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急管理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应急管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应急管理方案

大学应急管理方案范文1

关键词:移动通信;网络;应急保障;方案

1移动通信网络应急保障的现状

我国移动通信网络中,各大运营商的应急保障建设,已经进入到了初步成熟的阶段,虽然应急保障方案已经成型,但是仍旧存在技术方面的问题,限制也应急保障方案的发展,在优化方面表现出了需求。应急通信网络的现状,突发事件的应对方面,比较薄弱,而且基站、设备的建设上,缺乏高效的技术支持,导致应急保障方案,存在一定的运行缺陷,降低了其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急能力,在网络应急中形成漏洞。

2移动通信网络应急保障方案的原则

2.1安全原则

安全原则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应急保障的安全性,避免破坏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状态[1]。应急保障方案优化时,其目的就是维护通信的正常、安全,预防发生风险问题,方案优化的过程中,要深化安全原则,禁止发生通信异常或安全故障。

2.2制度原则

应急保障方案优化时,遵循相关的制度要求,同样以移动通信网络的制度为基础,防止优化方面有违规、违法的操作,促使应急保障方案的优化措施,符合国家及行业的规范标准。

2.3责任原则

应急保障方案的优化工作中,按照责任原则的要求,规范好各级原则,在移动通信网络的应急优化内,统一领导层,合理分配级别责任,发挥应急保障内各级别的责任,落实应急保障,树立应急保障的责任意识,不能破坏应急保护的责任,完善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

2.4快速原则

移动通信网络的作用明显,在应急保障方案优化时,提出快速原则,致力于快速恢复有故障的通信网络,注重应急保障方案启动、运用的效率,在方案优化后,提升应急反应的能力,迅速保护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缩小移动通信网络的事故范围。

2.5预防原则

应急保障方案的优化,实行预防原则,注重应急通信网络的故障预防,促使应急保障方案,具备预防的能力,提前监测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状态,采取日常维护的方法,还要设计应急演练,充分体现预防原则在方案优化中的作用。

2.6优质原则

移动通信网络对应急保障方案的优化,有着很大的需求,方案优化时,推行优质原则,确保应急保障时,能够提供最优质的方案[2]。应急保障方案在灾区重建方面,最能体现出优质原则的重要性,其可最大化的恢复移动通信网络,保障运营的稳定性,积极提高灾区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水平。

3移动通信网络应急保障方案的优化

3.1管理优化

应急保障方案中的管理优化,是指方案能够根据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情况,管理好应急时的资源和人力。在管理优化时,采用应急保障网格化制度,强调优化中的创新因素,确保应急方案启动后,能够合理的分配各项资源[3]。例如:某地区的移动通信网络内,应急保障方案的管理优化中,专门成立了网格化的应急保障队伍,队伍模块下,规划了网络维护中心、工程建设中心、网络优化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多个网格,目的是完善应急保障的环境,管理优化中,规划了响应出发条件,当移动通信网络触发响应条件时,就会启动应急保障方案,管理优化中,提出了工作制度,规范了应急保障方案的运用,利用工作制度、信息流转制度等,严格的指挥应急保障方案的实施,管理优化的作用下,体现应急保障方案的作用,满足移动通信网络的应急需求。

3.2业务优化

移动通信网络的工作量非常大,面临着与日俱增的网络话务量,很容易出现网络业务堵塞、失控的问题,在移动通信网络的业务运行方面,实行应急保障方案的优化,避免在通信业务上发生问题。

3.3技术优化

移动通信网络应急保障方案中的技术优化,是指在现行的技术基础上,引入先进的应急技术,促使应急保障方案,能够高效、灵活的处理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问题。技术优化中,要充分考虑到地震、台风、雷电等因素,对移动通信网络的影响,重点选择技术优化的点,加固通信网络的建设。例如:应急保障方案的技术优化,采取体系化的建设方法,在方案中,融合技术与体系,找出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重点系统、设备,做备份处理,及时监督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突发事件,监控通信渠道,管控流量,或者运用无线集群的方法,完善应急保障方案的技术运行[4]。我国在技术优化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应急保障方案内的技术,目的是强化应急保障方案,充分发挥其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作用,完善移动通信的运行环境,降低突发事故的破坏力度。

4结束语

应急保障方案的优化,结合移动通信网络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完善应急方案的应用,增强应急方案的实践性,全面保护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在移动通信故障下,快速恢复正常的运行方式。应急保障方案,是移动通信网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优化应急保障,促使其满足移动通信的根本需求。

参考文献

大学应急管理方案范文2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急决策;资源调度

一、 引言

近年来,各种公共突发应急事件屡屡成为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阴影。随着人们对应急管理的研究与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各类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应急救援和保障作用。然而,在当前各种应急资源的既定布局下,面对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如何快速、有效地对各类应急资源进行识别、整合,并进而形成科学的应急救援资源调度方案一直是个难题。

众所周知,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该系统具有多主体、多因素、多尺度以及多变性等的特征,而在复杂条件下的应急决策,尤其是应急资源调度决策,是应急管理基础研究中的五个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从应急资源的动态性出发,阐述应急资源的识别、整合,并给出一种基于两阶段应急救援过程和连续消耗动态结构的应急资源多阶段调度思路。

