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中小学教育范文1
一、存在问题
(一)硬件设备数量普遍不足,质量偏低,利用率低。
因为教育技术硬件设备需要大量资金,由于教育经费紧张,教育部门投入到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方面的经费更少。这就导致教育技术设备数量明显不足,尤其是摄像机、视频展示台、电子白板等高端设备数量更少。近年来,由于中英项目等的开展,许多学校有了远程教育播放设备等,但这些设备配备率很低,如远程教育播放设备仅仅包括一台电视机、一台DVD机,还有的学校(或教学点)甚至连一台计算机也没有。而且虽然大部分学校都装备了常规电教媒体,但是由于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不够,一些学校将得之不易的设备看得十分珍贵,害怕用坏。以至于许多学校将电教媒体作为应付上级检查,录制精品课程,上示范课的“法宝”一年难得用上几次,使得媒体利用率很低,很多设备被放坏。
(二)软件严重缺乏,质量不高,品种单一。
农村中小学现有的教学软件绝大部分是上级配发或中英项目配发或扶贫配发的,大部分软件是DVD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品种单一。大多数软件仅仅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少数几个学科,不能较好地与文字教材配套使用。同时,由于观念跟不上,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些学校愿意花大价钱买设备而不愿或不屑于软件建设,从而导致软硬件建设不配套,硬件设备只能拿来当摆设。
(三)不同等级的学校教育技术设施差距大。
教育受经济状况影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农村各类学校(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县城学校与山区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重点学校不但拥有大量常规电教媒体设备,而且拥有相当数量的计算机、摄像机、视频展示台等高档电教设备。而非重点学校有的甚至连一台计算机都没有,拥有的常规电教设备也微乎其微。由此看来,广大农村地区教育事业明显滞后,有的学校甚至出现滑坡和萎缩现象。
(四)师资资源缺乏,学历偏低、信息素质偏低。
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管理工作的教师中,很多是“半路出家”,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只是凭自己的刻苦钻研,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设备使用方法,根本谈不上灵活使用教育技术设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些教师甚至只是受过短期的“英特尔”培训,而且是兼职从事教育技术事业的,他们所干的工作只是设备的简单维护与打扫机房等。
二、解决策略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的这种现状,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建设。
(一)更新教育观念。
我国电化教育初期,强调“以媒体为中心”的理论深入人心。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诸多学校盲目购置硬件设施,花巨额资金装设多媒体教室等,存在媒体应用的误区排斥技术或“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过度依赖技术,认为只要使用了媒体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了解各种媒体的功能特色,不能优化使用各种媒体,这使得设备的具体应用情况特别糟糕。为此,我们应通过培训等多种形式学习教育技术知识,把普及教育技术作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抓紧抓好。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硬、软件建设同步。
现代教育技术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硬件是基础,软件是保证,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硬件建设是学校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除了力争建设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网络教室等信息化高档次设备外,也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其实在教学中使用的媒体是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为达到最优效果服务。因此,我们也要加强常规电教媒体设备的建设有效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把众多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到教育技术的工作中,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时我们要注重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做到物尽其用,并用出效果,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要合理规划和协调使用硬件设备,优化配置,科学管理,积极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以适应新的教学需要。
(三)扶持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的发展。
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还相当落后,很多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学条件都不能满足。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除了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外,我认为城区中小学也应该帮助农村中小学,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工程。即一所城区中小学帮助一所或多所农村中小学进行硬件设施建设、人员培训、以求达到资源共享,等等。以求逐步缩小差距,最终建立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和谐发展的机制。
农村中小学教育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中小学;教与学;构建
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零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总体素质的偏低和观念的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角色结构的复杂性。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层面式的“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待,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冲击,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师长、同志、朋友、父母”这一层面式的角色问题,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努力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目的。
(二)三维式的“导演、导游、导师”角色
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就加大了指导的难度。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靠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新知,并有所进步;其次是善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再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导演、导游、导师”三维角色三种境界,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后者更充分地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益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到有效地实施,就要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一)探究准备
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良好的思维材料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1.创设情景
(1)迁移学习。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学法的铺垫。(2)情景引入。通过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实例、游戏、故事等引入。
2.提出问题
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构建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准备多种探究性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可分三步:
1.独立探究。采用尝试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尝试的材料(自学课文、操作演示、动笔练习等)和尝试思考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尝试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做到边尝试、边思考,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通过学生尝试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
