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学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殊教育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殊教育教学计划

特殊教育教学计划范文1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语文;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9-070

培智学生是社会上一类特殊群体,是需要我们全社会给予其关心和关注的,同时培智生也是单纯和美好的,虽然他们在认知和智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是他们渴望去融入社会、渴望去适应生活。对此,我们特殊教育教师,在“公平”“平等”教育理念的引导之下,不仅要重视开展对培智生的语文教学,还要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尝试借助生活化教学方法来拉近培智生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培智生们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感知其中的人文属性、情感内容,以在不断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中,获得生活技能的提升与发展。基于此,本文作者立足自身教学经验,就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特殊教育中的运用进行阐述如下,以为一线特教同仁提供一份借鉴。

一、借助生活化语言

培智生由于疾病等原因造成其在认知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对抽象语言的理解能力更是比较差,进而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我们不能只是单纯的对文章中的语言进行朗读,而是要善于借助生活化语言对文章内容或者文章主题进行转述,在促进培智生理解的同时,有效降低培智生的语文学习难度,进而有效调动培智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例如,在组织培智生们学习《银行》这一课内容时,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问了培智生们一个问题:“同学们,老师今天遇到了一个问题,老师身上有200块钱,不想花掉它,但是放在身上又怕丢了,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帮帮老师呢?”進而在生活化语言的引领之下,引导培智生们在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的心态下进行主动思考,这样不仅能够自然而然的引出“银行”这一课堂教学主题,还能促成培智生们对后续课本知识学习欲望的提升,进一步助力课堂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

二、引入生活化内容

培智生虽然在智力方面逊色于普通学生,但是他们同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时,我们就不能只将目光放在课本上,而是要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指引下,为培智生们引入生活化内容,以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有效拓展培智生的知识视野,使其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能够学到语文知识,还能够获得生活能力的发展。例如,在组织培智生们学习《看电影》这一课时,我专门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大屏幕上以全景图片的形式为培智生们展示了影院的结构内容,给培智生们注意介绍电影院的配置:音效极佳的音箱、投屏清晰的大屏幕、柔软舒适的座椅……并引导培智生们学习如何在电影院黑暗的环境下寻找自己的座位号码、寻找“安全出口”的位置;同时提醒培智生们在观影的全程要注意保持安静,不要随意走动……进而在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引入之下,帮助培智生们学习在电影院有序、顺利、完整观看电影的方法,以使培智生在更好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进一步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

小学培智生大部分都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才能够引起其注意,才能够加深其学习印象,就此,我们就可以根据课上教学主题与教学内容,为培智生们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以给予培智生们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以在增进其学习“熟悉感”的同时,既能够帮助培智生们增进语文知识的学习效率,又能促成培智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例如,在组织培智生们学完《好客的小主人》这篇课文之后,我就在课堂上为培智生们构建了“做客”这一生活化场景,即搬几把椅子作为“家”里的沙发,用几个凳子拼在一起作为茶几,随机邀请几名培智生扮演“家”里的主人,再挑选几名培智生作为来“家”里做客的客人,从而引导培智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等进行待客、做客这一生活化场景的表演。在此过程中主要以培智生作为主导,教师负责从旁指导,可能培智生在表演时说话不是特别流利,待人接物的行为也相对比较生硬,但是我相信通过这次表演培智生们在欢乐的表演氛围中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更能够加深对“待人接物”等文明礼仪的学习效率。

四、开展生活化实践

特殊教育教学计划范文2

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家长对孩子只是生活上给予满足,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上还存在欠缺,所以班中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在学习上学困生相对比较多,尚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强,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的习惯及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仍是本学期班级的工作重点。

二、具体措施

1、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平等、团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明确本学期班级目标,明确个人目标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以此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及责任心,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显示才华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渐形成自理自治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创新精神。

2、组办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少先队工作计划,确定好我班本学期各项活动及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主题班队活动。如手抄报展评、优秀日记展评、“特别的爱献给妈妈”等。活动之前制定好计划,明确活动要求,设计好活动并扎扎实实地组织实施,力求取得主题教育的最大效应,用活动来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指导培养小干部

精心培养小干部,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

4、加强常规检查评比

从学生自身出发,在各方面设立监督岗或负责人,将各项常规工作抓细抓实,力争主动、科学、民主管理班级,切实抓好班风班貌建设,使班级的管理更合理化、规范化、艺术化。

5、针对特殊学生,开展特殊教育

(1)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对特殊学生开展教育。

特殊教育教学计划范文3

一、开展硬笔书法特色教育的缘由

(一)基于课程文化的“艺术传承”