二、 动态结构应急资源的识别

应急资源,从广义上说,凡是在突发事件应对的过程中所需使用的一切资源都可以称为应急资源,也就是指:在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为了保障应急处置的顺利进行,维持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所有资源。这些资源无论是天然生成的还是被人为创造出来的,无论是现有的还是潜在的,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等,都可以归结到应急资源的范畴。显然,提高应急资源保障的综合能力,储备品种齐全、数量充足的应急资源是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应急救援通常具有多主体、多因素、多尺度、多变性等的特征,而应急资源的需求又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时效性、阶段性和强制性等特点,难以对其进行准确预测,因此,人们需要根据突发事件现场情况的改变和应急过程的进行而快速的改变应急资源的调度方案。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是转变应急资源整合的理念与方法,依靠现代信息融合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手段和方法等,使应急资源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内容信息化,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应急资源保障的能力。由于应急资源的时间、空间、数量、质量等属性的差异性会导致其呈现动态多维结构的状态特征,故而需要构建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动态结构应急资源识别系统,这是应急救援和资源整合、调度的基础。动态结构应急资源识别系统主要可以从应急资源的来源识别、需求识别、分类分级等方面进行。

1. 来源识别。应急资源按所处状态可分为现时资源和潜在资源两大类,现时资源包括各出救点现有的资源储备、在已知的生产能力下的正常生产产出、可预测的即时筹措量等;潜在资源包括各种潜在的资源供给,如直接征用、紧急扩产、组织捐赠、自发提供的资源等。由于不同的出救点所能提供的具体资源的品种不一、数量不一、时间不一、调运能力不一,因此需要在对各出救点的应急资源进行识别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资源整合。应急资源整合的目的就在于:第一,将出救点的现时应急资源根据应急需求进行有效整合,使之在数量、质量和时间上更有效地与资源需求相匹配;第二,对于潜在应急资源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确认,制定后续的应急资源补充计划,为应急资源的科学、有效调度提供保障。

在现代信息融合技术条件下,可以从时间、空间、数量等方面对应急资源进行特征识别分析:(1)时间维度。主要指在应急救援中应急资源从动员、筹集到投入应急处置过程的时间特征,包括:资源的生成特征,即某个出救点(资源储备点)的某项资源从无到有的时间;资源的成长特征,即某个出救点的某项资源的数量变化情况;资源的可出救状态,即某个出救点的某项资源能投入应急救援的时间。(2)空间维度。主要指出救点的地理空间分布状态特征,即应急救援实施时某个出救点的应急资源调度到达应急点的路径特征。(3)数量维度。包括某个出救点各项现时资源的总储备量、各项潜在资源数量以及基于最大运输能力的资源一次可输出量。需要注意的是,数量因素是在时间序列上变化的,因此数量因素应结合时间因素考虑。

2. 需求识别。应急资源需求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最低资源要求。所谓有效,既指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效益要好、损失要低,也指应急资源的使用效率要高。因此,应急资源需求是在成功应对突发事件的条件下,各类应急资源的最小数量需求组合。由于应急资源的需求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时效性、阶段性和强制性等特点,故而这一需求组合应当是随着突发事件的发展和应急救援的实施动态变化的。

应急资源需求可以用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的属性来描述。(1)数量需求。应急资源的数量需求大小通常与突发事件的规模和烈度以及突发事件的发生环境等因素有关,在一般情况下,突发事件级别越高、影响范围越大、突发事件地点周围人口密度越大,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就越大,应急资源需求的数量也就越大。(2)质量需求。一定量的资源数量需求总是建立在一定的质量保障要求基础上的。资源的质量需求包括资源的时效性、可靠性以及成本等方面的要求。公共突发事件的性质、可能造成的危害、发生的规模及其应对方式等都会影响到资源的质量需求。(3)结构需求。所谓资源的结构需求主要是指应急救援和处置过程中各类资源需求量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突发事件的类型、级别等通常决定着资源的结构需求,不同类型、级别的突发事件有着不同的应急资源需求组合。

3. 分级识别。基于应急资源的来源和需求识别研究,如何对各类应急资源加以分类分级管理,对于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应急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常见的应急资源分类主要从资源的使用范围、紧急程度、用途、需求诱因等方面进行划分,如《应急物资分类及产品目录》即是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按照用途进行分类的一个应急物资分类办法,是目前我国最为全面和最具权威性的一种。在应急资源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突发事件对应急资源需求的具体情况和资源本身的特性,对实际需要的各类应急资源进行分级管理极为重要。事实上,应急资源的分级要依据资源本身特性以及突发事件的类型、级别、对资源的需求特征动态确定。

常用的分级方法有模糊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法、神经网络分级法等。这些方法目前在应急资源分级研究中应用还较少,主要是因为突发事件具有非例行性,缺少科学评价应急资源需求等级的综合指标体系,而且评估指标上的数据也难以采集或者由于数据的来源和性质方面原因难以有效处理。一种较为可行的应急资源分级方法是,在应急资源来源和需求识别的基础上,从资源的时效性、资源的缺口度、资源的可替代性、资源的可靠性等指标进行评价,基于动态信息的融合,运用证据推理、模糊推理逻辑和相关管理决策方法对应急资源进行分级决策,从而实现对各项应急资源的动态分级管理和资源保障。

三、 动态结构应急资源的整合

在应急救援中,资源调度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是应急决策的核心问题。在应急资源识别的基础上,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各项资源能在应急救援中被有效利用。事实上,应急救援中为了保证应急处置不发生中断,就要保证应急资源消耗的连续性。依据突发事件中应急点对资源的需求特征以及出救点资源的供应状态信息,可以获得各项应急资源的即时消耗速率(单位时间内资源的消耗数量),它规定了下一批应急资源必须到达的时间。另外,为了有效进行应急资源的调度,就需要对各出救点的应急资源布局进行动态整合,这里也需要考虑各项资源的消耗、调度时间和速率问题。

事实上,当我们掌握了资源的消耗速率、潜在资源的生成特征后,还可以有效降低各出救点的资源储备量;也可以根据现时资源的储备量来确定各出救点的资源补充计划。这实际上是一种基于需求的流程管理和速率管理的思想,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需求上以及如何最终满足需求的过程上,通过优化流程,以速率代替数量,达到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益。

