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市场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市场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市场研究

乡村旅游市场研究范文1

目前对与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细分的研究较少,针对老年人乡村旅游需求和市场开发的研究几乎空白,老年人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不足。关注老年人的乡村旅游需求,可以完善乡村旅游在市场细分和开发方面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同时也满足了老年人对旅游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老年人群体调查

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20年这二十年间将是我国快速老龄化阶段。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的老龄化无论是从增长速度还是比重都会超过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这阶段,中国的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3.28%,远远的超过了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截止到202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世界上每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的老年人,比重约占25%。而目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老龄产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与西方国家,特别是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庞大的老年人需求市场。

二、老年人的旅游条件分析

从老年人是否具备旅游条件分析,包括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社会条件分为社会富裕和社会闲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同时,国家规定了相应法定节假日,赋予了人们休息的权利。这都为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从老年群体个人条件分析,大多数老年人拥有足够的可随意支配的收入,主要来自一定的生活积蓄、国家发放的退休金,子女给予的赡养费,及养老保险等。同时,大多数老年人也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退休在家,子女长大成人,即使照顾第三代也可利用周末或节假日选择出游。在身体健康方面,由于现代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老年人健康意识的加强,加之社会医疗保险的完善,老年的的身体条件已不再是限制老年人出游的主要因素。旅游动机,老年群体通过接受社会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满足其他个人条件的前提下,旅游的欲望是愈发强烈的。

三、老年人乡村旅游市场需求调查分析

选择山东省济南市某大型老年人活动社区100位55岁―65岁老年人做随机问卷调查。得出针对目的地、出游时间、出游方式与交通方式、及吃住行游购娱需求的选择因素的分析。

1.选择出游目的地的考虑因素。针对老年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近郊乡村旅游目的地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通过调查发现,旅游地的口碑是老年人出游考虑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当地的景色及特色也会左右他们的选择,安全问题、距离远近、费用依次为考虑因素,而时间因素是考虑最少的。而对目的地类型的选择中,老年人最感兴趣的类型是农业型和疗养型的目的地。

2.择出游方式与交通方式的考虑因素。旅游六要素中的“行”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出游方式对老年人选择出游与否也有着一定的决定作用。在调查中发现老年人最喜欢选择与家人及子女一起出游占到最大的比例,其次是选择与亲朋好友出游也占了较大的比例,通过社区、老年人社团出游的比例排在第三,而单独外出的比例最小。在调查中不难发现,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喜欢选择家人的陪伴,但子女工作等原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年人出游的需求。如何组织老年人社团出游是旅游机构开发老年人市场的一个突破口。

在选择出游方式上,最适合乡村旅游的方式就是自驾游。老年人通过子女家人一起选择家庭自驾游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体验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独特乐趣。在没有子女及家人的陪伴下,老年人多选择城乡公交来实现周边的乡村旅游。

3.选择乡村旅游的出游时间考虑。针对老年人参与乡村旅游的出游时间上,从季节、闲暇时间和停留天数三个选项上来进行调查。受山东济南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选择避开夏冬两季,在气候适宜的春秋两季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特别以秋天来选择出游。在闲暇时间上,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在家,时间较充足。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周一到周五照顾子女及子孙,因此选择最佳的出游时间以周末为主。在乡村旅游停留时间的调查中,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了一日游,这个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子女家人的休息时间、出游费用问题等。更重要的是目前的乡村旅游形式单一,缺乏产品创新,很难有足够的吸引力来留住旅游者。

4.选择乡村旅游在吃、住、购、娱方面的考虑。旅游六要素中,吃、住、购、娱的满意程度,决定着老年人选择乡村旅游的停留时间,乡村旅游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特色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吃、住方面,在满足干净、卫生、安全的基本前提下,老年人更喜欢乡村旅游中充分保持乡土气息,原汁原味的东西。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的形式在调查中最受老年人的欢迎。

在购物方面,老年人更愿意购买应季的土特产品及新鲜的水果、蔬菜与亲朋分享,特别是能够体验亲自采摘的乐趣,这也是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项目。老年人对乡村旅游的休闲娱乐活动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体验农户烹饪、亲自饲养家禽及打理菜园等项目,都受到老年人的极大欢迎。

通过调查,得出老年人选择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通过自驾游的方式,选择到城市周边具有良好“口碑效应”,满足干净、卫生的基本条件,具有一定购物娱乐功能的一日游旅游产品。

四、老年人乡村旅游需求的差异性因素

在选择100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时,充分考虑到老年人个体差异影响到旅游需求的差异。比如性别、年龄、退休前职业、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可自由支配收入和健康状况等因素的个体差异,都会对老年人参与乡村旅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调查发现:在性别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男性出游的比例要高于女性出游的比例;在年龄方面,65岁以上出游的比例要高于55-65岁的老年人,在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还有照顾第三代孩子的任务,出游比例大大降低,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第三代已经不需要他们照顾,可以相对自由一些;在职业和受教育水平方面,教师、公务员等高学历的老年人,出游的意愿则更加的强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周边环境的影响,老年人的出游意愿还会受周边的亲朋及朋友圈的影响。受这些个体因素差异的影响,老年人乡村旅游的需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旅游经营者如何提供差异性的产品来满足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需求,是开发老年人乡村旅游市场所必须重视的问题。

五、研究建议

乡村旅游市场研究范文2

关键词:养生文化游;文化功能;互动性

作为人们审美对象、同样具有审美功能的旅游景区必然会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境,旅游景区所表达的思想或意境的核心就是旅游景区的主题。因此,养生文化旅游是能够体现养生文化核心思想,并由与养生主题相适应的各种形态的旅游产品组成的,具有独特性、系统性的旅游项目。养生文化旅游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双渠道来传达的,它特殊于其他文化主题旅游的显著点即在于精神产品巨大的开发潜力。而从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养生文化旅游主要有以下三种产品类型:以保健价值作为产品核心功能的纯疗养保健型产品;以养生为主题,集结多种资源而形成的保健与度假、娱乐、体育等组合型产品;还有以特殊的养生文化历史资源为主,其他旅游资源为辅的养生文化型产品。可见大部分的旅游产品仍只停留在物质产品的层面。然而养生并不等于我们习惯意义上的养身。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中给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的完美无缺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一概念,提醒了我们,影响个体健康的因素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身体疾病,还纳入了心理和社会因素。所以完善的养生文化旅游应当是从身体和精神二维角度去开发的旅游项目。

一、从文化渗透力看养生文化旅游

旅游文化的渗透力表现着旅游文化的一种涵化能力,就是游客所属地域文化与旅游目的地文化这两种异质的文化,在相接触之后,发生信息的交流,并经过一段时间,游客在原有的文化模式上发生了意识行为的演变,接受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而养生旅游文化的主要功能在于满足游客对养生的基本需求,以及游客在养生文化旅游过程中精神世界的完善和文化人格的发展。所以要想增强养生旅游文化的渗透力,需要提升游客对于养生旅游文化的接受深度。这与目前养生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还具有一定差距。

(一)养生文化主题与旅游项目主题的脱离

位于江西的崇义阳岭国家森林公园,为扩大景区影响,于2006年“五一”黄金周前夕举办了“阳岭风”养生旅游节系列活动,内容包括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农家乐”乡村游启动仪式、客商联谊会、“山水崇义、绿色家园”摄影作品展、“阳岭风”美食广场、登山赛、茶文化节等七项活动。此养生主题活动旅游产品类型丰富,但却未把握养生的核心主题,将没有文化接近性、共通性的旅游项目机械地组合在一起,既无法满足游客身体和精神上的养生的基本需求,更无法使游客通过这些旅游项目对养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从而被涵化。

