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历史演进;要素构成;发展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4-0034-06

一、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历史演进

所谓内涵发展,是指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资源和动力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形态上,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是其主要表现,如规模适度、质量提升、实力增强、结构协调及水平提高等。

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高校并未充分重视内涵建设,教育部的一些重要文件也未出现“内涵建设”的字样。2006年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素质教育,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等。文件中虽然并没有提及内涵建设的概念,但已明确高职教育必须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把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与发展的重点。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首次明确使用“内涵建设”一词。《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连续三次提及“内涵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立足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内涵建设从2007年开始逐步成为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侧重点。

高职教育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90年代的扩张之后,高职教育在规模上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量到质的发展已成为高职教育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然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教育部2010年在杭州召开的高职教育全国性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十年高职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实现内涵建设的历史性跨越。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发展重心应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注重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成效的内涵建设上来。

如果说“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是以规模为主、兼顾内涵发展的话,那么“十二五”期间高职教育是以内涵为主、兼顾规模发展,今后将由规模发展逐步过渡到向内涵发展转变。高职院校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及时调整思路,从规模数量扩张尽快转向办学质量提高,走以内涵式发展为标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概念及必然性

(一)内涵与外延

在逻辑学上,“内涵”与“外延”是相对范畴,原指概念的两种基本属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概念的内涵指的是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而概念的外延指的是事物所指对象的范围。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外延指学校的办学规模、条件、设施等“硬件”,是显性指标,内涵建设则更关注办学的质量,要求在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软件”上提高。

学校外延的不断扩展,如学生人数的增多、投资力度的加大、校园面积的扩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学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是学校发展的外在表现,也体现学校竞争力的增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更关注学校的长远发展、特色发展及创新发展,是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反映和物化,是在一定的办学理念下形成的。但外延发展需要内涵建设的匹配,如果只注重外延发展而不注重内涵建设,有可能使学校的发展步入文化缺失、人才培养质量低下的恶性循环,最终会威胁到学校的生存。因此,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应注重外延拓展与内涵充实的结合,使办学规模扩张与教学质量提高相得益彰。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性

高职教育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已经成功完成 了外延扩张过程,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不少高职院校在办学中也暴露出办学思路模糊、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专业设置随意性大、学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因此,从扩大规模转到注重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中涉及各个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综合来看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密切关系。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存之本,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声誉,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内涵建设,促进高职教育办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2.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有助于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这也是高职院校办学宗旨和方针的体现。要实现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就必须注重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注重教学管理和文化建设等全方位因素,这些正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内在要求。因此,加快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将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管理和发展创新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3.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承担着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使命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出现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就业形势堪忧。为缓解“用工荒”,同时也为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亟需加强内涵建设,这既是它的使命,也是它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当前招生与就业的严峻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久性、战略性的工程,是高职院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

4.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有助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高职院校起步时间较短,处于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如果定位不明确,核心竞争力不强,就有可能被淘汰,同时对每所高职院校而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办学内涵,经过多层次、分阶段、全方面的建设,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

5.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有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作为高职教育的实践者,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不仅影响高职院校本身,也体现着高职教育的质量,而办学质量提高决定于内涵建设的成功与否。成功、高效的内涵建设必然会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进而带动整个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吸引力与社会影响力也会由此迈上新的台阶。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框架构成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体体现在系统要素上。不同的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存在着认识、理解角度及层次的差异。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界定方面,有的学者认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有的学者认为课程改革是内涵建设的核心,还有人认为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并且围绕各自的核心要素阐述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理念、体系以及建设方法与措施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和大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纵深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全方位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加快,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显出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阐述了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及要素构成,再结合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高职教育的发展实际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发现,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由四类要素构成,即核心要素、基本要素、提升要素及保障要素,这四类要素构成中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指标体系。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

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有关文件中都明确要求,教育发展观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任务;鼓励学校注重内涵建设,塑造名师、培育英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高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从人才培养来看,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端专门人才、提高科学技术文化水平、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因此,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办学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生命线,是高职院校办学效益的基础与前提,是影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

内涵是事物内部隐藏的实质,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内涵建设也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工程。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五年一次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在评估过程中要将“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职业素质养成、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顶岗实习落实情况等内容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内涵建设所反映的精髓。只有着力加强内涵建设,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结构调整要求和发展方式转变、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满足人民大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要面向区域产业,要适应和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明确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构建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的专业发展格局,建立起以专业为纽带的产学研结合机制。要从市场的多元需要和学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出发,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和存在空间。

此外,信息化建设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拓展新视野,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职教育建设质上的突破和改变。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大致可以概括为:“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职业素质养成、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信息化水平等。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提升要素

高职院校毕业生大多数将走向社会,走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就业是评价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但需要注意的是,除就业外,也有一部分学生希望能够继续深造,追求更高的学历和学位。因此,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升学对接、完善的升学对接渠道和较高的升学对接成效将是评价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构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指标时也应考虑在内,可以将其归结为内涵建设的提升要素。

