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审核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众号审核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众号审核制度

公众号审核制度范文1

为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健康文明的语言环境,引导社会公众抵制网络低俗语言,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长江商报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网络低俗语言”的净化工作,编委会多次在采编例会和全员学习会上要求全体采编人员增强责任意识,自觉使用规范文明用语;增强底线意识,坚决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增强导向意识,积极主动引领公众舆论;增强阵地意识,建设高素质的新闻队伍。

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长江商报编委会从报纸、网站、报社公众号、微博等多层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抑制网络低俗语言:

1.严格坚持网络文明用语报纸和网络一个标准。从技术层面努力。通过技术手段将一些出现频率高、比较流行的网络低俗语言,在采编系统中设置为敏感词,净化网络语言。由新媒体部负责“一网两微一端”审核,安排专人值班,全天监控。

2.完善“一网两微一端”稿件流程和审核机制。在当日报纸晚上关版之前,新媒体部通过相应的技术软件对稿件再度过滤,确保网络环境的健康与和谐。

3.重点监控公众号。报社规定分管新媒体的编委不定时值班或巡视,抽查微信公众号相关文稿。这样既保证了日常稿件的“三审制”,同时又能保持公众号所刊发稿件的语言干净纯洁。

4.完善报社新媒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按照相关要求和报社编委会的决议,报社与本单位新闻从业人员签订了职务行为信息保密协议和职务行为信息保密承诺书。对不文明、不规范用语“零容忍”,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并实行全流程追责。

公众号审核制度范文2

关键词:公共聚集场所火灾隐患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公众聚集场所也越来越多,更加繁华,一方面不断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也给消防安全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消防工作是一项涉及到千家万户和各个领域,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计民生的大事。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认真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怎样做好我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工作,是摆在我们公安消防机构面前必须要解决的一道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通过多年的防火监督工作,就如何做好公众聚集场所防火工作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各位同行参考。

1 公共聚集场所的火灾危险特性

1.1公共聚集场所上网人员相对集中,疏散比较困难,容易造成人员的大面积伤亡,尤其以旧老城区问题更为为突出。这些地方的公共场所一旦发生较大火灾,在火灾的发展阶段群众是很难疏散完毕的,即使是一些小的火灾发生,也会让人们不知所措、无序逃窜、相互拥挤,以致不能及时得到疏散而造成群死群伤的事情发生。大型商场、会所等娱乐场所,不同于一些影剧院,会议室,顾客随意性比较大,有时人员相对集中,密度较大,加上灯光不好,一旦发生火灾,人员很拥挤,秩序比较混乱,如果通道不是很畅通,也非常容易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

1.2室内的装修装饰大量使用的可燃、易燃等各种装饰材料。这些场所内可燃易燃等物多,火灾的荷载大。如一些影剧院、社堂的屋顶建筑物件是木质物件或钢质结构,舞台的结构和木地板都是可燃的,再加上道具,布景等可燃物最集中;观众厅、天花板和墙面为了满足声学设计音响效果,大多采用可燃易燃等材料,火灾的荷载很大幅度增加,增大了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危险。

1.3公共聚集场所一般用电设备多,火源教多,非常不宜控制。一般采用较多种类的照明和音响设备,数量很多,分布很广,功率较大,如果对的使用不是不当,容易造成其局部的过载,线路短路等而引起一些火灾。有些品种的灯具表面的温度非常高,如钨灯具的石英玻璃管表面温度就可达500℃--800℃,而这些常常与幕布、背景等可燃物靠近非常容易引起火灾。公共聚集场所由于各种用电设备多,连接的各种电器设备、线路也多,大很多电影院、剧院、会议厅等的天花板和舞台看台上线路复杂,假如安装的不当,使用的不当,很有发生火灾的可能。在这些场所营业期间,往往还需加较多的各类装饰用灯具和光源,如果管理使用不当会引起火灾。

1.4发生时候火灾的蔓延快,扑救的困难。公共聚集场所的歌舞厅、影院、剧院、会议厅等发生火灾,由于建筑跨度大,有的处于垂直或悬挂状态,空间巨大,空气流通,加之采用大量的可燃物料和可燃设备,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发展速度快,燃烧猛烈,极易造成房屋的倒塌,往往会给扑救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2 公众聚集场所存在的火灾隐患的问题