教育部曾发文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源自对传统艺术的青睐,以校长为领头羊对写字教学的情有独钟,我们选择了硬笔书法作为特色教育的突破口。这正好契合了今天在课程文化引领下,将中国传统书法纳入学校课程开发这一大好时机,为我校实施硬笔书法特色教育提供了动力,可谓顺应“天时”。

(二)基于学校文化的“立字立人”

学校把“立人”作为校训,“立字”是“立人”的基础,所谓字如其人,就是让学生从小规规矩矩写字,达到立方正之字、立工整之字、立规范之字、立端雅之字、立艺术之字。今天在民小端端正正写字,明天踏上社会让他们堂堂正正做人。学校以“立字”为载体,“立人”为根本,通过“立字”而立德高之人,立智明之人,立美鉴之人,立体健之人。所以,基于学校文化的“立字立人”创造了“地利”优势。

(三)基于师生愿景的“练字练心”

我们提倡练字养性,在把字写端正的前提下让心安静下来,做到平心静气、专心致志,养成认真严谨、细心坚韧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变得更细腻、更严谨、更执着、更勤奋!各学科教师都达成这样一种共识,“练字练心”就成了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生把字写好了,受益的不仅仅是语文老师,各科老师都能从中获益。所以把硬笔书法作为学校的特色来抓,大家都认同,做起事情来就容易。因此,基于师生愿景的“练字练心”有一种文化认同感,具备了“人和”这一特质。

二、开展硬笔书法特色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硬笔书法特色教育是一剂规避学生“字如其人”不复还,学生写字如画符的良方

从练字到立字,从练心到立人,期间的内在规律成为“字如其人”的有力佐证。然而目前“人”和“字”分道扬镳的现象屡见不鲜。玉树临风的小伙或者亭亭玉立的姑娘一动笔让人大跌眼镜的情形很常见。究其原因,归结于读小学时写字教育的缺失。在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脑的当下,长大后练字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连握笔的机会都在减少,从小打下基础把字练好是当务之急。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从褒奖的角度解读“字如其人”,否则只剩一种冷嘲热讽。可见把硬笔书法作为特色教育落到实处,还真是一剂实用且有效的良方。

(二)硬笔书法特色教育是一味慰藉教师“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心灵鸡汤

在这个心浮气躁的社会背景下,考量教育效果往往会用“增量”一词,增量越大越有效。“时势造英雄”,硬笔书法特色教育正好能满足老师“急功近利”的想法。大家摆开架势认真做,学生的字就像菜地里的萝卜越长越像样,周期短,见效快,老师的劳动价值很快得到回报,领导表扬,家长赞扬。正因为硬笔书法教育能够给教师带来看得见的效果,满足了大家的心理需求,迎合了当下教育界盛行的“短平快”,就像一道心灵鸡汤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硬笔书法特色教育才会在民合小学的土壤生根发芽,且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三)硬笔书法特色教育是一场基于学校现状与其“夹缝中求生存”,不如“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地反击

民小处在偏远农村,诸多的原因致使教师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严重失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相对滞后。眼看周边学校要质量有质量,要特色有特色,要文化有文化,忧患意识促使老师们居安思危,于是一场如何摆脱夹缝求生的大讨论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大家思来想去觉得写字教学最符合校情,硬笔书法相比于开发其他项目,投入小、实用性强、参与面广,学校也正好有擅长书法的教师。显然,硬笔书法作为民小的特色是在情非得已,背水一战的情形下开展起来的,这是一场基于学校现状的绝地反击。

三、开展硬笔书法特色教育的实施策略

学校立足校本,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方式强化写字教育的科研实践,培养了一支敬业、专业、爱业的书法特色教育队伍。

首先,挖掘校内资源。充分发挥省级书法家会员“领头羊”的作用,为教师开展有序的特色校本培训,培养了广大教师对硬笔书法这门高雅艺术的兴趣爱好,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热衷于书法教学的骨干教师。

其次,推进日常教研。学校成立了书法教学研究工作室和书法教研组,把书法教学研究纳入日常教学研讨中,形成了“先练后教,以学定教”的写字课教学模式,探索出了“尝试练写――展示评价――发现规律――练习提高――品评赏析”的教学流程。