在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可以发现加强国际合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期许。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国际影响。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形式各异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以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要通过建立中外大学间的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和教师互派机制,吸引境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学或研究项目、机构等;要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五、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应注意的事项

内涵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要依据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行政和专任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高职院校要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与长期工作,并着重处理好以下注意事项。

(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应符合区域发展水平

高职教育服务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区域产业发展水平需要不同的高职教育培育适应的人才,并且不同的产业发展门类和区域文化、经济背景的不同需要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高职教育。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学校特点,合理地对内涵建设进行调整,突出特色,强调重点。

(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具有长期性

现代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复杂性决定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必然是长期的。目前,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紧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技能人才紧缺,一方面大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对口率较低的状态并存。现代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既要求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又要求有现代拼搏精神;既要求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又要求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是人才培养综合、全面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比较困难,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需要在成长机制、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方面建立一套严谨科学的制度,而制度建设必然是长期性的工作。

(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实质是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所有高职院校都达到了内涵建设的高级阶段,自然而然会形成中国高职教育的特色文化,使高职教育被全社会所认同,全社会重视技能。因此,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实质是一种文化建设,要通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实践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使高职教育深入人心,扩大其社会影响,这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正由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任务必然是十分艰巨的,既不能采取同一样板、同一模式,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更不能忽略不同区域、不同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必须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依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去建设。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入手,以人才培养及输出质量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推动中国高职教育大胆创新,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挥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象成,王红彬.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5(2):35-37.

[2]刘延隆.校企合作对高职院系内涵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6):24-27.

[3]卢俊松.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路径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0):138-140.

[4]王冲,刘锦翠.内涵建设背景下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职教通讯,2014(32):42-45.

[5]孙谅.高职院校亟需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J].新西部(理论版),2014(23):36-39.

[6]陈洪连.新形势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策略建构[J].职教论坛,2013(36):43-44.

[7]尹曦,杨放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9):15-16.

[8]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1-76.

[9]王勇.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45-47.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Measurement of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Fu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Jiangsu 214153,China)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2

就甘州而言,近年来,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加快科教兴区、科教强区进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公共教育资源的宏观配置,合理调整城乡教育布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均达到100%,巩固率分别为100%和99.8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职、普招生比达4.5∶5.5;高考录取率达92.2%,高考升学率多年位居全省、全市前列。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对公平教育、优质教育更为关注,迫切要求我们科学推进教育内涵发展,使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新时期教育工作方针,始终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力做到“五个坚持”,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发展步伐,推动我区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政策的基本导向,形成更为普惠的公平教育。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就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不断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和群体差距,保障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大力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支持城镇小区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健全学前教育办学机制和管理制度,努力提高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要高水平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使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不断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实现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要全力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全面加强特殊教育,大力推进普教、特教融合教育,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要健全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逐步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纳入资助范围,完善奖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减免学费、生活补助、勤工助学等政策,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建设更高水准的优质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和根本途径。面对提高教育质量,建设人才强区的新任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和关键性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要逐步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质量上来,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要树立人人成才的质量观,从重“教的立场”转到重“学的立场”上来,把“人人成才”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欣赏学生,关注成长。要大力实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计划,着力提高教师业务知识水平,不断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态教育,全面推行教师岗位管理,健全绩效考核奖惩、末位调整等制度,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引导教师精心教书、潜心育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要建立健全教师交流机制,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切实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逐步扩大各级各类教师中、高级职务岗位数额,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要建立健全政府、学校、家长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力争做到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评价的公正,教育结果的公平公正,引导学校走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促进更加全面的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好学校应当在办学水平等元素平衡的基础上,追求特色发展能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办适合学生发展的现代化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根据青少年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把对学生一以贯之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之中,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注重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多形式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品德素养和社会公德,塑造合格公民。坚持能力为重,大力加强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坚持全面发展,大力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强健体魄,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四川省县级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TER2011-02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81-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提升质量已成为必然诉求,而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升质量的根本保证,基于此,本文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背景下,审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势,探索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可供选择的路径。

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背景下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

“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一质量工程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形成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2012年3月23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规划纲要应该得到全面落实,在高等教育领域,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深入推进,坚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顺利迈上新台阶,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为了深入贯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该质量工程建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针对高校教师培养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引导创新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模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可见贯穿“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质量工程都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势

(一)超越“质量”追求,实现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

就当下的教师教育而言,“育人”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这种异化的目标追求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丧失了“育己”的考察,“质量”成为教师的唯一追求,“工具性”成为教师价值的终极体现。这就必然导致教师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处于“被发展”的客体地位,自主发展意识严重缺失。

