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经济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市场经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市场经济发展

旅游市场经济发展范文1

要调查××古镇的旅游市场就得从古镇的历史与当代人的需求人手。不知何时,在现代城市里居住习惯的人们可能是厌倦了都市的喧嚣,开始复古往寻觅古镇,往渴看古朴平淡的生活吧,他们寻找那一片流淌的记忆,××古镇便是记忆里的一点点缀。把内心深处那一种挥之不往的古镇情愫,往开释工作中产生的各种烦恼,于是这种古镇情节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日俱增。又或许他们追求的是古镇的那种古文化,让它往填充自己。而他们的这种需求恰好给予了古镇发展的市场。古镇的开发,就是旅游资源在适当的时间里,为满足当代人的这种需求而开发的。它朴实的建筑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恰好是城镇生活中人们向往的那种无束无拘的生活环境,因此,它具有相当的市场和发展远景。它自从往年8月份开发以来,在经济上取得了惊人成效。那古镇历史与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到底充当的角色呢?它又对当地的经济有什么作用呢?

实习心得与体会:

××,古称罗绳,位于雅安北三十公里,古南方丝绸之路上,是临邛古道进雅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临邛古道进进雅安的重要驿站。也就是现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是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距市区27公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由于它的交通比较便利,来××的游客一般以省内游客为主,也有来自外省和国外的游客。在周末和假期时间来××的人数最多,他们利用闲余时间来此享受自己的生活。在平时,也多达1000-1500人次/天,自驾车也达25-35辆/天。尤其是开发后的第一个黄金周里,游客竟多达56800人次。据当地旅游治理部分的守旧记录,在往年的"十一"国庆里经济效益喜人:不论从到镇游客数,还是旅游经济收进,都远远超过了××发展旅游产业以来的历史最高记录.××在往年10月1日到7日累计接待游客数约为56800人次,是往年到镇最高游客数的9倍。当地工商部分的守旧估计,按到镇游客每人消费50元计算,全镇旅游经济收进高达284万元。

古镇确当地居民在没有开发前,基本都从事于农业,年轻人有的按耐不住,就外出打工,但基本上每月的收进在300-500元/月左右,并且是从事于体力劳动。开发后,××古场镇的300户住户中有190户住户从事于旅游接待和旅游产品销售,人均收进也从原来的300-500元/月进步到600-1300元/月不等。节假个体经营收进最高的超过5万元,最低的也有2000余元。黄金期间个体经营户总收进约达110万元,纯利润近50万元。场镇1100位常住人口仅“十一”7天的人均旅游经营纯收进就达455元,是往年同期收进的5-6倍,占往年全年人均纯收进的17%。

一到××首先映进眼帘的是一座建于道光19年的"双孝节"牌坊。牌坊为四柱三间出檐多脊石雕坊,高大,精细;梁上还刻有20多组百多个戏剧人物故事,以及各种成语雕刻。在牌坊的不远处立有天子象征的长灯柱。牌坊是封建礼节的遗迹,是当时宣扬韩氏"不失身不改驾,终身孝敬父母公婆"而建立的。系杨韩氏婆媳两代守节,遵诏而建的石牌坊,是我国封建制度制度束缚妇女的见证,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品。现在镇上还尚存3座石牌坊,即这座省级保护单位"双节孝"石牌坊,还有市级文化保护单位陈氏"九世同居"和陈氏"贞节"牌坊。牌坊文化让现代人了解了当时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也知道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这就是通过牌坊的文化使众人知晓的,文化是发展旅游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旅游产品的灵魂所在,它可以塑造旅游古镇的形象,进步旅游品位,体现旅游特色,进而实现古镇旅游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现在的生态旅游有一定的上风,就是把旅游与特色文化相结合、与古镇建设相结合,走一条发展特色旅游的新路。根据我们对牌坊承包人的调查访问,在古镇没有开发前,往牌坊参观的人数0.8/天,承包人以种地为生,卖门票只做为副业,并且没有拿导游证,只是以聊天的方式往先容牌坊的来由以及相关历史。每个月在牌坊的收进上只有200元左右。在开发后,由于旅客的增加,以及政府对景区科学的治理,又由于承包人对牌坊文化的通晓,获得了导游证,再加上门票所得,均匀收进进步到500-600元,在开发的第一个黄金周里,收进高达1245元。这可以说得上是政府利用科学的治理模式把牌坊文化的价值在经济上的一种体现。