2.1 公众聚集场所的虽然安全出口数量满足要求,但在其营业期间保持敞开通畅的不是很多。公众聚集场所的场地在经过建筑设计、消防审核、验收、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等必要程序后,安全出口的数量、疏散通道的宽度等基本能满足规范要求。但在其营业期间,出于防盗和便于管理经营及方便,场所往往只将主要出入口保持畅通;而消防管理不善的场所,顾客就只有自己找出路逃生了,这样造成的隐患问题更大。这些根本不能指望安全出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每年对公众聚集场所的各类专项治理特别是现在开展的清剿火患行动结果来看,很大部分的场所都存在这类问题。

2.2疏散通道经常被占用。公众聚集场所进行开业前消防的安全检查是在尚未营业、东西堆放整洁或尚未堆放杂物、现场人员少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际在营业期间,经营者却在却不同程度地占用了各类通道来堆积各类物质,悬挂物品等各种装饰物以致阻碍安全出口的畅通,安装的侧拉门使通道的宽度减少。

2.3疏散指示标志不明显。《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要求,疏散指示标志宜放在太平门的顶部或疏散走道及其转角处距地面高度1m以下的墙面上,走道上的指示标志间距不宜大于20m。疏散指示标志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疏散指示标志指向的安全出口被锁或被封堵,在突发事件情况下,就会给人员误导,延误逃生的宝贵时机。

2.4其消防应急照明的最低照度很多达不到规范要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疏散用的事故照明,其最低照度不应低于0.5Lx,但由于公众聚集场所装饰物多等特殊情况,应急照明的光线被遮挡,地面照度无法达到0.5Lx。

2.5建筑消防设施普遍缺乏系统的维护、保养。消防设施在经验收合格投入使用后往往就再无人关心了,在缺乏维护、保养的情况下,几年下来,这些投入大量经费的消防设施常常基本上处于瘫痪的状况。

3 公众集聚场所预防火灾的对策

3.1严把消防审核验收关。在一项新工程审核、验收的时候,一定要按着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去审核、验收。绝不能有一丝放松,对于旧楼改造的场所消防设施要定期的检查。对于一些消防设施不齐全,设施沉旧的单位一定要进行停业整顿。

3.2落实自身消防安全管理,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

(1) 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要责任人从真正的意义上明白,防火安全的重要性,人身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加强负责人的消防知识。(2) 制定规章制度,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根据自己单位特点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把消防安全制度内容放在负责消防的工作人员的附近。 (3) 建立义务消防队,加强应急灭火疏散演练。(4) 加强对员工的消防安全培训,提高火灾应急处置能力。可通过一些消防演习来进来练习。

参考文献

[1] GB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 GB50045―95 2005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 公安部第39号令 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公众号审核制度范文3

关键词:行政审批;利益主体;利益博弈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4-152-02

一、基本概念

(一)行政审批

近年来,各个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行政审批进行了阐释。行政审批作为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受到公共行政学者更为重视的研究。行政审批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一项权力,在实践中,多表现为审核、批准、同意、认可和登记等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从源头上规范行政审批权。本文中对行政审批的解释是指:行政机关(包括有行政审批权的其他组织)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提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确定特定民事关系或者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行为,它一般包含批准(许可)、否定和备案三种行为和审批、审核、核准、备案四种形式”。

(二)行政审批制度

行政审批制度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处理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依法赋予行政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确定特定民事关系或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和活动的各项具体制度的总称。行政审批制度是由一系列相关法律和法规组成、规范政府行政审批行为的制度体系,具体包括规制审批机构、审批依据、审批标准、审批程序、审批时限、审批费用、审批方式等方面的制度。

