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范文1
[关键词]:教育服务贸易;出国留学;回国率;人才外流
教育服务贸易是国与国之间所进行的教育服务的输入与输出。从贸易方式来看,出国留学这种境外消费方式在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在全球经济危机过后,许多国家为了刺激本国低迷的经济状况,不断利好政策以推动本国的教育服务贸易出口。从而促进了我国出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
一、 中国出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现状
(一) 中国出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总体规模
从1978年到2011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24.51万人。如表1所示,2001至2010年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由8.4万增至28.47万,总体增长率达240%。
表1:2001年到2011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
单位:万人
据最新统计,2011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33.97万人,与2010年度的统计数据相比较,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回国人数均有进一步增加。出国留学人数增加5.50万人,增长了19.32%;留学回国人数增加5.13万人,增长了38.08%。
(二) 中国出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地区结构
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大分散”是指我国出国留学服务贸易涉及五大洲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小集中”是指我国出国留学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
目前中国在外的127万留学生中,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韩国、加拿大、新加坡、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等十个国家。
(三)出国留学方式的转变
我国的留学教育起步较晚,在留学教育发展初期,大多以国家公派方式为主,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援助的性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家庭具备了自费供给子女出国的能力。现如今我国已经由以公派留学人员为主体渐渐发展到以自费留学人员为主体。在2011年度我国出国留学的33.97万人中,其中:国家公派1.28万人,单位公派1.21万人,自费留学31.48万人。2011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8.62万人,其中:国家公派0.93万人,单位公派0.77万人,自费留学16.92万人。
(四)出国留学专业的选择
受国际范围内创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积极影响,与2010年相比,我国留学生选择传统的热门商科、工科专业比例有所下降,文科、艺术类专业选择比例明显提高,选择文科、艺术类专业的人接近4成。使得专业选择更加丰富。见图2。
二、 我国出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留学生安全问题
留学人员的安全问题目前十分突出。随着近年来中国出国留学规模迅速扩大,在外留学人员的安全问题呈现频发的态势,主要表现为交通意外,违反当地的法律法规,上当受骗和一些心理问题等等。部分留学人员的法律观念、风险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还有待于提高。薄弱的安全意识使得留学人员在外期间在人身、心理和财产方面存在易受伤、受损的现状。
(二)高昂的出国留学费用
学费以及国外生活费是出国留学过程中最大的一笔开支。根据出国留学所在国家和地区、就读学校类型以及修读专业的不同,费用各不相等。以美国本科为例,美国公立大学的收费一般低于私立大学。普通私立大学本科课程每年的学费约为1.7万~2.4万美元,名牌私立大学则超过3万美元;公立大学每年学费约为0.9万~1.4万美元。
出国留学除了要承担高昂的学费外,留学的前期准备以及留学过程中的各项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首先是留学申请前期,为了取得国外认可的语言能力,我国学生必须参加由国外认证的外语语言能力考试,这类的国外考试费用动辄上千。如果再加上考试之前的培训费,单就获得一份能够满足国外要求的成绩单的话,就要至少支付5000元左右的费用。再次是留学担保金,根据留学生所选择专业的不同,担保金大概都在都在每年20万元以上。即使这些资金只是在留学之前做一个简单的认证,实际不会产生任何费用,但是对于一些普通的家庭来说,短期内筹集如此多的资金也会为家庭带来不小的困难。
(三) 出国留学人才流失
截至2010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达63.22万人,预计“十二五”期间,留学回国新增人员将达到50万以上。如此大规模的回国留学生,必然会造成海归贬值。加之近几年国内就业压力的加大,留学生回国后与在国外相比很难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因此大多数的留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了国外,这样就导致了大量人才的流失。见表2
2011年度与2010年度的统计数据相比较,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回国人数均有进一步增加。出国留学人数增加5.50万人,增长了19.32%;留学回国人数增加5.13万人,增长了38.08%。
三、 促进我国出国留学服务贸易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对出国留学生的培训和风险意识教育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留学生不能全面获取有关留学目的国的文化、留学政策等相关信息。教育部可凭借其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权威性,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和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向留学生提供留学目的国的详细信息,通过举办讲座、进行短期培训等方式向留学生提供留学目的国的相关政策信息,并对留学生进行风险意识教育,从而使留学生及时获得权威且充分的留学信息,了解留学潜在的各种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同时,随着自费出国留学生比例的增加,教育部可以借鉴其在管理国家公派留学生方面的成功经验,将其良好的做法推广到对自费出国留学生的管理中。