不少研究者认为,我国高校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缺失的根源在于高等学校缺乏自主权和高校教师缺乏自我控制力等两个方面。目前,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中权力相对集中,使得政府对高校管理干预过多。同时,在我国高校内部也还存在严重的行政化现象,使得师资队伍建设等事务缺乏相应的专职师资机构的监管。而国外发达国家大多主张由教师进行自我管理,如美国许多高校就在其内部管理中实行“专家治校,教授治校”,使所有的教师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

“专家治校,教授治校”的自主管理体制和“学术自由”的校园氛围等外在条件有利于高校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但是,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实现其专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外在条件的辅助,还需要教师个体的自主性,以及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树立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理性分析和规划自我的专业发展。

(二)关注生命价值,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境界

德国著名哲学家西美尔曾对个体的生命价值进行过论述,他指出:“个体的生命过程实质上就是对生命个体本身的不断超越,对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生命过程不仅会创造更多的生命,而且会创造出具有自身规律和意义的东西,正如教育、文化、艺术和科学一样。”因此,关注生命的价值理应成为教育的终极追求目标。然而,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育仅仅追求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忽略了教师个体生命的成长。叶澜在其研究中曾指出,教师个体生命质量的重大意义在于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追寻。这种追求是教师内在的职业尊严和愉快的本源。因此,作为一个追求“卓越”境界的高校教师,不仅要形成强烈的学生个体生命发展意识,成为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有序成长的“育人”专家,还要形成强烈的教师个体生命发展意识,成为促进教师个体生命持续成长的“育己”专家。

如上所述,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包括其专业素养的发展,还应包括其生命质量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国家的行政性指令、学生个体的生命发展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的挤压,教师个体的生命价值逐渐趋于弱化,因而,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背景下,对教师生命价值与活力的有效激发,促使其专业的自主发展,把教师职业视为体现教师个体生命价值的事业,才是追求卓越生命价值的主旨所在。因此,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在认同自身职业的基础上,关注自身专业发展的成效,重视自身专业的持续发展,达成教师追求卓越理想的专业发展境界。

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选择路径

学术界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界定有所差异,有研究者指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有研究者从“知、情、意”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高校教师在专业意识的健全、专业知识的拓展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方面的发展。笔者倾向于第二种界定,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背景下,为了促进高校教师在上述几方面的专业发展,我们应在已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开拓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可供选择的新路径。

(一)立德为本,健全教师的专业意识

专业意识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维度。“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层次、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出做到四个“切实”,加强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是教师思想素质得到切实加强。二是教师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促进教师待遇的公平。三是“教师专业素养强化工程”得到切实推进。大力开展“以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核心的高校教师研修计划”,着力培养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倾力打造创新科研团队,大力扶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四是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大力支持高校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引进一批业务能力强、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优秀人才。在高校中,要不断提高外籍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要不断扩大“海归”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构建人才共享机制,使高校的优秀人才与企业的高端人才能够流通使用,在企业选聘一批高素质的专家到高校兼职。重点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学历教育,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高校教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得到明显提升,我国高校大多数教师重视自身的学历培训,并希望通过学历培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成效显著。据调查显示,我国高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分别为:2010年200337人,占当年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4.9%,与2009年相比,增长率为10.5%。 2009年181327人,占当年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4%,与2008年相比,增长率为12.3%。2008年是152221人,占当年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2.3%。我国高校专任教师中,拥有硕士学位的人数分别为:2010年463401人,占当年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34.5%,与2009年相比,增长率为9.5%。2009年427414人,占当年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33%,与2008年相比,增长率是8.3%。2008年394786人,占当年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31.8%。

(三)重视职后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

通过职后培训的途径,既能促进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又能促使其专业技能的发展。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背景下,对高校教师职后培训的新路径、新方法积极探索,有助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江苏省为例,第一,江苏省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高级人才”等项目,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第二,高校实施“青蓝工程”项目。省内各高校进一步深化人事体制改革,选拔1000名高校教师作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养,选拔600名高校教师作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进行培养,选拔60个团队作为科技创新团队进行培育。第三,高校高端人才和学术大师引进工程。江苏省积极实施省级“特聘教授”培育工程,支持江苏省面向全球选聘250名左右教授作为江苏省的特评教授。到2012年,让300名企业界的科技专家走到高校担任高校兼职教授。实施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在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增选100名教师作为重点对象进行培养。

(四)完善制度,保障教师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促进高校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两个层面的制度保障,一是管理机制的完善,二是经费投入机制的完善,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处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时期,这一背景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4

