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范文1
【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简称思政教育,它是对学生开展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格,也就是帮助学生去提供自身综合素质的一个过程。在当今大学生的思想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那么如何去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并能让学生能够快速成长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由于现在的社会经济在不断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新时代的大学生也存在个性化差异等的问题,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面临的考验。
一、在高等学校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在教学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为了实施教育的最基本。如果一个学生,他在未来的工作中想要一个长久的发展空间,那么他要有一个最正确的思想观念并要获得有效而正确的知识,所以不难看出,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世界思想文化交流的社会,不仅本国的思想文化流向海外,海外的思想也会流入中国,那么这些思想就会对当今的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思维都比较单纯,想法也不成熟,容易被一些不好的事物迷惑,就会改变本身对某些事物的想法,这对于还在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通过实施思想政治的教育,就会将学生的一些不好的想法摒弃掉使他们能够把握好自身的价值,能够去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紧紧把握好社会发展的方向。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社会和学校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学生自身需要的,这也是能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的一个必备的条件。
二、学生对于学习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对于思政学习不够重视。
现在大多数学生的思想上都认为只有取得好的分数才是以后与人竞争的一大重要的条件,会认为学习思想政治只是在浪费时间,所以不会将时间花在这个上面。一直处在这种思想下,高等院校即使开展思政教育,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积极的响应,教学的效果也不好。思想政治也不能发挥它真正的用途,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
(二)教育氛围和机制有待完善
大学校园文化在高校教育中发挥了导向作用和激发功能,有很强的思想教育在里面。但是实际上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将大学文化进行好的规划,有好多学生都想参加校园的一些活动,但参加不了,阻碍了他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从另外的角度来说, 大多数学生都只是注重专业课的学习,较少注重思政教育工作,同时缺少一个完善的体制去规范,导致学生的混乱无序,阻碍了大学生思政建设的有效性。
(三)大学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缺少时效性。
思想政治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内容在过去到现在这些年里都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这会让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是很枯燥乏味的,使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只是因为要学习这门课程而去学习。但是,其实思想政治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也应该按照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开展比较个性化的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目前,老师在上思想政治课的时候,采取的方法都比较单一,不能把思政教育的差异性和多元化表现出来。也正因为有这些因素的存在,思政教学在本质上没有获得很大的突破,学生对于学习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也不高。
(四)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在教育教学的时候,一直都是老师处于主导的地位,学生也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所以教师的素质文化和思想道德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如果老师是一个缺乏道德的人,那么不仅起不到带头作用,反而会影响到学生在思政教育的培养。;另外,老师在教课的过程中,教学方式不能过于乏味,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的教学气氛会很沉闷,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和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的成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加强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政课程教育的建议
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不仅在学习上有很多问题存在困扰,在生活上也有。那么要怎样去开导学生让他们开展思政教育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现实问题,而思想政治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一)思政教育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在新的形式下,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想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教育团队就应该时刻保留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的培养学生去养成学习的积极性,把思政教育的学习转化为学生自主去学习。虽然现在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但一点都不影响教师的教育工作,教师依然是作为引导者好开启者,依然在思政教育上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必须去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去解答问题。
(二)改变观念 ,积极开展教学创新。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已经不适应了,也很难满足思政教学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在教育等方式中加入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因为目前的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学,这使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位置去学习。教师应该针对新的社会发展需要,考虑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去。老师可以开展辩论赛,针对时下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多动脑,多动嘴,这样老师才能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去解决,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多项活动
高校要不断的完善师资力量,不断地加强教师团队整体的综合水平,才能促进大学生的思想进步,达到健康发展的目的。在新时期,要摒弃原有的呆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得生动的有趣,那么就要树立教师以学生服务为主的概念。此外,教师应该利用课余的时间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去了解学生学习思政教育的时候,会有什么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新的技术,用多媒体给学生上课,还应该把思政课和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做到学以致用,达到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师授课的时候,也不能单一的说讲就行了,老师要想办法去释放学生的天性,可以多开展一些和思想有关的活动,比如:做社会实践,可以带学生多外出走走,了解在山村的孩子的生活,树立起不怕累不怕苦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四)提升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不仅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个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使当代的大学生在精神上能得到提高,就要努力去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国家的开放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在大学校园里,都充斥着校园文化,一些比较落后的思想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的养成。所以,各部门机构要不断做好构建有利的校园文化和规划好校园活动,让学生传播,弘扬文化。要想强化学生的思政教育建设,要建立一个核心价值体系,坚定自己所定的方向,不去动摇。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自觉的学习本国的文化,才能提高民族情感,营造好的思政教育氛围,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政建设。
(五)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老师要想办法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法努力,那就必须要注重课程评级的建立。目前学校的评级体系都是通过写论文或者是考试,因为这种方式虽然是比较简单,是比较容易好操作,但却缺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利于学生体现自己的实践能力。所以要想开展评级体系,不仅要将考试和写论文的纳入其中,还应该将学生的平时表现纳入其中。这样的话,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也应该扩大评价的主体,将老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结合在一起,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实现了真正的互动性。
总而言之,大学生思政建设工作是保证学生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多沟通,多了解学生的想法是什么,再去做教学的改革政策,这样才能保证思政建设的有效性,让学生有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范文2
关键词:教育事业;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1-0238
一、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21世纪的大学生是人类文明的一代,是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一代。国民素质的提升,必须从教育抓起,因此加强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刻不容缓。高等院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的长短期目标、大学生成长的不同规律,以及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程度,不断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加强“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实践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对于祖国未来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承袭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问题及原因
