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营销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直播营销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直播营销发展趋势

直播营销发展趋势范文1

市场研究公司央视市场研究(CTR)在其主办的2016“洞察中国”高峰论坛了最新的中国消费市场、广告营销以及中国媒体发展趋势。CTR报告显示,中国消费品市场在2016年上半年继续温和增长,进口产品渗透率已达93%,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品牌的竞技场;全媒体广告市场呈现跌宕起伏态势,2016年上半年中国整体广告市场同比增长0.1%,传统广告市场同比下降6.2%,而电梯视频、影院视频等生活圈媒体广告成为市场主要增长热点;在提到媒体发展趋势时,CTR判断中国媒体未来将逐步实现从以受众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从内容为王到服务为本,从靠渠道垄断到重终端布局,从经营媒体到运营平台,从主营广告到多元化产业化运营的五大升级转型。

CTR的中国消费市场趋势报告显示,中国消费品市场继续在享受消费升级带来的红利,但快慢两个车道分化明显,市场分化严重,增长最快的品类年销售额增长23%,下降最快的品类年销售额则下降27%。同时,在中国消费者提高生活品质的诉求推动下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下,进口商品的渗透率已达到93%,平均每10个中国家庭户中,就有9户购买过进口产品,进口产品的销售额也增长了18%,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品牌的竞技场。针对消费升级及新生代消费者崛起带来的市场变化,CTR 给出的建议是,在品牌营销已经进入“心”时代的背景下,品牌主需巧妙运用营销“加减法”,在健康、个性、趣味性、潮流上做加法,注重高颜值、高品质,利用无添加、纯天然等理念做减法,迎合消费者健康意识,同时利用网红加电商的新型营销模式,打造网红单品,应对日益碎片化的市场,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需求,创造产品新的核心竞争力,真正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心。

CTR 的中国广告营销趋势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整体广告市场刊例花费(下同)同比增长0.1%,相比201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3%的趋势有所回升,其中传统广告市场同比下降6.2%,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传统户外五大类传统媒体中,除广播的广告花费有2.9%的增幅外,其它媒体都呈现下降趋势。其中电视下降3.8%,报纸和杂志更是分别下降41.1%、29.4%,而电梯视频、影院视频等生活圈媒体广告则成为市场主要增长热点,影院视频的广告花费增幅达77.1%。值得一提的是,热门IP集中的精英卫视以及省级频道成为电视广告热点,2016年上半年精英卫视以及省级频道的广告时长与花费占比均比2010年有所增长。另外,CTR监测数据显示,以饮料、食品、化妆品、交通等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广告普遍呈下降走势,而互联网新经济行业则带动了广告增长,网站类、软件与顾问服务类广告主的广告花费同比增幅分别达到了61.5%、44.6%。针对中国广告市场涨跌互现的态势,CTR给出的解读是广告营销正在从过去粗犷式的大众化模式走向规模化、细分化、精准化的融合营销模式。CTR认为,虽然互联网的兴起为消费者追逐个性,为品牌洞察和利用这种个性提供了绝好的土壤,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精准营销模式也大行其道,但从品牌发展角度看,品牌认知仍是广告营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仍然要求营销必须以传播规模为基石,过分追求精准则导致难以弥合的碎片化。因此,如何平衡规模与精准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新时代的营销课题,而未来营销效益回报的最大化也将取决于如何对规模和精准实现平衡。

关于媒体发展趋势,CTR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多样化的媒体类型和最复杂的媒体结构,拥有420万个网站,2500多家电视台,超过1万家出版刊物和报纸,同时中国的媒体环境变化迅速且难以预测,这两年火爆的直播类APP就不下200个。CTR认为,当前的媒体生态圈基本上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以CCTV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具有高覆盖和高公信力的优势,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媒体具有高连接和强互动的属性,以分众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具有高到达和高匹配的品质。CTR判断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表现为,逐步实现从以受众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从内容为王到服务为本,从靠渠道垄断到重终端布局,从经营媒体到运营平台,从主营广告到多元化产业化运营的五大升级转型。针对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CTR 表示抢占智能化终端,打造具有互联网属性的传播平台,进行产业化运营将是未来占领媒体传播力制高点,实现媒体融合和产业升级的关键之路。