(二)缺乏文化吸引力的盲目性模仿

在市场竞争中,“差异化竞争”的最大克敌就是难以掌控的产品大量复制,尤其是有形商品和运作套路的肆意复制最为严重。养生旅游市场上规模不等,内容雷同的旅游产品比比皆是,如温泉养生旅游。许多景区在不了解自身旅游文化资源优势的情况下,纷纷追赶温泉市场的浪潮,结果收到的效果却差强人意。自身定位存在很大的偏差,再加上与同类品牌景区的竞争缺乏优势,所以提升文化吸引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养生文化功能淡化

养生文化的优势在于旅游者在养生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具有更高的交流程度,不仅是旅游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与旅游服务对象等等有密切的交流,同时还有个体对养生文化的理解,以及随之在主观精神世界里产生的创造性的认识,这是游客个体内化的交流。但是当前而言,大多数的养生文化旅游还只停留在游客与外在(包括养生文化产品以及服务等)的交流,景区所提供的只是能够满足旅游者养生基本需求的物质产品以及精神产品,只达到了养生文化的第一层主要功能,但是要想提高养生文化渗透力,还需要旅游者通过个体的情感体验,对养生文化进行自我诠释并且创造出具有个体适用性的新的文化,得以完善和发展。

(四)优化养生文化传播效果

1、正确认识养生文化的内涵。景区首先要对养生文化的涵义有清晰准确的把握,明确养生文化的物质表现和精神表现的双渠道优势。对养生文化的分析既要着眼于有形产品的文化开发,又要发掘无形产品的巨大潜力。如从现代人生活状况出发,精神养生对于诸如心理压力、情绪焦虑等精神亚健康问题都有很好的指导和修整作用,除此之外,对于建立个人职业、家庭、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而和谐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取向,养生文化的社会功效是值得去发掘和利用的。

2、加大对自身文化资源的研究力度,把握养生主题与文化资源的最佳契合点。在了解养生文化的特性之同时,需要加大对景区既有和潜在文化资源的研究力度,对其构成进行系统的认识,根据研究的方向和需求加以分类和区别,可以借鉴以下的划分方式,将文化资源构成分为:遗存资源、产品资源、制度资源、观念资源、习俗资源、人力资源等。在对文化资源进行分析之后,就要实现养生文化与自身文化资源的对接研究,找到有利于表现养生文化的资源所在,再进行设计和规划,将其以最优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拥有丰富人文遗迹资源的湖北省武当山,具有精神和身体双重的养生文化资源,有养生文化名人张三丰、孙思邈等遗留下的珍贵的哲学思想、医学成就和养生方法等等。将这些文化资源用适宜现代传播的形式与游客的诉求点对接,便能形成独特优势的养生主题项目,这种项目的可复制率也会得到大大降低。

3、产品的设计要脱离思维参照,旨在为游客的创造和发展提供支持。参照同类养生旅游市场上旅游产品的目的不在于模仿,而是要避免同质,所以在设计产品时,要跳出现有的产品开发模式,另辟蹊径,寻求差异化同时又能体现自身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为游客实现自我创造和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而不是要单纯地资源推出。如四川彭祖山,在2006年“五一”黄金周,推出了健康游的活动,其中一项游客参与学做养生菜的活动很受欢迎。游客在做菜的体验过程中根据自身的饮食习惯结合养生膳食术,可以掌握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养生饮食方法,既达到了彭祖膳补术的文化推广效果,同时也实现了游客内向的创造和发展。

二、从游客互动性的深层价值看养生文化游

原先游客被动接收旅游产品的局面在这些年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始认识到,以游客为导向的旅游营销将成为旅游市场的趋势,由此相继改变原有的纯观赏的旅游方式,推出了具有互动性的旅游项目。而养生文化旅游本身就有很强的互动性,因为其产品最终的价值是通过游客个体来体现的。目前的养生文化旅游产品在游客互动的形式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是游客互动的意义并非只存在于游客的体验和感受,还有我们未曾发现的问题和未曾运用的宝贵资源。

(一)缺乏对游客心理互动价值的有效把握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从旅游产品的信息传送者,经过各种形式的载体(如导游的解说,服务人员的引导)传达给作为信息接受者的游客,那么游客接收产品信息之后的认同度有多高?这“接受认可”通常是隐性的表现,是游客心理互动的体现,作为传达者是很难以直接把握的。而这个心理过程的互动实际上就是马斯洛所认为的:“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也就是说,具有外部形态的任何旅游产品,其提供给游客需求的满足,只有从表面的感受转化成内心的满足,才能得到游客的完全接纳,并从游客那里得到旅游产品生产者所希望的回应。而通常所策划的一些养生主题活动却只关注游客表层的感受,认为只要是游客参与了他们就能得到绝大的满足,所以他们认为互动性就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然而游客之间却会由于主观认识、自身的需求以及理解的能力的不同表现出千差万别的态度,这些在他们心理认识、感知和最终得到共识的过程是不会被直观察觉的,是具有隐性特点的。

(二)游客行为互动的价值对景区发展的长远意义

游客互动性的主旨有两个:表象的意义是,越来越多的游客喜欢从养生旅游产品中寻找愉悦,去疾健体,修身养性,期望找到心灵归宿点,这是对游客需求的深层次的满足。另外的目的,就是游客的参与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具有事实说服力的强大依据,那就是从我们产品的最终客户那里可以得到最真实、最全面、最直观的反馈。养生文化旅游因为具有明确的养生文化主题思想,所以客户的需求相比其他非主题文化旅游项目更有导向性,因此通过游客行为互动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市场开拓中的很多问题,这对于我们制定和调整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然而目前很多旅游区的市场研究部门,最终研究对象与数据分析处理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即使认识到从游客那里获取对景区评价的重要,但实施上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鉴于以上情况,旅游区应当切实重视起如何将游客互动价值转化为所需信息资源,这也是如何把握现有游客,并发掘潜在游客的重要突破点。

(三)对策:有效把握游客互动的资源可用性

1、在市场研究部门新辟专门的游客心理与行为研究工作组。整合人力资源,在市场研究部门设立专门的游客心理与行为研究工作组,以养生旅游市场中的目标游客为研究主体,结合实际的市场状况,系统全面地研究游客的消费心理和心理互动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这就要求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并能够迅速熟悉和把握养生文化旅游市场的特性,能够选择并设计最具效率和效益的研究方法和模型,在获取最权威的游客心理互动构成的信息同时,建立有效的养生文化旅游市场评估和绩效管理机制,进行科学的分析,并用以指导定位调整和修复缺陷,达到旅游资源的充分发挥和游客资源的充分运用。

2、建立快捷连通的信息流动通路。由于旅游区的分散性大,所以信息搜集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有必要科学布局信息网络,建立和完善快速连通的信息流动通路,也就是组建以市场研究部门为重心,以各旅游服务部门为分支的信息网络,网络上的各节点承载反馈游客信息的责任,并迅速传达给市场研究部门,而市场研究部门根据各节点传输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作为市场分析和战略方向调整的数据支持,同时,针对研究的需要不断地向各支点上的“信息站”发出信息请求,求取某一方面的信息反馈,并及时调整。然后有效利用游客的反馈意见,加以分析论证,用以丰富养生文化游的内容。信息通路的建设可以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进行,景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计专门的信息流通软件,作为信息管理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杜海忠.旅游景区主题策划[J].人文地理,2005(4).