第三,增强特色理解。学校在广泛开展书法特色校本培训时,邀请当地有影响力的书法家来校授课,以“请进来”的方式聆听外界的声音,深化教师对书法教育的理解。为了加强校内外的交流,积极借鉴和吸收他校的成功经验,学校以“走出去”的方式,与同样有书法见长的学校结对开展活动,就特色兴校和内涵发展进行交流探讨,加深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理解。

第四,落实练字制度。学校要求每位教师以身作则,做到备课本、板书、批阅评语等书写端正,坚持每天用小黑板练一次粉笔字,每周练一张作业,每月创作一幅作品。一系列的措施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为硬笔书法特色教育的有效推进提供了保证。

第五,丰富活动文化。在抓好硬笔书法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以书法为主题的系列特色活动,搭建师生施展特长的舞台。主要开展了五个“一”工程:每天一练――即中午快乐书写十五分;每周一写――即每周安排一节书法指导课和一节体艺2+1的书写练习课;每月一展――即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每月书法之星的书法作品展评;每期一评――即学校书法之星和星级考核评定;每年一节――即举办每年一次的硬笔书法文化节。

学校在硬笔书法特色教育中,将德育、美育充分融合,全面贯彻“练字练心、立字立人”的理念,明确了培养有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教育目标。

第一,立姿健体。首先是姿势纠正。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低头、歪头、驼背、笔执高、掌高腕朝外”等不良姿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其次是双姿评定。一是进行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的双姿评定,执笔主要从指法、指距、掌心、笔姿、手腕,写字主要指姿体、簿本、胸距、眼距;二是书写习惯的评定,主要指书写作业、学科作业的字迹等方面进行评定。通过指导纠正和达标考核,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书写双姿,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次,立规修德。学习书法可以磨练学生的静性、悟性、耐性,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及文化修养都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向全体师生明确提出了“端端正正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要求,通过规范书写引导人,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学校以“立字”为载体,“立人”为根本,通过“立字”而立德高之人,立智明之人,立美鉴之人,立体健之人。

第三,立字审美。学校通过书法课堂教学和硬笔书法月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感悟书写的姿势美,点画的质地美,线条的姿态美,字形的组合美,章法的布白美,神采的气韵美,节奏的律动美,形式的丰富美,风格的独特美。学校还开展书法教学沙龙、现场书写展示活动、民小书法之星评比、我与硬笔书法征文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书法的神韵与美妙,在星级评定中感受进步的快乐与自豪,提高审美的情趣和能力。

特殊教育教学计划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特殊学生群体

近年来,大学生极端事件急剧增多,杀人、投毒、自杀等事件层出不穷,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特殊学生群体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高校关于特殊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一、建立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一)建立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内部档案机制

深入学生群体当中,摸清学生实际情况,建立特殊学生群体内部档案机制,是做好特殊学生群体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即从新生一入学开始,了解学生是否办理了生源地贷款,是否交清学杂费,并通过学生家长会或与部分学生家长的单独沟通,快速掌握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及部分学生的差别性问题;通过查阅学生档案、学生登记信息表等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通过大学生心理测试的结果,重点关注心理健康情况不佳的学生。通过这些方式要求对特殊学生群体判断准确,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建立内部管理档案,实行动态化管理。

(二)建立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问题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的建立实际上就是从源头上及时发现问题、在产生严重的后果及影响之前,及时处理和解决。预警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特殊学生群体的问题提前解决,避免事态扩大化、严重化。从高校层面,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构建三层预警网络。第一层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心理委员为主,以学生寝室寝室长为辅助。第二层以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等专职思想教育工作者为主。第三层以高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学生工作部、心理咨询中心为主,负责全面的预警防护和处理解决工作。

(三)建立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机制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建立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机制。首先,通过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测试,排查整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心理健康不佳的学生,要摸清学生状况、挖掘深层次原因,做好预案工作。其次,建立心理干预体系,辅导员要对自己所带学生有全面了解,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用单独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轻微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可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摆脱问题的困扰,并实时监控。对于辅导员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移交校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配合,共同寻求解决和治疗的方案。对于危机症状严重的,应立即送往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干预。