二、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分析

(一)相关利益主体

1.中央政府:(1)利益取向。中央政府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直接规划者,掌握着大量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其利益取向是在推动改革进程、减少利益冲突的基础上,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势必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有受益群体,就有受损群体。而中央政府的责任就在于兼顾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既要考虑下级政府的既得利益以寻求其政治支持,又要顾及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以减少改革阻力。(2)地位及行动。中央政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处于决策者的地位,不仅拥有对行政机关的任命权和考核权,而且拥有对社会的政策制定权。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央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划和部署,采用渐进式改革,制定相关改革政策,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宏观控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进程,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2.地方政府:(1)利益取向。地方政府的利益由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和整体利益三个层次组成,而影响其利益取向的因素有收入、政绩、晋升等,就导致了地方政府利益取向的狭隘性。一方面,地方政府既要通过执行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得到上级政府的认可,又要通过改革实现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自利性会促使其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他们会尽可能地保留部门的行政审批权限,而这实际上是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相背离的。因此,地方政府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政绩最大化和部门的既得利益最大化,而缺乏对整体利益的权衡。(2)地位及行动。地方政府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执行者,拥有着决策者,即中央政府不可比拟的信息优势。地方政府回应和执行中央政府下达的改革政策,通过创立新的行政审批运行模式,简化了审批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行政审批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提高了行政审批的效率;然而他们也为维护部门利益,政企勾结、抓大放小,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受到了巨大的阻力。3.社会团体:(1)利益取向。社会团体作为“中间人”,具有审批的中介服务的职能,其利益取向是保证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努力寻求其自身的发展。如:社会团体如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等,承担着政府转移的一部分职能;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公众的利益,表达着社会公众的诉求。(2)地位及行动。社会团体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参与者,是地方政府的人。为保证社会的活力,实现“大政府、小社会”的目标,地方政府将自己管不好不该管的下放给社会组织,以满足社会公共服务的多元化需求。而社会组织则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承担从行政审批部门剥离出来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实现了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4.企业:(1)利益取向。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其利益取向自然是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一方面,为了改变以往繁琐的经济审批的问题,企业会支持政府的一些政策,另一方面,考虑经济利益,企业会抵制政府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不愿增加企业成本,加大改革阻力。(2)地位及行动。企业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受规制者,一方面,他们掌握着企业自身最全面最完整的成本、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内部信息。另一方面,他们是政府政策的直接受众,接受执行者的审核、批准和检查等,再加上企业内部成员异质性大,难以形成统一的集体力量,故而力量相对弱小。基于此不利地位,企业有可能会提供虚假信息,掩盖事实,甚至通过寻租与政府官员勾结,来获得行政审批。5.社会公众:(1)利益取向。社会公众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的享受者,其利益取向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公众作为产品的直接消费者,为满足自身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及对更好的自然和生存环境的需求,支持政府加大对受规制者的审核和检查;二是社会公众为使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更大成效,并从中获得更合理更公平的公共政策及更便利的公共服务,确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效推进。(2)地位及行动。社会公众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相对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而言,社会公众掌握的信息最少,且异质性较高,利益关联度低,难以采取集体行动;另外,社会公众作为直接消费者,其自身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我国仍缺乏相应的组织体制和法律保障。

(二)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

1.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统筹,而地方政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积极采取具体措施,创新改革措施,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改革推力。中央政府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规范审批行为,逐步实现放权;地方政府则按照中央政府的指示,因地制宜地采取改革措施,清理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和程序,进行“减量化”改革。然而,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取向存在差异,两者难免会存在利益冲突,从而形成了改革的阻力。中央政府的改革思路是从宏观大局出发的,在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地方政府通过选取对自己有利的措施,发挥自身的信息优势,采取虚报数据、合并调整审批事项的数量,使改革措施见效甚微,甚至偏离中央政府预期的目标。2.地方政府与社会团体:地方政府为弥补自身不足,提供更全面的公共服务,将一部分公共服务职能下放给社会团体,进行简政放权,进一步促进了社会自治的发展;而社会团体通过不断完善组织和机构,承接起政府转移的审批服务,大大提高了行政审批的效率,实现了地方政府与社会团体的一致推力。但是,地方政府在下放权力的过程中,仅下放责任,仍将权力握在手中,使社会团体有责无权,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使简政放权的措施名不副实。同时,地方政府对社会团体审批的职能缺乏监管,出现了只收费不服务的现象,存在地方政府与社会团体勾结寻租的隐患,大大阻碍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进程。3.地方政府与企业:地方政府为确保自身的政绩及晋升机会,会积极回应中央政府的改革措施,减少市场准入限制,构建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保证市场的活力,这与企业的期望是一致的。这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又一推力。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企业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极易出现“”的现象。地方政府不愿缩小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愿放弃既得利益,而企业希望创造更大的收益,就导致了形式主义的出现,对行政审批事项实行“边减边增”,走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困境。4.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是互相促进的。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是以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为基础的,而社会公众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最终受益者,同时也是改革效果的评估者。因此,地方政府通过听证制度,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改革过程中来,并通过政府微博、政府门户网站等电子平台实现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信息互动,促使地方政府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创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但是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受到历史惯性的影响,“强政府-弱社会”的政府管理模式仍存在,地方政府强势地将社会管理职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社会公众始终弱势。又因为地方政府的传统“官本位”的思想观念,降低了公共服务的水平,使社会公众无法享受到改革成果。导致社会公众难以对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效进行有效评估,更难以对政府改革进行积极回应,使改革成效大打折扣。

