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教育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68-01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迅猛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的生力军。然而,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其质量未能得到根本保证,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日趋凸显,如,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专业建设定位不准确,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单一,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教学设施短缺,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发展失衡等,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社会在对高职教育质量寄予期待的同时又存在不满,如,视高职教育为“低层次”、“低质量”教育,视高职生源和毕业生为“低素质”学生等。教育质量不尽人意的现实,令各高职院校日趋理性地认识到,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强化质量管理,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内涵

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内涵,应体现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以“育人”为本。教育的天职是育人。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并践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质量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根本利益和发展需求,并以此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质的教育服务,营造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享受成功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坚持以“人才”为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事业的人才支撑和宝贵财富,是职业教育兴旺发展之根系。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维护教师的根本利益,体现人文关怀,全心全意地服务于教师队伍,建设好教师队伍。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推进人才建设工程,培养吸纳人才,引进智力资源,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以优质的服务,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为高职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坚持以“人民满意”为纲。教育必须惠及社会,惠及人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高职教育的神圣职责,也是高职教育的行动纲领。坚持走“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整合教育资源,完善育人环境,实施质量管理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社会信誉度,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为重。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是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内在统一。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教育趋于全球化与国际化的现实和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为客观依据,改革办学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学科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和就业市场需求,提高办学效益、教学效力和教育质量,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提升、效益保证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价值取向

全面质量管理,是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质量管理的新取向。全面质量管理具有“三全一多”特征,即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和多主体。全方位,即将涉及教学质量相关的因素全部纳入教学质量范畴;全过程,即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实施动态监督;全员化,即全体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多主体,即构建以学校自我监管为核心,以政府监管为指导,以社会监管为依据的多主体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基于此,应树立以下质量管理理念:

“顾客满意”。高职教育为“顾客”提供的是教育服务,“顾客满意”是服务质量的核心,即学校依存于“顾客”。为此,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业吻合度和社会适应度,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令“外部顾客”满意和青睐;同时,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不断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成长需求”作为一切质量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营造“全面发展、享受成功教育”的优质教育服务环境。

“全要素管理”。质量管理是一个全要素集成的系统工程。应按照整体性思维方式,将涉及教育质量的相关因素全部纳入质量管理范畴,从招生到人才培养、从专业建设到课程改革、从教学过程管理到学生质量评价以及信息反馈等,进行统筹规划,集成和优化配置全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构建完善的、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

“全过程监控”。教育质量不是依据终结性评估而主要是通过预防和控制得以实现的。质量管理应由传统的“事后把关”转化为“事前预防”,由“管结果”转化为“管因素”,由“分散管理”转化为“综合治理”,由考查“符合标准”转化为“满足顾客需求”等。为此,要将质量管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体结构和全过程之中,实施动态监督,使每一个教育环节都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全员参与”。“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应成为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工及学生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事业。应致力于开发人才潜力,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员参与、团队合作、追求卓越的良好的质量管理文化和风尚,保证整个教育质量管理系统高效良性运作。

“主体多元”。教学质量的生成和改进,除取决于教师、教学设施、完善的保障制度等因素外,更重要地取决于学生能否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感应,有效地与教育资源进行互动。应尊重学生(包括毕业生)的主体地位,以增强质量评价的可信性和针对性;同时,应尊重教育行政部门在构建内部质量监控体系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以及社会相关机构的调节作用,建立学院、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多主体互动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

“持续改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要依据质量管理标准实施有效运行,并随着外界环境和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朝着“更好”的方向推进。因此,每经过一个循环过程,都应制定新目标和新的实施方案,形成“纠偏-递进”机制,使质量管理体系始终处于持续改进、不断完善之中。

参考文献:

[1]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佚名,用科学发展观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3]钟敏真,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新探,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2

1、均衡发展。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存在明显的差距,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因而也不能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同样成功的机会。所以,均衡发展必然成为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首要特征。

2、优质发展。优质发展就是要努力办高标准的学校。办学条件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办学条件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结果。必须要想方设法办好每一所学校,给所有的孩子提供合格的、高标准的学习条件。

3、重视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高质量的核心要素。提高教育质量主要是提高科学知识教育的质量,因为教育首先是传授和学习知识。现代教育把科学知识放到中心地位,道理可谓既简单又深刻。

