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1

“提质十项规定”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措施和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研机构又应该从哪些方面落实这些要求,科学、及时、有效地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带着这些疑问,《今日教育》记者专访了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为您带来最权威的解读。

“如果教育工作只抓一件大事情,那就是抓教育质量。”

《今日教育》:周主任,您好。市教委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十项规定》,也就是“提质十项规定”,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

周旭: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是当前和未来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总理在9月7日召开的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两基”攻坚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现在面临的更大挑战是“上好学”,今后要适应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新期盼,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发展上来,加快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近些年来,重庆义务教育实现了跨越发展,2006年完成“两基”,2008年实现“免费”,2011年推进“均衡”,正在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迈进。今年6月召开的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着眼于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质量更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追求,是老百姓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将工作重心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财力物力资源投入、集中精力办重点教育,转向依靠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质量提升和均衡发展上来,用整个的心思、整个的智慧、整个的资源来抓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果教育工作只抓一件大事情,那就是抓教育质量。

《今日教育》:去年9月,市教委出台了“减负十项规定”,对照今年的“提质十项规定”,我们发现其中有些内容是高度相关的。那么,“减负”与“提质”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周旭:“提质十项规定”与“减负十项规定”是姊妹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了现阶段我市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指导性和政策性文件。“减负”和“提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把过重负担减下来了,“提质”才有全面实现的可能。因此,我们抓“提质”工作实际上从去年落实“减负十项规定”就已经开始了。

一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减负”工作成效明显:学生课程难度、考试压力、在校时间、课外作业等方面的负担减轻了,学生休息、自主学习、体育锻炼、课外辅助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增加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中国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显示,2011年度,重庆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成效满意度居全国30个主要城市之首,减轻课业负担满意度居第二名。

但是,我们也认识到,“减负”只是“提质”的前提条件和手段,并不一定带来“提质”,全市义务教育“提质”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增强提高质量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折不扣落实好“提质十项规定”,坚决清除一切阻碍教育质量提高的思想观念,坚决打破一切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的体制障碍,坚决纠正一切偏离教育质量提高的短期行为,把“提质”作为新一轮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

树立“四种质量观”,推动“四种转变”

《今日教育》: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对分数、升学率的片面追捧上,一谈到抓质量,思想就转到抓升学率上去了。这里的“提质”要提高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质量”?

周旭:的确是这样,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首先就要弄清楚“我们要什么样的质量”。对义务教育来说,我们认为应该树立“四种质量观”。

一是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就学生个体而言,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学生整体而言,要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思想是否端正的重要标尺,想法设法培养好每一位学生。也就是说,我们要的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质量,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少数方面的质量。

二是个性发展的质量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都有自己的禀赋、爱好和潜质。我们要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富有个性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的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质量,而不是千人一面的质量。

三是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义务教育阶段是为学生人生打基础的教育。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就是要能够为每个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定全面、扎实而牢固的基础。学生是否有发展“后劲”,才是最重要的。决不能只顾学生“眼前考得好”“升个好学校”。也就是说,我们要的是对学生终身受益的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而不是短期的、功利性的、不可持续的质量。

四是公平发展的质量观。公平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轴,让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都全面提高,实现均衡发展,是我们追求的质量目标。我们不能忽视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村小的质量提高,也不能忽视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的质量提高,更不能人为搞所谓的重点校、重点班、实验班。也就是说,我们要的是公平发展的质量,而不是顾此失彼、有失公允的质量。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2

一、理论:教育公平是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

作为公共事业,教育管理通过提供优质足量的教育产品来保证公众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优质足量涉及效率,保证公众的个性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涉及公平。公共事业的发展涉及到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效率是一个完全的经济概念,强调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公平强调教育管理的效果与教育管理的本质和最终目的的关系。企业基于其生存和追求利润的目标,效率成了其当然的首要指标。效率作为一种手段,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它与私营企业的区别就在于效益在私营企业看来是一种目标,而就公共事业而言,只能是一种手段,是服务于公平的手段,最终必须服务于公平的需要,教育不能本末倒置,这是公共教育事业管理的特性所决定的:

从本质上讲,教育事业是关系到社会大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特定的社会公众事务。从理论上分析,公共教育事业管理,涉及到两个理论:一个公共事务理论,一个是公共产品理论。当然由于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也说明教育既有公共性又有私人性,教育的不同部分,其纯与私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非义务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受益,很大程度主要体现在教育者个人,私人产品性也很突出,产品提供的方式以混合提供为主要,实行成本分担机制。基础教育阶段,实行强制义务教育,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为主要目标,社会受益面最大,教育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外部性最高,因此决定了这类教育产品公共性程度非常高,已是倾向于纯公共产品的准公共产品,甚至某种意义上就是纯公共产品。产品的提供方式以政府的公共提供为主要形式,即由政府无偿地向消费者提供,实行免费教育,满足社会的公共消费需要。