直播营销发展趋势范文2

“天骥”全网直播系统首次亮相

齐鲁台的展位设在展览中心3号馆,一台摄像机和一台四分屏监视器便足以呈现其主推产品“天骥”全网直播系统的功能及应用。从外观上看,它是一个比摄像机电池稍大,上方有四个USB插口的长方形装置,将其外挂在摄像机后部,显得小巧、轻便。

“‘天骥’全网直播系统与摄像机联接,借助3G网络,便可实现音、视频信号的实时回传。对电视台来讲,它能更好地服务于新闻及大型节目的现场直播。”齐鲁台台长助理、技术部主任邓晓燕介绍说。

此时,展位背板上的监视器更加引人注目,正在播出的3路画面直观地展示了这个“小装置”的“大用处”。其中,一路是济南市泉城广场的直播信号,是通过3G上网卡传输过来的;一路是济南市区街景的直播画面,信号由“天骥” 全网直播系统通过宽带网络无线传输到主控台;还有一路是展位里这台摄像机拍摄到的现场画面,是通过wifi传输的。“导播可以随时调用‘天骥’传回的新闻现场画面,呈现在正在播出的电视节目中,突发事件下,也可中断节目,直接插播。”齐鲁台副台长黄宝书讲解道,“‘天骥’很符合记者单兵作战的报道方式,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下,记者可携带一台装备‘天骥’的摄像机,深入到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并发回实时报道。这样,观众就可在第一时间,甚至与事件发生同步的情况下收看新闻。”

“‘天骥’全网直播系统是基于多种数据传输方式,将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于一体,借助各网优势,灵活调配资源研发出的一套音视频直播系统,可单机远程直播、多机组合直播、移动直播,也可完成远程信号传输等工作要求,适用于电视新闻及网络媒体现场直播,以及监控设备的远程控制。”邓晓燕进一步解释了该产品的设计原理和工作方式。

电视媒体的属性决定了电视新闻的优势在于速度和真实,而实现这一优势最大化的方式就是现场直播报道。齐鲁台新闻创新的方向之一,就是利用更为完善便捷的直播技术提升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优化传播效率,最大可能地缩短观众与新闻现场的时空距离。齐鲁台自建台以来,素以大型新闻直播见长,面对大规模的直播节目,除了对新闻节目本身的锤炼之外,传输手段作为技术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的需求是创新的原动力,电视直播的发展趋势便是齐鲁台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因。“当前传播技术和媒介形态的创新日新月异,只是站在原地观望,等待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出,对一个以创新为生产力的电视媒体来说,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电视媒体对技术层面的依赖性极强。但是,还有谁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与其被动观望,不如主动出击。”此前,3G的概念一出,齐鲁台就已经开始关注该领域,并与济南果壳视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多次接洽,最终双方就致力于合作开发、订制相关3G技术设备,服务于新闻报道和传播实践达成共识。济南果壳视界公司总经理傅磊介绍说:“今天参展的是‘天骥’第一代产品,目前,第二代产品的研发阶段已经结束,进入了生产阶段。第二代‘天骥’的体积更小,传输效果更清晰。”

“直播常态化”助力“新闻立台”

“新闻”自大众媒体出现以来,就是其安身立命之本。齐鲁台一直秉承“新闻立台”的精神,打造了旗下众多创新性的全国“标杆性”新闻节目。如全国首档曲艺式新闻栏目《拉呱》,成功地实现了新闻的真实性与曲艺的娱乐性两极嫁接,创造了崭新的节目形态。不仅如此,齐鲁台2009年推出的夜新闻栏目《一天零一夜》,开播一个月收视率就稳居山东省网所有频道新闻类节目之首,开创了晚间新闻的收视新高峰。此外,在新闻评论节目方面,齐鲁台2003年6月首创了全国第一档时事辩论式谈话节目《齐鲁开讲》,节目大胆采用现场直播方式和CallIn技术(实时电话投票系统),《齐鲁开讲》于2004年、2006年两度名列全国十佳电视谈话节目。如今,《齐鲁开讲》已发展为《开讲天下》,改为日播。