三、启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际上就是利益重新分配与调整的过程。每个主体都想将自己的利益发展到最大化,各自采取相应的行动,以致于阻碍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发展。因此,这方面的制度改革重心在于减少利益冲突,加大改革推力,减少改革阻力。一方面,明确角色定位。中央政府作为决策,应统一部署,进行宏观层面的规划和控制;地方政府应落实执行者的角色,因地制宜地创新行政审批改革思路,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形成地方政府与社会团体、企业、社会公众间的良性合作关系;社会团体应充分发挥审批的职能,公平公正地参与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企业作为受规制者,在保证良性竞争的前提下,应积极主动地接受地方政府的审核与检查;社会工作要积极发挥参与者的作用,做好监督与评估,促进双方合作。另一方面,推进协同治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需要在明确自身权责的基础上,实现协同治理,从而寻求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均衡。中央政府需要完善行政审批的法制工作;地方政府应主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社会团体应积极承接地方政府下放的审批职能;企业与社会公众则应在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监督与评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晓林.试论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2(2).

[2]潘秀珍.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利益——制度分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潘秀珍、褚添有.利益冲突性制度变迁——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理论模型.中国行政管理.2010(5).

[4]高阳.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博弈分析——基于利益集团视角.当代经济.2015(8).

公众号审核制度范文4

摘要本文从美国的预算制度出发,分析了我国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预算管理现状问题应对措施

一、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差异分析

1.美国的预算管理制度

美国财务制度而言,通常一个财政年度内政府需要在执行本财年预算的同时对上个财年的预算进行审核,并对下一个财年进行预算。因此美国的预算编制需要一个相当的长的时间与复杂的流程,从各个部门的预算编制开始直至最后的联邦预算审核,一个预算周期可以长达33个月。流程为:预算编制通常为9个月,包括预算框架准备;各个部门的预算编制;形成总体预算;分别为3个月。其次,国会审核的阶段需要9个月。分别是众议院和参议员的常务委员提出的压缩意见进行推荐,然后由两院拨款委员会制定详细的拨款议案,此过程需要9个月。最后,决算汇总和审核,需要三个月。在预算年度结束后,才能在部和预算办公室共同编制可以反映预算年度内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完成报告,由审计机构审核后进行批准形成正式决算,其预算管理制度虽然完善但是过程复杂,对我国的多级管理制度而其耗费的人力与物力将是不可估量的。

2.我国政府的预算管理

我国的政府级次较多,地方公共支出最多。国际上只有我国是五级框架的政府机制。因为比较典型的是三级或者准三级的制度如美国,或者单一制度的日本法国,但是我国的有四级政府,即省、市级、县级、乡镇级。使得预算管理工作成为了事后分析为主的模式,包括对工作的总结与未来工作的评价,并与预算超标进行控制。

3.我国预算制度分析

综合的看,编制部门负责预算是发达国家的通用做法,而且因为政治体制与财政模式的差异,各个国家的预算管理制度呈现出各种不同程序与特征。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共同之处,如:完善的法规为指导,预算编制和执行监督机制,相对长远的经济预测,灵活而全面的预算监督方式等。因此在对于其他国家先进经验进行借鉴是我国预算管理必须进行的工作。