使命认识是高等教育质量是否合乎本质的前提。如果一种质量发展模式未能正确彰显高等教育自身的使命,这样的质量发展就不是科学的发展。勿庸置疑,高等教育是因其培养人和发展知识的本质而存在的。但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作为制度化的机构存在的高等教育却在社会影响和自身发展的思考缺失中逐渐偏离了自己的使命。由于高等教育不像其他产业一样可以有直接明晰的考核维度,因此,长期以来,高等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基于声誉的组织。声誉就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代表,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证明。在很长时间以来,由于高等教育的声誉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中和口碑上,不曾测量,所以高等教育的发展只是高等教育机构自己的事情。但当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种基于个人身份或能力的稀缺资源,并极为依赖社会资源和社会承认才能生存和发展时,高等教育的发展就置身于公共话语体系之下。为了获得认可和支持,以竞争有限的资源,高等教育的发展日益走上了一个追逐排名的公共话语主导下的“声誉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声誉本应是一系列的内在气质所散发出来的,但由于缺乏对自身使命的思考,在外部考评和资助的影响下,它在导向上就被指标化、数字化和物质化了。由于人们并未对高等教育的应然发展及其标准进行成熟设计,为证明其合法性,高等教育只有用“一流”、“高水平”等标准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而“一流”、“高水平”等并不是一个高等教育领域的专有词语,并没有具体的内容所指,“一流化发展”的理想是把高等教育推向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但由于缺乏有效衡量的指标,特别是它“避开了以下问题:什么是质量和什么是合理性,谁是一个合适的或好的大学的真正的判官……”[1]

从而造成在大学排名上,一流被异化为一个等级标准,即把各种不同的内容进行各种分类,如把学生类型、班级大小、资金情况、馆藏量等放在一起,用这些从高等教育活动中剥离出来的数据来评价高等教育。因此,它往往被理解为这样一种含义“一流是一个通用等级标准,根据不同的内容作出不同的一流分类。例如,在学生类型上,入学分数越高越好;在学习过程上,学生的平均分数越高越好;在学生来源上,非本州的学生越多越好;在生师比上,生师比越高越好;从教师看,终身教授、兼职教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作出巨大科研贡献的教师的比例越高越好”[2]。基于指标的声誉式发展,导致对数字而不是对内涵的把握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对于此种做法,雷丁斯严厉地抨击道:“好大学一定是最富有的吗?把图书馆看成是储藏知识的地方,那么它与知识是什么关系呢?图书量是馆藏量的最好的衡量标准吗?知识是简单地从仓库再生产出来的,还是在教学中生产出来的?”[3]把“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等声誉式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导致的另一影响就是高校发展的科研化。由于对人才培养效果的难以衡量,当前对高校的考评往往都从培养人转而为用学术声望,主要是科研成果来实施对院校的考评。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就集中表现为追求名望的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高等教育的演变逐渐导致了一种竞争模式的出现———它并非建立在提高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上,相反,将着眼点主要放在了高等院校的学术名望的基础上”[4]。由此,排名似乎已经替代了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思考。正如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鲍林格所言:“排名传达出一种对社会的错觉,一个对于大学教育究竟是什么的不切实际的印象。”[5]“名望驱动已引致重要收益———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正将美国不断向前推进的高校科研质量的巨大进步———但它也导致了各种畸形现象,妨碍了高等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的正常发挥。这其中就包括各高校奋力争取挤进研究型院校行列这一难以阻止的目标偏移,使它们偏离了自己原定的使命。”[6]

导致这种发展趋向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研究和学术成就(以及为了晋升及终身教职所必需的学术记录)的诱惑确实已经转移了对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的关注”[7]。更令人沮丧的是,在高校中,科研作为一项活动本身是作为服务于人的培养活动而产生的,在最早将科研正式引入大学的洪堡及一系列德国学者的观念中,教学与科研是统一的。当科研偏离人的培养,它的高等教育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了。但在排名驱动下的科研却可以与人才培养毫无联系,甚至因为导致教师精力分散而成为人才培养的阻碍。“一项研究的诞生需切合学术界、企业或者国家的社会利益。无论相伴研究职业而来的学者的生活利益,还是生产新兴药物或杀虫剂的企业期望,抑或研发新军事装备、完善交通运输乃至减少学校中学生的逃学行为,这些动机与高等教育当中的学生教育几乎毫无关系。”[8]罗纳德•巴尼特进一步指出:“所有这些导致了学术生活的扭曲。大学教师的成就最终归结为研究成就,其作为教师素质的一面则无关宏旨。相应的,高水准的研究成就极易成为衡量大学教师是否卓越的全部标准。我们必须看穿这种思想框架的实质:学术思想挂帅。”[9]当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被指向于偏离人的教育与培养的科研时,其发展已偏离了自己的使命,因为,我们确实不能证明我们所做的一切,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人的培养与发展。“现代的大学已把专业教育这颗大学惟一的种子演变了成一项巨大的活动,并增添了研究的功能,现代大学已几乎完全遗弃了文化教育的教学或传播活动。”[10]使命的错位带来的是高等教育发展目标选择的混乱,由于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没有得到恰当的探讨和深入的理解,表象的发展代替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发展,迷失方向加上各种外部利益的诱惑,导致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失去了正确的方向。