直播方面,早在2005年,齐鲁台就实现了自办栏目全部直播。2008年10月,齐鲁台在全国率先提出了“break新闻”的概念,并推出了打断式新闻直播节目《独家!》,掀起了国内电视传播模式的革命。今年,有了“天骥”全网直播系统的助力,齐鲁台又在《森骥行动》、《独家!》两个栏目中实现了“3G直播常态化”。在山东,“有大事,看齐鲁”已经成为观众的一种收视常识。2010年1月15日,齐鲁台应用“天骥”全网直播系统成功完成了千年一遇的“日环食”多点直播。电视机前的观众收看到了从济南黄河大桥、千佛山、大明湖三个不同拍摄点传送的、与日食发生同步的画面。2月23日上午,中国足协召开新闻会,正式通报对反赌风暴中涉假球队的处罚决定。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和齐鲁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天骥”全网直播系统再次顺利完成了直播任务。这也是 “天骥”第一次在全国同行面前亮相。“山东齐鲁通过小小的‘天骥’就实现了本次会的现场直播,让我们这些开着卫星车,还把线拽到8楼去的电视记者大开眼界。”参与报道的央视记者这样描述当时的感受。

提到“天骥”在齐鲁台应用的效果,黄宝书认为,“现在我们的‘天骥’与卫星直播车联合互补,以最快的速度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采编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如此高效、高质的工作方式迎合了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进一步促进了新闻生产力的解放。这是齐鲁台在“新闻立台”理念下,与新媒体竞合的自觉选择。

当前,三网融合的背景下,除了“海量”和“易得”之外,各种新型媒介越来越多地在功能选择以及用户体验上融入了人性化的元素。传统电视媒体要想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有全局化的思路和视野,必须拥有先进的广播电视运作观念和操作方法,为电视节目增加更多新鲜的体验、更多的传播载体和更具创意的应用模式。“在新闻传播模式逐渐走向融合的过程中,‘天骥’全网直播系统是广电技术与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融合的生动体现。它让摄像机、无线网络、电视三类媒介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了互联互通,利用多媒体技术高效快速完成电视报道。对于传统电视媒体而言,这不仅只是一次技术上的革新,也预示着,齐鲁台开始由单一内容提供者向多元化技术提供者的角色转变。”黄宝书如是说。

“系统创新”成为领跑秘笈

中国有2000多家电视台,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关乎生机的严峻问题。加之,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又开始了崭新一轮的渗透与兼容,“全业务”时代即将到来。作为承载着一定政治使命、大众接受信息的首选媒介,电视媒体有着显著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在融合的浪潮中,电视媒体究竟如何才能抢占先机,做强做大?

“勇往直前,唯有创新。齐鲁台要想迎接挑战,继续担当领跑者的角色,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黄宝书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齐鲁台一直秉承‘或者第一,或者唯一’的办台理念,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过。”2010年初,齐鲁台台长闫爱华明确提出了“系统创新”的概念,这个提法包括内容创新、营销创新、推广创新和技术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各项创新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齐鲁台本年度的主打品牌。

技术创新是电视媒介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物质基础。不论是新节目的诞生、新营销模式的打造还是推广渠道的拓展,无一不是基于技术的进步和革新。同时,技术的装备质量与运用水平决定了电视媒体的整体实力。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齐鲁台锐意创新,勇于实践,积极地迈出每一步。年初,齐鲁台“5D拼图”实现了电视屏幕的“扩版增刊”,而此次“天骥”全网直播系统的参展,又是齐鲁台向内容产品、技术产品双运营转变的有益尝试。

直播营销发展趋势范文3

信息传受模式变革与营销基石的撼动

在经典传播理论框架中,信息从信源发出经过传播渠道到达目标的线性传播模式,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已发生变化。通过单一媒介覆盖广大目标受众的传播模式正被颠覆。这种改变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媒体接触碎片化。数字技术使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能够以统一的格式制作、存储和传输,原有的必须依附于特定传播渠道的内容流通方式被打破。同时,以智能手机、电视、电脑、电子阅读器为代表的融合性终端,使相同内容以业务融合的方式通过不同终端推送给受众,受众的内容消费诉求将不再固定于单一终端。新媒体技术正在使得“无限的内容”“无限的传输”和“无限的需求”的满足成为现实。随着三个“无限”而来的是不断加剧的媒体碎片化和受众碎片化的趋势。