(二)充分发挥驻外教育机构的作用
驻外教育机构凭借其直接在留学目的国的便利条件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获得驻在国留学政策变动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实现信息公开是充分发挥驻外教育机构作用的重要途径。驻外教育机构可以在其网站上及时更新其驻在国的最新留学信息,还可开通咨询专线向我国留学生提供更加周到、便捷的服务。此外,驻外教育机构还可协助当地留学生组建留学生会等组织,留学生会通过聚会、网络论坛等形式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互帮互助共同解决异国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维护自身的利益。
(三) 制定详细的留学生涯规划
首先是选择好留学的学校。要从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语言环境。所申请的学校要远离地方方言严重的地区;尤其要远离多种民族语言混杂的地区。这对是否能讲一口地道的外语是十分重要的。二是地理位置。处于较发达地区的学校,教育资源相对紧张,生活费用比较高,但教学质量相对较好;而处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则相反。所以成功的概率相对较高,生活成本相对会降低很多。三是学校档次。首先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个学校的专业是否是一流的,其次才是学校是否有名气。四是奖学金。欧美有奖学金的学校很多,这对于自身经济状况不佳的学生非常重要,所以是否有奖学金的问题也是一项非常值得关注的事项。
其次是选择好出国留学的专业。出国留学专业的选择取决于学业取向和就业取向。要着眼于全球化背景下,中期和近期需求的两个方面。着眼于中期需求,可以在走出校门的未来几年不断改善自己的工作条件和薪酬,取得好的专业成就。着眼于近期需求容易解决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在文科专业选择上,还应尽量选择那些有交叉就业机会的专业,也就是有跨度的学科。
(四)采取积极措施吸引留学生回国
首先,完善政策措施,制定一些关于海外留学生归来的法律和法规政策,以鼓励留学生回国:其次,加大资助力度,积极开展留学人员科技项目择优资助和高层次人才回国资助试点工作;最后,搭建创业平台,加强对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层次的管理。重视引进人才要与创新环境建设同步。依据我国现有的大多数高科技园区,建设一个高科技园区,比如靠近大学形成创新人才链,形成创新激励机制和信息网络,建立零部件配套、投资风险机构和专业中介服务系统等。另外,可以以上海、北京为重点,遵循创新规律抓好引智基地建设。有关部委办应与华人专业团体合作,建立双向、动态的海外华人高科技人才及项目信息库。为各地区,各国有、民营企业、研究机构,各大专院校与海外专业人士及机构开展高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咨询服务。还可以建立和完善开发华裔高科技人才资源的统筹协调机制,以形成合力和引智的适当规模。
参考文献
[1] 李芳.中国留学生教育服务贸易现状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2.2
[2] 玄晶晶.中国与发达国家教育服务贸易的比较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7
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范文2
生在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上都与十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总体学习水平和基础知识水平
降低,且发展不均衡,给教学带来较大难度。此外,中等卫生学校的化学课教学中还存在许
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化学课篇幅较大,内容覆盖面较广,但学时相对较少。2、
教学内容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与社会生产生活、尤其是与医学专业联系较少,不能充分的体
现专业特色,体现化学课与医学学习的密切关系,因此学生积极性不高,不重视。3、在教学
方法上,仍然以灌输为主,脱离了具体情境,很少运用探究教学模式,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全
面提高,使化学课的教学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面对这种情况,工作在医学院校教学第
一线的化学教师们针对医用化学课程在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作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如有
的院校提出了“三优、一减、二指导”的教学
[6]
,“学导式”与“讲授式”结合的教学
[7][8]
、
“讲授式”与“多媒体”结合的教学
[9]
、“阶梯式课堂教学”
[10]
,此外还有“自我导向学习”
(selfdirectlearning)
[11]
。但从整体上看,对于如何在中等医学教育的化学教学中发挥学科特
点,从教学思想与观念、教学内容到方法、手段,系统地探讨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的,综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负担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1.2论文要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主要通过调查,了解中等卫生学校化学课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各种角度
分析影响化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职业教育教学的有关规
律探讨中等卫生学校化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设计与选择适合中等医学教育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化学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
动机作为出发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争取用较少的课时、有限的教学
资源,使文化基础较弱的、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学到必要的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科学方法,
发展必要的能力,为后续的医学专业的学习、为即将从事的工作、为终身学习打好必要的基
础。中等医学教育化学教学现状。调查对象为锦州市卫生学校的在校学生、部分文化课、基
础课、专业课的任课教师。
中等医学教育化学教学内容的研究。根据化学课程在中等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化学教学
现状优化化学教学内容和结构。
中等。探讨化学教学方式和策略改革思路,进行理