二、采用全方位的教育手段

(一)强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年级会、座谈会、讲座及报告等形式,针对不同问题的特殊学生群体,开展不同的教育内容。开展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树立实现“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责任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同学们制定自己不同的目标和规划,实现中国梦首先从实现我的梦开始,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手段,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对当代大学生、特殊学生群体开展教育。高校应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加强网络的建设,板块特色的设置、内容的丰富多彩,来吸引大学生。通过网络的动态管理,传递学校方针政策,实时更新校园动态,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开设论坛、交流板块,同学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同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培养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形成良好品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尤其吸引特殊学生群体参与其中,对展示特殊学生群体才能,融入集体生活,增强自信心,促进学习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文体活动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运动会、体育比赛等,锻炼自身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通过晚会、才艺展示等,陶冶情操;在专业技能活动中,通过知识讲座、专业竞赛等,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了解社会,通过青年志愿活动、社区服务活动、贫困帮扶活动、文化宣讲活动等,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长知识、增才干。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

(一)始终如一的关怀教育

对于特殊学生群体而言,只有投入真正的爱,才能让他们充分感到被尊重,教育才能够起到作用。对于特殊学生群体来说,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以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

关怀教育要跟解决特殊学生群体的实际困难联系起来,在帮助特殊学生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的基础上,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从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入手,为他们排忧解难、答疑解惑。关怀教育要以关怀为核心,充分尊重人,发挥人的主体性,使他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二)发现长处的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对于所有受教育者都适用,尤其对于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更加有效。高校的特殊学生群体和所有的学生一样有理想,有抱负,他们也对成功有着渴望,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赞扬。但是由于自身某一方面的欠缺,往往又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缺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通过赏识教育去理解特殊学生、尊重特殊学生,在成长过长当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赞扬和肯定,树立自信,激发上进的欲望,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健全人格的塑造教育

特殊教育教学计划范文5

新视角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突出的是特殊教育的本质问题,突出了将特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和建构特殊教育课程,突出了特殊教育的特点,使得特殊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在特殊教育的基础上统一。也就可以认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应该具备特殊教育素养和教育素养。从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字面意思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首先是教师,所以其应该具备一般教师最基本的素养;然而,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求其具备特殊教育的基本素养。从教育素养和特殊教育素养两个层次去建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系统,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高校特殊教育素养主要包括特殊教育知识、特殊教育能力、特殊教育情意、特殊教育教理念。

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

(一)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所具备的特殊教育知识,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而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通识知识体系。即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目前已经开设的传统关于特殊教育的通识课程主要有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等,这些是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的通识课程。但由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是面对有特殊需要的群体,所以作为一线特教教师培养人的高校教师除了具备上述基本知识外,必须建构一个完整的跨学科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一方面要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理论;另一方面还要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既考虑特殊教育学科自身的逻辑化知识,又能与多学科建立横向的综合化知识结构,丰富和完善已有的通识知识体系。这种有机联系的立体化交叉建构的特殊教育通识知识体系才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必备的知识,也是适应新时代对特殊教育要求的基本保证。

(二)特殊儿童知识

特殊儿童是特殊教育的对象,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而作为一线教师的培养者,高校教师就应该具备更广泛的关于特殊儿童的知识。除了一些基本的特殊儿童知识,特殊儿童的环境与适应知识,特殊儿童相关的法律知识,特殊儿童一般心理特点等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基本知识,如传统的盲、聋、哑儿童的基本知识,现在社会新型的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孩子方面知识。具体来说,盲童的盲文;聋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手语知识;自闭症、智力障碍、脑瘫孩子的康复知识等。只有充分地掌握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才能有效地培养职前特殊教育教师,使这些教师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快速地进入角色。

(三)特殊教育方法论知识

高校特殊教育方法论一直以来主要借鉴的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为特殊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手段、方法和工具。在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的体系中,既有定性层面的研究方法,又有定量的研究方法。我国传统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很重视定性的研究方法,尤其是个案法、观察法和田野法的广泛运用,主要停留在哲学层面的研究,这是其主要的优点,也是其主要的突出缺点,缺乏切实可靠的定量研究。一般的个案法、观察法可以有效地搜集第一手的材料,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但是其不能代替特殊教育中的定量研究。高校特殊教育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和定性研究两类。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掌握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调查法。利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搜集事实材料和相应的数据。从思辨的角度主要是演绎、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其主要是处理已经搜集的感性材料,将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梳理,使其上升为理性材料。特殊教育方法是特殊教育知识和能力的中介桥梁,将其纳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特殊教育史知识