二、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提高对策

1.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监督薄弱问题

近些年政府财政的内部管理出现了松懈的情况,加之经济利益的驱使出现出现了对预算管理监督力度降低的情况。其主要的因为监督机制没有根据市场化进行调制,导致约束力下降,同时经济与行政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中没有理清关系。另外,绩效考核与预算管理的衔接不够紧密而科学,从某些方面也导致了预算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激励机制的控制。现有的财政监督、税务监督没有完全实现相互监督与协调的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新的工作格局,所以导致预算管理的模式与执行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

2.预算管理解决对策

政府公益性质突出,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不能完全取决与公共收入,所以预算支出必须由其特殊性。因此预算管理应明确此种特征,即市场和政府的分工,是没有竞争与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由政府提供;根据不同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收益对象不同确定各个等级政府的基本职责;根据部门与公共职能差异确定其支出的科目与类别;利用公共选择的过程对不同的财政资金进行定量定性支配;利用各种手段将财政支出的情况向公众;社会公众和民意机构对公共服务的执行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由此为绩效依据。按照此种逻辑思路,起点为市场与政府的职能分工,最后是公众对绩效进行评价,符合我国的当前的多级体制与预算管理提高的需求。

3.具体实施措施

首先,对事后监督的模式进行转变,利用财政分配的全过程监督完善对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财政监督应对部门预算进行改革,从预算编制开始,逐次审核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对预算外的资金调用进行重点核算与监督,对国库调拨的资金进行全程跟踪等,以此及时发现财政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就突出了预算在财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从收入监督的角度转变为收支并重的管理。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人将预算监督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控制支出的层面上,而忽视了对收入与支出的协调,增加的监督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收益,防止公共收入流失,但是对公共资金的效率监督却没过问,即预算管理仅仅限于编制的执行,因此在预算管理实行的时候应推动其对财务收支的全面协调作用,即利用科学的监督与管理将收支两条线共同纳入到预算管理的范畴中,征缴、管理、支出等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即按照公共支出的规范进行预算、支出、申报、审核等,实现全程管理模式。

最后,建立常态化的监督与问责机制,在市场经济推动下,财务管理也应当顺应市场的需求进行实时化管控,虽然政府的预算管理与企业不同,但是其管理的过程都需要强大的监督机制来保证流程的完整与规范。因此财政监督工作应转变检查式的管理,将突击性质的检查转化为常态化的监控上,着眼于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即在日常检查中对规范与流程进行检查,力求从制度上完善,堵塞漏洞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形成真正的预算与监督并行的财务管理机制,为日常的工作提供必要的规范保障。

三、结束语

我国的预算管理机制与其他国家有所差异,主要受到经济体制与行政体制的影响,因此在应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时应采用借鉴的态度,对欧美成型的预算管理制度进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从提高全程制度化、收支双向管理、常态化监督等方面入手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毓.细化预算管理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财经界(学术版).2011(04).

公众号审核制度范文5

关键词:农资备案;市场管理;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 S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09-03

所谓农资备案,就是指将种子、肥料等农业投入品通过设定项目的审核后,予以在网站等公共媒介上存案公告,以备查考的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农资市场管理制度设计,农资备案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一些重点农区快速兴起,并在提升政府信息服务水平,增强执法监管效果,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农资备案的缘起

农资即农业生产资料的简称。近年来,官方予以意思更明确的“农业投入品”称谓取代之。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农业投入品在市场准入方面,本无法定登记备案要求。也就是说,企业在执照核准经营范围内经营什么、数量多少,原则上是其生产经营自范围之内的事情,无须向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报备。农资登记备案活动的兴起,除了信息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为其提供了基础条件外,最根本的还是其具有现实存在的必要性――那就是农资供需市场的特殊性,以及因此导致的传统执法监管的局限性。

正所谓农时不等人,农资产品的销售往往与一定的农时紧密相关。在我国平原农区,农业投入品销售的季节性和时效性很强,时间短、数量大、供需集中、淡旺季界线分明是其区别于一般商品的最典型特征。也正因如此,使得以打假扶优为主要目的的农业执法活动在遏制假劣农资坑农害农方面普遍存在“来不及”、“顾不上”等方面的问题。