论论证,并通过教学实践对其可行性进行检验。
1.3.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与比较分析法。对中等医学教育化学课的教学现状、学生的基础水平、学生
眼中的化学课、专业课教师对化学课教学的要求进行调查、分析、讨论。
文献法。对中等医学教育化学课教学改革具体方向进行理论论证。
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范文3
关键词:医学;成人教育;管理;思考
近年来,随着普通医学院校的扩招,我国医药卫生专业的人才数量较前有明显增加。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更是医学终身教育的主渠道[1]。随着社会对医务人员要求的不断提高,很多基层卫生人员将通过成人教育这种途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历水平。质量是成人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生命线[2],对于医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医学成人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促进医学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成人高等教育现状
第一,生源情况。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的增加,使得成人教育的生源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成人教育的生源总体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形势更加严峻。第二,学生特点。成人学生年龄普遍较大,知识层次结构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已经在岗且工作压力大,工作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但大部分成人学生工作忙碌,家庭任务重,投入学习的时间相对很少,效率也不高,不能保证上课的时间及授课质量。第三,教学特征。成人教育的教材普遍借用普通本专科教材,教学计划及培养模式缺乏成人特色,理论部分偏多,实践能力培养较少,不符合成人教育应变能力强、灵活性强的特性。
二、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原则
按照党和国家教育改革及发展的新战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促进成人教育的稳步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把满足广大学员提高学历、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素质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服务于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三个统一、规范办学”。在办学思想上与学校大局相统一,在发展目标上与学校发展战略相统一,在办学行为上与学校改革步骤相统一。建立健全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依法治教,规范管理,强化监督、评价和检查,提高学校继续教育办学和服务行为。
三、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宣传,拓宽办学渠道,扩大生源数量
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寻求多方合作,建立多个教学站点,扩大招生规模,并做好教学站点的管理、监督工作,确保成人教学毕业学生的数量稳步增长,为医学行业提供一定的人才储备。
(二)及时了解成人教育办学动态,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体制
建设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是成人教育工作的重点。及时了解国家成人教育办学动态,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从成人自身实际出发,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突出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成人教育制度体系,制定符合成人特色的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提高成人教育管理的民主化、法治化和科学化水平。
(三)自培和外出进修相结合,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教师的水平关系到整个教学的质量。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职员工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成人学历教育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专业相关发展的前沿动态,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学以致用。
(四)根据专业特色,不断修订教学计划
根据医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社会调研分析,针对不同的专业调整课程机构,适时修订教学计划及大纲,保证专业课程开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体现专业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重视教学执行情况,使教学督导常态化
教学的中心是教学质量,关系到成才培养的水平。为掌握实际教学执行情况,了解教学动向,建立专家及教授督导制度,随堂听课,及时向教师反馈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经常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推广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六)构建各类平台,使成人教育管理实现信息化
在学生及教学的管理上实现信息化,开发和完善各类管理、学习平台,构建开放、多元的教育体系,为成人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赢得先机。在新时期,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在医学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以上具体措施,加强成人教育管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成人教育的管理也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明芳,王长青.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16-420.