近些年来,许多高等院校也逐步重视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自身的问题。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是自考而来的,有的是函授而来的,还有的是从中专转来的,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修养都不相同。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教育背景结合在一起,使得他们集体意识淡薄,从而不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作用。2.学校教育的问题。学校是精神文明的建设基地,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中,教师和学校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院校的一些教师的态度消极,思想道德素质低下,学识和修养不够,致使学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另外,学校为了节约成本,经常采用大班授课,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上通常是不遗余力,而在思政教育的授课上却是投入不足。3.理论和实践不能相结合。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而很多高等院校却只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一些空洞的说教和空旷的理论,让很多学生感觉是在听天书,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真正的理解这些观点,更缺乏实践活动,做不到知行统一,不能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问题,不少专家和教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因此加强和改革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应遵循如下原则有效开展教学迫在眉睫。1.知与行统一原则。知,是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和起点;行,是大学生对理论的一个总结和实施。只有思想和行为一致,理论和实践一致,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升华。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思想政治理论有清晰的认知和了解,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内化为个人思想政治道德,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等要素的和谐,来实现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的真正了解。2.言传身教原则。所谓言传身教,就是学校和教师通过自己的举止行为和语言文字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这是很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航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学生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理解思想教育的真谛。3.注重实践原则。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才,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称为“人才”,因此大学生参与各种思想政治活动,使他们在服务于他人和奉献爱心的同时,接受教育,提高素质,才是最重要的目标。(1)课堂理论教学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要想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课堂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只有深入领会思想政治理论,才能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立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安排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课程,不能只顾专业文化课的学习,却忽视思想政治教育。(2)师资建设是高等院校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是年轻教师较多,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培养一支真正热爱思想政治教育,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师资队伍,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预期效果。(3)学生社团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主体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学习,应该是以学生为主题。学生社团的成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学习提供了重要阵地,是传播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他不仅能够使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还能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感,在社团这个小小的社会中,去充分扮演各种尽职尽责的角色。(4)隐形实践教育的传播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所谓的隐形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所处的环境、校园文化和组织管理中去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的一种形式。通过建立特殊的校园文化、宿舍文化、网络文化等,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消除学习思政教育课的逆反心理,自觉领悟身边文化的熏陶,充分体现“教育育人,生活即学习”的重要理念。
四、结束语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关系到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祖国未来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改善当前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实践学习至关重要,只有正确合理地贯彻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皓.大学生自我激励策略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
[2]全思懋,蔡超.网络游戏视野下大学生激励机制的创新[J].高教论坛,2011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范文3
关键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97-01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医学专业是技术性和责任心要求很高的专业。它不但需要医学生要有“救死扶伤”的技能而且要求医学生要有“医者父母心”的博爱精神。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纵观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沿用传统的说教式,理论枯燥,形式呆板,不易为学生所接受,影响了教育的效果。本文试从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角度探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以追求崇高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人文教育,都是作用于大学生思想意识领域的工作,目的都是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塑造大学生完整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为二者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在教育方式上,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强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思想的交流,注重知识的内化和精神的实践。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人文色彩,可以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条、呆板倾向,增加教育亲和力,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为人文教育提供正确的思想导向,赋予人文精神强烈的现实意义,这又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实现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1.丰富教育内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
“两课”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要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塑造完美的人格。在“两课”的教学内容上,不能拘泥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就理论解释理论,要结合生动的案例,以鲜明的形象鼓舞人,以真实的情感感染人。实际上,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许多宝贵的可利用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老一辈医疗工作者的高尚品德和事迹、丰富的人文图书和网络资源、真实的医疗案例、传统医学中的医德思想都是很好的人文教育素材。利用“两课”和专门的“医学生职业道德”课程,可以很好地加强医学生医德培养,促使在大学时期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确立“医乃仁术”的思想理念。
2.培育校园文化,加强社会实践,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人命关天的事业,学校有什么样的校园环境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医务工作者。因此,要营造文明、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利用校园文化具有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宣传阵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鼓励学生成立独立的学术和文体社团组织,正确引导学生在网络中搜寻一些知名论坛的人文资源,组织关于感恩、诚信教育等为主题的活动。同时,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三下乡”活动,深入基层,体验我国医疗卫生状况,早期进入医生角色,以病人为中心,自觉树立良好医德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扩充师资力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整体水平
