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教育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教育问题

中小学教育问题范文1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语言属于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工具,文化不仅包括文学、教育、艺术和科学等知识,还涉及到风俗习惯、历史地理、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等,范围可谓是相当广泛。为此,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关注文化教育问题,在讲授英语知识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文化教育渗透,借此促进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结合英语词汇教学,渗透文化内涵因素

词汇既是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部分又是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单词、成语与习语等,在词汇方面中英文化差异相当明显,很多英语词汇都有着自身的文化印记,教师为更好的进行文化教育,可结合英语词汇教学内容,着重渗透文化内涵因素。所以,中小学英语教师在具体的词汇教学实践中,可利用词汇自身的含义和延伸义展开文化教学,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词汇意思的同时,不断了解英语文化,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比如,英语单词“dog”,在汉语文化中一般做贬义词使用,像成语: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狗尾续貂等。在英语文化中则不然,原因是欧美人士通常把狗当作是人类亲密的伙伴,通常具有人性化色彩,诸如: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个幸运儿)、a gay dog、(一个快乐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如果学生不了解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中极易遇到文化障碍。如此,教师可借助词汇中的特殊文化因素实施文化教育,细讲解英语词汇中涉及到的文化内容含,并适当的拓展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英语文化和使用词汇。

二、利用英语教材内容,进行背景文化教育

中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过程中,对于欧美国家的文学常识、地理历史和经济政治等方面知识了解的相当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障碍的出现,教师可结合英语教材内容进行文化背景教育,为学生介绍相关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文化教育,引领学生对中英文化进行对比,以此丰富他们的英语文化背景常识,并促进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掌握和应用。

例如,在进行《My birthday》教学时,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birthday”,教师可为学生介绍中西方国家过生日时的不同风俗习惯,中国人在过生日时吃的食物主要是鸡蛋、长寿面、寿桃和寿包等,西方国家则是以吃蛋糕为主,且唱“Happy birthday”生日歌。在讲解这些不同风俗习惯的同时,教师为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让他们对这些英语背景文化阐述形象记忆和直观感受。采用中英文化对比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生日风俗习惯,在交际中避免失误,还能够使其深化理解教材知识内容,以及了解英语文化内涵。

三、关注习俗社交礼仪,丰富文化教学范围

在中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随着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不断了解,到初中阶段他们已经能够掌握不少常见的英语习俗与社交礼仪,这也是相当常见的社会现象,而且英语习俗与社交礼仪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属于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小学英语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关注对习俗与社交礼仪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英语背景文化的认识,并知道中英文化差异,以此丰富文化教学范围。

同时,中小学英语教师可从基本的英语国家习惯和社交礼仪文化着手,为学生介绍打招呼、邀请、请求、致歉、致谢、告别和问候等日常用语规范,以及交谈话题的合理选择、委婉语与禁忌语的使用等。在英语国家中,每当熟人、朋友见面时通常要相互问候或打招呼,一般以爱好兴趣、体育赛事、交通情况、健康状况或天气等为主要交谈话题。在汉语文化中则不然,人们在见面打招呼时通常以“去哪里”、“吃饭没有”为主,如果在英语国家中这样说的话,他们会认为你是想邀请去家里做客或吃饭。通过对英语的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灵活、恰当的使用英语语言,真正实现高效学习。

四、总结

在中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充分意识到文化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不断渗透适当的英语文化内容,帮助学生从文化层次来学习和理解英语知识,最终能够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泰刚.中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4,03:57-60.

中小学教育问题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生;健康教育;问题分析;有效对策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很多学生面临着成长期所带来的诸多烦恼。其中,初中女生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她们的生理及心理特征较为鲜明,而开展健康教育可以为她们答疑解惑,正确面对生理上的改变,消除怯弱、紧张和害羞等心理,进而促进身心发展。当前,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整体水平不高,还存在较多问题,而采取有效对策加以妥善解决是确保健康教育质量的关键,现具体论述如下。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师资力量匮乏

当前,各级主管领导及中小学校长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校的开课情况很不理想,上课效果也较差。有统计显示,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约为29.5%~99.93%,总体上并不理想。这一方面是由于主管领导和校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我国农村地区约有85%的中小学从未上过健康教育课。此外,我国从事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满足不了健康教育的需要,也难以满足中小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

2.对“健康”的认识不够准确

健康是人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重要目标。但对健康的认识方面,有的人流于片面,有的人比较肤浅。很多人认为,健康就是身体没有病,不需要去医院,这种认识是不够准确的。而对健康概念的准确理解对于开展中小学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进而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3.中小学生缺乏健康意识和必要的健康知识