二、价值追寻的错位———工具化追求而非自由追求成为大学发展的主导价值

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偏失还明显体现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主导上,作为一个追求真理与人的培养的机构,高等教育的价值应该具有去世俗性和去功利化的特点。但从当前的发展状况看,高等教育的发展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工具化倾向。抛却高等教育机构的一些其他趋利性活动,仅以高等教育培养人这个问题而论,可以看到,虽然当前人的培养问题仍然是高校的主要工作,也认识到高等教育要着眼于培养人的智性,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区分两种概念,即高等教育推动人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实现人的工具化发展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把人的发展、人的智性养成作为目的,而后者把人的发展、人的智性养成当做实现其他方面发展的手段。由于没有深入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导致在高等教育的当前发展中,虽然一直在着力强调人的培养,但存在的一个重大误区就是一直把人的工具化当作对人的培养的重头甚至全部,工具性、功利性、世俗性成了高等教育的主导价值。从当前的高等教育发展看,正是因为工具化价值的极端膨胀,导致高等教育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完全分离,以及人文学科的极端不受重视;也正是因为人的培养中功利性价值的膨胀,导致学科专业的发展几乎完全受市场的主导,产生所谓的“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高等教育发展中价值追寻的工具化也使得学生在上大学的目的上,在专业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度的功利性特点,严重偏离了高等教育本该有的智性追求和精神性追求。如雷丁斯在评价大学的工具性发展时指出:“如果大学在市场的压力下,完全屈从于这种来自‘一流’标准的量化,那它就跟寻常的企业再没什么两样了,而它的学生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求学者,而只是光临‘学店’的现代顾客。同样,如果大学在排行榜的压力下,一门心思去攀爬朝向‘一流’的阶梯,这个空洞的标准也会逐渐抽空大学的内涵,直至世界压根儿就不再有大学这回事!”[11]价值追寻的错位使高等教育失去正确的价值引领,以一种有偏差甚至错误的观念引导着高等教育发展,从而使高等教育发展失去合理的价值坐标。

三、发展主体的错位———机构的发展代替了人的发展

谁的发展能够代表大学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中必须认清的问题。高等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与知识探究的活动。其培养的人才和产生的知识才是高等教育发展考量的主体。但当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机构———大学或其他组织存在的时候,制度化的机构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会替代高等教育本身成为发展的内容,特别是当对高等教育的考核具体到对每所高校的考核上时更是如此。由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单独的组成与利益,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个组织的大学会追寻自己的经济利益等各方面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不少学校在发展时都是追逐大学排名的上升,追逐大学规模的扩大与资产的增值等与机构发展有关的内容,而相对忽视了高等教育的主体———人的发展。这就导致以机构的发展代替“高等教育”的发展,偏离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对象的“发展”状况。考察历史可以看到,在高等教育的早期形态中,“最初没有教学楼或教育基金或超出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它们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们自发的联合体”[12],但制度化和组织化的高等教育却让其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见物不见人”、“见实体不见本质”的状况。一旦把高等教育的发展等同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时,就会造成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方向的偏离,其结果就是大学的规模越来越大,资金越来越多,人员越来越庞杂,而大学中的学生却越来越不受重视,大学中的人才培养工作越来越被视为一项可有可无的“边缘性活动”。一旦高等教育被当做一个个具体机构的利益而忽视其作为一项事业的整体目标时,高等教育中人的发展问题就被忽视了。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中主体的错位带来的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对象的不明晰,从而导致对发展对象认识的偏差,以机构的发展代替人的发展,使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明显有违高等教育发展的初衷。

四、发展文化的错位———适应性过度与引领性不足

高等教育是追求知识与真理、发展文化的活动,从事这样一种活动的组织,其文化特质应该是批判、创新与超越的。社会之所以需要大学,需要高等教育活动,是因为“社会需要在自己领域内的某些地方可以开展纯粹、独立、不偏不倚的研究”[13]。因此,在社会的诸种活动中,只有高等教育才被寄予独立性与批判性的厚望,高等教育也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形而上特质的独立组织和超越者,从而发挥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但从高等教育的现实发展看,西方大学从宗教改革以来,中国大学自创建以来,高等教育就一直在政治和市场的影响下发展,高等教育或作为“政治人”的培养工具,或作为发展人力资本的工具,或作为推进国家竞争力提升的角色在发展。在现代性的发展论主导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满足经济目的的存在。政府—高校—市场之间的联系纽带越来越强,高校的自治和自身意识越来越缺乏,对自我发展缺乏思考,“大学的表现就像‘’,愿意按吩咐办事,去帮助任何拥有足够权力和金钱的群体实现其抱负或野心”[14]。高等教育发展对现实的过分屈从,导致高等教育在发展中“社会顺应”过度而“自我发展”不足。