1.1 农资销售的时间性与执法程序的刚性之间的矛盾 一般而言,一种农资商品从大批量上市到销售结束,也就是30d左右的时间。而对一个案件的办理,从发现线索开始,则需要取证、检验、签批、通知直到决定、执行等法定程式。一套程序走下来,正好也需要30d左右的时间,最快也要10~15d,案件数量多,案情稍复杂,个案被拖上30d以上也很平常。执法程序的刚性规定,决定了行政执法对农资质量监管很难做到及时有效,往往是等到决定送达可以对违法行为采取处罚措施,问题产品早已被售出使用,所以农业执法监管在实践中总给人雨后送伞的感觉。

1.2 有限的监管力量与大量上市农资之间的矛盾 行政执法在实现监管目的上的另一个局限,表现在执法力量的阶段性“短缺”上。以安徽蒙城这样的一个中等农业县为例,每到春、秋两个农资供需旺季,往往是10多名执法队员要面对大小10多个农资市场几百家商号成千上百个品牌品种,在短短30d时间对每种产品、每个批次都严格把关几无可能。而监管的重点,也就是问题产品则更为隐蔽,发现难度很大。面对大量产品,执法人员往往分身乏术,疲于应付,很难集中精力侦办制售假劣等大案要案,这也是近年来执法活动形式化倾向的重要原因,无疑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正是由于上述矛盾,加上农资质量问题隐蔽性强,使得农业执法年年开展各类专项治理,但假劣农资坑农害农事件、质量纠纷投诉案件依然高发。

农资备案制度正是为了弥补上述执法监管的局限而设计的,与传统执法活动相比,农资备案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行政管制,因此更加灵活高效,可很好弥补执法效果滞后和执法力量阶段性不足。

2 农资备案的程序

2.1 备案申报 农资企业将其生产、经营产品信息,提前按照一定的格式向备案主体申报以接受审核。这是一个产品备案登记的开始。一般要求产品备案申报在时间上尽可能提前,不得迟于产品生产或备货期,以给接下来的审核、公示留出时间,以不影响使用者购买前网上查询为前提。

2.2 预登记 将企业申报的具体农资产品信息,按照规定的格式和项目,在审核前上传网上,以便接受备案部门审核。预登记一般由备案申报者自主完成,并应在预登记后合理时间内报送纸质审核文件。

2.3 审核 按照备案方案设定项目,对申报备案的产品进行检验、检查、审验等。主要参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制定审核项目,实践中应与执法检查内容保持一致。一般包括3项内容:一是质量。按照产品执行标准,对其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化验。二是证照。产品生产经营的许可类文件的查验、核对,重点对符合度进行审核。三是标签。各类农资的标签标内容和形式,均由相关法律法规给予了明确规定,重点检查残缺、造假、套用等行为,确保产品真实性。只有上述3项均无问题,方能通过备案审核。

2.4 公示公告 通过审核的产品,应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示,主要是接受社会监督,受理投诉,听取公众对公示产品的意见建议。期间一般设定为7d。公示期过后无异议,即可正式公告,完成备案程序。

3 农资备案对农业执法工作的意义

3.1 农资备案与行政执法关系 农资备案与行政执法密切相关。虽然各地大都将备案具体事务交由执法部门具体办理,但备案工作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一是依据不同。行政执法活动的开展依据各类法律等规范性文件的授权,国家强制是当事人履行执法执罚设定义务的根本保障;而开展农资备案则基于行业自律、信息服务等而制定的工作方案,制约力主要源于市场机制鼓励和社会舆论压力,不具强制性。二是违法违规的后果不同。农业执法是通过行政处罚对违法者施以惩戒,从而达到促使相对人守法经营的目的,因此行政违法的后果往往是行政处罚。而备案申报农资如不能通过设定项目的审核,则意味着终止备案程序,备案申报者的义务是接受经营警示,主动将产品召回退市。这也意味着大多数守法诚信企业对此的态度应是积极的。三是当事企业的态度不同。正是由于执法与备案对待问题产品的处理措施不同,使得一般企业对待执法执罚的态度往往是消极的,而备案要求企业主动申报的,备案审核的不利结果并不直接导致处罚,因此相关企业的态度是积极的。从被动接受执法检查到主动申报审核备案,也是农资备案效率远远高于传统执法的主要原因。四是农资备案具有公众信息服务功能,而执法受程序和法律授权限制,执法主体一般不得随意对外公开处理处罚信息。

