研;在全国312个县开展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试点研究。在指标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又在东、中、西部地区选择了160个县、22个地级市,对300余名政府官员、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人员、教育科研部门专家学者、中小学校师生和学生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座谈和访谈。三是召开专题研讨会。召开专题研讨会20多次,邀请了专家、科研人员、教育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同志、校长和教师及社会有关方面的人员参加,对均衡督导评估体系进行反复研讨。

根据研究成果,拟定了《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初稿,并多次向全国教育行政部门、督导部门、教育部有关司局及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督导评估暂行办法》。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一是强化政府责任。明确督导评估对象是地方各级政府,并且要求政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责任人”。督促政府切实履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中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

二是注重实效。评估认定以结果性评估为主,即以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差距的评估为重点。同时,评估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情况,引导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积极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学校资源。

三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把行政性评估与广大群众的实际感受结合起来,将公众评价作为评估的重要参考。努力缩小校际间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回应社会关切。

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和标准是什么?

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门槛、两项内容、一个参考。

一个门槛,即基本办学标准评估。要求在对一个县进行评估认定前,要对其所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是否达到本省基本办学标准进行评估。达到这一条件的县,才有资格接受均衡督导评估认定。

两项内容,这是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核心内容,包括对县域义务教育校际间差距的评估和对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两个方面。

校际间差距评估是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来分别计算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达到基本均衡评估的标准为: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0.65,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0.55。

对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主要是通过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4个方面的17项指标来进行,每个指标赋一定分值,总分为100分;达到85分以上的县方可视为达到此项评估的要求。考虑到省情不同,要求省级在制定实施办法时,可适当增加对县级政府工作评估指标。

一个参考,是指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满意度,作为评估、认定一个县是否实现基本均衡的重要参考依据。

5.怎样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

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程序,主要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即县级自评、地市复核、省级评估、国家认定。确定这个程序,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充分体现督促各级地方政府在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履行职责,特别是在县级自评环节中,可以更好地实现“以评促建”的原则。二是逐级督导评估,做到层层把关,以保证质量。三是体现国家意志,以省为主实施,国家规定督导评估的基本内容、基本标准和工作程序,省级组织评估,国家最终审核认定。从2012年起,教育部将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评估认定工作,并适时公布名单。同时,为保证督导评估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督导评估暂行办法》还规定,省级教育督导部门对所辖内申请评估验收的县进行督导评估前,要向社会公告,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5

一、优化资源配置,均衡发展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的“择校热”、校点布局不合理、大班额等问题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直接相关。优化资源配置的直接目的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提供必需的实践基础。优化资源配置是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实践起点。它表现为办学条件、师资条件和学校管理与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动态适应。首先是办学条件的改善。办学条件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关键是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调整学校布局,按标准建设学校的各种功能用房、活动场地,添置设备设施、图书资料等,为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提供保障。其次是师资条件的优化。教师是义务教育从外在均衡走向质量均衡的关键要素。教师的数量、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要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并为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再次是学校管理的优化。学校管理是减小校际差距、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整体均衡的重要基础。学校的组织机构建设、管理人员的配备、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与教育教学需要相适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适应,与学生的健康发展相适应。项目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项目建设尤其要重视标准化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改革实践。标准化建设项目着眼于国家达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确定的刚性标准的实现,是义务教育加速发展、规范发展、均衡发展的必然历程。省级政府从本省实际出发,明确义务教育办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投入,不断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过大差异,逐步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重大项目改革实践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策略。当前,要突出以边远、农村、民族、落后地区为重点,积极将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农民工子女入学、留守儿童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学籍管理改革等重大改革项目转变为常规工作,切实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大校长、教师培训力度,积极推进校长、教师的常态交流,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硬件的共享,缩小软件的差距,促进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坚持实践创新,谋求有效突破

作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全民共享、惠及全民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不同地区面临的具体问题存在着客观差异,要求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义务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各级政府要深刻地把握义务教育作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在新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以普惠、公平为内核,多措施鼓励社会资源关心教育、支持教育,为义务教育的持续发展、均衡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管理机制的创新。在“后普九”时代,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优质化的特征,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以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和共享为目标,以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要素为重点,探索和建立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三是着力解决制约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是发展,关键是均衡。内涵发展是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着力点。在硬件条件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加强以师资和管理为核心的软件优化,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助困扶弱是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层要求是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以此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困难群体和薄弱环节是制约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各级政府应以助困扶弱机制的建立为重点,着力于经费扶持、内涵发展两个关键,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制度性援助的实践体系,迅速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减少资源配置上的差距,缩小教育内部系统的运行的差异。经费扶持方面,国家和省级政府应以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困难群体为重点,积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学生资助、项目援助等措施,不断提高助困扶弱的标准和范围,持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解决学生因贫失学、因迁失学等问题。内涵发展则以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根本,积极探索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有效方式,加大薄弱学校的改造,培育学校内涵发展的自我“造血”能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便捷的优质教育资源。