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日益成为一个现代化怪圈中的奴仆,它很少去思考自身的本体价值和路径,而仅仅关注自己如何扮演好现代化发展的三要素“现代科层制度、高效技术及高生产力经济”的助推者。在这种不恰当的文化指引下,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组织正发展成类似政府部门的行政性组织或像一个教育公司,其组织自身的文化特色被埋没了。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替代,高等教育成为一种被人们追逐的权力代表或成为实现人们经济追求的“教育市场”。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文化的错位带来了高等教育中学术文化的衰败和管理文化的昌盛,导致管理者阶层不断地在高等教育中崛起,致使当今管理被认为是继教育、科研与社会服务之后的高校的又一功能。“管理的发展象征着德国唯心主义教学与科研合约的废止。……一流大学是这么一回事,普遍的管理原则取代了教学与科研的对立,结果教学和研究作为专业生活的两个方面就被包含在管理之中了。”[15]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高校的管理者越来越多地成为独立于大学本身的管理者,有的已非学术领域中的人物,他们只是用企业的管理理念在管理着大学,从而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过分强调自身对社会的适应性,把自己的角色降低为仅仅是政治或经济活动的服务者或参与者。有的大学管理者虽然是学术中人,但在长期以来对政府的完全依附的惯性导向下也失去对大学自主发展的思考,从而也只是按照政府的规定或市场的规则在办学。长此以往,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学术文化不彰与行政文化、市场论调的过分发展就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状况。曾执掌哈佛大学数十年之久的哈佛前校长德里克•博克在任满结束时仔细研究了搅扰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目前危机”,其结论是未来发展的危机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偏离自己的方向,而过多地指向政治和商业活动。

博克指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危机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从事政治活动,出于政治目的利用大学或从内部施加政治意志;其二是过度扩张,指大学和教职人员的学校活动过度增加;其三是“商业化大学”,指大学为了寻求更多的资金而从事无尽的、使人员组织涣散的活动[16]。也正是由于缺乏引领性,让“高等教育将变成———不管是在感觉上还是在现实中———仅仅只是另一个利益集团,全无任何能够将其利益提升至那些市场部门之上的特质”[17]。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正确地位应该是高等教育以其自身对知识的拥有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而充当着社会发展的引领者。高等教育是以追求真理为宗旨的,是超越的、批判的,正是有了高等教育的此种特性,才让其在社会中充当着一个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但是当高等教育的发展完全等同于或屈从于政治或经济组织的发展时,社会的发展就会少了方向的指引者。“世人对于大学犹多抱以崇高的期待,认为大学代表着独立的学术研究、开放的知识传播、智慧与真理的追求,以之和随时有腐化堕落可能的其他社会结构相抗衡,如果大学也沦为政治与经济结构及某种意识形态的附庸,将是整个社会理想价值崩溃的征兆,无异于万恶渊薮。”[18]高等教育引领文化的衰退不仅导致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失误,也让整个社会因之而受到损失,因为“受到困扰的、贪婪的人性能到别的什么地方寻求救赎呢?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单单大学成为提供救赎希望的中流砥柱”[19]。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主题报告明确指出:大学要“完全独立和充分负责任地就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坦率地发表意见,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权威,以帮助社会去思考、理解和行动,要不断分析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趋势,增强批判和前瞻功能”[20]。

五、发展观念的错位———固守传统的质量标准而创新性不足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5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发展性评价;教学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050-D2

一、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价值之取向

实现教学质量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人学观念史的研究表明:作为“心理人”,人不仅有需要,而且有寻求和实现这些需要的能力。人总是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善的自我实现;作为“存在人”,人有着强烈的非理性的内心感受,如恐惧、焦虑、孤独、荒谬的体验加以及烦恼、彷徨、悔恨、无奈等心情,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及对“存在”的反思。不论从“心理人”还是从“存在人”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师在满足了生理的、安全的基本的需要外,还有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及自我实现和超越的需要。高校教师的自我实现和超越主要表现为不断发展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谋求实现为人之师的终极价值。高校质量管理的目的是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调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引领学校办学质量走向卓越。人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管理者、全体老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理应是高校质量管理的重要主动参与者,没有他们的参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就无从谈起。

促进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应然之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的,但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并对教师职业从业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培养和训练,却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从196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建议》正式提出教育工作应视为专门职业的半个世纪以来,认为教师是一门专门的职业,需要其特有的职业技能和能力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实施专业自主、表现职业道德、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其中包括:教师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养成、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待学术严谨的态度、与学生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职业责任感等。

教学质量的管理意味着学校既要重视教师整体职业劳动性质的专业化问题,更要重视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是否对教学具有研究和反思的行为。没有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教师理想的追求、自我潜能的挖掘以及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及学校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转变单一行政管理和奖惩控制思想,建立与高校教师发展相一致的质量管理机制,把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质量的管理联系起来,践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促进高校教师自主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化。