××有10余座古代和近代古桥,风格各异。其中明清乾隆41年所建的"二仙桥",这是一座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石拱桥。清清的小河影作高高的圆行的桥洞,别有一翻情致。在镇口还有两座一高一底的石桥横跨拢西河,成了进出镇里的交通要道,高桥主要通过进出镇里的车辆行人,从低桥可以转而穿过高桥下面的倒沿河边前行,高低两桥巧妙地够成了“立交”系统。它的桥文化和建筑群把我们真真的带进一种远古的气味。

建筑群最有名气的是韩家大院。整个建筑物的门、窗、枋、檐皆以浮雕、镂空雕和镶嵌雕刻作装饰,具有极高的价值和精湛的工艺。韩家大院是道光年间在外做官的韩廷藩在家乡建的,根据当时京城的官邸而建。整个建筑由七个四合天井组成,又称为"七星抱月"。院里的布局分明,处处可见精美的木雕。值得一说的是大院的木窗,雕刻精细,内容丰富,造型多样。

它们的远古气味让来到这里的现代都市人可以暂时放下一切烦恼,享受自己的度假时间,在树阴的藤椅上可以和自己的家人以及朋友同事谈谈心、打牌来休闲,也可以带自己的孩子来这里碰触远古时光。这是吸引来××古镇的重要因素之一。

旅游市场经济发展范文2

[关键词]新常态;山西省;旅游经济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26

1引言

步入经济新常态以后,全国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作为以煤碳产业为主要经济发展支柱的资源型省份,2014年山西旅游业紧抓新常态这一重大机遇,主动整改、创新产业机制,积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拓宽发展视野,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力求实现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转变的跨越,到2015年,全省的结构调整已出现新趋势,据相关统计可知,全省非煤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已超80%,表明在新常态背景下,新业态的发展已迈出了新的步伐。

总览相关文献,关于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研究主要包括省域间非均衡和省域内非均衡,且后者较少。以山西省为例,目前关于全省旅游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业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而关于省内各地市差异发展的研究甚少,且从新常态视角出发来分析山西旅游经济发展的文章未有涉足。故本文以《山西统计年鉴》中旅游统计数据所划分的 11 个地市为依据,建立区域研究单元。

山西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下等水平,2014年全省旅游总收入284651亿元,较2013年同比增长23%,表明旅游对全省经济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但山西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仍处于全国中下水平,则表明我省旅游业的潜在竞争优势还远未发挥作用。

2测度区域差异的统计指标分析

21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总体变化趋势差异

山西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可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这两个指标来反映。绝对差异是指包含受物价水平以及量纲等因素影响的表示旅游经济总量差异的指标;相对差异则剔除了量纲的影响,是一个比值,可用性较广。其计算公式:

标准差S=Xi-2N

(其中=XiN);变异系数V=S

由表1可知,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绝对差异随时间的推移显著扩大,经计算可知2004―2014年标准差增长了64倍,2014年较2013年增长了12倍;而相对差异则呈下降趋势,由2004年的090下降到2014年的041。该趋势的出现表明山西省旅游发展水平虽有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各地市间旅游发展基础和旅游发展速度等诸多要素的差异,从而使绝对差异呈现出越来越大,而相对差异逐渐变小的格局。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随着经济增速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的转变,旅游业在全省经济贡献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攀升。而缩小地区差异,保持各地市均衡发展,是使绝对差异降低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全省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然。

22山西省各地市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分析

以《山西统计年鉴》(2014)的相关资料为数据来源,通过计算2014年山西省各地市区域旅游外汇收入及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的比例情况来分析本省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