其二,碎片化中的聚合。受众行为因媒体接触碎片化而变得“零散”,原来花在单一媒体上的大块时间被切碎。与此同时,碎片化的受众也在发生着新的聚合。原有基于终端而聚拢在一起的群体在解散,电视机前的受众可以选择手机和电脑上网收视。“碎片化”的受众在分化时又发生着重新聚合,拥有相似需求和生活形态的受众逐渐聚合到一起,形成了新的分众群体。这种聚合突破了媒体终端的限制,打碎了时间和空间的桎梏。

由此,以往基于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的营销方式,在广泛触达目标群体的努力上已经显得无力和无效。“媒体的演变趋势将从规模化的‘吸引’到零细化‘追逐’,再度回到规模化的‘狙击’。”①这对基于大众市场的营销理论和营销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便是对受众的把握。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是否能锁定目标受众,如何能够在复杂环境下捕捉到准确的受众行为从而提高营销活动的精准性,对基于传媒产业的营销发展提出了挑战。对于数字电视,由于在这个平台上传输的不仅仅是直播频道信号,新的各类增值业务的加入和互动性的体验,促使电视机前的观众行为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于电视传媒业来说可能是颠覆。

数字电视的全媒体化发展趋势

数字化与内容丰富。数字化在初期所直接带来的是可收看频道的极大丰富和资讯信息的应用。数字化的网络通路具备了承载更多信息的能力,传统有线电视网传播一套模拟频道的带宽在数字电视环境下可以传送6到8套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电视受众由模拟时代的数十套节目选择变成了上百套。在数字电视推广模式中,2003年最早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模式之一——苏州模式,即采取增加频道内容和数量的方式吸引用户。该模式主要特征为:好节目+高收费。引入了大量境外频道,进行打包销售,利用节目内容和数量上的升级来吸引用户。同时,增加资讯服务以提升数字化平台吸引力的模式也在并行发展,2004年的青岛模式是这一类的代表。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节目+资讯+机顶盒。一方面增加多频道节目,另一方面着重搭建资讯服务平台,解决内容匮乏问题,把电视机作为进入家庭的多媒体信息终端,以本地化、个性化、信息化服务带动数字化。电视受众在内容选择上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双向多业务化。随着数字化的深入发展,双向多业务成为数字化的必然走向。2005年,杭州模式作为代表,最早真正实现了VOD视频点播,走出了构建家庭信息平台盈利模式的新路径。杭州通过将光线同轴复合网与IP网络捆绑,进行双向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增值业务。其服务内容涵盖了影视、娱乐、音乐、教育等类型的丰富的VOD节目内容,以及可进行股票交易、在线游戏、在线缴费、电视购物的服务应用等,近年来各种增值业务在不断创新发展。双向业务发展数字电视运营商是拓展盈利模式及应对包括IPTV、互联网电视在内行业竞争的必然趋势。双向业务使受众的行为由单向变成互动,由线性变成非线性,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打破。

全媒体化与全媒体营销。三网融合趋势下,数字电视、手机媒体、IPTV、互联网电视等在内容、渠道、终端和受众这几个重要环节发生着融合,混媒终端成为融合的重要承载,全媒体化成为发展趋势。能够实现双向交互业务的数字电视平台即是重要的混媒终端之一。混媒终端完成了传统营销传播向着三网融合之后新型营销传播环境的转变和转型,并促使了新的营销模式的发展:全媒体营销。所谓全媒体营销,是指“以三网融合的媒体网络合和技术为基础建立起一个海量数据信息库对受众和消费者信息进行大规模的客观普查,再以网络社区的概念对受众进行信息反馈的主动引导和互动讨论,从而形成客观信息与主动反馈的有效结合。以这种结合作为基础的营销是为全媒体营销。”②全媒体营销的基石在于对包含用户人口信息数据和媒介使用行为数据的海量信息收集和处理,以及能够实现传受双方进行对话和信息交换的双向互动平台。基于数字电视的家庭信息平台的构建为全媒体营销提供了实践平台,如何对平台上的受众行为实现准确、全面的捕捉和分析成为重中之重。