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约有23%的中小学生存在着不吃或漏吃早餐的现象,有63.5%的学生有滥吃保健品的习惯,有三成以上的学生喜欢吃洋快餐或烧烤等垃圾食品,有45.6%的学生视力下降情况严重,超过2/3的学生存在睡眠不足等问题。另外,有的女生健康知识比较缺乏,出现女生第二特征后觉得紧张、焦虑和不安,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和处理,长期下来容易出现身体及心理问题。

二、开展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1.充分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各级主管领导及学校管理人员应积极转变教育及教学观念,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健康教育落后的现状,努力提高开课率,在课时上加以保证。另外,还要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开展培训、讲座等方式提高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一方面,要提高这些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他们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积极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真正提高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的质量。

2.实现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日后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必须要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学校体育教育是在我国学生的整体健康状况较差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在开展学校体育教育的时候要积极转变观念,使学校体育教育成为培养“健康人”的重要平台。在教学实践中,要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健康水平。

3.采取多项措施上好初中女生的健康教育课

开展健康教育除了要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水平之外,还需要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整体提高、重点兼顾。初中女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她们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开始出现女性第二性征,上好健康教育课对她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初中女生健康教育课的质量:其一,充分了解初中女生的生理特点,鼓励她们多参加体育活动;其二,系统全面地讲解生理卫生知识,提高她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其三,根据初中女生的特点,开设诸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踢毽子、排球等特色体育活动,提高她们的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质量。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在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对健康概念认识不全面、缺乏健康意识及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不良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应促进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质量,针对初中女生等特殊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真正提高中小学健康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育问题范文3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主体的多元化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队伍构成而言的。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是多方面的,如教育理论工作者、教研人员、大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上的其他相关人员等。一句话,只要是关心中小学教育,并开展基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问题研究的人员,事实上都构成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研究队伍的多元化壮大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队伍和力量,也丰富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内涵。但在这里,我们特别想强调的一点是中小学教师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

由于中小学教师每天生活和工作在中小学自然和真实的情境中,他们对中小学的情况最了解、最熟悉,也最有发言权,并且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们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等,所有这些构成了他们从事教育研究的最大优势,这也就使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研究最重要的承担主体之一。但在过去,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现实“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小学教师“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职业角色被无限放大,而研究和探索的职能与职责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和弱化了。在现实教育教学研究中,中小学教师充当的往往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研究素材的提供者,研究成果的佐证者、运用者和消费者,出现了所谓的由“高校教授包办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不良现象。这种研究旁观者和辅助者的身份,不仅弱化了他们的研究意识和能力,而且还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际效能。所以,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这种多元化应该是多元化与一元化的辩证统一,即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研究中小学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真正确立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二、中小学教育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外部环境条件及场所的性质而言的。根据研究的外部环境条件及场所的性质,我们可以把教育研究划分为控制性的教育研究和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研究两大类。所谓控制性的教育研究,主要是指在教育研究中采用人为干预的方式,通过控制或改变某些研究变量,导致一定预期研究结果的产生;而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研究,则主要是在教育教学自然和真实情境中进行的,无须改变任何变量的教育研究。这两种研究类型各有优缺点。一般来讲,中小学教育研究,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主要是在中小学自然和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的,不用专门控制其他变量因素。而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也使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研究问题的真实性,即在中小学教育研究中,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大都是他们在实际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而并非是研究者头脑中主观臆想和逻辑推导出来的;二是研究过程与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高度融合,即教育研究的过程是基于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并且完全寓于其中的;三是研究目的实践指向性,即他们开展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研究直接指向于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有效性等。应该讲,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小学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验室里开展的教育研究等区别了开来,而且这一特点也使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实践指导性。

三、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践应用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形态和价值取向而言的。从成果形态和研究的价值取向来看,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的应用研究等。前者的成果形态主要表现为:通过研究,产生了一些有关教育的新观点、新理念、新知识、新体系、新原理和新理论等,从而形成了对教育的新认识。这种研究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教育学科的构建和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完善;而后者的成果形态主要表现为:通过研究形成了某些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和新方案等,其价值取向的侧重点在于实践应用性和指导性。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也涉及到有关教育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中小学教育研究,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主要还是属于教育应用研究的范畴,即他们开展教育研究主要不在于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体系和发展有关教育的理论,而在于体现实践应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应用的品质可谓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这一问题上,有人就指出:“中小学教育研究因其性质而与学术界搞的教育科研有一定的区别,它更多的是应回答教育应当‘怎么办’的问题,要解决的是如何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途径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突出的是其实用价值和实践性,强调的是其‘形成性’和‘改进功能’。因此,其重点应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扎根于教育实践,进行的应是应用研究,而不应追求纯理论研究。”[1]也有人认为:“‘实践取向’是中小学教育研究最为核心的特点……从问题到建议,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核心线索,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常见范式。”[2]这些论述都对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践应用性特征作了很好的注解和说明。

