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网络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网络教育范文1
关键词:民族地区;网络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一、引言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和运用成为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联合国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知识是每五十年一倍的速度增长,二十世纪初每十年增长一倍,现在每几个月增长一倍。在这种信息增长如此之快的时代中,越来越多的人从长期的物质和能量的关注中,从传统的观念和习惯中清醒过来,学习信息知识,运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到来给教师和学生增加了任务。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但是如果不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必定会落后。青海省少数民族集聚地区生活条件艰苦,经济发展缓慢,基础教育薄弱,优质教育资源极度缺乏。从而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及丰富的信息教育资源确实是解决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现状薄落后等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青海省大通县基础教育现状
1、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其次是教学设备的奇缺。在城区中小学校购买多媒体、液体投影仪的时候,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用的是直尺、三角板;当城市的小孩在网络世界游刃有余时,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孩看到一本心爱的课外书都很难。第三是师资力量薄弱。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长期不向其注入“新鲜血液”,有的乡镇村级小学甚至没有一个正规的中等师范毕业生。这些教师有的教书几十年,甚至没有走出校门听过一节公开课,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他们的教学方法,知识结构,早已不能够使用现代的需要。
2、中小学校位置极不合理
青海省大通县现在许多地区都是几个村或是一个乡一所小学,一个乡或一个镇一所初中,整个县有七所高中,而且这些高中分布不均衡,再加上大通地理环境发杂,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农村占地面积又大,决定了农村教育空间的复杂性和学校布局的分散性。因此,农村中小学过于集中,数量过少,势必会导致适龄儿童不能入学,引起中小学生大量辍学。
3、师生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任务重大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几十年来,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其原因是县教育部门在学年末根据中高考成绩来给学校排名,而学校用学生的成绩给老师排名,而在老师眼里学习好的就是好学生,所以成绩就成了学生,老师,学校关注的对象。
三、青海省大通县网络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1、关于学生的调查分析
(1)学生运用信息工具、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突破了传统的文字材料作为知识源的局限性,通过各种相关学习资源使得封闭的、单调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丰满,极大地扩张了学生的学习领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开阔思路。通过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使用计算机及网络的水平较低,能够达到熟练程度(能够熟练使用操作系统、熟练操作文字,处理表格、上网浏览网页)的人数不到百分之十。会基本操作(开关机、文件存取、文字的简单处理)的人数接近一半。还有一部分学生(农村小学生)不会使用计算机(如图1所示)。这和农村经济条件落后、教师专业素质较低、家庭教育文化背景偏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这个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慢慢进入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从以前的课本知识到现在的计算机网络、电视节目、相关课外读物等,但是传统的文字资料任然占绝大部分,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取学习资源的学生仅占少数(如图2所示)。但是现在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向着信息化时展,提高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是我们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以及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2)学生通过哪些渠道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有两种形式,独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整合。专门使用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的知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在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就会更有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图3所示)。青海省大通县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主要是在课堂中学习的,自主学习的仅占极少部分。
(3)学生使用检索工具进行检索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网络的信息资源丰富,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在如此庞大的信息库中如何才能准确快速的检索出自己所需信息是衡量个人检索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计算机网络中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是最直接,最方便的也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检索方法。其中关键词检索法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信息检索方法,关键词检索法只需在检索框内输入自己所要查询的关键词,点击搜索按钮就可以检索出相关的搜索结果。调查中发现青海省大通县中小学生对信息检索工具的认识不够到位,也不能够规范的使用信息检索工具来检索信息。在小学生中只有20%知道百度检索工具,但是其中只有百分之五的能够使用搜索网站检索出自己所需的网站。在中学生中有50%的知道百度、谷歌等检索网站,其中只有40%能够准确的检索出自己所需内容。生活在这个信息社会中,能够准确、快速地检索出自己所需信息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要前提。
2、关于教师的调查与分析
(1)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营造了信息化教育环境,在教育的新的扩张下,新的基于资源、基于任务、基于项目等协作方式无疑成为重要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角色,信息技术技能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教师自身通过网络资源来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信息。在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中小学教师应具备信息技术素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可以看出,40%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使用信息技术熟练地操作电脑(课件制作、检索信息),但还是有些教师(特别是45岁以上的农村小学教师)不会操作电脑。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网络资源来进行教学,都认为提高自己信息技术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并且都支持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但还是会有些老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比较的麻烦,网络资源可信度不高等原因而不支持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2)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含义、目的、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信息技术不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熟练操作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更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并且能够让学生培养主动使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其他信息工具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良好习惯。信息技术课程也是围绕着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来安排教学内容,所以不能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的课程。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线工作者,是学生直接面对的人,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信息技术价值观念的形成。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是在长期的工作经验而形成的,具有承前启后的连贯性。它是在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相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受外界的影响较多,例如城乡差异,学校差异等。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态度不全面、不深刻。大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只会让学生使用计算机及相关信息工具,只有极少数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