受众的可测量性

传媒业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测量业的发展,受众测量业通过提供诸如收视率、传阅率等“通用货币”,支撑传媒业主要盈利模式——广告经营的顺利开展。受众测量作为传媒业的重要支撑,其自身已经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受众是否可测量以及如何测量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已有明确肯定的答案,而如何测量多样媒介环境对于受众测量的实现提出挑战。

从传媒发展轨迹来看,每一次跨越都伴随着受众测量技术和方法的升级。以电视测量为例,测量方法经历了电话调查、日记卡、人员测量仪,技术上从人工测量向电子测量转变。当前以人员测量仪为代表的测量技术,通过电视终端音频/视频流代码识别甄别频道切换,结合人员遥控器判别收视成员,能够对基于电视终端的直播频道收视甚至DVD收看等行为进行数据采集。数字环境下新的业务应用完全有别于直播频道的播出和收看方式,受众不再受时间的束缚,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遥控器向服务器发出使用请求,点播视频、浏览页面,在频道与业务间跳跃。“一种有别于任何传统概念上的‘双向多业务’型的电视呈现在受众面前,面对这样不再是‘电视’的电视,传统受众测量技术面临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同时新兴的测量技术还没有能够从测量技术、概率统计原理和行业认同方面做足充分的准备,因此如何快速实现受众测量的转型成为眼下的当务之急。”③沿循传媒业与受众测量相伴发展的轨迹,新环境下的受众测量体系必将做出调适和突破,这也是“受众测量行业为了和不断变化的媒介环境保持同等速度而做出的努力”。

国内学者张余博士在理论梳理与行业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受众测量理论和数字化双向多业务环境下的受众测量技术与方法。论证了在数字电视时代,回路数据测量技术在双向多业务数字电视的网络环境下具备大规模测量的足够效用和条件。在与传统测量仪受众测量的对比中,新技术具备准确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多方面优势,同时其对于交互行为和细分市场、细分受众的描述能力则完全填补了传统测量方法的空白。当前,有三种对双向多业务数字电视进行受众测量的技术解决方案——基于终端的回路数据测量技术、基于运营商前端的回路数据测量技术和基于中间件的回路测量技术。④这使得对于新的数字电视群体的行为研究有了方法和技术上的可行性支持,数字电视受众是可测量的,并且测量结果是准确可论证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播电视网络数字有限公司)

本文责编:陈道生

注释:

①黄升民,杨雪睿:《碎片化背景下的分众传播及新媒体发展》,《市场观察》,2006(5)。

直播营销发展趋势范文4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其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学校位于中国北京城东古运河畔,校园占地面积46.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35万平方米。

本简章只限于介绍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本科专业的招生情况。普通类专业、艺术类本科专业、自主选拔录取专业、艺术类高职专业及其它类别的招生情况另有简章介绍。

(一)专业介绍

传媒产业是当今世界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传媒产业在当今信息高度密集、高速更新的时代呈现出集团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中国对具有国际背景的传媒人才的渴求更甚于以往。

媒体与传播专业包括:

BA(Hons)Mass Communication

大众传媒

BA (Hons)Media Production

媒体制作

BA (Hons) Journalism

新闻学

BA (Hons) Films Production

影视制片

BA (Hons) Drama and Scriptwriting

戏剧与剧本

BA(Hons)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广告与营销传媒

BA (Hons)Advertising, Public Relation and Media

广告、公共关系与媒体

BA(Hons) Media Management

媒体管理

BA (Hons) Film and Media

电影与媒体

BSc(Hons)Photography

摄影

BA(Hons)Media & Popular Culture

媒体与流行文化

BA(Hons) Multimedia Public Relations

多媒体公共关系

BA(Hons) Film Making

电影制作

BA(Hons) Acting

影视表演

BA(Hons) Films Studies

电影研究

BA(Hons) Creative Industries

创意产业

BA(Hons) Media Writing

媒体写作

BA(Hons) Screenwriting

剧本写作

BA(Hons) Creative Technology

创意技术

BA(Hons) Fashion Management and Promotion

时尚品管理与推广

BA(Hons) Brand Management

品牌管理

BA(Hons) Scriptwriting for Film and Television

电影电视剧本创作

BA(Hons) Popular Music & Culture Studies

流行音乐与文化

BA (Hons) Sound and Music Production

音乐制作

BA Sound Arts and Design

声音艺术与设计

Music Technology BSc (Hons)