二、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质量管理举措

1.建立教师职业认同培训制度

在迪尼斯乐园,每一位新到的清洁工,在没有经过为期一周的关于这家主题公园的理念、价值和吸引力方面的课程培训前,都不能去清扫地板。在那里,每一位游客都被看做是客人,每一位员工都被看做是在每天那些精彩的、给人带来欢笑的表演中起到很多作用的合作同伴。在一定条件下,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较大的规范力量。只有我们的广大教师有职业认同感,认同学校的办学和教学质量管理理念,质量管理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高校要建立教师职业认同培训制度,让每一位教师都感觉到自己是学校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学校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所有教师的精彩表演,让质量管理目标成为广大教师自觉自愿共同追求的目标。学校向新人职的教师展示学校发展的愿景、学校的组织文化及学校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各种资源,同时了解新人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并不断地激励及满足这种需求,为教师专业成长指明方向。当然,随着高等教育机构办学定位的分化,不同高校教师的职业内涵也有不同的变化。不同院校的教师,需要不同的发展机会,因此,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建立与校情相适应的教师培训及职业认同制度,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校内质量认可制度

学校是由教师团队组成的组织,教学效果的实现不仅依赖于教师的个体行为,更依赖于教师团队的群体行为。因此,学校要构建一种积极合作的教师文化。通过教学团队,通过教师之间的富有建设性的、开放的经验交流、相互支持的合作,能使教师个人体验到被他人接纳与肯定的团队归属感、社会支持感以及沟通和交流的畅,从而为教师的教育专业发展提供情感动力,达到发展自我、提升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

教师之间的积极互动与经验交流,可促使教师在关注自己所任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更加关注自己所在学科专业的发展,更加在意本单位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质量,从而使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与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同步提高及可持续发展。由于团队成员不但希望他们的努力能引人注意,更希望作为一个个体被认可,因此,建立既基于团队,又能充分体现个人努力的校内质量认可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3.积极推行教师发展性评价

一个刚走向讲台的新手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成熟型教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地实践反思、修正专业成长目标,因此,在教学质量管理举措中积极推行教师发展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发展性评价不同于奖惩性的教育评价,它强调过程性评价及教师主体性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罚为最终目的,势必影响教师的坦诚态度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而发展性教师评价则由于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诊断问题并帮助教师改进,并且评价的意义由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同建构而得到被评价者认同。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平等交往,强调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重视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教师个人在学校中的价值,相信教师个人具有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发展性教师评价要求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教师发展档案,包括入职之初的职业关怀,即协助人职之初的教师根据其现有基础、制订专业发展计划。将反映教师成长过程的各种资料都装入档案袋,定期将档案袋信息反馈给教师,并对成长中的档案数据与教师当初自定的发展目标进行比对分析,找出教师存在不足和缺陷,为教师提供进步的空间和动力。

4.创设学习型组织,树立终身学习和持续改进的理念

教师所教学科知识是教师从业的基本条件和立身资本,它形成于职前教育、积累于整个职业生涯。这些知识需要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终身学习、积累和建构。另外,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厚,并不意味着学生能从他那里学到渊博而深入的知识。缺乏对课堂的理解与把握,没有对教学法的研究与创新,学者未必就能成良师。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一种内在要求,只要是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学习必将伴其一生。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说,学校要创设一种能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组织氛围,构建以学习为核心,贯穿“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组织讨论、总结提高”全过程的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让教师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并通过学习实现组织及个人的目标。而学校管理人员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并应用于管理的实践中。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6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 均衡性发展 科学发展观

2007年年初,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

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是本科教育,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更是重中之重。本科生量大面广,是国家发展建设的一线人才;本科生的质量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础;本科教学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本文从质量工程建设均衡性发展的意义出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江南大学质量工程建设的经验与举措为例,对高校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

一、质量工程建设均衡性发展体现科学发展之要义

自从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文件以来,各省(市、区)教育部门、高校高度重视,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力争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进行深入的思考:教育部的质量工程建设如何在本校开展,如何在本校不同学科专业间得以均衡性发展。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所高校不可能所有学科都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那么高校中广泛存在的一些非重点学科的质量工程建设如何进行突破和发展呢?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并不断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是摆在高校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公平性问题是教育管理者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在目前的质量工程建设中,可以看出一大批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在重点学科中脱颖而出,非重点学科的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明显处于劣势。只重视重点学科的建设,而忽视非重点学科的质量工程建设,是有悖于教育部开展质量工程建设的初衷的。各高校只有以重点学科的质量工程建设为龙头,非重点学科的质量工程建设持续跟进,发挥已获批项目的共享示范作用,促使全校不同学科专业的质量工程建设均衡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抓质量工程建设均衡性发展之举措,促科学发展

