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范文1

但是在以年级为单位的教学流程中,容不得孩子有一丝的懈怠,容不得有更多自我的感觉,因为课程教学的流水线是无法停下来的。在培养着一批批合格毕业生的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适应这种教育模式的就是优秀的学生,而不适应这种教育模式可能就被视为差生。那么,到底应该是教育选择学生,还是学生选择教育呢?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是21世纪人类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然而,当前小学都在让学生接受标准化的教育,我认为标准化虽然重要,但让学生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永远要比标准化更为重要。

让学生接受适合自己的高质量的教育,我认为学校要创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做到关注差异、注重情感、释放潜能,从课程领域、综合化学习的领域以及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领域进行育人观念的转变。

教师在塑造儿童人格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什么素质的教师才是今天学生所欢迎并能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师?我想举个例子,我们国家的男足近30年的成绩始终不能让国人满意,于是我们遍请了中外著名教练。结果教练可以要求所有的运动员完成世界优秀球员所应该完成的各种技战术指标和运动总量,然而始终不能使我们的球员达到世界冠军队的水平,因为这是个体素质以及个体意志、情感、品质综合的结果。同样,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可以完成学校规定的所有教育内容,但他可以不拿出自己的教育智慧,不将他的智慧融入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这是你较难掌控的。因此,在队伍建设中首先要眼中有教师,并不只是关注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上的提高,也要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与生活品质。

我校在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策略。

1.分类确定教师发展目标,让每个教师都拥有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多种智能,但这些智能的发展水平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却不尽相同。在管理中我们也认识到,每个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优于他人的某方面条件。同时,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求每个教师都争当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显然是不实际的,这正像要求我们的学生个个都是三好生、全优生一样。那么,我们在教师培养工作上,是不是也可以从“特长生”的培养中受到些启发呢。

基于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际需要,我们组织教师就自身素质(专业知识、能力、特长等)、教育教学、教学科研等情况做深入细致的反思分析,引导教师发现自身优势,选准自己的发展点和成长目标,从师德、教育理论、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基本功底和个性特长等方面制定长期的和阶段性的发展计划,使绝大多数教师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不断自我加压,促进专业成长。根据学校教师的现状,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培养目标分为三类:

初任型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他们具有的知识多来源于间接的书本知识,缺乏具体实例的支撑,需要引导他们深入剖析各种策略的实施要求,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教研与反思的过程中获得提升。

胜任型教师――教龄在5年至10年之间的青年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相对丰富,能深入理解教材,探索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的方式,成为家长放心的优秀教师。

学科骨干型教师――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他们对教材处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成为教学有想法、科研能研究、学术见特长的研究型教师。

2.目标引领,学校的发展基于所有教师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我们努力了解教师的需求,将学校发展的定位与教师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组织机制,让教师的专业目标设置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合作互进,形成良好的发展空间和以校为荣的学校教师文化。在我们学校的教师群体里边,每一个教师都愿意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也愿意拿出自己的经验与他人分享。近3年,我校教师在全市教学比赛的平台上拥有成功的机会,是学校文化烘托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体现。

3.撰写个人专业发展日记,开展行动研究,创设研究氛围

我们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成长规划,写个人成长日记,以常态教学中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撰写教育论文。教师关注科研动向,有利于科研与教育教学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学校研究氛围的形成。

4.为教师创设更高层次的培训,制定激励性措施

学校为教师创设多种形式的专业发展机会,如北师大黄小优秀教师高级研修班、骨干教师境外培训、在职脱产进修等,打造名师队伍,推动学校教师发展的源头。同时我们也在教学管理方面不断改进,如薪酬管理、授权管理与能力等相互配合。

5.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体系

教师的管理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我们先后制定了《黄小教师学习培训制度》、《黄小教育教学管理指导意见》、《黄小校本研究成果奖励》等,制定了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及校本化的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制度的建立健全使工作有章可循,使教师专业化发展得以深化。

我们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培养管理中进行分层指导,分层激励,分层评价,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了其内在潜能。