图12014年山西省各地市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比重

数据来源:山西统计年鉴2015。

从图1可以看出,晋中、太原市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64%,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二者的旅游创汇是推动全省旅游经济增长的优势区域;其次是大同、忻州、临汾以及长治,总计达29%,属次优区域;阳泉、吕梁、朔州等区域仅占很小的比例,表明这三市旅游创汇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甚微。

从图2可以看出,2014年国内旅游人数太原、晋中总计达33%,所占比例较高,表明旅游者在山西省的活动范围较为集中;其次是晋城、长治、临汾、运城等地;吕梁、朔州、阳泉等市仅占15%,旅游者到访率明显较少。旅游者活动范围的地域集中性,表明各地市区域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有所差异,对于旅游者到访频率较少的区域,除应加强当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外,在新常态背景下,山西省应更加注重对旅游资源富集区文化内涵的深挖。

图22014年山西省各地市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比重

数据来源:山西统计年鉴2015。

正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阐述的类似,通过对图1、图2相关资料为数据进行的分析,可将山西省旅游发展层次按地区对本省旅游的贡献度可分为成熟区(太原、晋中)、成长区(临汾、运城、忻州、大同、晋城、长治)、开发区(吕梁、阳泉、朔州)。

表22014年山西省各区域旅游外汇收入及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比重情况区域成熟区成长区开发区区域所含市太原、晋中临汾、运城、忻州大同、晋城、长治吕梁、阳泉、朔州各区域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比重(%)65332各区域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比重(%)325315

由表2可以看出,2014年成熟区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的比重高达65%,而开发区仅占2%,表明成熟区由于旅游发展的基础相对好于其他区域,故而其旅游发展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最大;就国内旅游人数而言,成长区国内旅游人数占全省的比重最大,成熟区所占比重为32%,在新常态背景下,由于不断创新旅游业态,从而吸引了相当大比例的入境旅游者。

旅游市场经济发展范文3

生态农业旅游的伦理意蕴主要表现在其经济伦理意蕴、生态伦理意蕴和社会伦理意蕴三个层面。

首先,经济伦理属性是生态农业旅游伦理意蕴的主要特性。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中重大的改变。第一产业的比例逐渐减少,第二产业结构和内容也在不断地优化,第三产业正在逐渐发展壮大。作为第三产业中重要主体的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层面,从属于旅游业的生态农业旅游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生态农业旅游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部分,对于人民的经济生活和休闲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微观层面看,生态农业旅游的经济伦理意蕴集中表现在生态旅游市场中的各个主体,包括生态农业旅游市场伦理、生态农业旅游企业伦理和生态农业旅游消费伦理。生态农业旅游市场从属于旅游市场,旅游市场从属于整个市场经济。因此,生态农业旅游市场既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性,也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有属性。从市场角度看,生态农业旅游的经济伦理意蕴主要表现在生态农业旅游市场是否规范,是否有健全完善的道德规范和规则。道德规范和规则是市场发展重要的软基石,缺少道德规范和规则的市场很难健康有序地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市场也是如此,其发展需要有完善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机制,这是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其次,生态伦理属性是生态农业旅游伦理意蕴的内在特征。人类早期的旅行活动主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类从自然中获取精神体验和价值体悟。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旅游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人类旅游活动的重要资源。旅游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旅游是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条件,按照人们的要求进行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形成各种各样的风景旅游区和良好的旅游环境,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由此可见,旅游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旅游取之于自然生态环境又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生态伦理不否定旅游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但是强调旅游的发展不能以损害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和发展都离不开农业资源和农村地区。从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生态农业旅游对于农村地区和农业资源的依赖性。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会促进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方面也很可能造成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损害。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就必然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危害。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以上两个问题。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进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是旅游业,特别是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最后,社会伦理属性是生态农业旅游伦理意蕴的集中表现。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协调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生态农业旅游一方面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又是旅游业,特别是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农民增收的社会价值是生态农业旅游伦理价值的集中体现。传统农业生产对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效应不够明显,必须要开辟农业发展的新途径。生态农业旅游就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进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发展对于农村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农民增收上,旅游还加强了农村与城市的信息沟通,促进了农村生活意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此外,为了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村地区必须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建设、水电建设等。这些建设一方面有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方面又提高了农村人民生活的便捷性。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减少了社会矛盾,具有明显的社会伦理价值。