2、李伟.旅游文化学[M].科学出版社,2006.

乡村旅游市场研究范文3

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蜜月旅游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的欢迎。蜜月旅游市场具有消费水平高,旅游时间长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婚庆与旅游的结合能够促进旅游公司与婚庆公司的双赢。为此,主要探讨了蜜月旅游线路的建设问题,提出了线路建设要体现特色、走专业化、高质量的道路。

关键词:

蜜月旅游;市场创新;婚庆旅游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79-02

0 研究背景

魏小安等预测到婚庆蜜月旅游以潜在市场广、消费额高、信誉有保证、顾客忠诚度高、口碑宣传好和竞争压力小等优点,具有重大开发及研究价值,并与美国相比较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国内蜜月旅游发展较好城市杭州、北京等城市被学者研究得较多。王莹对杭州开发蜜月旅游进行了优势分析,并提出杭州要塑造“新婚旅游天堂的”形象。基于北京、杭州的实证比较,赖斌、杨丽娟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对这两个城市的蜜月旅游消费市场调研数据进行再利用、再分析、从而归纳总结出了现阶段我国都市蜜月旅游市场的一般消费特性和个性差异特征,并从蜜月游产品供给方的层面探讨了开发对策。

在研究蜜月旅游市场的开发方面王力峰和范新宇提出开发蜜月旅游要运用名人效应与相关企业联手,提供一体化服务,加大宣传力度和细分市场。通过对杭州蜜月旅游市场的分析发现,颜澄和郑江宁分析出了杭州蜜月旅游者基本情况,分析了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蜜月旅游潜在消费者对蜜月旅游的需求差异和消费差异,其研究结果对于蜜月旅游市场开发有着重要意义。微观角度上张丽婷分析了客户忠诚对旅游企业的影响,引进了客户管理的思想提出相应的对策。袁丽珍把蜜月旅游市场统一纳入到婚礼旅游市场,认为婚礼旅游市场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不仅有新婚旅游还有中老年人的怀旧旅游把该市场开发出来能够有力的扩大旅游的空间,加快与其他行业的合作。

国外对于婚庆旅游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社会学和市场研究两个领域,如印度旅游娱乐研究所的沙加·辛福从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分析了爱和旅游的哲学联系。我国台湾的邰恒堂等深入研究了台湾旅行社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提出了旅行社针对婚庆蜜月旅游消费者零散化的特征应当采用电子商务战略来赢得市场。

蜜月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得益于年轻一代追求个性,乐于享受生活,对生活的品质要求较高。依据对杭州和北京所做的市场调查发现蜜月旅游市场消费者消费水平高,对旅游讲究品质和个性化。因此蜜月旅游市场的开拓与创新必须有独具特色的蜜月旅游线路作保证。

1 蜜月旅游线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蜜月”的来源:

在英国多顿族中流行“抢婚”,即任何一个多顿青年男子都可以抢自己心仪的姑娘为妻,于是为了避免自己心仪的姑娘被别人抢走,他们纷纷连夜出行,一将自己的姑娘抢到手他们就逃到外面。很多人在外面过艰苦的生活,在荒野间流浪,饥饿难耐。过了很久,终于有外出逃跑的情侣发现了蜂蜜,于是他们就纷纷以吮食蜂蜜来充饥。后来政府发现抢婚习俗已经危及到了社会秩序,于是下令颁布,凡是在外出逃超过30天的情侣可以结为夫妻不再需要抢婚。于是他们在外面度过靠吸吮蜜汁为生的30天,就被人们称谓“度蜜月”,后来演变成了新婚度假的代称。

1.1 蜜月旅游市场的兴起与发展

自2000年我国逐渐兴起蜜月旅游这一结婚新时尚,2003年出现蜜月旅游的,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蜜月旅游逐渐成为结婚的必备之选。据调查,有超过60%的新婚夫妇表示会选择蜜月旅游,纪念结婚,延续婚姻的浪漫过程。

1.2 蜜月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

蜜月旅游市场在国外是一个相对成熟且不断增长的市场。最早旅游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个市场可能带来的前景,但随着人们对蜜月旅游的需求逐渐增大、越来越个性化,大量旅游运营商开始深入地开发这个市场。对此甚至一些国家的旅游局也开始重视:例如巴哈马国家旅游局就专门制作了结婚指南;法国海岸附近的英属岛屿泽西岛为了便于非本国居民的结婚更是改变了国内立法。

目前我国的蜜月旅游市场发展主要呈现这样一些趋势:

(1)追求个性化服务的青年一代更加追求高品质线路。

80后、90后一代满怀理想,对生活质量和乐趣有着更高的追求,要求有不同的新奇的服务来满足他们。他们喜欢特立独行,喜欢冒险,喜欢生活中有乐趣。蜜月旅游追求的是“一生一次的非凡体验”,这难得的机会使得蜜月旅游的过程更加富有深刻的内涵。

(2)蜜月旅游线路与更加富有特色。

很多旅游运营商挖空心思来吸引旅游者。线路中除了度假享受等传统活动以外,还增加了探险、吃苦等项目内容。尤其是海滨旅游胜地,为新婚夫妇提供水下特殊婚礼、海底探险等项目,吸引了不少富有探索精神的新人的眼光。

2 蜜月旅游市场的特点

2.1 消费档次高

据调查统计,在消费水平和停留时间等方面区别于普通旅游者。结婚的纪念意义以及人们的享受心理使得在蜜月旅游上面花费毫不吝啬,为了留下人一生最美好的回忆蜜月旅游者往往在旅游住宿餐饮等方面消费水平较高。

2.2 消费时间比较集中并呈现季节性

由于我国目前带薪休假制度还不十分完善,这样婚庆旅游者出游时段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结婚的季节性和我国的休假制度决定了蜜月市场季节性明显的特点。美国和欧洲最好的季节是5~10月,国内则主要集中在9、10、11月份和春节,还有“五一”、“十一”假期。

2.3 消费群体趋小化

不少新婚夫妇认为蜜月旅游就应该是两个人的世界,如果和别的新婚夫妇加入到一个团队当中,那就很难体会到这种浪漫。蜜月旅游私密性的特点决定了该产品必然走向小团队化及散客旅游的路线。于是独家定制和散客出游更加受到追求品质的新婚夫妇们的欢迎。

2.4 海岛、海滩蜜月线路强势不减

从众多的研究中和近几年全球蜜月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海滨、海岛型度假胜地依然是蜜月旅游的主力军,每年仍然有大部分的蜜月旅游者选择在这样的地方进行浪漫体验。尤其是新闻中不断报到出来明星们去马尔代夫、大溪地、巴厘岛等这类蜜月旅游的地方举办婚礼。我国海南岛等海滨岛屿近年来逐渐受到新婚夫妇和情侣的追捧。

2.5 重游率高

新婚蜜月旅游是婚姻的见证,蜜月旅游带来的美好感受会持续很长时间。在新婚夫妇结婚周年纪念时更能唤起游客的重游欲望。随着夫妻收入的逐渐增加和结婚时间的增长,重游的会变得更有意义。