考虑两阶段应急救援过程。第一阶段,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对应急点所掌握的有限信息,按最小应急响应时间和最大运载资源量的决策规则,选择若干出救点向应急点调运相关应急资源,并将第一批应急资源到达应急点且正好被消耗完的时刻记为t0时刻(即第二批资源应当运达的时刻)。第二阶段,考虑应急点对各种应急资源的消耗速率以及最大运载量约束,基于第一批资源恰好消耗完的时刻t0,可确定第二批资源恰好被消耗完的时刻记为t1。记以后每批应急资源恰好被消耗完的时刻依次为t2,…,tn。这里需要保证在任何时刻已到达资源量能够满足应急救援中的资源消耗,不能出现因资源供应不足引起的应急活动的停止问题,也就是需要保证每两次资源调度的运达时间间隔ti'不大于前一次调度资源的消耗时间ti=ti-ti-1。显然,第二阶段应急点对各批应急资源恰好消耗完的时刻点之间的差值ti=ti'时,可以保证应急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特别地,当ti为定值t,可以保障应急处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保证这一点,就必须利用对每批次运输应急资源量的动态整合以及出救点的动态整合来平衡应急点对每批次资源消耗的实际时间差异。对应急资源的有效整合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1. 出救点的动态整合。出救点动态整合主要是确定每次调度的备选出救点集合。基于两阶段应急救援过程,第一阶段只涉及到一次资源调度,而第二阶段则涉及到多次资源调度。

第一阶段,综合考虑各出救点现时应急资源状态信息、运输能力和出救点与应急点之间的距离,以最小应急响应时间和最大运载资源量为目标,通过建立一定的数学规划模型,并通过设计相应的算法选择相应的出救点方案。

第二阶段出救点的选择,主要是依据第一阶段出救点、各出救点资源储备(剩余)量、应急点对各种资源的消耗速率、潜在出救点的资源储备(剩余)量、各出救点及潜在出救点的运输能力、出救点及潜在出救点与应急点距离等因素来决定,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内容:①应急点资源消耗速率的动态融合。主要考虑应急点对各种资源的动态需求、消耗速率,整体上把握应急点消耗资源情况。②备选出救点集合的确定。以第一阶段出救点为依据,在保证ti≦ti'的前提下,首先根据应急点随时间动态变化的需求量、应急点对各种资源的消耗速率和出救点的资源剩余情况确定各出救点资源是否足够。如足够,则前述出救点继续作为备选出救点;如不足,则考虑出救点与应急点距离、各出救点运载能力、潜在出救点与出救点和应急点的距离以及潜在出救点的运载能力,确定潜在出救点对出救点的资源补充计划及是否加入下一批次的备选出救点集合。总的来说,从时间(调度时间)、数量(应急资源量和结构)和成本(出救点数量及运输能力)三个目标来动态确定出救点与潜在出救点。

2. 出救点资源动态整合。从调度应急资源数量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平衡实际的应急点消耗资源时间的不一致性,从而可以保证时间t的一致性。为此,确定出救点每次出救的各种资源量是资源整合部分的核心研究内容,主要需要考虑:①出救点储备(剩余)资源。考虑各出救点储备(剩余)资源量与应急资源需求的结构特性,对各出救点的资源从类别、数量和地点三个角度进行整合,整体把握出救点储备(剩余)资源状况。②出救点出救资源。基于应急资源需求与储备(剩余)资源的比对,结合运载能力和运输时间等因素,确定出救资源数量。

四、 结语

上述基于信息融合与连续消耗的动态结构应急资源调度过程如图1所示。该思路的特点是:每一批次的资源调度从资源的需求结构保证了各项资源的消耗时间是一致的,或者说假设了各出救点到达应急点的时间是一致的。在实际中,若选中多个出救点的出救方案,由于各出救点到达应急点的距离、路径不一致,各出救点到达应急点的时间点也是不一致的,这一问题实际上是一次性调度模型保证资源消耗的连续性问题。该问题可以通过对调度决策模型的细化或者对应急工作流的优化设计得到很好的解决。应急救援实践中,应急处置还需要考虑到对资源调度路径的随机破坏性(调运效率)、容量限制以及应急点资源处置能力等多个方面,另外,提高应急系统的灵活性、可靠性、适用性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范维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科学问题的思考和建议.中国科学基金,2007,(2):71-76.

2. 史波,梁静国,刘拓.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资源配置原则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6):88-89.

3. 刘春林,何建敏,盛昭瀚.应急系统调度问题的模糊规划方法.系统工程学报,1999,14(4):351-355.

4. 汪欲,何建敏,应急系统中多资源出救方案的研究.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3),510-513.

5. 胡飞虎等.多资源组合多目标应急调度问题的研究.微计算机信息(管控一体化),2009,25(7-3):9-10.

6. Fiedrich F,Gehbauer F,Rickers U.Optimize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Emergency Response after Earthquake Disasters.Safety Science,2000,35(1):41-57.

7. 于瑛英等.应急管理中资源布局评估与调整的模型和算法.系统工程,2008,26(1):75-81.

8. 刘春林,何建敏,盛昭瀚.多出救点应急系统最优方案的选取.管理工程学报,2000,14(1):13-15.

9. Shetty S R. An event driven single game solution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multi-crisis environment.Tampa ; Univ South Florida,2004.

10. 张志清,西宝,杨中华,王鑫鑫.基于信息融合的供应链协同需求预测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2):174-177.

11. 吴诗辉,杨建军.一次性消耗的应急系统资源调度问题研究.物流科技,2009,(7):47-49.

12. 张维平.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需要政府的资源整合.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3. 郭建锋,张建平,胡振中,沈岐平.基于数据挖掘的智能工程决策平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9).