四、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微观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内容及选题范围的大小而言的。从研究问题范围的大小来看,教育研究可分为宏观教育问题研究、中观教育问题研究和微观教育问题研究三种类型。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并不完全排斥宏观教育问题和中观教育问题的研究,但其主要应该是一种微观教育问题的研究。具体来讲,中小学教育研究,就是要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之所以强调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微观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都是一些具体而微观的问题,并且他们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与可能;另一方面,相对于宏观和中观教育问题,中小学教师对微观教育问题更能有效把握。正如有人指出的:“课题的选择应大小适度,但一些教师甚至校长在选题的时候往往贪大求全。如‘素质教育浅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等。这样的问题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太大,范围太广,大了就容易空,大而空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不适合做课题。即使感到该选题有一定意义,但研究该问题的主客观条件均不具备。”[3]根据中小学教育研究这一特点,中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研究时就不宜求大、求全,而应从自己身边的问题入手、从具体的问题入手、从熟悉的问题入手,并达到以小见大的研究目的。在这个问题上,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与选题范围的大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研究问题的范围大,并不意味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就一定大;相反,充分挖掘小问题中的教育意蕴,同样也能体现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五、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校本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问题的地域和学校属性而言的。中小学教育研究无疑需要探讨那些基本的和带普遍性的教育问题,这是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都有共同的属性、特点及规律,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为中小学提供一般性的指导和帮助。但中小学教育研究更应该关注那些具有独特性的教育问题,这是由于每所中小学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办学特色和区域发展特点。或者说,每所中小学与其他学校相比较,可能都是不相同的。这些带独特性的因素就构成了每所中小学独有的个性化教育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得依靠基于校本的研究了,这就是校本教育研究产生的主要依据及缘由。如果说专家学者们关注的主要是中小学的共性问题,揭示的是有关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一般规律的话,那么中小学教育研究则彰显出了浓郁的校本性特点。这种校本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本校教师的研究,即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力量是本校的教师;二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本校教育问题的研究,即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本校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特殊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本校教师都亲身经历过的;三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提高本校教育教学及管理质量的研究,即开展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本校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促进本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顺利进行及质量的提升。中小学的这种基于校本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本校遇到的特殊和个性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教师切实感受到教育研究的有用和有效;同时,还可充分体现本校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等。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校本性主要体现和反映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有人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作了如下界定:“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它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并把其基本理念概括为“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4]。

六、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行动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而言的。根据研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不同,教育研究还可分为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的行动研究。教育的行动研究主要是指“教师在自身所处的教育情境中,通过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后提出改进策略并付诸实施,从而改进实践,提升实践知识和获致专业理想的过程”[5]。“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教育问题,特别是学校教育问题,其主要的研究人员是教育实务工作者,其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改进教育的工作情境,企图使教育实际与教育理论密切结合,并促成教育实务工作者的专业成长。教育行动研究的焦点在于即时的应用,强调实务工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6]有人进一步对教育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作了如下比较:理论研究者的教育研究是“描述和解释教育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是“改进教育的研究”;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是“置身教育之外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则是“置身教育之内的研究”;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是“关于教育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则是“为了教育的研究”[7]。尽管教育行动研究发端于西方,但由于教育行动研究更符合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性质、特点和任务,教育行动研究的理念及操作模式引进介绍到我国后,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要范式之一。

七、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草根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整体面貌而言的。在这里,我们借用了“草根”一词来概括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特点。“草根”一词来源于英文Grass Roots,原意是指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现在的“草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与强势的政府和决策者相对的弱小势力;二是指出生卑微,收入寒微。显然,在这里我们用的是其引申意思。如果说专家学者和大学教授开展的宏大教育研究属于“高大上”的话,那么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则带有浓厚的“草根性”特征。当然,在这里所谓的“草根性”也只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它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带有明显的普及性、平民性、基层性和原生态性等特征。如从研究的内容和课题来看,他们研究的大多是中小学中的原生态教育问题,属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最基本、最常见,甚至是最简单和大家都习以为常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缺乏修饰、提升、升华和加工;从研究的方法来看,他们采用的大都是一些常规性的研究手段和方式,在一些专家学者眼里,这些研究方法可能是比较粗糙和缺乏专业性的;从研究的基础来看,他们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自身经验的,主要是对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简单概括、总结和提炼,缺乏从事研究的深厚理论功底等;从研究的表达来看,他们对研究过程及成果的表述是直接、朴素的,甚至是直白的,似乎欠缺学理上的阐述和提升等。所有这些都是“草根式”教育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与此同时,这种“草根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接地气”。只要开展和运用得当,这种“草根式”的研究同样具有无穷魅力,一味贬低“草根式”研究的做法事实上并不科学。