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3

关键词:低成本;高质量;材料;区域活动

一、引言

区域活动中的区角材料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媒介,幼儿主要通过与材料的交互作用而得到发展。我们经常说要把最好的东西给幼儿。那么,什么是最好的?仅仅是物质上的高档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合活动目标,为幼儿提供可操作、低成本甚至是不需要任何成本的活动材料,使区域活动充分发挥教育价值,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地为主题学习服务,为幼儿基本经验的获得服务,使幼儿的思维能力、行为习惯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首先我们通过学习先将概念进行了界定:

低成本材料――是指无毒的、安全的、花费不多(财力、人力)或不需花钱即可获得的、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物、自然物、废弃物再利用等材料。

高质量――是指上面所指的“低成本材料”

(1)能为幼儿喜欢,在一定时期内引发孩子操作兴趣和持续探索热情的;

(2)能诱发幼儿新经验,诱发幼儿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

(3)能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幼儿园活动中低成本材料的收集

在低成本材料的收集过程中,幼儿、家长和教师都是共同的参与者。

幼儿对生活中的各种物品都非常关注,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浓厚兴趣,老师发动幼儿和家长利用多种途径收集低成本的材料,在收集过程中引导幼儿区分哪些材料是无毒无害的,将收集来的材料进行清洗、消毒,用日光暴晒。并指导幼儿把带来的废旧材料用标签的形式分类整理,全园再进行归类整理。并启发幼儿认识――收集――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造,让幼儿明白废旧物品的可利用性,使幼儿平时养成不乱扔废物的好习惯,形成珍惜资源,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挖掘“低成本”材料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潜在价值

1.在环境中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老师和孩子们根据收集来的低成本材料,精心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材料进行重新组合,赋予材料鲜活、生动、真实的情感意义,增加低成本材料的艺术魅力。

2.在区域活动中

活动区的设置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主题目标和实际需要随时进行调整、更换,鉴于区域活动与主题在幼儿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我努力将这两种活动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最大程度挖掘两种活动形式的教育潜能,这样一来,活动区就成了主题活动实施的主要场所,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学习与成长。

(1)低成本材料为活动提供了材料库。区域活动不仅是辅助教学手段,而且本身经常就是教学手段,区角活动的材料很多时候就是教学材料。在区域活动中,老师们投放了许多巧妙、蕴含教育意图的低成本材料,随时可以在主题教学中运用。例如:中班在主题数学活动图形找家中,老师将数学区里用废纸盒做成的各种图形运用其中,孩子们在课上通过观察、摆弄、拼图等环节,对图形有了深刻的认知。

(2)低成本材料使区域活动成为幼儿的“学习岛”。区域活动是幼儿形成小组根据自己学习的兴趣水平、能力、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进度的活动,因此,区域活动是幼儿的“学习岛”。如果在区域活动中大多数幼儿对某一活动感兴趣,我就考虑将这一活动形成全班幼儿参与的主题活动,这样区域活动就为主题活动奏响了“序曲”。如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对分类产生了兴趣,老师就在区域活动中加入了彩色吸管、大小不一的瓶盖等材料,供幼儿操作进行分类,幼儿在玩中得出结论:“吸管可以根据颜色、长短分类、瓶盖还可以根据大小分类”,这样幼儿就自然而然地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五、在区域活动中实现“一物多玩、班级亮点”特色区域活动

我们利用各班废品收集箱中种类繁多、选择性强的废旧材料,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进行研究,这些物品可以做成什么,如何更好地指导幼儿制作?材料经过幼儿反复操作几次以后,经常会出现部分幼儿失去游戏兴趣的情形,这些现象使教师总是为材料的实用性头疼,绞尽脑汁制作的材料经常用了一次就面临被淘汰的局面,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源。然而教师如果频繁的更换材料,也并非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且会不断的增加自己的工作量,降低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老师们带着问题,根据具体材料进行分析讨论、集思广益、动手动脑,结合经验、寻找信息、开阔思路,另辟新径。

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4

择校的背后隐藏着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完善

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是出现择校问题的核心矛盾

近期,教育部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并针对北京等19个重点大城市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提出详细的时间表:到2015年,这些城市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这种政策的导向对平缓当下竞争激烈的“择校热”,保障每个公民均等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而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缘何出现“择校热”

择校犹如“私人订制”,表达了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与渴望,是一种纯自我的教育选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古今中外皆有之。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竭其所能,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希望子女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因为拥有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就意味着会拥有更好的教育利益回报。