音乐技术

BA (Hons) Live Events and Television

现场直播与电视制作

直播营销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 移动直播 视频 新浪网

近两年,网络直播这类新的传播方式的兴起,特别是移动直播在2016年的爆发式发展,也逐渐出现了对既往新闻传播方式形成冲击的苗头。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31日,国内的网络直播平台达到250余家,拥有用户2 4亿人,其中移动直播平台则超过了100个。这意味着网络直播,特别是移动直播已开始渗入进人们的信息生活,并将在未来影响更多人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而这种趋势也会为新闻媒体探索新的新闻传播模式带来新的要求和机遇。

一、移动直播与传统直播的不同之处

移动直播之所以对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带来新的要求,是因为它独特的媒体基因以及由此形成的传播特征。

移动直播是基于移动终端的实时信息与社交互动平台。这一基本特征将使其与传统的新闻报道,尤其是直播报道出现以下几点区别:

(一)直播内容:宏大与微小的区别

与传统直播的专业组织和宏大叙事不同,移动直播极大地降低了直播活动的门槛,任何一位用户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直播的全部过程。在目前的移动直播平台上,普通的用户实际上扮演了主要的内容生产者的角色。虽然用户个体并没有新闻媒体所拥有的报道资源,但用户从个人的角度,以“表演者”“见证者”或“亲历者”的身份,展示、记述个人生活(哪怕是如吃饭、钓鱼等生活中的“小事”)或某些新闻事件,也为平台带来了丰富的个性化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这类个人化、个性化的私人叙事正是移动直播吸引受众的一个关键。

直播好坏的评判标准也在这种差异下发生了改变。以往,新闻媒体选择直播内容大多依赖后者是否具有足够的新闻价值,一个好的直播报道应该是对那些具有高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所进行的客观、准确、全面的呈现。但对于移动直播平台上的某些用户来说,直播内容是否具备新闻价值可能并不重要,他们更关心的可能是内容好不好看、好不好玩。而后者往往因人而异,因此也更难进行把握。

(二)互动性:从无到有的区别

从上文也可看到,移动直播并非为新闻传播而生,其身上带着明显的娱乐基因。从目前视频直播平台的构成来看,游戏、社交、秀场、明星和体育类直播平台几乎占据了视频直播的绝大部分市场。而不论哪一类直播平台,除直播内容本身,主播与观众以及观众与观众之间的实时互动,才是视频直播区别于传统直播的更为关键的特征。

首先,移动直播实现了用户与直播者,即主播的实时接触。在游戏直播里,一些游戏的中小玩家可以实时观看该游戏非常知名的主播玩游戏,并与其直接进行互动。甚至在明星、秀场类平台上,主播本身就有可能是现实中的明星、偶像或是在直播平台上拥有名气和粉丝的“网络红人”。直播的方式让这些日常生活中也许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星”走下神坛,直接与用户进行“零时差”的交谈互动,这对于普通的用户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对于用户来说,每一个直播场景还都可被看做是一个兴趣小组,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用户可以与一同观看该直播的其他用户进行实时的对话、交谈。围绕一个一个的直播场景,碎片化的用户重新聚合为不同的兴趣部落,由此形成对平台的归属感,这也将有助于平台用户黏性的增强。

当然,上述两个方面能否真正实现都有赖于作为直播场景组织者的主播。一个能够受到用户关注的直播,除直播内容的吸引力和主播本人的个人魅力之外,一个关键的因素是主播可以做到持续性的内容生产,而非传统直播的因事而为。一般来讲,只有持续的内容生产才有可能获得用户的持续关注。目前,一些较为知名的视频主播上线直播的频率基本都维持在至少一天一次,也只有这样的频率才能够维持一个直播场景的用户活跃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用户流失。

二、移动直播对新闻报道的价值何在

移动直播对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冲击,是强化移动终端在媒体的应用,包括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从操作层面看,移动直播会为新闻报道,特别是直播报道带来以下几方面的提升和创新。