(一)强化优势领域,办出自身特色――质量工程建设的突破口。

高校的类型不同,办学形式千差万别;学科门类多样,课程设置各异;学生层次、师资水平各有差别;不可能按照一个教学模式去培养人才。“不论哪层哪类高等学校,只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满足社会需要就是好学校,在同层次、同类型中办得最好就是一流”(马陆亭,2006)。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的定位不同,培养人才的规格自然各异,评估其人才质量的标准理当有别。用研究型大学的标准来评估教学型大学,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与国情的。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办出特色,是各高校、各学科和各专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科教学服务的主要需求者是用人单位与大学生,这两者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要求提供特色化的本科教学服务。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人才种类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高校、各学科和各专业只有办出特色,才能满足生产力日益分化对人才的广泛需求,因此任何一个专业必定有一个鲜明而勃发的培养目标。对于高校各专业而言,首先需要对本校该专业在全国高校中的位置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站在战略的高度来审视自己,可以运用SWOT战略决策模型进行本学科专业建设的战略构思和战略选择。所谓SWOT战略决策模型即结合自身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及其所处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对于各专业而言,强化优势领域,弥补弱势领域,并且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的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是其质量工程建设的突破口。

(二)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凝练提升内涵建设――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质量工程建设是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旨在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强调内涵建设。高校各专业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挈机,学习本学科专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方法,学习本校其他优势学科专业的建设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完善自身的建设,不断学习先进的经验,加强自身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科专业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一个学科专业,都有自己的深厚底蕴,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专业有的甚至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才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对于非优势学科专业,要循序渐进,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从基本教学单元――课程建设入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富有特色的教学资源,提升课程内涵建设,尝试孕育精品课程。围绕课程建设,加强教材建设,培育课程教学团队等,进而实现质量工程建设其他项目的突破。

(三)通过内育外引方式,打造一流师资队伍――质量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高校工作的主旋律是教学。一个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既不是教学管理部门,更不是系、教研室和研究所,而是在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大学教师。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地建设人民教师队伍,才能落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历史使命,才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周济,2007)。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所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完善教师教学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其次要结合“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再次要重视岗前和岗位培训,完善助教制度,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重视教师人才梯队建设;最后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探索教学与科研的平衡方法,及时将学科前沿知识带入课堂,促进本科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高。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质量工程建设得以成功开展的重要保障。

(四)做好顶层设计,抓好项目规划与培育工作――质量工程建设的组织保障。

江南大学依据教育部质量工程“六大举措”和“十组数字”包含的建设内容,结合江苏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方案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了具有特色的质量工程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品牌特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建设等10个方面。进一步加强质量工程项目的培育工作,力争在质量工程建设各项目中都有所成效和新的突破。遴选在国内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师作为培育主体,积极支持其承担本科课程的主讲,承担教学改革项目,撰写教学改革论文,并积极支持其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加强课程组和教学团队的组织建设,鼓励高水平教师作为课程和团队的负责人承担更多的教学工作,并逐步进行课程组和教学团队的结构调整,补充高水平的教师和青年后备力量进入课程组;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加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同时,各学院在质量工程各分项上加强挖潜和培育,统筹规划,为申报省、国家级项目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五)投入专项资金,严格项目管理――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质量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质量的完成,离不开资金保障。为此,学校设立保障质量工程项目的专项经费,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投入,同时也鼓励各学院发挥自身特点,积极筹措资金支持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建设。专项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管理。质量工程主要采取项目建设为载体的方式实施,对建设项目的严格管理是保证质量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我校依据已有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加强对项目的管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搞好项目的检查、验收、评优和汇报工作,对在项目建设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调动项目组建设的积极性。

(六)彰显优势特色,加强交流示范――质量工程建设的落脚点。

认真切实地组织实施已批准立项的质量工程项目,对获得国家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立健全项目实施的质量监控机制,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以保证各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在此基础上,发挥已获批项目的示范作用,努力将质量工程建设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为学校本科教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校专门建立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网站,旨在加强交流示范作用。网站栏目设置丰富,除涵盖质量工程建设“十大项目”外,还设置了其他一些特色栏目,已成为质量工程建设交流学习的平台。网站实行专人管理,及时更新内容和实时最新消息,使各项目的最新建设成就得到及时共享和交流,并不断建设和完善。网站开通以来,师生访问量与日俱增,已成为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平台。

高校在进一步拓宽本校重点建设学科专业的同时,对不同的学科专业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给予不同的支持。重点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而非重点学科的发展更离不开学校在人、财、物上的大力扶植。我校鼓励各学科专业在本领域内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尊重各学科专业的自身特点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弱化各个学科专业评价的统一性,避免用同样的评价指标来评价不同的各有特点的学科专业,加强对学科专业特色和多样性的引导,以促进各学科专业建设均衡发展。总之,质量工程的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化专业课程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济.注重质量、注重教学、注重教师(《名师颂》序)[J].中国高等教育,2007,378,(12):4-5.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R].教高〔2007〕1号,2007.

[3]张德江.实施质量工程应注意的若干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7-04-20,(3).

[4]马陆亭.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题中应有之义.高教发展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