14. 许兆新,周双娥,郝燕玲.决策支持系统相关技术综述.计算机应用研究,2001,(2).

15. 刘义乐,吴建忠,徐宗昌.装备维修过程仿真中的图论模型.情报指挥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2003,(3).

16. 曹晓静,张航.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分析.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7110107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10CGL02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号:10YJA630147);南通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10ZY002)。

大学应急管理方案范文3

关键词 贵州 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机制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部分高校可以将这个机遇抓住,积极进取,对资源加以整合,扩大规模。全国各地先后将大学城建立了起来,高校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由于社会、学校、学生等原因造成的突发事件却不断发生,比如说在学校发生了食物中毒、重大疾病、学生自杀、火灾、群殴、交通意外、犯罪侵害、事件等。各高校正常的科研、教学以及生活秩序等都会受到此类事件的严重影响。

1 突发性事件特征

1.1 自然属性

促使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来自于自然界,并不是来自于社会。比如说由于地球内部区域性对应力的调试导致的地震,水循环平衡遭破坏引发的洪涝灾害,同样是为了平衡整个大气圈。像这样具有自然属性的同人为因素导致的社会经济或秩序混乱的突发公共事件区别明显。

1.2 社会属性

促使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人为因素或者社会因素,并非来自自然界。比如说2012年7月2日,贵州省师范大学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一名徐姓男子不顾保安人员劝阻,持刀强行闯入贵州师范大学校园内,值班保安对其进行盘查、制止,此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刺伤3名保安,其中2名保安因伤势过重,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1.3 突发性

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的,没有预期,突然到来的事件。比如说2009年 8月18日,贵州省贵州大学南校区生物楼一楼实验室发生了火灾,没有人预见会发生火灾,当火灾发生的时候学生们才赶紧去报警,提前没有任何预防措施。

1.4 难控制性

因为突发公共事件预先是没有预兆的,同时加上事件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损害。甚至还不知道事件的发生原因,在短时间范围内也不能够找到真正原因,控制事件发生后的事态,人为因素并不能够全部解决。人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正确的认识突发事件,通常是被动情况下采取控制突发公共事件的措施。这些对策均出自实践经验总结,有些甚至是先辈用鲜血换取而来。

1.5 毁灭性破坏

突发性公共事件引起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对于公众的健康菜场安全威胁尤为突出,部分突发性公共事件是全面性且潜在的。一般而言,突发即指意料之外突然发生的,也是最让民众以及整个社会所措手不及的,社会动荡随之产生,社会秩序混乱。所以,加强并建立突发性公共事件预防及处理机制尤为重要。

2 贵州省突发公共事件案例分析

贵州省6·28“瓮安事件”这一突发性公共事件不但是对政府的挑衅,而且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公共安全保障性不高。由贵州“瓮安事件”我们还可以看到,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事务时反应过慢,应对能力仍然较为欠缺。各级政府的应对能力可以说是逐级递减,镇政府、县政府的能力薄弱,但是却是最靠近群众的一环。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得不引起对提高较低级别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实践能力的重视。首先是要重视,然后才能使处理事件的能力不断加强,将此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损失最小化。

贵州省6·28“瓮安事件”不但是一次突发性事件,也是一次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其涉及的群众范围更广,对于社会秩序的扰乱程度也更深。若是不能得到及时的协调,动辄引起群众的围观和静坐示威,更有甚者,会引起一系列暴力事件。这些状况导致的后续问题可能更严重,社会经济和社会秩序两者都会受到打击,政府机关遭受围攻在过去屡屡发生,执法者必须为自己敲响警钟。更为严重的是,突发性公共事件还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致使社会动荡。如果给那些对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前进不怀好意的人以口舌,他们必定会借机制造事端,扩大矛盾,破坏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

3 高校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

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系统是由应急管理机构、应急预案的编制以及应急管理的运行三者共同构成的。

3.1 应急管理机构设置

(1)应急决策。当面临突发性公共事件其特点——不稳定性和突袭性,这就要求管理层的高速反应,即便如此也要像对待普通事件一样,但要以更沉着冷静的态度去指挥引导决策的制定。让信息渠道保持完整畅通,将实际情况和之前类似的事件处理方案相结合,实事求是,突破难点,掌握事件核心,更精准、细化地制定相关决策,并保持应急工作的稳定有条理地开展。有关部门不推诿扯皮,在其位,谋其事,也是相关工作开展顺利的保障之一。

(2)实时协调。有关应急协调,还是一个如何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伤害最小化的问题。针对突发性事件的特性,协调工作应该保证两点:第一,在最短时间内协调成功;第二,针对不同的协调人群实施不同的调解方案。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正是人心大乱,社会秩序不稳定的高峰,及时协调安抚人心,稳定群众情绪是相当必要的,这有赖于决策高层和群众沟通桥梁畅通的保证。同时突发性事件影响的范畴涉及较广,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家长甚至整个社会。在媒体舆论效应日趋上升的当代,高校决策层也可以通过媒体来释放缓解人心的药剂,第一时间协调将负面影响最小化。

(3)应急预案。机制的塔基要稳,必须要夯实基点,而在应急管理的机制建设当中,高校应急管理的建设必须不断完善机制的基础环节,使预案尽可能科学化、合理化,加大落实的可行性,以便应急时更好实施。古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必须防患于未然,敌不动我先动,提高危机意识和反应速度,可以高效地稳定校园环境的稳定与和谐。

3.2 应急管理运行

(1)预警机制。为了能够防患于未然,尽快的发现问题并且在萌芽阶段就将问题解决,应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就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将预案及时、熟练的启动,应急处置机构工作成效和资源利用率仍有待提高,要做到事无巨细,方可有备无患,胸有成竹,将突发性公共事件带来的损失最小化。预警同时,也不得不对既定风险进行识别判断,可借鉴以往做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择优选择最合理、有效的方案,从而建立起分工明细清晰的系统。