3 蜜月旅游线路创新建设的必要性

3.1 蜜月旅游市场发展迅猛

婚庆游、蜜月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婚庆活动越来越别重视,与此相联系的蜜月旅游更加受到年轻一代的欢迎。蜜月旅游将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旅游参与意识的增强迅速兴起的旅游新内容,正在成为与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等项目媲美的颇具诱惑的专项旅游产品。

3.2 现有的旅游线路的缺陷

(1)蜜月旅游产品特色不显著。

目前很少有专门推出以婚庆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的旅行社。许多新人结婚,可供选择的都是传统的旅游线路,大多数都没有新意。受大多数新人欢迎的马尔代夫、巴厘岛、三亚等蜜月旅游线路与大众旅游叠加在一起,尤其是价格低的蜜月旅游产品几乎就是大众旅游的一部分,没有体现出特色。蜜月旅游重要的在于新奇舒适为婚姻留下美好的回忆,因此应该将原来的旅游线路加以整合或开发新的专门的蜜月旅游线路来满足婚庆旅游者的需求。

(2)蜜月旅游线路服务内容单一。

市场细分的目的是要分析每一种顾客的需求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蜜月旅游是一个重要部分,但同时他们以后的周年纪念、金婚、银婚等重要节日都将会增加重游蜜月旅游地的可能。作为旅游企业应该更加关注中老年人的金婚、银婚等婚庆旅游产品。针对这部分群体,可以专门设计一些旧地重游、金婚游、纪念游、夕阳游等纪念性旅游产品。

3.3 旅游者的需求更加体现个性化和高标准

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于一生只有一次的蜜月旅游来说更加追求高端享受。能否给他们带来毕生难忘的浪漫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蜜月旅游者对蜜月旅游产品的价格敏感度远低于传统旅游产品,所以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应该提供更多新奇、有文化内涵、享受型的项目,不宜像设计传统旅游产品时关注低成本低价格。

4 蜜月旅游产品创新建设对策

4.1 蜜月旅游线路建设原则

(1)内容丰富性原则。

蜜月旅游者进行的是一生一次的非凡体验,每对蜜月旅游的夫妻大都有3-7天的游玩时间,要满足旅游者的要求必须是整个行程安排合理,松弛有度,内容丰富多彩。除了体验性的观光度假旅游活动外,还应该增加探险性、趣味性旅游活动内容,这样能让旅游者加深对蜜月旅行的印象,增加对蜜月旅游地重游的可能性。

(2)产品的浪漫性原则。

蜜月旅游要有不同于其他旅游形式的特色,要体现蜜月的特性。服务的高标准和个性化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重要保证。在交通和酒店的选择上要尽量体现浪漫温馨的感觉,食宿要尽量满足旅游者DIY的要求,从细微之处为旅游者营造浪漫的氛围。

(3)慢节奏体验原则。

每一种旅游线路的推出都要满足当时当地的旅游需求,迎合旅游者的需要。蜜月旅游对新婚夫妇来说更多的是体验旅游的愉悦性,感受旅行的浪漫。大多数旅游线路都是3~7天,旅游者还是能够静下心来慢慢享受旅游地的美丽景色,感受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所以在安排旅游活动时,不应贪多求全,应该关注旅游的整个感受。

4.2 蜜月旅游线路创新建设途径

(1)旅游线路产品设计注重中尺度。

从出游时间来分析,大都市的消费者大都倾向于选择3~7天,按照我国旅游线路产品设计的一般规律,较适合车程约400公里范围的中程旅游线路,或者飞行航程约2000公里范围内的跨城市远程旅游线路。因此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应该注重劳逸结合,活动内容既要丰富又要张弛有度。

(2)旅游产品追求高品质个性化特征。

基于婚庆旅游的高端享受性特征,婚庆蜜月旅游产品的核心是追求高端体验和浪漫体验,因此应该在产品的设计中应该在住宿、餐饮、娱乐中追求高端,增加体验性项目和互动性项目,为旅游者打造专属的高端产品。但是受实际消费者经济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差异,最终消费的旅游产品形式和消费方式差别仍然很大。很多时间短、消费不高的产品依然有很大的市场,这一部分群体的消费不应该忽略,同样应该作为蜜月旅游市场的一部分进行经营。

(3)打造专一蜜月旅游线路。

蜜月度假产品实际上是消费者追求高品质婚姻的结果。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旅游企业必须加强合作,提供旅游、婚庆、房产、珠宝等一条龙系列化服务,更好地为新婚夫妇省去不必要的麻烦,提供高品质婚礼和蜜月产品。旅游饭店要尽量为客人提供恰到好处的细致的高端服务。旅游景区更要深挖文化内涵,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和弱势文化地区更要打造文化亮点吸引旅游者。例如目前在国际著名的蜜月旅游地,很多当地土著文化、特殊结婚仪式非常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4)寻找新的蜜月旅游地创新线路内容。

海边度假旅游是大多数蜜月旅游者的首选之地,海边的沙滩、阳光、海水,躺椅都是浪漫的元素。不同的旅游者还有不同的需求与爱好,美丽的乡村风景恬淡宜人也是众多旅游者的偏爱之地。因此创新旅游线路线路的内容就是在充分了解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推出不同风格的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充实旅游线路的内容。

(5)增加少数民族婚礼仪式内容。

蜜月旅游地举办少数民族特有的婚礼仪式,当地人会为游客摆上酒席,全村老少都赶来为游客祝福,重庆三家旅行社在2006年就联手推出了这一蜜月游新产品。其中逛山寨、抢亲等与婚仪风俗相关的互动活动收到了旅游者的欢迎。随着旅游的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尤其是结婚习俗越来越珍贵,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会越来越大。旅游企业应该适当在旅游线路中增加这样特殊的婚礼仪式内容。

参考文献

[1]魏小安,刘赵平,张树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205-218.

[2]王莹.对杭州开发新婚旅游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5,(05).

[3]赖斌,杨丽娟.都市婚庆蜜月旅游市场消费特征及其开发对策研究——基于北京、杭州的实证比较[J].消费经济,2008,(06).

[4]王力峰,范新宇.桂林婚庆旅游产品开发的构想[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5]颜澄,郑江宁.杭州市蜜月旅游市场分析[J].消费导刊,2008,(14).

[6]张丽婷.客户忠诚在婚庆旅游中的应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6).

[7]袁丽珍.我国婚礼旅游市场开发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9).

[8]Sagar Singh.Love, Anthropology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1):261-264.

[9]Hsien-Tang Tsa,i Leo Huang, Chung-Gee Lin.Emerging e-commerce development model for Taiwanese travel agencies[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787-796.

[10]马珂.对厦门开发婚庆蜜月旅游产品的构想[J].经济大视野,2007,(2).