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范文2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势在必行。其实,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也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更是当前势在必行的强化教育。人的素质结构其实是一个开放的、有序的、分层的、完整的系统。素质教育就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所有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尽快培养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多面型人才。因此,素质教育的提升自然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素质教育是对基础教育提出的一种新的需求,尤其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所提出的。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也就在于素质教育的目标与效果。我们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正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中立足于驾驭好语文课堂,把握好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好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作用,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世界、认识自己、陶冶情志,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大家都知道,素质就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进而积淀而成为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就是语言。在此,笔者认为小学生学好语文本身就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形式,更是探究科学知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科目。所以,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全面开启小学生的心灵,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目前,语文学科已被纳入素质教育轨道。教材的科学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速,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已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使其得到健康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进程中,许多观点已成为语文界同仁的共识,并已在大范围内逐步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活动,同时我们已经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训练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与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明确了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进一步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训练的科学性;特别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全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研究,牢牢把握好教学中的新教法、新学法和新考法以至合理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区域性的教育体制还不完善,学校干部和教师队伍的建设还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还不能在更大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素质教育”的提出正是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美,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它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已经起到向前推进的作用,以便适应小学语文教学中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在此,我们务必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总之,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明确概念上的“内涵”与“外延”。内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则反映的是事物特有属性的对象。只有注重这一概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认识,才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才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素质。要想夯实学生的基础教育,首先就得加强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具体教学当中,要切实注重评价制度的改革,使评价标准适应素质教育,考试内容趋于全面化,评价程序趋于民主化,教学方法注重多样化,主体地位要突出明显化,激励学生学习须主动化,教学内容力求大众化,教学目标弘扬创新化;让所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大胆思维探究,人人张口会说话,个个提笔可成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创新,立志成才。

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范文3

【关键词】差异发展教学;英语教学;学生发展

一、问题的由来

差异发展,顾名思义是指个体不同程度的、有差别的发展。它是相对于“统一发展”、“同步发展”,或者“平均发展”而言的。在许多教育工作者看来,“差异发展”就是“特长发展”;“差异发展教学”就是办“特长班”和“分快慢班”,实施“贴标签式”的教育。其实,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思想的出现都有其必然性的因素在内。结合以下的实际国情来看,实施差异发展教学是顺势而生的一种趋势。

1.社会转型时期必须大力发展经济的现实国情发出了对具有个性独特性人才的呼唤声

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形态的转换,包括了社会政治形态、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文化形态的转换。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变得更民主,经济变得更繁荣,社会文化形态也变得更多元化和人文化。北师大的石中英教授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一书中指出,一个时期的知识形态和社会形态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悄然立于时代的舞台之上。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人的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了支撑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本和第一资源。大量的研究表明,“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个性独特性的发展是创造力的土壤,只有个性独特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才能拥有丰富的创造性。自然地,作为未来社会主导经济形态的知识经济强烈呼唤着具有鲜明个性独特性和丰富创造力的人才。显然,这样的人才与学生的差异发展有密切的相关。我们的教育应当承担这样的历史使命。

2.尊重差异是当代多元文化的发展的应有之义

社会转型时期中的文化形态转换主要是社会价值观念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生活方式的转换。当今是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其最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多元文化的发展。多元意味着民主、平等,尊重个性和差异。尊重文化的差异就意味着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我国的社会文化也步入了一个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时期。多元文化的发展必然带来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法律法制意识,个人主体意识和多元差异平等宽容的精神等,已逐步走向社会意识的前台。同时,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引起了多元文化的冲突。大家都知道,文化与教育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些冲突在当前我们学校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在这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每个人都必须从自己的主体立场出发,做出自己的文化选择。但是,当代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却缺乏适应这种多元文化生态环境的基本能力。他们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体验和认同,也缺乏对异族文化的理解和宽容,更缺乏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评判、选择的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要顺应多元化的发展就必须尊重个性和差异,学校教育就必须重视差异发展的教学,这是毫无疑问的。