三、完善评估体系,实施动态调整

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6

关键词:三通工程;教师专业化成长;城乡共同体;在线资源推送;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2-0071-03

近年来,临沭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省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化”的发展战略,教育信息化工作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资源建设和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为中心,以机制建设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保障,抓住了机遇,抓住了重点,抓好了落实,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县域教育健康、快速、均衡发展。

一、加强组织管理,有力保障县域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

临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通过算经济账、民生账、发展账“三笔账”,提升了对“三通工程”建设的再认识,由此确立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平台发展”的工作思路。为此,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组织协调、推进实施。2012年底,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明确职责,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多层次召开会议学习研究,邀请有关领导专家作报告、开讲座;县领导多次召集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深入学校进行调研,并经常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按照国家及省市规划要求,制定了《临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暨“三通两平台”工作的通知》(沭政办发6号)、《临沭县2013年-2015年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规划方案》和建设标准。同时,要求各镇街、各学校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按照规划和标准要求,高质量、高标准进行建设。在财力上,县政府建立了教育费附加、彩票公益金、土地出让收益计提以及学校公用专项经费列支等教育经费项目逐步投入、梯次投入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投资机制。同时,在教育系统内部,从教干到教师,认识上、行动上迅速行动,制定出台了空间建设评价、规范、评优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召开各层面的培训会,全面推进以“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推进“三通工程”建设进程,促进教育信息化驶入发展快车道

为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按时足额到位,临沭县采取多种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完善资金筹措体系,有效保障了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2008年至2011年投资2300多万元,实施了全县信息中心设备升级改造,完成了所有农村小学的教育城域网接入,使教育城域网延伸到全县每一所学校,同时也实现了县域内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自2012年以来,临沭县共投入资金5400多万元,以“四大工程”建设为契机,全面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一是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工程,采购电子白板1992套,实现所有班级都配有电子白板或触摸一体机,教学中,摆脱了传统黑板的限制,方便了信息化手段的教学。二是教师机、学生机建设工程,更新学生机4704台,教师用机2879台,全县包括农村小学在内,学生上课均人手一机,为教育信息化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三是录播室和视频会议建设工程,建成智能录播教室33间,并依托录播室建立了能容纳500个点的教育视频会议系统,中心小学的优质课堂实录实时传送到农村学校,为提高农村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校园网更新工程,为全县各学校配备了110台三层交换机,300台可网管二层交换机,并提供了国标网线,为镇街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配备了服务器,保障了校园网的畅通。2013年完成了千兆光纤到镇街,百兆光纤到学校的传输网改造,目前,县教体局信息中心使用的中国联通网宽带出口已达2.5G。提前完成了国家提出的“宽带中国”进校园的战略部署,全县实现了“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实现了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高效推进。

三、实践探索同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取得初步成效

1.注重资源优化,加强教学精品资源建设

2013年3月28日,教育部科技司王延觉司长调研中指出,要在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机制,加大教师队伍培养力度,总结梳理资源建设经验,有目的有系统的建设一套精品课程资源,以达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一是突出加强教师空间资源建设。为促进教师资源建设,一方面县教体局规定教师以教学常规为突破口,按照教学进度上传电子教案等教学资源;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网络实践活动,对空间资源优化整理。通过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对上传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做了统一要求,教师空间资源的质量得到提升,浏览学习更方便。二是突出加强教学精品资源建设。县教体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县中小学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录像活动的通知》,借此活动集中研发了一批学校精细化管理资源和优质教学资源。同时,组织近千名教师参加全县“云空间建设与教学应用”说课等信息化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开展,引导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目标、扎实落实集体备课成果,培养教师落实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整合的能力,提高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2.推广平台应用,实现扁平化教育管理

临沭县充分发挥各级云平台的管理优势,与教育管理相结合,力求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性。让教育部门的管理职能延伸到基层的学校,偏远地区的师生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上级的教育信息。利用云平台安排部署工作,各学校可随时掌握上级部门工作动态,并按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各学校结合实际运用云平台,分别建立适合自己学校的电子政务、处室管理、课程管理、班级管理、档案管理、家长学校、校际交流等各种教育管理模块,实现了系统内部信息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同时,临沭县依托城乡共同体,充分应用空间平台,实现了城乡共同体进行联合教研。自活动开展以来,驻城学校和乡镇中小学依托云空间,联合开展的教研活动、观摩学习、平台构建、经验交流等活动就有了更便捷和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依托联动云平台、云空间开展的“空中课堂”、“空中教研”等活动,让处在偏远乡村的教师足不出户便可以与网上名师面对面。空间让教学的“主战场”内容更丰富、稀缺课程不再稀缺。

3.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促进县域教育提质增效

临沭县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力求实现优质资源的实用性,促进县域教育提质增效。云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师生沟通、家校互动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公平化、均衡化发展。充分利用 “人人通工程”,积极开展 “网上作文”、“网上绘画”、“网上动画”、“电子报刊”、“网页制作”、中小学电脑机器人教学与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为每一位中小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活动的网上场所,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张扬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扎实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