我国自1993年取消小升初考试,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政策之后,择校现象就日渐加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的矛盾比以往更加突出,使得择校的竞争近乎残酷。愈演愈烈的择校风直接影响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和均衡性,使教育资源分化愈加明显。尤其是钱、权交易等不正当竞争手段,使社会公正的价值观念遭受肆意践踏,更为教育“寻租”、教育腐败提供了温床,从根本上丢失了作为公益性质的教育本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质疑和强烈不满。

择校产生的前提是教育资源的差异性。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由于师资水平、硬件设施、教育质量、学校文化禀赋各不相同,相互间存在着差异。基础教育阶段择校乱象的形成有着复杂的成因,追根溯源还是在于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以及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改革开放以后,在“效率优先”思想的指导下,为了能够加快教育的发展,国家实施优先发展战略,对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给予重点投资和政策倾斜,成功打造了一批重点校。长期以来,重点校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突飞猛进,占据优势地位。与此同时,普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由于先天不足再加之国家政策层面的厚此薄彼,其发展举步维艰。日积月累,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愈发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取消“重点校”,2006年6月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也十分明确了取消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之分的规定。然而在现实中,虽然“重点校”政策取消了,但重点校经过多年的积淀,无论是硬件还是师资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生源方面更有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越感,备受当地政府与家长的青睐。

择校的背后隐藏着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完善。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学历、名校往往被作为用人单位衡量个人基本素质和能力最重要的指标,以致成为人们跻身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敲门砖。同时,对人才需求多样性与人才选拔标准单一性的矛盾仍很突出。高等学校的等级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社会认可度低及终身教育体系的不完善等,又加剧了高考一次性结构竞争。众多处于社会底层的家长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对城市和发达地区现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倾慕,他们对城乡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差异有着深刻的体会,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以此改变命运。

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是出现择校问题的核心矛盾。化解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最大限度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真正让每个学生享有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否则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只是扬汤止沸。

最大限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当前,义务教育要实现全面高水平的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诸如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不均衡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需要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供求均衡原则、扶弱促强原则,进而逐步缩小差距,实现教育资源总体上的优化配置。

搭建教育发展共同体,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创新城乡教育一体化工作思路,搭建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名校集团化和教育发展共同体。本着以强带弱、由弱变强、均衡发展的思路,通过优质学校输出品牌、管理、资源以及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渗透、互补和共享,带动薄弱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同时,在充分发挥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差异性,实现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

实行教师校长轮岗制,“对症”解决择校难。师资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校长、教师定期轮岗的交流制度,逐步打破教师学校所有制,分层分类适度有序地扩大教师定期交流的规模和范围,形成中小学老师、校长“定期轮训、定期考核、定期聘任、定期流动”制度,逐步缩小校际间管理水平差距。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为“名师”、“名校”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尽快研究出台激励性政策。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特别是加强农村中小学队伍建设,在师资引进、校园建设上,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的需求。

建立和完善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机制。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党政领导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的督导问责机制,以及所在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激励机制。在督导和评估上,必须淡化以区域划分等级的观念,加强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完善督导评估办法和标准,制定具有导向性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措施,不得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校和学生。

让特色创新成为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实践表明,优质的中小学校大都具有独特的办学特色。他们思想解放、理念先进、甘为人先,特别是能充分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先进办学经验,在办学思想、管理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各具特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绝不是指教育的平均发展,更不是把高质量的教育拉下来与低质量的教育平均,而是要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分类指导,促使其协调发展,循序渐进地让低质量教育慢慢向高质量教育看齐。政府部门要鼓励和扶持学校改进传统教育指导思想和方法,在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凝练自己的办学特色,使之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让“择校”不再成为权贵们的“私人订制”。

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为义务教育战略性任务的高度,要求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此可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确立的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重视。而要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具体来讲:

第一,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又称“免费教育”、“强迫教育”或普及教育,是指国家权力机关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并要求国家、社会和家长必须予以保障。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最低标准的合格规范教育,是要为每一个现代社会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条公平的起跑线。义务教育的基本作用是促进人的发展,是一个扩大向个人提供可能性的过程。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义务教育必须由政府向社会提供,不能在市场上随意进行买卖。因此,要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政府在对义务教育资源进行分配过程中,必须遵循公平原则,即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间教育差距。特别是老、少、边、山、穷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十分拮据,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难,对这样的地区,不仅应当完全免收学生的学杂费,而且还应免费给学生提供教科书、伙食、校服、交通补助费等,促进其均衡发展,以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与权利。