3.实行差异发展教学是对“划一性教学”之沉疴的绝地反击。

自春秋战国以降,孔夫子“因材施教”的理念一直为后代教育家们奉为经典的教育原则。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教育家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得到实现后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加速了普及教育的发展。其班级授课制的“五大要求”中就包括了全班学生同时做同样的功课和每个班级有固定的课本等要素在内,这对普及教育的发展以及后来整个世界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随着现代机器大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为了适应这种“标准化人才”之需要而诞生的课堂教学制度也上行下效地以“标准化”为其基本特征:固定班级、固定教师、统一课程标准、材、学计划和进度,统一课程表和作息时间。究其根源,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便于管理和实现高效地培养人才。这种机械化、程式化和批量化的培养模式虽然满足了发展社会经济对标准化人才的需要,但是培养出来的是千人一面的人才,这对人的个性、特别是人的创造性的培养造成了缺失和抑制。由于工具性的教育价值取向,高度集权的教育制度以及有限的班级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划一性教学”四处横行,这导致了差异教学在我们教育理念中的严重缺失和无人问津。所以说,要对“划一性教学”的沉疴“去魅”,实现差异发展教学是责无旁贷的。

二、差异发展教学的内涵

在进一步洞悉差异发展教学的内涵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从分析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的两种视角入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差异发展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备受关注。综合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差异发展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差异性教学活动,以促进每个学生主体性的个性化发展。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环节上:从差异出发、为了差异发展,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第一,从差异出发。差异发展教学认为,学生原有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一切有效的教学都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的个体差异。与此同时,学生间丰富的个体差异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第二,为了差异发展。差异发展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标是要促进学生主体性的个性化发展。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追求。第三,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为了实现学生的差异发展,就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组织上、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评价等方面为学生精心设计并组织灵活的、有差异的教学活动。

三、差异发展教学的实现途径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应该结合其内涵中的三个特征,通过其起点、过程、终点三个步骤来实现。

1.从认识学生的差异出发

从认识学生的差异出发就是从其起点上分析他们的差异所在。起点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遗传素质不同、已有的智力水平差异、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差异、家庭文化差异,甚至性别差异等方面。①智力差异方面。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每个学生由于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其智力发展各有不同。②认知风格的差异。认知风格代表着学生在广泛的学习和社会情境中经常反映出来的在感知、记忆和思考模式上的特定类型。根据认知速度的不同,有些学生属于“冲动型”,有些学生属于“沉思型”。前者以冲动为特征,表现为思维反应快,但容易犯错误;后者以反省和沉思为特征,表现为遇到问题不急于回答,在作出反应之前对反应进行评估,颇有“知者不言”的风格。③学习风格的差异。格里格斯对学习风格的定义是:“一种综合的、典型的认知、情感和生理特征,这些特征充当学生如何感知学习环境、与学习环境互动、对学习环境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指标”。与认知风格相似,学生的学生风格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效果。

2.对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对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差异发展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得以实施的具体操作。结合差异发展教学的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进行差异发展的教学。

(1)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对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业成绩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学生在智力方面呈现出的迥异必然要求我们采取不同的学业评价机制。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要以绝对的、划一的标准来认定学生的优劣。有些学生由于天赋差,或者语言学习的能力有所欠缺,那么在英语学习的业绩方面也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结果。所以说,考试分数的高低不能作为评判学生好差的唯一标准,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们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进行评价。因此,教师应该相应地进行“扬其长,避其短”地评价。

(2)基于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的差异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生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首先,要拟定面对全体学生的差异教学目标。要注意目标必须具有层次性。即是说,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目标,又要有面对少数学生的个性化目标。

(3)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的学生以及根据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根据学生文化资本的不同,对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3.追求为了学生差异发展的理念

差异发展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的核心追求就是要促进学生主体性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可以说,我们探讨差异发展的发生机制或原理,以及为此采取的种种教学措施就是为了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其相应的、充分的差异发展。这是差异发展教学的终点所在。“直面差异是教育智慧的核心”,我以为,这表达了一个近乎真理的信念。只有当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而采取多样性、有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意识上的人才。这种具有个性独特性的人才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在当今时代所需要的。

总之,差异发展教学是立足于我国目前的教育实际条件,从课堂教学改革着手而展开的。它强调在现有的课堂教学条件下,通过教师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打破传统划一性教学理念的桎梏,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参与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以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勇于在差异发展教学领域进行探索,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道义和职业操守。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范文4