二、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伦理问题

生态农业旅游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农业发展转型、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以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取得良好社会、经济和生态伦理价值的同时,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伦理问题。

首先,生态农业旅游市场不够规范,其市场主体的道德约束性不强。生态农业旅游市场规范性不强一方面表现在相关旅游法律的不健全,一方面表现在市场道德规范不明确。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缺失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一个是市场主体缺乏基本道德素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才能真正走向健康、有序的发展路径。我国政府在规划旅游业的时候并没有充分地重视生态农业旅游板块。政府将主要关注点投向了传统的人文景观旅游和山水景观旅游,农村农业资源的旅游价值并没有被重视。这就造成政府在宏观调控旅游市场发展时对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规范缺失。除此以外,市场主体的道德约束性不强也是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突出的伦理问题。市场主体的“趋利化”造成市场竞争的混乱性,很多市场主体通过恶性竞争来获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市场主体的道德素质不高是他们忽视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关系。

其次,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技术性不强,形式单一,文化科技含量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但是仍然不可回避的是其开发形式单一,科技文化含量底下。目前较为普遍的开发模式就是根据农村既有的农业资源、生态景观等进行简单的包装宣传。形式非常单一,除了吃农家饭、做农家事、观农家景之外就没有其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了。游客在游览之后很难再次产生强烈的“故地重游”的动机。在当前旅游业“体验经济”大趋势的背景下,无法满足游客精神体验和文化体悟的生态农业旅游将会走向发展的“死胡同”。我国生态农业旅游有着广袤的旅游区域,但是文化科技含量普遍较低。

最后,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是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最直接的伦理问题。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是由生态农业旅游主体造成的,一个是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一个是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在开发和经营旅游产品或服务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来取悦部分旅游者,从而实现眼前的经济利益。另外,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由于自身素质水平低下和客观约束机制的缺失会根据自我喜好随意地损坏自然生态环境。从目前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节后旅游景区一片狼藉的场面。生态农业旅游所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也跟当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伦理建设

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伦理建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宏观层面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作为,中观层面企业敢于责任担当,微观层面旅游者道德自律。

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生态农业旅游的价值和作用,积极引导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政府主导,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确立来引导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发展。政府要充分认识和了解生态农业旅游对于旅游业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旅游地的实际情况确立基本的原则。市场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生态农业旅游市场亦是如此。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鼓励和支持良性竞争,打击非法和不道德竞争,保证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秩序井然。这是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政府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吸引游客,另一方面也会有效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市场经济发展范文4

一、旅游业中政府干预市场的必要性和优势

(一)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政府予以干预

旅游业是从需求角度界定的产业,所有为旅游活动提品和服务的企业都可以被纳入旅游业中,“旅游业是关联性和边缘性极强的第三产业部门”[1]。旅游活动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类要素,涵盖了旅游行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管理、消费等活动各个环节。“以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为例,六大类要素涉及的是‘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相关行业的主要内容,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国民经济大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就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经济总量已占到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就业人数占全球就业人数的8%以上。现在已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时代,旅游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国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成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2](P41)旅游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不是一个单一产业,而是一个产业集群,是涉及多个产业的综合产业,具有多样性和分散性。旅游业是社会服务行业,其综合性特点需要政府部门的协作配合。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明显的相关产业的带动力、扩大和引导消费、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战略特征,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举世瞩目:旅游业还对各国的文化、教育、社会等非经济目标的综合影响巨大。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政府从国家发展战略上谋划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中政府干预市场的优势