乡村旅游市场研究范文4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解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9―0075―05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

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和社会经济获得较快发展,人们经济收入增加,生活观念和消费结构转变,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双休日”和“黄金周”假日制度的执行,以及乡村地区交通设施的改善,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继1998年“中国城乡游”之后,在国外已盛行几十年的乡村旅游在我国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但是我国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推进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地、系统地研究,探寻根治问题的“秘方”。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研究成果的分析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问题: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政府,抑或乡村旅游经营者,均存在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开发乡村旅游所需的条件缺乏充分的分析与认识,对乡村旅游资源分析不够、评价过高,导致对乡村旅游开发过于乐观、期望过高。二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致使忽视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出现建筑的城市化、活动的商业化等趋向。三是认为旅游应是风景名胜区与大都市的事,乡村地区没什么可游的,未能认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互补性和功能优势,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这三个认识误区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2)规划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尹少华、邓德胜、文建林认为,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甚至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是导致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特色不强,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3)基础设施问题:当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例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工具室、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受,难以留住游客。

(4)资金问题: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虽说乡村旅游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尤其是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区,既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证。但目前在我国兴办旅游景点的热潮中,人们的投资热点是开发规模较大、资源品位较高的景区以及建主题公园,很少有人去投资乡村旅游。

(5)人才与管理问题: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卫生状况不好,存在“脏、乱、差”现象;二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古建筑、古村落的古朴风格,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三是少数景点游览线路组织不好,标志不明显,有的还要走回头路;四是有的景点工商户太多,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商业气息所冲淡,让旅游者找不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五是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从行业管理上看,管理力度不够,并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大多数“农家乐”协会也形同虚设,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统一管理,会使本来就很松散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更加松散;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点拨和引导,也很难加快乡村旅游向前发展的速度。

(6)产品与效益问题:首先,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未形成系列,产品雷同,品位不高,难于满足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其次,产品粗糙,深度开发不够。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第三,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不足,难于提高旅游者旅游感受。由于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乡村旅游效益不明显,而负面影响则有所加剧。

2.对研究成果的思考

虽然上述研究成果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是尚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分配以及市场与促销问题缺乏关注;二是未能厘清这些问题相互之间的联系和问题发生的脉络。

(1)利益分配问题: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政府、农村集体、旅游企业和农民等的利益分配问题,如何妥善、合理地处理好这一问题,协调好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方的关系,对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复杂织在一起,给乡村旅游收入的分配带来诸多障碍,造成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任何一方利益得不到保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安徽省宏村在古村旅游开发中,村民缺乏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利益分配,在对产权极不尊重、分配极不公平的情况下,宏村全体村民于2000年、2002年两次分别向黄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名提讼,控告黟县人民政府违法侵权行为,导致宏村旅游办得越红火,宏村村民与政府、企业的矛盾越尖锐的现状。村民因利益分配不公而与旅游景区经营企业冲突的事件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多有发生,如华夏第一苗寨――德夯苗寨村民曾封堵景区游道、凤凰县黄毛坪村村民分占凤凰苗王府景区停车场等。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发展经济,无论是政府、经营者或是农民,都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从中获利,追求经济效益是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目的,同时也是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所在。因而,利益分配问题是乡村旅游发展中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有助于其他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推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理应得到政府、社会以及业界与学界的广泛关注。

(2)市场营销问题:市场研究不足,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方式单一。目前,我国旅游开发已由资源导 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但乡村旅游存在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的特征,而且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因而,目标市场与宣传促销方式也较为单一。例如,黄山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市场总是定位在游玩黄山景区之后意犹未尽的游客身上,很少走出去宣传促销,只寄希望于导游或其他从业人员将人带去。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手段以发传单或发名片和宣传册为主,并多局限在人际的范围和较原始的手段,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市场宣传促销不力已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

(3)问题的关联性:一切事物总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纵观现有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但未能就所存在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仅把它们作为各个单一问题与现象加以分析;未能从问题的相互联系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根本与核心问题,没有找出引发乡村旅游问题的根源和厘清问题的发展脉络,只停留在乡村旅游问题的一般性描述。在此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对策与建议,难免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难于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系统论认为,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是由众多系统构成的有机集合体,每一个系统都是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乡村旅游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关联要素含多个方面,其中主要包括:体制要素、政府要素、农业结构要素、土地政策要素、利益主体要素、资源要素、生产要素、经营管理要素、市场要素等。因而当系统运动发展时,其中某一子系统或要素发生改变,必然带动其他部分与要素进行相应的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是由于系统运动发展时,某一子系统、环节以及构成要素未能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而产生,即运动发展所造成系统内部的不协调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因此,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只要找出根本问题,也即问题产生的根源,厘清问题的发生脉络,加以分析、解决,其他看似复杂的问题便随之迎刃而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能“标本兼治”,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如图1所示。

三、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本步骤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关联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所产生一切问题的根源以及问题发展的脉络。思想认识问题处于问题关系链中的起因位置,是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引发相关问题的根源,是产生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思想认识是行为决策的基础,政府、开发商、村民等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在对乡村旅游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但因认识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致使行为决策出现偏差与不当,从而产生了缺乏整体规划、基础设施滞后、经营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不高、资金与人才匮乏等影响旅游产品生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以旅游产品生产为核心,笔者概称之为生产过程问题。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旅游产品问题与效益问题的相继发生,也随之产生了利益分配问题。

笔者依据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关联性及其发生脉络,提出根除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4个基本步骤:

1.提高认识,根除“病源”

无论是政府决策者还是农村村民、旅游企业管理者以及从业人员均要提高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首先,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其次,充分认识农业不仅是农村的主导产业,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最后,对乡村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科学分析,这样既可以对可能产生的问题制定防范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尽可能规避问题的发生,又可使各相关开发主体对问题的产生有心理准备,避免问题发生时出现慌乱、不满,甚至对乡村旅游开发丧失信心的现象。总之,在思想上对乡村旅游必须具有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就乡村旅游发展达成共识,从而,消除问题发生的根源,并为后续问题的解决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合理分配利益,消除问题恶化的隐患

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利益分配不公,则会出现诸如宏村、德夯苗寨等地的乡村旅游愈是发展、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和激化的现象,致使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恶化。虽然只有当乡村旅游发展产生效益时,才发生利益分配,但是,此时只是利益分配的结果体现。实际上,利益的分配思想与方式在确定开发主体与发展模式时就已形成。为此,要实现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首先在乡村旅游开发前必须进行全面的社会调查,明确各个相关单位与人员的利益主体地位;然后依据各利益主体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相关程度、贡献等,制定科学的分配制度与途径,并保持应有的透明度。

3.全盘运作,突破生产难题

生产过程问题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所在,如何解决这一环节的问题,已是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广泛关注的焦点,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建议与对策。生产过程问题看似繁复,但只要顺利解决思想认识与利益分配问题,各相关开发主体就能明确目的、统一认识,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合力,生产过程问题也能得以有序解决。

从图2中可以看出这一环节的问题主要是围绕旅游产品生产而展开的,规划、资金、人才、设施、经营管理等问题既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为此,要顺利解决生产过程问题,必须全盘运作,提高整体生产能力。

(1)制定整体规划,铸造破解生产难题的金钥匙。规划是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在生产过程问题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与管理、人才开发、市场开发等问题,均需有科学的规划。由此可见,规划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统率作用,是破解生产难题的金钥匙。因而,乡村旅游开发应该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翔实的调查与评价,然后,在区域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在时空上对乡村旅游开发活动进行有序的周密安排。这样既可以减少盲目开发和投资失误,又可以避免相邻地区的雷同和重复建设,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效果,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2)拓宽融资渠道,消除生产投入瓶颈,完善基础设施。资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缺乏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三条渠道筹集资金:第一,由政府部门统筹、批拨扶贫资金开发乡村旅游,政府投资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和迅速发展。第二,引进外资,给乡村旅游开发注入新鲜“血液”,拉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第三,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在整体规划的 指导下,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完善旅游设施。

(3)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能够破解生产难题的人才。乡村旅游要上规模、上档次,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建设,需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特点,遵循“培引”结合原则,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服务接待水平。

(4)加强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建设,规范经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人们提出向管理要效益的经营理念,这一经营理念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同样适用。因而,必须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化。