2.合作探究。采用讨论质疑的方法。在学生通过尝试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运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讨论;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新课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启发思维的关键或在尝试中遇到的问题。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不同的见解。小组讨论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质疑;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在教学中重点、难点、关键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
3.发现知识。学生经过尝试、讨论试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知识归纳构建;发现学习规律,概括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三)探究深化
这是检测巩固运用新知识,掌握运用学法、形成技能的环节。
1.尝试。这是检测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掌握学法和运用学法的尝试;练习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
练习要环绕目标,突出重点,有基本练习、综合或专项练习、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练习要有开放性,形式要多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2.评价。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让学生互批、互评、互议,评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过师生互评,充分发挥学生协作的功能和自主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3.总结。一方面让学生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另一方面教师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深化作简明提示。
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育人环境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对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等方面实现有机转换,确保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学、尊重师长、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地域,为我们提拱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针对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贴近实际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德育工作。大处着眼就是对各年级学生应达到什么标准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要求、小处着手就是从平时抓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就是结合时代要求、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扎扎实实工作,实实在在落实德育的各项措施。我们以“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为主题,紧紧围绕发展创新的内容开展了,少先队、团队演讲比赛活动;以“养成习惯,收获命运”为主题开展了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活动;以“歌唱祖国,爱我中华”为主题连续举办了校园艺术节,开展了争创艺术教育特色班活动;以尊重自然,强化和谐”为主题,引导学生将爱护、保护环境与自,身文明修养相结合,开展了从我做起,从身边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动;以“珍爱生命,遵守交规”为主题,开展了尊重社会,强化规则意识的话动;以”诚信、助人、尊师、兴教”为主题,开展了每学期四次的团队观摩话动。我们还特别重视新生人学、新队员宣誓、校园每日常规、毕业文明离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心灵世界,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
1.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问”。在问的形式上,可让学生课前提问,供教师备课、上课;课上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探究.在问的内容上,指导学生”善问”,即把握何处问、怎么问?
2.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若要教学打动每个学生,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如果学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选择,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去寻求自己的发展和提高。
3.给学生尝试的空间。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教师给的,而是在自主尝试、实践探究中形成的。从模仿到探究到创造,逐步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尝试”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定向一自学—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内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会尝试到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强化了探究意识,提高了受挫意识,进发了成功意识。
4.给学生创造的天地。课堂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学习与成果的展示。但是学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师、怕提问、怕学生。应该培养“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只有体现出这种“不怕”的精神,才能显示出孩子的求知欲,学生才能敢学、敢问、敢拼、敢和教师争辩,才能创造出一堂好课,才能实现孩子真正的发展目标。树立我能、我会、我棒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实践、自主创造,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
(三)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加大学校教育合力
由于农村地域的差异,决定了农村经济、文化的不平衡,积极探索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提高农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1.校内资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师、一块奖牌、一件作品、一项工程……”,若将这些统计、整理,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资源。
2.乡土教材。“民俗民风、乡土文化、特色产业、人才人力……”,不仅是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内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它既可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又能让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乐意接受。
3.家长交流。“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家长学校咨询活动……”,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增进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与交流,同时,学校也从家长那里得到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怪有人说家长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4.学生活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团徽下的宣誓、板报专栏、校规校训”以及参观、访问、调查、竞赛等有益活动,让学生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感受劳动之艰辛,亲历知识的需求,触动求知的欲望。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从中得到了“崇真、尚美、启智、健体”的高尚品质教育。
农村中小学教育范文3
关键词:农村教育信息化;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4-3370-02
The Status Investigations for the Primary Education Informationalization in Hainan County
CHEN De-xiang,CHEN Zuo-cong
(The College of Electronics a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QiongZhou University, Sanya 572000,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accidental-sampling survey targeted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schools , whose content cover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resour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quality, this paper comes to the conlusion that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rural schools have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whereas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greater improvement.