在高校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既有专业任课教师,又有学生辅导员等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对于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两课”教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无疑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两课”教师,首先要树立崇高的师德和敬业精神,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真正教会学生做事、做人、做学问的能力;其次,要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对一些普遍性的人文知识,比如文、史、哲、艺术等,要有常识性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每位老师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深入研究一门课程,促使整个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增加学生人文素质受教育面。而且,作为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较好的了解医学相关内容和教学环节,将这部分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密切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的联系,增加学生学习的认同感,使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更能有效发挥。
而辅导员由于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无形中承担了更多的教育任务,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对学生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很多医学院校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辅导员的招聘中广泛吸收非医学专业尤其是文科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充实辅导员队伍,同时,鼓励辅导员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兼容并包”的精神让“人文之花”开遍医学院校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涂又光,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曾玉华,何国平,胡小平,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6.
[3]莫秋婵,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5.12.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范文4
关键词: 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302-02
一、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交流日趋密切,交流范围日趋广泛,各国文化间的交融也随之展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针对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需要,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成为接收国外文化和思想的先行者。受语言环境与中西方双重文化的影响,决定了外语专业学生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因此,外语专业学生自身性格特点与其它专业学生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由于外语专业学生接触国外思想较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容易进行中外对比,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大学阶段还没有形成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诠释,因此这些观点和见解往往是比较偏激的。其次,长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拜金文化的影响,外语专业学生在道德观、伦理观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容易产生对于价值取向的困惑与误区。此外,随着非外语专业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与日俱增,他们的外语交际能力与外语专业学生的差距逐渐缩小,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外语方面有明显的特长优势与过人之处。同时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趋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因此外语专业大学生承载着巨大的学习与就业压力。而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小在溺爱中成长,面对如此之大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外语专业学生的隐患,容易形成孤立冷漠的性格,在与人相处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各方面常常产生挫败感与自卑心理,最终产生心理疾病。
二、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基本目标和任务上的德育功能具有一致性。一方面,学生出现思想问题时带有心理问题,出现心理问题时也存在着思想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两者的结合来解决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与引导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为前提。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豁达的处事方式,这些都是大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得的。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为思想政政治教育取得优质的效果提供了保证。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以理论灌输的形式进行,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学生的特点与内在感受出发,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有助于增进交流,促进师生情感,有助于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更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相关性,两者都以理想、信念、品德和意志等为重要内容进行研究,因此两者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帮助学生处理好心理、思想、行为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作为共同目标,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当代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在各种现实因素相互交织的社会环境下,生成了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和行为方式,这些观念、意识及行为方式进而影响了学生在传统社会场景中的角色定位,模糊了不同角色和行为的界限,造成了学生在不同角色的标准和规范的转换中失序,从而引发社会交往和心理冲突的种种弊端,端正和引导外语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外语专业学生在多元化思想和行为方式“对冲”中所引发的心理困境:情感、情绪上的失衡(自卑、抑郁、压抑苦闷、学习焦虑等),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互动体系的研究范畴及分析框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理论和方法,创建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干预等机制。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对症下药,从而帮助外语专业学生摆脱心理的困扰和自我价值认识的局限性。
三、构建外语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体系的实施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目标相结合
在具体教育内容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者有密切的联系,也存在着区别。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两者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首要解决目标。在针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将教育理念与外语专业学生的实际心理特征相结合,以实例支持理论,用理论分析实例,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心理疏导和外语专业学生特点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发展。
在具体教育目标方面,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积极服务于高校德育工作。对于外语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影响学生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则着重从更高的角度指引外语专业学生的群体行为。通过两者有机的结合与渗透,不仅使外语专业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得到了深化,还能使外语专业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科学的引导。
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结合
两者在方法与途径方面各有不同,应采取科学互补及有机整合的方式,使两者教育理念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使用“纯理论式”的灌输模式,而应借鉴和吸收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掌握外语专业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性格特征,更加准确把握外语专业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而提高教育效果。在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榜样示范、实践教育等方式来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培养外语专业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促使外语专业学生心理品质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3.提高外语专业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
现今,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架主要依靠英语专业教师及辅导员老师完成,而他们大多数缺乏心理学应用知识理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体系构建受阻。因此,提高教育者综合理论知识,是实现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互动体系的基石。因此要求教育者除自身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还应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方法,并将其有针对性的应用到外语教学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我国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互动体系,从而帮助外语专业学生走出思想与心理的误区,使外语专业大学生能够正确诠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将针对外语专业学生互动体系构建的方式及方法应用到其它专业学生中,最终为打造全面和谐社会提供思想理论基石。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10-25.