二、问题:目前义务教育的非公平问题

目前教育最受诟病的就是教育公平问题。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由于牵涉到社会大众的共同利益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社会大众对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人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敦育。但是基础教育阶段存在背离公平原则的倾向,主要体现在校际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教育政策制定上的不合理。1986年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对于基础教育来说,由于政府实行义务教育的政策,基础教育是公共性很强的准公共产品。既然是公共产品,每个人的享用应当是公平公正的,不应该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由于提倡提高办学效益,教育提出重点发展个别高质量的小学、中学的主张,政府在教育投入、教师资源配置、学生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这样的结果是优质教育基本上集中在少数学校手中。重点学校制度使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资源的非均衡分配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学校间的差距造成了公众享受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重点学校制度以精英教育培养尖子生为目标,与义务教育使人人享用平等教育的宗旨是背离的。就近入学制度是保证义务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是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不合理,学校间明显差距的存在使这一政策无法体现它的公平原则。就近入学意味着你没有选择好学校的余地,碰巧跟好学校做邻居,那么你就可以上好学校,碰不巧就只能上差学校,这本身就是带有偶然性的,有人称之为是“家庭居所决定是否享有优质资源”。择校意愿的产生和择校制度,就是因为伴随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化而派生出来的。从理论上看,择校是“家长们放弃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是个人选择性的行为,并没有违背“人人享有教育机会”的教育公平。而且从理论上讲,择校给予受教育者选择自己心仪学校的权利,择校有助于构筑学校间的竞争机制,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从现实上看,择校与高收费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名校通过留出一定比例的择校名额而获得额外的经费,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教育优质资源的稀缺,为了能得到较好的教育,老百姓不得不在义务教育阶段就为孩子的受教育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对家境富裕的家庭来说,择校制度能使他们通过交纳高额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好的教育资源是公共资源的一部分,但是当它一旦与高收费联系在一起时,就意味着部分的人占有了本应是大家共有的资源,这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如果说民办学校因为其民办性质,是有满足个体(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47页)受教需要,提高办学质量、效率的话,无须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采取择校高收费无可厚非,那么,通过将公办学校的优质初中部转化为民办途径而使择校高收费合法化,这就是说把本来属于公共的物品变成了部门和教育实体的私人物品,而使公众失去平等享受优质公共资源,这就是从理论上和道德上完全说不过去的。尽管从理论上说择校可以帮助你通过交费或考试的方式,重新选择,但这是不是又是对交不起高学费的人来说是不公平呢?而实际上对负得起高额学费的家庭来说,也并不意味着公平,因为教育的公平除了基本的要求是上学的人人机会平等外,还包含“人人公平享受高质量的教育”,但是高质量的教育却必须花费高额的费用。目前各项制度推出的结果并不能实现对公平的维护,而恰恰相反是对公平的损害,以“精英教育”为导向,以分数为取向的重点学校制度成为了推广普及素质教育的障碍,损害的正是大多数人享受义务教育阶段高质量教育的利益,这是对义务教育普及素质教育的宗旨的背离。对此杨东平教授深刻地指出:一般认为,就事实而言,世界各国在教育质量上的不公平比教育机会不公平严重得多。“人人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仍然是20世纪末的重大挑战之一”。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3

关键词:优质均衡;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5-0020-03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代教育问题的重中之重,是体现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要进一步探索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机制,创生优质均衡的课堂教学是关键。

一、课堂教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阵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的重要理念。“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是新时代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推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

1.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涵

教育均衡是教育公平理念的体现,“均衡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教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均衡教育的提出,是源自于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与落后的教育现实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分步实施、分类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其他各类教育是不可能实现均衡发展的。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数量的扩展不可忽视,没有数量就不能保证受教育机会的普及性、平等性;更要重视质量,要求努力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优质均衡发展。

优质均衡是指在资源配置均衡的基础上,实现质量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在均衡基础上追求优质,就是要实现义务教育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由粗放型管理向精致型管理变革,由素质教育基本实现阶段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由基础教育局部高质量向全面高质量跨越。

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阵地

作为全国推行教育优质均衡试点,江苏省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具体措施作了全面部署,通过建立试点,带动和引领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确立了13个优质均衡发展改革示范区,从经费保障、办学条件、入学制度、师资队伍、教师工资待遇保障与管理水平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从而为学校创造相对均衡的优质资源条件。