(2)应急处置机制。应急处置就是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它有关应急处理机制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是应急处理机制的根本保证。应急处理机制的原理就是通过应急预案对信息进行一系列的通报和发表,同时能尽快找到对策,加以对应急方案落实。第一步我们是要凭借应急管理预案和应急处置流程向有关部门以及领导进行及时报告,使应急预案得以启动。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就应该加快组织协调与发展,使人力、物力调度、资源配置得到充实的分配,全面并且有序的从发生、遏制或者处理与善后等方面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保证机构的实施。然后就应该用正式的应急管理途径对社会、广大师生通报及时应急处置信息,这样他们才能够对事情的真实性有所了解,并清晰的认识事件。这种透明公开的方式也能够使社会矛盾与误会有效减少,同时他们也能更加听从指挥,执行法案能够更加认真,从而保证大局的稳定。

(3)心理干预机制。高校应急管理是针对大学生进行的,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各高校理应以大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特点为依据,同时和事件的性质、诱导因素以及危害程度等相结合,再采取对应的解决办法。所以在制定预案以及考虑一些大学生具有的特殊性,心理干预机制就是要以此建立并得到很好的实施。关于大学生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大学生本身情绪容易激动燥热,所以要启用心理干预机制,使大学生的激动燥热的情绪得到慰藉,使得他们能够在突发事件中迅速并有效地脱离,保全自身,令突发事件的不良后果伤害最小化,这样他们才能够恢复情绪进而保持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参考文献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

[2]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文).

[3] 李燕凌.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制研究[J].领导科学,2009(5).

大学应急管理方案范文4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安全施工原则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建设施工过程。在控制过程中,要求对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突出重点,针对重大危险因素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1、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 ①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构建系统安全,落实个人防护;②预防为主,防控结合,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③动态跟踪,重点控制,应变策略。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对重大危险要立即整改,对中度危险要限期整改,对轻度危险要加强监控和保护,对尚可忽略的危险,按照常规进行管理。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一般原则告诉我们,危险因素控制措施依次包括消除危险因素、降低和限制危险、使用个体防护装置等。在选择危险控制措施时,优先选用图中底层的措施,只有下一层的措施不能使用,或受到技术、经济和管理等实际因素制约时,才选用上一层措施。

2 、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的事故预防原则 。事故预防可以分为事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故发生时的防止和减少事故损失的预防。这是一种发现、识别各种危险因素及其危险性并对其进行消除、控制的手段和措施。其基本目标是采取措施约束、限制危险因素的产生、发展和作用。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根除危险因素;限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隔离、屏蔽防止危险因素产生连锁作用;采用故障安全措施;减少故障及失误;安全规程;矫正行动。

3 、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 。当事故发生时,必须及时采取应急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选择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原则一般按照以下优先次序进行选择:隔离危险因素;薄弱环节防控;个体防护措施;避难和救生行为;救援行动。

4、建筑施工危险因素预防控制措施的一般方法。 制定安全目标、指标、组建机构、落实人员职责;制定管理方案,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等;制定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作业规范、管理制度等;加强监督、检查、测量及测试;对危险作业、危险设备、危险场所,加强运行控制。

二、 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管理对象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具体危险因素,施工过程的危险因素包括技术工艺因素、材料因素、机械设备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五大类因素,每种因素都包含一定数量的具体危险因素。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危险因素预防控制工作可分为: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方案制定和初始评审及相关准备工作;工程实体施工全过程(基础施工阶段、主体施工阶段、装饰安装阶段)的危险因素识别分析、预报和定期评价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发生事故后的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等不同阶段的内容。

1 、材料因素控制措施 ①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招投标制度;②建立安全物质材料和建筑实体材料进场复检制度,确保使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相关质量安全标准。

2、 机械设备因素控制措施 ①选用安全性能较高的机械设备;②指定专人操作危险性较大的机械设备,特殊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③定期检修保养机械设备、及时更换零部件,确保机械设备安全正常运转。

3 、技术工艺因素控制措施

1)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进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采用成熟的施工工艺标准和安全技术标准等。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包括内容有:临时用电安全方案、基坑护坡支护安全方案、脚手架搭拆安全方案、模板支撑体系安全设计方案、高处作业临边洞口安全防护方案、建筑构配件吊装安全方案。

2) 使岗位安全化、操作标准化,根据各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因素和技术工艺特征,编制科学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指导书,通过专门的培训教育或岗前的技术交底,使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真正落到实处。施工企业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要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

4、 环境因素控制措施 ①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周围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保证施工现场安全、整洁、有序;②指定专人接收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趋势,以便采取对策;③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设计的平面布置要求,指定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性管理。

5 、管理因素控制措施

1)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各级领导及相关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涉及危险因素管理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定期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危险因素管理的目标和意义;施工项目危险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危险因素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危险因素管理的日常操作要求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等。

2) 建立健全各项危险因素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对危险因素进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危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危险因素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替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

3 )明确安全责任,定期安全检查。对施工中的各个系统层面的危险因素管理确定各级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各自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级单位对归属区域的危险因素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的每天自查、职能部门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察等。

6 、应急管理措施 虽然我们对施工过程各阶段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具体到每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危险因素的状态和产生的作用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就决定了施工危险因素的复杂性。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当事故发生时,应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编制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是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前提。建筑施工的应急管理工作一般应按如下步骤展开进行:①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常见的六类安全事故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编制应急预案;②落实应急人员,建立应急组织;③储备应急物质,布置应急设备;④组织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参考文献:

大学应急管理方案范文5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

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阻碍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形成威胁。在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物资储备较少,此问题降低了应急物流的赈灾效率。应急物资发挥的作用很大,可有效减少人员伤亡。我国应借鉴先进理念,加强对应急物流的研究,为应急物流体系的完善作出贡献。

一、应急物流概述

应急物流指的是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紧急事件发生时,提供应急物资,争取最大时间效益,将灾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的特殊物流活动。此种物流与一般物流有相同点,均由流体、载体、流量和流速等要素共同组成。

二、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基本内涵

1.概念和特征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指的是,为确保自然灾害的物资需求得到满足,追求最大时间效益,组织系统、管理体制与机制、资源保障系统以及政策法规等要素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的一种特殊物流管理体系。

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具有如下特征:统一指挥、分工明确;管理机制可在自然灾害发生后作出快速反应,各要素彼此协作;是现代化的应急信息系统;要有物资、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支持;相关应急管理规定要达到完善地步。

2.构成

主要由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共同构成,具体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公共组织、企业、各大媒体等。

3.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比较

其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对比:自然灾害属于公共事件的一个特例。应急管理系统中的保障系统主要由物资、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组成。因此,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包含于应急管理体系当中,属于其子体系。其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对比:两者在组织体系、管理机制等方面相一致,构建、信息体系和法律规定等方面的差别也相对较小,部分应急物资相同。

三、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模式

1.指挥协调模式

在我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由中央统一指挥赈灾工作,各地政府仅负责管理当地的救灾工作。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减灾办)等机构全权指挥自然灾害的救助事宜。除此之外,民政部也组建了国家减灾中心。我国形成上至民政部,下至县级民政局的救灾指挥体系。各种类型的赈灾工作,依旧由职权单位负责,比如水利部、海洋部等。为了处理一些影响范围较大的自然灾害,国务院专设了一些特殊救灾管理领导小组,比如抗震领导小组等。各地方也创建了一些应急中心。

2.分级响应模式

在自然灾害出现后,减灾办等领导组织统一分析灾害预报信息,将通报下达给有关单位和地方。依据灾害具体情况,各级行政单位启动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各个环节均由相应部门负责,这些部门会与临时指挥机构共同合作,创建起统一的管理组织,让应急物流发挥作用。临时指挥机构会调动各单位部门的工作人员协调、分配资源,然后直接调配给物流企业和救灾志愿者,随后开展保存和运输等工作。

3.资源保障模式

人力资源是救灾的重要力量,、武警部队等组成救灾抢险主力。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中央可就近调动部队,参与到救灾行动之中。公路系统、铁路系统等工作人员组成的团体也发挥重大作用。此外,物流企业和志愿者共同组成的社会群众也是此方面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民间救灾组织的发展较为薄弱。物质资源是救灾的重要倚仗,需处理好采购、调拨、储备等环节。交通部门要保持海、陆、空等各方面的交通渠道畅通,对救灾提供交通支持,让物资和救灾人员可以顺利到达现场。我国并未建立起专门的救灾拨款专项机制。但在灾难发生后,财政部门会以资金调拨、减税等方式支持抗灾工作。比如,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财政部立刻采取应对措施,以最快速度调拨资金保障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

4.调度运作模式

应急物资调度体系在救灾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自然灾害出现后,应急物流调度中心命令,指挥物资供应部门、运输保障部门、物资管理部门等,协调指挥救灾工作。物资的供应由专门的供应部门负责,其运输工作则需得到交通部门的支持,物资管理和运输部门负责配送环节,物资管理部门专门处理物资发放,物资回收则需要在运输部门的支持下实现。调度中心调动各部门参与到救灾中,各部门将发生的情况反映给调度中心,实现两个层面的有效沟通。

四、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缺陷

1.缺乏专门明确的应急物流预案

通常情况下,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我国会成立暂时性的指挥组织,依据灾情制定紧急救援方案,集中各部门大量工作人员,在较为匆忙的情况下开始救援物资的采购、运送等工作。此种情况可能造成资金浪费,让应急救援工作失去合理性。2006年颁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011年经过修订后,是目前应急预案当中规定应急物流有关内容最为详细的一部。明确规定了应急物资的准备,也涉及灾区物资的保存等内容,其余预案与应急物流的关联相对较少。

2.缺乏有序的应急物流组织系统

过度重视临时救援组织,忽略常设机构发挥的作用。我国还未全面建设物流应急机构,专业的物流管理工作人员也处于缺乏状态,而且应急管理机制的制定也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如果灾害突发,各个部门单独行动,彼此缺乏沟通、协调,救援效率较低,应急物流的动向、流程等显得杂乱无章,此种问题在一些重大灾害中暴露出来。比如,在某次重大地震当中,志愿者自备粮食和饮用水,但在救援过程中缺乏组织秩序,盲目行动,导致其在行动中难以发挥救灾作用,最终反而成为需要救助的对象。不仅如此,这些志愿者驾车者较多,造成现场原本就缺乏的能源更为紧张,阻碍了专业人员的救援步伐。此外,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应急物流组织机构在动态管理上表现出很大不足。

3.缺乏常规协同的应急物流的物资保障机制

在赈灾物资分配的过程中,分发渠道过多、指挥组织较为复杂、配送效率低等问题对物流管理造成负面影响,管理更加困难,需要面对更多风险,其调配秩序比较混乱。利用效益背反原则进行分析可知,此种状况会导致应急物流成本加大,应急物流的调配效率较低,需要根据灾害具体情况再次规划。

4.应急物流的信息管理水平较低

在我国,应急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网络并未实现全面覆盖。在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应急物流子系统的重要性,仅在平台中创建了信息模块。无法获得全面、准确的应急物流信息,干扰灾情救援判断,决策不能顺利发挥作用。