八、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从属性和服务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在学校工作中的比重和地位而言的。要认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这一特点,我们还有必要把大学的教育研究与中小学的教育研究作一比较。一般来讲,高等学校肩负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种社会职能。开展科学研究不仅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社会职能,而且高校的科学研究对提升其教学、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质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此,科研及成果就成为了评价高校教师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科研工作在高校全部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中小学则不同,尽管从事教育研究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且当前教育研究在中小学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但中小学的主要任务还是通过教师的系统传授和讲解,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继承和掌握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并使学生的个体认识达到社会认识的高度,从而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教育研究不可能成为中小学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也决定了教育研究在中小学的从属和服务属性。即中小学的教育研究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服从和服务于知识的授受、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等。明确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否则一味地让中小学教师申报教育研究课题,撰写和,甚至用所谓的研究,冲击和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则完全偏离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初衷和目的。当前,就有人提出,要把中小学教师从形式主义色彩浓厚的教育研究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归到课堂教学中。应该讲,这种观点是很有针对性的。

总之,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特殊类型,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本质和规律,也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提高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要悟,雷顺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异化与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02(8):57.

[2] 唐彩斌.从问题到建议: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常见范式[J].人民教育,2014(22):79.

[3] 贾霞萍.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冷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4):31.

[4] 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3(4):53.

[5] 陈慧邦.教育行动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1998:15.

中小学教育问题范文4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多媒体已经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教师上课的必备手段,但是在其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多媒体课件流于形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电脑、投影仪以及电子屏设备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多媒体已经深入到小学语文的每一次教学过程中,有的学校甚至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盲目地使用多媒体,一些原本只需口头说明的东西,教师也要去准备相应的课件,浪费了教师的备课时间,使得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弱化了其他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不论什么课程什么内容,教师完全采用多媒体,忽略了板书和教师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语文课对教师的语言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教师一味地拿着PPT课件去读,就失去了语文教师教学的意义。

3.使用时机不当

多媒体课件中含有丰富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对学生进行一一展示,但是由于PPT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在某一张幻灯片上,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教师在课堂讲授完成后,设置了一些小问题,要求学生对其进行作答,如教师在某个课程教授完成后,用PPT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够想到哪些词语,可以用来描述暮春三月的美丽景象?这本来是一个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词汇运用能力的机会,但是如果此时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不当,将相关词汇早早展示出来,那么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了。

二、多媒体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实践

中小学教育问题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语言;问题

【分类号】G623.5

引言:因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其授课对象是刚刚接触小学校园大环境,且处于启蒙时期的小学生,其年龄基本上都比较小,对于数学上的一些问题很难像大学生或成年人一样进行准确与完善的理解,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用一些既准确又富有艺术趣味性的语言对学生加以讲解,让学生对所讲述的内容加深理解与认识。而且,语言本身就具有一种艺术信息,恰当的语言不但可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增强课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的学习。

小学数学教育中语言教育的问题

缺乏语言的幽默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刚刚进入校园,而且年龄还比较小,对发生在自己身边事物都比较好奇,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们全身心的集中注意力是非常难的。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无论是否生动精彩与否,教师基本上都是用回答的对或错来告诉学生,语言缺乏幽默性,让本来信心满满、非常热情的心理变得有些冷漠,使课堂的氛围略显尴尬与生硬,导致学生慢慢的也就不喜欢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对数学不再喜欢,进而使数学的教学效果停滞不前。

缺乏语言的规范性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然而,现阶段存在的明显问题就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语言不够规范。如,学生对数学相关问题学习时,教师的语言思路不够清晰,导致为学深讲解时,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学生领悟不到解题的思路,导致学生感觉数学这门学科有些难,找不到学习数学的灵感,同时,对数学也不在产生兴趣,害怕对数学进行学习[1]。

缺乏语言的艺术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艺术与探究性的学科,在进行教学探究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严重缺乏语言的生动与艺术性,让原本非常有趣的数学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够积极。而且,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其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比较单一,课堂的气氛也不够活跃,失去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实际意义,进而导致数学的教学效果不够明显。