第二,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所谓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就是使学校在师资、用地、校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室、音体美器材、学生生活服务设施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基本达到区域间、校际间的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能进入符合办学条件标准的学校就读,从而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因此,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尽管全国各地都在认真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建设项目,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照国家中小学建设标准,一些地方原有的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不高、功能不全、设施陈旧等问题还相当突出,满足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需要,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水平的提升,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要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缩小区域内学校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必须全力推进城乡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合格学校,落实新的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把学校建成当地安全、坚固、让群众放心的场所,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加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达到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的相对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学校的均衡,学校均衡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均衡。可以说,义务教育能否均衡发展关键看教师。没有一支数量充足和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就谈不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从现状来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远远不能适应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因此可以说,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是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所在。为此:第一,应建立义务教育教师保障制度;第二,建立义务教育教师激励制度;第三,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第四,完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与培训制度;第五,改善义务教育教师的教学与生活条件。

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6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五千年文明,历经繁华、战争,如今正走在复兴的道路之上。教育部邀请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中国的教育发展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认为中国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学前教育毛入学率75%,小学净入学率99.9%,初中毛入学率104%,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超过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均高于世界中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例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度不够等。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发展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财经界》记者在采访网龙网络公司副董事长、网龙华渔教育CEO梁念坚时,他认为,“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种情况基于经济情况差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不仅体现在硬件投入上,更体现在软性资源的配置上。科技与互联网的发展或将为教育不均衡问题带来一种解法。

科技或将促进教育公平

几年前,10万每平方米的学区房已然令人咋舌,而如今46万每平方米的学区房,恐怕要让人唏嘘不已了吧,这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负担得起的。

不难理解家长为孩子追求高质量教学环境的心情,但也更为如今教育不均衡引发的种种问题担忧。“当前区域、城乡、学校间的资源不均衡矛盾仍较突出。一般情况下,普通学校和名校相比,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师资力量,都有一定差距。所以老百姓才会为了下一代的前途,去寻求学区房。”他说,“但另一方面,过于昂贵与‘稀缺’的学区房,也会让更多人感到教育不公平。”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如何让科技带动区域教育,促进区域教育的综合发展,让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中之重。目前,网龙华渔教育积极布局“科技+教育”的结合,基于网龙多年科技成果的积淀,正在从硬件、技术和资源三个层面着手,凭借其超大规模3D素材库,为教育行业提供解决与应用方案。

提到VR(Virtual Reality),人们并不陌生,近来应用很广,称作虚拟现实技术。目前,网龙正在积极推进VR教室的建立。VR产业热潮将为教育行业带来无限憧憬,特别是对于可塑性极强的学习行为,创造出多维度的结合视听动手的学习方式,并模拟情境,使得使用者有了更立体真切的学习体验。

梁念坚讲到,“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这些先进技术,把一些资源带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在那些偏远地区,生存与教学环境恶劣,老师不愿意去,资源也不够。有一个学校,十几个学生,一位校长。教职工中校长是他,老师是他,清洁工也是他。”所以说,利用先进技术可以把先进的内容和应用带到偏远的地区。“虽然区域之间教育差距的鸿沟并不能完全消除,但可以缩小。”梁念坚说。

“当然,接受教育应该是一个伴随人一生的过程。科技可以促进终生学习,也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梁念坚补充到。

网龙华渔教育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真正实现了业务全球布局的国际型互联网教育公司,全球100多个国家、200多万教师在使用其产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梁念坚对我国政府在教育行业的努力深有体会,他认为,“我们的政府还是比较明确的,知道我们在教育里要多一些投入。现在我没有看到任何国家的政府会做一个‘三通两平台’出来,这是中国唯一在做的,全面推广,把宽屏带到学校,此外,还有‘人人通’的建设。这是中国的长处,我们的政府在推动它,这是其他的地方不能比的。”

“中国地方大,发展不均衡,是我们必需面临的问题,但好在我们的政府会发挥更多的作用。”

教育的问题不是一家公司所能解决,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和其他的公司与社会机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最有效的方法,利用网络、利用技术,把资源带过去,把产品以及内容做好,价格降到最低,华渔就是希望能利用高科技、现代化的技术去完善和推动教育,让教育可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