Key words: th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s of the education in the country; investigations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其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已经是毋庸置疑的。海南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情况已经随着“农远”工程建设的完成而得到全面覆盖[1],本调查旨在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为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掌握第一手资料。
1 问卷设计
本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海南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大的方面: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教学资源的配置使用、教师的信息素养,在该三大项指标下再分若干二级指标,围绕二级指标设置问卷题目与对应选项,总共涉及除教师个人信息外的客观问题17个,主观问题2个。
2 调查实施情况
调查采用抽样的方法,包含了海南13县市中的8个。为了提高调查的深入性,还专门选择了某镇的中学1所,镇小学1所,村小学1所,进行调查;并于较多中小学教师参与的函授班级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涉及到12个不同类型学科教师,总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43份,问卷回收率77%,无效问卷5份,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率96.7%。
其中参与调查中小学教师情况如表1。
参与调查教师中从年龄分布情况来看,青年教师占据了绝大多数,由于其年龄的优势,从接受新观念及新技术的角度来说,具备了掌握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条件。参与调查教师年龄结构情况如图1。
参与调查的教师的学历分布在中师、大专和本科,通过分析发现中师学历教师基本是小学中年以上教师,年轻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进行学历的提升,从学历情况来看,是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教师学历状况如图2。
受调查教师所从事专业总共涉及12个专业,但教授课程主要集中在语文与数学这两科,其占据总比例为接近59.5%。
3 信息化现状调查
3.1 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情况
以2007年结束的“农远”工程建设,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率达了100%,按照“农远”工程建设的三种模式,许多学校都拥有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光盘播放室和卫星地面接受站,但从所调查学校来看,其人均拥有量还是比较小的。具体以随机选择某镇的三所学校调查情况如表2。
3.2 教学软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情况
学科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经过多年的国家与个人建设,其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其学科教学资源情况如图3。
已有信息化教学软件资源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其效果是比较显著的,在调查中获得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已有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得教师认可度情况如图4。
3.3 教师的信息素养情况
在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调查中,由教师对自己的信息化水平评价中绝大部分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并能在认识到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其情况如图5和图6。
4 结束语
通过调查,海南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建设下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其覆盖范围广,注重对教师的培训,教学资源建设数量和质量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建设投入的单一性,教学资源建设的有效性,教师技能培训的实用性及加大培训的力度等问题。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涉及硬件与软件建设的持续过程,只有在不断的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同时有效的引导才能最终促进教育教学的提高。
参考文献:
农村中小学教育范文4
关键词 农村教育 原因分析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1 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困惑及原因分析
农村学校是基层的教育教学场所,肩负着农村人口素质提高的重要使命。然而现在的农村学校在基础设施方面比较差,师资力量薄弱、交通不方便、信息不灵、文化氛围不浓,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由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和家长意识薄弱,导致学生求学意识也不强。具体表现在:
1.1 教育投入不足
由于经济发展欠发达,财力有限,教育投入不足,致使教育城乡差别、地域差别越来越大,造成学生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现象越来越明显。
(1)教育教学经费不足。政府对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的短缺,大部分学校寅吃卯粮现象普遍存在。
(2)硬件设施不足。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纵身推进,很多学校的教学用具、试验设备器材、语音教学设备、计算机教学等硬件设施已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1.2 教师队伍建设落后
(1)农村学校教师配备不合理。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教师编制不足,一些“完小”和教学点的教师,一人身兼多年级、多学科的授课;专业教师不配套,导致学校无法开齐开足课程。(2)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农村教师条件艰苦,住宿环境差,生活条件差,一些住校教师的住宿和生活条件远远不如学校附近的村民,教师产生悲观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3)激励机制不健全。绩效工资按学校教师人数下拨,绩效工资的发放没有统一的标准,绝大多数学校基本上或变相人均发放,没有充分体现教师劳动价值。
1.3 中小学辍学严重
个别中学年辍学率达到5%左右。主要原因有学生思想、社会就业、家庭环境、学习喜好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单纯因为经济原因辍学的只占到辍学学生总数的1/3左右。
(1)留守学生多,社会影响大。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逐年增加,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能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导致学生逃学、厌学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2)家庭教育观念不科学。在广大农村,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加之近几年高校收费多、找工作难,家庭教育意识淡漠,很难形成“重教”之风,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
2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2.1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府投入机制