(3)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解和认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改进,能够增强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收集、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民族地区教师对课程整合的价值观念直接反映出对教学整合的认可度,通过调查显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运用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大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关联不大,基本上是独立的,认为在科学学科的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会影响正常的进度,教师很少主动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一般都是为了完成学校制定的任务而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对家长的调查分析
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家长是学生每天都要面对的人,所以家长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更是跟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密不可分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家长认为计算机只会让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耽误学习,有一部分家长还是认为计算机网络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的,但是他们认为计算机网络的弊大于利,担心孩子在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同时会沉迷于游戏而耽误学习,还是不支持信息技术教育,只有极少数的家长认为计算机网络可以开拓孩子视野,对孩子的学习以及各方面都是有帮助的。
四、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以及对策
1、青海省大通县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1)网络基础设施的限制
网络基础设施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前提,只有硬件设施齐全才有可能进行计算机网络教育。经调查发现青海省大通县有很多农村小学只有一两台教师用的计算机,所以无法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虽然中小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计算机数量少学生多,上课期间两三个同学一台机子,而且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程。虽然省政府、省教育厅以及财政部门制定文件、出台政策、多方筹措资金,青海省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有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任然要清晰的认识到青海省民族地区信息技术发展部均衡,有些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几乎为零。从调查可以发现,青海省大通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方面的投资还是不够到位。
(2)教育信息化观念落后,意识不够到位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中学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也只是一个形式化,学校领导以及教师都不重视信息课,他们认为反正不是主课简单听听,让学生在上机课时随便练练最基本的操作就可以,因为现在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到高中会考范围,只要考试能过就可以。在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上网就是玩游戏。一些家中可以上网的孩子家长认为孩子会因为上网而学到一些不好的东西,所以就限制孩子上网。这些现象说明教育观念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着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思想,给开展和普及信息化教育带来很大的麻烦。
(3)教育目标不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盲目化
民族地区中小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认识不明确、存在误区。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以及学生家长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可有可无,直接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导致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就是调节心理压力、放松的时间,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就在上信息技术课时选择在教室学习其他课程而不去上机课。由于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来打游戏、聊天等不良行为,所以学校就在学生上机课时就会中断网络,这样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就得不到保障,慢慢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是失去兴趣,信息技术本来的目的就变了。
(4)开展中小学网络教育的师资薄弱
中小学生网络教育最终要通过教师贯彻实施到学校教育中,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信息意识以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运用决定着网络教育的效果。但是,中小学教师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无法满足中小学网络教育的发展。所以发展中小学生的网络教育的根本是加强教师培训,重建教师适应信息化结构。
2、提高青海省大通县网络教育水平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学习方式
教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中。二是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教学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方面的优势。
(2)解决好家庭、学校的正面网络认识
解决好家庭学校的正面网络知识不到位是中小学网络教育的诱导因素。虽然许多学校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是还是没有达到真正的信息技术教育,只是形式化的信息技术教育。因此要求我们的中小学生的家庭学校准确认识网络教育,要消除教师以及家长的计算机是一种工具、网络对学生有害无益的认识。
(3)提高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自身的网络和信息技术水平
为了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要求,应大力加强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教育素养,除了培训一些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技术,还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学会创建网络环境,组织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培养学生使用网络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随着民族地区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发展,教师的综合专业素质也将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也将会越来越高,因此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切实可行的,从而可以提升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成功实施课程整合后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会有所改变,家长就是让学生使用网络进行学习,而学生自己也就知道如何使用网络来学习,这样虽然自己身在偏远的不发达的民族地区,通过网络可以见识外面世界的精彩,思想就会更活跃,当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协作性学习。
参考文献
[1]卓么措等.青海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调查[J].中国远程教育.2010(05).