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范文4
1.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
2.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模式探讨
3.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实践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面向21世纪临床医学教育的思考
6.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7.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成效——以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为例
8.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考试改革思考
9.浅议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0.对临床医学专业设置《护理学》课程的调查分析
11.以本科评估为契机 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
12.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及解决措施
13.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14.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临床医学教学方法
15.对临床医学生推行实习生导师制的探讨
16.关于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17.循证医学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启示
18.双向整合案例(PBL)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9.以器官系统为模块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实践
20.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教学中的探索
21.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的临床调查分析
22.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基本技能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
23.OSCE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技能考核中的应用
24.临床医学专业国际班《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25.培养创新型临床医学生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26.Jigsaw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比较
27.湖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实验班“基础学习”生物化学模块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28.历版《临床医学概论》教材的比较和反思
29.低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现状
30.案例教学法联合传统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本科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31.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探索
32.提高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33.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临床医学院输血医学师资队伍调查分析
34.临床医学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方案研究与实践
35.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36.临床虚拟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发与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7.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分析
38.地方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循证医学认知及态度调查
39.可视喉镜在中医药大学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0.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药理学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41.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性的探讨
42.Mini-CEX在医学影像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3.医学教育管理提高传染科临床教学实践中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44.关于医院临床医学工程科的建立与管理策略的探讨
45.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模式探讨
46.重症医学的临床带教应分阶段量化
47.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48.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以成都医学院为例
49.新医改背景下临床医学定向生免疫学教学实践研究
50.加强临床实践培训基地建设,促进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学人才
51.“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医学信息素养教育
52.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53.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水平的研究
5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五大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5.临床医学生对不同类别公共卫生课程的学习兴趣调查研究
56.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初探
57.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再思考
58.临床医学类期刊编辑审稿决策能力及提高举措
59.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的全科医师职业趋向调查
60.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61.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体验
62.建立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心的实践与思考
6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64.医教协同 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海市的改革实践
65.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之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66.论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协调发展
67.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在高等医学课程改革中的体现
68.教改医改互动 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模式改革
69.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70.现代临床医学正在走向危险的边缘
71.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
72.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7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74.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
75.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新生学习目标与就业预期的现状调查
76.过程控制与精细化管理: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发展之路——欧洲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框架应用述评
77.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78.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证研究
79.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
80.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
81.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82.关于转化医学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8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质量现状调查
84.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85.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角色认知为视角
86.基于ESI的学科热门论文的计量研究——以临床医学学科为例
87.国内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文献分析
88.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现状调查及分析——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一
89.国际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热点论文产出状况分析及对我国医学期刊的启示
90.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9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
92.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93.临床医学生对循证医学课程认知和态度分析
9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
95.“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五年制教学改革的思路
9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97.构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98.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范文5
关键词:医学模式;医学教育;转变;改革;医学人才
每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与教育思想,都会受到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科学思想以及政治制度的影响,进而形成符合时展需要的教育模式。普通教育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规律,高等专业教育同样如此。对于医学教育来讲,由于近几年医学模式开始从传统落后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化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因而医学教育也随之受到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与群体医学的整合,彰显出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与身体保健的有机统一思想。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不但要适应这种全新的医学模式转变,而且要积极促进改革的步伐。这就需要加强对医学教育模式,即医学教育方法、内容、观念等多方面的改革。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其对医学教育的深刻影响