众所周知,教学和科研是高校两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促进又互为依存。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研究是“漂”,教学是“流”。教师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长期教学实践、丰富的知识积累,而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才能总结出各种理论体系,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然而要真正意义上达到两者的协调发展并非易事。

回顾大学发展的历史,从近代大学的产生到1810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以前,大学一直将培养人才作为其主要功能,各项工作都围绕着教学来进行。此后,随着洪堡所倡导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确立,二者度过了一段相互促进的“和谐期”。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专业化趋势的加强,科研难度不断增大,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逐渐分离,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不断激化。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创立一度使两者重新得到统一,但近几十年来,由于大学的服务职能不断增强,政府、企业、学校对科研的需求使科研的地位不断提高,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再度激化。高等学校究竟是以教学为中心还是以科研为中心,亦或是双中心,人们莫衷一是。

一、教学与科研失调的现状透析

教学与科研是涉及两方面不同领域的两种活动,本质相异但他们共存于高校这一特定环境,又是高校服务同一目标的两项基本职能,在高等学校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却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大部分高校教师往往对科研工作充满热情,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而对教学工作却重视不够。一项调查表明,当教师在被问到科研与教学的相对重要性是否被正确对待时,85%的人认为教学没有放在与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有78%的大学教师认为科研在其学校中占据优先的地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呢?笔者分析如下:

1.科研与教学的特点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相比较而言,科研是一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造性较强的活动,而作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的高校教师,具有强烈的创造知识,迎接创造性活动所带来的挑战的愿望,科研工作正适合了他们的这一需要。同时,科研的对象主要是未知的东西,具有不确定性,正好可以满足人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但由于教学工作计划性较强,是一种比较程序化的活动,虽然教学的形式可以变化多样,但其内容基本上是已知的东西,因此对教师来说其挑战性相对而言比科研低一些,其吸引力也就小得多。“教学与研究相比,仅仅是重复已知的事实,或重复别人的工作,教学即使有所创新,由于这些创新还没有以不可改变的形式固定下来,因而本质上通常是尝试性、探索性的。”在两者无法兼顾的时候,大多数教师往往就把精力放在科研上而忽视了教学。

2.科研比教学更容易判断和衡量导致重科研轻教学。由于科研工作是有形的,更容易测量和进行同行的评价;而教学行为则由于其动机、学生的起点、测量手段、衡量标准和产出结果的影响而难以测量,教师之间甚至同一教师在不同时期的教学活动都难以进行比较。

3.社会评价导向造成重科研轻教学。从学校层面来说,一所学校的地位和声誉主要是因为它的科研水平的卓著而提高的,而这又可以为学校带来有形资产,促进学校更大的发展。虽然抓好教学也可以获得好的声誉,如美国的赖斯大学,在校生不过三千人,但该校能立足实际,狠抓本科生教学,结果同样名声大振,在美国历年名牌大学的评比中,基本保持在十五名左右的位置。但这种成功的例子毕竟是风毛麟角。科研成果见效快,短期内就可以提高学校声望,教学由于对象是人,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成效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在较短的时间内其成本与收益似乎不成比例。

4.科研是教师获奖晋升的重要依据。本来科研、教学实绩是衡量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两把尺子,也是高校教师晋升所依据的核心条件,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职称评定中往往以科研论著多寡、强弱划线,而教学成绩由于难以量化而拉不开档次,这就势必导致有些教师一味追求项目获奖或多。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是投入,科研才是产出,科研比教学更有价值。博耶曾分析:“除了少数人以外,年轻的教授们都知道,假如他们想要得到的终身职位或者受聘于一所高水平的学校,他们就需要在学术界获得卓越的名声,这不能靠做好教学工作,而要靠在研究工作和发表著作上有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记录。”我国的职称评定中也往往只看科研水平而不管教学成就,形成“抓科研名利双收,搞教学劳而无功”的现象,严重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误区越走越远。

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阐释

1.对于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相关性不同。在本科教育阶段,由于学生数量大,而且“这些学生并不希望从事进一步的深刻的科学研究,他们只想学习知识,用这种知识来通过考试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获得他们所希望的职业,使他们能够得到更高的收入”。因此教师为教学而忙碌的同时是不太容易顾及到研究的,教学与科研呈现出一种负相关。在本科后教育阶段,学生数量少,并且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较多,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共同探讨,因此教学与科研能够相互促进,是一种正相关。