政府是一个集中决策、人为设计、分层管理的行政组织体系,是为推行国家政务而组建起来的国家行政机构。公民与国家形成契约关系,由国家代表统治阶级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提供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创造并维护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条件和秩序。政府是依法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的机构,是以国家法律、权力作为后盾和保障的,其成立、运行均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及程序进行,因而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权威性。政府相对于市场拥有对全体社会成员强制力这一显著特征,如在征税权、行业准入上的禁止权、违约合同的处罚权、交易成本的控制权等;在提供公共产品、矫正外部效应、限制垄断、维护竞争、提供市场信息、公平资源和收入分配及治理经济滞涨等方面更具优势和作用。在提供公共事务管理和社会管理方面,政府扮演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最基本的角色,即公共物品的生产者、提供者、安排者,这也是由政府成立的原因、存在的必要和政府机构的法律地位形成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决定的。因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对公共物品大量的需求,又因为公共物品具有使用上的“非排他性”和利益上的“非占有性”,所以非政府部门无法提供或不愿提供公共物品,而政府具有筹集大量经济资源,运用公共财政手段实现公共物品的优势,可以通过强制性的征税或个人、私营机构无法相比的政府借债、融资,甚至创造货币、膨胀通货等办法来当财政税收之家,理公共开支之财。政府法律上的保障、经济上的支持、政策上的影响是其干预市场的优势和保证。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正是旅游市场因自身的不足和缺陷而对政府提出的弥补和调控的要求。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政府干预的演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政府管理体制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77年)是以外事接待为主的管制型政府旅游管理体制阶段。这一时期,国家实际把旅游业发展首先定位为展示国家形象和文化的政治和外交的目的,其次是创汇的经济效用。第二阶段(1978—20世纪90年代)是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尚不成熟,需要政府主导,并大力投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被动满足旅游业所需要的产业政策支持。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政府减少直接干预,以政策制定、旅游规划、立法等方式,协调促进行业协会发挥政府间接管理职能;避免对市场的直接干预,退出对企业的经营和越位管理,对公共资源类旅游产品开发和管理实行放权,引入企业资本,以规划、监管手段规范市场运作,推动引导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各历史阶段政府的职能和作用中可以看出,政府一直是通过产业政策、规划、立法及其他宏观调控手段来主导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政府职能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即强力干预、直接主导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这是受旅游业综合性发展涉及众多政府部门和众多行业门类特点所决定的。我国在借鉴旅游业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同时,也结合了本国的政治、经济的特色,以政府主导型战略来主导着旅游业的发展。过去30年,旅游业发展经验和实际结果也证明这种模式和战略总体上是正确的,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国内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新的发展战略定位的提出等内外部大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业的全面开放,规则经济、开放自由、平等竞争的市场需求,使我国政府、理论界、产业界人员充分认识到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了政府的职能边界和作用方式,避免了政府权力对市场的作用边界不清,消除了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现象。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政府干预市场的途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应从以下几个途径干预旅游产业的发展:

1.通过法制建设,建立维护公平竞争的旅游市场秩序和产业环境“因为宪法和相关制度为一个国家如何干预经济奠定了基本的框架和基调”[3](P297)。我国目前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还没有针对旅游产业的《旅游法》,缺乏规范市场活动和市场行为方面的系列法律法规,而日本、韩国等旅游发达国家几十年前就制定了指导、促进、保护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因此,政府从规范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应以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立法水平,加大执法力度来干预市场,特别应“以《旅游法》为核心,逐步建立起包括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等在内的国家意志体系,我国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才能从制度上得到根本保障”[4],政府只有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才能维护高效运行的旅游市场秩序,规范旅游市场行为,优化旅游产业环境,提升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活力,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2.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发展企业主体当前中国还存在大量政府投资或政府直接参与经营的酒店或与旅游相关的企业,政府应干预这些企业中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陈振明曾提出:“政府在转型期的一个基本任务是要深化企业制度改革,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主体,让企业独立于政府机构而生存和发展,实现政企分开,构造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5](P195)政府应通过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建立起独立于政府机构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法人主体;各企业应增强自主性和独立性,改变政府作为唯一的资源配置主体和经济运行主体的格局。同时,由于旅游产业业态形式多样、经营方式灵活,政府应降低产业市场主体准入标准,鼓励非公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旅游产业领域,鼓励现有企业改制升级、资源整合、企业重组,放宽对旅游企业成立、组建出资方式的限制,拓宽企业注册条件,引导社会资本以参股、控股或独资等形式,创建多种形式、多种业态的旅游企业,丰富和发展企业主体,满足大众旅游时代市场对消费和体验的需求。