(一)多层面提高直播报道效率

随着网络带宽和硬件设备的升级,移动终端被作为直播设备普遍应用时,将有效提升视频直播报道的报道效率。

目前,美联社记者已经广泛使用移动直播手段进行新闻直播。201s年12月31日,美联社记者通过手机直播率先报道了迪拜酒店起火事件。在此之后,美联社在2016年初与科技公司Bambuset合作推出了直播APP“IrisReporter”,鼓励记者采用移动直播手段。记者可以通过该APP将手机拍摄的直播内容直接传输到美联社的直播视频平台LiveChoice上。用户每月可以在LiveChoicef观看美联社为其提供的400多个直播视频。目前,LiveChoice已经成长为美联社的明星业务之一。

移动直播使随时随地进行新闻直播报道得以实现。这一优势尤其对突发事件的新闻直播报道意义重大。传统直播时代,受制于视频直播的准备时间较长,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短时间内,新闻媒体往往只能进行简单的图文直播,因此很难完全满足受众强烈的信息需求。而用移动设备进行新闻直播,则可在记者进入新闻现场后的第一时间向受众呈现更加全面可感的视频直播报道。

(二)降低视频节目制作成本

对于新闻媒体这样的专业新闻生产机构而言,将移动直播纳入到自身新闻生产的框架中,不仅是一种报道方式的优化、创新,同时也有助于降低视频节目制作的运维威本,包括可有效缩减直播团队的规模,以及减少直播设备的使用和消耗等等。

从内容制作上来说,移动直播的成本远低于一般预录视频的制作。在预录视频中,内容制作方往往需要设计好整个视频的结构和节奏,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加入能够吸引受众的环节或桥段,才有可能实现预期的“节目效果”。但移动直播不需要如此复杂的设计和准备,这源于移动直播本身就是一个内容和互动并重的报道形式,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相较于内容,用户可能更关注互动过程的好坏。而互动又是主播与用户共同营造的场域,用户会主动和主播互动,不断向主播抛出问题。从这种角度来看,直播内容本身可能并不是影响直播效果的最重要的变量,相反,主播的沟通、交流能力可能更关键。

站在网络视频经营者的角度来看,移动直播的兴起也会进一步扩大用户生产内容的空间和规模,这亦有助于压低企业为丰富平台内容而在视频版权购买方面需要承担的成本。

(三)以真实性吸引用户注意力

与传统视频内容的正式、完整相比,移动直播里的“节目”大多比较粗糙,内容也十分随意,但事实是,喜欢看直播的用户正是喜欢直播的这种特点。对于很多用户来说,直播的重点不在于内容有多精美,而是在于节目有多“真实”。

除了吸引用户的关注,视频直播形式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即能够有效地让用户在平台或应用上多“呆”一会儿。也就是说,视频直播对用户注意力的吸引不是瞬时的,而是持续的。对于平台和应用来说,持续注意力所带来的用户使用时间的增加,将可直接转换为相应的经济收益。

除此之外还应看到,视频直播的形式也会促发用户更多的互动和评论行为。一个相关的数据统计显示,用户在Facebook直播平台FacebookLive上进行评论的几率是观看传统视频的10倍。而对用户互动欲望的激发也会进一步增加用户对平台的使用黏性,提升平台在用户信息获取渠道上的排序和比重。

三、媒体如何实现移动直播领域的弯道超车

面对移动直播迅猛发展对新闻传播带来的新冲击,媒体如何应对,甚至是从中找到新的发展契机,实现弯道超车,是当前摆在新闻媒体面前的一个问题。基于行业内部多家媒体所作出的探索性尝试,笔者认为,应对移动直播带来的新的环境和挑战,媒体应至少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应对与寻求突破。

(一)利用既有的内容生产优势

从目前移动直播的业态发展来看,在硬件条件与用户基础初步完善的情况下,缺乏优质的直播内容已经日益成为阻碍视频直播行业的关键因素。而在这个方面,作为专业新闻生产机构的新闻媒体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应该说,开展移动直播业务,新闻媒体不论在节目资源、记者团队、主持人团队、幕后制作团队等方面均具备显著的优势,这均有助于媒体推出高质量与高含金量的直播内容。