医学模式主要是指医学科学对疾病与人体的认识,是人类关于疾病与健康的基本观点,是临床医学实践活动与医学科研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指导思想。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对疾病、健康、治病因素等方面的认识不尽相同,存在与医学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学模式。传统医学模式主要是将诊断治疗与疾病的立足点放置在同生物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其强调每一种疾病都需要在细胞、生物大分子或细胞水平上寻找到可以测量的具体形态或者物理化学方面的改变,并确定生物理化的根本原因,进而制定出相对应的治疗方法。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关健康的具体定义与范畴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不但要求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确保身心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良好的整体状态。与此同时,寄生虫病、传染病等也不再是造成死亡的重要病种,反之与社会性、心理性因素紧密联系的疾病却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治病因素都与社会压力、情绪紧张、心理素质较差等息息相关。这种发展状况说明,绝大多数的疾病都是社会、生物、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仅仅依靠传统诊疗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必须将社会、心理等因素纳入到诊疗方案之中,将人类的生命活动与社会、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确保并提高人类的身心健康。信贷医学模式从单纯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已成为新时代医学发展的主流与必然趋势。医学模式是医学的基本特征与整体框架,而人们对疾病、健康的根本观点与实践规范则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医学教育来实现,所以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医学教育也发生相对应的改革。新时代的医学教育已经从学科体系与专业结构、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等多方面发生了变化,表现出社会化、多样化、现代化、个性化以及国际化等的发展态势。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类不仅仅是生物的、自然的人,同时还是社会的人。因此,要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医生,就必须对人类进行全面的了解与认知,其中包括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所以,医学教育不仅要高度重视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教育,而且要高度重视一系列交叉学科的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实践技能的提升等。我国医学教育在适应医学模式转变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必须加以解决的不足或问题,因而加快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观念比较滞后
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观念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新世纪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高超的实践技能与较高的综合素养,即知识、能力与素质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而要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实施现代的、全面的、科学的素质教育。但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观念还比较滞后,根本无法适应与满足新时代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需求。另外,由于我国现行的医学模式已经行使多年,导致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养成了相对固化的教学思想与学习思想,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对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滞后于新世纪对医学人才的新标准与新要求。因此,加快教育观念的转变,树立现代化的医学教育思想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部分教学内容不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脱离,而且无法适应发展迅速的医学科技水平,导致很多医学人才所掌握的医学知识都是已经过时的技能或概念,当然也就无法胜任现代医疗岗位的需求,因而不得不进行重新学习或进修。同时,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我国的医学教育还存在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讲授医学内容的过程中,都不重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相互结合,即“纸上教学”问题比较严重。加之医院医生在带领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时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致使很多临床知识无法更好地向学生讲授或传达,从而影响学生临床实践的质量与效果。这种“教”与“学”相互脱离的发展现状,一方面无法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也无法让医学专业的学生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与医学知识。
(三)科技人文教育的缺位
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方面做的还不到位。医学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最好结合,但在当前的医学教育领域中,因教学思想不够清晰、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教学防范呆板单一等,使得学生的厌学情绪不断增长,缺乏充足的科学探讨精神;同时,医学教育内容对人文社科知识的讲授过于淡化,忽视了理想、精神、到的以及情操等多方面的知识教育。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精神,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进而影响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由于没有足够的人文精神做支撑,必然会造成医学人才对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全面,进而影响其协调人系关系的能力提升等。
三、我国医学教育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改革路径
(一)确立预防为主的医学教育观念
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与文化水平提升,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疾病出现后的治疗,而是希望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身心健康,做到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的整体质量。这种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服务观念,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积极推进发病学、病因学等学科的设置,让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医疗服务意识,提高医学人才预防疾病的能力与水平。这是现代化医学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新世纪医学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向。部分专家甚至预言,未来人类的平均寿命将会进一步提升,但这并不取决于治疗心脏病、癌症等病症的技术与医疗设备,而是依赖于不断提升人们改造与适应环境能力的医疗健康教育。
(二)积极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
新的医学模式对未来医学人才的要求是具备医学、人文、科技、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知识,有较高的社会能力与较宽的专业口径。所以,医学界教育改革必须更为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与综合性,努力打破传统专业的限制,逐步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对原有的教学内容通过简化、融合与重组等方式进行再优化,科学合理的压缩必选课程、增设选修课程,积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增加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医学、身心医学等学科知识与专题讲座,促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科学技术等相互融合与贯通。
(三)大力优化医学教育手段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所服务的,对教学效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一方面要重视启发式教学手段的应用,即鼓励医学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要逐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预留15%左右的学时供学生们自学。同时,还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以及电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大力拓宽教育资源,促使教学过程更趋生动、有趣与活泼,提高医学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与知识性。[3]综上所述,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同时全新的医学模式存在本身也为医学教育的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为适应现代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新时代全球性的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也为我国当前的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与参考经验。所以,我国应紧密结合我国当前医学教育的发展实际情况,并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当前医学教育的思想观念、教育方法、教育体制等进行深入的改革,而且要提高思想方面的重视程度、加大改革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医学教育与医学模式的相适应,进而切实培养出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所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彬,刘念,冯小明.新医学模式与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思考[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06)