国家应加大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减少县级特别是贫困县的财政投入,真正使农村学校实现良性发展。
2.2 统筹跟进,创新农村中小学办学方式
(1)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适应农村学生的教学方式。针对教师,搭建舞台,提供环境,创造条件,适时鞭策,重在激励;针对学生,造就适合学生的教育,改造和更新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建构和丰富课程体系。(2)责任为先,用心办学。把“学校发展,人人有责”细化为“学校发展,我的责任;学生发展,我的责任;自我发展,我的责任”。人人尽好份内之责,产生巨大的聚集效应和推动力。(3)注重细节,谋划长远。农村中小学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农村中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2.3 创新机制,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1)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制定完整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让绩效工资真正起到绩效作用并吸引更多的优秀教育人才扎根基层。(2)强化教师培养。制订培训计划,给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提供业务进修的机会。加大激励力度,分门别类予以奖惩。(3)稳步提高教师工作水平。加强教研教改工作和开展校本教研,探索和挖掘有利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明确教学质量目标考核制度,为师生指明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找准教师发展的突破点,加大力度挖掘和发展,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快速提高。(4)改革评价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发挥评价和奖励机制作用,采用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教师的工作现状及其效果进行测量和估价,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2.4 强化管理,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学校管理水平决定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农村学校,面对师生客观存在的问题,要规范和严格的学校管理,制定一套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见效快的规章制度。
2.5 培养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抓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要培养一批得力的班干部,协助班主任工作;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乐学会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6 综合干预,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
(1)加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传媒渠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把国家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思路和措施宣传出去。各个群团组织、社区居委会及有关部门主动配合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教育文体活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加大下乡支教行动。鼓励提倡有新知识的大中专毕业生、城市优秀骨干教师、青年人到农村支教,充实农村的基础教育,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以达到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和充实农村师资队伍的目的。(3)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在农村大力推行合班并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对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和鼓励办寄宿制小学,并给予交通、伙食补助。 (4)加强 “留守学生”管理。通过“留守学生”之家建设,建立“留守学生”档案,指定由班主任负责管理,通过家长会、家访,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帮助孩子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学生学习教育,把功夫下在课前、把力量放在课内、把补困加在课后,抓好学校监控、重点监控、加强检查、教师操作、自我提升、家庭协助、交流经验、总结推广等工作,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3 结语
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决策者必须正视矛盾和问题,统筹考虑各类教师利益,不畏艰难,勇于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依靠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又好又快、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茂绪.当前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偏低原因及对策.基础教育研究,2005.
[2] 蔡贵风.农村小学低年级教学质量低下原因浅析及对策思考.商情,2011.
农村中小学教育范文5
一、教师待遇差,工作条件差,教师精英流失
我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除基本工资外,几乎没有奖金和其它福利待遇,特别是在教学第一线承担着主要教学任务的中青年教师,普遍工资在两千五百元以下,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只有两千元左右,这样的待遇还远远不如农民工,要想引入优秀青年教师已经变得很难,就是现在留在教学岗位的,大多也是没有其它更好的求职途径而免为其难。
我市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条件艰苦,教师不能安居乐业。一部分优秀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到其它地区待遇好的学校任教。近两年我市通过公开招考,一些优秀教师调到城区学校,造成农村学校大量优秀教师流失。这挫伤了大部教师的积极性,给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如今的工资调整,除部分中、高级教师增资明显外,相当一部分都增资在三百元以下。这和同龄的在其它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工作的人比起来,总收入上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众多农村青年教师争先恐后报考公务员。如此工资调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提高教师待遇的问题,这对调动教学一线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起到的积极作用十分有限。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应该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特别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的时候了,长此以往,将对农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教育理念匮乏、落后
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实质上仍是穿素质教育的鞋,走应试教育的路。