3.发挥宏观政策调控作用,保证旅游产业经济持续稳健地增长政府要通过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等宏观手段来调控旅游经济的运行,特别是随着国家“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目标的确定,各省市和企业主体对旅游产业的投资热情已出现马波所说的“潮涌”[6]现象,大量理性或非理性分析的投资和建设均将造成旅游企业如凯恩斯干预经济理论依据所说的“合成谬误”,出现了集体和产业的非理性,为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这必须通过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作用的恰当运用来予以解决。

旅游市场经济发展范文5

为解决好传统旅游经济的产业发展存在的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笔者提出利用建立旅游产业资源集中整合的云平台,通过云协作机制来促进旅游经济的产业发展,以此提高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根据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云协作的应用需要经历两个发展阶段,即初级应用阶段和高级应用阶段。

(一)云协作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初级应用阶段模式云协作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初级应用阶段,最需要做好以下两点:首先,建立开放式的云协作机制。在云协作机制中,各种参与实体之间可以顺畅地沟通信息,使用对方可共享的社会、经济、信息等资源,以此达到降低自我经营投入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多赢和谐局面,促进整个旅游经济的产业发展,最终提高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这样可以使得旅游产业中各方之间存在的固有的和非固有的关系巩固化和规范化。其次,引入社会中第N方参与到旅游经济的产业发展中来。第N方可以是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也可以是通讯、快递等信息物流机构,可以是除旅游行业管理部门以外的其他行政职能政府部门,也可以是其他各种对旅游经济的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社会任何实体、任何产业。这样能使得旅游产业的发展从封闭半封闭状态,一跃成为开放式产业。这种第N方加入越多,整合的社会资源越丰富,旅游经济的产业发展实力也就越强大。因此,开放式对云协作机制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

(二)云协作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高级应用阶段模式在云协作初级应用阶段的基础上,建立类似IT行业中云计算的云平台。这一云平台是参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各类社会实体的信息加工处理和资源整合的中心。所有的社会、经济、信息等资源都将在这一平台进行处理和交换。以旅游专业学校为例: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将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行业法律法规设置到云平台;旅行社将切实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要求设置到云平台;旅游从业人员将工作中遇到的市场情况和问题设置到云平台;旅游者将对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设置到云平台;第N方将自身参与旅游产业的目的和存在的各种需求设置到云平台。旅游专业学校就可以通过这个云协作平台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宏观旅游产业政策、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情况、旅游从业人员所面临的新的市场问题和素质要求、旅游者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直接要求以及第N方所带来的旅游经济发展变化的新要求,依此来进行适合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适合旅游市场发展的理论研究等工作。旅游专业学校则不必扮演这些实体在经济中的角色,不必增加相应的参与成本,就可以得到这些有益的资源,这也是云协作的最大效用。