2.对不同的学科领域,教学与科研的相关性不同。一般来说,应用学科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较基础学科更大程度地呈现出正相关,社会学科较自然学科更大程度地呈现出正相关。由于应用学科操作性较强,其成果主要依靠实践中获得,因此教学与科研能够相互促进,社会学科与生活联系紧密,现实生活变化多端,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够获得各种信息,提高认识,形成自己的见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科研往往能充实教学内容,并直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因此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3.对于不同的学校与教师,教学与科研在他们身上的体现不同。有的学校师资力量比较强,有深厚的底蕴和科研的传统,就可能对科研比较重视,而有的学校条件有限,不可能兼顾二者。不同的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有所不同,纽曼认为:“发现和教学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职能,需要迥然不同的才能,同一个人兼备这两种才能的情形并不常见。”有的教师长于表达而创造思维差一些,更趋向于教学;而有的教师表达能力较差,思维能力较强,适于研究;还有的教师两方面的能力都比较突出,能够把两者结合起来,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三、促进教学与科研两大职能的协调发展

高校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要根据情况的不同而采取灵活的办法。针对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我认为提高对教学的重视已经刻不容缓,毕竟高等学校如果轻视了教学这一基本职能,那还要招生干什么呢?它与专门的科研机构又还有多大的区别呢?因此,教学应该是大学永远的主题,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一般性大学,都不应忽视教学。有的人认为科研可以促进教学,而教学会妨碍科研,这是不正确的。洪堡认为:“大学教授正是通过本专业教学活动取得科研上巨大成就的,德国大学完成的科研并不少于科学院。”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研究占有的地位是有所不同的。

1.基于大学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我认为对于一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较高的研究型大学来说,它们通常具有较优越的科研条件,人力资源丰富,可以在科研上投入较大的精力而不至于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这些学校中可以对科研给予适度的重视,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协调发展。而对于其他的高校来说,基于对大学基本任务的认识和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分析,把教学作为学校的主要工作来抓应是必然的选择。博耶就指出:“在所有招收本科大学生的院校,我们主要期望的必须是优秀的教学。”此外,对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各个学校自己也应把握好对科研要求的“度”的问题,按学科领域的特点,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来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范文5

关键词:教师专业;家长配合;英语学习质量

当前家长们也越发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好英语,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努力、共同配合,教师和家长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那教师和家长如何配合呢?下面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一、教师和家长共同配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有学习的动力,便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尤其是像英语这样的课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经常接触,也不清楚其中的语言习惯,故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汉语是学生的母语,我们不论何时何地都在使用汉语,所以,学生很容易就能学好,也会比较感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视频进行教学,把教学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中,学生更容易接受,更乐于学习。教师也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到课堂中,和学生一起做一些有趣的学生游戏,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提高,寓教于乐,教师、家长共同合作,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课堂之外,家长也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师和家长共同配合,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尽量不要用中文去解释英文句子,尝试着用学生能听懂的英文知识解释新学习的英语课文。教师还可以每周开展外教课,通过让学生与外籍教师的直接交流,更直接地了解西方文化,也直接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教师每周可以安排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英语作业,形式可多种多样,不应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准备英语话剧,找特定的时间大家一起进行表演、评分,这样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观看别人表演的时候,学生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除了教师要求的,家长自己也可以营造一个氛围,因为在家里没有人会说英语,可能一回到家学生就忘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这时候家长可以就当天学生学习的内容有目的地进行复习。规定哪个小时是“每天英语一小时”,在这一小时中,学生和家长只用英语对话,不只局限于课本的内容和情境,包括日常的对话,也要使用英语。甚至学生可以模拟角色,自己练习。这样日积月累,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英语语感,英语能力随之提高。

三、教师和家长共同配合,组织互动活动,加强交流

教师可经常组织英语交流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比如夏令营活动,这种活动深受学生喜欢。学生经过亲身经历,通过在活动中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通过与家长、与其他学生交流,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在活动和交流中提高英语交流能力。