特殊教育史记录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其向我们展示了特殊教育的产生、发展和规律,这些内容对我们的特殊教育学习活动有重大的意义。特殊教育史为人们提供各种有效的经验,指引着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有效地激励人们不断地探索追求真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一方面应该掌握广泛的特殊教育史料,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地将这些历史资料运用到特殊教育实践中,产生积极的意义。特殊教育史的主要意义在于,其一方面为特殊教育课程增加人文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其历史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此外,特殊教育中有了特殊教育史,学生就更能有效地把握特殊教育的本质,懂得特殊教育究竟是什么,特殊教育知识是怎样产生的,特殊教育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目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也十分重视特殊教育史的教育。高校特殊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特殊教育史能为特殊教育学科课提供重要的历史背景、原理、概念和现实的来源等,显示出特殊教育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发展的过程,是特殊教育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特殊教育史相关内容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既要有西方的,也要有中国的,同时要筛选一些对培养学生的特殊教育素养有重要现实价值的史料。内容可以有多种呈现形式,在特殊教育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史料作为新知识的背景材料,或者单独的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

三、特殊教育能力

(一)特殊教育教学能力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必要的教学能力。其必须具备特殊教育教材的剖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首先是教材剖析能力,由于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材料都是针对普通教育的。所以在对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上要对已有的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其次是教学设计能力,其主要是对教学过程、步骤等的具体规划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中主要体现为根据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是整个设计的核心,也是关系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素养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所以高校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能力;再次是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好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评价和反思。所谓教学评价是指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教学反思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情况的评价,这对刚入职不久的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是个别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力,在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对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个别化教育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培养者也应该具备制定个别教学计划的能力。具体要求培养学生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现实状况的能力,培训学生具备制定年度或短期目标的能力,然后是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服务的能力,以及特殊需要孩子的个别化服务的起止日期和整个过程测量标准的制定能力。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能力

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能力。“诊断”一词属于医学用语,意为“了解病情后对病人的病症及其发展状况作出判断”。教育诊断则是指分析判断影响儿童学习结果的生理、心理或者行为表现及其原因,以便为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辅导治疗提供依据。诊断包括身体状况的一般诊断,也包括心理诊断。在对身体进行诊断时,主要考察特殊儿童的体重、身高、呼吸和脉搏、血压、感觉和神经系统;对心理方面的诊断主要涉及人格测验、能力测验、智力测验等方面。一般而言,针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主要从认知、语言、智力、情绪、社会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不同的测验都有可靠的测量工具和专业人员进行测验。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才能有效的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诊断评估,才能为他们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治疗。所以为了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要,作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具备对特殊儿童的诊断和评估能力,这也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特殊儿童康复训练能力

特殊教育教学计划范文6

(一)特殊教育教师准入条件由多到少

对于准备获得专业资格成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人,《标准》先后规定了不同的准入条件。第一版有七项条件:(1)至少获得学士学位;(2)修满师范教育鉴定合格的教师课程取得大学院系必要的学分和评价;(3)获得教师资格证书;(4)至少当1年的辅导教师;(5)具备CEC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应掌握的共同核心性知识和技能;(6)具备CEC规定的在特定异常领域或年龄组从事特殊教学工作应掌握的专门知识和技能;(7)每年最少参加25小时的专业继续教育,对知识进行定期更新。第五版删减了第一版中(2)(3)两项条件。第六版又进一步简化,删除了至少当1年辅导教师的要求,不再将其作为获取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而是作为入职之后需考虑的工作。还删除了继续教育学时的硬性要求。总的来看,《标准》设定的特殊教育教师准入条件的门槛降低了,这是否会影响到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观察。但CEC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学位要求、掌握和运用共同核心性知识和技能、特定领域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始终未变,可见这三项是该组织固守的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底线与核心内容。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类型由少到多