然而均衡地配置教育优质资源并不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全部内容,这实质上仍属于教育起点公平。优质均衡的教育是以高标准、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率为特征,直接指向教学质量的优质均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核心最终要落实到优化课堂教学活动上,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阵地,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优质均衡视域下课堂教学的性质

课堂是学校教育实施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叶澜教授曾经指出:“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1]教育优质均衡各项政策的推行,课程的实施都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因此,学校的各项改革活动必然涉及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优化是学校整体优质发展的重要内涵与主阵地。立足于课堂,从教学目标变革、创生优质教学文化、丰富教学模式以及建立更科学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入手,是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

1.优质均衡的课堂是平等的课堂

学生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享受的权利应该是相同的,在课堂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也应是同等的。每个学生应享有同等的受教育与学习的权利、同等的课堂教学资源以及公平的评价标准。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平等的过程,每个学生面临的教育教学发展的机遇是均等的。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个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话语权和合作探究的权利。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关于学生观的核心价值。因此,优质均衡的课堂应该是平等的课堂,确保每个学生得到进步与发展。

2.优质均衡的课堂是个性化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是有生命涌动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都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力,都具备了各自的优势。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转变角色职能,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在平等、互动、合作、对话过程中,基于每个学生个体自身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尊重学生的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学习。

多元智力理论强调,教学的任务就是促进每位真实个体的发展,尽可能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课堂不仅成为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是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是优质均衡课堂的追求,为实现每位学生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优质均衡发展的课堂教学不应是整齐划一的课堂,而应是尊重个体差异基础上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优质均衡的课堂是有质量的课堂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既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均衡分配,也是对教育质量的一种要求和提升,它追求优质的教育。通过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数量与质量、公平与发展的统一。优质的课堂,是高质量的课堂,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均衡发展的课堂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必须把学生是否进步、教育教学质量是否提高作为衡量优质均衡是否取得成功的主要标准之一。

4.优质均衡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

优质均衡的课堂建设,是要求运用高效的教学手段去实现的过程,因此优质均衡的课堂也必须是高效的课堂。课堂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活动,优质均衡的课堂教学包括高效的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学习能力。前者表现为优秀的教师专业能力,如开发课程、进行教学以及有效运用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学生学习能力则表现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运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和资源提高成绩的能力。在高效的学习过程中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单纯依赖老师。

三、优质均衡视域下课堂的优化策略

1.生成平等的教学文化,创设和谐课堂

教学文化是指影响、决定课堂中师生教与学活动的隐性观念和思维方式。文化的教育功能能够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去感染和陶冶师生。作为学校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文化,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侧重教学中师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还要关注长期以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课堂教学定势及由此而生的教学文化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文化只关注知识传授的技术层面,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学科知识就是中心、就是目的,无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的教学文化无疑是封闭、僵化、缺少人文关怀的。优质均衡的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并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学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最多最好的表现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均等的教育权利,都能有自己最佳的表现机会和参与交流对话的有效时空。所以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必须要创生新的教学文化。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合作的教学文化是优质教学的追求,能促进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和境界。

2.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个性

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策略的表征。优质均衡的课堂在体现共性的基础上要求彰显学生的个性,为其个性和创造性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最终培养的学生应是有差异的优质发展的个体。教学过程中,应该尝试新的适合本校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其潜能的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因此教学不应该局限于固定的模式,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确立全面的质量目标,发展多方面能力

判定教学质量提高与否,首先应该明确培养目标是什么,进一步确立全面的质量目标。传统的教学历来以知识为本位,重视外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但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过去判断教学质量的标准就是升学率。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总量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增长,单一的“知识型”或“智能型”的人才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仅有升学率是不够的,更要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通过教学目标整合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应是教学改革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优质均衡的教育要求教学要有科学性和适用性,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领会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师生形成合力,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既要求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又要求学生有效运用学习资源,积极寻求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表现为积极合作,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优质的资源是促进课堂教学高效进行的不可或缺因素,如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效果,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新知的工具。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高效的课堂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重视其主动学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为义务教育战略性任务的高度,要求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此可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确立的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重视。而要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具体来讲:

第一,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又称“免费教育”、“强迫教育”或普及教育,是指国家权力机关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并要求国家、社会和家长必须予以保障。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最低标准的合格规范教育,是要为每一个现代社会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条公平的起跑线。义务教育的基本作用是促进人的发展,是一个扩大向个人提供可能性的过程。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义务教育必须由政府向社会提供,不能在市场上随意进行买卖。因此,要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政府在对义务教育资源进行分配过程中,必须遵循公平原则,即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间教育差距。特别是老、少、边、山、穷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十分拮据,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难,对这样的地区,不仅应当完全免收学生的学杂费,而且还应免费给学生提供教科书、伙食、校服、交通补助费等,促进其均衡发展,以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与权利。