二、云协作机制在旅游经济中应用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云协作机制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应用可能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既不是经济风险,也不是产业市场风险,而是如何建立健全这种云协作机制,并把这个机制落到实处。另外,要调动社会经济中其他对旅游经济发展有益的实体资源,除要有开放式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更重要的是要使参与的实体有很强的积极主动性。为了应对上述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以下基本手段解决:首先,通过行政机制建立云协作平台。云协作平台的建立,需要通过政府各级相关部门的主导才能实现。目前旅游经济产业中的各个参与实体,均第一注重切身利益和直接利益,各方之间的往来关系既不透明也不直接。这就导致各方即便面临难以处理的问题,也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更不会在市场经济中自觉地联合产生一个可以相互沟通和利用的平台。而单靠旅游行业管理部门一方,很难协调各个参与实体以及建立协作机制,更难利用旅游产业以外的各种社会资源。这就需要政府各级相关部门主导,共同促成旅游经济云协作机制的建立。其次,商业化运作云协作平台。在政府主导建立云协作机制平台的基础上,将该协作平台推向市场,商业化运作,使云协作平台本身也纳入到市场经济运行当中。这也是保证云协作机制开放式特点的基础。云协作平台所具有的强大资源集中整合、信息处理功能,本身就蕴含着资源配置、信息经济等实现市场化的基础,因此,该平台的运营管理完全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最后,调动市场各类实体的积极性,吸引第N方参与支撑云协作平台。在市场经济运营中,各类参与方均把经济效益列为首位,因此经济效益也就是第一驱动力。而这一驱动力的来源,一是要有健全的参与机制与退出机制,二是要有盈利效益,二者缺一不可。在云协作机制的平台建立初期,政府可以出资一部分,社会筹集一部分,形成云协作机制平台引导基金,有了这个资金保障,各类参与到旅游经济产业的实体就有了一定的安全保障,加之参与后会以较小的使用成本获得同质同量的社会资源,会直接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实体企业就有了一定的主动性,从而促进云协作机制运作的良性循环。

三、云协作机制在旅游经济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旅游市场经济发展范文6

近10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很快,旅游投资规模较大,但是,市场经济的旅游发展和计划经济的行政部门管理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即自由准入、自由竞争和行业区域性的壁垒对立;企业自主创新和政府行政主导相抵;旅游市场无序和旅游公共管理匮乏并存;对于企业和旅游者来说,缺乏法制化的权益保障,对于政府和企业来说,缺乏制度性的有效约束。草案依旧没有正视这一根本矛盾。

首先,最核心的立法原则和条款,在“旅游发展”和“旅游经营原则”部分,完全模糊了最关键的市场化原则。应该突出地、清晰地规定“旅游业发展以市场化为导向”。

在第六条“旅游经营实行统一的服务标准和市场规则,禁止行业或者地区垄断”。此条应删去“服务标准”四字。在实践中,如度假酒店、民宿旅馆等就无需实行全国统一的硬标准。

其次,虽提出“禁止垄断”,但通篇缺乏对垄断经营的处罚规定,有禁无罚,效力有很大局限。

再如第三十三条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招徕、组织旅游者”。旅行社成本核算是微观的企业行为,理应由企业自主决策。政府不应过度干涉市场。

对政府的市场行为,草案有效约束不足。如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筹组织本地旅游形象的宣传工作”。有提倡无约束,形象宣传属市场行为,政府部门应以协调为主旨,其执行和效果评估也理应向社会公布。近期,“铁道部搞天价形象宣传片”事件便是典型的负面个案。该条应改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组织本地旅游形象的宣传工作,其执行情况和效果评估应向社会公布”。

草案通篇对旅游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无不印上“行政审批”烙印,环环审批,处处设卡。对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过轻,刑事处罚缺位。对消费者权利的保护较为空泛。所以,较大地滞后于当前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旅游法”根本属性是境内适用的产业组织政策法,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旅游产业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既要促进产业规模经济的效益,又要有效维护市场的积极竞争,通过协调旅游市场经济规模和竞争效率,建立起法制化的市场秩序,取得现实可行的收益。

从旅游发达国家的立法实践看,发展旅游是国家税收和居民就业的“双赢”战略,所以,旅游法均为产业促进法,而非综合管理法。

比如,草案中规定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到底是谁?以邮轮旅游为例,游客向旅行社购买“一站式”产品,包括机票、船票、登岸团费等等,就涉及民航局、交通部、旅游局等多个行政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