[2]杨伟吉.浅析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型培养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
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范文6
我国自1983年正式恢复护理本科教育以来,培养了大批具有学士学位的高级护理人才,在护理战线发挥着重要作用[1]。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目前的高等护理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很好的体现护理特色,也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对护理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改革,现将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进展综述如下。
1 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分析
1.1 护理特色不突出 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基本采用压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后加挂护理专业课的模式[2]。这种模式实质仍是传统的医学模式,注重基础医学知识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护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培养的毕业生既不像医生又不像护士,影响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思想不稳定,最终造成护理人才的流失。
1.2 课程多,课业负担重 据白凤霞等[2]对全国19所医学院校护理本科教学计划中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的调查分析显示,护理本科专业课程门数最少的为34门,最多的为46门,平均39门;教学时数最少3077学时,最多4073学时,平均3638.4学时,与全国临床医学本科的平均开课门数38门,平均教学时数3541学时相比明显偏重。在完成教学计划后,护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时间过少,导致培养学生规格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1.3 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分较少 如适合护理人才培养的人际关系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等课程开设较少,忽视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不能体现“人”这一护理基本概念的含义,造成了学生对护理服务对象的认识偏重于生物学的层面[2]。护理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已渗透到人文与科技、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中,表达着人情与理性的深刻关系[3]。护理本科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成份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护理学生的质量,也影响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1.4 学科独立发展意识不强 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医生的助手层面,工作以打针、发药、量血压为主。忽视护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即使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护理科研的涉及也很少,全国50%以上的院校没有涉及护理科研教学。另外,选修课开设较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最大比例达33.3∶1[2],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趋势,使护生的知识结构单一不全,创新意识、科研意识不足,不利于护理学科的整体发展及护生本身的多元发展。
2 护理本科课程设置及改革进展
为了改变目前本科护理教育中医护不分,护理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讲述缺乏、培养学生不能充分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我国许多大学的护理学院积极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与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调整学制 护理专业教育虽需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论,但不是临床医学的辅助学科。然而我国护理本科教育起步时都沿用医学教育模式。因此,内容过多、学制太长、教育成本高、培养周期长等问题在护理教育中也有表现。加之护生的性别特点及社会对护理职业认识的偏见,生源普遍不好[3]。为此,天津医科大学、石河子医学院、大理医学院等先后尝试四年制护理本科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临床学院护理系,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提出“以人为中心,前后整合”的四年制护理教育,采用交叉式教学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深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为加强我国护理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多元化护理,对处理自然与人文科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护理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3]。
2.2 整合课程 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是近年医学教育改革中的新趋势。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放弃了传统的课程构建形式,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将专业护理课程分为:护理学Ⅰ(人与社会)、护理学Ⅱ(生殖)、护理学Ⅲ(营养与排泄)、护理学Ⅳ(呼吸与循环)、护理学Ⅴ(活动与休息)、护理学Ⅵ(意识与感觉)[4],使课程间的衔接更紧密,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符合国际护理教育改革的趋势。
2.3 强化实践 护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护生一毕业就要接触和从事相关工作,因此护生在校期间,必须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各院校都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实践性很强的护理新课程,如《急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4]。另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实验及操作课的比重。
2.3 增开选修课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各医学院校都列出了合理的选修课程。如《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药理学》、《护理科研》、《护理美学》、《护理英语》、《症状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营养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病案操作》、《口腔护理学》、《护理科研讲座》、《医学法学》等[4]。
3 课程设置及改革时应考虑的因素
课程设置应体现社会对学校的需求、办学的宗旨及学生的自我发展。可以说课程设置对教与学的整体活动具有原则性、方向性和指导性作用[1]。讨论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首先明确社会对本科护理教育的需要,明确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只有在这几方面的认识一致,才能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1 社会需要 任何课程的设置,都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基础。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上的“爱丁堡宣言”中提出:“医学教育的最高标准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的健康需要”[5]。因此,在本科护理课程设置时,应明确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要。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相对落后,自1952年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层次仅有中专。目前全国一百多万护士中绝大多数是中专学历,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无法很好地解决护理工作和学科所面临的困惑,在护理教育及护理科研方面的能力也相对薄弱,而护理研究生的教育仅仅在起步阶段。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本科教育将成为护理教育中的主要部分。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先进仪器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急危重病人的护理、器官移植病人的护理、特殊仪器设备的应用、循证护理等都对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次,社会对具有现代管理学知识的管理人才的需要也很迫切。因此调整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是护理教育改革的首要考虑的问题。
3.2 学科发展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专业有自已独立的发展空间,不再附属于医疗,将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具有特色的学科[1]。因此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员,发展相应的理论、学术和成就。
3.3 学生本身的发展需要 作为护理本科毕业生,不仅需要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等专业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及自我发展潜能[6]。
4 展望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如护理功能的整体化趋势,护理服务范围的社会化趋势,护理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趋势,护理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等。同时,护理教育及改革也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是护理教育的高层次化趋势和护生素质的综合化趋势。这就要求我们的护理本科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护理学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置中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及时调整和改善教育与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护理教育的适应性,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沈宁,何仲,李峥.论本科护理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中华护理杂志,1994,549-550.
2 白凤霞,王志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4,52-53.
3 钱金伏,李合,汤君,等.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0,767-769.
4 何平先,熊诗平,叶宝霞,等.对本科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护理学杂志,2000,15(8):50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