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家长也可以自己组织一些活动,既加深了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能力。比如:和孩子一起看英文电影,看完电影一起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孩子一起练习教科书中的情景剧,练完之后让孩子给自己评分;看到某一个东西,可以让孩子用英语表述。当然,如果有条件,可以暑假、寒假带孩子到国外旅游。在说英语的环境中,学生提高英语的速度一定会很快。带孩子一起在国外购物,一起参观国外的名胜古迹,一起和外国人进行英语对话,这会是对孩子有重大意义的一次行程。

四、教师和家长共同配合,督促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对,对英文单词死记硬背,结果渐渐失去了兴趣,不想再学习英语了。教师和家长的责任就是督促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如鱼得水。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讲述学习方法,让学生从中汲取有用的东西;也可以通过趣味记忆法教给学生记忆单词;还可以通过大声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而家长可以陪学生一起晨读,晨读是很好的习惯;也可以找一些英语课外读物,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读得越多,学起英语来就会更轻松;还可以让学生查字典、翻字典,字典翻烂了,英语自然也就学好了。

以上从四个方面简单写了一下教师和家长如何配合着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包括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组织互动、加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但是不限于这几种方式,还有很多种配合的方式,教师和学生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帮助他们学习英语,为高中大学乃至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体育教育;改革与创新

0.引言

在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社会结构不断发生改变。在此过程中,中职院校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否认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中职教育属于专业性的教育机构,对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教育教学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中职教育存在的弊端逐渐体现出来。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些弊端体现的更为明显。基于此,就需要改革和创新中职体育教育教育。

1.中职体育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其实系统的分析就不难发现,中职体育教育面临着比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中职学生的自我发展,同时还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中职体育教育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这几方面。

首先,教师方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职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态度、较高的综合素质,并灵活掌握教学方法,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1]。当然,中职体育教师还应当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但是,就目前中职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体育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并且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难以全心全意展开教学。因而也就影响高质量体育教学效果的取得。

其次,学生方面。相对比其他的学生,中职学院的学生无论年龄还是心智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中职院校任何学科要想获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应当抓住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展开有效的教学。学生不仅仅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还应当是体育教学活动最大受益者。教师采用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后,才会产生学习动力。如果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就会获得很大的提高。同时中职院校学生具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唯有合理的设置教学,运用有效的方法,才能够达到高质量教学目标。但是就目前中职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因素影响高质量教学还是表现的非常明显。

最后,环境因素。中职体育教学不能与其他学科一样展开教学,高质量的体育教育就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场地与设备。如果学校没有相应的体育场地、设备与氛围,就很难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中职院校具备体育环境较为完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激发。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2.新课改下中职体育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措施

从前文的分析中就可以了解到,当前中职体育教育效果不理想主要集中在不同的方面。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中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问题。针对此,就需要抓住新课改的机遇,改革和创新中职体育教育。

2.1转变教学观念

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中职院校仅仅是将体育视作为副学科而展开,不能给予体育教学相应的重视[2]。而中职体育教学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效果,就需要从观念上改变对体育教学认识。学校应当组织与之相关的人员开展相应的活动,促使其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对中职体育教学的认识,促使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的投入于教学,应用有效的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

2.2规范体育教学

规范体育教学活动,对提升中职体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规范体育教学活动需要从教师、学生两方面来加强[2]。规范教师可以从教学评价、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活动、教学场地布置等方面进行规范。这些方面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规范学生,规范中职学生进行的主要措施就是要求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预防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娱乐,同时还要求学生遵守课堂各方面的要求。就中职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规范体育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分别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来规范体育教学,有助于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促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不会偏离本质,学生的身心素质得以提高。

2.3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并不仅仅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同时也是其他学科教学目标。中职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明白,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中职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与计划将直接关乎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中职体育教师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在了解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游戏环节,促使学生在游戏中技能与知识都能够获得锻炼,进而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而教学设计则需要在充分了解学校场地、设备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促使教学设计体现出阶段性,适应学生阶段性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当然,教师利用游戏来展开教学活动,需要注意游戏不可脱离教学活动的根本。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就应当抓住当前教学发展的有利条件,改善目前中职体育教学的不利现象,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够提高中职体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炳洪.浅谈体育创新意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12(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