[2]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3]黄威荣.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状况的调查与培训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02).
[4]周玉霞等.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研究———以陕西省汉中地区中学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0(06).
[5]古丽娜•玉素甫.新疆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08).
[6]姚传福.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及趋势调查分析[N].人民邮电报.2009.6.21.
[7]康幕云.浅谈农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形成于培养[J].教育探索2010.(10):7-88.
[8]郑燕林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
中小学网络教育范文2
关键词:网络教育资源 有效
一、网络资源建设的重要意义
网络资源是一种以网络为承载、传输媒介的新型信息资源,是网络上藏的各种形式知识、资料、情报、消息等的集合。网络资源具有:信息分布的网络性;信息形式的多样性;信息数量大、传播快、增长快;使用成本低;等特点。
网络教育中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辅助是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存贮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为主,而且包括以书籍、报刊、磁带、广播、电视、个人计算机等为物质载体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般而言。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为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其中网络信息资源是核心。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已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种趋势,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情况也成为检验学校现代化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网络教育资源的主要类型
1、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素材。学校绝大部分课程仍将在普通教室内完成,广大教师通过计算机调用互联网或校园网中的教学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中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素材是校园网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主要内容。
2、适用于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课件”。教师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内应用课件组织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课件”由教师经过分析教材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基础,兼顾各类学生需求,充分利用网络的容量大、交互性强的教学特点,制作成教学内容与教材相关的拓展性材料、讨论题、分级分类自我评测题等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的“多媒体课件”。
3、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资源。这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全新学习方式,学生的课程基本上利用课余完成,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全天向学生开放,使网络设备得到了充分利用。学生带着任务上网,有目的地上网搜索有关信息,避免了上网时养成无目的地漫游和聊天等不良习惯。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网络完成一定量的研究性课题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在网上收集信息、对获取的信息加以分析判别、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和综合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三、网络资源建设的现状
1、教师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尽管目前远程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水平较前几年进展很大,但对于广大师生而言,教学和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应用网络的时间比较少,甚至在很多学生家里不具备基本的网络设备条件或家长不让他们上网,教师和学生也没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必需具备的网络知识,这就使众多的网络教学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应用。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
2、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完全达到要求。对于网络教育而言,最主要的是网络带宽的制约。现代远程教育是通过音频、视频等技术将课程传给听课的学生,特别是流媒体技术的使用,对网络带宽有较高的要求。由于带宽的制约,现有的很多网络教育课程并没有真正体现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实时性、交互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特点,而仅仅只是让教科书上的内容多以文本形式在网上重现,图片、动画和音频很少,视频就更少了。
3、网络资源重建设轻使用。笔者经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发现,以“网络教育(学)资源建设”为题的文章数量要远远超过以“网络教育f学)资源利用”为题的文章数量。人们将研究的重心始终放在资源的建设上,试图设计出一种理想的资源组织结构、资源建设标准、资源管理平台等,在设计、开发、建设研究的同时却忽视了资源如何有效利用的研究。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育教学过程.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重建设轻使用的做法只会让建设起来的教学资源束之高阁。
四、有效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和利用效率的途径
1、资源建设要满足师生需求。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开放性。对于师生而言,这种开放性是指师生可以采取自主学习的模式,在任何时间、地点选择任何学习内容,并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满足这种学习方式的需求。因此,在远程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之前,首先应该进行需求调查分析,对不同师生的基础和需要的内容、形式等进行广泛调查。
2、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要多元化。对于中学阶段的学习而言,教学软件资源建设应以课程为单位,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使各种资源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发挥整体优势来满足学生需求。??
3、网络教育资源的运行要实行分级管理、共同参与。素材的更新是资源库保持活力的必要手段,一方面要教师不断上传新的素材;另一方面要把资源库里原有的不合适的素材删除掉;有能力的学校也可以对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作相应的改进,这需要广大教师,甚至是学生的共同参与。管理权限应“逐级下放”,充分利用资源库管理平台的权限等级分配制度,以保证资源库的活力和安全。当然,为了保障大家都能有效地管理资源库,学校还应制定保障性措施。
总之。影响网络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的因素非常多。在短时期不可能改变所有因素的现状下,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寻找有效的策略来推进网络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中小学网络教育范文3
中小学网络平台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使其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一方面,又使一些青少年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也使得他们的道德水平呈现明显下滑。面对严峻的挑战,作为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者——教师如何利用网络,实施以“网”治“网”战略,开创德育创新局面呢?