(5)加大市场研究与宣传力度,拓展客源市场。从图2可以看出市场与旅游产品的关系,产品只有适应市场需求才具有生命力,再好的旅游产品必须投入市场,并为市场所接受才能实现其价值,由此可见,市场是旅游产品价值实现的保证。乡村旅游产品要适应市场的需求,首先必须研究市场动态,研究旅游者心理特征和消费趋向,再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同时,还需主动出击,把产品投入市场,充分运用各种促销方式,积极引导和激发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总之,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是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

4.消除问题,实现协调发展

生产过程问题的顺利解决,产品与效益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首先,立足当地乡村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状况编制的乡村旅游规划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具有明显的个性与特色,有效地消除产品雷同现象。其次,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等相关人员的业务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开发资金筹措到位,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经营管理的规范化,都为开发高质量、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三,在广泛研究市场动态和旅游者的心理特征与消费行为前提下,设计和开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乡村旅游产品,有效地满足了旅游者多层次的旅游需求。同时,随着宣传促销力度的加大与客源市场的不断扩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也随之逐步提高。

其实,产品与效益问题的解决是上述各环节问题顺利解决的结果,是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成功体现。此时,人们所要进行的应是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分析总结,思考如何加以完善,如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功能优势,进一步推动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乡村旅游市场研究范文5

关键词:自驾车旅游 旅游目的地

1 自驾车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背景

1.1 自驾车旅游之概念研究

自驾车旅游是诞生并最早流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汽车旅游形式,并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其理论研究也是近些年来才真正引起业内学者们的重视,所以,至今国内外对于自驾车旅游概念的认识仍不尽相同。本文作者研究认为,自驾车旅游应是以自驾车为出游方式,以旅游为活动内容及出行主要目的的行为过程。

1.2 与目的地相关的自驾车旅游之分类研究

从目的地的距离不同分为:短线行程,一般的旅行距离在100公里以内;中线行程,其旅行距离在100―300公里;长线行程,是指旅行距离在300公里以上。按出行目的地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自驾游和出境自驾游。目前,我国以国内自驾车旅游为主要目的地,兼有少量的出境自驾车旅游。从自驾车旅游目的地之资源类型分,应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1]等。

1.3 自驾车旅游在我国的发展研究

我国近十几年来,私人载客小汽车的拥有量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在1995年以后,国内旅游市场中自驾车旅游呈现出明显的快速增长趋势。然而,鉴于自驾车旅游者活动半径较之以往成倍甚至是成百、上千倍地扩大了,则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自然会与非自驾车旅游者有所区别。那么,如何开发、建设符合自驾车旅游者需求的旅游目的地,以更好地满足这一实力人群的需求,是值得业界的相关学者、企业家、行业管理者们尽快研究的课题。

2 我国自驾车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特征

针对自驾车旅游者,我们于2006年9月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取得了1230多位自驾车旅游者的调查资料。本次调查是围绕着自驾车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展开的。尽管两次的问卷调查都是在北京地区进行的,但被访者中包括了部分外埠进京自驾车旅游者。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自驾车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偏好,我们还对北京地区的十八家汽车俱乐部的有关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式调查。此外,我们通过二手资料,对苏州地区自驾车旅游者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分析。

2.1 自驾车旅游的时间与对旅游目的地的住宿需求特征

统计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倾向于选择自己安排出游时间及行程计划。说明自驾车旅游计划性不强,表现为出游时间自由,重复次数多,活动半径大,活动安排灵活,多为双周末进行,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北京地区自驾车旅游者的出游时间集中在周末、法定节假日和自己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其中,选择周末出游的比重最大,占32.9%,法定节假日和自己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比重都占30.15%。这就提示自驾车旅游的组织者和旅游目的地的经营者要重视对周末和法定节假日的利用与合理安排。苏州地区自驾车旅游者的出游时间集中在双周末和与时令农副产品相对应的季节中[2]。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得出:86.5%的自驾车旅游者选择每半年至少自驾车旅游1次,而每次出游的时间大多持续2―5天。由于自驾车者时间的自主性,人们在旅途中逗留的时间变长了,住宿的选择也更多样化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体验野营、扎帐篷的住宿方式,亲近自然,节约成本。而考虑到经济与方便的游客,大多选择就近住在当地农家院。对于那些追求舒适的朋友来说,则更愿意选择住在度假村。

2.2 对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宣传途径的选择

尽管自驾车旅游者对住宿的选择是多样化的,但对搜集旅游目的地信息的途径却有集中的趋势。北京地区自驾车旅游者通过亲朋好友获得旅游信息的比重是47%,使用互联网获取旅游信息的比重为22%,再次是通过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获取旅游信息。自驾游者对中介机构和汽车俱乐部的选择都只占了2%。自驾车旅游者最愿意通过亲朋好友获得相关旅游信息,然后是上网搜索。尽管通过中介机构和汽车俱乐部可以获得专业可靠的消息,但出于信任和成本等原因,人们还是更多选择了信息来源十分有限的亲朋好友和较为浪费时间且信息未必准确的网络搜索。因此,中介机构和汽车俱乐部应不断完善服务,尽快树立良好形象,使自驾车旅游者真正愿意接受中介机构和汽车俱乐部的服务。

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自驾车旅游者了解旅游目的地的途径,我们运用SPSS软件将这些信息搜集途径(详见表1)分别与自驾车旅游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和收入进行列联分析,观察发现,自驾车旅游者的性别与这些途径的相关性最大。

比如选择通过亲朋好友了解旅游目的地信息的男性占被访男性比重为96.7%,女性占62.8%,说明男性比女性更愿意通过亲朋好友了解出游信息。选择通过互联网了解旅游目的地信息的男性占被访者比重为33.3%,女性为50%,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了解出游信息。运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出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通过报刊杂志获取信息,男性比女性更愿意通过广播电视获取信息等。

因此相关部门与企业在加快自驾车信息服务建设的同时,还应参考不同性别对各种传播途径的偏好。

2.3 自驾车旅游者的消费水平直接影响其目的地的消费价格

自驾车旅游者的消费水平跟他们出游时间是成正比的,即出游的时间越长,相对来说花费也就越多。北京地区自驾车旅游者人均花费主要在300―500元之间,占42%;消费在100―300元和500―1000元的人数都占总体的21%;1000元以上和100元以下的高端消费群体与低端消费群体所占比重均不超过10%。由此可知,自驾车旅游目的地主要消费群体为中、高消费水平的消费者。

旅游目的地对价格的定位可以参考上述调查统计结果。短途自驾车旅游的消费主要涉及汽油、餐饮与景区门票等项。自驾车旅游者特别注重各地名吃与农家菜,购物场所不固定,消费较为随意,多为价廉物美的土特产品,如:农家土鸡、新鲜蔬菜、时令水果等。长途自驾车旅游涉及过路费、道桥费、燃油费、食宿费用、景区门票等,其中过路费不合理和汽油费涨价,令许多自驾车旅游者望而却步。因而旅游目的地的经营者们只有充分考虑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根据其消费水平,合理制定目的地的价格,才能使其利益最大化,和谐共赢。

2.4 自驾车旅游的动机对其目的地选择的影响

苏州的统计数据显示,自驾车旅游者以家庭自助旅游为主,动机以休闲放松为主[2]。北京地区持度假休闲和观光旅游动机的自驾车旅游者分别占44.8%和40.6%,所以一个好的旅游目的地应满足自驾车旅游者放松心情的需求。