五、自然灾害下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完善措施

1.进一步完善应急物流预案体系

制定出合理健全的应急物流预案,能确保赈灾行动高效开展。在确定预案内容时,要坚持科学、合理原则,确保内容有可行性。要对以往发生过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进行分析,还要研究其他国家在处理此类事件时采取的方法,总结经验后指导预案内容的编制。而且应急预案也要根据灾害的具体情况设定等级,区分灾难是否严重。也要区分各国、不同地域环境的差别,确定不同的物流方法,分出层级后制定相应的预案,避免应急物流存在无序性。

2.搭建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的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

在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的支持下,创建起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负责收集应急物流供需信息,精准确定物流需求。与社会物流信息平台合作,以最有效的方式处理资源整合问题。参与应急物流的主体较多,可利用这些主体的信息资源形成信息网络,比如物资生产者、物流企业等,尽量防止发生物资和运输失衡的情况。各个层面的应急物流指挥组织要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促使运输、保存等工作发挥应有效能。

3.大力整合应急物流资源

确定好应急物资的供应方案,可实现应急物资的市场化,开展动态储备。在开展物资储备时,可学习国外的方式,以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方式处理这些问题。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促使专业人员、救援部队形成默契配合,保证各自的优势可以得到发挥。在交通网络布局中,如果一条供应线中断,确保可以依靠其他方式继续供应。利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等建立起覆盖各层面的信息网络,依靠信息网络保持沟通,让参与救援的各个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组成高效率的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4.建立高效健全的应急物流机制

应急物流想要在自然灾害救援中顺利发挥作用,就要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主要有调度机制、补偿机制等。要从机制创建上保证应急物流工作的效率可得到提升,创建指挥中心。政府要重视此项工作,利用行政职能,制定支持政策,确保其运作顺利。此外,还要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积极记录各种信息,最终形成专项报告,然后成立专门的应急物流机制研讨小组,结合工作经验共同讨论机制的建立问题。通过谨慎研究后,创建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应急物流机制。

5.构建应急物流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应急物流在发挥作用时,由于重大自然灾害较为严重、复杂,灾情的具体发展难以预料,加上应急物流管理在实施时会存在各种失误、疏忽,导致应急物流工作在开展时面临较大风险。因此,在制定应急物流行动方案时,要认真严肃,尽可能规避各种风险诱因。要明确应急物流并非是运输、保存、调配等环节的机械配合,而是有规定流程限定的有机整体。灾害发生之后时间比较紧急,应急物流工作涉及的主体较多,工作内容复杂,在制定方案时要注意方案是否合理。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实施严密监控,让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全面反映各种信息。选择多种预警方法,共同在实践当中互相辅助,增强预测和预警的准确程度。利用循环预警的方式,提升预警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

六、总结

建立起高效的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对灾害救援行动具有积极意义。要拓宽应急物流物资的来源渠道,从社会各层面筹措物资,保证灾区物资充足。物流应急预案存在不足,要创建完整的应急预案,减少应急物流的运作风险。

参考文献:

[1]汪晔.基于ANP的安徽省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运行能力评价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11(1):51-54.

[2]王霞,朱杉杉.自然灾害下如何发挥应急物流系统的作用――对余姚水灾的反思[J].经营与管理,2014,25(3):21-22.

[3]张永领.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研究[J].管理学刊.2010(06).

大学应急管理方案范文6

关键词:物资调配;应急物资;合理运输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material allocation is primarily used when in the face of a sudden accident. In this paper, we are going to take a look at the power group and the railway departments are how to allocate supplies on the base of the sudden accident and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of the allocation.

Key words: supplies to allocation; emergency supplies; reasonable transportation

近年来我国频频经历各种突发事故,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南方雪灾,2010年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1年温州动车追尾,以及2013年4月27日四川雅安发生的七级地震事故等,这些突发的大型事故都深深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纷纷慷慨解囊,支援灾区抗灾救灾、捐款捐物。但是从四面八方得来的救援物资需要紧急调配到灾区人民手中,还要将灾区的交通和电力设施尽快恢复,让灾区人民恢复正常生活。这些都涉及到应急物资调配,需要发挥铁路强大的运输能力,将电力物资和紧急救援物资合理调配到灾区。

1 物资调配的相关内涵

1.1 物资的含义

物资是物质资料的简称,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应急物资,包括如水、食物、医疗用品、帐篷等生活资料和在突发事故时涉及到恢复被损毁的电力、交通设施等一部分生产资料。

1.2 调配的定义

调配,顾名思义就是调运加上分配,而调运实际上就是调动、运输,也就是说调配是调动、运输、分配,是将物资从一个地方调动到另一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之后再进行分配的活动。

1.3 调配同物流的区别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从概念上来看不管是物流还是调配都是将物品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的活动,但是调配是有目的性的,是需要这一物品才会进行调配,而物流却不一定是带有目的性的,可以是为了仓储进行运输、配送。

从职能上看,物流有职能,分别是: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信息处理。调配从定义上看只有运输、调动、分配三个职能。

不管是从定义上看还是从职能上看,虽说调配同物流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二者还是存在着区别的。

2 电力集团中的物资调配

当突发事故发生时,尤其是自然灾害发生时伴随着的肯定有电力设施的损毁,使电网遭到破坏,而电力物资及时、有效的供应是灾后电网及时恢复的基本保障,科学合理的电力物资调配能够极大地缩短恢复的时间、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及事故的处理效率。

近年来,我国经历了雪灾、地震、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电力设施甚至对电力设施造成了破坏。电力设施一旦破坏,电力行业的安全性及连续性就会面临严峻的考验。电力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一旦中断就会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损失和不便。因此,一旦发生突发事故造成了电力基础设施的破坏,就必须尽快进行修复工作,这就需要进行物资及时合理的调配(如图1所示)。