第一版《标准》中所列出的特殊教育教师只有听觉障碍、早期干预、情绪和行为障碍、超常教育、学习障碍、智力落后及其他发展障碍、肢体障碍和视觉障碍8类。第五版和第六版《标准》提出了“初级特殊教育教师”、“高级特殊教育教师”和“专业助手”的概念,增加了特殊教育教师的类型,而且对其工作内容有了更为细致的划分(见下页表1)。在第五版《标准》中,初级特殊教育教师的类型划分,一是根据特殊个体安置环境,分为个体化普通教育课程领域教师和个体化独立课程领域教师两类;二是按个体特殊学习需求,分为聋或重听、早期干预、情绪或行为障碍教师等8类。高级特殊教育教师划分为特殊教育诊断专家、特殊教育管理者、特殊教育科技辅具专家、特殊教育转衔专家等4类,专业助手种类未进行划分。在第六版《标准》中,初级特殊教育教师种类不再根据特殊个体安置环境和学习需求进行区分,统一归为10类;高级特殊教育教师种类增加至6类;专业助手种类划分为一般专业助手和为盲聋者提供服务的专业助手2类。至此,CEC共为18类特殊教育教师规定了任职资格。值得注意的是,《标准》所列特殊教育教师类型划分是从单维度向双维度转化的。第一版《标准》仅有特殊教育对象的维度。而第五版、第六版是双维度,在特殊教育对象的维度上,它与1997年美国《残障者教育法修正案》(IndividualswithDisabilitiesEducationAct,IDEA)所规定的13种残障对象基本对应,同时扩大到超常学生,是广义的特殊教育对象。在特殊教育工作领域的维度上,初级特殊教育教师的职责主要是不同教学环境与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高级特殊教育教师的职责则在于诊断、科技辅具运用、就学就业转衔、管理、早期干预、听力学等非教学方面的工作;专业助手的职责显然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类型的变化,体现出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现代特殊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丰富化,以及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的理念。

(三)特殊教育教师知识和技能要求的项目数量稳中有变

三个版本的《标准》在特殊教育教师知识和技能项目的数量上有增有减,稳中有变。首先,从项目总量上看,三个版本《标准》出现了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型变化。第一版共列出知识项目246条,技能项目289条;第五版的知识和技能项目数量增加,分别为365条和415条;第六版的知识项目减至301条,技能项目减至347条。其次,所有类别特殊教育教师均需掌握的共同核心性知识和技能项目数量渐趋稳定。第一版《标准》历时6年,最终确定了107个项目。又经四次修订后,第五版《标准》增至126条。第六版在知识项目和技能项目上各增减1条,总数仍为126条。最后,不同类别特殊教育教师要掌握的专门知识和技能项目的调整较大。整体变化趋势为知识项目数量减少,技能项目数量增多,反映出美国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技能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

(四)特殊教育教师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内容有增有减

随着项目的增减,三个版本《标准》中有关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内容也相应发生了以下主要变化。

1.在任职标准中扩展出内容标准每一版《标准》中,特殊教育教师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部分都是重点,但第一版到第五版,仅制定了知识和技能标准(KnowledgeandSkillStan-dards)。而第六版在知识和技能标准的核心内容基础上又延伸出内容标准(ContentStandard),对特殊教育教师应掌握的技能和承担的责任进行集中阐述,虽涉及的范围与知识和技能标准相同,但叙述更为详细和深入。

2.初级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变化第一版《标准》从八个方面对初级特殊教育教师提出知识与技能的具体标准,第五版《标准》通过简化、扩充、整合和新增方式调整为十个方面。在简化上,第五版《标准》将原“评估、诊断和评价”改为“评估”,缩小初级特殊教育教师的职责范围,要求其将重点放在评估的伦理和过程上;将原“交往与伙伴合作关系”改为“合作”,强调特殊教育教师与家长、其他教育者及管理者的合作,体现特殊教育跨专业、跨领域合作的特点。在扩充上,将原“特殊教育的哲学、历史和法律基础”改为“基础知识”,要求教师主动掌握一切有利于特殊教育教学活动的知识与技能;将原“学习者的特征”改为“学习者的发展与特征”,要求教师以动态眼光看待特殊教育对象。在整合上,如将原“教学内容和实践”“教与学环境的设计和管理”整合为“教学策略”;将原“学生行为和社会交往技能的管理”“交往与伙伴合作关系”整合为“学习环境和社会交往”;将原“职业特征与道德规范”改为“专业原则和道德原则”,重点对教师的专业自觉性提出要求,避免与第一部分殊教育教师伦理准则重复。在新增上,将原来散在各部分中有关个体学习特征、家庭环境、语言和教学计划的内容集中起来,新增“个体学习差异”“沟通”“教学计划”三个部分,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这些方面有深入了解,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并以此为基础为特殊学生制定适宜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对初级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要求,第六版《标准》与第五版相同(见表2)。