尽管农资备案与执法活动有着很多不同点,但两者目的是高度一致的,即为农业生产提供高产高效优质的农资产品,两者有着高度契合的补互关系。

3.2 农资备案对于执法工作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可更高效地实现农业执法目的,以及对执法活动的功能性辅助上。由于农资备案不以处罚为目的,故无须遵从冗长机械的法律程序。加上企业是提前主动申报,执法部门得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审核,对于没有通过审核的产品,有充裕的时间通知备案企业采取补救措施,避免假劣产品流入市场。另外,农资备案可起到滤网式的作用。一般合法经营企业,为使其产品质量获取官方备案认证,一般都会选择主动申报备案。实践证明,如此筛查可达到市场占有量的80%以上。这样,执法活动就可将少数没有申报备案或备案没有通过的产品作为执法检点,从而大大提高执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3 农业执法是农资备案的后盾 农资备案的初始阶段,农业执法将为备案工作打开局面提供有力保障。将未申报备案产品作为执法检点的举措,可有效促使相关企业将产品主动申报备案审核;另外,对于备案审核没有通过的产品,如相关企业对备案部门的经营警告置之不理或阳奉阴违,可进入执法程序对其立案查处,从而保障备案,也是执法目的的实现。

其实,农资备案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在对执法活动的援持和辅助上:对于经营者,各类农资企业,备案制度可为其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宣传展示,让其企业文化和产品质量赢得社会公众认可;对于使用者的益处更是显而易见――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不但免除了广大农民朋友在选购农资上费力甄别挑选之苦,还可有效防止虚假广告宣传的误导之害,从而使生产活动中源自农资质量的风险降至最低。

4 农资备案的条件和要求

4.1 制定工作方案 农资备案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效性强、环节众多,制定一个全面细致、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必不可少。要求根据各类农资上市顺序和供需特点,对市场调查、受理申请、现场调查、备案审核、信息、补录修正、网站维护更新等基础性工作统筹兼顾,合理调配时间和人员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全面推进,以最大限度发挥农资备案的功效作用,为农业生产者、农资经营者和市场监管者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信息服务。

4.2 设立专门网站 农资备案制度的工作机制,是借助网络等公开传媒,在公开公平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因此,注册设立专业网站必不可少,它既是备案工作的主要装备,又是各方信息交流的平台,为方便公众登录使用,网站应适应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要求,做到功能设计科学合理,运行稳定,操作简便灵活,维护更新方便。

4.3 组建专业团队 由于农资备案工作环节众多,内容纷繁,且专业性较强,所以要求一支吃苦耐劳且有较高专业素质执法人员组成工作团队,专门负责具体事务的办理,并做好与执法监管工作的衔接与配合,确保备案工作有序进行。

公众号审核制度范文6

关键词班级管理;线上线下;互动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影响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无线wifi网络在高校迅速普及,班级管理信息化应用于学生日常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中国农业大学的同学们在校园范围内,随时可以登录校园网,查阅网络资料,查看网上通知,这为班级常规管理和活动提供了便利快捷的网络平台,同学们充分享受到无线互联时代的“便”和“利”。笔者结合一个学期以来的班级微信公众平台和公众号建设经验,介绍班级自主管理、主题活动、平台展示等方面的经验体会。

1班级管理信息化的概述

班级管理信息化来源于教育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黎加厚,2002)[1],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对班级管理的设施、手段、制度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它具有管理环境开放化、管理资源共享化、管理手段互动化、管理模式扁平化的特征,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的班级管理模式从传统纵向多层立体模式转变为横向平面式网点模式。班级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包括班级信息的采集和管理、班级建设的双向沟通、班级数据的共享、班级文化建设的平台等。在实际操作中,信息化平台存在使用效率不高、学生个体关注度不高、多方沟通交互性不够及人文情怀动力不强等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线上线下双向结合的“虚实相生”角度提出解决此问的方案。虚实相生,根据网络百科解释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这个名词通常应用在绘画、军事和诗歌创作领域,本文借此探讨微信公众平台在线上线下互动的作用下的班级管理。