[4] 张心琦.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5): 18.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范文5
英文名称: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北京科技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2-5707
国内刊号:11-2549/D
邮发代号:80-47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范文6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075-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学生工作已成为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站在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必须思考的问题,这其中必然对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以及知识储备提出更高的要求。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意见》,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基础上,提出可行性对策,以此不断加强和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学生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一、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指导者,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是高校学生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依靠力量。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身份定位模糊,工作职责不清。高校辅导员自设立以来,就存在身份定位模糊的问题。从全国高校的范围来看,有些高校将辅导员定位为教师系列,有些高校将辅导员定位为管理者系列,还有些高校两者兼而有之,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身份定位模糊的问题严重困扰着辅导员个人,阻碍其未来的发展。
此外,辅导员工作上到学生的思想,下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只要与学生有关的工作各部门人员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无论是教学、安保还是后勤,绝大部分工作都可以安排给辅导员,这就使得辅导员工作量成倍增长,工作压力大。工作职责不清严重影响辅导员日常的工作效率,降低个人工作积极性。
(二)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核心,除教学工作外,涉及到学生的有关工作,如评奖评优工作、困难资助工作、征兵入伍工作、党团建设工作、学生组织建设工作等都与辅导员息息相关。只要与学生有关,不管属不属于辅导员职责范围之内的工作,必然离不开辅导员。因此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加之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居多,在父母的庇护下,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生活上都极不成熟,做事易冲动,不考虑后果。一旦出现问题,第一责任人就是辅导员,这就大大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责任,从而要求辅导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确保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三)学习研究时间有限、提升空间受限。辅导员平日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工作当中,特别是从事“双肩挑”的辅导员,更要一头兼顾学生工作,一头兼顾行政工作,用于提升自己能力水平的学习研究时间少之又少。即使有部分时间研究理论,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效果并非十分理想。时间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辅导员个人的提升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严重影响个人积极性。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看以看到,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诸多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的顺利开展。因此,多措并举,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
(一)明确辅导员职业定位,理清工作职责。在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了辅导员职业定位,即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同时,高校管理者要切实采取措施,推动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道路迈进。此外,要理清工作职责,对于不属于辅导员职责范围的工作不能强加给辅导员,及时改变所有工作都推给辅导员的现状。
(二)完善高校辅导员选拔机制,合理分配工作量。要科学合理选拨人才,着重选聘从事思想政治等相关专业且具有辅导员工作经验的人才。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标准和要求,将优秀人才补充到辅导员队伍中。同时要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分工,严格按照1:200的比例配置辅导员,推动学生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逐渐减少辅导员工作量。
(三)加强辅导员理论和业务学习,优化激励机制。高校管理者要通过多种形式,如集中学习、培训、素质拓展实践等方式,为辅导员个人发展创造有利空间。鼓励辅导员积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深入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此外,要不断改进和优化现有激励机制,对于理论研究深入、工作业绩突出的辅导员,学校要给予奖励并广泛宣传,提高个人积极性。
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只有通过多种方式,经过系统的培养和培训,才能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振华.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建设优质高效的辅导员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
[2]高德毅.关于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内涵发展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2,(09).
[3]杨延红,左红梅.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四个重心[J].江苏高教,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