在农村中小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原因是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升学率等。这与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或沿袭已制订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四、生源不足,学生底子薄,课改难度加大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计化生育政策的持久深入,学龄儿童高峰期已过,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带出了一批孩子,上中小学的学生大量减少。据统计,每学年各乡镇教育办自然减生达200-300人,不少村小适龄入学儿童每年也只有10余人。过去基本上是一村一所小学,一个乡二至三所中学,现在只能几个村合办一所小学,一个乡合办一所中学。
相反城区学校教学资源足,财力大,在规模上则一味做强做大,又扩校又建校,有经济实力的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城里,城区学校几经扩建,生源还是爆满,一个班级六七十人的比比皆是,大量优秀的学生涌向城里,乡镇学校的生源跟城区学校相比差距很大。
目前,农村中学生生源普遍较差,是制约中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加大了新课改的难度。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不仅对传统上承担“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师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即使开展了合作学习,原来小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学习中更加无所适从。
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不到位,学生基础未过关,由此凭空增加了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很难保证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五、留守儿童问题多,成为农村新课改隐患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一些地区,和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的儿童,已占到七成左右。这些“留守学生”有可能成为农村社会不安定的隐患,成为学校办学目标的障碍。
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现象在我校较为普遍,很多家庭的孩子都由留守父亲或母亲一人照顾,因为农活忙,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有些家庭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只能由祖父母照顾,这些老人中文盲半文盲超过60%,有些家长甚至干脆把学生托付给班主任,每学期只在开学初露一次脸。文盲式的家庭教育和缺少亲子沟通的成长环境使得这些孩子成为学校里的“问题孩子”。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
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
(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
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
农村中小学教育范文6
关键词:设计与建立 农村中小学特色 教育教学资源库
前言
为了解决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位用研究中硬件尤资源的问题,改变设备设施(包括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设备设施)大量闲置与浪费的现象,笔者经过多年的学习、调查、了解、摸索,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途径:建立具有农村中小学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有效解决有硬件无资源这一难题。提供给同学们参考。
1添置必要的硬件设施,建设具有农村中小学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建立资源库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资源在校内实现共享,以方便每一位领导、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查找、检索自己所需的资源。这就需要把学校各部门的计算机和网络教室的计算机联成一个学校局域网,将卫星收视室的计算机硬盘换成超大硬盘,作为学校资源库服务器,达到共享资源库和共享一条电信宽带网访问因特网,形成一个资源库系统共享的平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在学校局域网中加入无线局域网接入点,让使用笔记本电脑(带有无线网卡)的领导、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可以在校园内任何地点访问学校资源库资源。
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都建有广播电视网,不仅可以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播放电视节目,还可以将光盘播放室播放内容发送到每一个教室,最大化地利用光盘播放室的硬件资源。同时,学校还应购置必要设备,把计算机音视频接入到电视,一播网络中,把资源库里的各种视频、音频资源发送到每一个教室,为使用教育资源提供更多、更灵活的方式。
卫星收视室的计算机可安装windowsserver2003操作系统,配备超大容量的硬盘存储设备,对资源库数据按分类进行网络化集中存储同时利用windsowsserver2003系统较好的文件权限管理和用户访问控制管理功能,在存储中心为每一类的资源建立存储目录并进行共享,为每个领导、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建靠访问用户名与访问密码,为不同用户、不同的资源共享目录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和管理权限。每位领导、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都可以通过网络在校园内任何一台计算机上访问到资源库内的资源,并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管理权限对资源库进行管理、更新等。这样既方便对资源进行管理,又能确保了资源访问的安全。学校还要安排专人对资源库存储中心进行管理,定期对学校资源库进行维护、更新和备份等,使学校的资源库更好地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2多渠道收集资源,使农村中小学资源库内容丰富多彩
农村中小学自建资源库其教育教学资源来源:远程教育资源(ip数据库),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的有关节目,因特网上各类教育教学网站,各类教育教学光盘,上级下发的各类文件、通知等电子文档,学校管理资料和教育管理软件,教育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教师自制课件,学生电脑制作等方面。
总之,为了使农村中小学校白建教学资源库既节约经费又内容丰富多彩,就要发动学校学科教师、管理员、学生,人人都要出力,多渠道收集、创作、整理、分类、存储、上传各类教育教学资源。
3加强学校资源库管理,是建设农村中小学资源库的重要保证
3.1建立建全领导机构
由于学校资源库建设涉及大量的人员和部门,建设周期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需要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之下成学校资源库管理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规划方案、学年计划,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学校资源库所需人员,以及对管胛小组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考核、评估,同时提供学校资源库建设的经费保障。管理小组对资源库按一定规则进行分工分类管理,进行资源的收索、接收、编辑、分类、整理、再开发、资料的电子化转换以及资源的存储工作,定期维护和更新信息资源以及各种管理资料登记与记录。
3.2完善校本培训体系
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学科教师进行资源二次开发全员培训,帮助教师认识到学校资源库建设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认识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和组织方式、以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途径和方法等,让他们踊跃地参与到这一系统中来。
3.3激励措施是学校资源库建设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