2自主管理新模式

微信公众平台是一种互动的多元化媒介[2],可以从多方面带动同学们参与班级建设,促进班级自主管理。班级成立之初,我们就筹建了自己的班级信息平台,经过不断完善,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个系统的特色之一便是为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民主管理的平台

班级的组织管理少不了制度规章和民主文化。我们在策划班级制度和集体活动时,先由班委商议出初步方案,然后将其公示在微信公众平台,号召同学采用投票和建议的方式提出自己的选择和意见,最后班委会根据投票结果进行修改,接着讨论具体执行细节。我们使用微信平台管理班级事务不仅节约了同学们的时间,减少了会务活动的繁冗,使信息公开透明、过程公正、结果公平,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班级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充分表述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同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班级班干部的工作能力也得到快速的锻炼和提高。

2.2德育教育的基地

我们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班级德育教育,通过信息交流等形式,及时有效地将学校及学院的重要政策、文件和通知传递到同学们当中,通过小组学习、网络平台交流、资料分享方式,各小组都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上传到班级公众号。例如,在本学期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我们利用班级公众平台传达学校政策文件,在线扩大宣传范围,让每个同学都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分享网络信息资源。同时,班级召开“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体班会,讨论学习感受和体会,班委负责将班会内容整理成新闻稿件,推送到学院公众号,这种线上和线下相互促进的方式,不仅活跃了班级氛围,而且增强班级凝聚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信息交流的平台

中国农业大学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程实践,包括各学科的竞赛,我们通过信息平台的共享加速信息交流,扩大宣传效果。以“寻访2016年大学生创业英雄”活动为例,我们在班级微信公众平台了通知,增加了相关链接,特邀有创业经验的同学撰写了公众号专题文章《创业,不要止于想法》,介绍其自主创业的成功经历,用鲜活的案例点燃同学参与双创活动的积极性。班级微信公众号使学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深入,沟通更加方便,友谊更加牢固,更有效地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让集体荣誉感深入人心。

3风采展示平台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适应,我们对班级微信公众号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班级公众号在班级文化氛围建设中,不仅具有高效低成本的优势,而且班级公众号建设也是展示班级同学风采的过程,我们充分利用虚拟的公众平台发掘同学们的现实聪明才智,展现他们不为人知的闪光点,通过微信公众号秀出他们出彩的一面,帮助同学们树立自信心,发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扩展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丰富校园生活,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追求更完美的自我。我们班级公众号的建设过程如下:1)召集班委会,商议班级公众号筹建计划,安排班委工作分工,明确人员职责范围;2)通过微信平台筹集班级公众号的通知,向全体同学征集公众号创意,包括图标(LOGO)和文字说明;3)通过微信平台开展公众号名称投票,选举认可度最高的方案作为班级公众号;4)公布班级公众号,吸引同学和学院的广泛关注,定期向公众号推送班级活动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笔者通过面对面的谈话,充分了解班级同学的优点和特长,鼓励他们上传自己的作品,主动展示自己风采,经过管理员审核编辑后在班级公众号上,集体活动由班委负责编辑并推送到学院公众号。我们班级公众号专栏有班级风采、近期通知和与你分享三个模块,现已推出的内容包括:①班委风采秀②通知公告(党课通知、入党推优宣传、香山秋游公告)③专题报道(雪莲花第四届藏文化节、创业专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学习)④个人诗歌和漫画、摄影展⑤团日及相关主题活动⑥地方风情展(藏族美食、镇江风情等)这学期我们通过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行管理,深刻感受到其提升班级同学信息素养与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作用,它促进了同学形成自主管理模式和团队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思路,增添了新的活力,迎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个性培养的需求,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拥护。当然,在实践过程中还有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信息平台的规范需要加强、公众号平台的更新缺乏动力、管理员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等等,这些工作都有待于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和同学的深入交流,班级建设的不断探索与管理团队的持续培训。我们相信,班级微信平台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会更好地发挥其“虚实相生”的作用,为高校班级教育模式的有序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杨伟宾,李俊鹏,黄春蓉,等.信息化平台下的班级管理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学生班级管理系统为例[J].文教资料,2009(1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