2015年9月,美联社响应用户对视频直播的强烈需求推出了自己的视频直播平台APLiveChoice,作为2003年就已建立的突发事件直播平台APDirecf的补充。这个视频直播平台设置了3个视频直播频道,每月向用户提供400多个全球或地区事件的直播视频,内容涵盖了娱乐、生活、科技、体育等领域,甚至如海龟孵化这类内容都是LiveChoice的直播对象。而为该平台提供丰富直播内容的正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美联社记者。LiveChoice上线之后,迅速推动美联社直播业务的增长,根据美联社2015年的年报数据,2015年美联社进行视频直播的时长超过了5000个小时,在线直播视频被采用率增长至60%,全球共有16亿人次通过各种平台观看了其生产的直播内容。

美联社的做法提供的另一个启示是,作为专业新闻生产机构的新闻媒体,其在拓展移动直播业务、服务本地区用户的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发展眼光,有意识地将直播内容沉淀为媒体的内容资源,对其进行二次营销。这不仅是内容产品价值开发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媒体品牌及其影响力的提升。

(二)继续拓展直播内容来源

尽管新闻媒体在内容生产方面拥有强大的能力,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媒体来说,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向用户提供持续、多样的视频直播内容仍然是一件难以完成的工作。另一方面,尽管媒体力求为用户提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内容,从长期来看,也难以满足庞大的、碎片化的受众群体。为了增强媒体移动直播平台的生命力,开放内容生产仍然是不可避免的选择。

(三)融合新技术力量,创新直播玩法

近年来,包括大数据、虚拟现实、传感设备等在内的新技术力量已经开始渗透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作为专业新闻生产机构的媒体则可以从提升直播技术的角度入手,创新直播玩法,以吸引用户,同时提升媒体直播报道的整体水平。

直播营销发展趋势范文6

但不管将来如何变化,对于广播媒体来说,必须依循自己不可替代的核心资源进行适应性调整。广播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对于声音的积蓄、处理和营销,这是广播媒体进入与“视频产业”相对应的“音频产业”的本钱,这个市场空间广播媒体完全可以有所作为。面对滚滚而来的新媒体浪潮,只要广播媒体牢牢握住核心的声音内容,积极驾驭高科技之躯壳,与更多的媒体资源进行竞合,获取全新的渠道、受众、数据、内容及延伸、营销资源,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和阵地,就不仅能够在媒体竞争中应付自如,甚至可以所向披靡。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无论何时,媒体本身都是自身发展的主导者。归根结底,广播的受众是广播永远的生命线;出众的节目内容,是在竞争中胜出的一张永远的王牌。广播媒体在内容生产、信息传播、精准营销等方面要牢牢把握自身的独特优势,不迷失、不盲从,坚持自身的主导地位和主体视角,以紧扣和突出媒体战略定位为指导,在战术上从渠道建设、用户挖掘和维系、内容生产和延伸、大数据精准营销等方面主动出击。

广播的出路在于数字化,这已经是广播经营者的一个共识。无论是广播内容本身的数字化,还是在数字化之后开展的包括声音产品变现在内的多种增值服眨广播电台均在积极推进。广播电台正在成为声音数据库、内容提供商、服务应用平台,从而在传统广播基础上打造内容和渠道交融的、可以实现价值增值的全新广播运营模式。这种全新的广播运营模式既包括从节目创意、内容生产、广告创收到受众接收,可以实现价值增值的内容价值增收模式;也包括通过网络、手机、移动客户端等新兴传播渠道,为客户定制个性化创意服务、与用户互动的渠道价值增收模式。电台为用户搭建制作、上传和分享平台,成为海量音频节目生产基地,用户可选择、收藏、点播节目;广播电台有直播、回放节目数据库,用户可以自由定制,近乎搭建了一个“私人电台”。有的电台甚至研制可穿戴的体验式广播,将广播收听点播、健康监测、听众互动、数据分析、产品营销、购买支付等集成到一起。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广播电台则开始与旅游景区合作,在景区为游客配备广播终端,当旅游者踏进景区,广播终端便自动根据地理位置推送广播内容和服务。

采用虚拟现实、导航定位、数字地图和推送等新技术构建声音场景,一定是未来广播的发展趋势。围绕用户需求来考虑和设计内容或服务,让用户置身于声音场景中,通过虚拟角色体验,引起注意力,加强对服务的认知,唤起情感投入,实现声音互动营销,产生市场价值。基于这种创意设计体验产品和服务,音频体验经济有待被广播电台进一步开发。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意义的创新广播媒体运营模式,走上广播媒体二次崛起、持续发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