一、建立班级网页,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我们在校园网上设立了班级“绿色”网页,作为宣传班级文化、教育学生的重要德育窗口。我们的班级网页首页为“我们自己的网吧”,以下栏目设有“班级概况”“风采展示”“心灵小憩”“智慧宝库”“教师寄语”……用我们自己的精心打造,把学生从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学生在班级网页里,或为集体出谋献策;或通过“风采展示”相互激励,共同进步;或在“心灵小憩”里窃窃私语,增进了解;或在“教师寄语”里平等交通,和谐发展。“智慧宝库”又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拓视野,增长学识的平台。班级网页的建立,学生求知欲望更高了,竞争意识更浓了,集体荣誉感更强了。师生关系也因此更融洽,更和谐。
二、开辟网上论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校应积极规划和建设德育网站,利用校园电子布告栏系统,开辟德育新天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文化活动和网上服务,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网上论坛”互相讨论学习体会,共同探讨如何解决班级存在的问题,可以对班级的发展献计献策。“网上论坛”与“班级网页”不同的是:进行讨论时可以隐去真实姓名,摆脱了“随大流”的状态,能真真正正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实话实说。因此,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现象,纠正其偏差,解决真实的思想问题,做到防微杜渐,息事宁人。论坛网上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能大胆地提出问题,对平时老师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立场明确,观点新颖,使我们能从多重角度换位思考,给班级管理及学校建设带来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三、运用电子邮件,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传统德育工作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即使是最民主的教师,也不可能使学生知无不言。因此,教师“受蔽”是常事,这也是传统德育的致命弱点。为顺应时代潮流,德育工作者应建立个人的德育网页,因为由个人建立的网页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能让学生感到平等而且容易接受。再运用网络中的“E-mail”功能进行开展工作。由于“E-mail”的匿名、隐蔽的特点,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教师职业所赋予的特权给学生带来的压抑感。这样,学生可以大胆地各抒己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学生有些心理话或一些敏感的话题,或心里困惑都可以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寄给老师,老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直接解答,然后用电子邮件逐一回寄给学生。这样对症下药,既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如果学生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老师可以把话题复制、粘贴到德育论坛上来,让学生在论坛里开展对话、辩论、答疑、咨询等,使德育在网上得以延续和发展。
四、创建心理咨询室,加强学生心理辅导
虽然网络技术在育人方面有它的优势,但要真正让学生在网上接收的信息有“利”无“弊”,不容忽视的工作就是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他们对网络的选择力与免疫力。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要经常利用学生下课时间主动与学生聊天,以谈话的方式了解他们上网的心态,或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调查。
学生进入青春期,心理相当复杂。有的学生在生活上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脆弱、自卑,很容易迁移到学习上,从而影响成绩;有的在平时学习中遇到挫折,心情紧张,内心烦躁,导致自暴自弃,从而影响生活;有的却因同学之间的摩擦、师生之间在教育中有意见分歧,产生误解与冲突……所有这些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为做到防微杜渐,我们要求学生有不良的心理反应就及时登录学校网上心理健康咨询室进行咨询,以寻求答案与解决。这样我们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材施教,及时沟通,适时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建立QQ群网,加强家校联手工作
现代教育是一种立体型的教育,不能单靠学校孤军作战,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的配合。因此,我们设定了以学校为主力,以家长为后卫,以社会支持为基础的德育思路。认真举办家长学校学习班,经常性地向家长印发现代家庭教育与网络教育资料;定期召开家长会议,以提高家庭素质,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在中国移动通讯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建立了家、校移动通讯“集群网”。另外,在网络上我们还建立以学校为主,以班级为辅的QQ网群。这使家、校形成强强联手的网络教育。通过QQ天地和集群网,及时、适时与家长进行QQ聊天或互发短信息,介绍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使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动态,对他们身上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地配合老师进行教育。同时,老师也可以把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通过上传介绍给家长,增进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这种方法既节省老师家访的时间,又缩短家、校之间的距离,极受老师和家长青睐。
总之,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广大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要站在时代前沿,用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施德育教育,为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少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何光芬.浅谈中小学德育的新特点.管理观察,2008,(23).