小学数学教育中语言教育的策略

提升语言的幽默性,增进课堂的趣味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的运用幽默的语言,可以使课堂的讲课效果变得更加风趣、幽默、睿智与诙谐,使其课堂冲满更多的魅力。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更准确与快速的理解、接受与记忆,让学生快速的在快乐、有趣的氛围中领悟到教师幽默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与其中的含义。

例如,在“青海省贵南县城关小学寄宿制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除法计算“64/4=?”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这道题与计算方法的特点,可以向学生提出:同学们,有信心独立完成这道题的解答吗?学生给予肯定回答时,教师可以用幽默鼓励的语言对学生说:“同学们太棒了,我相信大家一定能用最简单、最快速的方法将这道题解答出来,看好你们哦”。这样幽默的语言,既给予了学生极大的鼓励,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们的信心,还促进了师生间的情感发展,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增强语言的规范性,引发学生学习动力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从规范自己的语言,无论是在备课或者教学过程中,都要做到用精炼的语言,而且思路清晰,有条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的领悟到教师解题的思想与思路,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还可以不断的进行深入的分析,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青海省贵南县城关小学寄宿制小学”对学生进行“数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张和数字有关的小鸭子游泳图片信息,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图片中有几只小鸭子、水里有几只小鸭子?”所提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即回答的答案也是非常有确定性的,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在解决问题时思路更加清晰,还可以使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2]。

提高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给调动出来,通过提高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判断理解能力得到开发。并且,师生之间一定要不断的进行交流和积极地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运用具有艺术性且丰富的语言词汇让学生对其课堂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W习动力得到提升,而且师生之间的情感也得到升温,使数学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例如,在“青海省贵南县城关小学寄宿制小学”对“除法验算”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举一个例子:如196/14=?让学生进行计算,然后,得出结果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所得的结果和除数相乘后与刚刚式子里的被除数是相同的,这就可以证明除法与乘法可以转换。因此,当算完后,可以用乘除法进行检验,即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除法的验算。这时,有些学生就会想起来之前所学的加减法的计算,也可以进行转换检验,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师生间交流互动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氛围,促进数学课堂有效进行。

结语: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教学中也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让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小学生稳定健康的发展。总之,小学数学是学生对知识刚刚进入初步认识的开始,教师要运用合理恰当的语言对其进行教学,让学生感觉到课堂中愉快与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爱上对数学的学习,为小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杨海伟.针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16期

中小学教育问题范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小班化 有效提问

“小班化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所探索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根本宗旨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它通过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师生比例等独特手段,注重人的主体性、注重人的素质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这就为语文教学创新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教育时空。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赢得了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将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素养。那么怎样使小班化课堂充满生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披文入情,抓住文题提问

文章的题目居于文章最醒目的位置,是文章形神之精华的凝聚。语文教师应抓住文题,披文入情,巧设疑问,既培养思维能力,又引起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

例如我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仔细分析题目:(1)说说这篇散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2)写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一连串的问题无不扣题而来,既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又使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脑之事。问题一提出,顿时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群情振奋,学生发言踊跃,老师适当点拨,很快明确了答案:(1)写作顺序是空间顺序;(2)写作内容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3)写作方法是对比。我们的分析和课文实际一样吗?一句问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到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整个课堂环环相扣,有序而紧凑。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得到了有力的训练。

二、变直为曲,创设问题情境

从语文教学实际的需要出发,锤炼语言的描绘情境,营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口语交际”时,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口语交际中的用语礼貌、得体,我设计了一个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创设生活中的某一情境,进行对话,其他小组点评。一时间,学生们活动非常踊跃,纷纷出谋划策,都渴望自己的小组展现的是最新颖独特的情境,语言是最得体的。有的小组设计了采访世博会的游客,访问他们游玩世博会的感受;有的小组访问外国游客,询问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一时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都积极参加,并且在讨论和倾听点评中注意到了用语的得体,课堂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伺机点拨,启发性地提问

“启”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的,是教师的诱发和引导,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的,指学生的学习和接受,受到情感教育,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十五夜望月》时,诗中“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中“落”一字,极富神韵,道出了作者对月怀远的情思,不正面直接抒情而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表现得蕴藉深沉。尾句中“落”字用的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文中对“落”的理解,假如单纯地解释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假如:将本句改为“不知秋思在谁家”你认为合适吗?这样,学生马上从问句明确了原句中该字的妙处。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面向全体,有梯度地提问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非常容易地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