第二,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所谓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就是使学校在师资、用地、校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室、音体美器材、学生生活服务设施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基本达到区域间、校际间的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能进入符合办学条件标准的学校就读,从而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因此,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尽管全国各地都在认真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建设项目,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照国家中小学建设标准,一些地方原有的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不高、功能不全、设施陈旧等问题还相当突出,满足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需要,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水平的提升,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要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缩小区域内学校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必须全力推进城乡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合格学校,落实新的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把学校建成当地安全、坚固、让群众放心的场所,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加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达到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的相对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学校的均衡,学校均衡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均衡。可以说,义务教育能否均衡发展关键看教师。没有一支数量充足和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就谈不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从现状来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因此可以说,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是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所在。为此:第一,应建立义务教育教师保障制度;第二,建立义务教育教师激励制度;第三,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第四,完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与培训制度;第五,改善义务教育教师的教学与生活条件。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5

1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摆脱“应试教育”倾向,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科学技术挑战的需要,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就要求每个人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打好基础,学会学习,不断调整、提高和发展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再次实施素质教育又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潜在危机的需要。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高科技犯罪,因此呼唤人类对道德规范的重新审视和关注,都呼唤人们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做人,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

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需要,又是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我国正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使每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反映了义务教育的这一本质要求。

2 素质教育的特点

2.1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是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2.2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在“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围绕学生”的思想指导下,在学科教学方面,重视语言和数理化等所谓主要学科,忽视音体美劳等学科,在教育目标方面,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智能,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而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的素质结构得到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

2.3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意味着素质教育对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高度重视,教师要创造性各种条件,引发学生的这种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展示并发展自己的才能。

2.4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教会学生学习,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 素质教育的本质

素质教育是追求全面质量和高质量的教育,全面质量是基础,高质量是核心,个体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必然有个人特点的发展,是个性的形成过程,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使他们都得到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6

边城位于湘西自治州与重庆、贵州交界的地区,是湖湘的西部门户。省会长沙地处湖南东部,两地距离遥远。然而,仅在边城的一个县城幼儿园就有三位老师将子女送到长沙读书,而且都是到省重点中学或者某某国际实验学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中小学设立重点校或重点班是一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现象,容易造成教育不公平,形成新的社会不平等。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已经下文正式叫停中小学的“重点班”、“实验班”,学校可以设重点高中,但初中和小学阶段不能划分等级。然而势头强劲的一些名牌中学也放出豪言,他们的重点班不可能停办,别说教师,起码家长不会同意,社会舆论不会同意,而且上级教育部门中许多人也未必会同意。为了培养人才,更好更高质量地出人才,重点班的开办似乎成了时代的选择,让上级部门“欲罢不能”,禁办重点班的规定也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状况,与我们的学校培养目标和学校教育的激励方式大有关系。学校教育要与上级学校机构相联系,向高中、大学输送人才,因此以考试为筛选手段,以通过率为衡量标准,以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对升学的准备状态为培养重点。在此前提下,教育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成了受教育者分级筛选的过程,淘汰得越少,合格及优秀者越多,学校受到的奖励越多,其社会声望越高。教育的资源势必会逐渐分化和集中。“重点班”、“实验班”就成了众人心目中红旗飘扬的希望之乡,成了昭示着光明前途的通天捷径。处在当前这种形势下,看到大众对精英教育的膜拜和追捧,我们怎么能期待家长们会放弃投奔重点学校重点班的努力?

远离家乡,求学省城,给家庭、给学生带来的压力都不是单方面的。首先,他们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长沙的中小学收费比边城高出不少,而且他们还必须缴纳一定的择校费用才能享用这里的教育资源。有家长计算,孩子到省城重点学校读书,每年的学费和往返交通等费用要两万以上。而如果他们在当地入学就读的话,这个费用可能缩减到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其次,孩子面临着新的学习压力。他们可以说是冲着重点的、精英的教育而来,因此对自身的学习要求更高一些。孩子一到学校,就要通过几轮考核,来决定进入实验班还是留在普通班。这种明确的分级定类给他们学习任务不断加码。最后,他们面临着多种心理压力。离开父母,初到异乡,他们被迫进入心理断乳期,开始独立面对现实生活中、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异乡的文化特征和多元价值也给他们带来精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