中小学网络教育范文4
关键词: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网络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会不停地强调上网的注意事项,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网上公约》也明确规定了网络行为以及安全上网的守则。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很多孩子一旦上网,就控制不住自己,网络中各种游戏应有尽有,哪怕孩子不去寻找,也时不时有各种页面弹出,甚至有披着糖衣的益智游戏。孩子们关闭了这个页面,那个页面又跳出来诱惑你,防不胜防。于是,我们的学生自动或被动地被带进了网络的深渊,沾上了网瘾,冠上“问题学生”的称号,让家长心碎、老师心痛,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此,家长、老师谈网色变,严禁学生上网。
可如果因网络带来的弊端而抵制网络,或对学生上网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无疑是两个极端。我们应兴其利,去其弊,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好帮手。以下是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上网所采取的几点对策:
一、正确对待电脑知识,慎玩游戏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许多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可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不是来源于计算机知识本身,而是对电脑游戏的热衷。虽然有益的电脑游戏对学生的协调、反应、判断能力等有一定的帮助,但实际上许多游戏不适合小学生,甚至有些游戏对他们毒害很深。这时,我们应教育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帮助学习的工具,而不是作为高级的游戏机。另外,鼓励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同学,如果你想自己编出更好玩、更有趣的游戏软件,现在开始就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将来成为一个出色的软件设计师,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文明上网,谨慎交友
这个时期的孩子独立性和自我意识显著发展,如渴望友谊、渴求被了解、被尊重,希望获得成就感。学生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就会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从而影响了现实生活中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流。而且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很多学生习惯说假话、空话、与人对骂、欺骗他人。因此,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是网络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从我做起,真诚交往,把网络变成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学习途径,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上网。
三、合理、有效利用网络信息
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搜索、选择、核实、判断和处理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但是,如果放任学生在网络世界中驰骋,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如,有的学生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到处传播;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并教会他们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同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对小学生开放、与小学生学习生活有关、具有学习价值的网站,介绍给他们,让上网的学生运用网络去实现自主学习。
四、遏制非法信息侵扰
中小学网络教育范文5
最近几年,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下,各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在校的学生不断增多,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更广泛,日常运用更是生活化,因此通过互联网而引起的安全问题普遍存在。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能力低,往往会成为网络安全问题的直接受害者。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强。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比大学生普遍较小,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法律意识淡薄,再加上中等学校学生容易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干扰。他们在校期间容易受到网络上传播的种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成为直接的受害者。其次,片面的认为网络安全教育光靠计算机基础课程当中开设的网络安全内容就能解决中等职业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是完全不够的。2、网络安全教育的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免受网络信息的侵害,也在努力去采取一些措施。但由于是初步阶段,机制体制不够完善,因此还是需要做很多事情。作为中职院校更是存在这方面的漏洞。不光在基础课程里或者在学校安全教育里参透一点网络安全知识,更是需要建立专门的机制,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系统的教育。3、网络安全教育更不上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而职业教育本身就存在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整体现象。现在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运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比较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运用。对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内容少之又少。再加上学校安全教育涉及的方面较多,因此网络安全教育的宣传也不够到位。
二、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看法
网络安全问题自因特网诞生之日起就普遍存在,人们也不断的对其想办法解决好此类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不会因为发展而消失,而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怎样去针对性的解决,预防这些网络安全问题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侵害,是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大挑战。2.1建立学校网络安全运行制度管理制度是做好网络安全教育的必要保障,完善的网络安全制度不仅是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是规范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网络行为的一个重要保障,通过完善制度不仅能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网络行为,还能帮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网络安全习惯。通过网络安全素质教育、理论知识、宣传阵地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就能使他们具备使用网络的基础知识、网络安全的法律意识、明辨是非的分辨能力,以及网络道德素质。