当问及被访者在北京地区自驾车旅游最想去的目的地时,52%的人回答为郊区。苏州的情况类似。了解发现,苏州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约占全市旅游资源的80%,农业旅游点300余处,散布各地,分布区域约占市域面积的75%,其中水域面积占到42.5%,水乡游是一大特色,而成为自驾车旅游者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这些乡村的自然风光、农家情趣、新鲜的蔬菜、水果、家禽等等,都对城市居民作为周末脱离日常城市繁杂生活而进行短途休闲旅游有着强烈的吸引力[2]。由此可见城市郊区旅游目的地拥有广阔的自驾车旅游市场,广大城市郊区应抓住这一契机,仔细研究自驾车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开发满足其需求的旅游项目。

3 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应具备的条件

我国目前以城市郊区为代表的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尽管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餐饮住宿方面,档次低,在营业高峰时段里服务质量下降,缺乏成规模、成品牌的接待企业。环境影响方面,自驾车旅游目的地缺乏统一规划、开发无序,汽车排污等破坏了目的地的生态环境。某些地区从自驾车旅游中所获取的收益,远不足以弥补由此而带来的对目的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当地居民生活的不良影响。

因此,急待出台关于自驾车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开发、经营与管理法规。可喜的是社会开始关注自驾车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了。2007年8月,中国产业联盟与三家旅游品牌传媒联合,在全国范围内评出了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十大目的地[3]。那么,作为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3.1 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应具备的必要条件

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包括通讯设施设备完善,地图标注清楚,对外详细的路书,道路以及景区景点的标志标识都要求准确、全面、明显,停车位充足,加油便利,汽车维修、接援及时,房车的补给与排泄。

3.2 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应具备的充分条件

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应具备的充分条件包括如汽车旅馆等住宿设施,专为房车自驾游服务的房车营地,汽车租赁服务,景点导游服务等。

通过对我国自驾车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行业组织或政府部门的决策、为自驾车旅游目的地的规

划、开发、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享.旅游调查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424-425.

[2]吴新宇,许凌.短途自驾车休闲旅游市场研究――以苏州为个案分析[A].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C].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269-277.

乡村旅游市场研究范文6

1.1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激增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类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曝光,广大消费者对于绿色、安全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一方面,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极度敏感,一旦农产品质量被曝出问题,对农产品的销售乃至整个产业链都产生严重的打击。例如,受“速生鸡”事件影响,2013年春节期间全国范围内肉鸡价格较往年明显下降。浙江温岭草鸡批发价从往年的14元•kg-1下降到10.4元•kg-1,仅温岭草鸡合作社一家就亏损达500万元。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价格不敏感。据万泰认证公司统计结果,尽管我国有机农产品价格远高于普通农产品的2~6倍,但是消费市场前景仍相当可观。

1.2农产品开始步入网销时代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持续升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果农、菜农或农产品经纪人开始将农产品放到各类网店出售。在浙江省遂昌县,目前已有2000多家网店出售当地生产的菌菇等农产品,2012年销售额超1.5亿元。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浙江80%以上的特色精品农产品产销主体看好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近60%的主体正在或计划涉足农产品电子商务。目前,浙江农产品网络销售主要有3种模式:一是藤桥模式,即产销主体利用知名网销平台直接销售农产品;二是农民巴巴模式,即销售主体自建网销平台销售各类农产品;三是遂昌模式,即农民网商通过第三方如网商协会等,在知名网销平台搭建的地方销售平台抱团销售当地农产品。

1.3消费者偏好悄然发生改变

人们消费农产品的观念和偏好不断发生变化,这不仅体现在消费结构方面的变化,而且还体现在对产品形态的需求和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调查发现,当前农产品消费呈现3个新的偏好:一是偏好原生态消费,“土”“野”农产品如土蜂蜜、山茶原油等更加受到欢迎;二是偏好休闲消费,2013年春节期间浙江传统食品青鱼干销售低迷,而作为休闲食品新开发的小包装醉鱼干销售却异常火爆;三是偏好体验消费,近年来农业休闲观光的发展和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使通过农业休闲和观光旅游带动本地农产品消费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一条捷径。

1.4礼品消费份额呈缩减态势

在全球市场需求复苏缓慢、欧债危机深入演化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向型经济受到牵连,并在短期内难以全面改善,浙江很多企业采取了节约成本的方式应对,再加上我国政府机关廉政建设和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产品作为礼品的销售空间受到挤压。据统计,浙江约有1/4的产销主体通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礼品订购渠道销售农产品的份额超过30%,近1/10的主体礼品销售份额超过50%,这部分主体面临着产品结构、营销策略调整的迫切要求和严峻挑战。可以预计,礼品份额的缩减将使农产品消费进一步回归市场理性。此外,特色精品农产品节庆购销井喷之势也将得到缓解,节前消费强劲、节后迅速回落的态势将逐步改变。

2特色精品农业经营的主要问题

2.1市场变化难以预测,产品价格波动巨大

由于特色精品农业经济效益较高,近年来全国各地发展速度加快。而目前农业生产“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从而造成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对于普通生产经营主体来说,很难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变化规律。如芦笋是浙江省平湖市近年来发展的一项特色新兴产业,前几年芦笋产量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也节节攀升,农户的种植热情越来越高,目前全市芦笋种植面积已达293.3hm2,而上海、江苏等省市,以及浙江省内的湖州、温岭、嵊州、建德等地也开始大面积种植芦笋。随着各地芦笋的大量上市,2013年春季芦笋价格一路下滑,售价从2012年同期的10元•kg-1跌破成本价7元•kg-1,大量种植户面临亏本的危险。从调查结果来看,“市场需求波动大,难以预测”已成为当前浙江特色精品农业经营的最大问题。

2.2销售渠道相对单一,产业市场风险较大

目前,浙江特色精品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仍然是实体店零售、卖给下一级中间商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订购这3大传统形式,近年来除了网店销售渠道发展迅猛外,其他一些新型渠道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拓。高端产品、节庆产品等依赖于特定销售渠道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加大了产业发展的市场风险。据调查,2013年以来,由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订购大量减少,高端产品如浙江的乌牛早茶叶、铁皮石斛、冬笋、山茶油、生态甲鱼、鹅肝等,以及节庆产品如年宵花、青鱼干等销量大幅下滑,近1/2的产销主体受到了明显影响,几乎波及到全省各个主导产业类型。

2.3产销衔接依然不紧,销售组织成本较高

近年来,浙江在开展“农超对接”、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目前产销衔接仍然不够紧密,农产品销售组织成本较高。销售主体通常对本地的优质农产品情况较为熟悉,但对本区域以外的优质农产品却苦于没有很好的途径了解和联系,影响了销售经营主体的做大做强,也阻碍了特色精品农产品在区域外的市场拓展。问卷调查显示,目前“质优稳定的货源难以保证”已经成为特色精品农产品在组织销售环节存在的最大问题。

2.4品牌知名度普遍不高,难以开拓新的市场

在调查的特色精品农产品产销主体中,注册并使用了自有品牌的比例高达90%以上。这一结果反映出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特色精品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各类主体的品牌意识得到增强,但也暴露出特色精品农业发展存在品牌数量过多、规模偏小的问题,广大主体对品牌化的认识还停留在注册品牌层面。品牌“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现象较为突出,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导致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普遍不高。以浙江山茶油品牌“括苍”为例,该品牌在原产地台州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卖到省城杭州就只能给祐康公司的“优谷大地”贴牌,在省外市场更是鲜有知晓。