3.高级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变化高级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第一版《标准》中没有高级特殊教育教师的概念和职责。第五版《标准》有高级特殊教育教师,并也从十个方面对其提出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而第六版《标准》将高级特殊教育教师职责要求的领域改为六个方面(见表3),除继续强调“评估”“职业道德”和“合作”外,其他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领导力和政策“”项目发展和组织“”研究和调查”方面对高级特殊教育教师提出专业要求,要求其更具宏观的规划决策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协调实施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这样就显示出高级特殊教育教师与初级特殊教育教师的区别所在。

二、第六版《标准》的几个特点

(一)对特殊教育对象采用新的称谓

首先,在特殊教育对象的总体称谓上,第六版《标准》不再使用第五版中带有“标签”作用的“残疾个体(individualswithdisabilities)”用词,采用“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individualswithexceptionallearningneeds)”的称谓统称所有特殊教育对象。“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的概念外延要比“残疾个体”的概念外延大,它界定特殊教育对象的主要依据是看学习上是否存在困难,而不再强调学生是否存在残疾。这与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相吻合。其次,在每一类特殊教育对象的称谓上,第六版《标准》也作出了一些调整。如将“聋和重听(deafandhardofhearing)”改为“聋或重听(deaforhardofhearing)”;“视觉损伤(visuallyimpaired)”改为“盲和/或视觉损伤(blindand/orvisuallyimpaired)”,使特殊教育对象的分类更为精确。

(二)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岗位职责进行划分

纵观第一版到第五版,初、高级特殊教育教师知识与技能要求的项目还显不出分化的特点,但第六版则明显地将初、高级特殊教育教师的岗位职责和知识与技能要求的项目作了区分。这种分级要求、区别对待的理念,让任职标准在保持原有全面、具体特点的同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三)突出强调“基于研究的实践”

第六版《标准》在“教学策略”“教学计划”和“专业和道德原则”部分分别新增“根据个体和环境特点灵活运用基于研究的实践成果”、“根据基于研究的实践成果和实时数据修改教学实践”,以及“承诺参与基于研究的实践”等内容,突出了对“基于研究的实践”(evidence-basedpractice)的强调。

(四)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化要求是重点

第六版《标准》延续了以往各版本的特点,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数量多,是整个《标准》的主要内容。初级特殊教育教师标准的第二部分到第八部分有56条,高级特殊教育教师标准的第二到第四部分有23条,各占总项目数的44%和51%。同时,强调个别化教育思想。以初级教师标准的“教学策略”部分为例,要求教师“能根据个体的特征和安置环境,选择有数据支持的教学实践方法”;“能利用各种教学策略,促进不同背景的融合教育的推进”;“能根据个体不同的特殊需要选择、调整和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材料”;“能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采用教学策略来保持和迁移个体的各种技能”等。高级教师标准中“个体和项目评估”,要求教师“使用多种方式测量和评估个体表现”,“能灵活使用诊断个体的策略”等。

三、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演变对我国的启示

1999年,笔者之一基于第一版《标准》发表了《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一文,时隔十几年后,现对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数次演变进行历史比较,感到其对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标准的建设又有以下一些启示。

(一)制定标准是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举措

美国通过制定和修订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保证特殊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准,说明这项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同样,制定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和专业化标准也是我国的既定方针和当前的工作。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之后,教师专业化标准成为我国教育标准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点任务。2012年8月20日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出台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同年9月,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五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次提出“:制订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些都说明我国制定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时机已经成熟,现在必须加快进展的步伐。

(二)全面认识特殊教育教师的多样化结构

特殊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特殊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的类型与工作的多样性,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在制定特殊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和专业标准时必须全面考虑特殊教育教师的结构,既要包括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教师,也要涉及在普通学校指导随班就读的教师;既要包括学科教师,也要考虑康复训练、行为矫正等专业技术人员,转变用普通教育的模式认识特殊教育,以为特殊教育仅需要学科教师、团队辅导员,至多加上心理咨询师的习惯思维方式。

(三)借鉴对特殊教育教师分类要求的制度设计

CEC形成了初级特殊教育教师、高级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助手三类人员构成的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这种任职标准体系,既设定了每一类特殊教育工作者入职的门槛,也为其专业发展提供了规划指导。我国在制定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或专业标准时可参考这样的做法,将每一类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内容进行细化,分别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四)动态调整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