从而能让他们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害,从而培养了能合理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2.2做好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中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比大学生较小、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法律意识不够强的特点下,容易受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为了初步缓解这些问题带来的直接侵害,学生入学开始就应该重视网络安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学生进入学校开始职业生涯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规划好,把网络安全教育融入到学校各各层面,如:除了在计算机教学当中必须有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同时,其他课程的德育目标也要参透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定期举行专题讲座,观看警示片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网路安全教育意识。还可以利用宣传栏、板墙报等宣传阵地做好网络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
三、结束语
中小学网络教育范文6
一、网络资源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网络信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教育所需,更是时代所向。我国在中小学教育改革中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回应了时代的召唤。但是,在当前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网络资源的应用却完全偏离了教育改革者的目的和期望。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从教经验,将其问题分成两点分别详细阐述。
(一)网络资源被作为提升学习成绩的利器
网络资源的丰富,的确为教师和学生带来更多便利,学习资料和辅助教材都可以在网上查询下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涉及到的听力教学、口语教学、阅读教学和听力教学都能搜寻到相应的辅助资料。传统的听力教学所使用的是收音机,传统的口语教学所采取的方式是师生之间短短的问答交流,至于阅读和作文,教授方式基本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虽然,目前很多中小学都将网络资源整合到英语教学中来,改善了教学方式,但是却忽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真正的目的。
网络资源在中小学英语中的应用,的确有效地改善了英语教学环境,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整体的英语成绩。源于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的限制,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在对网络资源的认知仅仅限于“能够丰富教学内容的网络信息”。他们强调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提升学生英语成绩的利器,却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而这却恰恰是新课改的实质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支撑起的网络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交流讨论,在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得到锻炼,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得到启发。这才是网络资源与英语教学整合的目的。
(二)网络中英语资源的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互联网环境下,学习英语的网站建立迅速,很快夺得了自己的市场。但是,网站中的资源较之于其类型的网站是相当匮乏的,笔者在我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中随机选取了28个英语学习网站,进入之后发现这些网站存在的普遍问题便是资源更新慢,分配不均,声音和视屏是较多的呈现形式。并且,大多数的网站里较少有相关网站的链接方式或者是根本没有。另外,局部网站服务器不稳定,登录速度较慢或是根本无法显示。
二、网络资源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建立学校自己的英语教学网站
课本教材毕竟是以纸质媒介为承载体的资源库,它内容有限且呈现形式单一。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建立属于自己学校的网站,通过自己的收集或是亲自制作诸如文字、图片、音频、视屏等各类形势的学习资源,然后传输到学校网站上,实行资源共享制度。并且还可以在自己学校的网站内给予其它相关网站的链接网址,既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也能够很好地节约广大师生搜罗网站的时间。
(二)英语教学网络资源的妥善管理
建立英语网站之后,为了长期地、实质性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学校应当完善网站管理制度。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教学网络学习资源的妥善保存
教师将资料放置在网站上面,是为了丰富英语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参考学习资料。因此,英语教学网络学习资源的妥善保存是至关重要的。
2.英语教学网络资源的分类
笔者发现,在一些英语教学网站上,英语学习资料是依据更新时间来排列的,并没有明确的分门别类,虽然前缀会有注明文件形式的标识,但是这无疑加大了学生和教师针对性寻找文件的难度。因此,学校英语网站的管理者在对网站进行管理时,应当注意文件的编排和分类,将同性质的文件放置在一起,查找起来会相对方便。
3.英语教学网络资源的及时更新
英语教学网络资源的更新,应当与课程教学同步。资源形式可以是课后试题,也可以是课文音频文件,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资源巩固已学的知识,也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自我检验。
(三)营造和谐的互联网学习环境
英语教学网络资源是为了给师生们提供一个资源共享的学习平台,通过网络资源而不断进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是网站建立的宗旨。因此,在网络上学习,和谐的互联网环境是前提。在网站运营过程中,会有投诉箱和建议栏,或者是学生自由交流天地,而这些地方是最容易成为学生泄愤的场所和无关学习交流的聊天场所。这需要学校英语网站的管理者注重网站学习环境的管理,避免学习网站改变其性质,失去了本有的用途。
(四)相关注意事项
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网络资源的整合应用还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整合过程中,很多中小学教师往往会失去辨别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全依赖网络资源的教学。教师在了解网络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之后,开始依赖网络资源进行全程的课堂教学。他们忽视了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掌控者这一本质。网络资源不同于教师,也取代不了教师,只有双方合作才能给学生呈现一个完整的实体情境课堂;第二,网络资源的浪费。中小学英语课堂,每堂课都有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教师在对网络资源的选择过程中应当考虑到教学大纲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尽量选择那些符合教学组织框架和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资料,以免造成网络资源浪费和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第三,英语教学与网络资源的整合应用,关键在于“整合应用”,因此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师,不应忽视任何一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整合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