2.5物流体系尚不健全,流通成本依然较大

目前,浙江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尚未健全,全省范围或更广范围的物流配送能力尚显不足,物流网络体系效率不高,导致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耗较大,增加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农产品物流环节多,增加了农产品运输路线、装卸搬运和包装次数,加大了物流损耗和物流成本,降低了物流效益。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仍不健全,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类别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上各节点间缺乏信息交换与协同平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缓慢,约有80%的水果、蔬菜、肉类和水产以传统的车厢(常温和保温车)进行运输。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专业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还很少,且规模普遍都很小,物流的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的转型思路

在信息化带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重大变革及我国经济、社会、政治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当前浙江特色精品农业发展必须实现从理念到实践、从生产到经营的一系列转型。

3.1调整发展理念,实现礼品到大众消费品的转型

新的市场形势赋予了特色精品农业发展新的内涵,当前,应在准确把握新内涵的基础上,调整浙江特色精品农业的发展理念,使特色精品农业发展走上回归之路。农产品特色精品不等于礼品、贡品和奢侈品,发展特色精品农业不能脱离大众消费。从长远来看,礼品只能占较小份额,特色精品农产品更多的是要面向大众消费者,走市场化之路才有生命力。因此,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必须准确把握市场信息,迎合市场消费需求,适应大众消费变化,根据市场需求来引导生产、加工、销售。特色精品农业是集精品生产、名品销售、极品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发展特色精品农业不仅仅是指特色精品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出高品质、高营养、高安全、高科技、高创意、高效益的精品农产品。在各种技术手段使“生产什么不再成为问题”的情况下,发展特色精品农业,更重要的是强化品牌建设和现代流通。此外,提供强大的消费服务如提供营养菜单、烹调食谱等,以及满足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如开发研制半成品菜等,也应逐渐纳入特色精品农业的发展内涵。

3.2调整产品生产,实现“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型

立足于精品农产品也是“大众消费品”的定位,精品农产品开发应认真研究大众消费的变化,从市场需求出发调整产品生产,实现“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型。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和标准化生产,深入推进“三品”认证工作。适应于产品省外、国外市场的开拓,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调整产品生产,例如龙游富硒大米应随着外地市场的开发,调整籼米与粳米的生产比例。调整产品供应时间。适应于传统节庆消费回落的态势,适当压缩节庆生产比例,例如调减春节期间鸡、鸭、鱼等年货的上市,并在节后保持正常的供应量。采用技术手段延长产出期,缓解时令产品集中上市,保证较长时间的供应。开发各类休闲食品。干果、水果可以开发成休闲食品,畜产品、水产品甚至食用菌、蔬菜等也可以开发为休闲食品,特别是开发小规格、系列化的休闲食品。调整产品包装。例如,适应于大众消费需求,将礼品包装变成简包装;适应于网销要求,将蜂蜜、油脂类的包装由玻璃瓶变成塑料瓶;适应于旅游产品开发,产品包装应当融入当地文化元素等。

3.3调整产品营销,实现传统营销到现代营销的转型

随着特色精品农产品的市场定位的变化,其营销思路也应及时调整。扩大销售市场。为应对当前礼品销售份额的大幅减少,以及今后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加快开拓区外、省外乃至国外销售市场成为浙江特色精品农产品营销的当务之急。应加强前期市场研究,先从经济发达、文化同源的长三角地区入手,针对省内外、国内外不同市场的消费文化、消费规模和消费能力,匹配不同的产品组合及营销策略。拓宽销售渠道。产品销售“渠道为王”,应在发展传统渠道的同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超对接、农产品连锁超市等新型渠道,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的势头下,抢占先机,重点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手段。不断创新产品概念,加强体验消费,如将特色精品农业与旅游、农业休闲观光相结合,利用旅游、农业休闲观光销售特色精品农产品,并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深度开发旅游农产品。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全国各地的农展会平台进行集中推介,提高浙江特色精品农产品在消费者中的感知度和认可度。

4特色精品农业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

4.1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加快健全符合实际的农业标准体系,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扩大标准化技术应用面,促进农产品按标生产、按标上市、按标流通。健全农产品编码标准,加快建立以产地质量追溯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质量安全职责。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试点将农产品检测作为农业龙头企业产品上市的准入条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强化“三品一标”农产品监管,强化监管岗位责任。对农产品检测不合格的生产主体和经营主体实行“黑名单”制度,取消其申报省、市、县各级农业部门各种形式的扶持项目的资格。

4.2加大浙江土特农产品宣传力度

加强主动宣传。除了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外,还要积极主动策划宣传,制定浙江省名特优农产品推荐目录,在重点推广城市召开产品推介会、开展市民试吃活动等。组织抱团宣传。争取政府财政支持,以行业抱团或地区抱团的形式,对浙江特色精品农产品进行整体营销。依靠文化宣传。加强与文化、旅游管理等部门的合作,在对外输出浙江文化和旅游产品的同时,带动特色精品农产品的输出。如参与央视烹饪类栏目制作,从教会怎么吃甲鱼开始,启动甲鱼等水产品的北方市场销售;或通过拍摄诸如“舌尖上的浙江”之类的纪录片,对浙江特色农产品进行软宣传。重视网络宣传。利用“网络无处不在”的力量,加快建设浙江特色农产品宣传和营销的省级平台。

4.3培育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

把握当前浙江农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契机,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农产品网络营销全新模式,迎接农产品E时代的到来。积极推进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建设。利用地域优势,争取与淘宝网等知名网购平台合作共建网络销售平台,合力打造特色精品农产品销售的“浙江馆”。制定农产品网络销售人员培训计划。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结合农产品网络营销特点,开展专业化新型人才教育培养,定期组织生产经营主体、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等进行农产品网络营销技术的教育培训。加强农产品网络销售线下安全品质管理。应研究建设农产品网络营销标准化体系,探索并完善电商+政府+协会+网商的模式,积极消除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安全隐患。

4.4推动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

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通过行业协会,解决单个主体难以完成或完成成本过高,而又具有公共性的问题。行业协会主要功能定位:市场信息服务,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开展市场研究和预警;产销衔接服务,通过协会活动,加强产销主体之间的联系,降低产品供销组织成本;培训交流服务,开展技术培训,帮助会员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生产要素服务,如争取银行授信贷款,帮助会员解决融资难题,开展省内外劳动力经纪,满足农业生产环节的劳动力需求等;市场拓展服务,组织举办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参考国外经验,行业协会建设应从官办或半官办行业协会起步,待产业发展时机成熟,再从政府管理部门中剥离。

4.5加强特色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

继续培育农产品品牌。鼓励企业深入、持续、有效地进行品牌宣传和营销工作,培育一批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实现从商标到品牌的转变。大力整合农产品品牌。针对企业自主品牌众多但影响力普遍不高的问题,督促地方政府部门把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公共工程,以地理标志认定为依托,充分挖掘特色农产品的独特价值及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塑造品牌形象和产品故事,形成以区域公共品牌为统领、带动企业自主品牌创建的“众星捧月”式的品牌格局。依法保护农产品品牌。安排专门机构从事区域公共农产品品牌的创建、管理、维护和发展工作,通过制定区域品牌保护法规,加强品牌和标识使用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毁牌行为,促进品牌农业健康发展。

4.6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