在进行物资调配时需要进行运输、分配,这就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如运输路径的优化,需要那个物资仓库的电力物资等。由于电力物资供应的首要目标为及时性和有效性,在制定应急电力物资调配方案时要将各个影响因素综合考虑进去以便及时调整,制定出相对完善的电力物资调配方案。

在面对灾变后应急电力物资的综合调配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分析事故后电力系统对电力物资需求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输电线路对电网最大输电能力的影响建立应急电力物资调配模型,及时有效地进行电力物资调配,恢复电网,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3 铁路运输中的物资调配

铁路上进行物资调配主要是因为发生突发事故进行救灾物资的调配或是铁路上出现行车事故时要进行的救援物资的调配。

3.1 突发事故时救灾物资的调配

面对突发的灾变时,救援应急物资的及时运达关系到救灾工作的有效进行,也关系到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也就是说事故发生后如何科学合理地调配应急资源决定着应急救援工作能否高效展开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救灾物资必须有效的调配,及时运送到灾区人民的手中。

作为应急救援最根本的要素之一,应急物资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运抵现场参与救援。因此,应急物资调配问题首先应考虑时间效应最大化。其次,动用的储备点(称为出救点)越少,也就是说从几个集中的储备点进行物资储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装卸搬运费等杂费,也可以减少事后补充库存的相关费用。另外,应急物资的运输涉及铁路和公路运输甚至有时也需要航空运输,几种运输方式的运费不同,一般来讲,长时间、远距离运输时铁路单位货物运输的费用是比较低的。因此,应通过合理选择运输方式使应急物资运输费用最低。

在面对突发的灾变时进行应急物资调配时,一定要把时间放在首位,只要实现了时间效应上的最大化才有可能将伤亡减到最低,其次还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立一套应急物资调配模型,合理利用铁路运输,将应急物资及时运送到灾区人民手中。

3.2 铁路出现行车事故时救援物资的调配

铁路作为我国昼夜运转的国民经济大动脉,一定要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但各种因素导致的行车事故时有发生,如突发的撞车事故。因此,发生行车事故后的救援及善后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为了再最短的时间内处理行车事故,迅速开通线路,恢复正常的运输生产秩序,适应铁路“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铁路系统内部建立了大量以救援列车和救援队为主体的行车事故救援中心。按照铁道部有关规定,在指定的铁路地区设置特等、一等救援列车,主要担当涉及路网性行车事故救援任务;各铁路局结合运输生产实际,分别设置一、二等救援列车,主要负责局管内行车事故的救援任务。按照全路现有的运输生产力布局,铁路行车事故救援中心主要分布在较大的铁路枢纽和运输站段较为集中的地区,以及铁路局和原铁路分局所在地,由各机务段设置并管理,每一个救援中心负责范围在方圆150公里左右,复线总里程基本在190公里至400公里之间,重要地区也有单独设立救援基地的。这也就是说一旦出现行车事故,救援列车会载着从各地调配来的救援物资在救援中心的指挥下会在第一时间内开赴事故现场,进行紧急救援。

4 物资合理运输与表上作业法

4.1 物资合理运输

不管是灾害时的救援物资的调配,还是铁路出现行车事故时的物资调配以及电力物资的调配,运输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定要展开物资合理运输即在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条件下,选择最经济合理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从而以最短的里程、最短的环节、最快的速度和最省的劳动消耗,安全优质地完成物资运输活动。因此,开展物资合理运输,首先要遵守“及时、准确、安全、经济”的物资运输原则。在进行救灾物资调配时一定要首先考虑时间即及时将物资运输到灾区,所以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调配方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应急物资运到。

4.2 表上作业法

表上作业法是解决合理运输问题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计算简单,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依据运筹学中表上作业法的求解步骤,可得基于控制成本的表上作业法的步骤:

(1)确定控制成本分布表及供需平衡表;

(2)利用最小元素法或vogel法拟定初始运输方案;

(3)检验,利用闭回路法、位势法或矩阵法求检验数,看检验数是否都是非负,若有负数,说明这个初始运输方案不是最佳的;

(4)调整方案,如果检验数中出现负数,找出绝对值最大的负检验数用闭回路调整,得出新的调运方案,再进行检验、调整,直到得到最优的运输方案为止。

依据运筹学的原理可得到如表1的救援点与救灾点之间的物资需求平衡表。在突发事故发生时,无论是政府还是公益组织都可以将实际的物资需求数量和物资供应数量代入表格中利用表上作业法调整方案,就可以得到在最少成本基础上的合理的物资运输方案,从而有效地将应急物资及时运到灾区人民手中。

5 结 论

电力集团在面对突发的事故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将电力设施及时调配,尽快恢复电网,保障灾区人民的正常生活;同样,铁路部门不管是发生行车事故还是发生别的突发事故首先要考虑的是应急物资的调配,保证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也就是说电力集团是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转,铁路部门是保障应急物资的及时送达。这两大集团在物资上面是不同的,但是物资调配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要保障人民生活的正常运转。

在面对突发事故时,应急物资的调配,首先要考虑保证时间的及时性,其次要考虑物资调配的成本,不考虑成本就会浪费过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有时应急物资也不能够及时运达灾区。当事故发生时,不管是政府还是公益组织从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调运应急物资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合理调配物资,建立一套合理运输模型,然后及时地将应急物资运送到灾区人民手中。

参考文献:

[1] 杨旭昕,刘俊勇,季宏亮,等. 应急电力物资综合调配方案模型设计[J].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1(4):1-2.

[2] 王军. 铁路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资源优化调配问题的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3] 张彦春,范艳萍,杨小礼. 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优化调配[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